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細細咂摸這首詩,沉默半晌,殿內忽然滿堂喝彩。
作詩這種事,不看多麽合轍押韻,意境多麽深遠,主要是應景,應眼前的景。出題讓你吟風就吟風,讓你頌月就頌月,如果作出的詩正好切合了出題,還在詩中表現出更深遠的意境,那麽,這首詩足堪千古留名。
李素作的這首詩無疑是能夠千古留名的那一類,而且是李世民出題後隻走了三步便輕易作出來了,更令滿殿君臣吃驚。
“好詩!”
殿內一直沉默寡言的李靖忽然揚聲喝彩。
在座的皆是當世名臣名將,這年頭就算是武將也是頗有幾分文學素養的,真正一字不識的武夫早被大浪淘沙淘幹淨了,就連程咬金這種粗人喝多了也能扯著嗓子嚎幾句諸如“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之類的雅句。
所以李素作出來的詩對這些武將來說,自然是能聽懂的,對詩中的深意亦訝然動容。
至於長孫無忌房玄齡這些文臣,更是聞之欣然。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哈哈,好詩!不愧是少年英傑,朕當年這句誇讚非虛也。”李世民捋須仰天大笑。
長孫無忌眼中滿是喜悅之色,望向李素的目光不由和煦了許多,似乎渾然忘卻了當初的嫌隙。
李素的這首詩若說立意,自然不算太高遠,給千百年的後人看的話,頂多算是一首勵誌催人奮進的詩,夾雜了一些愛國和功利情緒,用大白話來說的話,大抵意思就是大丈夫想要榮華富貴的話,趕緊抄刀出國砍人去吧,砍的人越多功名就越高,不信的話你看看淩煙閣牆上掛的那些老殺才,誰不是砍人砍出來的……
但是這首詩當著李世民和長孫無忌這些當事人的麵吟誦出來,意義可就不一樣了,這分明是含金量極高的一首馬屁詩啊,而且馬屁拍得渾然天成,絲毫沒有ps痕跡,表麵看是給世人勵誌,催人奮進,再往深處一琢磨,好吧,二十四位功臣一個不落,全被狠狠拍了一記,簡單幾十個字的詩,二十四位功臣無論文武,全都成了號令千軍戎馬英雄的威風形象,這一記重拍實可謂撓到了所有人的癢處。
殿內功臣之一的宋國公蕭瑀已是七十多歲的老頭,這老頭為人很耿直,而且脾氣不大好,有據可查的跟李世民當麵掀桌子的次數有四次以上,可謂一言不合就掀桌,這裏的“掀桌”是字麵上的掀桌,惹火了他真敢掀李世民的桌子,而且不止一次,正因為他的脾氣,從大唐立國到如今,蕭瑀已然五起五落,這次是第六次被啟用。
滿殿功臣誇讚李素的詩時,蕭瑀卻捋著花白的胡子哼了一聲,道:“‘若個書生萬戶侯’此句,妥否?老夫便是書生,一生為人幹淨清白,手上不沾半點血腥,李縣公如何說?”
這話無疑非常的煞風景,滿殿君臣頓時陷入了沉寂。
大家喜氣洋洋歡聚一堂,聊天也好,作詩也好,自然是應景添趣之樂,當不當真的,大家心裏都有數,偏偏有人跳出來唱反調,不僅如此,還說自己“幹淨清白”,“不沾血腥”,這幾個字反將包括李世民在內的所有人都罵進去了。
你自己幹淨清白不沾血腥,難道別的功臣都是老殺才嗎?雖然他們的確是,也沒有這樣當麵打臉的。
蕭瑀是前朝老臣,他的姐姐便是著名的蕭皇後,在座的文臣武將自然不便說什麽,所有人的眼睛都望著李世民,目光很幽怨,透露出同一個意思,——把這個老匹夫列進功臣畫像,陛下你吃多了豬油蒙了心嗎?
李世民的臉色也有些不悅了,不得不說,蕭瑀這老頭近三十年的時間裏在朝堂五上五下,在做人失敗這一點上,他無疑幹得很成功,一句話能惹火滿殿君臣的實力,就連曾經最作死的魏征都自愧不如。
殿內氣氛沉悶且尷尬時,房玄齡這隻油滑的老狐狸出來打圓場了,仰天哈哈兩聲,房玄齡似玩笑似認真地道:“時文公莫說笑了,子正賢侄的詩作字字珠璣,並無虛言,時文公莫忘了,公在貞觀元年為相時,奉旨查糾梁州官倉貪墨案,蕭公當時一聲令下,連斬貪官十八人,其手段酷烈果決,令當地百姓拍手稱快,回京赴任時上萬百姓自發相送三十裏之外,至今梁州民間仍有百姓奉蕭公為青天……”
不愧是圓滑的老油條,房玄齡這番話明著反駁,暗裏卻不大不小捧了蕭瑀一下,無論旁人還是蕭瑀都頷首不已。
蕭瑀臉色漸緩,捋須終於微笑了,道:“為國除奸,人臣之責也,若說老夫未沾血腥,倒是老夫妄語了,嗬嗬……”
氣氛終於緩和下來,滿殿君臣恢複了談笑風生,李素卻悄悄朝天翻了一記白眼。
真是受不了這種虛偽的氣氛啊……這破酒宴什麽時候結束?趕緊回家躺著才最舒坦。
李世民掃了功臣們一眼,然後瞥向李素,饒有深意地笑道:“此詩第二句‘收取卑沙遼城州’,子正可是意有所指?”
殿內再次寂靜,所有功臣的動作和笑容全都凝固了,紛紛扭頭望向李世民和李素。
很顯然,李世民這句話才是真正的“意有所指”,這句話,將拉開一個新的序幕,開啟一段新的征程。
李素急忙挺直了腰,恭謹地道:“卑沙城,遼城州皆在遼東,是為大唐國土,自隋末征高句麗兵敗以後,此二城皆為高句麗所竊取梟居,臣以為,我大唐將士自陛下以下,當有男兒血性,普天之下,皆為陛下之土,竟被宵小竊居數十年,怎可無動於衷?是以,臣大膽將二城作於詩中,請在座各位功臣叔伯們再接再厲,為大唐和陛下再立新功,如此,不枉‘淩煙閣功臣’之名,居奇功而耀千古,為百世後人憑之仰之。”
李世民哈哈大笑:“好!子正說得好!”
隨即笑容忽然一斂,目光中散發出久抑的銳利鋒芒,緩緩掃視眾功臣一圈,語氣變得冷森幽寒。
“諸公,子正隻是二十多歲的弱冠少年,尚知為大唐再立新功,諸公若隻知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顏麵何存耶?高句麗宵小不臣久矣,隋末之時便殺我邊民無數,萬千關中將士在疆場上被高句麗屠戮殺害,三十餘年前的關中十室九空,皆因斯戰,至今每逢年節,長安八水之畔仍有老邁婦人啼哭嚎啕,為戰死的親人招魂傷心,朕既為天下共主,此仇……怎可不報!”
轟!
所有武將全部站了起來,抱拳凜然大喝道:“願助陛下剿平高句麗!不報此仇,絕不還朝!”
“絕不還朝!”
“戰!”
喜氣洋洋的殿堂上氣氛徒然轉變,每個人皆是麵色猙獰,殺氣騰騰,一股激昂的戰意衝天而起。
殿外一株枯黃蕭瑟的柳樹上,兩隻鳥雀驚飛振翅而去。
李素心中一凜。
實在是佩服啊,皇帝這種職業真是耗腦子的職業,任何東西任何話題從他們嘴裏打個轉出來,馬上就能為自己的目的服務,包括李素剛作的這首詩,為了應景將它改成了“卑沙”和“遼城州”,誰知馬上就被李世民用上了,而且幾句話將一眾功臣煽動得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
東征高句麗這個在朝堂上眾所周知卻隱而未發的話題,今日李世民利用一首詩成功地點爆了。
東征!
朕是大唐天可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高句麗亦不例外,不服就鏟平它!
*************************************************************
貞觀十五年十月初五。
尚書省頒布皇帝陛下聖旨,征討高句麗之戰正式啟動。
“……高麗莫離支蓋蘇文,弑逆其主,酷害其臣,竊據邊隅,肆其蜂蠆。朕以君臣之義,情何可忍。若不誅翦遐穢,無以澂肅中華。今欲巡幸幽薊,問罪遼碣,行止之宜,務存節儉,所過營頓,無勞精飾……”
“……隋室淪亡,其源可睹,良繇智略乖於遠圖,兵士疲於屢戰,政令失度,上下離心,德澤不加於匹夫,刻薄彌窮於萬姓。……朕緬懷前載,撫躬內省:昔受鉞專征,提戈撥亂,師有經年之舉,食無盈月之儲至於賞罰之信,尚非自決,然猶所向風靡。前無橫陣,蕩氛霧於五嶽,翦虎狼於九野,定海內,拯蒼生。”
一篇《親征高句麗詔》,洋洋灑灑千言,落筆處鋒芒畢露,隋朝是如何的殘暴不仁,高句麗是如何的桀驁不臣,朕是如何的有情有義雲雲。官麵文章作得花團錦簇,頗具煽動性。
一場大戰突然來臨,似乎毫無預兆,偏偏早有鋪墊。
聖旨下達的當日,長安城內外皆驚,隻不過許多人震驚過後,很快恢複了平靜。
是啊,東征的話題其實早就有風聲了,近兩年長安城無論朝臣府邸還是街市酒肆,都因為東征之戰傳得沸沸揚揚,禦駕親征高句麗已經不算秘密了,戶部錢糧早早做好了準備,前往真臘國和林邑國購糧的使團早已回京複命,大批的糧草正在運往長安的路上,兵部一眾參軍和主事們整天圍著地圖轉悠,討論兵出何地,攻伐何城,一篇篇戰策如雪片般飛進三省直至李世民案前……
征討高句麗的聖旨突然嗎?
或許民間有些驚訝,但朝堂上的官員們早就不覺得突然了,不論對戰事抱樂觀還是悲觀態度的朝臣,都很清楚這一戰不可能避免,李世民的決定不會因任何人動搖,於是所有人都在心裏默默等待這一天的到來。
這一天果然到來了。
作詩這種事,不看多麽合轍押韻,意境多麽深遠,主要是應景,應眼前的景。出題讓你吟風就吟風,讓你頌月就頌月,如果作出的詩正好切合了出題,還在詩中表現出更深遠的意境,那麽,這首詩足堪千古留名。
李素作的這首詩無疑是能夠千古留名的那一類,而且是李世民出題後隻走了三步便輕易作出來了,更令滿殿君臣吃驚。
“好詩!”
殿內一直沉默寡言的李靖忽然揚聲喝彩。
在座的皆是當世名臣名將,這年頭就算是武將也是頗有幾分文學素養的,真正一字不識的武夫早被大浪淘沙淘幹淨了,就連程咬金這種粗人喝多了也能扯著嗓子嚎幾句諸如“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之類的雅句。
所以李素作出來的詩對這些武將來說,自然是能聽懂的,對詩中的深意亦訝然動容。
至於長孫無忌房玄齡這些文臣,更是聞之欣然。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哈哈,好詩!不愧是少年英傑,朕當年這句誇讚非虛也。”李世民捋須仰天大笑。
長孫無忌眼中滿是喜悅之色,望向李素的目光不由和煦了許多,似乎渾然忘卻了當初的嫌隙。
李素的這首詩若說立意,自然不算太高遠,給千百年的後人看的話,頂多算是一首勵誌催人奮進的詩,夾雜了一些愛國和功利情緒,用大白話來說的話,大抵意思就是大丈夫想要榮華富貴的話,趕緊抄刀出國砍人去吧,砍的人越多功名就越高,不信的話你看看淩煙閣牆上掛的那些老殺才,誰不是砍人砍出來的……
但是這首詩當著李世民和長孫無忌這些當事人的麵吟誦出來,意義可就不一樣了,這分明是含金量極高的一首馬屁詩啊,而且馬屁拍得渾然天成,絲毫沒有ps痕跡,表麵看是給世人勵誌,催人奮進,再往深處一琢磨,好吧,二十四位功臣一個不落,全被狠狠拍了一記,簡單幾十個字的詩,二十四位功臣無論文武,全都成了號令千軍戎馬英雄的威風形象,這一記重拍實可謂撓到了所有人的癢處。
殿內功臣之一的宋國公蕭瑀已是七十多歲的老頭,這老頭為人很耿直,而且脾氣不大好,有據可查的跟李世民當麵掀桌子的次數有四次以上,可謂一言不合就掀桌,這裏的“掀桌”是字麵上的掀桌,惹火了他真敢掀李世民的桌子,而且不止一次,正因為他的脾氣,從大唐立國到如今,蕭瑀已然五起五落,這次是第六次被啟用。
滿殿功臣誇讚李素的詩時,蕭瑀卻捋著花白的胡子哼了一聲,道:“‘若個書生萬戶侯’此句,妥否?老夫便是書生,一生為人幹淨清白,手上不沾半點血腥,李縣公如何說?”
這話無疑非常的煞風景,滿殿君臣頓時陷入了沉寂。
大家喜氣洋洋歡聚一堂,聊天也好,作詩也好,自然是應景添趣之樂,當不當真的,大家心裏都有數,偏偏有人跳出來唱反調,不僅如此,還說自己“幹淨清白”,“不沾血腥”,這幾個字反將包括李世民在內的所有人都罵進去了。
你自己幹淨清白不沾血腥,難道別的功臣都是老殺才嗎?雖然他們的確是,也沒有這樣當麵打臉的。
蕭瑀是前朝老臣,他的姐姐便是著名的蕭皇後,在座的文臣武將自然不便說什麽,所有人的眼睛都望著李世民,目光很幽怨,透露出同一個意思,——把這個老匹夫列進功臣畫像,陛下你吃多了豬油蒙了心嗎?
李世民的臉色也有些不悅了,不得不說,蕭瑀這老頭近三十年的時間裏在朝堂五上五下,在做人失敗這一點上,他無疑幹得很成功,一句話能惹火滿殿君臣的實力,就連曾經最作死的魏征都自愧不如。
殿內氣氛沉悶且尷尬時,房玄齡這隻油滑的老狐狸出來打圓場了,仰天哈哈兩聲,房玄齡似玩笑似認真地道:“時文公莫說笑了,子正賢侄的詩作字字珠璣,並無虛言,時文公莫忘了,公在貞觀元年為相時,奉旨查糾梁州官倉貪墨案,蕭公當時一聲令下,連斬貪官十八人,其手段酷烈果決,令當地百姓拍手稱快,回京赴任時上萬百姓自發相送三十裏之外,至今梁州民間仍有百姓奉蕭公為青天……”
不愧是圓滑的老油條,房玄齡這番話明著反駁,暗裏卻不大不小捧了蕭瑀一下,無論旁人還是蕭瑀都頷首不已。
蕭瑀臉色漸緩,捋須終於微笑了,道:“為國除奸,人臣之責也,若說老夫未沾血腥,倒是老夫妄語了,嗬嗬……”
氣氛終於緩和下來,滿殿君臣恢複了談笑風生,李素卻悄悄朝天翻了一記白眼。
真是受不了這種虛偽的氣氛啊……這破酒宴什麽時候結束?趕緊回家躺著才最舒坦。
李世民掃了功臣們一眼,然後瞥向李素,饒有深意地笑道:“此詩第二句‘收取卑沙遼城州’,子正可是意有所指?”
殿內再次寂靜,所有功臣的動作和笑容全都凝固了,紛紛扭頭望向李世民和李素。
很顯然,李世民這句話才是真正的“意有所指”,這句話,將拉開一個新的序幕,開啟一段新的征程。
李素急忙挺直了腰,恭謹地道:“卑沙城,遼城州皆在遼東,是為大唐國土,自隋末征高句麗兵敗以後,此二城皆為高句麗所竊取梟居,臣以為,我大唐將士自陛下以下,當有男兒血性,普天之下,皆為陛下之土,竟被宵小竊居數十年,怎可無動於衷?是以,臣大膽將二城作於詩中,請在座各位功臣叔伯們再接再厲,為大唐和陛下再立新功,如此,不枉‘淩煙閣功臣’之名,居奇功而耀千古,為百世後人憑之仰之。”
李世民哈哈大笑:“好!子正說得好!”
隨即笑容忽然一斂,目光中散發出久抑的銳利鋒芒,緩緩掃視眾功臣一圈,語氣變得冷森幽寒。
“諸公,子正隻是二十多歲的弱冠少年,尚知為大唐再立新功,諸公若隻知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顏麵何存耶?高句麗宵小不臣久矣,隋末之時便殺我邊民無數,萬千關中將士在疆場上被高句麗屠戮殺害,三十餘年前的關中十室九空,皆因斯戰,至今每逢年節,長安八水之畔仍有老邁婦人啼哭嚎啕,為戰死的親人招魂傷心,朕既為天下共主,此仇……怎可不報!”
轟!
所有武將全部站了起來,抱拳凜然大喝道:“願助陛下剿平高句麗!不報此仇,絕不還朝!”
“絕不還朝!”
“戰!”
喜氣洋洋的殿堂上氣氛徒然轉變,每個人皆是麵色猙獰,殺氣騰騰,一股激昂的戰意衝天而起。
殿外一株枯黃蕭瑟的柳樹上,兩隻鳥雀驚飛振翅而去。
李素心中一凜。
實在是佩服啊,皇帝這種職業真是耗腦子的職業,任何東西任何話題從他們嘴裏打個轉出來,馬上就能為自己的目的服務,包括李素剛作的這首詩,為了應景將它改成了“卑沙”和“遼城州”,誰知馬上就被李世民用上了,而且幾句話將一眾功臣煽動得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
東征高句麗這個在朝堂上眾所周知卻隱而未發的話題,今日李世民利用一首詩成功地點爆了。
東征!
朕是大唐天可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高句麗亦不例外,不服就鏟平它!
*************************************************************
貞觀十五年十月初五。
尚書省頒布皇帝陛下聖旨,征討高句麗之戰正式啟動。
“……高麗莫離支蓋蘇文,弑逆其主,酷害其臣,竊據邊隅,肆其蜂蠆。朕以君臣之義,情何可忍。若不誅翦遐穢,無以澂肅中華。今欲巡幸幽薊,問罪遼碣,行止之宜,務存節儉,所過營頓,無勞精飾……”
“……隋室淪亡,其源可睹,良繇智略乖於遠圖,兵士疲於屢戰,政令失度,上下離心,德澤不加於匹夫,刻薄彌窮於萬姓。……朕緬懷前載,撫躬內省:昔受鉞專征,提戈撥亂,師有經年之舉,食無盈月之儲至於賞罰之信,尚非自決,然猶所向風靡。前無橫陣,蕩氛霧於五嶽,翦虎狼於九野,定海內,拯蒼生。”
一篇《親征高句麗詔》,洋洋灑灑千言,落筆處鋒芒畢露,隋朝是如何的殘暴不仁,高句麗是如何的桀驁不臣,朕是如何的有情有義雲雲。官麵文章作得花團錦簇,頗具煽動性。
一場大戰突然來臨,似乎毫無預兆,偏偏早有鋪墊。
聖旨下達的當日,長安城內外皆驚,隻不過許多人震驚過後,很快恢複了平靜。
是啊,東征的話題其實早就有風聲了,近兩年長安城無論朝臣府邸還是街市酒肆,都因為東征之戰傳得沸沸揚揚,禦駕親征高句麗已經不算秘密了,戶部錢糧早早做好了準備,前往真臘國和林邑國購糧的使團早已回京複命,大批的糧草正在運往長安的路上,兵部一眾參軍和主事們整天圍著地圖轉悠,討論兵出何地,攻伐何城,一篇篇戰策如雪片般飛進三省直至李世民案前……
征討高句麗的聖旨突然嗎?
或許民間有些驚訝,但朝堂上的官員們早就不覺得突然了,不論對戰事抱樂觀還是悲觀態度的朝臣,都很清楚這一戰不可能避免,李世民的決定不會因任何人動搖,於是所有人都在心裏默默等待這一天的到來。
這一天果然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