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隱隱有山雨欲來的架勢,大片烏濃的厚雲壓了過來,眾人都沿著廊廡行走。安嬤嬤燃上京中帶來上好的製香,細竹秋煙二人攏好衾暖,接到夫人的指示後退出了內室。
安嬤嬤早年勞累傷神,如今一旦放鬆下來,身子骨竟有些不適,加上南方濕軟,今日忙了一整天有些疲憊,交代了兩個大丫鬟後便去休息了。
內室裏,元氏服侍著劉旦縉換了一身輕便的衣裳,接觸多了,漸漸就消去了些不適應,輕聲細語的把族裏幾位太太的事情說了一遍,又略略提了提西麵院子下人吵鬧的事情。
延蘊院主院西側是三進的跨院,大姨娘二姨娘和四姨娘各占了一進,元氏雖不喜臥榻之旁有旁人安睡,卻也不急於一時,因此隻提六姨娘,
“雖然是小事兒,但畢竟家有貴客,各家仆從下人們既多,便不免閑話攀扯,但凡傳到外麵,還道是劉府家風不謹,因此命人將那幾個婆子捆了關著。等安置了貴客,使人去問話,才聽說是葉氏院子的,不知什麽事情吵到大姨娘那邊。”
頓了頓,微微抬眉看了眼劉旦縉,頗有些猶豫不決,“葉氏才進門,年紀又小,如今有了爺的骨肉,身子嬌嫩本不該沾染這些粗事兒,可又不能偏頗了萬氏,妾身隻好遣了安嬤嬤去葉氏瞧一瞧。”
劉旦縉單手撐著腦袋歪在美人榻上,另隻手裏晃著個香袋,閉著眼悠悠道,“不過幾個刁奴,打發賣了誰又能說什麽,你如今是我的正夫人,一院子的事兒還不是一句話,我放手撂給你可不是玩玩而已。”
說著就輕笑了起來,搖頭道,“那丫頭你也見過,呆傻得很,就由著她去吧,是個沒見識的,用不了幾升米,——不都說你們女人那幾個月性子乖張麽,”睜眼瞅了瞅元氏,一笑道,“果真挺是這麽回事兒。”
元氏被五爺這一眼瞅得,立刻就紅了臉,低頭輕聲道,“可不是。”
看著端莊賢惠,還是年輕見不得葷笑話。
五爺笑了笑,心中不禁起了憐香惜玉的意思,隔著榻上小幾牽過元氏的手兒,帶著酒醉的微蘊聲音有那麽幾分溫柔,“如今還是你的大喜日子,不用想那些,——身子還難受麽?”
……
三日後回門,劉旦縉並沒有見到元大舅元晉提到的生母柏氏姨娘,兩人互相拜了幾拜,大笑著相攜去了外頭喝酒說話,元氏則與安嬤嬤等人進了內院。
穿過幾進院落,早有等候著的李嬤嬤迎候,見了元氏遠遠的過來,一麵歡喜的朝裏頭傳話,一麵迎上來,“七小姐!”那話剛一喊出,便鼻尖酸澀的哽咽著,“我的好小姐,快,姨娘在裏麵等苦了!”
安嬤嬤心情很好,笑容滿麵和李嬤嬤一同攙扶著元氏進了院檻,“看看你這老了的東西,哪裏還能再叫‘七小姐’,如今得改口,稱‘劉夫人’了。”
李嬤嬤隻管點頭,“哎,可不是!”
元氏心下又是歡喜又是緊張,被眾人擁簇著進了內室,柏姨娘一見麵霎時被觸動往事,眼看著女兒換做婦人裝便淚如雨下,慌忙扶起要跪地叩拜的女兒,聲聲泣淚呼喚,“我的好清兒,快起來,讓姨娘好好看看!”
元氏也是淚水滿裳,哽咽著推開姨娘的手,“姨娘安心,容女兒叩謝姨娘生養之恩。”
柏姨娘掩袖垂淚,被兩位嬤嬤扶坐於正位。
正正式式的完成三拜,又代五爺行了禮,之後不管不顧的撲進姨娘的懷中,好似積攢了幾世的淚珠兒,放聲大哭起來。
在場皆是聞聲流淚。
安嬤嬤與李嬤嬤都是服侍主子經年的老人,等正式做完規矩,早早屏退不相幹的,上來勸解了一番,待姨娘與元氏笑逐顏開的說起姑老爺的好話時,早已是滿心滿眼的喜氣,笑著拉扯出了房屋。
元氏自懂事起就明白自己的身份,雖與柏姨娘相依為命,卻向來不敢如此放肆的在一處說心裏話,生怕被人揪住說事兒,徒惹非議。
李嬤嬤與安嬤嬤也是許久不見,此時自然有許多話要說,抓著安嬤嬤就往自己的房裏帶,關了門便道,“快快說說咱們那姑爺如何,七小姐雖說好,二爺也說姑爺很好,我總是不能放心。”
安嬤嬤笑安撫著道,“姑爺正是有為的年歲,精神氣骨都是很好的,人也比初生毛小子懂得體貼溫存”說著就笑了起來,眼眸閃了閃,“不是我說,比六小姐的那位姑爺強了不知道多少!”
這麽一比,李嬤嬤便不由自主的笑著雙手合十道,“果真如此,那真是極好的!佛祖保佑我們小姐,總算是熬出頭了。”
“當初誰又能知道這些呢,”安嬤嬤感慨著,看向李嬤嬤認真道,“當初六小姐話裏話外的意思,說姑爺滿院子的姨娘,讓人好不可氣!讓我看來,這劉家在江中家大業大,幾個模樣確實出挑得很,那些少爺也都是不抵事兒,年歲不大又在外頭念書,再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說著,嘴角微翹,端著李嬤嬤遞來的茶盅,吹了吹上麵的茶葉,“——闔府上下,我看得上眼的也隻一兩位,也都是桑間人物拿不出手段,怎麽也比不得小姐厲害。”
李嬤嬤也點頭,“正是這話,那府裏看著亂,咱們七小姐的本事怎麽也不會吃虧,——諾,你托人捎過來的方子二爺尋了幾個大夫看了,都說妙極,”說著,從袖中拿出了那隻方子,認真看了看,“而且像七小姐那樣年輕的吃了,最養身子:隻是分量上,還得把了脈才能斷。——究竟是哪裏得來的,快告訴我。”
“既是好東西,姨娘可能吃?”
李嬤嬤幹瞪眼,“姨娘有配藥,吃這個作甚,怎麽,還賣什麽關子不成。”
安嬤嬤隻好歎息,“咱們這樣兒的,什麽沒見過,倒是有這麽個事情說給你聽:劉府裏才有個六姨娘,早進門三五個月,模樣清俊得很,瞧著眉目之間有一些聰慧,隻是行事有些笨拙。這東西便是從那裏得來的。”
“哦?……隻聽說新姨娘是鄉下村裏的女兒,竟是這樣的人物!”李嬤嬤說著,麵露深思,“這幾味藥,都是難辦之物,這裏隻有姑爺的鋪子裏供著,還是這一年才開始有的,恐怕就是那位小姨娘的主意,——單單能有這些見識,也不能大意了。”
“這是自然,咱們姑娘如今把那位供著呢。”安嬤嬤自然是知道這幾味藥材的貴賤,又想起五爺對那位六姨娘的縱容態度,心中暗暗記了下來,笑了笑,才把話又扯到元二爺元晉的官職上來。
及至晚飯畢,劉旦縉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回府。
不消幾日,有了劉旦縉的話,府中的內務大權漸漸收入元氏手中。兩位少爺仍舊被送到書院讀書,小益哥兒跟在母親身邊,元晉為這位小外甥請了先生教導啟蒙。起居飲食的舊例不曾變化,除了六姨娘特殊情況外,其餘都依了原先的樣子。
至於原先正房夫人是什麽例子,也都是元氏說了算的。
大姨娘萬氏因在貴客麵前言語不慎,被斥了幾句不服反駁,元氏淡淡的讓她回自己屋子抄《女則》;二姨娘梅氏與四姨娘蘇氏整日在元氏跟前侍奉;三姨娘自由慣了,且“非我族類”又是兄長所贈,元氏讓她繼續住在府西邊的含丘院,也不拘請不請安;五姨娘本身就是個擺設,站在哪裏都跟個隱形人似的,元氏混不在意。
隻有一個葉英兒,自從元氏親口免了每日的定醒後,越發的懶惰疲憊,每每日頭高起,才不清不願的從被窩裏出來,到處都抱著暖爐在手。
她自己是明白元氏的意思,沒多高明的招數,把她蒸在火上烤而已。
生死場上走過一回的人來說,她確實沒什麽可忌諱的,如今有的已經是天上掉下來的福氣,如何還能要求更多,——至於孩子,自有他的福分。
出了喜月,各個姨娘翹首以盼,紛紛拿出手段銀錢去打聽五爺的動向,可劉五爺仍舊整日裏忙碌操勞,不是睡在外頭就是歇在元氏房裏。這讓整日都在正房侍候的四姨娘咬破銀牙也沒有辦法。
很快十月也過了去,錦繡院正房的門窗都換上厚厚的棉罩簾,隔絕外頭的寒風。
東暖閣的月洞窗由五塊偌大剔透的琉璃片鑲著,哪怕外頭寒風刺骨,也不會侵襲進來,反倒晴日裏陽光明媚,一灑滿炕的溫暖,簡直是洞天福地。
說起來其實也就是玻璃,可在古代卻是稀罕的東西。葉英兒很喜歡劉旦縉給她的這個生辰禮。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某個溫暖的中午外院傳來消息,下午五爺來錦繡院吃飯。
葉英兒正拿著剪刀裁剪給孩子的小被褥,聽聞後笑著讓人給傳話的小丫頭打賞,“這麽冷的天,可憐見的,拿錢去買些糖吃著玩罷。”
小丫頭歡喜的將荷包攥在手心退了出去。
蒲芮穿了針線,比了比長短用小刀截下一段,拉著線末尾搓了個結,將針小心的交給六姨娘,自己則把姨娘又剪剩下大段大段的布頭收集起來,和其他線團放進簸箕裏以後再用。
葉英兒從前沒做過大部頭的針線,頂多是縫補紐扣之類,如今用的是上好的針線,最新最暖的棉花,還有種種柔軟到不行的布料,怎麽也想給自己孩子做最好的出來,因此手中帶著銀質頂針,一針一線的納下去,無比嚴謹。
迎絮把有些變涼的手爐拿出去換了新炭,再進來瞧見炕上的姨娘,盡管隔得遠,也能感覺到姨娘身影上被柔光打出來的熠熠的光澤,……因為錦繡院終於拔了頭籌的緣故,所有人都因為五爺的即將到來歡欣鼓舞。
蒲芮去鋪新棉花的時候,迎絮坐到炕沿上,“夫人讓大廚房送了幾尾小黃魚過來,已經拿去讓劉福家的醃漬著炸了。”
“幾尾小黃魚能值多錢,還不如你們給的賞錢大呢,”六姨娘低著頭縫納著,偶爾抬頭看這邊一眼笑著吩咐道,“咱們廚房剩下些什麽,用不著胡天海地的麻煩折騰,就做一桌有味道能下飯的吧。”
安嬤嬤早年勞累傷神,如今一旦放鬆下來,身子骨竟有些不適,加上南方濕軟,今日忙了一整天有些疲憊,交代了兩個大丫鬟後便去休息了。
內室裏,元氏服侍著劉旦縉換了一身輕便的衣裳,接觸多了,漸漸就消去了些不適應,輕聲細語的把族裏幾位太太的事情說了一遍,又略略提了提西麵院子下人吵鬧的事情。
延蘊院主院西側是三進的跨院,大姨娘二姨娘和四姨娘各占了一進,元氏雖不喜臥榻之旁有旁人安睡,卻也不急於一時,因此隻提六姨娘,
“雖然是小事兒,但畢竟家有貴客,各家仆從下人們既多,便不免閑話攀扯,但凡傳到外麵,還道是劉府家風不謹,因此命人將那幾個婆子捆了關著。等安置了貴客,使人去問話,才聽說是葉氏院子的,不知什麽事情吵到大姨娘那邊。”
頓了頓,微微抬眉看了眼劉旦縉,頗有些猶豫不決,“葉氏才進門,年紀又小,如今有了爺的骨肉,身子嬌嫩本不該沾染這些粗事兒,可又不能偏頗了萬氏,妾身隻好遣了安嬤嬤去葉氏瞧一瞧。”
劉旦縉單手撐著腦袋歪在美人榻上,另隻手裏晃著個香袋,閉著眼悠悠道,“不過幾個刁奴,打發賣了誰又能說什麽,你如今是我的正夫人,一院子的事兒還不是一句話,我放手撂給你可不是玩玩而已。”
說著就輕笑了起來,搖頭道,“那丫頭你也見過,呆傻得很,就由著她去吧,是個沒見識的,用不了幾升米,——不都說你們女人那幾個月性子乖張麽,”睜眼瞅了瞅元氏,一笑道,“果真挺是這麽回事兒。”
元氏被五爺這一眼瞅得,立刻就紅了臉,低頭輕聲道,“可不是。”
看著端莊賢惠,還是年輕見不得葷笑話。
五爺笑了笑,心中不禁起了憐香惜玉的意思,隔著榻上小幾牽過元氏的手兒,帶著酒醉的微蘊聲音有那麽幾分溫柔,“如今還是你的大喜日子,不用想那些,——身子還難受麽?”
……
三日後回門,劉旦縉並沒有見到元大舅元晉提到的生母柏氏姨娘,兩人互相拜了幾拜,大笑著相攜去了外頭喝酒說話,元氏則與安嬤嬤等人進了內院。
穿過幾進院落,早有等候著的李嬤嬤迎候,見了元氏遠遠的過來,一麵歡喜的朝裏頭傳話,一麵迎上來,“七小姐!”那話剛一喊出,便鼻尖酸澀的哽咽著,“我的好小姐,快,姨娘在裏麵等苦了!”
安嬤嬤心情很好,笑容滿麵和李嬤嬤一同攙扶著元氏進了院檻,“看看你這老了的東西,哪裏還能再叫‘七小姐’,如今得改口,稱‘劉夫人’了。”
李嬤嬤隻管點頭,“哎,可不是!”
元氏心下又是歡喜又是緊張,被眾人擁簇著進了內室,柏姨娘一見麵霎時被觸動往事,眼看著女兒換做婦人裝便淚如雨下,慌忙扶起要跪地叩拜的女兒,聲聲泣淚呼喚,“我的好清兒,快起來,讓姨娘好好看看!”
元氏也是淚水滿裳,哽咽著推開姨娘的手,“姨娘安心,容女兒叩謝姨娘生養之恩。”
柏姨娘掩袖垂淚,被兩位嬤嬤扶坐於正位。
正正式式的完成三拜,又代五爺行了禮,之後不管不顧的撲進姨娘的懷中,好似積攢了幾世的淚珠兒,放聲大哭起來。
在場皆是聞聲流淚。
安嬤嬤與李嬤嬤都是服侍主子經年的老人,等正式做完規矩,早早屏退不相幹的,上來勸解了一番,待姨娘與元氏笑逐顏開的說起姑老爺的好話時,早已是滿心滿眼的喜氣,笑著拉扯出了房屋。
元氏自懂事起就明白自己的身份,雖與柏姨娘相依為命,卻向來不敢如此放肆的在一處說心裏話,生怕被人揪住說事兒,徒惹非議。
李嬤嬤與安嬤嬤也是許久不見,此時自然有許多話要說,抓著安嬤嬤就往自己的房裏帶,關了門便道,“快快說說咱們那姑爺如何,七小姐雖說好,二爺也說姑爺很好,我總是不能放心。”
安嬤嬤笑安撫著道,“姑爺正是有為的年歲,精神氣骨都是很好的,人也比初生毛小子懂得體貼溫存”說著就笑了起來,眼眸閃了閃,“不是我說,比六小姐的那位姑爺強了不知道多少!”
這麽一比,李嬤嬤便不由自主的笑著雙手合十道,“果真如此,那真是極好的!佛祖保佑我們小姐,總算是熬出頭了。”
“當初誰又能知道這些呢,”安嬤嬤感慨著,看向李嬤嬤認真道,“當初六小姐話裏話外的意思,說姑爺滿院子的姨娘,讓人好不可氣!讓我看來,這劉家在江中家大業大,幾個模樣確實出挑得很,那些少爺也都是不抵事兒,年歲不大又在外頭念書,再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說著,嘴角微翹,端著李嬤嬤遞來的茶盅,吹了吹上麵的茶葉,“——闔府上下,我看得上眼的也隻一兩位,也都是桑間人物拿不出手段,怎麽也比不得小姐厲害。”
李嬤嬤也點頭,“正是這話,那府裏看著亂,咱們七小姐的本事怎麽也不會吃虧,——諾,你托人捎過來的方子二爺尋了幾個大夫看了,都說妙極,”說著,從袖中拿出了那隻方子,認真看了看,“而且像七小姐那樣年輕的吃了,最養身子:隻是分量上,還得把了脈才能斷。——究竟是哪裏得來的,快告訴我。”
“既是好東西,姨娘可能吃?”
李嬤嬤幹瞪眼,“姨娘有配藥,吃這個作甚,怎麽,還賣什麽關子不成。”
安嬤嬤隻好歎息,“咱們這樣兒的,什麽沒見過,倒是有這麽個事情說給你聽:劉府裏才有個六姨娘,早進門三五個月,模樣清俊得很,瞧著眉目之間有一些聰慧,隻是行事有些笨拙。這東西便是從那裏得來的。”
“哦?……隻聽說新姨娘是鄉下村裏的女兒,竟是這樣的人物!”李嬤嬤說著,麵露深思,“這幾味藥,都是難辦之物,這裏隻有姑爺的鋪子裏供著,還是這一年才開始有的,恐怕就是那位小姨娘的主意,——單單能有這些見識,也不能大意了。”
“這是自然,咱們姑娘如今把那位供著呢。”安嬤嬤自然是知道這幾味藥材的貴賤,又想起五爺對那位六姨娘的縱容態度,心中暗暗記了下來,笑了笑,才把話又扯到元二爺元晉的官職上來。
及至晚飯畢,劉旦縉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回府。
不消幾日,有了劉旦縉的話,府中的內務大權漸漸收入元氏手中。兩位少爺仍舊被送到書院讀書,小益哥兒跟在母親身邊,元晉為這位小外甥請了先生教導啟蒙。起居飲食的舊例不曾變化,除了六姨娘特殊情況外,其餘都依了原先的樣子。
至於原先正房夫人是什麽例子,也都是元氏說了算的。
大姨娘萬氏因在貴客麵前言語不慎,被斥了幾句不服反駁,元氏淡淡的讓她回自己屋子抄《女則》;二姨娘梅氏與四姨娘蘇氏整日在元氏跟前侍奉;三姨娘自由慣了,且“非我族類”又是兄長所贈,元氏讓她繼續住在府西邊的含丘院,也不拘請不請安;五姨娘本身就是個擺設,站在哪裏都跟個隱形人似的,元氏混不在意。
隻有一個葉英兒,自從元氏親口免了每日的定醒後,越發的懶惰疲憊,每每日頭高起,才不清不願的從被窩裏出來,到處都抱著暖爐在手。
她自己是明白元氏的意思,沒多高明的招數,把她蒸在火上烤而已。
生死場上走過一回的人來說,她確實沒什麽可忌諱的,如今有的已經是天上掉下來的福氣,如何還能要求更多,——至於孩子,自有他的福分。
出了喜月,各個姨娘翹首以盼,紛紛拿出手段銀錢去打聽五爺的動向,可劉五爺仍舊整日裏忙碌操勞,不是睡在外頭就是歇在元氏房裏。這讓整日都在正房侍候的四姨娘咬破銀牙也沒有辦法。
很快十月也過了去,錦繡院正房的門窗都換上厚厚的棉罩簾,隔絕外頭的寒風。
東暖閣的月洞窗由五塊偌大剔透的琉璃片鑲著,哪怕外頭寒風刺骨,也不會侵襲進來,反倒晴日裏陽光明媚,一灑滿炕的溫暖,簡直是洞天福地。
說起來其實也就是玻璃,可在古代卻是稀罕的東西。葉英兒很喜歡劉旦縉給她的這個生辰禮。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某個溫暖的中午外院傳來消息,下午五爺來錦繡院吃飯。
葉英兒正拿著剪刀裁剪給孩子的小被褥,聽聞後笑著讓人給傳話的小丫頭打賞,“這麽冷的天,可憐見的,拿錢去買些糖吃著玩罷。”
小丫頭歡喜的將荷包攥在手心退了出去。
蒲芮穿了針線,比了比長短用小刀截下一段,拉著線末尾搓了個結,將針小心的交給六姨娘,自己則把姨娘又剪剩下大段大段的布頭收集起來,和其他線團放進簸箕裏以後再用。
葉英兒從前沒做過大部頭的針線,頂多是縫補紐扣之類,如今用的是上好的針線,最新最暖的棉花,還有種種柔軟到不行的布料,怎麽也想給自己孩子做最好的出來,因此手中帶著銀質頂針,一針一線的納下去,無比嚴謹。
迎絮把有些變涼的手爐拿出去換了新炭,再進來瞧見炕上的姨娘,盡管隔得遠,也能感覺到姨娘身影上被柔光打出來的熠熠的光澤,……因為錦繡院終於拔了頭籌的緣故,所有人都因為五爺的即將到來歡欣鼓舞。
蒲芮去鋪新棉花的時候,迎絮坐到炕沿上,“夫人讓大廚房送了幾尾小黃魚過來,已經拿去讓劉福家的醃漬著炸了。”
“幾尾小黃魚能值多錢,還不如你們給的賞錢大呢,”六姨娘低著頭縫納著,偶爾抬頭看這邊一眼笑著吩咐道,“咱們廚房剩下些什麽,用不著胡天海地的麻煩折騰,就做一桌有味道能下飯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