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主坐定之後,馮山從懷中取出一封信來,向趙雲道:“趙將軍,我家公子遠在居巢,不能親至相請,常感誠意不夠,因此特親筆手書一封送來,命我當麵轉呈將軍親啟。”他說罷,雙手執信,起身遞於趙雲。
趙雲忙起身來接,為示尊重,也雙手接過。馮山遞來的是一封紙質的信,紙這種書寫載體趙雲也曾有見過,並且用過,而且當初馮山第一次來所帶的禮物中就有一打紙,隻是他並未收下。
馮山原是周家的私兵出身,所以還是習慣稱周瑜為“公子”。這封信確實是周瑜親手所書,幽州初傳回來趙雲的消息時,還很簡單,隻是說找到了趙雲,並初次招攬未能成功。直到後來,才陸續傳回來詳細的消息,綜合起來,已是趙雲的一份個人履曆,包括趙雲從小大到的主要事跡與經曆。
而從中,周瑜也知道了趙雲與劉備原來早已相識,並且關係很親近友善,趙雲還從劉備征伐過一段不短的日子。得知這個情況,周瑜便知道,招攬到趙雲的希望不大了,甚至是微小到無。因為趙雲婉拒他派去的人招攬的理由就是———已許諾於人在先,不能背信棄義。這許諾的人,趙雲沒說是誰。但周瑜知道,必定就是劉備無疑。
得知此消息,周瑜當直是無可奈何,婉惜長歎。原以為自己下手夠早了,不想還是晚了劉備一步。趙雲雖還沒投去,但有這個許諾,卻是已被劉備給預訂下了。
垂頭喪氣了好一會兒後,周瑜卻是還不打算放棄。盡管事已至此,已到了幾無可挽回的地步,但他還是想要為此做些努力。當時隻恨不能插上翅膀立即飛到常山真定去,親自當麵說服與招攬趙雲。但他沒有翅膀,不會飛,更不會瞬移,這裏也不是魔法世界,沒有傳送陣。
他隻能重新振奮精神,又詳細研究了趙雲的資料,再結合後世的觀點與所聞,分析了趙雲的性格,針對性地寫下了這麽一封信,希望能夠打動與說服趙雲,答應自己的招攬,為己所用。這,也是他最後的希望與招數了。如果這招也無用,那他也無計可施,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趙雲如曆史上那般投在劉備的麾下。
…………
趙雲低頭看著手中的信,先是從未見過的信封,用硬韌的厚紙所製,信封的中央是一個占據了約有整個信封大小一半的紅色長條方框。信封右上角寫著“常山”兩個小字,中間的長形方框中是“趙子龍親啟”五個大字,左下角的落款是“廬江周瑜”四個小字。
信封上的字並不是慣常所見以及大部分人所用的隸書與章草體,而是很少人用的紆書。這種書體趙雲在此前也隻見過一次,信封上的幾個字都很漂亮,有種渾然天成,灑脫恣在的感覺。雖然他不是很懂得欣賞,但看起來卻覺賞心悅目,隻覺有種說不出來的美感。
以字觀人,趙雲心想,這個周瑜定然是位風雅的士子。他轉過信封,後麵貼口處粘著塊兒封泥,上有加蓋的印鑒,顯然並未開封過。他捏破封泥,打開來,抽出裏麵折疊的信紙。信紙上也用紅色豎打著長條的細線格子,把一張紙等分成許多整齊的行列,這讓人書寫時可以依照格子來寫,把握感再差的人也不至於寫的歪三扭四。而且看起來齊整清楚,好像軍中的隊列。
無論信封用紙,還是裏麵的書寫用紙,質地都比他以前所見過的紙好上許多。紙在這時並不是便宜的物品,尤其是質地好的紙更貴。趙雲並不知周瑜自家是有造紙的,見周瑜給自己的信是用上好的紙書寫,從此也可見對方的一種重視與尊重在內。
他放下信封,遲疑了下,才打開折疊的信紙。信有三頁,裏麵也全是周瑜一手漂亮的“紆書”。他從頭看去,隻見信中寫道:
“子龍台鑒:
吾名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現為廬江郡居巢長,雖在袁術之地,實效命於江東孫伯符將軍。孫將軍名策,字伯符,為兵聖孫武子之後,父堅昔為長沙太守、破虜將軍,更曾為討董卓時關東諸侯聯軍之一,乃忠烈之後。
孫將軍十六歲從父征伐,大小戰役無數,戰績彪炳,去年借袁術三千兵馬攻取江東,一路勢如破竹,已席卷江東泰半之地,不日可竟全功,據吳、越之地,成一方諸侯之業,再以此扶保漢室天下。
方今漢室衰微,天下大亂,各地豪雄爭相自立,互相征戰討伐,戰亂不休,百姓困苦,生靈塗炭。吾不忍天下紛爭,常懷扶危濟困之心,以匡扶天下為己任。吾知子龍亦有此大誌,今欲請子龍出山為將,與孫將軍及吾共謀扶保漢室天下之大事,平危撫亂,還大漢之清平。
亂世出英雄,但以吾之見,今天下各地群雄,不過多梟雄之輩。袁氏四世三公,名望之隆,可稱天下之,但袁紹、袁術兄弟,卻皆私心謀國之輩。身為漢臣,不思報效朝廷,反生竅取之心,實亂臣賊子也。公孫瓚昔護疆守土,打擊胡虜異族,可稱一時英雄,無奈亦生私心野欲,圖謀社稷,殺害劉幽州,忘恩負義,失德失心,如今已成末路之局,覆亡不遠,此報應也。子龍別其辭去,實有遠見,亦是不同其流,正可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吾知子龍乃真英雄也,故邀子龍共圖扶正乾坤之大事。今公孫瓚失心失德,部下離散,吾為子龍大力招攬之。子龍可率而領之,先尋秘地休養訓練,壯大自身,然後尋機圖占幽州,重築邊防,護我大漢疆土。他日子龍北下,我與孫將軍南上,南北合力,交攻夾擊,掃平各地自立豪雄,共同扶佐少帝重掌江山,中興大漢。待過數年休養生息,國力鼎盛,子龍可率軍遠出塞外,再建當年霍驃騎之功業………”
趙雲看到這裏,不禁呼吸急促,心情激動地忍不住手抖了下。尤其那句“再建當年霍驃騎之功業”,簡直讓他忍不住想要出聲大讚,仰天而嘯。這句話,當真是說中他心理,說到了他心塊上,這才是他最高與最大的理想,自知霍去病之名,他便以之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榜樣。他平生最想做的事,便是如霍去病那般,遠擊匈奴三千裏,封狼居胥。
所以,對於當初護衛疆土,打擊異族的公孫瓚,他很有好感,視之為英雄,率人從冀至幽來投。但可惜,公孫瓚後來卻變了。或許他沒變,當初的所作所為隻是獲取名聲、地位以及實力的手段,他的目標一直是自己的私利與yu望。隻是,趙雲被一時的熱血蒙眼,直到後來才認清了公孫瓚的為人。
——————————————
下一章,收下趙雲,求票~!!古文功底有限,這封信,可真是好不好寫啊!
趙雲忙起身來接,為示尊重,也雙手接過。馮山遞來的是一封紙質的信,紙這種書寫載體趙雲也曾有見過,並且用過,而且當初馮山第一次來所帶的禮物中就有一打紙,隻是他並未收下。
馮山原是周家的私兵出身,所以還是習慣稱周瑜為“公子”。這封信確實是周瑜親手所書,幽州初傳回來趙雲的消息時,還很簡單,隻是說找到了趙雲,並初次招攬未能成功。直到後來,才陸續傳回來詳細的消息,綜合起來,已是趙雲的一份個人履曆,包括趙雲從小大到的主要事跡與經曆。
而從中,周瑜也知道了趙雲與劉備原來早已相識,並且關係很親近友善,趙雲還從劉備征伐過一段不短的日子。得知這個情況,周瑜便知道,招攬到趙雲的希望不大了,甚至是微小到無。因為趙雲婉拒他派去的人招攬的理由就是———已許諾於人在先,不能背信棄義。這許諾的人,趙雲沒說是誰。但周瑜知道,必定就是劉備無疑。
得知此消息,周瑜當直是無可奈何,婉惜長歎。原以為自己下手夠早了,不想還是晚了劉備一步。趙雲雖還沒投去,但有這個許諾,卻是已被劉備給預訂下了。
垂頭喪氣了好一會兒後,周瑜卻是還不打算放棄。盡管事已至此,已到了幾無可挽回的地步,但他還是想要為此做些努力。當時隻恨不能插上翅膀立即飛到常山真定去,親自當麵說服與招攬趙雲。但他沒有翅膀,不會飛,更不會瞬移,這裏也不是魔法世界,沒有傳送陣。
他隻能重新振奮精神,又詳細研究了趙雲的資料,再結合後世的觀點與所聞,分析了趙雲的性格,針對性地寫下了這麽一封信,希望能夠打動與說服趙雲,答應自己的招攬,為己所用。這,也是他最後的希望與招數了。如果這招也無用,那他也無計可施,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趙雲如曆史上那般投在劉備的麾下。
…………
趙雲低頭看著手中的信,先是從未見過的信封,用硬韌的厚紙所製,信封的中央是一個占據了約有整個信封大小一半的紅色長條方框。信封右上角寫著“常山”兩個小字,中間的長形方框中是“趙子龍親啟”五個大字,左下角的落款是“廬江周瑜”四個小字。
信封上的字並不是慣常所見以及大部分人所用的隸書與章草體,而是很少人用的紆書。這種書體趙雲在此前也隻見過一次,信封上的幾個字都很漂亮,有種渾然天成,灑脫恣在的感覺。雖然他不是很懂得欣賞,但看起來卻覺賞心悅目,隻覺有種說不出來的美感。
以字觀人,趙雲心想,這個周瑜定然是位風雅的士子。他轉過信封,後麵貼口處粘著塊兒封泥,上有加蓋的印鑒,顯然並未開封過。他捏破封泥,打開來,抽出裏麵折疊的信紙。信紙上也用紅色豎打著長條的細線格子,把一張紙等分成許多整齊的行列,這讓人書寫時可以依照格子來寫,把握感再差的人也不至於寫的歪三扭四。而且看起來齊整清楚,好像軍中的隊列。
無論信封用紙,還是裏麵的書寫用紙,質地都比他以前所見過的紙好上許多。紙在這時並不是便宜的物品,尤其是質地好的紙更貴。趙雲並不知周瑜自家是有造紙的,見周瑜給自己的信是用上好的紙書寫,從此也可見對方的一種重視與尊重在內。
他放下信封,遲疑了下,才打開折疊的信紙。信有三頁,裏麵也全是周瑜一手漂亮的“紆書”。他從頭看去,隻見信中寫道:
“子龍台鑒:
吾名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現為廬江郡居巢長,雖在袁術之地,實效命於江東孫伯符將軍。孫將軍名策,字伯符,為兵聖孫武子之後,父堅昔為長沙太守、破虜將軍,更曾為討董卓時關東諸侯聯軍之一,乃忠烈之後。
孫將軍十六歲從父征伐,大小戰役無數,戰績彪炳,去年借袁術三千兵馬攻取江東,一路勢如破竹,已席卷江東泰半之地,不日可竟全功,據吳、越之地,成一方諸侯之業,再以此扶保漢室天下。
方今漢室衰微,天下大亂,各地豪雄爭相自立,互相征戰討伐,戰亂不休,百姓困苦,生靈塗炭。吾不忍天下紛爭,常懷扶危濟困之心,以匡扶天下為己任。吾知子龍亦有此大誌,今欲請子龍出山為將,與孫將軍及吾共謀扶保漢室天下之大事,平危撫亂,還大漢之清平。
亂世出英雄,但以吾之見,今天下各地群雄,不過多梟雄之輩。袁氏四世三公,名望之隆,可稱天下之,但袁紹、袁術兄弟,卻皆私心謀國之輩。身為漢臣,不思報效朝廷,反生竅取之心,實亂臣賊子也。公孫瓚昔護疆守土,打擊胡虜異族,可稱一時英雄,無奈亦生私心野欲,圖謀社稷,殺害劉幽州,忘恩負義,失德失心,如今已成末路之局,覆亡不遠,此報應也。子龍別其辭去,實有遠見,亦是不同其流,正可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吾知子龍乃真英雄也,故邀子龍共圖扶正乾坤之大事。今公孫瓚失心失德,部下離散,吾為子龍大力招攬之。子龍可率而領之,先尋秘地休養訓練,壯大自身,然後尋機圖占幽州,重築邊防,護我大漢疆土。他日子龍北下,我與孫將軍南上,南北合力,交攻夾擊,掃平各地自立豪雄,共同扶佐少帝重掌江山,中興大漢。待過數年休養生息,國力鼎盛,子龍可率軍遠出塞外,再建當年霍驃騎之功業………”
趙雲看到這裏,不禁呼吸急促,心情激動地忍不住手抖了下。尤其那句“再建當年霍驃騎之功業”,簡直讓他忍不住想要出聲大讚,仰天而嘯。這句話,當真是說中他心理,說到了他心塊上,這才是他最高與最大的理想,自知霍去病之名,他便以之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榜樣。他平生最想做的事,便是如霍去病那般,遠擊匈奴三千裏,封狼居胥。
所以,對於當初護衛疆土,打擊異族的公孫瓚,他很有好感,視之為英雄,率人從冀至幽來投。但可惜,公孫瓚後來卻變了。或許他沒變,當初的所作所為隻是獲取名聲、地位以及實力的手段,他的目標一直是自己的私利與yu望。隻是,趙雲被一時的熱血蒙眼,直到後來才認清了公孫瓚的為人。
——————————————
下一章,收下趙雲,求票~!!古文功底有限,這封信,可真是好不好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