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天下六分


    信皮上的字寫得很繚亂,連郭子儀這樣老武夫也看得出來,李慶安寫得字很差,不少七八歲的孩童也寫得比他好,郭子儀不由微微歎了口氣,這又有什麽用呢?李慶安的手段著實讓他領教了,無聲無息地躲在暗處,趁自己還沒有到來,而河東軍已經開始渡河的空兒,一舉出兵奪走了河東軍,這個機會隻有一個時辰,而李慶安便精準地抓住了這個一個時辰,一分一毫都沒有浪費,甚至包括他寫這封信來穩住自己,這讓郭子儀不由感慨萬分,他曾經寫信讓老部下李光弼回朔方,但李光弼卻回信告訴他,他願為李慶安效力,起初郭子儀不理解,但現在他理解了,李慶安把握機會的能力,是所有人都望塵莫及,更不用說他隻用兩千騎兵便控製住了四萬人,如果他沒有事先安排的話,那隻能說明他的聲望已遠遠不是自己所能比擬,聲望!郭子儀歎了口氣。


    ‘老將軍欲保全河東軍之心,慶安敬佩,慶安也欲效老將軍之仁義,使河東軍為儲君所用.......”


    看到這裏,郭子儀便知道沒有必要再看下去了,他有大義,李慶安何嚐沒有大義,都是打著諸君的牌子,隻是看誰更響亮一點罷了。


    “傳我的命令!大軍撤退。”


    郭子儀調轉了馬頭,他又忍不住回頭向門山縣城看了一眼,他很想和李慶安談一談,以後吧!


    ........


    李慶安站在城頭上,遠遠眺望郭子儀大軍開走,他心中也不由生出一絲敬佩之感,他知道郭子儀放棄和自己爭奪河東軍,並不是他害怕自己,他根本就不怕,隻要要門山縣圍困個三五日,饑餓的河東軍便會舉手投降,郭子儀是不願意唐軍自相殘殺,而寧願把河東軍拱手送給自己,這才是一個大將的風範,當然,這裏麵還有一種人情,李慶安也體會到了郭子儀老於世故的一麵。


    “這個老奸巨猾的家夥!”在敬佩之餘,他也忍不住輕輕罵了郭子儀一句。


    “你們放開我,你們這幫混蛋,你們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堂堂的大唐右相國。”


    一陣怒罵聲忽然從身後傳來,李慶安霍地轉身,隻見幾名親兵押著一個人走上前,正是大唐右相國楊國忠,他穿著一件破舊的老農衣服,臉上還有沒有洗淨的煤灰,被抓他的人用一根牛繩縛了,雙手反剪在身後,在拚命掙紮,顯得頗為狼狽。


    楊國忠在三天前便從榮王的軍營中逃出,在他看來,榮王已經和他不是一條路上的人,陪他一起死,這是他楊國忠絕對不幹之事,便思量著逃走回京,剛開始榮王對他看管得很嚴,他根本沒有任何機會,但隨著榮王自顧不暇,對他的看管也日漸鬆懈,終於給楊國忠抓到一個機會,藏進一輛運糧車中逃了出來,他不敢直接回京城,而是躲進了門山縣,租賃了一間小屋,就這麽住下來,總想著等事態平息後,他再從從容容進京,不料今天四萬河東衝進縣城,四處收刮糧食,搶走了楊國忠準備回京的盤纏,他一怒之下暴露了真實身份,便被士兵逮了起來。


    此刻楊國忠才發現,站在他麵前之人,竟然是他的老對手李慶安,楊國忠一下子安靜下來,嘴張得老大,神情驚訝萬分,“怎麽會是你?”


    李慶安打量了一下楊國忠,微微笑道:“你這樣去京城,走在大街上,也保證沒有人相信你就是右相國。”


    他一擺手,“鬆綁!”


    幾名親兵鬆開了楊國忠,楊國忠舒了一下身子,剛要怒罵親兵,李慶安卻搶先笑道:“士兵們沒見過世麵,見一個鄉下老農冒充楊相國,便想著要狠奏一頓,然後再抓來報信,楊相國,這可是在保護你的名聲啊!”


    “這個.....”楊國忠摸了摸被打得鼻青臉腫麵龐,一句話說不出來。


    “來人!搬張椅子來給相國坐下,再倒杯茶來。”


    喝了口熱茶,楊國忠終於從惶恐不安中恢複了一點點相國的氣度,他歎了口氣,黯然道:“估計聖上熬不過這次了,快二十天了,還是昏迷不醒,哎!大唐有難了。”


    “大唐有儲君在,不會有什麽難,倒是你楊相國恐怕會是有難了。”


    楊國忠心中一跳,期期艾艾道:“大將,你這話什麽意思?”


    李慶安笑了笑,岔開話題道:“我想問一問楊相國,現在想去哪裏?回京城,還是去河東,去成都或者襄陽?”


    楊國忠沉默了,低頭不語,李慶安又淡淡地一笑道:“楊相國不要誤會,我不是問你的立場,我是想派人護送你,所以要知道你的去處?”


    楊國忠沉默良久,他長歎一聲道:“那就回長安吧!”


    .......


    伏陸縣,李亨麵無表情地打開了李慶安給他的信,他心中對郭子儀就這麽輕易放過四萬河東軍略略有些不滿,但這種不滿被他壓在了心中,李亨不是一個寬宏大量之人,他薄情寡恩,極為記仇,曆史上李林甫死了多年後,他是還耿耿於懷,堅決不赦免李林甫,甚至包括高力士和他父親,他也是後來慢慢算帳,包括對李慶安,盡管李慶安曾經對他忠心耿耿,當他眾叛親離時,隻有李慶安還忠於他,但這些他都記不住,他隻記住李慶安曾違抗過他的命令。


    比如現在,李慶安橫刀奪走了四萬河東軍,就令他極為不滿,李亨慢慢拆開了信,簡單看了一遍。


    ‘李慶安敬啟雍王殿下,關中空虛,安祿山欲竊神廟,發兵十萬於潼關,慶安心憂儲君,千裏奔波,拒安祿山於潼關,現長安帝位空虛,窺視者眾,望雍王早回長安,扶立儲君,為天下人所盼。’


    李亨的臉色微微一變,他並不知道安祿山攻打潼關一事,他也曾擔心關中空虛,但他又抱著一絲僥幸,或許關中無事,相比之下,招攬哥舒翰之事對他而言更重要得多,沒想到關中真的出事了。


    李亨的臉色變了數變,最後他收了信,沉吟了片刻,令道:“傳我的命令給郭老將軍,可留兩萬軍防守朔方,其餘大軍即刻返回長安!”


    .......


    天寶十二年五月,雍王李亨率十萬大軍返回了長安,一同回來的,還有昏迷不醒已近二十天的大唐皇帝李隆基,這時,楊國忠也厚顏返回了長安,他的理由很簡單,他被榮王脅迫,千辛萬苦才逃出來,為了打動儲君,他自己逃出的過程和所吃的苦竟洋洋灑灑寫了萬字奏折,當然,在奏折最後,他也忘不了煽一下情:為了擁戴儲君上位,他就算是爬也派回長安。


    李豫大度地原諒了他,依然建議他為右相國,還賞他銀錢一千貫,以表彰他的忠心,畢竟楊黨還是朝廷第一大黨,現在還不到翻臉的時候,楊國忠對他的效忠足以抵消張筠對他的反對。


    東宮內,李豫幾乎一夜未眠,激動和興奮讓他難以入睡,父親帶領十萬大軍歸來,使他登基之事最終塵埃落地,不再有任何意外。


    他親自端一杯茶,恭恭敬敬跪在父親麵前,將茶雙手逢給了他,“請父親大人喝茶!”


    李亨接過茶杯,喝了一口茶笑道:“皇兒是不是擔心為父不把軍權交給你?”


    “孩兒不敢,從沒有這個擔心。”


    “嗯!你沒有這個擔心是正確的,為父曆經坎坷,早已經看淡了權力仕途,這次若不是為了你,為父也絕不會去朔方辛勞這大半個月。”


    “孩兒明白,孩兒感謝父親對孩兒的眷顧。”


    李亨還算滿意兒子的態度,他取出一尊虎符,這是調動關中軍的軍符,一直在李隆基手中,後來落到了他李亨的手上。


    他把虎符放在桌上,拉長了聲音教訓兒子道:“軍符我就正式交還給你了,不過你手上的軍隊還是太少,至少要有三十萬軍隊才能保護你的皇位,除了為父,你誰都不能相信,記住了嗎?”


    “父親之言,孩兒銘記於心。”


    “若你記住了,那為父就再辛苦兩年,為你招募兵馬,為父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李慶安募兵的教訓擺在那裏,每個人都會有私心,打仗還是要父子兵,我想這個道理你也應該明白。”


    李豫雖然有些不願意,但他也無可奈何,父親是好意,他怎麽能開口拒絕。


    “我隻是擔心父親的身體。”


    “我的身體沒問題,這次在青剛嶺,我還親自帶兵打仗,說實話,我都有點想去當節度使了,哈哈!”


    李豫隻能答應道:“那就煩勞父親再辛苦了。”


    李亨點點頭,“那好吧!你好自為之,我就先告辭了。”


    李亨說完,有些戀戀不舍地最後看了一眼虎符,起身走了。


    李豫一直跪在地上,待父親走了,他才站起身,快步將桌上的虎符拿在手中,他眯著眼,有些貪婪地仔細端詳這尊虎符,軍權,他現在深深地體會到了軍權的重要,關中空虛,如果沒有李慶安,恐怕他現在已經成為安祿山的傀儡,就是因為他手中無兵,他現在才明白,皇祖父為什麽一定要收回各大節度兵權的原因,主幹弱而偏枝強,確實是非常嚴重地問題。


    這時,高力士走了進來,躬身施禮道:“儲君殿下找老奴嗎?”


    高力士現在蒼老得非常厲害,背也有點駝了,滿頭銀發,他一直住在東宮,但李豫卻很少找他,一方麵固然是因為他曾是皇祖父的心腹,另一方麵,李豫不主張宦官幹政,有什麽事情他都是找李泌商量,對高力士他幾乎是不理不睬。


    但今天他需要高力士,他想聽一聽高力士對他登基皇位的建議。


    “阿翁,你是本朝元老了,經曆過皇祖父登基,所以我想向阿翁請教,已經有大臣上書呼籲我登基,我該如何應對?”


    “殿下登基已是眾望所歸,老奴沒有什麽可說,隻提三個建議,請殿下參詳。”


    “阿翁請說!”李豫坐了下來,卻全然不睬高力士站在那裏顯得頗為吃力。


    高力士緩緩道:“第一個建議,就是殿下不要急著接受,一定要推遲,當年聖上可是推遲了三次才接受太上皇的讓位,這個姿態殿下一定要做,至於推遲幾次,就由殿下自己斟酌。”


    李豫點了點頭,這個建議很好,他能接受,又問道:“那第二個建議呢?”


    “第二個建議是殿下要盡快坐穩皇位,對外藩和親王盡量采取妥協的策略,不要輕易挑起戰爭,否則殿下皇位沒坐穩就動手,很容易讓一些大臣心生異心,讓天下黎民也不安,降低天下人對殿下正統的認可。”


    這個建議和李泌說得一樣,先忍讓以坐穩皇位,再慢慢考慮削藩,李豫點點頭便道:“那第三個建議呢?”


    “老奴的第三個建議就是殿下的革新不要操之過急,很多革新都會觸犯到大集團的利益,比如土地兼並,殿下若貿然拿土地開刀,必然會得罪整個宗室,那對殿下相當不利,我建議殿下還是以穩為上,穩定幾年,再徐徐圖之。”


    “這個我自有考慮,就不需阿翁考慮了。”


    這一點李豫不是很讚成,他當監國一年了,非常清楚大唐的現實狀況,已經到了水火不容,賦稅太重,民不聊生,但朝廷卻又沒有錢糧,說到底還是因為繳稅的民戶大大減少,而各種軍費開支卻劇增,一減一增,朝廷財政怎麽會不緊張,京官們的年俸都欠了兩年了,再不想辦法解決財政問題,他拿什麽錢去募兵?前段時間募兵兩萬,最後卻給李慶安做了嫁衣,李豫著實無奈之極,朝廷根本拿不出錢來,李慶安出錢出糧,軍隊當然要歸他控製。


    所以李豫決心登基後,便要從改革稅賦著手,盡快改善稅賦不足的窘況,至於土地兼並,那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李豫發誓要在三年內,徹底扭轉土地兼並的惡化。


    高力士見李豫似乎不太讚同他的第三點,他不由暗暗歎了口氣,也不想再多言,便道:“殿下,老奴年事已高,恐怕不能再侍候殿下,懇請殿下同意我去陪伴聖上,以盡最後的主仆之情。”


    “可以,我準了。”


    李豫對高力士已經毫無留戀,他當即批準了高力士的請求,準他去陪伴昏迷中的李隆基。


    .......


    隨著禦醫確診李隆基已蘇醒無望,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官員上書政事堂,要求儲君登基,呼聲越來越高,連在長安的各家宗室也表態支持儲君,政事堂再次召開了會議,這一次,政事堂以全票通過。


    楊國忠率群臣赴東宮請李豫登基,李豫卻婉拒群臣的請求,並垂淚道:“皇祖尚在,我何德何能,敢領天下社稷?”


    消息傳來,群臣唏噓不已,再次跪拜東宮,請李豫登基,‘太孫不受,天下蒼生如何?’


    李豫還是婉拒,如此三次,李豫依然不肯皇位,最後當數千群臣哭拜於太廟,李豫才終於鬆口了,當為皇祖守榻三天,可接受登基,三天後,李豫跪拜太廟,領受了大唐社稷,正式在含元殿登基,改年號為大曆,大赦天下,尊先帝貴妃楊氏為文安太皇太後,請回華清宮長住,同時冊封其正妃沈氏為皇後,次妃崔氏為貴妃,立長子適為皇太子,尊父親李亨為太上皇,祖父李隆基為太祖上皇,賜興慶宮為李隆基的靜心宮,安置他在其中養病。


    李豫在登基當日便論功行賞,封李慶安為太尉、天下兵馬副元帥,並同意他的請求,將四萬河東軍改駐甘、肅二州,因他為宗室,再加封為趙王,實封兩千戶,令宗正寺正式收錄其名,承認他為隱太子之後。


    其餘大臣皆官職不變,在與政事堂協商後,決定政事堂擴增為十一人,戶部侍郎裴旻和吏部侍郎令狐飛雙雙入閣,而李慶安的嶽父獨孤浩然也得到了重用,取代張筠之弟張垍為太常寺卿,張垍改任鴻臚寺卿。


    在外藩和親王方麵,加封安祿山為河東節度,其餘官爵不變,加封哥舒翰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實封千戶,並任命其子為大理寺少卿,封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冠軍大將軍,太子少師,高仙芝加太子少傅。


    對於外麵領軍親王,李豫的詔書中隻提到了三個人,永王李璘,封揚州大都督,改封吳王;壽王李瑁,封荊州大都督,改封荊王,潁王李璬,封益州大都督,改封蜀王,這是李豫的一種妥協。


    盡管如此,三名親王並沒有領情,他們既不謝恩,也不承認李豫登基,而是保持一種沉默,以沉默來對抗李豫。


    從此,大唐事實上六分天下,東南吳王李璘,中南荊王李瑁;西南蜀王李璬,再加上自治權極高的安祿山和李慶安,加上中央朝廷,形成了天下六大勢力。


    大唐進入了一個不平靜的藩鎮割據時代。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高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高月並收藏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