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溥回到府邸的時候,很不高興,他認為自己說的話沒有錯,讀書人必須要有骨氣,東林黨人更是需要有骨氣,豈能為權勢折腰,而且東林黨人與鄭勳睿水火不容,不要看鄭勳睿現在沒有動手,那是因為人家剛剛登基稱帝,目前還不會對東林黨人動手,一旦鄭勳睿的皇帝位置鞏固了,恐怕就是動手的時候了。
可惜張溥不清楚的事情還有很多。
身為複社的領袖,盡管表麵上看上去呼風喚雨,特別是在東林黨和複社、應社等等悉數從南方遷至北方之後,張溥的影響更大了,就任河南巡撫讓張溥的聲威甚至超過了東林黨魁錢謙益,盡管河南被流寇占據,張溥不得不回到京城,可他也利用了那段時間,多次與讀書人聚會,闡明自身的觀點和認識,得到了諸多的擁護。
不過張溥根本不知道,他一直都是被利用的對象。
論起政治上麵的老辣,張溥絕不是錢士升和侯恂等人的對手,更不是那些在朝中做官、看起來官職不大,卻是東林黨人真正骨幹的人的對手,張溥性格直爽,認死理,不懂轉圜,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從正麵來說這是優點,譬如說做學問保持這樣的性格,那還是能夠出成果的,可是玩政治這就是致命的缺陷了。
就說如今的形勢,鄭勳睿已經是皇上,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你張溥算什麽,在人家眼裏螞蟻都算不上,如此現實情況之下,張溥居然還想著與鄭勳睿和朝廷對抗,準備召集諸多的讀書人發牢騷。你張溥不想活了,人家可是想著過安穩的日子。
張溥氣鼓鼓的離開之後,錢謙益沒有離開。
錢士升、侯恂和錢謙益三人。開始了密謀,為了東林黨的利益。為了各自的前途,他們必須要做出決定,張溥已經成為了巨大的危險,其一舉一動很有可能影響到東林黨的生存,如此情況之下,他們必須要拿定主意了。
一個多時辰之後,錢謙益也回到了府邸。
等候在府邸裏麵的,唯有吳昌時。
張采、楊彝和龔鼎孳等人。與張溥的關係異常要好,唯有這吳昌時不一樣,與張溥之間沒有太多的淵源,其實在複社之中,身為領袖的張溥是頗為高傲的,看得上的也就是張采、楊彝和吳偉業等人,對於吳昌時和龔鼎孳等人,都是以前輩的身份自居,很多時候說話也是教訓的口氣,這必然令吳昌時不滿意。
要知道吳昌時也是複社的創始人之一。人家內心也是有著遠大理想和追求的。
吳昌時在書房等候。
看見吳昌時的時候,錢謙益不禁想到了他與錢士升和侯恂等人密議的結果,錢士升的意思是讓吳昌時出任複社的領袖。慢慢的淡化張溥的影響力,侯恂也是這個意思,錢謙益認為這樣的做法不一定有效果,畢竟張溥是複社的領袖,有著不一般的影響力,吳昌時的資曆不夠,若是強行的操作,恐怕會招致大規模的反彈,甚至可能讓複社出現分裂。那樣東林黨必定遭受重創。
錢謙益的意思,是果斷的采取措施。他以東林黨魁的身份出麵,表明張溥認識過於的偏激。不適合繼續做複社的領袖,到時候錢士升、侯恂等東林黨的柱石出麵來表示支持,那樣就能夠讓張溥無法繼續主持複社的事宜,接著眾人再行推薦吳昌時出任複社的領袖。
錢士升和侯恂不是特別讚成錢謙益的建議,他們不想在這件事情上麵拋頭露麵,不過三人商議了大半個時辰,也拿不出來好的辦法,隻能夠退而求其次,同意錢謙益的建議。
其實錢士升和侯恂等人還是想著再次進入朝廷為官的,在他們看來,張溥是其中最大的障礙,鄭勳睿不過是與張溥的關係不好,他們清理了張溥,也就緩和了與鄭勳睿之間的關係,至於說以前算計鄭勳睿的事宜,那也是因為張溥從中挑撥。
“未之,勞煩你久等了。”
看見錢謙益進入書房,吳昌時連忙站起身來。
“老先生客氣了,晚輩等候是應該的。”
錢謙益看了看吳昌時,臉上露出了笑容。
“未之,請你來主要是關於天如的事宜,天如今日這一番話,真的是不合時宜啊,鄭、這個皇上已經登基了,這天下也慢慢要太平了,如此時刻,身為讀書人,正需要報效國家,為國出力,天如卻還想著之前的事宜,為了一己之私利,居然要求眾多讀書人胡來,豈不知大家也是需要養家糊口的,也是需要過日子的。。。”
錢謙益說話的時候,一直關注吳昌時的表情。
當吳昌時臉上出現憤懣神情的時候,錢謙益知道機會來了。
“錢大人和侯大人都認為你是複社領袖最合適之人選,故而我請你來商議,看看複社下一步究竟應該如何做才好。”
吳昌時的臉上閃過一絲的笑容,他豈能不明白其中意思,若是真的成為複社領袖,那就一定會得到朝廷的注意,進入朝廷為官也就是遲早的事情,不過目前他麵臨一個做大的障礙,那就是張溥,畢竟張溥才是複社的領袖。
“晚輩聽從錢大人、侯大人和老先生的吩咐。”
“嗯,我看你還是與張溥多多接觸一下,也好好勸勸張溥,畢竟你們同時創建了複社,這麽多年都在一起為官,有些話你們之間說,會好很多的。”
離開錢謙益的府邸之後,吳昌時又專門去拜訪了錢士升和侯恂。
聰明的吳昌時,終於弄清楚了緣由,原來眾人還是想著能夠入朝為官的,隻不過張溥已經成為了最大的障礙,為了個人的前途也為了東林黨的未來,目前的東林黨和複社,需要徹底排斥張溥,若不然大家都會陷入到危險之中,張溥準備與皇上和朝廷做對,這就是找死。
吳昌時弄清楚了緣由,沒有耽誤時間,直接去找到了張溥。
張溥、張采、楊彝、龔鼎孳和吳昌時五人常年在一起,在朝廷之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氣,眾人都知道五人幾乎為一體,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吳昌時很想勸阻張溥,隻要張溥能夠改變初衷,適時的低頭,對眾人都是有好處的。
這一次的交談,讓吳昌時對於張溥平日裏的不滿徹底爆發了。
張溥如同訓斥孩童一般,毫不客氣的教訓了吳昌時,而且還準備與張采和楊彝等人一同來給吳昌時上課,本就鬱悶的張溥,絲毫不顧及吳昌時的感受,說話的時候很多過分的話語都出口了,包括吳昌時歸順李自成的事宜,也被口無遮攔的說出來。
教訓了吳昌時,看見吳昌時服軟了,張溥又端起了架子,給吳昌時講大道理,什麽讀書人的風骨最重要等等,千萬不要做骨頭軟的人之類等等。
從科舉的資曆上麵來說,張溥是崇禎四年的進士,且授予庶吉士,吳昌時是崇禎七年的進士,張溥是有資格在吳昌時麵前如此說話的,可是張溥偏偏忘記了一點,那就是吳昌時也是複社的創始人之一,在這一點上麵與張溥的區別不是很大。
吳昌時暫時的服軟,不過是擔心張溥在張采和楊彝等人的麵前也說一些對他不利的話語,畢竟在錢士升、侯恂和錢謙益等人的計劃之中,他將是複社未來的領袖。
張溥的侃侃而談,為自身埋下致命的禍根。
時常被他人利用之人,總是被抬得很高,漸漸就忘記保持謹慎了,以為自己真的是天下的救世主,以為這個世界離開你就轉不動了。
張溥陷入到這樣的循環之中,根本不自知。
五天之後,吳昌時再次到張溥的府邸去拜訪,這一次吳偉業帶去了酒菜,而且還帶去了自身寫下的一篇文章,當然是按照張溥的意思寫的,也就是感謝張溥上次的提醒,保證一定跟隨張溥為天下的讀書人鼓與呼之類的話語。
看了吳昌時的文章,張溥非常的高興,當即與吳昌時兩人痛飲。
吳昌時深夜離開了張溥的府邸。
翌日,張溥被發現的時候,已經身亡。
張溥的身亡,在京城還是引發了些許的震動,不過最終的結論是暴斃身亡。
為什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誰也說不清楚,張采、楊彝和龔鼎孳等人將懷疑的目光對準了錢士升、侯恂和錢謙益等人,不過這樣的懷疑很是荒謬,畢竟錢士升等人的身份不一般,再說上次的商談之後,張溥與錢士升等人幾乎斷絕了往來。
錢士升和侯恂也感覺到奇怪,幾天前還好好的張溥,怎麽突然就暴斃身亡了。
唯一清楚其中緣由的是錢謙益,但錢謙益是絕不會開口說任何話語的。
身為複社領袖、大明前河南巡撫的張溥,就這樣突然暴斃了,盡管有一些震動,可很快就歸於平靜,張采、楊彝和龔鼎孳等人,盡管內心痛苦,可他們也沒有好的辦法找尋真相。
吳昌時的表現很是平靜,同樣對張溥的逝去表示了悲痛。
沒有人將懷疑的目光對準吳昌時,因為錢士升等人沒有繼續提及複社領袖的事宜,也就不會有人懷疑吳昌時。
隻能夠說張溥命該如此了。(未完待續。)
可惜張溥不清楚的事情還有很多。
身為複社的領袖,盡管表麵上看上去呼風喚雨,特別是在東林黨和複社、應社等等悉數從南方遷至北方之後,張溥的影響更大了,就任河南巡撫讓張溥的聲威甚至超過了東林黨魁錢謙益,盡管河南被流寇占據,張溥不得不回到京城,可他也利用了那段時間,多次與讀書人聚會,闡明自身的觀點和認識,得到了諸多的擁護。
不過張溥根本不知道,他一直都是被利用的對象。
論起政治上麵的老辣,張溥絕不是錢士升和侯恂等人的對手,更不是那些在朝中做官、看起來官職不大,卻是東林黨人真正骨幹的人的對手,張溥性格直爽,認死理,不懂轉圜,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從正麵來說這是優點,譬如說做學問保持這樣的性格,那還是能夠出成果的,可是玩政治這就是致命的缺陷了。
就說如今的形勢,鄭勳睿已經是皇上,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你張溥算什麽,在人家眼裏螞蟻都算不上,如此現實情況之下,張溥居然還想著與鄭勳睿和朝廷對抗,準備召集諸多的讀書人發牢騷。你張溥不想活了,人家可是想著過安穩的日子。
張溥氣鼓鼓的離開之後,錢謙益沒有離開。
錢士升、侯恂和錢謙益三人。開始了密謀,為了東林黨的利益。為了各自的前途,他們必須要做出決定,張溥已經成為了巨大的危險,其一舉一動很有可能影響到東林黨的生存,如此情況之下,他們必須要拿定主意了。
一個多時辰之後,錢謙益也回到了府邸。
等候在府邸裏麵的,唯有吳昌時。
張采、楊彝和龔鼎孳等人。與張溥的關係異常要好,唯有這吳昌時不一樣,與張溥之間沒有太多的淵源,其實在複社之中,身為領袖的張溥是頗為高傲的,看得上的也就是張采、楊彝和吳偉業等人,對於吳昌時和龔鼎孳等人,都是以前輩的身份自居,很多時候說話也是教訓的口氣,這必然令吳昌時不滿意。
要知道吳昌時也是複社的創始人之一。人家內心也是有著遠大理想和追求的。
吳昌時在書房等候。
看見吳昌時的時候,錢謙益不禁想到了他與錢士升和侯恂等人密議的結果,錢士升的意思是讓吳昌時出任複社的領袖。慢慢的淡化張溥的影響力,侯恂也是這個意思,錢謙益認為這樣的做法不一定有效果,畢竟張溥是複社的領袖,有著不一般的影響力,吳昌時的資曆不夠,若是強行的操作,恐怕會招致大規模的反彈,甚至可能讓複社出現分裂。那樣東林黨必定遭受重創。
錢謙益的意思,是果斷的采取措施。他以東林黨魁的身份出麵,表明張溥認識過於的偏激。不適合繼續做複社的領袖,到時候錢士升、侯恂等東林黨的柱石出麵來表示支持,那樣就能夠讓張溥無法繼續主持複社的事宜,接著眾人再行推薦吳昌時出任複社的領袖。
錢士升和侯恂不是特別讚成錢謙益的建議,他們不想在這件事情上麵拋頭露麵,不過三人商議了大半個時辰,也拿不出來好的辦法,隻能夠退而求其次,同意錢謙益的建議。
其實錢士升和侯恂等人還是想著再次進入朝廷為官的,在他們看來,張溥是其中最大的障礙,鄭勳睿不過是與張溥的關係不好,他們清理了張溥,也就緩和了與鄭勳睿之間的關係,至於說以前算計鄭勳睿的事宜,那也是因為張溥從中挑撥。
“未之,勞煩你久等了。”
看見錢謙益進入書房,吳昌時連忙站起身來。
“老先生客氣了,晚輩等候是應該的。”
錢謙益看了看吳昌時,臉上露出了笑容。
“未之,請你來主要是關於天如的事宜,天如今日這一番話,真的是不合時宜啊,鄭、這個皇上已經登基了,這天下也慢慢要太平了,如此時刻,身為讀書人,正需要報效國家,為國出力,天如卻還想著之前的事宜,為了一己之私利,居然要求眾多讀書人胡來,豈不知大家也是需要養家糊口的,也是需要過日子的。。。”
錢謙益說話的時候,一直關注吳昌時的表情。
當吳昌時臉上出現憤懣神情的時候,錢謙益知道機會來了。
“錢大人和侯大人都認為你是複社領袖最合適之人選,故而我請你來商議,看看複社下一步究竟應該如何做才好。”
吳昌時的臉上閃過一絲的笑容,他豈能不明白其中意思,若是真的成為複社領袖,那就一定會得到朝廷的注意,進入朝廷為官也就是遲早的事情,不過目前他麵臨一個做大的障礙,那就是張溥,畢竟張溥才是複社的領袖。
“晚輩聽從錢大人、侯大人和老先生的吩咐。”
“嗯,我看你還是與張溥多多接觸一下,也好好勸勸張溥,畢竟你們同時創建了複社,這麽多年都在一起為官,有些話你們之間說,會好很多的。”
離開錢謙益的府邸之後,吳昌時又專門去拜訪了錢士升和侯恂。
聰明的吳昌時,終於弄清楚了緣由,原來眾人還是想著能夠入朝為官的,隻不過張溥已經成為了最大的障礙,為了個人的前途也為了東林黨的未來,目前的東林黨和複社,需要徹底排斥張溥,若不然大家都會陷入到危險之中,張溥準備與皇上和朝廷做對,這就是找死。
吳昌時弄清楚了緣由,沒有耽誤時間,直接去找到了張溥。
張溥、張采、楊彝、龔鼎孳和吳昌時五人常年在一起,在朝廷之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氣,眾人都知道五人幾乎為一體,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吳昌時很想勸阻張溥,隻要張溥能夠改變初衷,適時的低頭,對眾人都是有好處的。
這一次的交談,讓吳昌時對於張溥平日裏的不滿徹底爆發了。
張溥如同訓斥孩童一般,毫不客氣的教訓了吳昌時,而且還準備與張采和楊彝等人一同來給吳昌時上課,本就鬱悶的張溥,絲毫不顧及吳昌時的感受,說話的時候很多過分的話語都出口了,包括吳昌時歸順李自成的事宜,也被口無遮攔的說出來。
教訓了吳昌時,看見吳昌時服軟了,張溥又端起了架子,給吳昌時講大道理,什麽讀書人的風骨最重要等等,千萬不要做骨頭軟的人之類等等。
從科舉的資曆上麵來說,張溥是崇禎四年的進士,且授予庶吉士,吳昌時是崇禎七年的進士,張溥是有資格在吳昌時麵前如此說話的,可是張溥偏偏忘記了一點,那就是吳昌時也是複社的創始人之一,在這一點上麵與張溥的區別不是很大。
吳昌時暫時的服軟,不過是擔心張溥在張采和楊彝等人的麵前也說一些對他不利的話語,畢竟在錢士升、侯恂和錢謙益等人的計劃之中,他將是複社未來的領袖。
張溥的侃侃而談,為自身埋下致命的禍根。
時常被他人利用之人,總是被抬得很高,漸漸就忘記保持謹慎了,以為自己真的是天下的救世主,以為這個世界離開你就轉不動了。
張溥陷入到這樣的循環之中,根本不自知。
五天之後,吳昌時再次到張溥的府邸去拜訪,這一次吳偉業帶去了酒菜,而且還帶去了自身寫下的一篇文章,當然是按照張溥的意思寫的,也就是感謝張溥上次的提醒,保證一定跟隨張溥為天下的讀書人鼓與呼之類的話語。
看了吳昌時的文章,張溥非常的高興,當即與吳昌時兩人痛飲。
吳昌時深夜離開了張溥的府邸。
翌日,張溥被發現的時候,已經身亡。
張溥的身亡,在京城還是引發了些許的震動,不過最終的結論是暴斃身亡。
為什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誰也說不清楚,張采、楊彝和龔鼎孳等人將懷疑的目光對準了錢士升、侯恂和錢謙益等人,不過這樣的懷疑很是荒謬,畢竟錢士升等人的身份不一般,再說上次的商談之後,張溥與錢士升等人幾乎斷絕了往來。
錢士升和侯恂也感覺到奇怪,幾天前還好好的張溥,怎麽突然就暴斃身亡了。
唯一清楚其中緣由的是錢謙益,但錢謙益是絕不會開口說任何話語的。
身為複社領袖、大明前河南巡撫的張溥,就這樣突然暴斃了,盡管有一些震動,可很快就歸於平靜,張采、楊彝和龔鼎孳等人,盡管內心痛苦,可他們也沒有好的辦法找尋真相。
吳昌時的表現很是平靜,同樣對張溥的逝去表示了悲痛。
沒有人將懷疑的目光對準吳昌時,因為錢士升等人沒有繼續提及複社領袖的事宜,也就不會有人懷疑吳昌時。
隻能夠說張溥命該如此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