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前自然明白這裏麵的緣故。
中國自古以來的中央集權,並非是什麽無聊的事情,而是在天災人禍的背景下,不得不進行的政治聯盟。
在黃河的水災、東南西北的外敵,使得地方政府如果不遵從中央的命令,就會導致大家一起的滅絕。
共同危機下的自我取暖。
而沒有水災威脅,外族弱小的歐羅巴,卻是可以發展出另一種模型,也就是彼此製衡的均勢。
後世有人形容,美利堅就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公司,這話聽起來有點驚人,卻相差仿佛。
有擁有公司的國家,自然也有擁有國家的公司,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自主權以及對利潤的追逐是世人罕見的。
後世一致認為,其對利潤的無腦追逐,國家體製的奇葩,造成了荷蘭在與英國競爭的失敗,畢竟誰能忍耐住短期利潤的薄弱,換取先弄死競爭對手。
曆史上,為了壓倒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大英帝國將自己的國庫敞開,幾百萬英鎊敞開了使用,那可是真的可以兌換黃金的真英鎊!
而相對於英國人,荷蘭人的忍耐性差了點,同時多少年來在遠東無人挑戰,也變得自大起來。
最關鍵的是,雖然帝都的各種商品,以及去的人都以震驚的表情說著如何如何先進。
但是,正如如果缺乏使用核武的意願,那麽核武就毫無威脅一樣,長老會因為要把精力集中在廣南省身上,因此減弱了對南方的注意。
這也是這次排華的保密性不足,被人在帝都討論,最可笑的是,他們完全不認為,中國會因為排華而出兵,而是在討論,如何在排華後,再在中國招募一批豬仔……
儒家思想長期形成的不把除了他們自己之外的人當人的思維下,異族也早已明白了儒生們的心態,隻要不傷害這些儒生本人的利益,那麽可以和他們達成任何交易!
所以當年的西班牙國王,把觸角伸到了亞洲,占領了馬六甲,征服了菲律賓群島,他們對海外殖民地的胃口已經不僅僅滿足於美洲和非洲了,沉浸於建立全球帝國的西班牙人,當然開始對中國垂涎欲滴了!
形成這樣的心態很容易,在發現了,中國並沒有一個這樣的階層:這個階層要活力四射,見多識廣,擁有物質和人力的動員能力,但最重要的是,要與這個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國家的上升就是自己的上升,國家的滅亡就是自己的完蛋。
這樣才能促使他們不斷維護這個國家而奮鬥。
而對於儒生們來說,他們的幸福生活,不是來自於國家的命運,而是來自於土地上老百姓的痛苦,老百姓越痛苦他們越幸福,政權越是無力,越沒辦法管他們,他們越幸福。
隻要認清楚這個本質,那麽外族政府儒生所把持的國家,簡單輕而易舉。
在通過一點點霸占澳門,看清楚了儒生集團是多麽的腐朽後,中國物產豐富、繁榮富庶引發了西班牙人的貪欲,西班牙由於曆史上長期處於基督教和***教的鬥爭中,使得西班牙人在傳播基督教方麵具有無比的熱情,中國地廣人多,所以,西班牙人把中國當成看成最美的肥肉,也當成了傳教的好場所。
同時,在征服非洲和美洲時候過於順利,西班牙人也把侵略中國的當成了輕而易舉的事情。
1586年,當時的西班牙駐馬尼拉總督專門討論征服中國的問題,製定了一份侵略中國的計劃書,計劃兩萬人征服中國,底氣所在,當然是儒生們的腐朽和天然的叛國屬性。
西班牙人的軍隊還沒有到中國,就已經在英國被打敗,但是這種輕視的心思依然在。
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裏,最腐朽無能的地方,儒生們宣揚好人有好報,宣揚對別人好,別人就對你好,本質上就是後世,你的經理對你宣揚要學**做好事,年輕人機會很多,放眼將來,不要把眼睛放在那麽一點點錢上麵,要有誌氣!
其實就是不打算給工資而已。
同樣的道理,儒生們所裹挾的來世有好報,你好好做人有好報,好好做我的奴隸有好報,把你的妻子女兒給我玩弄有好報,就是這樣的渲染。
而對於外國,那就是萬萬不能得罪。
緊鑼密鼓的準備排華事件的荷蘭人,隻是擔心事情過後,如何尋找下一批豬仔而已。
在這個瘋狂的大時代,重新洗牌的動靜越來越大,長老會突然出現帶來的壓力,讓所有人都瘋狂起來。
很簡單,他們也許不懂長老會到底有多大的威能,到底對這個地球有多麽大的雄心壯誌,但是他們知道自己麵對長老會時候的無力感。
不過,麵對其他勢力,他們堪稱實力強悍。
哪怕是秦良玉,麵對張獻忠的時候,也是無力抵抗的。
秦良玉作為一個土司女首領,可以說是為大明朝戰鬥了最後一刻,由於這個時空,敢於稱帝的朱家子弟沒有,南明反而沒有陷入內戰的情況,但是各地自守是免不了的了。
而始終孤立無援,為大明朝盡忠盡的油盡燈枯下,麵對張獻忠這次的大軍進發,一個76歲的老人,已經於張獻忠發起的對雲南的戰爭之前就慢慢故去。
在她臨死之前,對她進攻的,是她致死保護的大明宗室的一位藩王。
張獻忠在成都城內發布一道征兵令,命令自己治下的四川軍民,所有十六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的成年男子從入軍伍!
全川頓時一片嘩然,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時候從軍,有多少人能夠活著回家是個大難題。
張獻忠並非生性殘暴,那絕對是我大清儒生們的汙蔑,但狡猾絕對是真的,同時喜好享樂也是真的,不過,他怎麽計算一番,天下這個賭桌上,就數他的賭注最小最少。
因此,哪怕知道這樣會造成不滿哪怕這種拉壯丁的烏合之眾的戰鬥力非常糟糕,但張獻忠知道,如果不賭這一把,自己麵對帝都的軍隊,根本沒有任何可以回旋的餘地,唯一的希望就是占據雲南這種困苦而難以攻擊的山區,對帝都勉強表麵上稱臣應付著,期待南明與帝都先打起來,或者帝都發生什麽內亂,自己正好漁翁得利。
而各自為政的大明朝的惡果也顯現,儒生倡導的所謂秩序,根本就是要求其他人忍耐,聽從“有德”的儒生安排一切秩序,但這些人的德,是建立在自我吹噓方麵的。
也就是說,先建立一個以德治國的秩序,然後互相吹噓對方有德,至於私底下是不是男盜女娼,那就另當別論了,雖然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但是掌握話語權的儒生,完全可以把漢奸吹噓成才子嘛。
各自為政的南明自然無從抵禦,好在他們的對手也足夠弱雞。
張獻忠無論怎麽算,自己也不可能打得過人家,因此咬咬牙,除了多年的“老兄弟”以外,他召集的是二十萬大軍!
當然了,軍服沒有,兵器竹槍,軍糧勉強是狗都不吃。
為了很好的控製二十萬強行抓來的壯丁組成的敢死軍,孫可望最是積極的為敢死軍製定了極度嚴厲而且極度不人道的軍法。
畏戰,怯戰,不從軍令者,全家連坐!
哪怕是經年老官吏,知道其中利害的張獻忠,也不得不對此妥協,原因無他,江南那邊的行動看來是失敗了,而且義子李定國被困在一個叫江陰的地方,能夠回返四川的江船都被搗毀。
眼下方便拿下的,也就是雲南以及兩湖了,不過,相對來說,還是雲南先下手拿下的好。
一支被強行抓入伍的壯丁組成的敢死軍,軍法卻是如此嚴酷,固然有孫可望的極力支持勸諫,但張獻忠心底的急切也是顯而易見。
“張三、李四等三十五人擅自逃離軍營,陛下有令,從軍令,全家連坐!行刑!”
監斬官宣布完命令之後,將一枚血色令牌仍在地上,頓時監斬台上,數百個人頭落地!
正是那三十五名昨晚私自逃離的壯丁以及他們全家!
看著如此血腥的一幕,六萬壯丁敢死軍臉色發白,身體發抖,一些人更是之下嚇得坐在了地上。
二十萬大軍雖然人多,但卻是一個個的孤島,孫可望隻需要帶領精銳,就可以將這些日夜被巡視,不得交頭接耳串聯的敢死軍控製在手。
也許有人恨不得生吃了張獻忠、孫可望的肉,就連平時最膽小的人在這一刻心底也不可能沒有反抗之心,今天可能是別人的全家被殺,明天便有可能是他們,而且沒有人是傻子,他們不認為張獻忠這樣的做法會有什麽好事,多半是尋死的路啊,不被人家殺死,也可能死在張獻忠手中,張獻忠就是明擺著讓他們去送死啊!
但是裝備的差距,以及無法互相聯絡。
即使有人心底瘋狂的想象,喊叫一聲,“反了反了張獻忠那個龜兒子的。”
敢死軍的行軍就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
後世國粉兒心目中的果軍,拉壯丁的死亡率甚至高過了果軍的死亡率,高達數百萬的壯丁,在路上,高貴的外國留學回來的果軍高官自然不會把普通老百姓放在眼裏,而根本沒有任何準備兵站和糧食的心思,而各種外國援助,稅金購買的物資,全都倒賣給日本人,換取大量的金錢,存到了美國人的銀行裏。
幾百萬人的死去,在果粉兒眼裏不過是毛毛雨,但在敢死軍的人中,卻是一場災難,隻要倒地不起,無人攙扶救援,給他喝一口水,死亡就會到來。
也許在日後,會有那麽幾個有良心的人,在曆史上記憶下來,“張獻忠發二十萬壯丁,以賊兵驅使,行至雲南,殘餘不過五萬,一路倒斃無數。”
也最多就是這麽一句了。
這裏麵有才子佳人嗎?
有儒生受難嗎?
有什麽血統高貴的名門少爺貴女參合其中嗎?
一點愛恨情仇,適合儒生書生們變成小說,吸引人閱讀,或者拍成電影的內容都沒有,不過是死了十幾萬人而已。
對於儒生們來說,就是這樣。
不過,對孫可望來說,建功立業的機會確實來了。
比起身經百戰的秦良玉給張獻忠造成的麻煩,一入雲南,如同無人之境,沐國公府雖然在小說裏被吹噓的多麽忠義厲害,但是在前幾年,不必什麽張獻忠對付他,僅僅是當地土司,聽說帝都陷落,皇帝死了,覺得改朝換代的時刻到來,於是就動手了。
在曆史上最弱弱雞當代沐國公的率領下,全雲南的精銳,勉強壓製了一撥土司的造反,而與此同時,卻是老巢空虛,而其府內幾百年的金銀財寶可是動人心,被另一位土司幾百人就打下來了。
就這位被某位包衣後代讚美的沐天波,卻是連自己的家、母親和妻子都顧不上,隻顧自己逃命。
而其幾百萬年,雲南老百姓的金銀財寶民脂民膏,全都便宜了造反的土司。
這還罷了,就這麽一夥幾千人的土司隊伍,追在沐天波的屁股後麵,那沐天波當真是鼠竄,甚至有官員到他麵前,指責他不知道守土,要求其回到崗位上,哪怕戰死也沒什麽。
沐天波卻是絲毫不管,隻顧自己,將這個官員殺死。
這場鬧劇持續了五年了。
造反土司有著百萬銀兩,自然是招降納叛,一下子成了氣候,不過,再肥胖的豬,也不是西北狼的對手,有剩餘的幾萬,通過死亡行軍篩選出來的敢死軍做送死的,孫可望連戰連捷,一口氣就打進了昆明,僅僅一百天就拿下昆明,顯示出兩邊巨大的戰鬥力差距。
而我們的沐國公,卻是恬不知恥的回到昆明,繼續住進了沐國公府,當然了,他屬於蠢而已,作為老吏的張獻忠,糊弄上司,忽悠沐國公給自己做統治雲南的合法性來源而已。
中國自古以來的中央集權,並非是什麽無聊的事情,而是在天災人禍的背景下,不得不進行的政治聯盟。
在黃河的水災、東南西北的外敵,使得地方政府如果不遵從中央的命令,就會導致大家一起的滅絕。
共同危機下的自我取暖。
而沒有水災威脅,外族弱小的歐羅巴,卻是可以發展出另一種模型,也就是彼此製衡的均勢。
後世有人形容,美利堅就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公司,這話聽起來有點驚人,卻相差仿佛。
有擁有公司的國家,自然也有擁有國家的公司,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自主權以及對利潤的追逐是世人罕見的。
後世一致認為,其對利潤的無腦追逐,國家體製的奇葩,造成了荷蘭在與英國競爭的失敗,畢竟誰能忍耐住短期利潤的薄弱,換取先弄死競爭對手。
曆史上,為了壓倒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大英帝國將自己的國庫敞開,幾百萬英鎊敞開了使用,那可是真的可以兌換黃金的真英鎊!
而相對於英國人,荷蘭人的忍耐性差了點,同時多少年來在遠東無人挑戰,也變得自大起來。
最關鍵的是,雖然帝都的各種商品,以及去的人都以震驚的表情說著如何如何先進。
但是,正如如果缺乏使用核武的意願,那麽核武就毫無威脅一樣,長老會因為要把精力集中在廣南省身上,因此減弱了對南方的注意。
這也是這次排華的保密性不足,被人在帝都討論,最可笑的是,他們完全不認為,中國會因為排華而出兵,而是在討論,如何在排華後,再在中國招募一批豬仔……
儒家思想長期形成的不把除了他們自己之外的人當人的思維下,異族也早已明白了儒生們的心態,隻要不傷害這些儒生本人的利益,那麽可以和他們達成任何交易!
所以當年的西班牙國王,把觸角伸到了亞洲,占領了馬六甲,征服了菲律賓群島,他們對海外殖民地的胃口已經不僅僅滿足於美洲和非洲了,沉浸於建立全球帝國的西班牙人,當然開始對中國垂涎欲滴了!
形成這樣的心態很容易,在發現了,中國並沒有一個這樣的階層:這個階層要活力四射,見多識廣,擁有物質和人力的動員能力,但最重要的是,要與這個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國家的上升就是自己的上升,國家的滅亡就是自己的完蛋。
這樣才能促使他們不斷維護這個國家而奮鬥。
而對於儒生們來說,他們的幸福生活,不是來自於國家的命運,而是來自於土地上老百姓的痛苦,老百姓越痛苦他們越幸福,政權越是無力,越沒辦法管他們,他們越幸福。
隻要認清楚這個本質,那麽外族政府儒生所把持的國家,簡單輕而易舉。
在通過一點點霸占澳門,看清楚了儒生集團是多麽的腐朽後,中國物產豐富、繁榮富庶引發了西班牙人的貪欲,西班牙由於曆史上長期處於基督教和***教的鬥爭中,使得西班牙人在傳播基督教方麵具有無比的熱情,中國地廣人多,所以,西班牙人把中國當成看成最美的肥肉,也當成了傳教的好場所。
同時,在征服非洲和美洲時候過於順利,西班牙人也把侵略中國的當成了輕而易舉的事情。
1586年,當時的西班牙駐馬尼拉總督專門討論征服中國的問題,製定了一份侵略中國的計劃書,計劃兩萬人征服中國,底氣所在,當然是儒生們的腐朽和天然的叛國屬性。
西班牙人的軍隊還沒有到中國,就已經在英國被打敗,但是這種輕視的心思依然在。
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裏,最腐朽無能的地方,儒生們宣揚好人有好報,宣揚對別人好,別人就對你好,本質上就是後世,你的經理對你宣揚要學**做好事,年輕人機會很多,放眼將來,不要把眼睛放在那麽一點點錢上麵,要有誌氣!
其實就是不打算給工資而已。
同樣的道理,儒生們所裹挾的來世有好報,你好好做人有好報,好好做我的奴隸有好報,把你的妻子女兒給我玩弄有好報,就是這樣的渲染。
而對於外國,那就是萬萬不能得罪。
緊鑼密鼓的準備排華事件的荷蘭人,隻是擔心事情過後,如何尋找下一批豬仔而已。
在這個瘋狂的大時代,重新洗牌的動靜越來越大,長老會突然出現帶來的壓力,讓所有人都瘋狂起來。
很簡單,他們也許不懂長老會到底有多大的威能,到底對這個地球有多麽大的雄心壯誌,但是他們知道自己麵對長老會時候的無力感。
不過,麵對其他勢力,他們堪稱實力強悍。
哪怕是秦良玉,麵對張獻忠的時候,也是無力抵抗的。
秦良玉作為一個土司女首領,可以說是為大明朝戰鬥了最後一刻,由於這個時空,敢於稱帝的朱家子弟沒有,南明反而沒有陷入內戰的情況,但是各地自守是免不了的了。
而始終孤立無援,為大明朝盡忠盡的油盡燈枯下,麵對張獻忠這次的大軍進發,一個76歲的老人,已經於張獻忠發起的對雲南的戰爭之前就慢慢故去。
在她臨死之前,對她進攻的,是她致死保護的大明宗室的一位藩王。
張獻忠在成都城內發布一道征兵令,命令自己治下的四川軍民,所有十六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的成年男子從入軍伍!
全川頓時一片嘩然,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時候從軍,有多少人能夠活著回家是個大難題。
張獻忠並非生性殘暴,那絕對是我大清儒生們的汙蔑,但狡猾絕對是真的,同時喜好享樂也是真的,不過,他怎麽計算一番,天下這個賭桌上,就數他的賭注最小最少。
因此,哪怕知道這樣會造成不滿哪怕這種拉壯丁的烏合之眾的戰鬥力非常糟糕,但張獻忠知道,如果不賭這一把,自己麵對帝都的軍隊,根本沒有任何可以回旋的餘地,唯一的希望就是占據雲南這種困苦而難以攻擊的山區,對帝都勉強表麵上稱臣應付著,期待南明與帝都先打起來,或者帝都發生什麽內亂,自己正好漁翁得利。
而各自為政的大明朝的惡果也顯現,儒生倡導的所謂秩序,根本就是要求其他人忍耐,聽從“有德”的儒生安排一切秩序,但這些人的德,是建立在自我吹噓方麵的。
也就是說,先建立一個以德治國的秩序,然後互相吹噓對方有德,至於私底下是不是男盜女娼,那就另當別論了,雖然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但是掌握話語權的儒生,完全可以把漢奸吹噓成才子嘛。
各自為政的南明自然無從抵禦,好在他們的對手也足夠弱雞。
張獻忠無論怎麽算,自己也不可能打得過人家,因此咬咬牙,除了多年的“老兄弟”以外,他召集的是二十萬大軍!
當然了,軍服沒有,兵器竹槍,軍糧勉強是狗都不吃。
為了很好的控製二十萬強行抓來的壯丁組成的敢死軍,孫可望最是積極的為敢死軍製定了極度嚴厲而且極度不人道的軍法。
畏戰,怯戰,不從軍令者,全家連坐!
哪怕是經年老官吏,知道其中利害的張獻忠,也不得不對此妥協,原因無他,江南那邊的行動看來是失敗了,而且義子李定國被困在一個叫江陰的地方,能夠回返四川的江船都被搗毀。
眼下方便拿下的,也就是雲南以及兩湖了,不過,相對來說,還是雲南先下手拿下的好。
一支被強行抓入伍的壯丁組成的敢死軍,軍法卻是如此嚴酷,固然有孫可望的極力支持勸諫,但張獻忠心底的急切也是顯而易見。
“張三、李四等三十五人擅自逃離軍營,陛下有令,從軍令,全家連坐!行刑!”
監斬官宣布完命令之後,將一枚血色令牌仍在地上,頓時監斬台上,數百個人頭落地!
正是那三十五名昨晚私自逃離的壯丁以及他們全家!
看著如此血腥的一幕,六萬壯丁敢死軍臉色發白,身體發抖,一些人更是之下嚇得坐在了地上。
二十萬大軍雖然人多,但卻是一個個的孤島,孫可望隻需要帶領精銳,就可以將這些日夜被巡視,不得交頭接耳串聯的敢死軍控製在手。
也許有人恨不得生吃了張獻忠、孫可望的肉,就連平時最膽小的人在這一刻心底也不可能沒有反抗之心,今天可能是別人的全家被殺,明天便有可能是他們,而且沒有人是傻子,他們不認為張獻忠這樣的做法會有什麽好事,多半是尋死的路啊,不被人家殺死,也可能死在張獻忠手中,張獻忠就是明擺著讓他們去送死啊!
但是裝備的差距,以及無法互相聯絡。
即使有人心底瘋狂的想象,喊叫一聲,“反了反了張獻忠那個龜兒子的。”
敢死軍的行軍就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
後世國粉兒心目中的果軍,拉壯丁的死亡率甚至高過了果軍的死亡率,高達數百萬的壯丁,在路上,高貴的外國留學回來的果軍高官自然不會把普通老百姓放在眼裏,而根本沒有任何準備兵站和糧食的心思,而各種外國援助,稅金購買的物資,全都倒賣給日本人,換取大量的金錢,存到了美國人的銀行裏。
幾百萬人的死去,在果粉兒眼裏不過是毛毛雨,但在敢死軍的人中,卻是一場災難,隻要倒地不起,無人攙扶救援,給他喝一口水,死亡就會到來。
也許在日後,會有那麽幾個有良心的人,在曆史上記憶下來,“張獻忠發二十萬壯丁,以賊兵驅使,行至雲南,殘餘不過五萬,一路倒斃無數。”
也最多就是這麽一句了。
這裏麵有才子佳人嗎?
有儒生受難嗎?
有什麽血統高貴的名門少爺貴女參合其中嗎?
一點愛恨情仇,適合儒生書生們變成小說,吸引人閱讀,或者拍成電影的內容都沒有,不過是死了十幾萬人而已。
對於儒生們來說,就是這樣。
不過,對孫可望來說,建功立業的機會確實來了。
比起身經百戰的秦良玉給張獻忠造成的麻煩,一入雲南,如同無人之境,沐國公府雖然在小說裏被吹噓的多麽忠義厲害,但是在前幾年,不必什麽張獻忠對付他,僅僅是當地土司,聽說帝都陷落,皇帝死了,覺得改朝換代的時刻到來,於是就動手了。
在曆史上最弱弱雞當代沐國公的率領下,全雲南的精銳,勉強壓製了一撥土司的造反,而與此同時,卻是老巢空虛,而其府內幾百年的金銀財寶可是動人心,被另一位土司幾百人就打下來了。
就這位被某位包衣後代讚美的沐天波,卻是連自己的家、母親和妻子都顧不上,隻顧自己逃命。
而其幾百萬年,雲南老百姓的金銀財寶民脂民膏,全都便宜了造反的土司。
這還罷了,就這麽一夥幾千人的土司隊伍,追在沐天波的屁股後麵,那沐天波當真是鼠竄,甚至有官員到他麵前,指責他不知道守土,要求其回到崗位上,哪怕戰死也沒什麽。
沐天波卻是絲毫不管,隻顧自己,將這個官員殺死。
這場鬧劇持續了五年了。
造反土司有著百萬銀兩,自然是招降納叛,一下子成了氣候,不過,再肥胖的豬,也不是西北狼的對手,有剩餘的幾萬,通過死亡行軍篩選出來的敢死軍做送死的,孫可望連戰連捷,一口氣就打進了昆明,僅僅一百天就拿下昆明,顯示出兩邊巨大的戰鬥力差距。
而我們的沐國公,卻是恬不知恥的回到昆明,繼續住進了沐國公府,當然了,他屬於蠢而已,作為老吏的張獻忠,糊弄上司,忽悠沐國公給自己做統治雲南的合法性來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