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淩駕其上
在這些日子裏。.org錢謙益錢老大人府上熱鬧的不行,車水馬龍往來如織,再一次重現了文人領袖的輝煌——如果這也算是輝煌的話。
尊師重教乃是曆朝曆代所共通的,別說是這種科考大業,就是幾歲的娃娃啟蒙入塾,還要拜拜先生送送束情呢,這種中舉的大喜事自然也要不了要大宴大情。
按照慣例,這些有了功名的新科舉子最先拜會的自然是主考大人,那才是他們真正的座師。至於錢謙益這種副考官,最多也就是個房師而已。除了門下的弟子,不該有這麽多的學生。可錢謙益大人是“鏟除舞弊毒瘤”的首勳,要不是錢老大人一身正氣的為天下讀書人爭取這個公正考試的機會,科考大事還把持在那些學官手裏呢,真正的寒門學子誰也別想考上。
事實是不是如此已經不重要了,反正大家認為是這樣,這就已經足夠。
興武朝的科舉大業到底是不是如傳說中的那麽黑暗,已經沒有人關心了。反正錢謙益錢老大人是真正的兩袖清風一身正氣,一分一厘的賄賂也沒有拿過,這些都是事情。
對於這一科的學生,錢謙益專門點那些貧寒之家的學子,再不就是點那些久考不中的老學生們。這裏頭的訣竅可就大了。其中的門道還真是不足為外人道明。
要是收受了賄賂科場舞弊,最多也就是得些錢財而已,還是埋藏在身邊的一顆炸雷,在這種為國取才的大事做舞弊,不管到了什麽時候,隻要查出來就是吃不完的麻煩。
點那些貧寒人家和屢試不中的,則是一個穩妥而又長久的投資。那些家境貧寒的學生們,也拿不出什麽賄賂,點中了這些人,無論是學生還是考官,都是清清白白,沒有什麽汙點可查。正因為這些學生貧窮寒苦,所有的希望都在這場考試上,心思也單純。隻要點中了他們,這些人必然是加倍的報效,會把座師視之如父,以後就是衝鋒陷陣的急先鋒,有了什麽事情他們都會很熱切的衝在前頭。
到了錢謙益這個地步,錢財多一點兒少一點已經不那麽重要了,關鍵是人望和影響。也正因為這些人單純,無論走到了什麽地步,即便真的是成了國朝棟梁,錢謙益也可以用座師的身份深刻影響他們。
就是那些不是錢謙益本人點中的新科舉子。有感於錢老大人“清除”“科考黑幕”的恩德,也過來拜望,如此一來,這個副考官的熱鬧遠就甚於主考官了。
對於這些新晉來說,這一次拜望座師的聚會也是舉足輕重,就算是再怎麽窘迫,就是托窟窿鬧虧空,也要備上一份像樣的儀程,一來是拜望感謝座師,再者也是赴一赴這今科的“鹿鳴宴”。
所謂的鹿鳴宴,絕對不是吃吃喝喝這麽簡單。主要是通過座師的這層關係,會一會同年,尤其是那些同門們,更是重中之重。以後大夥兒都是要做官的,可都是新人,最需要的就是同門之間的互相提攜互相關照。當官兒麽,從來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沒有幾個同門之間互相關照,就和光著屁股當官也差不多了。
還沒有進入統治階層,這些新晉的士人已經在不知不覺之間開始結黨了……
可以想象,當這些新晉走上官場之後,必然是一股嶄新的勢力,而這個勢力的交匯點和中樞核心就是錢謙益等人。、
拜座師,講究的是三拜,這頭一拜就算是認師,以後才是訴情、謝恩之類的拜會,經過今天之後,就算是和錢謙益確定了師徒關係,已經就是一條船上的人了。
這些個讀書人多是貧寒子弟。家裏窮的不行。在這個世代,家裏有個好勞力什麽事情也不做就是幹巴巴的讀書,通常來說這種人就不會很富裕。
雖然還是素衣常服,卻透著一種躊躇滿誌的氣氛,一個一個都是意氣風發,都想著要一展胸中抱負。尤其是這些年輕血熱的學生,雖然是剛剛中舉,可哪個心裏頭不是在想經天緯地出將入相的事情?
看著這些滿麵紅光,雖然極是得意卻故作淡然的學生們,錢謙益反而是沉穩許多,咳嗽一聲在階上坐定,下麵的讀書人立刻就行跪拜師禮……
錢謙益心安理得的受了大禮,這才笑嗬嗬的擺手示意眾人起身:“都起來吧,都起來,以後就是自家人了,都落座,落座……”
“謝恩師。”
這些讀書人的禮數最是周全,尤其是在這種場合,讓人挑不出一點兒毛病來。
“如今都是有了功名的,這也是你們自己勤學苦讀的結果。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為的就是輔佐聖君安邦定國。如今局麵大好,社稷中興在即,朝廷正是用人之時,正需我輩出力……”
“然則,也有些個為一己之私利者,蒙蔽聖聽阻塞言路,開太平盛世還需我輩努力……”
這些話也就是輕輕一點也就罷了,沒有必要說的太過透徹,今天在場的所有人,肯定是要成為一黨的。雖然這些實力還微弱的很。在那些學官麵前根本就是微不足道。可隻要打下了這個基礎,以後就會逐漸壯大,用不了十年二十年的工夫,就又是一股不小的勢力……
“今天咱們吃是吃酒歡慶,我也知道你們多是出身寒門,弄窟窿弄虧空的送那些個束情儀程的,沒有這個必要。難道不送禮你們就不是我的學生了?”錢謙益笑的象個慈祥的長輩一般:“咱們讀的聖人文章,學的微言大義,不必拘泥這些個世俗禮法,隻要心到了,我就歡喜的很……”
“謝恩師。”
很多學生都在想:這個錢老大人果然是一身正氣呀……
對於這些事情,李四雖然也知道一點兒,卻並不怎麽關心。南都的民本政策本身,還是破綻百出,其根本就是允許一定的反對力量出現,而不是以前的一家之言。隻是反對力量由錢謙益這種形式出現,確實是有點兒不可思議。
不管錢謙益是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利,從 根子裏講,並沒有違背朝廷所製定的條條框框,隻要是在規則之內,這種爭鬥雖然不是什麽好事情,可不好就一棒子打死。
民本之路究竟能走多遠,誰也說不清楚,關鍵之處還在於江南需要一個沒有外部壓力的大環境,至於這條路能不能走的通,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現在的小皇帝還是整個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可這個皇帝和以前的九五之尊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和學官們協商解決,或者幹脆就是出於學官之手。這種情形還遠遠談不上什麽皇權的沒落,因為小皇帝還能隨時隨地的任免這些學官,而不需要對任何人負責。這和所謂的共和有著本質的區別。
小皇帝之所以把權利下放,根本還是出於對這些老派學官的信任,而不是受到了什麽製約。在沒有明確的法律和力量確認學官的地位之前,皇權始終不可逾越。
就是這種完全建立在個人信任基礎上的放權,卻也隱隱約約有了一絲共和的影子。當然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影子還脆弱的很,甚至隻要小皇帝一句話,就可以收回大權。
但是小皇帝明顯沒有這麽做的意思。而且保守的學官也是按部就班的把江南打理的有聲有色,這也是李四對江南局麵總體看好的一個真正原因。
對於赴死軍控製的龐大地盤兒之內,則完全是另外一個模樣。
不允許有反對的勢力出現,以赴死軍的強勢,除非是內部出現製衡的力量,想著在赴死軍外部出現一個足以匹敵的力量,完全不可能。
李四雖然沒有什麽明確的職權,但是以軍治政就是核心,無論軍、政、民、法等。都是被赴死軍或是親近赴死軍的勢力包攬,所代表的最高利益,當然也是赴死軍的利益。
這個被強行捆綁在一起的龐大力量,不需要對什麽皇家負責,隻要對李四本人負責就已經足夠。也正是因為沒有明確的職權,反而讓李四個人的影響力毫無阻隔的滲透入各個層麵,隨時可以插手任何事務。
就是下麵的老百姓都看清楚了,就算是打走了韃子,忠誠伯也不可能如先賢一般解甲歸田。他就是想退也退不下去了,所有的力量都是圍繞他一個人運轉。如果某一天李四不在了,很可能就是更大規模的內亂。
赴死軍的利益就是最高利益,這也是李四一直是維護的。
在這個時候,有一件小事兒,足見端倪。
在開封出了一件命案。
說是命案,其實也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兒,卻引起莫大波瀾,對眼下局麵的影響極大,甚至可以預言,這件事情對未來的影響也是很大。
在開封的祥符縣,一個退役的傷兵打死了人。說起原因,根本就不值一提,無非是為了邊邊角角的田地之事,傷兵失手誤傷人命。
這種事情。確實不算什麽了不起的事情,每年每月甚至是每天都在發生,關鍵是這一回和赴死軍扯上了關係。
這樣的案件,所有的是是非非都很簡單,也不需要多麽複雜的審問。可關鍵是縣裏的大老爺是赴死軍人,判案的時候肯定是要手下留情的。
既然是誤傷致人死命,並非是存心謀害,也就用不著抵命了,判了個流放。
流放到軍中為奴,這本身就是把這個犯人交給了赴死軍,不用想也知道是什麽後果。赴死軍的老兵再次回到赴死軍,哪裏是為奴受苦?分明就是享福去了。
這樣明擺著就是輕判的放水案件,苦主肯定是不幹的。找門子托關係一直上告,告到了開封府羅錦繡那裏。
這事情已經鬧的大了,好幾個州縣都知道,尤其是牽扯到赴死軍的事情,大夥兒都想著看看會是什麽樣的結局。
審案那天,開封府衙之前人山人海,都想看看到底是怎麽判的。
這種情況下,就用到了“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說辭了。在通常情況下,都是一殺了之。事情鬧的這麽大了,不殺了罪犯還真不好說。羅錦繡也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再也不敢輕判,立刻就弄了個“斬監後”。
按說這種事情,就是要斬也早就斬了,要是殺了,也就沒有這麽多的事情。可一旦牽扯到赴死軍,就沒有那麽簡單了。
判決一出,各地的傷殘老兵蜂擁而至,其中不乏軍功卓著者。
赴死軍的戰士何曾怕過什麽?尤其現在是赴死軍的天下,羅錦繡還是個投降過來的,當時就把開封府衙門給砸了,把那些個衙役打的抱頭鼠竄。叫嚷著讓羅錦繡改判,要是判的不滿意,聲稱還要再砸衙門。
當時鬧的確實轟動,就連羅錦繡也吃了點皮肉之苦。
按說羅錦繡這樣的級別的官員,完全可以硬判硬行,可這麽一鬧起來,各地的赴死軍老兵齊齊而至。這要是論起資格,未必就比他羅錦繡低了。還有各地的大小官員,紛紛求情送信,要羅錦繡輕判。
“這個犯人的事情也就是誤傷,至於斬殺了?”
“這可是大帥直屬營的老兵,跟著大帥打天下的勇士,身經百戰都不算誇張,就是大帥也知道的……”
這麽一鬧,本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也給鬧成了大事,要是硬判下來,各地的赴死軍退役人員肯定不幹,這些人現在可都是地方上的地主豪強,輕易得罪不得。就是當地的駐軍,也給羅錦繡施加壓力……
這事情就不好辦了。
羅錦繡不是沒有經驗,麵對這種事情的時候,立刻拿出踢皮球的本事來,把事情直接就轉給了李四本人。
怎麽判你李四看著辦吧。
犯人是你赴死軍的人,死者是老百姓,到底怎麽判你說了算,你若是判了就是最終判決,再也無法更改。
各方都在等著大帥的最後定奪,這也是簡簡單單一起案件拖到現在的根本原因。
李四的判決簡單而又直接:田產抵於死者,杖責二十。
這個判決比當除的輕判還要輕:田產抵於死者,說的直白一點兒就是拿錢買命的意思,至於杖責二十,也就是皮肉之苦。前後左右都是赴死軍的人,還能真把犯人怎麽樣了?隻怕前邊把田產一抵,後麵就有無數的戰友接濟呢。
把案子直接發給李四本人,按照羅錦繡的本意,李四肯定是要從重從快的判決以安民心,估計還要做出“忍痛揮淚”的姿態來,順便收一點聲望。
可李四根本就沒有這麽做,完全就是在包庇下屬。可這已經算是最高最終判決了,就是捏著鼻子也得認下來。
包庇赴死軍,這已經是忠誠伯的意思,苦主得了田產也就不再聲張,而那個犯人挨了二十板子之後,沒有幾天的工夫,就大擺宴席,感謝各位戰友的“照顧”和“通融”。
“跟著大帥幹,沒有虧欠吃。”
“那是自然,老子是跟著大帥打過多少場硬仗的,身上的傷疤都有十幾處,大帥不照顧咱們這樣的老弟兄還照顧誰?”
其實大夥都明白,大帥這是把清名都丟開了,也要護住赴死軍的弟兄們。在法律和赴死軍麵前,李四選擇的後者。
“公平?公正?大明律法?”李四嘿嘿一笑,對下邊的周文遠說道:“這次叫你過來,也是要和你說這些事情的。淮西那邊都已經穩定了,這邊的民生政務還要你來做一做……”
對於李四公然包庇致人死命的下屬,周文遠也不認為是什麽大事兒。以李四的能力,就是要求死刑犯特赦也不算什麽大事。這事情看起來是不大,可影響著實不小,就算在護著手下的弟兄們,也不該表現的如此明顯。
在周文遠看來,最好的就是維持原判,把那個打死人的原赴死軍士卒發配了,如此既照顧到了律法的不可觸犯性,又維護了赴死軍的利益,何必非要多此一舉的鬧這麽大動靜?
“無論什麽樣的律法,都不是為了公平正義,你要明白這一點兒。”
周文遠詫異的問道:“若是律法都沒有了公平正義可言,要這律法還有什麽用?我不是說大帥的判決有什麽不妥,隻是認為這麽做的話,大帥本身就是在觸犯律條……”
你李四這麽幹,本身就是在犯法。
李四哈哈大笑:“我告訴你們,律法的本質不是公平也不是正義,而是為了維持一種秩序。律法這東西從來就沒有多麽神聖,更不是什麽不可觸犯,關鍵是要看律法維持的秩序是不是需要的。我們需要的就是建立赴死軍的地位,要淩駕於律法之上,要維持住這個秩序……”
“維持一種秩序……”周文遠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大帥說的好,曆朝曆代的律法都在被人以各種手段所英雄,關鍵是看律法要維持的什麽秩序,現在需要的是維持我們赴死軍的秩序……”
律法的本質,從來就是維持某個階層所需要的秩序,其他都是旁枝末節。
王子犯法於庶民同罪,什麽時候也不可能真正的實現。
李四這麽幹自然是確立起一種赴死軍和律法之間的關係,同時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含義:他李四本人需要淩駕於律法之上。
當一個人超越了法律的時候,除了他自己,已經沒有什麽束縛了。
幾千年來,在律法之上的人物都存在著,李四所做的也不過是這個現象的延續而已。
在軍、政方麵,李四已經是實質上的一言九鼎,當言出憲隨的時候,就從根本意義上實現了杜裁(沒有打錯字,是諧音——+作者按)。
李四所需要的,不是什麽開明寬鬆的環境,也不是什麽開放自由的民風,這些江南已經在做了。李四所要走的道路就是:建立在赴死軍基礎上的杜裁。
杜裁絕對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把所有的人力武力,甚至是民心思想集中起來的一個手段。真要是能夠在有生之年實現最宏偉的目標,到時候李四知道該怎麽做。
譬如錢謙益那種所謂的力量,要是出現在赴死軍控製範圍之內,早就一棒子打死了,就是錢老大人本人,也早不知道橫屍街頭幾十次。可是在江南,錢謙益或者說是錢謙益們,就是一個必然,沒有錢謙益也有張謙益或者王謙益,這是大環境使然的結果。
在淮西的老根據地,這麽幹沒有什麽阻礙,也不會有什麽困難,可要在其他地方,就需要手腕了。光憑那些地方官們,不大容易做的到這一點,畢竟他李四還不是皇帝,想要不受任何約束,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這方麵,周文遠這類人就用得上了。
在軍事方麵,,淮揚軍的改製進行的很順利,已經到了收尾的時候,兩個新的營頭分別采用“金”“火”的名號,其中金字營是李四直屬,火字營已經基本置製完成,營官之位還空缺著,明顯是留給史德威的。
新式火器兵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還需要充分的時間,尤其是那種新式的火銃,還在運送途中,還要過幾天才能送上來。
朝廷裏給的火銃有七百杆,而且需要改造,大炮倒是給了不少,一下子就拿出了十二門。
一直到了八天之後,改造過後的火銃才送到了北方,火器新軍這才開始正式列裝武器。
“忠誠伯準備對陝西下手了?”
長平公主是跟著火器一塊兒過來的,這一遭去江南,索要來的這些火器,都是經她之手辦理的。這個公主說話的時候一點兒也沒有扭扭捏捏的意思,更沒有把李四看成是自己的夫君,神色語言和以前沒有什麽差別。
雖然是朝廷賜婚的事情,全天下都知道二人的夫妻關係,可兩個人之間見不到半點兒所謂的溫存和纏綿,一切都和以前一樣,仿佛賜婚的事情根本就沒有發生過。
李四是越來越習慣讓人服侍了,現在就有四個侍女給大帥束發淨麵理正衣冠,李四隻是伸開雙手的看著麵前的地圖。
這地圖粗糙的很,隻是表明了山川河流的大致走向,已經雙方的幾個戰略支撐要地,至於詳細的兵力配置,還沒有來得及標明,還需要查看詳細的說明。
山陝地圖就掛在眼前,長平公主還能猜不透李四的心思?現在的赴死軍強大如斯,現在的忠誠伯手握數萬精銳之軍,關外的韃子已經不值得再費多大的心思,肯定是摧枯拉朽一卷而過。拔劍四顧,能夠讓赴死軍視為對手的,也就之後西邊兒的吳三桂了。
現在的吳三桂急於掃清四川,進一步的擴充地盤,建立戰略回旋的餘地,順便盡量擴充軍備。可張獻忠也不是軟柿子,也不是那麽好容易就能拿下來的。如今的吳三桂雖然極力奉行精兵突進一戰而下的戰術,可隨著局勢的進展,還是不得不把兵力分散開來,擺出和張獻忠硬打死纏的架勢。吳三桂陷進四川了,一時間很難拔出腿來,赴死軍肯定是想著對吳三桂下手了唄。
吳三桂入川,所有人都認為是速戰速決的戰事,以吳三桂現在想實力隻要一場決戰,就能把張獻忠的所謂“百萬大軍”打的落花流水,然後就可以收編這些烏合之眾。
在戰爭的初期,吳三桂的進展確實神速,接連幾場勝仗下來,基本已經控製了川北。可張獻忠這種人不是沒有吃過敗仗,也不是沒有慘敗過,更沒有什麽守土的觀念,一看架勢不對,就糾纏上了。
待到後來,湖北的闖軍也參與到了其中,張李兩股勢力再一次合流,確實是讓吳三桂頭疼。雖然是占據著主動,可要想速戰速決的結束戰爭,已經不可能了。
出現這種變化,誰也說不清楚到底是怎麽回子事情。可吳三桂心裏就跟明鏡兒一樣,是赴死軍在搗鬼!
吳三桂敢指天發誓,赴死軍一定是在後麵使壞。
闖軍之中出現了淮西的箭矢,甚至一度使用上了鐵黃瓜和淮西特有的小火炮,要是說強說這些東西是流失出來的,也不是賴不過去,可這種東西就算流失出來,也不能他娘的流出來這麽多呀。
就算他李四能把支援闖軍殘部托吳三桂後退的事情給賴的一幹二淨,可黃州一代的闖軍敢傾巢而出的西進,就足以說明這些闖軍和赴死軍之間早就開始勾勾搭搭了。
要不是有了某種妥協和利益交換,闖軍敢這麽幹?老巢還要不要了,長江航道還要不要了?
吳三桂不是傻子,何況這種事情連傻子也騙不過去。
事情到了現在的這步田地,不光是他吳三桂和張獻忠之間的戰爭,不僅僅是湖北和湖南南部的闖軍參與進來,連赴死軍也在後頭煽陰風點鬼火的鬧騰。
張獻忠不可能是吳三桂的對手,這場戰場已經不是那麽簡單了,究其根源,其實就是在和赴死軍打,隻不過李四那個家夥使用的不是他的赴死軍,而是用了闖軍這個代理人來打這場仗。
這種事情大夥兒都心知肚明,可就是沒有個說理的地方。
無論怎麽說,吳三桂和李四都是大明朝的藩鎮,都接受南都方麵的節製。可這些表麵上的東西,就是南都朝廷自己也不會當真,節製也就是說說而已,還能真的節製了?
吳三桂知道喊冤也沒有用,因為打四川就是為了以後和赴死軍之間的大戰做準備,起碼也要有足夠的防禦力量。
關於這一點兒,長平公主自然明白,所以才有此一問。
“陝西?不,不……”李四笑嗬嗬的說道:“怎麽會想到這些?”
“我從淮西過來的,就算是不知道個確切的,還能不知道個大概?淮西的軍備物資都在往山西運送,還不是明證?”長平公主自己找個坐器,舒展開大長腿,很沒有皇家風範的坐下:“騎馬真累人,兩條腿都木了。”
李四也不願意在長平公主麵前說這些軍前之事,順著她的話頭說道:“殿下也會騎馬了?”
“不光是我學會了,娥子那丫頭也會,娥子身子結實,比我學的還快。”
娥子也會騎馬了?娥子那樣的丫頭和長平公主這樣的女子相處會是怎麽樣的局麵,李四還真想象不出。那丫頭身條本就長的開,現在應該更高了吧?
長平公主仔細觀察李四的神色。
一說起娥子,這個大帥的眉宇之間就是一舒,長平公主輕笑道:“這一遭過來,我本是想帶著娥子一起過來的,讓那丫頭也祭拜一下路營官,順便……順便看看大帥……”
“她過來幹什麽?還是不過來的好。”李四眉頭一皺。
“嗬嗬,娥子也是這麽說的,無論我怎麽攛掇,小丫頭就是不肯過來。”長平公主的聲調稍微低了一點兒:“娥子說,隻要到了時候,她四叔會去找她的。”
到了時候是什麽意思?李四已經隱隱約約的猜到了一個大概。
以長平公主的心機,娥子肯定不是她的對手,這個公主或許已經知道了那個三年之約。
這種事情,也不怕別人知道,就算是這個所謂的妻子知道了,也沒有大不了的。和長平公主之間的夫妻關係,本就是一場政治交易。無論是長平公主還是李四,都不把這個夫妻關係看的有多重要,尤其是對於長平公主來說,甚至沒有必要為了這個吃醋。
“三年,可就要到了。”長平公主哧哧的笑著:“大帥準備怎麽辦?需要不需要我給朝廷裏說一說,給娥子一個……一個什麽樣的身份?”
“不必了。”李四心裏也是一笑:這個自作聰明的公主,終究還是個女娃娃罷了,還在這種事情動小心眼兒呢。
“娥子和我都是出身貧賤,也不必要什麽高貴的身份遮掩。”李四反將了一軍:“反而是殿下你。”
“我怎麽了?”長平公主裝作不知的反問。
“殿下正是大好年華,沒有必要把這青春給浪費了,要不要我給朝廷說說解了這婚事?殿下也好找個如意郎君嫁了,如何?”
“忠誠伯不就是我的如意郎君?”長平公主說的有點兒肆無忌憚,看似是在開玩笑,其實個中甘苦也隻有她自己明白。
雙方的心裏在想什麽,兩個人都清楚的很:“婚姻,也就是那麽回子事情,什麽海枯石爛什麽忠貞不渝,也隻有在戲文兒才見過。我與忠誠伯之間,很多事情都是隻有你我才能明白,也就這樣了吧。”
二人雖是有了夫妻之名,卻無夫妻之實,至於什麽兩情相悅郎才女貌之類的玩意,更是一點兒沒有一點兒。看起來兩個人是客客氣氣,可絕對不是相敬如賓舉案齊眉。
兩個人就好像是很熟悉對方的陌路人一樣,就算同床共枕了,也不可能有什麽真正的感情,或許永遠也不會有。
長平公主說的也不錯,就算是夫妻之間已經是兒女成群,又有幾個是和和美美的?
“生在天家,錦衣玉食,就應該有天家的擔待和責任,我也是履行我的義務而已。忠誠伯自然是清楚的……”長平公主笑嘻嘻的說著,神色雖是輕鬆,可言辭之中卻充滿了苦澀:“忠誠伯智慧如海,還能不明白這個?我也就這樣了,卻不願意耽誤了忠誠伯的終身大事,若是娥子……”
二人之間還沒有真正的婚姻,可一道賜婚的旨意就已經決定了長平公主的命運,在大局麵前,一個公主實在是微不足道。
李四就是娶了娥子,朝廷也沒有辦法,甚至還會捏著鼻子送上賀禮:“殿下就真的想這麽耽擱下去?”
“還能怎麽樣?”
李四哈哈大笑,感覺麵前的長平公主也不是那麽複雜,最起碼她心裏的不敢就已經透露了出來,也隻有現在,這個滿是功力之心,時刻都是計算利害得失的公主才露出她女孩子的天性:“看著吧,再走走看,若殿下真有了心儀之人,不妨……”
“沒意思,”與其說的丈夫,還不如說把李四看成了一個長者:“天下英雄,有忠誠伯之右者?若是湊合著,還不如就這樣,男有三妻不為過,女嫁二夫即為辱。要是局麵好的話,就這樣吧。”
局麵,這兩個字的含義不少,至於究竟何指,二人都是心知肚明。
“行,等韃子的事情了了,咱們就完婚,反正也是湊合。”李四看著長平公主,再以征詢的口氣問道:“如何?”
“我是無所謂了。”和李四之間雖有賜婚之說,可要是說感情,可就是胡扯了,長平公主和李四之間根本就不可能有什麽感情基礎,就算是結合了也是湊合著過日子而已:“忠誠伯要是有這麽心思,什麽時候完婚也行,娥子那邊我知道忠誠伯放不下……”
“自然是要證詢娥子的意思呢。”
“好吧,既然忠誠伯有這個意思,就再問問娥子吧。”長平公主說的輕描淡寫,好似這根本就不是了不起的大事。
“不是說誰有這樣意思,我是可憐你。”李四說出了真心話。
長平公主臉色頓時就是一變,騰的站起身來,本想說出“我不要你可憐”的強硬話語。卻終於沒有出口,而是緩緩的坐下,臉上淚水磅礴……
在這些日子裏。.org錢謙益錢老大人府上熱鬧的不行,車水馬龍往來如織,再一次重現了文人領袖的輝煌——如果這也算是輝煌的話。
尊師重教乃是曆朝曆代所共通的,別說是這種科考大業,就是幾歲的娃娃啟蒙入塾,還要拜拜先生送送束情呢,這種中舉的大喜事自然也要不了要大宴大情。
按照慣例,這些有了功名的新科舉子最先拜會的自然是主考大人,那才是他們真正的座師。至於錢謙益這種副考官,最多也就是個房師而已。除了門下的弟子,不該有這麽多的學生。可錢謙益大人是“鏟除舞弊毒瘤”的首勳,要不是錢老大人一身正氣的為天下讀書人爭取這個公正考試的機會,科考大事還把持在那些學官手裏呢,真正的寒門學子誰也別想考上。
事實是不是如此已經不重要了,反正大家認為是這樣,這就已經足夠。
興武朝的科舉大業到底是不是如傳說中的那麽黑暗,已經沒有人關心了。反正錢謙益錢老大人是真正的兩袖清風一身正氣,一分一厘的賄賂也沒有拿過,這些都是事情。
對於這一科的學生,錢謙益專門點那些貧寒之家的學子,再不就是點那些久考不中的老學生們。這裏頭的訣竅可就大了。其中的門道還真是不足為外人道明。
要是收受了賄賂科場舞弊,最多也就是得些錢財而已,還是埋藏在身邊的一顆炸雷,在這種為國取才的大事做舞弊,不管到了什麽時候,隻要查出來就是吃不完的麻煩。
點那些貧寒人家和屢試不中的,則是一個穩妥而又長久的投資。那些家境貧寒的學生們,也拿不出什麽賄賂,點中了這些人,無論是學生還是考官,都是清清白白,沒有什麽汙點可查。正因為這些學生貧窮寒苦,所有的希望都在這場考試上,心思也單純。隻要點中了他們,這些人必然是加倍的報效,會把座師視之如父,以後就是衝鋒陷陣的急先鋒,有了什麽事情他們都會很熱切的衝在前頭。
到了錢謙益這個地步,錢財多一點兒少一點已經不那麽重要了,關鍵是人望和影響。也正因為這些人單純,無論走到了什麽地步,即便真的是成了國朝棟梁,錢謙益也可以用座師的身份深刻影響他們。
就是那些不是錢謙益本人點中的新科舉子。有感於錢老大人“清除”“科考黑幕”的恩德,也過來拜望,如此一來,這個副考官的熱鬧遠就甚於主考官了。
對於這些新晉來說,這一次拜望座師的聚會也是舉足輕重,就算是再怎麽窘迫,就是托窟窿鬧虧空,也要備上一份像樣的儀程,一來是拜望感謝座師,再者也是赴一赴這今科的“鹿鳴宴”。
所謂的鹿鳴宴,絕對不是吃吃喝喝這麽簡單。主要是通過座師的這層關係,會一會同年,尤其是那些同門們,更是重中之重。以後大夥兒都是要做官的,可都是新人,最需要的就是同門之間的互相提攜互相關照。當官兒麽,從來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沒有幾個同門之間互相關照,就和光著屁股當官也差不多了。
還沒有進入統治階層,這些新晉的士人已經在不知不覺之間開始結黨了……
可以想象,當這些新晉走上官場之後,必然是一股嶄新的勢力,而這個勢力的交匯點和中樞核心就是錢謙益等人。、
拜座師,講究的是三拜,這頭一拜就算是認師,以後才是訴情、謝恩之類的拜會,經過今天之後,就算是和錢謙益確定了師徒關係,已經就是一條船上的人了。
這些個讀書人多是貧寒子弟。家裏窮的不行。在這個世代,家裏有個好勞力什麽事情也不做就是幹巴巴的讀書,通常來說這種人就不會很富裕。
雖然還是素衣常服,卻透著一種躊躇滿誌的氣氛,一個一個都是意氣風發,都想著要一展胸中抱負。尤其是這些年輕血熱的學生,雖然是剛剛中舉,可哪個心裏頭不是在想經天緯地出將入相的事情?
看著這些滿麵紅光,雖然極是得意卻故作淡然的學生們,錢謙益反而是沉穩許多,咳嗽一聲在階上坐定,下麵的讀書人立刻就行跪拜師禮……
錢謙益心安理得的受了大禮,這才笑嗬嗬的擺手示意眾人起身:“都起來吧,都起來,以後就是自家人了,都落座,落座……”
“謝恩師。”
這些讀書人的禮數最是周全,尤其是在這種場合,讓人挑不出一點兒毛病來。
“如今都是有了功名的,這也是你們自己勤學苦讀的結果。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為的就是輔佐聖君安邦定國。如今局麵大好,社稷中興在即,朝廷正是用人之時,正需我輩出力……”
“然則,也有些個為一己之私利者,蒙蔽聖聽阻塞言路,開太平盛世還需我輩努力……”
這些話也就是輕輕一點也就罷了,沒有必要說的太過透徹,今天在場的所有人,肯定是要成為一黨的。雖然這些實力還微弱的很。在那些學官麵前根本就是微不足道。可隻要打下了這個基礎,以後就會逐漸壯大,用不了十年二十年的工夫,就又是一股不小的勢力……
“今天咱們吃是吃酒歡慶,我也知道你們多是出身寒門,弄窟窿弄虧空的送那些個束情儀程的,沒有這個必要。難道不送禮你們就不是我的學生了?”錢謙益笑的象個慈祥的長輩一般:“咱們讀的聖人文章,學的微言大義,不必拘泥這些個世俗禮法,隻要心到了,我就歡喜的很……”
“謝恩師。”
很多學生都在想:這個錢老大人果然是一身正氣呀……
對於這些事情,李四雖然也知道一點兒,卻並不怎麽關心。南都的民本政策本身,還是破綻百出,其根本就是允許一定的反對力量出現,而不是以前的一家之言。隻是反對力量由錢謙益這種形式出現,確實是有點兒不可思議。
不管錢謙益是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利,從 根子裏講,並沒有違背朝廷所製定的條條框框,隻要是在規則之內,這種爭鬥雖然不是什麽好事情,可不好就一棒子打死。
民本之路究竟能走多遠,誰也說不清楚,關鍵之處還在於江南需要一個沒有外部壓力的大環境,至於這條路能不能走的通,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現在的小皇帝還是整個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可這個皇帝和以前的九五之尊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和學官們協商解決,或者幹脆就是出於學官之手。這種情形還遠遠談不上什麽皇權的沒落,因為小皇帝還能隨時隨地的任免這些學官,而不需要對任何人負責。這和所謂的共和有著本質的區別。
小皇帝之所以把權利下放,根本還是出於對這些老派學官的信任,而不是受到了什麽製約。在沒有明確的法律和力量確認學官的地位之前,皇權始終不可逾越。
就是這種完全建立在個人信任基礎上的放權,卻也隱隱約約有了一絲共和的影子。當然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影子還脆弱的很,甚至隻要小皇帝一句話,就可以收回大權。
但是小皇帝明顯沒有這麽做的意思。而且保守的學官也是按部就班的把江南打理的有聲有色,這也是李四對江南局麵總體看好的一個真正原因。
對於赴死軍控製的龐大地盤兒之內,則完全是另外一個模樣。
不允許有反對的勢力出現,以赴死軍的強勢,除非是內部出現製衡的力量,想著在赴死軍外部出現一個足以匹敵的力量,完全不可能。
李四雖然沒有什麽明確的職權,但是以軍治政就是核心,無論軍、政、民、法等。都是被赴死軍或是親近赴死軍的勢力包攬,所代表的最高利益,當然也是赴死軍的利益。
這個被強行捆綁在一起的龐大力量,不需要對什麽皇家負責,隻要對李四本人負責就已經足夠。也正是因為沒有明確的職權,反而讓李四個人的影響力毫無阻隔的滲透入各個層麵,隨時可以插手任何事務。
就是下麵的老百姓都看清楚了,就算是打走了韃子,忠誠伯也不可能如先賢一般解甲歸田。他就是想退也退不下去了,所有的力量都是圍繞他一個人運轉。如果某一天李四不在了,很可能就是更大規模的內亂。
赴死軍的利益就是最高利益,這也是李四一直是維護的。
在這個時候,有一件小事兒,足見端倪。
在開封出了一件命案。
說是命案,其實也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兒,卻引起莫大波瀾,對眼下局麵的影響極大,甚至可以預言,這件事情對未來的影響也是很大。
在開封的祥符縣,一個退役的傷兵打死了人。說起原因,根本就不值一提,無非是為了邊邊角角的田地之事,傷兵失手誤傷人命。
這種事情。確實不算什麽了不起的事情,每年每月甚至是每天都在發生,關鍵是這一回和赴死軍扯上了關係。
這樣的案件,所有的是是非非都很簡單,也不需要多麽複雜的審問。可關鍵是縣裏的大老爺是赴死軍人,判案的時候肯定是要手下留情的。
既然是誤傷致人死命,並非是存心謀害,也就用不著抵命了,判了個流放。
流放到軍中為奴,這本身就是把這個犯人交給了赴死軍,不用想也知道是什麽後果。赴死軍的老兵再次回到赴死軍,哪裏是為奴受苦?分明就是享福去了。
這樣明擺著就是輕判的放水案件,苦主肯定是不幹的。找門子托關係一直上告,告到了開封府羅錦繡那裏。
這事情已經鬧的大了,好幾個州縣都知道,尤其是牽扯到赴死軍的事情,大夥兒都想著看看會是什麽樣的結局。
審案那天,開封府衙之前人山人海,都想看看到底是怎麽判的。
這種情況下,就用到了“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說辭了。在通常情況下,都是一殺了之。事情鬧的這麽大了,不殺了罪犯還真不好說。羅錦繡也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再也不敢輕判,立刻就弄了個“斬監後”。
按說這種事情,就是要斬也早就斬了,要是殺了,也就沒有這麽多的事情。可一旦牽扯到赴死軍,就沒有那麽簡單了。
判決一出,各地的傷殘老兵蜂擁而至,其中不乏軍功卓著者。
赴死軍的戰士何曾怕過什麽?尤其現在是赴死軍的天下,羅錦繡還是個投降過來的,當時就把開封府衙門給砸了,把那些個衙役打的抱頭鼠竄。叫嚷著讓羅錦繡改判,要是判的不滿意,聲稱還要再砸衙門。
當時鬧的確實轟動,就連羅錦繡也吃了點皮肉之苦。
按說羅錦繡這樣的級別的官員,完全可以硬判硬行,可這麽一鬧起來,各地的赴死軍老兵齊齊而至。這要是論起資格,未必就比他羅錦繡低了。還有各地的大小官員,紛紛求情送信,要羅錦繡輕判。
“這個犯人的事情也就是誤傷,至於斬殺了?”
“這可是大帥直屬營的老兵,跟著大帥打天下的勇士,身經百戰都不算誇張,就是大帥也知道的……”
這麽一鬧,本來微不足道的小事也給鬧成了大事,要是硬判下來,各地的赴死軍退役人員肯定不幹,這些人現在可都是地方上的地主豪強,輕易得罪不得。就是當地的駐軍,也給羅錦繡施加壓力……
這事情就不好辦了。
羅錦繡不是沒有經驗,麵對這種事情的時候,立刻拿出踢皮球的本事來,把事情直接就轉給了李四本人。
怎麽判你李四看著辦吧。
犯人是你赴死軍的人,死者是老百姓,到底怎麽判你說了算,你若是判了就是最終判決,再也無法更改。
各方都在等著大帥的最後定奪,這也是簡簡單單一起案件拖到現在的根本原因。
李四的判決簡單而又直接:田產抵於死者,杖責二十。
這個判決比當除的輕判還要輕:田產抵於死者,說的直白一點兒就是拿錢買命的意思,至於杖責二十,也就是皮肉之苦。前後左右都是赴死軍的人,還能真把犯人怎麽樣了?隻怕前邊把田產一抵,後麵就有無數的戰友接濟呢。
把案子直接發給李四本人,按照羅錦繡的本意,李四肯定是要從重從快的判決以安民心,估計還要做出“忍痛揮淚”的姿態來,順便收一點聲望。
可李四根本就沒有這麽做,完全就是在包庇下屬。可這已經算是最高最終判決了,就是捏著鼻子也得認下來。
包庇赴死軍,這已經是忠誠伯的意思,苦主得了田產也就不再聲張,而那個犯人挨了二十板子之後,沒有幾天的工夫,就大擺宴席,感謝各位戰友的“照顧”和“通融”。
“跟著大帥幹,沒有虧欠吃。”
“那是自然,老子是跟著大帥打過多少場硬仗的,身上的傷疤都有十幾處,大帥不照顧咱們這樣的老弟兄還照顧誰?”
其實大夥都明白,大帥這是把清名都丟開了,也要護住赴死軍的弟兄們。在法律和赴死軍麵前,李四選擇的後者。
“公平?公正?大明律法?”李四嘿嘿一笑,對下邊的周文遠說道:“這次叫你過來,也是要和你說這些事情的。淮西那邊都已經穩定了,這邊的民生政務還要你來做一做……”
對於李四公然包庇致人死命的下屬,周文遠也不認為是什麽大事兒。以李四的能力,就是要求死刑犯特赦也不算什麽大事。這事情看起來是不大,可影響著實不小,就算在護著手下的弟兄們,也不該表現的如此明顯。
在周文遠看來,最好的就是維持原判,把那個打死人的原赴死軍士卒發配了,如此既照顧到了律法的不可觸犯性,又維護了赴死軍的利益,何必非要多此一舉的鬧這麽大動靜?
“無論什麽樣的律法,都不是為了公平正義,你要明白這一點兒。”
周文遠詫異的問道:“若是律法都沒有了公平正義可言,要這律法還有什麽用?我不是說大帥的判決有什麽不妥,隻是認為這麽做的話,大帥本身就是在觸犯律條……”
你李四這麽幹,本身就是在犯法。
李四哈哈大笑:“我告訴你們,律法的本質不是公平也不是正義,而是為了維持一種秩序。律法這東西從來就沒有多麽神聖,更不是什麽不可觸犯,關鍵是要看律法維持的秩序是不是需要的。我們需要的就是建立赴死軍的地位,要淩駕於律法之上,要維持住這個秩序……”
“維持一種秩序……”周文遠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大帥說的好,曆朝曆代的律法都在被人以各種手段所英雄,關鍵是看律法要維持的什麽秩序,現在需要的是維持我們赴死軍的秩序……”
律法的本質,從來就是維持某個階層所需要的秩序,其他都是旁枝末節。
王子犯法於庶民同罪,什麽時候也不可能真正的實現。
李四這麽幹自然是確立起一種赴死軍和律法之間的關係,同時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含義:他李四本人需要淩駕於律法之上。
當一個人超越了法律的時候,除了他自己,已經沒有什麽束縛了。
幾千年來,在律法之上的人物都存在著,李四所做的也不過是這個現象的延續而已。
在軍、政方麵,李四已經是實質上的一言九鼎,當言出憲隨的時候,就從根本意義上實現了杜裁(沒有打錯字,是諧音——+作者按)。
李四所需要的,不是什麽開明寬鬆的環境,也不是什麽開放自由的民風,這些江南已經在做了。李四所要走的道路就是:建立在赴死軍基礎上的杜裁。
杜裁絕對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把所有的人力武力,甚至是民心思想集中起來的一個手段。真要是能夠在有生之年實現最宏偉的目標,到時候李四知道該怎麽做。
譬如錢謙益那種所謂的力量,要是出現在赴死軍控製範圍之內,早就一棒子打死了,就是錢老大人本人,也早不知道橫屍街頭幾十次。可是在江南,錢謙益或者說是錢謙益們,就是一個必然,沒有錢謙益也有張謙益或者王謙益,這是大環境使然的結果。
在淮西的老根據地,這麽幹沒有什麽阻礙,也不會有什麽困難,可要在其他地方,就需要手腕了。光憑那些地方官們,不大容易做的到這一點,畢竟他李四還不是皇帝,想要不受任何約束,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這方麵,周文遠這類人就用得上了。
在軍事方麵,,淮揚軍的改製進行的很順利,已經到了收尾的時候,兩個新的營頭分別采用“金”“火”的名號,其中金字營是李四直屬,火字營已經基本置製完成,營官之位還空缺著,明顯是留給史德威的。
新式火器兵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還需要充分的時間,尤其是那種新式的火銃,還在運送途中,還要過幾天才能送上來。
朝廷裏給的火銃有七百杆,而且需要改造,大炮倒是給了不少,一下子就拿出了十二門。
一直到了八天之後,改造過後的火銃才送到了北方,火器新軍這才開始正式列裝武器。
“忠誠伯準備對陝西下手了?”
長平公主是跟著火器一塊兒過來的,這一遭去江南,索要來的這些火器,都是經她之手辦理的。這個公主說話的時候一點兒也沒有扭扭捏捏的意思,更沒有把李四看成是自己的夫君,神色語言和以前沒有什麽差別。
雖然是朝廷賜婚的事情,全天下都知道二人的夫妻關係,可兩個人之間見不到半點兒所謂的溫存和纏綿,一切都和以前一樣,仿佛賜婚的事情根本就沒有發生過。
李四是越來越習慣讓人服侍了,現在就有四個侍女給大帥束發淨麵理正衣冠,李四隻是伸開雙手的看著麵前的地圖。
這地圖粗糙的很,隻是表明了山川河流的大致走向,已經雙方的幾個戰略支撐要地,至於詳細的兵力配置,還沒有來得及標明,還需要查看詳細的說明。
山陝地圖就掛在眼前,長平公主還能猜不透李四的心思?現在的赴死軍強大如斯,現在的忠誠伯手握數萬精銳之軍,關外的韃子已經不值得再費多大的心思,肯定是摧枯拉朽一卷而過。拔劍四顧,能夠讓赴死軍視為對手的,也就之後西邊兒的吳三桂了。
現在的吳三桂急於掃清四川,進一步的擴充地盤,建立戰略回旋的餘地,順便盡量擴充軍備。可張獻忠也不是軟柿子,也不是那麽好容易就能拿下來的。如今的吳三桂雖然極力奉行精兵突進一戰而下的戰術,可隨著局勢的進展,還是不得不把兵力分散開來,擺出和張獻忠硬打死纏的架勢。吳三桂陷進四川了,一時間很難拔出腿來,赴死軍肯定是想著對吳三桂下手了唄。
吳三桂入川,所有人都認為是速戰速決的戰事,以吳三桂現在想實力隻要一場決戰,就能把張獻忠的所謂“百萬大軍”打的落花流水,然後就可以收編這些烏合之眾。
在戰爭的初期,吳三桂的進展確實神速,接連幾場勝仗下來,基本已經控製了川北。可張獻忠這種人不是沒有吃過敗仗,也不是沒有慘敗過,更沒有什麽守土的觀念,一看架勢不對,就糾纏上了。
待到後來,湖北的闖軍也參與到了其中,張李兩股勢力再一次合流,確實是讓吳三桂頭疼。雖然是占據著主動,可要想速戰速決的結束戰爭,已經不可能了。
出現這種變化,誰也說不清楚到底是怎麽回子事情。可吳三桂心裏就跟明鏡兒一樣,是赴死軍在搗鬼!
吳三桂敢指天發誓,赴死軍一定是在後麵使壞。
闖軍之中出現了淮西的箭矢,甚至一度使用上了鐵黃瓜和淮西特有的小火炮,要是說強說這些東西是流失出來的,也不是賴不過去,可這種東西就算流失出來,也不能他娘的流出來這麽多呀。
就算他李四能把支援闖軍殘部托吳三桂後退的事情給賴的一幹二淨,可黃州一代的闖軍敢傾巢而出的西進,就足以說明這些闖軍和赴死軍之間早就開始勾勾搭搭了。
要不是有了某種妥協和利益交換,闖軍敢這麽幹?老巢還要不要了,長江航道還要不要了?
吳三桂不是傻子,何況這種事情連傻子也騙不過去。
事情到了現在的這步田地,不光是他吳三桂和張獻忠之間的戰爭,不僅僅是湖北和湖南南部的闖軍參與進來,連赴死軍也在後頭煽陰風點鬼火的鬧騰。
張獻忠不可能是吳三桂的對手,這場戰場已經不是那麽簡單了,究其根源,其實就是在和赴死軍打,隻不過李四那個家夥使用的不是他的赴死軍,而是用了闖軍這個代理人來打這場仗。
這種事情大夥兒都心知肚明,可就是沒有個說理的地方。
無論怎麽說,吳三桂和李四都是大明朝的藩鎮,都接受南都方麵的節製。可這些表麵上的東西,就是南都朝廷自己也不會當真,節製也就是說說而已,還能真的節製了?
吳三桂知道喊冤也沒有用,因為打四川就是為了以後和赴死軍之間的大戰做準備,起碼也要有足夠的防禦力量。
關於這一點兒,長平公主自然明白,所以才有此一問。
“陝西?不,不……”李四笑嗬嗬的說道:“怎麽會想到這些?”
“我從淮西過來的,就算是不知道個確切的,還能不知道個大概?淮西的軍備物資都在往山西運送,還不是明證?”長平公主自己找個坐器,舒展開大長腿,很沒有皇家風範的坐下:“騎馬真累人,兩條腿都木了。”
李四也不願意在長平公主麵前說這些軍前之事,順著她的話頭說道:“殿下也會騎馬了?”
“不光是我學會了,娥子那丫頭也會,娥子身子結實,比我學的還快。”
娥子也會騎馬了?娥子那樣的丫頭和長平公主這樣的女子相處會是怎麽樣的局麵,李四還真想象不出。那丫頭身條本就長的開,現在應該更高了吧?
長平公主仔細觀察李四的神色。
一說起娥子,這個大帥的眉宇之間就是一舒,長平公主輕笑道:“這一遭過來,我本是想帶著娥子一起過來的,讓那丫頭也祭拜一下路營官,順便……順便看看大帥……”
“她過來幹什麽?還是不過來的好。”李四眉頭一皺。
“嗬嗬,娥子也是這麽說的,無論我怎麽攛掇,小丫頭就是不肯過來。”長平公主的聲調稍微低了一點兒:“娥子說,隻要到了時候,她四叔會去找她的。”
到了時候是什麽意思?李四已經隱隱約約的猜到了一個大概。
以長平公主的心機,娥子肯定不是她的對手,這個公主或許已經知道了那個三年之約。
這種事情,也不怕別人知道,就算是這個所謂的妻子知道了,也沒有大不了的。和長平公主之間的夫妻關係,本就是一場政治交易。無論是長平公主還是李四,都不把這個夫妻關係看的有多重要,尤其是對於長平公主來說,甚至沒有必要為了這個吃醋。
“三年,可就要到了。”長平公主哧哧的笑著:“大帥準備怎麽辦?需要不需要我給朝廷裏說一說,給娥子一個……一個什麽樣的身份?”
“不必了。”李四心裏也是一笑:這個自作聰明的公主,終究還是個女娃娃罷了,還在這種事情動小心眼兒呢。
“娥子和我都是出身貧賤,也不必要什麽高貴的身份遮掩。”李四反將了一軍:“反而是殿下你。”
“我怎麽了?”長平公主裝作不知的反問。
“殿下正是大好年華,沒有必要把這青春給浪費了,要不要我給朝廷說說解了這婚事?殿下也好找個如意郎君嫁了,如何?”
“忠誠伯不就是我的如意郎君?”長平公主說的有點兒肆無忌憚,看似是在開玩笑,其實個中甘苦也隻有她自己明白。
雙方的心裏在想什麽,兩個人都清楚的很:“婚姻,也就是那麽回子事情,什麽海枯石爛什麽忠貞不渝,也隻有在戲文兒才見過。我與忠誠伯之間,很多事情都是隻有你我才能明白,也就這樣了吧。”
二人雖是有了夫妻之名,卻無夫妻之實,至於什麽兩情相悅郎才女貌之類的玩意,更是一點兒沒有一點兒。看起來兩個人是客客氣氣,可絕對不是相敬如賓舉案齊眉。
兩個人就好像是很熟悉對方的陌路人一樣,就算同床共枕了,也不可能有什麽真正的感情,或許永遠也不會有。
長平公主說的也不錯,就算是夫妻之間已經是兒女成群,又有幾個是和和美美的?
“生在天家,錦衣玉食,就應該有天家的擔待和責任,我也是履行我的義務而已。忠誠伯自然是清楚的……”長平公主笑嘻嘻的說著,神色雖是輕鬆,可言辭之中卻充滿了苦澀:“忠誠伯智慧如海,還能不明白這個?我也就這樣了,卻不願意耽誤了忠誠伯的終身大事,若是娥子……”
二人之間還沒有真正的婚姻,可一道賜婚的旨意就已經決定了長平公主的命運,在大局麵前,一個公主實在是微不足道。
李四就是娶了娥子,朝廷也沒有辦法,甚至還會捏著鼻子送上賀禮:“殿下就真的想這麽耽擱下去?”
“還能怎麽樣?”
李四哈哈大笑,感覺麵前的長平公主也不是那麽複雜,最起碼她心裏的不敢就已經透露了出來,也隻有現在,這個滿是功力之心,時刻都是計算利害得失的公主才露出她女孩子的天性:“看著吧,再走走看,若殿下真有了心儀之人,不妨……”
“沒意思,”與其說的丈夫,還不如說把李四看成了一個長者:“天下英雄,有忠誠伯之右者?若是湊合著,還不如就這樣,男有三妻不為過,女嫁二夫即為辱。要是局麵好的話,就這樣吧。”
局麵,這兩個字的含義不少,至於究竟何指,二人都是心知肚明。
“行,等韃子的事情了了,咱們就完婚,反正也是湊合。”李四看著長平公主,再以征詢的口氣問道:“如何?”
“我是無所謂了。”和李四之間雖有賜婚之說,可要是說感情,可就是胡扯了,長平公主和李四之間根本就不可能有什麽感情基礎,就算是結合了也是湊合著過日子而已:“忠誠伯要是有這麽心思,什麽時候完婚也行,娥子那邊我知道忠誠伯放不下……”
“自然是要證詢娥子的意思呢。”
“好吧,既然忠誠伯有這個意思,就再問問娥子吧。”長平公主說的輕描淡寫,好似這根本就不是了不起的大事。
“不是說誰有這樣意思,我是可憐你。”李四說出了真心話。
長平公主臉色頓時就是一變,騰的站起身來,本想說出“我不要你可憐”的強硬話語。卻終於沒有出口,而是緩緩的坐下,臉上淚水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