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潛移默化的改變
兩遼之地,沃野千裏。.org經過幾十年的開墾,尤其是從皇太極繼位的中後期開始,更加注重基礎的夯實,這麽些時間和無數人的辛勤勞作之下。連綿成片一望無際的田地已經到了收獲的時候。
攻取兩遼這種事情,在軍事上已經沒有什麽難點,尤其是赴死軍開過來之後,動用雷霆甚至是血腥的手段,用武力來保證財富的再分配,短短幾個月之內,已經讓這裏的財富轉移到創造者的手中。所謂的大清國已經算是熄火塔架了,數量眾多的漢人必須取得社會財富。這也是大帥千萬囑咐的事情,是兩遼之地穩定的基礎……
尤其是土地的再分配,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赴死軍必須要完成。
作為方麵軍的最高指揮,程子棟所要做的就是用武力保證這事情的順利進行。
盛京,韃子的中樞之地,在赴死軍正式攻破之前,內部就已經亂了起來,隔著老遠就能看到城中的大火,蒸天一般的紅豔。
“韃子要毀壞一切,做玉石俱焚的一戰了。”所有人都看到了大火。仿佛看到了韃子臨死之前的最後瘋狂:“加緊攻城。”
命令一下,戰鬥愈發激烈。
第三天黃昏時候,在戰場的正麵,赴死軍打開一道缺口,終於撕破了韃子的城防,大軍一擁而上……
城防是破了,可不代表戰鬥的結束,或者說是戰鬥才剛剛進入到真正慘烈的階段。
巷戰,從來就是防守一方最後的抵抗。這種麵對麵的抵抗雖然慘烈血腥,卻已無法改變大局,除了讓戰鬥延續繼續增添雙方的傷亡之外,就隻能把戰鬥拖到更加殘酷的境地。
對於城中的濟爾哈朗來說,巷戰如何殘酷如何血腥已經不重要了,隻要能夠爭取到時間,為族人爭取到南撤的時間,就已經足夠。
四下的喊殺之聲已經清晰可聞,濟爾哈朗依舊麵色如鐵,手裏捏著柄子重頭大砍刀,與一些個族人聚在一起:“封死所有街道,堵住敵人……”
“親王,赴死軍勢大,咱們人手,封不住了。”
濟爾哈朗:“封不住也要封。隻要能夠爭取到時間,咱們的孩子和女人就能夠繼續撤退。”
話是這麽說,道理也是這麽個道理,可實力已經不允許了。
精悍的赴死軍已經殺了進來,雖然還在以巷戰的形式抵抗,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都要做逐一的爭奪,可大勢已經去了。
“留下來的都是族中的英雄,是為我們的子孫後輩爭取最後的一線機會,我們留下來就已經做好了隨時戰死的準備。不管再過幾百年,隻要咱們的後人還有崛起的機會,再死百次又有何妨?”濟爾哈朗的臉色被火光映的分外猙獰,咆哮著喊道:“富爾敦。”
“父親。”濟爾哈朗的長子隻有十五歲,這個孩子手裏捏著一杆子大槍。
“你護住我的左翼,”
“是。”
“濟度。”
濟爾哈朗的次子同樣的十五歲:“父親。”
“你們這些人護住我的右翼。”
“是。”
濟爾哈朗大聲喊道:“此戰幹係到我族能不能繼續生存,你我之輩需有戰死的準備。不論如何,都要死死堵住道路,把敵人拖住。沒有我的命令,後退半步者,斬。”
“是。”
不得不說濟爾哈朗的巷戰確實是拖延了赴死軍的進展。赴死軍各部和蒙古各部,雖然已經破城,卻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實際控製。犬牙交錯的接戰線上,雙方在進行你死我活的爭奪。
因為對地形的熟悉,韃子可以靈活的進退,而赴死軍和蒙古各部,則要艱難而又緩慢的清掃每一條街道和每一座建築。
傷亡數字直線飆升,程子棟真的惱了:“調集火炮,每有抵抗,立刻轟擊,不分軍民。抵抗者立即格殺。”
赴死軍要橫推這座城市。
小鐵炮在這種規模的戰鬥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為了避免出現更多傷亡,每每遇到韃子利用地形負隅頑抗的時候,直接就調動小鐵炮轟擊。
鐵炮雖小,可要是轟擊這種民用建築,絕對是摧枯拉朽輕而易舉。幾炮下去,再怎麽堅固的房屋也要磚瓦橫飛,片刻之間就化為一片廢墟……
無論如何,滅亡的局麵已經不可改變,濟爾哈朗調集了家中的所有人口,不管男女老幼不分身份高低,全部抵抗,任何人不得做生存的打算。
濟爾哈朗雖然也是姓愛新覺羅,從真正意義上來說,已經不算是近枝了。(相對於努爾哈赤嫡係來說的,文中的愛新覺羅專指努爾哈赤的子孫,以下類同。)可現在,他已經是大清國的最高人物,當大清國滅亡的時候,就要與之同殉,把生存的機會留給新生的力量。隻要這些老派的力量全都滅亡了,赴死軍的追殺才不會那麽緊迫,或許還有最後的一線希望……
“王爺,敵人從左邊包抄過來了,快撤退吧……”
既然左翼已經被突破。濟爾哈朗很清楚長子富力敦是什麽下場。
濟爾哈朗一家,接連生了幾個女兒之後,才有這個長子降世,所以年紀還小。對於這個心愛的兒子,濟爾哈朗在他身上傾注了多少心血?如今兒子很可能已經殞命混戰當中,心裏還能好受的了?或許這就是一家人的宿命吧,兒子也不過走早一步而已。很快就要團聚了……
“讓濟度後退,你們跟我頂上去。”
濟爾哈朗選擇了首先麵對敵人,而把後退的機會讓給了次子。
附近都是熊熊烈烈的大火,雖然天色已是全黑,可火光通明,很多建築都在劈裏啪啦的聲音中倒塌,還有許多道路為大火阻斷……
盛京,大清國的中樞所在之地,過了今天,就算是沒有了,大清國也就沒有了。或者說大清國早就沒有了,他們這些隻不過是以身相殉而已。
就如同這大火中的房屋建築一樣,辛辛苦苦的建設起來的大清國已經到了土崩瓦解的時候,隻是不知道會不會留下種子,讓大清國在灰燼和廢墟之中再次崛起。
不管怎麽樣,那些將來的事情都已經不屬於這些人,這些人要做就是付出他們的生命,這也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吧。
四條大辮子,腰裏還束著皮袍子,手裏提著略略彎曲的長長馬刀——是蒙古人。
濟爾哈朗沒有想到的是,當麵之敵並不是赴死軍的叉子兵,而是蒙古人,而且是科爾沁的蒙古人。
和科爾沁之間的同盟關係,曾經的滿蒙一體的最直接表現,並且用聯姻的手段加強了這種關係。想不到今天,殺過來的竟然是昔日最可靠的盟友。
這樣慘烈的巷戰之中,也沒有什麽好說的,雙方一見麵,就隻有戰鬥。
女真人的重頭大刀對上了蒙古的彎刀,一蓬又一蓬血花飛起,一個又一個人影倒下……
有人被扔到了騰騰的大火之中,帶著滿身的火焰就又躥了出來,不顧一切的劈砍,直到對方或者自己倒下……
如此慘烈的戰鬥,濟爾哈朗也經曆過。天命十年的時候,濟爾哈朗率四百人殺進林丹汗的重重包圍之中,為的就是就出被包圍的科爾沁人。
當日一戰。何其慘烈,就連濟爾哈朗本人也被創兩處。因為建州女真和科爾沁蒙古是白馬烏牛的同盟,是堅實如鐵的盟友。
想不到現在卻成了生死大敵,也不知道當年的兩處傷口挨的是不是值得?
雙方的廝殺還在繼續,血肉橫飛之中,許多人已經“殘缺不全”,依舊是血泊之中翻滾撕咬。又又一隊蒙古人加入了戰鬥……
蒙古各部之間有很細微的差別,這一隊人馬應該就是喀爾喀蒙古的和林部吧?當年,濟爾哈朗和科爾沁人聯合起來。攻打這個部落。想不到這麽些年過去了,科爾沁和喀爾喀這樣的敵人成了盟友,而建州女真和科爾沁這樣的盟友則成了敵人。
世道變了。
濟爾哈朗大吼一聲,舉著重頭大刀就殺入了戰團。
手中的刀子還是和從前一樣鋒銳,輕易就砍下一個腦袋。腦袋還在半空中,無頭的身子還沒有倒下,腔子裏的血已經噴濺出來……
身側金風響動,聞聲而知警的濟爾哈朗還是和當年一樣的敏捷,刀身斜拖,架住劈頭蓋臉砍剁下來的馬刀。
金屬交鳴的聲音是那麽遙遠又那麽親切,仿佛當年一樣。可雙臂卻是好一陣子無力——老了,真的是老了,已經不複當年之勇。雖然心勁而還在,可這已經不是當年了。
肋骨之間忽然就是一涼,從左側遞過來的一柄馬刀已經透體而入……
濟爾哈朗並沒有感覺到撕心裂肺的疼痛,反而是好一陣子的空虛,好像身子內部的什麽東西丟失了一樣,卻想不起究竟是丟了什麽?
偏頭看看,送上這致命一刀的是一個年輕的過分的科爾沁少年。少年好像是第一次殺人,眼神之中滿是惶恐和興奮交織的表情。
濟爾哈朗想說點什麽,少年已經拔出了刀子,所有的話語都從肺部漏了出來,變成噗嗤噗嗤露氣的那種殘破聲響。
少年一腳把濟爾哈朗踹翻。好像歡呼了一聲什麽。
濟爾哈朗倒下,腦袋重重的撞了一下,卻沒有任何感覺,眼睛還是睜著的,似乎還在看著這個殺死自己的少年。
少年大力劈砍著,很快就被重頭刀砍成幾段……
似乎還有人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可濟爾哈朗已經聽不清楚了,難道是富爾敦麽?
建州女真支撐不住,正逐漸的後退,街道兩旁的大火熱的嚇人。
街道正中滿是血汙和橫七豎八的屍體,頂戴袍服的濟爾哈朗就側躺在路邊,眼睛還是睜開的很大,已經看不到什麽了。
沿街的一座三層樓舍似乎微微搖晃了幾下,猛然一聲巨響就轟然倒塌,磚瓦四濺,流火橫飛,把濟爾哈朗和一地的血汙掩埋的密密實實……
同是在這一天,和兩遼之地的處處烽火相比,南都也“戰”的難分難解。
赴死軍從來就是最吸引眼球的,這些日子以來,又一次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尤其是士林之中,說的都是赴死軍和忠誠伯。
兩遼那邊打的熱鬧,可大家都不關心了。那邊打的再熱鬧也就是那麽回子事情,翻來覆去的還是勝利罷了,也沒有好說道的。
赴死軍就是為了殺韃子而存在的,就算忠誠伯的人馬滅了韃子也是應當應份的事情,大夥而念叨的不是這些個事情。
大征的事兒早有了風傳,聽說忠誠伯大張旗鼓的要大征,不論是士林還是民間,著實熱鬧了一陣子。
有說好的,這開疆拓土自然是好事兒,大明朝就應該這麽幹了。也有說不好的,窮兵黷武,逞一時疆域之快,必然是兵連禍結勞民傷財,有他忠誠伯後悔的時候。
不管是鼓掌叫好還是拍著桌子大罵,都不能影響到赴死軍的大征。眼看著忠誠伯那邊的戰爭總動員已經有條不紊的展開,許許多多的人馬物資已經完成了集結,對外戰爭基本到了萬事俱備的時候兒。大夥兒就是磨破了嘴皮子,也改變不了忠誠伯那邊的一星半點兒,幹脆就把吐沫星子省下一點兒吧。
最讓大夥兒感覺不順心的還是兩浙。
兩浙那邊的潞係三王,尤其是打頭的潞王,不僅出錢出力,還派遣了一部分兵力參與到赴死軍的大征之中,這事情可就不是那麽簡單的了。
潞王是宗室之中資格最老,實力最強的一派。從總體實力上來說,未必就比南都朝廷這邊弱小了。大征這種事情,雖然忠誠伯那邊一直是在準備,可引起的紛爭也多,朝廷這邊都還沒有個準信兒呢,你潞王這麽就能拉下這個臉來呢?
不經朝廷同意,就要資助甚至是參與李四的大征,這也太不給朝廷麵子了吧?
雖然事實上朝廷早就管不到兩浙那邊的事情,可麵子上的歸屬還是有的,兩浙還是屬於南都管轄不是?兩浙和別的地方可不一樣,雖然已經是事實上的藩鎮,可總也是太祖的祖宗吧,是大名明宗室掌管著吧?大征這種事情,李四願意怎麽幹就由他好了,幹什麽你潞王也參與進去?
大征是好是壞還沒有弄明白呢,你潞王就赤膊上陣了,這不是把朝廷架在火上烤嘛?是逼著朝廷也摻和進大征之中呀。
興武小皇帝也吃不準這個,不得不再次集齊了一眾的學官,商議此事。
赴死軍大征,就算是打下了地盤,也會掛大明朝的旗號,最起碼是表麵上拓展了大明朝的版圖。從根子裏來說,朝廷是不讚成這種動輒使用無力吞並小邦的舉動。倚仗武力強盛,就吞並人家,這還是什麽王師?根本就是山賊土匪一般的強盜行徑嘛。
雖然李四已經好幾次提起這時候,雖然說的比較含蓄,可話裏話外的意思還是希望朝廷出錢出力,也參與到大征當中去。
朝廷雖然還沒有明確表示反對,一直都是在裝聾作啞,可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對於大征這種朝廷本來就不同意的事情,你李四願意蠻幹你就去做好了,反正你也不聽朝廷的。而且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總動員都在進行了,兵力民力已經戰備物資都在囤積,就是想阻止也阻止不了。由他去吧。
可朝廷不才參與到這種事情當中。
從根子裏開說,是因為大征的利益朝廷不會得到多少,要是參與的話還要承擔絕大部分的責任。不管大征是誰挑起的,朝廷畢竟還是朝廷,萬一有什麽不好的,責任或者幹脆說明就是黑鍋,還是要朝廷來背。
小皇帝已經詢問過老學官們好幾次了,這些穩重的老學官們意見出奇的一致:不參與。
小皇帝本人也是這麽個意思,絕對不能參與大征。
不管怎麽樣,朝廷還要有朝廷的樣子,不問青紅皂白就征戰那些小邦,豈不是成了隋煬帝了?
不僅不參與,而且還要在這事情和赴死軍劃清界限,不出錢不出人,更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對這事情的反對態度。
“可是潞王……”
劉理順一針見血的指出:“潞王絕對不想參與其中的,這次出錢出兵其實也是迫於無奈。”
“東林人最能反應潞王的態度,”東林受潞王的資助和支持,已經不是什麽秘密了,劉理順說道:“當初東林人一哇聲的反對赴死軍大征,雖然這種反對不可能有什麽實際意義,可也表明了潞王的態度……”
東林人別的不行,要是說起大喊大叫,嗓門可是最高的。
就在前一陣子,東林就大肆叫喊,說李四窮兵黷武的大行擴張之舉,必然招致兵連禍結的下場,說不準赴死軍還會覆滅在這上頭。勞民傷財、勞師遠征,能有什麽好下場了?這樣的前車之鑒數不勝數。前秦的淝水之敗,隋煬的高麗之疲,都是最好的注腳。
本朝太祖皇帝的不征之言和《祖訓》,都說的明明白白,也是本著懲前毖後的意思,為的就是防止後世子孫倚仗兵馬之利行擴張之事。
東林人不僅嗓門兒高,而且文采華麗,一時間很多雄文齊出,都是故作驚人之語抨擊李四的,按照這些文章所言,赴死軍必然會失敗。
更有許多所謂的兵家大者,站在戰略的高度著手於戰術的細節,仔細分析赴死軍的大征。無論是從地緣的遠近還是後勤的補給,甚至是民心向背士氣高低等細節都羅列了處來,估計就是忠誠伯本人的戰略計劃書都沒有這麽詳細。這些文章無一例外的指出:赴死軍必敗。
這種論調喊的那叫一個慷慨,赴死軍還沒有真正進行大征呢,這些書呆子就已經推算出了必敗的結局,真真的戰略人才呀……
可就在這些吃飽了沒有事情做的書呆子們大言不慚的時候,整個輿論硬生生就是一個大轉彎。
昨天還說不能遠征也不可大征的家夥們,語氣忽然就是一轉,不僅高聲叫喊赴死軍的大征很有必要也很及時,而且同樣是從戰略高度和戰術細節分析,一個又一個鐵一般的論據,表明赴死軍的大征絕對會勝利,而且一定是空前絕後的大勝。
更有許多誇張的書生,居然大喊著要投筆從戎,要開萬世基業雲雲。
這種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向確實讓人想也想不到,仿佛之間說赴死軍必敗的那些言論就放狗屁一樣……
為什麽忽然之間就有這麽大的改變?事實已經是呼之欲出了。
肯定是受了潞王的影響,無論是那種言論都是受到了兩浙的指使,這是東林人在為兩浙張目呢。
“從本意上來說,無論是潞王還是士林,都不願意看到赴死軍大征的。”劉理順說道:“隻不過赴死軍的大征為那些商賈帶來了機會,為兩浙的工、商帶來了好處,這些人才會讚成。”
“兩浙那麽嘛,想必聖上也知道的,許多巨商和潞王都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他們想發財,想發給大的財,就希望兩浙力量能夠更加深入的參與到大征之中。不管潞王和這些人之間有什麽樣的協議,肯定是拿到了好處,要不然不會如此。潞王的態度不轉變,士林也就不會做如此驚人的轉變……”
小皇帝終於想明白了,可還有一個更大的疑問:“士林之人,雖多大言少實務,可這些讀書種子都清高的很,尤其是東林人。可現如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林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讀書人,潞王又在影響著東林。現在的商業力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潞王,這麽說就是商人影響甚至是支配了讀書人。
錢影響了權,權指揮著筆墨言論,歸根到底還是錢在影響輿論。
清高的讀書人居然是受那些滿身銅臭的商業力量指派,甚至不惜自己打自己臉的為商業利益尋找理論依據,這還是清高的聖人門徒麽?
讀書科舉,幾千年來就是天下穩定的基礎,就是天子治世的法寶。現在可好,這些讀書人改換門庭,投入到了金錢的懷抱,真是無法想象。
這世道怎麽就變成這個樣子了?
連“糞土萬戶侯”的讀書人變成這樣了,說難聽一點兒就是有奶就是娘,什麽聖人教誨什麽微言大義都不顧了,變得市儈味道十足。民間的小民根本就不關心這些,隻要有銀子賺有飯吃,赴死軍愛大征就大征,愛小征就是小征,根本就不怎麽關心。
如果說民本還是出自高層的變革,這種一切以利益為出發點的風氣則是徹頭徹尾的出自下層民眾。
難道這就是民心?
民心應該是道德教化的結果,而不是隻看利益吧?
劉理順說道:“以臣看來,民心是為利益所蒙蔽而已,不過朝廷也不能逆此風潮。赴死軍的大征朝廷是不能讚同的,可如今風氣已是如此,反對的話也會有很多麻煩。所以朝廷裏最好的態度就是沒有態度,不管是赴死軍還是兩浙,或者的別的什麽對方,關於大征的奏請陳折,一律留而不發,朝廷不表明態度,等事態明了之後再說,咱們……聖上還是先觀望的……”
就是因為這個,朝廷繼續裝聾作啞,任憑民間反對或者讚同的聲音高到了天上去,就是裝作聽不到也看不見,該幹什麽還幹什麽,由著各種力量折騰去吧。
在這些日子裏,東林領袖,士林風望之首,錢謙益錢老大人可真是忙碌的很。
各地趕來拜會的名儒大家,趕著上任的門生,每日裏穿梭一般,拜門的帖子真的成了雪片。
哪一個都要應酬,哪一個都要照顧到,該寒暄的就要寒暄,而且要把老友的熱情擺的十足,該教誨的也要教誨,師尊的架勢也不能少了。
雖然依舊是個從四品的官職,而且還是那種可有可無的閑官,可錢謙益老大人滿意著呢。
作為領袖群倫的風望之首,有多大的官職已經不那麽重要了,關鍵是這份人脈和影響。如今座下弟子已經不算少了,假以時日,很有可能就要出一大批朝堂之臣。哪時候的錢謙益就算是白身,也能影響到朝局,也是一方力量的領袖嘛。
雖然忙,而且忙的腳底板直打屁股,和錢老大人心情很佳。這也是自己的事業嘛,也是在施展抱負嘛,而且一副蒸蒸日上的情形,心裏也是幹勁十足。
門生故吏多了,各種敬奉儀程也就多了,這可是一筆很大的收入。
錢老大人從來就是個“視金錢如糞土”的高雅之人,這收入一多,花銷也就大了。旁的不說,專門置辦了一所宅子,裝裱的極具清雅之氣。用錢老大人自己的話說:來來往往的都是鴻儒大家,從前的宅子太過寒酸,未免薄了客人的臉麵。還有以前的那些個丫鬟,很明顯不夠伶俐精美,和賓主的身份不配。這不也就全換了麽?
話是說的足夠冠冕堂皇了,可主要還是為了錢老大人自己個兒的享樂。別的不說,就是那個伴讀的小丫鬟,就是錢老大人親自挑選的,不僅樣貌出眾,而且乖巧伶俐。第一個晚上侍奉大老爺,就弄到了床上去……
對於這種事情,柳如是也就裝作不知道了。錢大老爺是風流倜儻的人物,這種花花草草的事情肯定不能少了。何況她柳如是也不是什麽正房發妻,完全是因為大老爺寵愛才有今日的地位。雖然心裏十分不快,可為了個小丫鬟實在不值得去鬧。
隻要錢大老爺還如以前那樣寵愛著,就足夠了。
天氣已經很熱了,錢大老爺又有午睡的習慣,就宿在柳如是的房中。使出百般手段,仔仔細細伺候了老爺一回,錢謙益已經是身軟如棉,揉捏著柳如是白白膩膩的皮肉,輕薄的說道:“柳儒士(如是)果然是好手段,哈哈……”
柳如是膩膩的嬌笑著,伏在錢謙益的胸前,小聲說道:“兩浙那邊又來書信了……”
錢謙益的手在愛妾身上肆意遊走,毫不在意的說道:“來就來吧,反正也是催我的。潞王那邊忒也沒有眼光,還想著鼓動朝廷出兵出力的協助大征。這怎麽可能?就算是風潮鬧的再大,朝廷也不會這麽做的。”
“潞王遠在兩浙,和赴死軍有千裏之遙。”柳如是在錢謙益身上磨蹭著:“兩浙的潞王和北都的李四,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赴死軍大征,潞王本不讚同,可為什麽現在還要出錢出兵的支持赴死軍?”
“不是潞王想支持,是潞王手底下的人要支持李四。”錢謙益抱住柳如是白花花的身子就親了個肥的:“這個世道哇,和以前不一樣了,還不都是錢鬧的?”
赴死軍大征在即,這裏頭肯定有許多商業機會,更有戰爭中的紅利可以分配,那些追銅逐利的商業力量自然是要讚同李四的大征。可潞王那麽高的身份,本不願意看到赴死軍大征的,最起碼也不是不讚同的態度,這個柳如是早就知道了。可如今忽然就這麽賣力的支持,為什麽會有如此巨大的轉變?難道說那些個商人還能左右得了潞王?
“潞王?哼?潞王也是人,他也要做事情,也要享受。現在這世道什麽樣的仁義道德都沒有銀子好使喚。潞王空手空拳的就能變出銀子來?”錢謙益漫不經心的說著,更多的心思是放在柳如是的一身白肉上:“不管什麽樣的英雄好漢,沒有銀子也是寸步難行,尤其是潞王這樣的,手下的人多,心裏裝著的事情也多。不管幹什麽,動一下就要錢。他哪裏來的那麽多錢?他的俸祿還是他的封食?連塞牙縫都不夠吧?還不是那些商人和工戶報效他的?說是報效,其實和做生意也沒有什麽兩樣。人家給了他銀子,他自然得報以桃李為人家做事情。赴死軍的大征肯定有很多賺大錢的機會,浙商擠破了腦袋都想參與進去。”
柳如是把身子扭了幾扭,火熱的**貼著錢謙益的胸脯子,細聲細氣的說道:“我明白了,浙商想參與到大征之中,可是他們無法打動忠誠伯,就賺不了多少,所以就請出潞王這尊大菩薩開路,和赴死軍一道大征,這樣的話,浙商就能和其他商人一較高下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錢謙益欲火上行,身子竟然如少年一般雄壯,翻身就把愛妾壓在身子底下:“他們這麽恣睢的,還不是為了錢?還是咱們逍遙快活,來,來,你把剛才的手段再使一使,咱們也再逍遙一回……”
柳如是嗤嗤的膩聲而笑,委婉的推開了錢謙益:“老爺畢竟是有年歲了,這身子經不住太過的撻伐,須為將來長久之處著想。老爺日夜操勞,當保重身體……”
“嘿嘿,今日用了些虎狼之藥,不逍遙快活了才對身子有害處,”也不由分說,錢謙益就把身子底下一團白花花的細肉按住了……
二人剛要雲情雨意的再展花露,就聽外間的小丫鬟說道:“老爺,夫人,有個叫做袁書誌的,自稱是老爺的學生,這就要外放上任了,特來請老爺的訓示……”
男女二人正是緊要關頭,聽得外麵的小丫鬟這麽一說,錢謙益也是十分惱火,什麽時候來不好,偏偏在這個節骨眼兒上……
“告訴他,就說老爺我在淨心思禪,讓他先等著吧。”錢謙益加緊聳動。
這種事情,也急不得,越急也就愈亂,弄了時間不少,廢的力氣也不小,夫妻二人都是通身大漢,也沒有能夠逍遙快活了。氣的錢謙益不住大罵那個叫做什麽什麽誌的家夥,不就是外放個七品的小官兒麽,還來請什麽訓示呀。訓示不訓示的不也就是來來回回那麽幾句話?要是真有這個孝心,留下點儀程也就是了……
大好的**之事,被這麽一攪和,也就沒有了興致,錢謙益老臉漲的通紅,把身子底下的白肉都壓扁了,還是不行,愈發氣惱的厲害。
柳如是則小聲說道:“老爺心裏念著正經事情哩,就不要在這裏耽擱著了,好歹也是你的學生,這就要外放了,說不準以後會是個了不得的人物呢,老爺就先去見見吧。等他飛黃騰達了,老爺的麵子上也有光彩。”
“等到了晚間,妾身還有個好手段哩,再等老爺來享用。”柳如是聲如蚊語的說道。
“這個天殺的袁書誌,真來的不是時候……”錢謙益終於放棄了床上的努力,很是懊惱的下床。
外間的小丫鬟聞得召喚,急忙進來給錢大老爺更衣著裝,拿清涼的手巾把身上的熱汗都擦拭去了……
一身清爽的錢謙益寬服搏帶,用文士巾把頭發束了,行動之間還真有不少的文雅之氣,義正詞嚴的對一個年輕人說著:“嗯,為朝廷牧民,當時時刻刻謹記聖人教誨,謹記朝廷法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來日吏部考評處來,我會注意你的……”
兩遼之地,沃野千裏。.org經過幾十年的開墾,尤其是從皇太極繼位的中後期開始,更加注重基礎的夯實,這麽些時間和無數人的辛勤勞作之下。連綿成片一望無際的田地已經到了收獲的時候。
攻取兩遼這種事情,在軍事上已經沒有什麽難點,尤其是赴死軍開過來之後,動用雷霆甚至是血腥的手段,用武力來保證財富的再分配,短短幾個月之內,已經讓這裏的財富轉移到創造者的手中。所謂的大清國已經算是熄火塔架了,數量眾多的漢人必須取得社會財富。這也是大帥千萬囑咐的事情,是兩遼之地穩定的基礎……
尤其是土地的再分配,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赴死軍必須要完成。
作為方麵軍的最高指揮,程子棟所要做的就是用武力保證這事情的順利進行。
盛京,韃子的中樞之地,在赴死軍正式攻破之前,內部就已經亂了起來,隔著老遠就能看到城中的大火,蒸天一般的紅豔。
“韃子要毀壞一切,做玉石俱焚的一戰了。”所有人都看到了大火。仿佛看到了韃子臨死之前的最後瘋狂:“加緊攻城。”
命令一下,戰鬥愈發激烈。
第三天黃昏時候,在戰場的正麵,赴死軍打開一道缺口,終於撕破了韃子的城防,大軍一擁而上……
城防是破了,可不代表戰鬥的結束,或者說是戰鬥才剛剛進入到真正慘烈的階段。
巷戰,從來就是防守一方最後的抵抗。這種麵對麵的抵抗雖然慘烈血腥,卻已無法改變大局,除了讓戰鬥延續繼續增添雙方的傷亡之外,就隻能把戰鬥拖到更加殘酷的境地。
對於城中的濟爾哈朗來說,巷戰如何殘酷如何血腥已經不重要了,隻要能夠爭取到時間,為族人爭取到南撤的時間,就已經足夠。
四下的喊殺之聲已經清晰可聞,濟爾哈朗依舊麵色如鐵,手裏捏著柄子重頭大砍刀,與一些個族人聚在一起:“封死所有街道,堵住敵人……”
“親王,赴死軍勢大,咱們人手,封不住了。”
濟爾哈朗:“封不住也要封。隻要能夠爭取到時間,咱們的孩子和女人就能夠繼續撤退。”
話是這麽說,道理也是這麽個道理,可實力已經不允許了。
精悍的赴死軍已經殺了進來,雖然還在以巷戰的形式抵抗,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都要做逐一的爭奪,可大勢已經去了。
“留下來的都是族中的英雄,是為我們的子孫後輩爭取最後的一線機會,我們留下來就已經做好了隨時戰死的準備。不管再過幾百年,隻要咱們的後人還有崛起的機會,再死百次又有何妨?”濟爾哈朗的臉色被火光映的分外猙獰,咆哮著喊道:“富爾敦。”
“父親。”濟爾哈朗的長子隻有十五歲,這個孩子手裏捏著一杆子大槍。
“你護住我的左翼,”
“是。”
“濟度。”
濟爾哈朗的次子同樣的十五歲:“父親。”
“你們這些人護住我的右翼。”
“是。”
濟爾哈朗大聲喊道:“此戰幹係到我族能不能繼續生存,你我之輩需有戰死的準備。不論如何,都要死死堵住道路,把敵人拖住。沒有我的命令,後退半步者,斬。”
“是。”
不得不說濟爾哈朗的巷戰確實是拖延了赴死軍的進展。赴死軍各部和蒙古各部,雖然已經破城,卻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實際控製。犬牙交錯的接戰線上,雙方在進行你死我活的爭奪。
因為對地形的熟悉,韃子可以靈活的進退,而赴死軍和蒙古各部,則要艱難而又緩慢的清掃每一條街道和每一座建築。
傷亡數字直線飆升,程子棟真的惱了:“調集火炮,每有抵抗,立刻轟擊,不分軍民。抵抗者立即格殺。”
赴死軍要橫推這座城市。
小鐵炮在這種規模的戰鬥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為了避免出現更多傷亡,每每遇到韃子利用地形負隅頑抗的時候,直接就調動小鐵炮轟擊。
鐵炮雖小,可要是轟擊這種民用建築,絕對是摧枯拉朽輕而易舉。幾炮下去,再怎麽堅固的房屋也要磚瓦橫飛,片刻之間就化為一片廢墟……
無論如何,滅亡的局麵已經不可改變,濟爾哈朗調集了家中的所有人口,不管男女老幼不分身份高低,全部抵抗,任何人不得做生存的打算。
濟爾哈朗雖然也是姓愛新覺羅,從真正意義上來說,已經不算是近枝了。(相對於努爾哈赤嫡係來說的,文中的愛新覺羅專指努爾哈赤的子孫,以下類同。)可現在,他已經是大清國的最高人物,當大清國滅亡的時候,就要與之同殉,把生存的機會留給新生的力量。隻要這些老派的力量全都滅亡了,赴死軍的追殺才不會那麽緊迫,或許還有最後的一線希望……
“王爺,敵人從左邊包抄過來了,快撤退吧……”
既然左翼已經被突破。濟爾哈朗很清楚長子富力敦是什麽下場。
濟爾哈朗一家,接連生了幾個女兒之後,才有這個長子降世,所以年紀還小。對於這個心愛的兒子,濟爾哈朗在他身上傾注了多少心血?如今兒子很可能已經殞命混戰當中,心裏還能好受的了?或許這就是一家人的宿命吧,兒子也不過走早一步而已。很快就要團聚了……
“讓濟度後退,你們跟我頂上去。”
濟爾哈朗選擇了首先麵對敵人,而把後退的機會讓給了次子。
附近都是熊熊烈烈的大火,雖然天色已是全黑,可火光通明,很多建築都在劈裏啪啦的聲音中倒塌,還有許多道路為大火阻斷……
盛京,大清國的中樞所在之地,過了今天,就算是沒有了,大清國也就沒有了。或者說大清國早就沒有了,他們這些隻不過是以身相殉而已。
就如同這大火中的房屋建築一樣,辛辛苦苦的建設起來的大清國已經到了土崩瓦解的時候,隻是不知道會不會留下種子,讓大清國在灰燼和廢墟之中再次崛起。
不管怎麽樣,那些將來的事情都已經不屬於這些人,這些人要做就是付出他們的生命,這也是必須付出的代價吧。
四條大辮子,腰裏還束著皮袍子,手裏提著略略彎曲的長長馬刀——是蒙古人。
濟爾哈朗沒有想到的是,當麵之敵並不是赴死軍的叉子兵,而是蒙古人,而且是科爾沁的蒙古人。
和科爾沁之間的同盟關係,曾經的滿蒙一體的最直接表現,並且用聯姻的手段加強了這種關係。想不到今天,殺過來的竟然是昔日最可靠的盟友。
這樣慘烈的巷戰之中,也沒有什麽好說的,雙方一見麵,就隻有戰鬥。
女真人的重頭大刀對上了蒙古的彎刀,一蓬又一蓬血花飛起,一個又一個人影倒下……
有人被扔到了騰騰的大火之中,帶著滿身的火焰就又躥了出來,不顧一切的劈砍,直到對方或者自己倒下……
如此慘烈的戰鬥,濟爾哈朗也經曆過。天命十年的時候,濟爾哈朗率四百人殺進林丹汗的重重包圍之中,為的就是就出被包圍的科爾沁人。
當日一戰。何其慘烈,就連濟爾哈朗本人也被創兩處。因為建州女真和科爾沁蒙古是白馬烏牛的同盟,是堅實如鐵的盟友。
想不到現在卻成了生死大敵,也不知道當年的兩處傷口挨的是不是值得?
雙方的廝殺還在繼續,血肉橫飛之中,許多人已經“殘缺不全”,依舊是血泊之中翻滾撕咬。又又一隊蒙古人加入了戰鬥……
蒙古各部之間有很細微的差別,這一隊人馬應該就是喀爾喀蒙古的和林部吧?當年,濟爾哈朗和科爾沁人聯合起來。攻打這個部落。想不到這麽些年過去了,科爾沁和喀爾喀這樣的敵人成了盟友,而建州女真和科爾沁這樣的盟友則成了敵人。
世道變了。
濟爾哈朗大吼一聲,舉著重頭大刀就殺入了戰團。
手中的刀子還是和從前一樣鋒銳,輕易就砍下一個腦袋。腦袋還在半空中,無頭的身子還沒有倒下,腔子裏的血已經噴濺出來……
身側金風響動,聞聲而知警的濟爾哈朗還是和當年一樣的敏捷,刀身斜拖,架住劈頭蓋臉砍剁下來的馬刀。
金屬交鳴的聲音是那麽遙遠又那麽親切,仿佛當年一樣。可雙臂卻是好一陣子無力——老了,真的是老了,已經不複當年之勇。雖然心勁而還在,可這已經不是當年了。
肋骨之間忽然就是一涼,從左側遞過來的一柄馬刀已經透體而入……
濟爾哈朗並沒有感覺到撕心裂肺的疼痛,反而是好一陣子的空虛,好像身子內部的什麽東西丟失了一樣,卻想不起究竟是丟了什麽?
偏頭看看,送上這致命一刀的是一個年輕的過分的科爾沁少年。少年好像是第一次殺人,眼神之中滿是惶恐和興奮交織的表情。
濟爾哈朗想說點什麽,少年已經拔出了刀子,所有的話語都從肺部漏了出來,變成噗嗤噗嗤露氣的那種殘破聲響。
少年一腳把濟爾哈朗踹翻。好像歡呼了一聲什麽。
濟爾哈朗倒下,腦袋重重的撞了一下,卻沒有任何感覺,眼睛還是睜著的,似乎還在看著這個殺死自己的少年。
少年大力劈砍著,很快就被重頭刀砍成幾段……
似乎還有人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可濟爾哈朗已經聽不清楚了,難道是富爾敦麽?
建州女真支撐不住,正逐漸的後退,街道兩旁的大火熱的嚇人。
街道正中滿是血汙和橫七豎八的屍體,頂戴袍服的濟爾哈朗就側躺在路邊,眼睛還是睜開的很大,已經看不到什麽了。
沿街的一座三層樓舍似乎微微搖晃了幾下,猛然一聲巨響就轟然倒塌,磚瓦四濺,流火橫飛,把濟爾哈朗和一地的血汙掩埋的密密實實……
同是在這一天,和兩遼之地的處處烽火相比,南都也“戰”的難分難解。
赴死軍從來就是最吸引眼球的,這些日子以來,又一次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尤其是士林之中,說的都是赴死軍和忠誠伯。
兩遼那邊打的熱鬧,可大家都不關心了。那邊打的再熱鬧也就是那麽回子事情,翻來覆去的還是勝利罷了,也沒有好說道的。
赴死軍就是為了殺韃子而存在的,就算忠誠伯的人馬滅了韃子也是應當應份的事情,大夥而念叨的不是這些個事情。
大征的事兒早有了風傳,聽說忠誠伯大張旗鼓的要大征,不論是士林還是民間,著實熱鬧了一陣子。
有說好的,這開疆拓土自然是好事兒,大明朝就應該這麽幹了。也有說不好的,窮兵黷武,逞一時疆域之快,必然是兵連禍結勞民傷財,有他忠誠伯後悔的時候。
不管是鼓掌叫好還是拍著桌子大罵,都不能影響到赴死軍的大征。眼看著忠誠伯那邊的戰爭總動員已經有條不紊的展開,許許多多的人馬物資已經完成了集結,對外戰爭基本到了萬事俱備的時候兒。大夥兒就是磨破了嘴皮子,也改變不了忠誠伯那邊的一星半點兒,幹脆就把吐沫星子省下一點兒吧。
最讓大夥兒感覺不順心的還是兩浙。
兩浙那邊的潞係三王,尤其是打頭的潞王,不僅出錢出力,還派遣了一部分兵力參與到赴死軍的大征之中,這事情可就不是那麽簡單的了。
潞王是宗室之中資格最老,實力最強的一派。從總體實力上來說,未必就比南都朝廷這邊弱小了。大征這種事情,雖然忠誠伯那邊一直是在準備,可引起的紛爭也多,朝廷這邊都還沒有個準信兒呢,你潞王這麽就能拉下這個臉來呢?
不經朝廷同意,就要資助甚至是參與李四的大征,這也太不給朝廷麵子了吧?
雖然事實上朝廷早就管不到兩浙那邊的事情,可麵子上的歸屬還是有的,兩浙還是屬於南都管轄不是?兩浙和別的地方可不一樣,雖然已經是事實上的藩鎮,可總也是太祖的祖宗吧,是大名明宗室掌管著吧?大征這種事情,李四願意怎麽幹就由他好了,幹什麽你潞王也參與進去?
大征是好是壞還沒有弄明白呢,你潞王就赤膊上陣了,這不是把朝廷架在火上烤嘛?是逼著朝廷也摻和進大征之中呀。
興武小皇帝也吃不準這個,不得不再次集齊了一眾的學官,商議此事。
赴死軍大征,就算是打下了地盤,也會掛大明朝的旗號,最起碼是表麵上拓展了大明朝的版圖。從根子裏來說,朝廷是不讚成這種動輒使用無力吞並小邦的舉動。倚仗武力強盛,就吞並人家,這還是什麽王師?根本就是山賊土匪一般的強盜行徑嘛。
雖然李四已經好幾次提起這時候,雖然說的比較含蓄,可話裏話外的意思還是希望朝廷出錢出力,也參與到大征當中去。
朝廷雖然還沒有明確表示反對,一直都是在裝聾作啞,可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對於大征這種朝廷本來就不同意的事情,你李四願意蠻幹你就去做好了,反正你也不聽朝廷的。而且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總動員都在進行了,兵力民力已經戰備物資都在囤積,就是想阻止也阻止不了。由他去吧。
可朝廷不才參與到這種事情當中。
從根子裏開說,是因為大征的利益朝廷不會得到多少,要是參與的話還要承擔絕大部分的責任。不管大征是誰挑起的,朝廷畢竟還是朝廷,萬一有什麽不好的,責任或者幹脆說明就是黑鍋,還是要朝廷來背。
小皇帝已經詢問過老學官們好幾次了,這些穩重的老學官們意見出奇的一致:不參與。
小皇帝本人也是這麽個意思,絕對不能參與大征。
不管怎麽樣,朝廷還要有朝廷的樣子,不問青紅皂白就征戰那些小邦,豈不是成了隋煬帝了?
不僅不參與,而且還要在這事情和赴死軍劃清界限,不出錢不出人,更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對這事情的反對態度。
“可是潞王……”
劉理順一針見血的指出:“潞王絕對不想參與其中的,這次出錢出兵其實也是迫於無奈。”
“東林人最能反應潞王的態度,”東林受潞王的資助和支持,已經不是什麽秘密了,劉理順說道:“當初東林人一哇聲的反對赴死軍大征,雖然這種反對不可能有什麽實際意義,可也表明了潞王的態度……”
東林人別的不行,要是說起大喊大叫,嗓門可是最高的。
就在前一陣子,東林就大肆叫喊,說李四窮兵黷武的大行擴張之舉,必然招致兵連禍結的下場,說不準赴死軍還會覆滅在這上頭。勞民傷財、勞師遠征,能有什麽好下場了?這樣的前車之鑒數不勝數。前秦的淝水之敗,隋煬的高麗之疲,都是最好的注腳。
本朝太祖皇帝的不征之言和《祖訓》,都說的明明白白,也是本著懲前毖後的意思,為的就是防止後世子孫倚仗兵馬之利行擴張之事。
東林人不僅嗓門兒高,而且文采華麗,一時間很多雄文齊出,都是故作驚人之語抨擊李四的,按照這些文章所言,赴死軍必然會失敗。
更有許多所謂的兵家大者,站在戰略的高度著手於戰術的細節,仔細分析赴死軍的大征。無論是從地緣的遠近還是後勤的補給,甚至是民心向背士氣高低等細節都羅列了處來,估計就是忠誠伯本人的戰略計劃書都沒有這麽詳細。這些文章無一例外的指出:赴死軍必敗。
這種論調喊的那叫一個慷慨,赴死軍還沒有真正進行大征呢,這些書呆子就已經推算出了必敗的結局,真真的戰略人才呀……
可就在這些吃飽了沒有事情做的書呆子們大言不慚的時候,整個輿論硬生生就是一個大轉彎。
昨天還說不能遠征也不可大征的家夥們,語氣忽然就是一轉,不僅高聲叫喊赴死軍的大征很有必要也很及時,而且同樣是從戰略高度和戰術細節分析,一個又一個鐵一般的論據,表明赴死軍的大征絕對會勝利,而且一定是空前絕後的大勝。
更有許多誇張的書生,居然大喊著要投筆從戎,要開萬世基業雲雲。
這種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向確實讓人想也想不到,仿佛之間說赴死軍必敗的那些言論就放狗屁一樣……
為什麽忽然之間就有這麽大的改變?事實已經是呼之欲出了。
肯定是受了潞王的影響,無論是那種言論都是受到了兩浙的指使,這是東林人在為兩浙張目呢。
“從本意上來說,無論是潞王還是士林,都不願意看到赴死軍大征的。”劉理順說道:“隻不過赴死軍的大征為那些商賈帶來了機會,為兩浙的工、商帶來了好處,這些人才會讚成。”
“兩浙那麽嘛,想必聖上也知道的,許多巨商和潞王都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他們想發財,想發給大的財,就希望兩浙力量能夠更加深入的參與到大征之中。不管潞王和這些人之間有什麽樣的協議,肯定是拿到了好處,要不然不會如此。潞王的態度不轉變,士林也就不會做如此驚人的轉變……”
小皇帝終於想明白了,可還有一個更大的疑問:“士林之人,雖多大言少實務,可這些讀書種子都清高的很,尤其是東林人。可現如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林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讀書人,潞王又在影響著東林。現在的商業力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潞王,這麽說就是商人影響甚至是支配了讀書人。
錢影響了權,權指揮著筆墨言論,歸根到底還是錢在影響輿論。
清高的讀書人居然是受那些滿身銅臭的商業力量指派,甚至不惜自己打自己臉的為商業利益尋找理論依據,這還是清高的聖人門徒麽?
讀書科舉,幾千年來就是天下穩定的基礎,就是天子治世的法寶。現在可好,這些讀書人改換門庭,投入到了金錢的懷抱,真是無法想象。
這世道怎麽就變成這個樣子了?
連“糞土萬戶侯”的讀書人變成這樣了,說難聽一點兒就是有奶就是娘,什麽聖人教誨什麽微言大義都不顧了,變得市儈味道十足。民間的小民根本就不關心這些,隻要有銀子賺有飯吃,赴死軍愛大征就大征,愛小征就是小征,根本就不怎麽關心。
如果說民本還是出自高層的變革,這種一切以利益為出發點的風氣則是徹頭徹尾的出自下層民眾。
難道這就是民心?
民心應該是道德教化的結果,而不是隻看利益吧?
劉理順說道:“以臣看來,民心是為利益所蒙蔽而已,不過朝廷也不能逆此風潮。赴死軍的大征朝廷是不能讚同的,可如今風氣已是如此,反對的話也會有很多麻煩。所以朝廷裏最好的態度就是沒有態度,不管是赴死軍還是兩浙,或者的別的什麽對方,關於大征的奏請陳折,一律留而不發,朝廷不表明態度,等事態明了之後再說,咱們……聖上還是先觀望的……”
就是因為這個,朝廷繼續裝聾作啞,任憑民間反對或者讚同的聲音高到了天上去,就是裝作聽不到也看不見,該幹什麽還幹什麽,由著各種力量折騰去吧。
在這些日子裏,東林領袖,士林風望之首,錢謙益錢老大人可真是忙碌的很。
各地趕來拜會的名儒大家,趕著上任的門生,每日裏穿梭一般,拜門的帖子真的成了雪片。
哪一個都要應酬,哪一個都要照顧到,該寒暄的就要寒暄,而且要把老友的熱情擺的十足,該教誨的也要教誨,師尊的架勢也不能少了。
雖然依舊是個從四品的官職,而且還是那種可有可無的閑官,可錢謙益老大人滿意著呢。
作為領袖群倫的風望之首,有多大的官職已經不那麽重要了,關鍵是這份人脈和影響。如今座下弟子已經不算少了,假以時日,很有可能就要出一大批朝堂之臣。哪時候的錢謙益就算是白身,也能影響到朝局,也是一方力量的領袖嘛。
雖然忙,而且忙的腳底板直打屁股,和錢老大人心情很佳。這也是自己的事業嘛,也是在施展抱負嘛,而且一副蒸蒸日上的情形,心裏也是幹勁十足。
門生故吏多了,各種敬奉儀程也就多了,這可是一筆很大的收入。
錢老大人從來就是個“視金錢如糞土”的高雅之人,這收入一多,花銷也就大了。旁的不說,專門置辦了一所宅子,裝裱的極具清雅之氣。用錢老大人自己的話說:來來往往的都是鴻儒大家,從前的宅子太過寒酸,未免薄了客人的臉麵。還有以前的那些個丫鬟,很明顯不夠伶俐精美,和賓主的身份不配。這不也就全換了麽?
話是說的足夠冠冕堂皇了,可主要還是為了錢老大人自己個兒的享樂。別的不說,就是那個伴讀的小丫鬟,就是錢老大人親自挑選的,不僅樣貌出眾,而且乖巧伶俐。第一個晚上侍奉大老爺,就弄到了床上去……
對於這種事情,柳如是也就裝作不知道了。錢大老爺是風流倜儻的人物,這種花花草草的事情肯定不能少了。何況她柳如是也不是什麽正房發妻,完全是因為大老爺寵愛才有今日的地位。雖然心裏十分不快,可為了個小丫鬟實在不值得去鬧。
隻要錢大老爺還如以前那樣寵愛著,就足夠了。
天氣已經很熱了,錢大老爺又有午睡的習慣,就宿在柳如是的房中。使出百般手段,仔仔細細伺候了老爺一回,錢謙益已經是身軟如棉,揉捏著柳如是白白膩膩的皮肉,輕薄的說道:“柳儒士(如是)果然是好手段,哈哈……”
柳如是膩膩的嬌笑著,伏在錢謙益的胸前,小聲說道:“兩浙那邊又來書信了……”
錢謙益的手在愛妾身上肆意遊走,毫不在意的說道:“來就來吧,反正也是催我的。潞王那邊忒也沒有眼光,還想著鼓動朝廷出兵出力的協助大征。這怎麽可能?就算是風潮鬧的再大,朝廷也不會這麽做的。”
“潞王遠在兩浙,和赴死軍有千裏之遙。”柳如是在錢謙益身上磨蹭著:“兩浙的潞王和北都的李四,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赴死軍大征,潞王本不讚同,可為什麽現在還要出錢出兵的支持赴死軍?”
“不是潞王想支持,是潞王手底下的人要支持李四。”錢謙益抱住柳如是白花花的身子就親了個肥的:“這個世道哇,和以前不一樣了,還不都是錢鬧的?”
赴死軍大征在即,這裏頭肯定有許多商業機會,更有戰爭中的紅利可以分配,那些追銅逐利的商業力量自然是要讚同李四的大征。可潞王那麽高的身份,本不願意看到赴死軍大征的,最起碼也不是不讚同的態度,這個柳如是早就知道了。可如今忽然就這麽賣力的支持,為什麽會有如此巨大的轉變?難道說那些個商人還能左右得了潞王?
“潞王?哼?潞王也是人,他也要做事情,也要享受。現在這世道什麽樣的仁義道德都沒有銀子好使喚。潞王空手空拳的就能變出銀子來?”錢謙益漫不經心的說著,更多的心思是放在柳如是的一身白肉上:“不管什麽樣的英雄好漢,沒有銀子也是寸步難行,尤其是潞王這樣的,手下的人多,心裏裝著的事情也多。不管幹什麽,動一下就要錢。他哪裏來的那麽多錢?他的俸祿還是他的封食?連塞牙縫都不夠吧?還不是那些商人和工戶報效他的?說是報效,其實和做生意也沒有什麽兩樣。人家給了他銀子,他自然得報以桃李為人家做事情。赴死軍的大征肯定有很多賺大錢的機會,浙商擠破了腦袋都想參與進去。”
柳如是把身子扭了幾扭,火熱的**貼著錢謙益的胸脯子,細聲細氣的說道:“我明白了,浙商想參與到大征之中,可是他們無法打動忠誠伯,就賺不了多少,所以就請出潞王這尊大菩薩開路,和赴死軍一道大征,這樣的話,浙商就能和其他商人一較高下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錢謙益欲火上行,身子竟然如少年一般雄壯,翻身就把愛妾壓在身子底下:“他們這麽恣睢的,還不是為了錢?還是咱們逍遙快活,來,來,你把剛才的手段再使一使,咱們也再逍遙一回……”
柳如是嗤嗤的膩聲而笑,委婉的推開了錢謙益:“老爺畢竟是有年歲了,這身子經不住太過的撻伐,須為將來長久之處著想。老爺日夜操勞,當保重身體……”
“嘿嘿,今日用了些虎狼之藥,不逍遙快活了才對身子有害處,”也不由分說,錢謙益就把身子底下一團白花花的細肉按住了……
二人剛要雲情雨意的再展花露,就聽外間的小丫鬟說道:“老爺,夫人,有個叫做袁書誌的,自稱是老爺的學生,這就要外放上任了,特來請老爺的訓示……”
男女二人正是緊要關頭,聽得外麵的小丫鬟這麽一說,錢謙益也是十分惱火,什麽時候來不好,偏偏在這個節骨眼兒上……
“告訴他,就說老爺我在淨心思禪,讓他先等著吧。”錢謙益加緊聳動。
這種事情,也急不得,越急也就愈亂,弄了時間不少,廢的力氣也不小,夫妻二人都是通身大漢,也沒有能夠逍遙快活了。氣的錢謙益不住大罵那個叫做什麽什麽誌的家夥,不就是外放個七品的小官兒麽,還來請什麽訓示呀。訓示不訓示的不也就是來來回回那麽幾句話?要是真有這個孝心,留下點儀程也就是了……
大好的**之事,被這麽一攪和,也就沒有了興致,錢謙益老臉漲的通紅,把身子底下的白肉都壓扁了,還是不行,愈發氣惱的厲害。
柳如是則小聲說道:“老爺心裏念著正經事情哩,就不要在這裏耽擱著了,好歹也是你的學生,這就要外放了,說不準以後會是個了不得的人物呢,老爺就先去見見吧。等他飛黃騰達了,老爺的麵子上也有光彩。”
“等到了晚間,妾身還有個好手段哩,再等老爺來享用。”柳如是聲如蚊語的說道。
“這個天殺的袁書誌,真來的不是時候……”錢謙益終於放棄了床上的努力,很是懊惱的下床。
外間的小丫鬟聞得召喚,急忙進來給錢大老爺更衣著裝,拿清涼的手巾把身上的熱汗都擦拭去了……
一身清爽的錢謙益寬服搏帶,用文士巾把頭發束了,行動之間還真有不少的文雅之氣,義正詞嚴的對一個年輕人說著:“嗯,為朝廷牧民,當時時刻刻謹記聖人教誨,謹記朝廷法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來日吏部考評處來,我會注意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