孫權有些愕然地看著周瑜離去的身影,呆立當場。他確實料到了所有,但卻沒料到周瑜會給出這樣的答覆。周瑜既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而是把選擇權交給了魯肅,要他自己去爭取與說服魯肅。
這樣的回答基本等於沒有回答,至少沒有正麵回答,周瑜繞避過了孫權所提出的難題,然後反手輕輕一推,把這問題推給了魯肅與孫權自己,而他則跳出了題外。孫權想要請魯肅去幫他,那就自己去請求與說服魯肅,這件事是他們兩個人的事,與他無幹。
但在孫權看來,周瑜回敬的這一招不但輕鬆化解了他的招數,更是重新掌握了主動,占據了上風。周瑜雖說是要讓魯肅自己做決定,並讓他盡量爭取與說服魯肅,但在他看來,自己能否說服魯肅並借走魯肅的關鍵,還是在周瑜。魯肅的決定看似是關鍵,但以周瑜對魯肅的影響力,魯肅的態度與決定還不是在周瑜的一句話。所以,借與不借還是握在周瑜的手裏。隻要周瑜不想放人,那他想,他無論再怎麽費盡唇舌去說服魯肅都是沒用的。
當然,他也不是沒有機會。以上是建立在周瑜能夠完全左右魯肅的態度與決定上的,如果周瑜對魯肅的影響並不是那麽強,魯肅有能夠完全自主的決定,那他還是有爭取到魯肅的機會的。但這機會在他看來,也是十分的渺茫。
兩人的這初次交手過招,孫權先以一記暗藏變化與後招的淩厲招數進攻,而周瑜則避其鋒芒,回敬了一招太極。這讓孫權有種打在棉花上與用錯了力道的感覺,鬱悶的直想大吼大叫。自己明明有力,卻偏偏使不出去,讓對手牽著走,這種感覺直想叫人吐血。
孫權握緊雙拳,張開口深吸了一口氣,然後長長吐出帶著鬱悶的一口濁氣,重新振奮了起來。他不會就這般輕易放棄與退縮的,即便機會渺茫,他也仍要去爭取。不爭,那就根本沒機會;爭了,才有一線可能。不到最後一刻,他都絕對不會放棄,他從來都不是個輕易言敗的人。
周瑜瀟灑而去,轉身走出幾步後,卻是有些無奈地輕輕歎了口氣。
回避正麵與主要問題,避重就輕,不斷地繞來繞去,這種行為在後世有一個專門的形容、比喻詞語,就叫做“打太極”。他前世在商場上跟人打太極、扯皮的事也做得不少,是慣熟的套路。雖然他並不喜歡這種交談方式與彼此互相套話計算,但有時卻也不得不用。想不到穿越到了這世,還是要用,這就是種無奈呀!
人生雖然變了,時代也大不同了,連身份與身體也都變了,但不變的東西卻還是有許多。同樣的,無奈也有許多。世事不如意者十之**,人生,總是免不了有許多無奈。
回到居巢不久,周瑜便招了魯肅與劉曄一起來議事。議得,便是先前孫權在聖姥廟中所提欲借魯肅之事。周瑜沒提這之前孫權與他討論的關於劉曄之事,也沒提孫權借魯肅的別有用心,一石三鳥之計。
孫權話中表達出來的對劉曄漢室宗親身份的顧慮與不信任,說出來未免讓劉曄寒心,打擊他的效力積極度。而此前言不提,後話的別有用心也就沒有立點,不大成立,他也便幹脆不提,隻說了孫權的相借理由與自己對孫權的答覆。
但盡管如此,魯肅、劉曄二人還是察覺到了孫權要借魯肅的目的並不單純,而孫權的理由,也並不像表麵那麽簡單。待得周瑜說完,二人對望了一眼,魯肅問周瑜道:“那麽,公瑾,你希望我如何應對孫二公子?答應,還是不答應?”
周瑜唇角露出絲苦笑,道:“你問我做什麽,都說了決定權在你自己嗎?你自己看著辦!”
“公瑾,真的決定權全都在我?”魯肅接著問。
周瑜點頭道:“對。”
劉曄笑問:“那公瑾,你自己究竟是願把子敬相借,還是不願?”
周瑜苦笑道:“我自己當然是不願了,現在有子敬幫我掌著全縣的事情,我才能這麽輕鬆……唉,你們二人那是什麽表情,我這是實話嗎!好吧,我自己是不願借,但卻不得不借。我不借隻是為私,借了才是為公。我結交你們,都是為了將來一起效力於江東。現在孫權要借子敬為輔佐,那也是為江東,我沒有不借的道理。我自己不願答應,所以就把這問題推給子敬了。”
魯肅與劉曄二人的表情都顯得有些無奈與哭笑不得,周瑜不願相借,原來就是因為怕魯肅走了,沒人替他管事,他自己沒法好好偷懶了。誠然,這確實是一個理由。但這並不是周瑜不願把魯肅出借的主要理由,最主要是他不想在孫權的用計逼迫下就範答應。
他雖然懶,但並非公私不分。如果孫權誠心誠意來請求,好好跟他商量,那他必然會答應。但孫權卻用了心機算計,帶著逼迫的意味在內,而且孫權的動機與用心也都不純。這才是周瑜最不願答應,也最為不爽的地方。
但盡管如此,周瑜最終還是將會借出魯肅。因為孫權確實占住了道理,他不借,在道理上說不過去。這一切,隻因孫權是孫家人,是孫策的親弟弟。周瑜隻要還奉孫策為主,那他就得要向孫家低頭,孫權占的便是此理。哪怕無理,也是有理。
人在屋簷下,哪能不低頭。這也正是周瑜憋屈與鬱悶的來源,尤其是被孫權這麽個小毛孩子來壓迫。盡管他是曆史上的東吳之主,如果將來曆史不能改變,也仍會是日後的江東之主。但他現在,就是一個鳥毛還沒長齊的小毛孩子。這種被壓的滋味,才分外不爽。而且孫權還不信任於他,來算計他。
在聖姥廟他最為不爽與不忿的那一刻,他真有種想把孫權一腳踹飛的衝動。而且在那時,他的心中產生了一個隱秘的想法。如果他將來不能改變曆史,阻止孫策早亡,那麽在孫策死後,孫權接位執掌江東時。他想,自己那時或許有必要重新作一個選擇。
這一切,隻因孫權的今日所為。孫權的為人,由今日此事可見一斑。如果將來孫權長大後仍是這般,那他周瑜一點兒也不想攤上這麽一位主公。
這樣的回答基本等於沒有回答,至少沒有正麵回答,周瑜繞避過了孫權所提出的難題,然後反手輕輕一推,把這問題推給了魯肅與孫權自己,而他則跳出了題外。孫權想要請魯肅去幫他,那就自己去請求與說服魯肅,這件事是他們兩個人的事,與他無幹。
但在孫權看來,周瑜回敬的這一招不但輕鬆化解了他的招數,更是重新掌握了主動,占據了上風。周瑜雖說是要讓魯肅自己做決定,並讓他盡量爭取與說服魯肅,但在他看來,自己能否說服魯肅並借走魯肅的關鍵,還是在周瑜。魯肅的決定看似是關鍵,但以周瑜對魯肅的影響力,魯肅的態度與決定還不是在周瑜的一句話。所以,借與不借還是握在周瑜的手裏。隻要周瑜不想放人,那他想,他無論再怎麽費盡唇舌去說服魯肅都是沒用的。
當然,他也不是沒有機會。以上是建立在周瑜能夠完全左右魯肅的態度與決定上的,如果周瑜對魯肅的影響並不是那麽強,魯肅有能夠完全自主的決定,那他還是有爭取到魯肅的機會的。但這機會在他看來,也是十分的渺茫。
兩人的這初次交手過招,孫權先以一記暗藏變化與後招的淩厲招數進攻,而周瑜則避其鋒芒,回敬了一招太極。這讓孫權有種打在棉花上與用錯了力道的感覺,鬱悶的直想大吼大叫。自己明明有力,卻偏偏使不出去,讓對手牽著走,這種感覺直想叫人吐血。
孫權握緊雙拳,張開口深吸了一口氣,然後長長吐出帶著鬱悶的一口濁氣,重新振奮了起來。他不會就這般輕易放棄與退縮的,即便機會渺茫,他也仍要去爭取。不爭,那就根本沒機會;爭了,才有一線可能。不到最後一刻,他都絕對不會放棄,他從來都不是個輕易言敗的人。
周瑜瀟灑而去,轉身走出幾步後,卻是有些無奈地輕輕歎了口氣。
回避正麵與主要問題,避重就輕,不斷地繞來繞去,這種行為在後世有一個專門的形容、比喻詞語,就叫做“打太極”。他前世在商場上跟人打太極、扯皮的事也做得不少,是慣熟的套路。雖然他並不喜歡這種交談方式與彼此互相套話計算,但有時卻也不得不用。想不到穿越到了這世,還是要用,這就是種無奈呀!
人生雖然變了,時代也大不同了,連身份與身體也都變了,但不變的東西卻還是有許多。同樣的,無奈也有許多。世事不如意者十之**,人生,總是免不了有許多無奈。
回到居巢不久,周瑜便招了魯肅與劉曄一起來議事。議得,便是先前孫權在聖姥廟中所提欲借魯肅之事。周瑜沒提這之前孫權與他討論的關於劉曄之事,也沒提孫權借魯肅的別有用心,一石三鳥之計。
孫權話中表達出來的對劉曄漢室宗親身份的顧慮與不信任,說出來未免讓劉曄寒心,打擊他的效力積極度。而此前言不提,後話的別有用心也就沒有立點,不大成立,他也便幹脆不提,隻說了孫權的相借理由與自己對孫權的答覆。
但盡管如此,魯肅、劉曄二人還是察覺到了孫權要借魯肅的目的並不單純,而孫權的理由,也並不像表麵那麽簡單。待得周瑜說完,二人對望了一眼,魯肅問周瑜道:“那麽,公瑾,你希望我如何應對孫二公子?答應,還是不答應?”
周瑜唇角露出絲苦笑,道:“你問我做什麽,都說了決定權在你自己嗎?你自己看著辦!”
“公瑾,真的決定權全都在我?”魯肅接著問。
周瑜點頭道:“對。”
劉曄笑問:“那公瑾,你自己究竟是願把子敬相借,還是不願?”
周瑜苦笑道:“我自己當然是不願了,現在有子敬幫我掌著全縣的事情,我才能這麽輕鬆……唉,你們二人那是什麽表情,我這是實話嗎!好吧,我自己是不願借,但卻不得不借。我不借隻是為私,借了才是為公。我結交你們,都是為了將來一起效力於江東。現在孫權要借子敬為輔佐,那也是為江東,我沒有不借的道理。我自己不願答應,所以就把這問題推給子敬了。”
魯肅與劉曄二人的表情都顯得有些無奈與哭笑不得,周瑜不願相借,原來就是因為怕魯肅走了,沒人替他管事,他自己沒法好好偷懶了。誠然,這確實是一個理由。但這並不是周瑜不願把魯肅出借的主要理由,最主要是他不想在孫權的用計逼迫下就範答應。
他雖然懶,但並非公私不分。如果孫權誠心誠意來請求,好好跟他商量,那他必然會答應。但孫權卻用了心機算計,帶著逼迫的意味在內,而且孫權的動機與用心也都不純。這才是周瑜最不願答應,也最為不爽的地方。
但盡管如此,周瑜最終還是將會借出魯肅。因為孫權確實占住了道理,他不借,在道理上說不過去。這一切,隻因孫權是孫家人,是孫策的親弟弟。周瑜隻要還奉孫策為主,那他就得要向孫家低頭,孫權占的便是此理。哪怕無理,也是有理。
人在屋簷下,哪能不低頭。這也正是周瑜憋屈與鬱悶的來源,尤其是被孫權這麽個小毛孩子來壓迫。盡管他是曆史上的東吳之主,如果將來曆史不能改變,也仍會是日後的江東之主。但他現在,就是一個鳥毛還沒長齊的小毛孩子。這種被壓的滋味,才分外不爽。而且孫權還不信任於他,來算計他。
在聖姥廟他最為不爽與不忿的那一刻,他真有種想把孫權一腳踹飛的衝動。而且在那時,他的心中產生了一個隱秘的想法。如果他將來不能改變曆史,阻止孫策早亡,那麽在孫策死後,孫權接位執掌江東時。他想,自己那時或許有必要重新作一個選擇。
這一切,隻因孫權的今日所為。孫權的為人,由今日此事可見一斑。如果將來孫權長大後仍是這般,那他周瑜一點兒也不想攤上這麽一位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