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瓦底江是從中國大橫斷山脈源,往南流經全緬甸而在仰光附近出海的。她是緬甸的母親河,灌了兩岸大片的土地,哺育了緬甸的人民,在緬甸具有神聖的地位。此時的江邊,天上的金黃色的雲彩已將寬闊的江麵映照成金色。不久,“落日熔金”又轉成了鮮紅的彩霞,刹那天地間已被彩霞的紅色濃罩,連江水也成了橙紅色。景色異常壯觀。曾有一緬甸民歌:“晚霞映紅伊洛瓦底江,這是多麽美好的時光……”伊洛瓦底江的晚霞確實名不虛傳,色彩相當絢麗。
在東枝通往曼德勒的土路上,一支有幾千人規模的緬族義軍熙熙攘攘地朝前走著,他們穿著各式各樣,有襟衫、喇叭褲,也有長袖褂子的,倒是手中拿的武器有不少是英國的馬爾。這支部隊是現任義軍大將軍薩丹度的近衛軍,原本就是勃固的羽兵,曼德勒失陷後,跟著薩丹度逃到東枝。
薩丹度一臉傲然地看著麾下這些羽兵,在下緬甸與英國人的戰鬥,薩丹度見識到了英國火器的厲害。所以左宗棠把繳獲的英軍武器交給義軍的時候,薩丹度便借著他大軍指揮之便,把這些武器大半撥給了自己手下的羽兵,隻留下一些舊的、壞的槍支給其它各族義軍。
現在整個緬甸還有哪一支義軍比的上自己這些羽兵手裏的槍多,就是英國人也不用懼怕。他倒不認為下緬甸地失敗是他策略不當。他是班都拉的子孫,怎麽可能有指揮失誤的時候,那都是因為英國人有這些火槍,現在自己也有了,拿下曼德勒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到時候恢複王都,自己就是整個緬甸的“博爾汗”(英雄),憑著自己家族的榮光和駙馬的身份,就是繼承王位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此時這些義軍士兵的臉上滿是輕鬆寫意。好像去攻打曼德勒就是郊遊一番,一路“阿瑪”、“阿度”地叫著,士兵也勾肩搭背,時不時湊到一起上煙草葉子抽了。就這樣。一支軍隊根據路地寬窄保持著隊形向前走著,士兵推推擠擠的,突然前麵傳來嘹亮的歌聲: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係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吟,……”
整一片藏青色軍服出現在那些緬族義軍的眼裏。這些軍服是上海、無錫、蘇州、杭州等地地十多家紡織廠連月趕製的。專門適於緬甸氣候的夏裝。雖然是一、二月份,但緬甸的溫度時常高達三十度以上。這些軍服上麵雖然沒有任何軍隊地徽標。但整個緬甸的義軍都知道這是天朝的部隊。
正在開進的是帝國6軍王牌第四師,這支由老將馮子材擔任師長地部隊奉左宗棠的命令開往密沙,替緬甸義軍打通通往曼德勒的道路。關於動曼德勒戰役,光複緬甸王都,左宗棠已經給方懷去了電報,方懷地意思是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拿下曼德勒這個上下緬甸地重心,可以和東枝構成一道完整地防線,北部枯門嶺山區和東部撣邦高原都將得到這條防線的保護,而光複王都也可以鼓舞緬甸軍民地士氣;同樣,占領曼德勒也會使得一直行蹤不定、處身於暗處的帝**暴露在英軍麵前,使得英軍有了一個確定的進攻方向,有利有弊,一切由左宗棠拿主意。最後左宗棠決定協助緬甸義軍,戰決,能拿下曼德勒固然好,拿不下就盡快撤出來,所以通往曼德勒的緊要之處都是由帝國6軍把守的。
此時,那些緬族士兵看著帝**,露出複雜的眼神,有羨慕、有嫉妒、有敬畏。他們同樣在行軍,但無疑有天壤之別,三人一排,按建製走成一塊,建製與建製之間有明顯的緩衝區,沉靜的表情、整齊的軍歌給人一種威武的氣勢。而那些武器更是這些義軍見都沒見到過的,錚明刷亮的毛瑟,扛在肩膀上像炮一樣的加特林機槍,在土路上壓出深轍的75mm格魯森行營炮,金陵製造局生產的57mm江寧迫擊炮,還有掛在戰士腰間的雪村手榴彈(因為徐壽字“雪村”)。
這時兩支隊伍在一個“人”字形的岔口相遇,緬族士兵不由自主
下來。
薩丹度騎在一匹南亞特有的那種矮腳馬上,感覺到隊伍突然不動了,不由把鞭子一甩罵道:“怎麽不走了?天都要黑了,難道睡在這鬼地方不成?”
一個羽兵從隊伍前方策馬跑回來道:“將軍,見麵岔口碰到天朝的軍隊,所以停下來了。”
薩丹度聽了把牛眼一瞪,劈頭蓋臉就是一鞭:“什麽狗屁天朝軍隊,是清狗,老子的祖先也和他們打過仗。你們給我去把路搶回來,硬擠也把他們擠開。”這些清國人又想搶功勞,上次打東枝沒趕上,這次曼德勒的油水不能再讓清國人撈了去。在他看來,清國人之所以能輕鬆打敗英國人不過是靠著他們的火器,現在自己手裏也有了,那些英國人一定土崩瓦解。
接到命令的緬族士兵頓時亂哄哄地向第四師衝去,令第四師原本整齊的隊伍不由一滯。此時在附近行軍不隻有第四師和薩丹度的近衛軍,還有撣族的一支義軍,這支義軍走在土路兩邊的田埂上,隻不過他們這麽做是自願的,因為第四師的重武器實在需要一條路來運送。
緬族近衛軍衝撞的隊伍正是第四師31團,此時他們的團在和撣族義軍領烏依達聊天。見到隊伍後麵吵吵鬧鬧,譚震鳴眉頭一皺,趕了過去。
隻見一群31團的士兵正和緬族士兵推推嚷嚷,有幾個士挨了幾下,青一塊紫一塊的。譚震鳴上前分開兩叢士兵,道:“這到底怎麽回事?”
一個31團的士兵道:“我們走的好好的,是他們不由分路,我們不讓,他們就動手。”
譚震鳴望向還端著槍的緬族士兵,問道:“是這樣嗎?”
幾個緬族士兵聽到翻譯的話,不由麵麵相:
在東枝通往曼德勒的土路上,一支有幾千人規模的緬族義軍熙熙攘攘地朝前走著,他們穿著各式各樣,有襟衫、喇叭褲,也有長袖褂子的,倒是手中拿的武器有不少是英國的馬爾。這支部隊是現任義軍大將軍薩丹度的近衛軍,原本就是勃固的羽兵,曼德勒失陷後,跟著薩丹度逃到東枝。
薩丹度一臉傲然地看著麾下這些羽兵,在下緬甸與英國人的戰鬥,薩丹度見識到了英國火器的厲害。所以左宗棠把繳獲的英軍武器交給義軍的時候,薩丹度便借著他大軍指揮之便,把這些武器大半撥給了自己手下的羽兵,隻留下一些舊的、壞的槍支給其它各族義軍。
現在整個緬甸還有哪一支義軍比的上自己這些羽兵手裏的槍多,就是英國人也不用懼怕。他倒不認為下緬甸地失敗是他策略不當。他是班都拉的子孫,怎麽可能有指揮失誤的時候,那都是因為英國人有這些火槍,現在自己也有了,拿下曼德勒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到時候恢複王都,自己就是整個緬甸的“博爾汗”(英雄),憑著自己家族的榮光和駙馬的身份,就是繼承王位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此時這些義軍士兵的臉上滿是輕鬆寫意。好像去攻打曼德勒就是郊遊一番,一路“阿瑪”、“阿度”地叫著,士兵也勾肩搭背,時不時湊到一起上煙草葉子抽了。就這樣。一支軍隊根據路地寬窄保持著隊形向前走著,士兵推推擠擠的,突然前麵傳來嘹亮的歌聲: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係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吟,……”
整一片藏青色軍服出現在那些緬族義軍的眼裏。這些軍服是上海、無錫、蘇州、杭州等地地十多家紡織廠連月趕製的。專門適於緬甸氣候的夏裝。雖然是一、二月份,但緬甸的溫度時常高達三十度以上。這些軍服上麵雖然沒有任何軍隊地徽標。但整個緬甸的義軍都知道這是天朝的部隊。
正在開進的是帝國6軍王牌第四師,這支由老將馮子材擔任師長地部隊奉左宗棠的命令開往密沙,替緬甸義軍打通通往曼德勒的道路。關於動曼德勒戰役,光複緬甸王都,左宗棠已經給方懷去了電報,方懷地意思是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拿下曼德勒這個上下緬甸地重心,可以和東枝構成一道完整地防線,北部枯門嶺山區和東部撣邦高原都將得到這條防線的保護,而光複王都也可以鼓舞緬甸軍民地士氣;同樣,占領曼德勒也會使得一直行蹤不定、處身於暗處的帝**暴露在英軍麵前,使得英軍有了一個確定的進攻方向,有利有弊,一切由左宗棠拿主意。最後左宗棠決定協助緬甸義軍,戰決,能拿下曼德勒固然好,拿不下就盡快撤出來,所以通往曼德勒的緊要之處都是由帝國6軍把守的。
此時,那些緬族士兵看著帝**,露出複雜的眼神,有羨慕、有嫉妒、有敬畏。他們同樣在行軍,但無疑有天壤之別,三人一排,按建製走成一塊,建製與建製之間有明顯的緩衝區,沉靜的表情、整齊的軍歌給人一種威武的氣勢。而那些武器更是這些義軍見都沒見到過的,錚明刷亮的毛瑟,扛在肩膀上像炮一樣的加特林機槍,在土路上壓出深轍的75mm格魯森行營炮,金陵製造局生產的57mm江寧迫擊炮,還有掛在戰士腰間的雪村手榴彈(因為徐壽字“雪村”)。
這時兩支隊伍在一個“人”字形的岔口相遇,緬族士兵不由自主
下來。
薩丹度騎在一匹南亞特有的那種矮腳馬上,感覺到隊伍突然不動了,不由把鞭子一甩罵道:“怎麽不走了?天都要黑了,難道睡在這鬼地方不成?”
一個羽兵從隊伍前方策馬跑回來道:“將軍,見麵岔口碰到天朝的軍隊,所以停下來了。”
薩丹度聽了把牛眼一瞪,劈頭蓋臉就是一鞭:“什麽狗屁天朝軍隊,是清狗,老子的祖先也和他們打過仗。你們給我去把路搶回來,硬擠也把他們擠開。”這些清國人又想搶功勞,上次打東枝沒趕上,這次曼德勒的油水不能再讓清國人撈了去。在他看來,清國人之所以能輕鬆打敗英國人不過是靠著他們的火器,現在自己手裏也有了,那些英國人一定土崩瓦解。
接到命令的緬族士兵頓時亂哄哄地向第四師衝去,令第四師原本整齊的隊伍不由一滯。此時在附近行軍不隻有第四師和薩丹度的近衛軍,還有撣族的一支義軍,這支義軍走在土路兩邊的田埂上,隻不過他們這麽做是自願的,因為第四師的重武器實在需要一條路來運送。
緬族近衛軍衝撞的隊伍正是第四師31團,此時他們的團在和撣族義軍領烏依達聊天。見到隊伍後麵吵吵鬧鬧,譚震鳴眉頭一皺,趕了過去。
隻見一群31團的士兵正和緬族士兵推推嚷嚷,有幾個士挨了幾下,青一塊紫一塊的。譚震鳴上前分開兩叢士兵,道:“這到底怎麽回事?”
一個31團的士兵道:“我們走的好好的,是他們不由分路,我們不讓,他們就動手。”
譚震鳴望向還端著槍的緬族士兵,問道:“是這樣嗎?”
幾個緬族士兵聽到翻譯的話,不由麵麵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