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現年五十有五。他是漢室宗親,乃漢景帝第五子魯恭王劉餘之後。現任益州牧的劉焉亦是魯恭王劉餘之後,與他屬於同一支。不過兩人雖屬同支,卻並無深交。
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其先祖中山靖王劉勝亦是漢景帝之子。所以,這三人又是同一宗祖,皆為漢景帝一脈。也因此,後來劉備先後依附於荊州與益州時,劉表以及劉焉之子劉璋都對劉備頗友善。不過,劉備卻也先後取了這兩位同宗的基業,他後來蜀漢國的地盤便主要是荊州與益州。
這一日正是月末,劉表在書房考較兩個兒子劉琦與劉琮的學問。這是月末例考,每一個月的月末他都會親自來考較兩個兒子的學問,看他們有無進步。
正是春夏相交時節,窗外鳥語花香,天氣晴好。書房中窗明幾淨,書聲朗朗。劉表正微閉雙目,撫須聽著長子劉琦背誦著《禮記》中的《中庸》一篇。
《中庸》乃是孔子的後裔子思所作,這時是西漢禮學家戴聖所整理編纂的《小戴禮記》中的一篇,還未被單獨列出來成為四書之一。四書中的《大學》,這時亦仍是《禮記》中的一篇。直到後來的宋時,這兩書才被從《禮記》中抽出來單列成書,然後到南宋時被朱熹與《論語》、《孟子》合編注釋,並稱為“四書”。宋元以後,這四書都成為了國家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這時的《中庸》還沒有後世的那般高地位,不過劉表卻非常喜愛與尊崇此篇,也讓人重點教曉二子此篇章。
聽著兒子的誦書聲與窗外的鳥語聲,劉表忽然有些神思恍惚,想起了自己少年時的求學時光。
他雖是漢室宗親,但卻是西漢的宗親,比東漢皇族的關係遠了許多,並不能受宗族福庇蔭補。所以,少年時期他也是與其他士人一樣,四處求學、結交名士,提高自己的學問與名氣。黨錮之禍時,他還差些被當作黨人抓捕,出外逃亡得免。黨禁解後,他被大將軍何進辟為掾屬。
初平元年,孫堅殺死荊州刺史王叡,他被朝庭任命為荊州刺史。當時荊州宗賊大盛,袁術也阻兵屯魯陽,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麵對荊州的混亂局麵,他單騎入宜城,爭取了當地具有很大影響力的蔡氏與蒯氏兩大家族的支持,並征求了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議。然後遣人誘宗賊帥,演了一出鴻門宴,將赴宴賊皆斬殺。然後又遣使說降坐擁襄陽的張虎、陳生,荊州遂平,坐穩了荊州刺史之位。
去年,李傕等挾天子入長安,他遣使奉貢,朝廷又加封他為荊州牧,並封了爵位成武侯與軍職鎮南將軍。他知道這幾項封賞,其實都是出自李傕的授意,用以交好於他。不過他並不在意,仍舊領了封賞,那畢竟是天子詔書,他也還是大漢之臣。
刺史本是監察之職,巡察州郡地方,並無多大實權。到後來雖權力越重,成了每一州的領大員、封疆大吏,但實際上位階並不高,秩才六百石,名義上也沒有實領一州大權之職。但州牧則不同,這是代天子牧守地方,名義上便是實領一州軍政大權,秩有二千石。
成武侯爵列侯,且是最高的縣侯。鎮南將軍也非雜號將軍,而是僅次於比公四將軍之下,與前後左右將軍同階,位同九卿的將軍號。凡鎮南、征北、平西、定東等冠有“鎮征平定”名號的將軍,與前後左右將軍一樣,一起並稱為正號將軍,比雜號將軍位高一階。
能走到現在這步,劉表已是頗為誌得意滿。他沒有太大的野心,又已是年過半百知天命的年紀,接下來隻想維持現狀,守好他荊州的地盤,保住晚節,終老於世。
他轉頭望了窗外一眼,回過神來,又繼續聽著長子的誦書聲。這篇《中庸》,他早已記得滾瓜爛熟,不需看兒子背誦的是否正確。
長子背到此時,還並未出錯,他不由滿意地點點頭,含笑看著這長得與他青年時頗為相像的長子,越看越是喜愛。正想著待會兒長子不出錯地背完後,他要如何誇獎,而又不能讓其產生驕傲之心時,忽然門外出現了管家的身影,探頭往裏麵張望了一眼,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劉表注意到了門外的管家,他此前曾吩咐過,如無什麽大事,不要讓人來書房打擾。管家自知他的吩咐,但卻仍是來找,想必有什麽大事。他想了想,抬手阻住兒子繼續背誦,出聲叫管家進來,問其有何事。
管家雙手奉上一個信封大小的東西,回稟道:“主公,府外有人拜訪求見,這是他的名刺。”
“哦?”劉表有些好奇與驚訝地瞧了那“名刺”一眼,伸手接過。
這時的名刺便相當於後世的名片,上麵寫有自己的姓名、字號、郡望等信息,用於拜訪、交友所用,跟後世的名片功效差不多。此物戰國時便有了,那時被稱作“謁”,所以拜見也被稱作“謁見”,意指先投謁而後見,此時被稱作“刺”與“名刺”。但無論“謁”或“刺”,皆是用削製的長條木片與竹片所製,相當於一個大號的簡。
但劉表眼下手中的這份兒名刺,比之以往所見,可都全然不同。若非管家聲稱是名刺,劉表第一眼所見,絕不認為這是名刺。他接過細看,現此物外覆裹一層錦帛,內裏似也是以木片為骨,分兩片,對折合起。他分而打開,裏麵貼覆的是紙,上以端正的八分書寫著,“漢阜陵王之後,成德劉曄,拜上謁見”的三列字,其中姓名“劉曄”兩字最大,也最為顯眼醒目。
瞧到這拜貼主人的名字,劉表又更是驚訝,此人竟也是漢室宗親。他在腦中仔細搜索了下“劉曄”這個名字,找到了此人的信息。劉表的消息來源與信息之廣自比徐庶要強到了天去,徐庶以前未曾聽過劉曄的名號,劉表卻是早曾有聽聞過。知道此人乃是少年英才,曾被去年才病故的著名評論家許劭許子將評為“佐世之才”。
想到了是此人,劉表合上名刺,向管家道:“快請!”轉眼瞧到兩個兒子還在一旁,他又吩咐長子道:“琦兒,你與管家一起,代為父出去迎接。”說罷把手中名刺遞了過去,也讓兒子知曉此人是誰。
----------------
求推薦~!!
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其先祖中山靖王劉勝亦是漢景帝之子。所以,這三人又是同一宗祖,皆為漢景帝一脈。也因此,後來劉備先後依附於荊州與益州時,劉表以及劉焉之子劉璋都對劉備頗友善。不過,劉備卻也先後取了這兩位同宗的基業,他後來蜀漢國的地盤便主要是荊州與益州。
這一日正是月末,劉表在書房考較兩個兒子劉琦與劉琮的學問。這是月末例考,每一個月的月末他都會親自來考較兩個兒子的學問,看他們有無進步。
正是春夏相交時節,窗外鳥語花香,天氣晴好。書房中窗明幾淨,書聲朗朗。劉表正微閉雙目,撫須聽著長子劉琦背誦著《禮記》中的《中庸》一篇。
《中庸》乃是孔子的後裔子思所作,這時是西漢禮學家戴聖所整理編纂的《小戴禮記》中的一篇,還未被單獨列出來成為四書之一。四書中的《大學》,這時亦仍是《禮記》中的一篇。直到後來的宋時,這兩書才被從《禮記》中抽出來單列成書,然後到南宋時被朱熹與《論語》、《孟子》合編注釋,並稱為“四書”。宋元以後,這四書都成為了國家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這時的《中庸》還沒有後世的那般高地位,不過劉表卻非常喜愛與尊崇此篇,也讓人重點教曉二子此篇章。
聽著兒子的誦書聲與窗外的鳥語聲,劉表忽然有些神思恍惚,想起了自己少年時的求學時光。
他雖是漢室宗親,但卻是西漢的宗親,比東漢皇族的關係遠了許多,並不能受宗族福庇蔭補。所以,少年時期他也是與其他士人一樣,四處求學、結交名士,提高自己的學問與名氣。黨錮之禍時,他還差些被當作黨人抓捕,出外逃亡得免。黨禁解後,他被大將軍何進辟為掾屬。
初平元年,孫堅殺死荊州刺史王叡,他被朝庭任命為荊州刺史。當時荊州宗賊大盛,袁術也阻兵屯魯陽,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麵對荊州的混亂局麵,他單騎入宜城,爭取了當地具有很大影響力的蔡氏與蒯氏兩大家族的支持,並征求了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議。然後遣人誘宗賊帥,演了一出鴻門宴,將赴宴賊皆斬殺。然後又遣使說降坐擁襄陽的張虎、陳生,荊州遂平,坐穩了荊州刺史之位。
去年,李傕等挾天子入長安,他遣使奉貢,朝廷又加封他為荊州牧,並封了爵位成武侯與軍職鎮南將軍。他知道這幾項封賞,其實都是出自李傕的授意,用以交好於他。不過他並不在意,仍舊領了封賞,那畢竟是天子詔書,他也還是大漢之臣。
刺史本是監察之職,巡察州郡地方,並無多大實權。到後來雖權力越重,成了每一州的領大員、封疆大吏,但實際上位階並不高,秩才六百石,名義上也沒有實領一州大權之職。但州牧則不同,這是代天子牧守地方,名義上便是實領一州軍政大權,秩有二千石。
成武侯爵列侯,且是最高的縣侯。鎮南將軍也非雜號將軍,而是僅次於比公四將軍之下,與前後左右將軍同階,位同九卿的將軍號。凡鎮南、征北、平西、定東等冠有“鎮征平定”名號的將軍,與前後左右將軍一樣,一起並稱為正號將軍,比雜號將軍位高一階。
能走到現在這步,劉表已是頗為誌得意滿。他沒有太大的野心,又已是年過半百知天命的年紀,接下來隻想維持現狀,守好他荊州的地盤,保住晚節,終老於世。
他轉頭望了窗外一眼,回過神來,又繼續聽著長子的誦書聲。這篇《中庸》,他早已記得滾瓜爛熟,不需看兒子背誦的是否正確。
長子背到此時,還並未出錯,他不由滿意地點點頭,含笑看著這長得與他青年時頗為相像的長子,越看越是喜愛。正想著待會兒長子不出錯地背完後,他要如何誇獎,而又不能讓其產生驕傲之心時,忽然門外出現了管家的身影,探頭往裏麵張望了一眼,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劉表注意到了門外的管家,他此前曾吩咐過,如無什麽大事,不要讓人來書房打擾。管家自知他的吩咐,但卻仍是來找,想必有什麽大事。他想了想,抬手阻住兒子繼續背誦,出聲叫管家進來,問其有何事。
管家雙手奉上一個信封大小的東西,回稟道:“主公,府外有人拜訪求見,這是他的名刺。”
“哦?”劉表有些好奇與驚訝地瞧了那“名刺”一眼,伸手接過。
這時的名刺便相當於後世的名片,上麵寫有自己的姓名、字號、郡望等信息,用於拜訪、交友所用,跟後世的名片功效差不多。此物戰國時便有了,那時被稱作“謁”,所以拜見也被稱作“謁見”,意指先投謁而後見,此時被稱作“刺”與“名刺”。但無論“謁”或“刺”,皆是用削製的長條木片與竹片所製,相當於一個大號的簡。
但劉表眼下手中的這份兒名刺,比之以往所見,可都全然不同。若非管家聲稱是名刺,劉表第一眼所見,絕不認為這是名刺。他接過細看,現此物外覆裹一層錦帛,內裏似也是以木片為骨,分兩片,對折合起。他分而打開,裏麵貼覆的是紙,上以端正的八分書寫著,“漢阜陵王之後,成德劉曄,拜上謁見”的三列字,其中姓名“劉曄”兩字最大,也最為顯眼醒目。
瞧到這拜貼主人的名字,劉表又更是驚訝,此人竟也是漢室宗親。他在腦中仔細搜索了下“劉曄”這個名字,找到了此人的信息。劉表的消息來源與信息之廣自比徐庶要強到了天去,徐庶以前未曾聽過劉曄的名號,劉表卻是早曾有聽聞過。知道此人乃是少年英才,曾被去年才病故的著名評論家許劭許子將評為“佐世之才”。
想到了是此人,劉表合上名刺,向管家道:“快請!”轉眼瞧到兩個兒子還在一旁,他又吩咐長子道:“琦兒,你與管家一起,代為父出去迎接。”說罷把手中名刺遞了過去,也讓兒子知曉此人是誰。
----------------
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