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楨與劉婉姐妹三人到主屋的時候, 那位新聘來的女師已在與張氏說著話。
對方滿頭銀絲, 年逾耳順,雖然坐在張氏下首,卻儀態莊重, 舉止嫻雅,比張氏更像主母。
這位女師姓韓, 據說原先是在韓王宮裏待過的,後來又教導過宋諧的子女的, 質量可靠有保障。
劉遠幫張氏找來的主事很靠譜, 對方原先就是幫忙管理郡守府的,現在重操舊業,熟門熟路, 不消幾天, 就幫張氏將府中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條,那些偷奸耍滑的, 言行不端的, 通通都被那位主事處理了,府中上下風氣頓時為之一清。
由於這位薑主事是男的,經常出入內宅也有些不便,他就又在那些婢仆中提拔了一個能幹的婆子充任副手,以便可以隨時向張氏匯報, 順便待在張氏身邊幫忙料理家事。
有了這兩個人幫忙和指點,張氏頓時就從茫然無措的狀態中解脫出來,漸漸地也能夠親自上手處理一些事情了。
愛嚼舌根的下人都被趕出去, 又有那兩個婢子的前車之鑒,再也沒有人敢在背地裏議論主人,張氏神清氣爽,越發覺得舒心起來,笑容也日漸多了。
有了薑主事珠玉在前,又聽說這位韓女師是從韓王宮裏出來的,張氏頓時就肅然起敬了。
之前劉遠挾持宋諧的家眷來到府中,張氏也跟人家相處了好幾天,越是相處,就越是自慚形穢,想那位宋先生的正室也是世族女子出身,一言一行無不賞心悅目,張氏雖然形容不出來,可並不代表她沒有鑒別能力。
雖然宋諧的家眷很快就被接回去了,可是對方的舉止作派卻給張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自覺出身低微,自打來到陽翟之後,驟然富貴,越發對從前的經曆難以啟齒,一心想要向世家貴族的生活靠攏。
韓氏的到來恰好彌補了她的遺憾,張氏迫不及待向她詢問了不少從前韓王宮裏的舊聞,並且津津有味地聽著對方的描述,直到劉楨她們的到來。
張氏笑容滿麵,向她們介紹道:“這位便是你們以後的老師,可稱韓傅姆。”
劉楨,劉婉,劉妝三人齊齊朝韓氏行禮。
“小娘子無須多禮。”按照慣例,韓氏是要問問學生的學習基礎的,好心裏有數,“不知三位小娘子從前可習過女事?”
這句話卻是問張氏的。
張氏有點尷尬,不知如何作答。
還是劉楨幫她解了圍:“阿母自幼教習烹飪與紡織裁衣,我與阿婉皆學了一些,阿妝年紀尚幼,隻稍稍看了一些,未曾親自動手。”
韓氏點點頭,微笑道:“如此也已足夠。”
又對張氏道:“承蒙娘子不棄,命我來教導三位小娘子,若是可以,我希望能夠盡快開席講學,也好不負郡守與娘子的信重。”
老師如此敬業,張氏當然沒有不答應的,當下就讓仆婦將韓氏和劉楨他們帶到後院一處屋子,那裏早早就打掃好被騰出來,當作三個女孩子的學習場所。
這個時候還沒有所謂的“三從四德”被總結出來,也不會什麽人跳出來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雖然秦始皇出巡的時候就在泰山刻石,號召天下要“貴賤分明,男女禮順”,又捧了一個寡婦清出來當作貞婦的表率,但俗話說得好,就是因為缺什麽,才要提倡什麽,假如這時候的風氣已經達到秦始皇的要求,那他根本就不用做那些多餘的事情。
很可惜,秦始皇統治時間太短,他強烈想要滌蕩的這些“風氣”還沒能實現,社會局麵再一次動蕩了起來,社會一動蕩,大家能保住小命就不錯了,更加不會去在乎什麽女子從一而終的貞潔。
鑒於現實形勢,此時的貴族女子教育當然也很務實,絕對不會是教導女子要什麽“對夫君恭順和敬,從一而終”之類的,而是從最簡單的天幹地支開始認起。
在上課之前,韓氏先給她們接下來的課程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劉楨她們除了要學習簡單的算數,學會看賬冊之外,還得學會如何管理家中的婢仆,才不會被下人蒙蔽。
譬如說亂世之中,貴族女子要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又譬如說,在跟家世相當的女眷交往時,儀態舉止都應該如何做,才不會顯得失禮等等,韓氏一番介紹徹底勾起了劉楨的興趣,要知道這些知識是絕對不可能從書上學習到的,也隻有王室和世族,才會有這些學習內容。
不過第一天學習,韓氏不可能傳授太多深奧難解的內容,除了簡單介紹了一下課程之外,她還對劉家三姐妹講了一些她從前在韓王宮時的見聞趣事。
韓氏在韓王宮裏待過不少時間,她自己本身就是具有王室血脈的貴族旁支,原本應該作為公主出嫁時的媵妾陪嫁,但是韓氏不願,自請留下來,在宮中充任傅姆,教習王室女子,後來韓國滅亡,女子身為弱者,命運比男子更要身不由己,韓宮中諸公主大多四散流離,生死難測,韓氏要稍好一點,沒有人會去注意一個貌不出眾的王宮女師,她趁機逃了出來,輾轉逃亡,嫁與民間男子為妻,後來丈夫死了,她又因昔日經曆被當地的世族人家所聘,重新成為女師,說起來,她在宋家待的時間最長,足足有五年。
若不是此番宋諧親自出麵再三相請,韓氏是絕對不願意到劉遠這裏來當女師的,原因很簡單,她跟大多數人一樣,都不太看好這個暴發戶郡守,總覺得他不知道什麽時候就要被趕出陽翟,既然如此,他的子女本來就是鄉戶出身,又何必浪費時間接受什麽教育學習呢?
不過既然來都來了,當然也就不能消極怠工,韓氏想的是,甭管什麽性情的學生,第一天先把人給馴老實了,以後教起來就容易了。
從跟張氏的交談中,韓氏發現,像張氏這樣的人,果然非常在乎自己的出身,又對貴族的生活表現出相當的羨慕與向往,所以韓氏在跟劉楨劉婉她們交流的時候,說起韓王宮的舊聞,難免就有意無意地露出了清高自持的優越感。
六國王室的奢華生活當然不是貧苦百姓所能想象得到的,韓氏說到宮中美人如雲,皆著o衣時,劉婉就問:“傅姆,o衣是何物?”
韓氏微微一笑,手指沾了水,在書案上畫出o衣的樣子。
裙帶飄揚,綾羅迤邐,如玄鳥飛翔,騎霓南上。
劉婉已經很懂得什麽是美了,韓氏勾勒出來的o衣形狀,光是想象,就足以讓她露出豔羨的神色。
自從來到郡守府,劉婉她們的服飾裝備已經直接從布襦短衣直接進化到曲裾深衣了,不過o衣是比曲裾還要正式隆重的禮服,在不太平的局勢下,大家隨時都要做好逃跑的準備,沒有人會穿著一套繁重的o衣在外麵到處亂晃,那是腦子短路的行為,也隻有在太平盛世,或者被養在深宮之中的女子才會有那種閑情,盡情裝扮自己。
見劉婉雙眼發光,韓氏又道:“不僅是如此,當年韓王用朝食,案上就有二十幾道菜,安邑之棗,真定之梨,郢城之橘,臨淄河鮮,天南地北,俱是韓王吃慣了的,韓王後的口味則稍重一些,她喜歡將燜爛的熊掌沾上加了薑的鮮醬吃,再配上宜城醪,我也曾有幸受邀同席,滋味至今難忘啊!”
劉妝就問:“傅姆,宜城醪是何物?”
韓氏道:“宜城的酒天下聞名,若是日後有機會,小娘子不妨也嚐一嚐。”
劉婉不服氣道:“燜爛的熊掌如何好吃?貊炙才是最好吃的!”
韓氏矜持一笑,帶著一種“高大上的世界爾等愚蠢的凡人不會明白”的清高神情道:“小娘子勿要小看這道菜,韓王後要求甚高,熊掌除了尋常工序之外,還得浸泡在蜜水之中一天一夜,又須三煮三燉,以高湯煨之,方才能夠下口,最後入口時,滋味鮮美甘甜,不愧人間美味。”
劉婉和劉妝果然聽得呆了,連口水都差點流出來,完全被韓氏形容的情景折服了。
這明顯就是在炫富吧,劉楨聽得有點牙疼,忍不住說了一句:“韓王今何在?”
韓氏臉色微微變了一下,“小娘子何以出言侮辱韓王,須知三十年前,此地還是韓地,小娘子也是韓人呢!”
劉楨沒有侮辱韓王的意思,她隻是想提醒韓氏,韓王再高大上,現在也在地府裏跟秦始皇打麻將去了,韓王宮也已經變成一堆廢墟,如今天下還不知道花落誰家呢,您成天回憶這些陳年舊事實在沒什麽意思。像劉婉劉妝這種心智不堅的年紀,很容易還會養成她們愛慕奢華的壞習慣。
再說了,戰國後期,韓國是最弱小的一國,也是最先被秦始皇滅掉的國家,據劉楨所知,為了削弱秦國的國力,韓國還做了一件很搞笑的事情,把鄭國送去秦國修水利工程,說是要拖垮秦國的財政,結果後來中國人都知道了,鄭國渠名垂千古,韓國也成了千古大笑柄,這樣的國家真心沒什麽好宣傳的,韓王要是沒這麽愛講究愛享受,說不定韓國還不會亡得那麽快呢。
但是韓氏既然誤會了她的話意,劉楨也不想多作解釋,隻道:“傅姆,往事不可追,還請上課罷。”
韓氏沒想到劉楨會這麽大膽地反駁自己,她的神色略略一僵,果然沒有繼續說下去,也沒有針對劉楨進行訓斥,隻是平靜地轉移了話題,說起王室貴女們平日的行止儀態。
韓氏雖然仗著自己以往的經曆和身份愛炫耀,但是實力確實是有的,講課也淺顯易懂,短短半個月下來,就連劉妝也能夠看懂最簡單的賬冊了,三個人的儀態都被訓練得端莊不少,吃飯的時候,劉婉和劉妝也不會再出狀況,一頓飯下來,安安靜靜,老老實實,已經初具淑女典範。
這些都是肉眼可見看見的進步和變化,張氏高興之餘,對韓氏自然越發信賴,找了一個沒課的日子,就將韓氏召過去,詢問三個孩子的進度。
韓氏道:“三位小娘子都很好學,若論進度,自然是阿楨小娘子最快,她天資聰穎,其他二位小娘子皆不如也。隻是……”
張氏:“隻是什麽?”
韓氏歎了口氣:“隻是她有些恃才傲物,若論宅心仁厚,卻是不及另外兩位小娘子的。”
張氏聽她誇讚劉婉和劉妝仁善,自然很高興,但她也沒忘了韓氏對劉楨的評價,就道:“我非阿楨生母,可她平日對我也素來恭謹,並無怠慢之處。”
韓氏道:“娘子將她一手撫育長大,縱是生母也不過如此了,更何況生恩不及養恩。阿楨小娘子年紀尚幼,因為生性聰穎,驕傲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不及早矯正,隻怕將來容易釀成大禍。”
張氏深以為然,就道:“多謝韓傅姆提點,我得空自當說一說她。”
過了兩日,張氏把劉楨叫到跟前,問她學得如何,覺得韓氏如何。
劉楨道:“韓傅姆是有真才實學的,我與阿妹等人受益良多,隻是韓傅姆從前在韓王宮裏待過,身上難免帶些勳舊習氣,我怕阿妹她們受其誤導,正想請阿父多聘一位先生,向阿妹她們教導為人處世的道理。”
末了,她將韓氏經常向她們“炫富”的事情略說了一下。
張氏不以為然:“韓傅姆是韓王宮舊人,據說又曾是宗室之女,對這些事情自然知之甚詳,她說這些事情,也是讓你們多加了解世族人家的生活,對你們大有助益,怎會不好?”
劉楨道:“了解自然是應當了解的,但阿妹她們年紀尚幼,恐其心智不堅,又無詩書熏陶養性,時日一久,容易養成慕富貴而惡貧賤的性子。”
張氏無法理解:“慕富貴又有何不妥?世人自然心向富貴而厭惡貧賤,難道你想回到山上去過苦日子?”
劉楨道:“我自然是不想的,但亂世之中本就身不由己,我們也無法擔保阿父一定能夠長久穩坐郡守的位置,若是阿妹他們就此習慣了綾羅綢緞,錦衣玉食的生活,卻沒有時時警醒自省的心思,日後隻怕他們連豆飯也吃不下了。”
張氏聽了就有點不高興,雖然你讀書多,可也沒必要張口閉口就是教訓人的話,我還是你的母親呢,這都教訓到我頭上來了!
也因此,張氏覺得劉楨這番話反倒越發坐實了韓氏對她的評價:恃才傲物。
小小年紀,因為聰明就驕傲起來,目中無人,現在年紀小,大家還沒覺得怎樣,過幾年要嫁人了,再是這樣,估計在婆家也會寸步難行。
但張氏沒有對劉楨再多說什麽,劉楨早慧,張氏又不是她的生母,有時候教導起來難免束手束腳,有些話也不好說得太過,加上在山中時,往往多是劉楨在出主意,劉楠在出力,張氏的作用反倒被弱化了,現在一家人雖然入主郡守府,過上比以前好上許多的生活,這種角色倒置的影響一時之間也沒能消除,劉楨習慣性還會對張氏提出一些建議,卻忘了張氏已經是郡守府主母,正迫切希望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權威。
劉楨並沒有把這件事太放在心上,那天跟張氏說完之後,她照舊該學習就學習,該玩耍就玩耍,而張氏本想找個機會再跟劉楨談一談,不過就在這個時候,張氏的母親來了。
張母當然不是自己跑來的,而是張氏邀請的。
張氏每每回想起當初自己一家在山裏過苦日子的時候,連丈夫的父兄都不管不顧,隻有娘家父母還送來一些穀物,雖說數量不多,杯水車薪,但相比起來,這份心意就顯得更加可貴,也因此在張氏來到陽翟過上好日子之後,就想著把父母接過來住上一段時間,也好聊表孝心。
此事她與劉遠是提起過的,劉遠同樣記得嶽父嶽母的人情,自然沒有二話。
於是張母就被接過來了。
張父沒有跟著來,因為張家畢竟也有自己的小買賣要做,張氏往張家送了不少好東西,不過張父總有種過小日子的危機感,恨不得把更多的東西囤積起來,而且郡守府現在除了劉遠和劉楠之外就都是女眷,張父來了也不大方便。
自從張氏他們被迫上山之後,母女倆就沒有再見過麵,久別重逢,雙方先抱頭痛哭了一場,又細細地敘了一番離別之情,張氏才想起來,母親連孫子孫女都還沒見過呢,忙道:“阿母,待我將阿槿抱來與你細看!”
張母自進府以來到現在,心情一直沒從震撼中恢複過來。
比縣令府衙還要氣派的郡守府就不說了,張氏一身華美衣裳迎出來的時候,她差點沒認出自己的女兒,就連郡守府的婢仆,穿戴都要比外麵好上幾分,更不要提現在被墊在屁股下麵的柔軟席子,張母剛剛幾乎沒敢讓自己坐上去,生怕粗糙衣裳髒了那塊精美的席子。
看來女兒真是過上好日子了,張母又是高興,又是心酸。
一聽到張氏這樣說,她便露出笑容:“好好!還有阿婉阿妝她們,我也許久未見了,一並喚來與我瞧瞧罷!”
對方滿頭銀絲, 年逾耳順,雖然坐在張氏下首,卻儀態莊重, 舉止嫻雅,比張氏更像主母。
這位女師姓韓, 據說原先是在韓王宮裏待過的,後來又教導過宋諧的子女的, 質量可靠有保障。
劉遠幫張氏找來的主事很靠譜, 對方原先就是幫忙管理郡守府的,現在重操舊業,熟門熟路, 不消幾天, 就幫張氏將府中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條,那些偷奸耍滑的, 言行不端的, 通通都被那位主事處理了,府中上下風氣頓時為之一清。
由於這位薑主事是男的,經常出入內宅也有些不便,他就又在那些婢仆中提拔了一個能幹的婆子充任副手,以便可以隨時向張氏匯報, 順便待在張氏身邊幫忙料理家事。
有了這兩個人幫忙和指點,張氏頓時就從茫然無措的狀態中解脫出來,漸漸地也能夠親自上手處理一些事情了。
愛嚼舌根的下人都被趕出去, 又有那兩個婢子的前車之鑒,再也沒有人敢在背地裏議論主人,張氏神清氣爽,越發覺得舒心起來,笑容也日漸多了。
有了薑主事珠玉在前,又聽說這位韓女師是從韓王宮裏出來的,張氏頓時就肅然起敬了。
之前劉遠挾持宋諧的家眷來到府中,張氏也跟人家相處了好幾天,越是相處,就越是自慚形穢,想那位宋先生的正室也是世族女子出身,一言一行無不賞心悅目,張氏雖然形容不出來,可並不代表她沒有鑒別能力。
雖然宋諧的家眷很快就被接回去了,可是對方的舉止作派卻給張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自覺出身低微,自打來到陽翟之後,驟然富貴,越發對從前的經曆難以啟齒,一心想要向世家貴族的生活靠攏。
韓氏的到來恰好彌補了她的遺憾,張氏迫不及待向她詢問了不少從前韓王宮裏的舊聞,並且津津有味地聽著對方的描述,直到劉楨她們的到來。
張氏笑容滿麵,向她們介紹道:“這位便是你們以後的老師,可稱韓傅姆。”
劉楨,劉婉,劉妝三人齊齊朝韓氏行禮。
“小娘子無須多禮。”按照慣例,韓氏是要問問學生的學習基礎的,好心裏有數,“不知三位小娘子從前可習過女事?”
這句話卻是問張氏的。
張氏有點尷尬,不知如何作答。
還是劉楨幫她解了圍:“阿母自幼教習烹飪與紡織裁衣,我與阿婉皆學了一些,阿妝年紀尚幼,隻稍稍看了一些,未曾親自動手。”
韓氏點點頭,微笑道:“如此也已足夠。”
又對張氏道:“承蒙娘子不棄,命我來教導三位小娘子,若是可以,我希望能夠盡快開席講學,也好不負郡守與娘子的信重。”
老師如此敬業,張氏當然沒有不答應的,當下就讓仆婦將韓氏和劉楨他們帶到後院一處屋子,那裏早早就打掃好被騰出來,當作三個女孩子的學習場所。
這個時候還沒有所謂的“三從四德”被總結出來,也不會什麽人跳出來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雖然秦始皇出巡的時候就在泰山刻石,號召天下要“貴賤分明,男女禮順”,又捧了一個寡婦清出來當作貞婦的表率,但俗話說得好,就是因為缺什麽,才要提倡什麽,假如這時候的風氣已經達到秦始皇的要求,那他根本就不用做那些多餘的事情。
很可惜,秦始皇統治時間太短,他強烈想要滌蕩的這些“風氣”還沒能實現,社會局麵再一次動蕩了起來,社會一動蕩,大家能保住小命就不錯了,更加不會去在乎什麽女子從一而終的貞潔。
鑒於現實形勢,此時的貴族女子教育當然也很務實,絕對不會是教導女子要什麽“對夫君恭順和敬,從一而終”之類的,而是從最簡單的天幹地支開始認起。
在上課之前,韓氏先給她們接下來的課程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劉楨她們除了要學習簡單的算數,學會看賬冊之外,還得學會如何管理家中的婢仆,才不會被下人蒙蔽。
譬如說亂世之中,貴族女子要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又譬如說,在跟家世相當的女眷交往時,儀態舉止都應該如何做,才不會顯得失禮等等,韓氏一番介紹徹底勾起了劉楨的興趣,要知道這些知識是絕對不可能從書上學習到的,也隻有王室和世族,才會有這些學習內容。
不過第一天學習,韓氏不可能傳授太多深奧難解的內容,除了簡單介紹了一下課程之外,她還對劉家三姐妹講了一些她從前在韓王宮時的見聞趣事。
韓氏在韓王宮裏待過不少時間,她自己本身就是具有王室血脈的貴族旁支,原本應該作為公主出嫁時的媵妾陪嫁,但是韓氏不願,自請留下來,在宮中充任傅姆,教習王室女子,後來韓國滅亡,女子身為弱者,命運比男子更要身不由己,韓宮中諸公主大多四散流離,生死難測,韓氏要稍好一點,沒有人會去注意一個貌不出眾的王宮女師,她趁機逃了出來,輾轉逃亡,嫁與民間男子為妻,後來丈夫死了,她又因昔日經曆被當地的世族人家所聘,重新成為女師,說起來,她在宋家待的時間最長,足足有五年。
若不是此番宋諧親自出麵再三相請,韓氏是絕對不願意到劉遠這裏來當女師的,原因很簡單,她跟大多數人一樣,都不太看好這個暴發戶郡守,總覺得他不知道什麽時候就要被趕出陽翟,既然如此,他的子女本來就是鄉戶出身,又何必浪費時間接受什麽教育學習呢?
不過既然來都來了,當然也就不能消極怠工,韓氏想的是,甭管什麽性情的學生,第一天先把人給馴老實了,以後教起來就容易了。
從跟張氏的交談中,韓氏發現,像張氏這樣的人,果然非常在乎自己的出身,又對貴族的生活表現出相當的羨慕與向往,所以韓氏在跟劉楨劉婉她們交流的時候,說起韓王宮的舊聞,難免就有意無意地露出了清高自持的優越感。
六國王室的奢華生活當然不是貧苦百姓所能想象得到的,韓氏說到宮中美人如雲,皆著o衣時,劉婉就問:“傅姆,o衣是何物?”
韓氏微微一笑,手指沾了水,在書案上畫出o衣的樣子。
裙帶飄揚,綾羅迤邐,如玄鳥飛翔,騎霓南上。
劉婉已經很懂得什麽是美了,韓氏勾勒出來的o衣形狀,光是想象,就足以讓她露出豔羨的神色。
自從來到郡守府,劉婉她們的服飾裝備已經直接從布襦短衣直接進化到曲裾深衣了,不過o衣是比曲裾還要正式隆重的禮服,在不太平的局勢下,大家隨時都要做好逃跑的準備,沒有人會穿著一套繁重的o衣在外麵到處亂晃,那是腦子短路的行為,也隻有在太平盛世,或者被養在深宮之中的女子才會有那種閑情,盡情裝扮自己。
見劉婉雙眼發光,韓氏又道:“不僅是如此,當年韓王用朝食,案上就有二十幾道菜,安邑之棗,真定之梨,郢城之橘,臨淄河鮮,天南地北,俱是韓王吃慣了的,韓王後的口味則稍重一些,她喜歡將燜爛的熊掌沾上加了薑的鮮醬吃,再配上宜城醪,我也曾有幸受邀同席,滋味至今難忘啊!”
劉妝就問:“傅姆,宜城醪是何物?”
韓氏道:“宜城的酒天下聞名,若是日後有機會,小娘子不妨也嚐一嚐。”
劉婉不服氣道:“燜爛的熊掌如何好吃?貊炙才是最好吃的!”
韓氏矜持一笑,帶著一種“高大上的世界爾等愚蠢的凡人不會明白”的清高神情道:“小娘子勿要小看這道菜,韓王後要求甚高,熊掌除了尋常工序之外,還得浸泡在蜜水之中一天一夜,又須三煮三燉,以高湯煨之,方才能夠下口,最後入口時,滋味鮮美甘甜,不愧人間美味。”
劉婉和劉妝果然聽得呆了,連口水都差點流出來,完全被韓氏形容的情景折服了。
這明顯就是在炫富吧,劉楨聽得有點牙疼,忍不住說了一句:“韓王今何在?”
韓氏臉色微微變了一下,“小娘子何以出言侮辱韓王,須知三十年前,此地還是韓地,小娘子也是韓人呢!”
劉楨沒有侮辱韓王的意思,她隻是想提醒韓氏,韓王再高大上,現在也在地府裏跟秦始皇打麻將去了,韓王宮也已經變成一堆廢墟,如今天下還不知道花落誰家呢,您成天回憶這些陳年舊事實在沒什麽意思。像劉婉劉妝這種心智不堅的年紀,很容易還會養成她們愛慕奢華的壞習慣。
再說了,戰國後期,韓國是最弱小的一國,也是最先被秦始皇滅掉的國家,據劉楨所知,為了削弱秦國的國力,韓國還做了一件很搞笑的事情,把鄭國送去秦國修水利工程,說是要拖垮秦國的財政,結果後來中國人都知道了,鄭國渠名垂千古,韓國也成了千古大笑柄,這樣的國家真心沒什麽好宣傳的,韓王要是沒這麽愛講究愛享受,說不定韓國還不會亡得那麽快呢。
但是韓氏既然誤會了她的話意,劉楨也不想多作解釋,隻道:“傅姆,往事不可追,還請上課罷。”
韓氏沒想到劉楨會這麽大膽地反駁自己,她的神色略略一僵,果然沒有繼續說下去,也沒有針對劉楨進行訓斥,隻是平靜地轉移了話題,說起王室貴女們平日的行止儀態。
韓氏雖然仗著自己以往的經曆和身份愛炫耀,但是實力確實是有的,講課也淺顯易懂,短短半個月下來,就連劉妝也能夠看懂最簡單的賬冊了,三個人的儀態都被訓練得端莊不少,吃飯的時候,劉婉和劉妝也不會再出狀況,一頓飯下來,安安靜靜,老老實實,已經初具淑女典範。
這些都是肉眼可見看見的進步和變化,張氏高興之餘,對韓氏自然越發信賴,找了一個沒課的日子,就將韓氏召過去,詢問三個孩子的進度。
韓氏道:“三位小娘子都很好學,若論進度,自然是阿楨小娘子最快,她天資聰穎,其他二位小娘子皆不如也。隻是……”
張氏:“隻是什麽?”
韓氏歎了口氣:“隻是她有些恃才傲物,若論宅心仁厚,卻是不及另外兩位小娘子的。”
張氏聽她誇讚劉婉和劉妝仁善,自然很高興,但她也沒忘了韓氏對劉楨的評價,就道:“我非阿楨生母,可她平日對我也素來恭謹,並無怠慢之處。”
韓氏道:“娘子將她一手撫育長大,縱是生母也不過如此了,更何況生恩不及養恩。阿楨小娘子年紀尚幼,因為生性聰穎,驕傲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不及早矯正,隻怕將來容易釀成大禍。”
張氏深以為然,就道:“多謝韓傅姆提點,我得空自當說一說她。”
過了兩日,張氏把劉楨叫到跟前,問她學得如何,覺得韓氏如何。
劉楨道:“韓傅姆是有真才實學的,我與阿妹等人受益良多,隻是韓傅姆從前在韓王宮裏待過,身上難免帶些勳舊習氣,我怕阿妹她們受其誤導,正想請阿父多聘一位先生,向阿妹她們教導為人處世的道理。”
末了,她將韓氏經常向她們“炫富”的事情略說了一下。
張氏不以為然:“韓傅姆是韓王宮舊人,據說又曾是宗室之女,對這些事情自然知之甚詳,她說這些事情,也是讓你們多加了解世族人家的生活,對你們大有助益,怎會不好?”
劉楨道:“了解自然是應當了解的,但阿妹她們年紀尚幼,恐其心智不堅,又無詩書熏陶養性,時日一久,容易養成慕富貴而惡貧賤的性子。”
張氏無法理解:“慕富貴又有何不妥?世人自然心向富貴而厭惡貧賤,難道你想回到山上去過苦日子?”
劉楨道:“我自然是不想的,但亂世之中本就身不由己,我們也無法擔保阿父一定能夠長久穩坐郡守的位置,若是阿妹他們就此習慣了綾羅綢緞,錦衣玉食的生活,卻沒有時時警醒自省的心思,日後隻怕他們連豆飯也吃不下了。”
張氏聽了就有點不高興,雖然你讀書多,可也沒必要張口閉口就是教訓人的話,我還是你的母親呢,這都教訓到我頭上來了!
也因此,張氏覺得劉楨這番話反倒越發坐實了韓氏對她的評價:恃才傲物。
小小年紀,因為聰明就驕傲起來,目中無人,現在年紀小,大家還沒覺得怎樣,過幾年要嫁人了,再是這樣,估計在婆家也會寸步難行。
但張氏沒有對劉楨再多說什麽,劉楨早慧,張氏又不是她的生母,有時候教導起來難免束手束腳,有些話也不好說得太過,加上在山中時,往往多是劉楨在出主意,劉楠在出力,張氏的作用反倒被弱化了,現在一家人雖然入主郡守府,過上比以前好上許多的生活,這種角色倒置的影響一時之間也沒能消除,劉楨習慣性還會對張氏提出一些建議,卻忘了張氏已經是郡守府主母,正迫切希望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權威。
劉楨並沒有把這件事太放在心上,那天跟張氏說完之後,她照舊該學習就學習,該玩耍就玩耍,而張氏本想找個機會再跟劉楨談一談,不過就在這個時候,張氏的母親來了。
張母當然不是自己跑來的,而是張氏邀請的。
張氏每每回想起當初自己一家在山裏過苦日子的時候,連丈夫的父兄都不管不顧,隻有娘家父母還送來一些穀物,雖說數量不多,杯水車薪,但相比起來,這份心意就顯得更加可貴,也因此在張氏來到陽翟過上好日子之後,就想著把父母接過來住上一段時間,也好聊表孝心。
此事她與劉遠是提起過的,劉遠同樣記得嶽父嶽母的人情,自然沒有二話。
於是張母就被接過來了。
張父沒有跟著來,因為張家畢竟也有自己的小買賣要做,張氏往張家送了不少好東西,不過張父總有種過小日子的危機感,恨不得把更多的東西囤積起來,而且郡守府現在除了劉遠和劉楠之外就都是女眷,張父來了也不大方便。
自從張氏他們被迫上山之後,母女倆就沒有再見過麵,久別重逢,雙方先抱頭痛哭了一場,又細細地敘了一番離別之情,張氏才想起來,母親連孫子孫女都還沒見過呢,忙道:“阿母,待我將阿槿抱來與你細看!”
張母自進府以來到現在,心情一直沒從震撼中恢複過來。
比縣令府衙還要氣派的郡守府就不說了,張氏一身華美衣裳迎出來的時候,她差點沒認出自己的女兒,就連郡守府的婢仆,穿戴都要比外麵好上幾分,更不要提現在被墊在屁股下麵的柔軟席子,張母剛剛幾乎沒敢讓自己坐上去,生怕粗糙衣裳髒了那塊精美的席子。
看來女兒真是過上好日子了,張母又是高興,又是心酸。
一聽到張氏這樣說,她便露出笑容:“好好!還有阿婉阿妝她們,我也許久未見了,一並喚來與我瞧瞧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