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隻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去做,燕王朱棣枯坐於遼陽的行宮內,靜等窗外雪化。遼東大地要比北平冷得多,但自洪武十七年以來,朱棣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坐鎮遼陽,很少回北平的燕王府。
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一方麵,朱棣欲借此向哥哥朱標表明震北軍並無南下爭奪江山之野心,另一方麵,他也怕北平離前線太近,一旦兄弟反目,連躲避的戰略縱深都沒有。哥哥朱標行事的果斷讓他佩服,父親和哥哥的言傳身教已經讓他不再是那個一心縱橫天下的熱血少年。自從遇見自己的母親開始,朱棣的眼睛就多了些什麽,隨著年齡增長,瞳孔中的光芒越匯越深,深遂到部將不敢再輕易麵對。
十餘年,朱棣一直以新政的保護者自居。如今,北方六省富可敵國,那些當年低價買了關外土地的移民們回家探訪親朋好友時總是趾高氣揚,爆發戶的嘴臉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同時也給北方六省吸引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發展資金。全大明百姓都知道,在燕王治下,隻要你找對路子,一夜暴富並不是夢。
新興階層在燕王的庇護下得到了蓬勃發展,同時也給他帶來了足夠的力量對抗朝廷。震北軍是一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軍隊,無論作戰技巧還是作戰裝備都可稱為舉世無雙。這支軍隊非但戰鬥力雄踞天下七軍之首,經軍校反複培訓的軍官們的個人能力也堪稱一流。限於和朝廷的相互製約關係,震北軍的依舊保持在四個整編師外加一個**騎兵師的規模,但針對當年遼東特殊情況製訂的居民可持火銃自保製度被朱棣刻意發揚光大,使民間儲備了充足的兵源。一旦朝廷有意難為北方六省,逼得征召令下,朱棣有絕對把握可以在一個月內拚出令一個軍團來。
如果找對了路子,治理這樣一個地區很省心。六省布政使郭璞每天就好整以暇,很少聽說他回到府中還處理公務的情景。大夥一同製訂個都能接受的規則,規則以內各行其是,手下官員賢與不孝有各地爵士們監督著,用不著布政使操心。百姓行為有官府管理著,也犯不著郭璞事必躬親。地位在郭璞之上的朱棣事情更少,除了軍隊建設與訓練外,基本上沒有事情需要他親自過問,甚至是王府的開銷都不需要他管。比起印象中終日操勞的父親,朱棣有時覺得自己這樣做是最聰明之舉。現在的燕王府就像個大股東,每年的收入從地方財政中按比例提,年底的時候郭璞手下掌管錢糧的官員自然會送一張收支報告來請朱棣過目,當年財政收入與王府可提取多少費用作為私人開銷列得清清楚楚,隻要朱棣蓋了印,五天之內自然有銀票送到他夫人手上。
但這種撒手王爺的日子並不是事事順心。指望這夥人和自己共同自保,容易。指望他們和自己一同對抗朝廷,難。這是朱棣自己釀造的苦酒,為了和哥哥比拚誰更英明,誰更適合治理國家,十餘年來,地方貴族們的權力逐漸擴大,從彈劾官員逐步擴大到參與政令的修訂。現在,除軍令外,北六省地方政令發布之前都要交諸位勳爵們討論投票通過才能發布,北方地區管這交爵士會。爵士會的權力比起朝庭當年的中書省還大。每年被扣住不發的政令不在少數。這讓朱棣在感覺到手中這股力量的強大的同時,也感覺到了其中的潛在威脅。
特別是最近幾年,朱棣終於明白為什麽當年的哥哥放著這麽有活力的力量不用而非要選擇那從南宋時已經證明失敗的理學為治國經典了。新興工商階層唯利的本性使他們呈現出一種混亂狀態,文明揖讓之風不見蹤跡,等級秩序在此也蕩然無存,官府在他們眼中的威信一天不如一天,發布的政令對他們有利則歡呼之,無利,自然要找一兩個代理人前來說話,討價還價一番,不撈足了好處絕不執行。除了一兩個視金錢如糞土的異類外,那些各地的爵爺,包括一些女直、蒙古王公現在都成了業主,這些家夥對自己的錢包看得比性命還重,想說服他們退步比登天還難。就連他們自己之間也從來沒有意見統一的時候,礦山和冶煉行業的業主是一夥,紡織與肉食行業成一團,還有諸行皆沾,行行賺錢的原北平起家的商團,南來北往的遊商團夥,派係林立,彼此之間互不買帳。
爵士會探討政令的時候是最混亂的時候,此製度剛開始實行時,朱棣幾次躲在隔壁偷看,每次都看到了幾夥人互相扔臭雞蛋的熱鬧場麵。後來為了維護官府尊嚴,布政郭璞以君子動口不動手為原則,通過了各地爵士開會均不準帶食物入會場及先動手為輸的準則,才勉強止住了亂局,但會場外互相之間小動作從不間斷。大夥都是有身家的人了,有了矛盾,殺人械鬥的行為極為罕見,但報紙上互相之間的口誅筆伐卻越演欲烈。特別是一夥人彈劾某個官員,而另一夥人死命要保這個官員時,對方中任何一人的**都會被小報寫手們挖出來,大做文章,從拋妻棄子到忤逆不孝,反正是不利於對方形象的事情絕不縱容。
由於爵爺們手中權力過大,能在北六省文官隊伍坐穩位置的,手裏沒有點真本事絕對不行。非但朝廷派來的官員很容易被各路勳爵們聯手彈劾掉,即使是北方六省本地人,受到任命後也不容易幹長久。六省依然繼承了大明異地為官的傳統,所以一縣或一府長官到任之地絕對不會是他的故鄉。到了當地應付完了那些小吏,再應付地方勳爵,摸清楚當地情況就得費九牛二虎之力,官位想做得和郭璞一樣輕閑十分困難。十年來出過幾次官員到任先拜望各位地方大佬的笑話,也出過無數官員和地方豪紳勾結欺壓百姓的事,但不受控製的報紙和敵對派係為了各自利益充分發揮了他們的監督職能,醜聞很快就能被揭發出來,捅到律政部門的桌案邊。處罰起違規官員和勳爵時朱棣和郭璞意見出奇一致,從不手軟。看到前任丟官罷職發到極北之地拓荒,以前和自己平起平坐勳爵從此失去參政資格,罪行被依法查辦的下場,新到任者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謹慎。
有一個仁慈的哥哥在遠處比較著,燕王朱棣也屏棄了他父親朱元璋動輒將官員剝皮的凶殘。按大明刑律和震北軍軍法處慣例,無論官員的百姓,隻要犯了罪一般要經過相對嚴格的審理,按其罪行的輕重量刑。對於貪汙受賄官吏,北六省的懲罰措施是沒收全部財產,並根據貪汙總額對其家族中全部涉案人員處以數額不等的罰款。主犯發配邊遠之地伐木拓荒,不足以判罪入獄的從犯則需要籌錢歸還罰金,罰金沒歸還完畢之前一切行動都會被官府監視,發現有隱藏財產一律充公。真有個別官員和爵士被罰得沿街乞討為生,在過往行人的目光中,他們看不出多少憐憫,百姓對這些曾經欺壓過自己的人能施於的隻是唾棄。
十餘年沒有戰事,地方上獲得朝廷封爵的人數增長緩慢,導致地方上各級爵士人數相對不足。遠在南方的朝廷對捐爵一事不十分熱衷,燕王朱棣每年爭來爭去,為地方上爭得的空頭爵位也不到十個。所以除了捐款之外,想得到爵位的人又增加了許多附加條款。特別是郭璞倡議的要事先在報紙上公示兩個月,由百姓評論這一項,簡直害苦了試圖謀求爵位者。那些出身於派係力量比較均衡的地區的家夥最慘,地方上新增加一個爵位即意味著平衡再次被打破,所以從公示之日起,各方勢力暗中較量旋即展開,被公示人往往被攻擊得體無完膚。
這不是一個好的方法,目前來看這種依賴有爵之士監督官員和探討政令的策略帶來了很多不便。布政使郭璞多次向燕王朱棣提起過這件事,燕王朱棣也希望有所改變,至少要讓爵士們討論起政令來效率更高些,更容易受自己控製一些,但想改變這一切的確很難。除非北六省退到和朝廷一致的執政方式上去,但是真的那樣做了,他燕王朱棣憑借什麽和朝廷抗衡?
眼前就有一件令人煩惱的事,朝廷上下達政令要分散官府職權,將錢糧和海關部門直接劃歸戶部和海部管轄,地方不得幹涉。這個政令北方六省沒有抵製的合適理由,但是歸還了這項權力,意味著此後朱棣封地上的資金要接受朝廷的控製。北六省的百姓對朝廷向來就沒好印象,各地勳爵過完年就都聚集到遼陽來,一致要求拒絕朝廷這項政令。朱棣當然不願意把手中的權力再交還給朝廷,況且在永明城那邊還有一夥龐大的商隊瞞著朝廷在悄悄地發展,這個商團擁有幾支裝備了輕度火力的船隊,生意以遠洋貿易為主。隸屬於遼蒙聯號,但燕王朱棣的個人股份在裏邊占了三成。船隊從事的買賣有很多見不得光,每年給都給地方上帶來了巨額資金收益。如果將永明海關交了,這幾支船隊連同他們從事的生意就要暴露,肯定會引起士大夫們的非議和朝廷的不滿。況且在船隊成立之初,朱棣就抱有了一旦有戰事發生,將這幾支船隊裝備好火炮組合成一支護衛艦隊的想法。
但眼下還不是和朝廷翻臉的時機,單憑六省之力主動挑起戰爭,朱棣沒有必勝把握。名不正,言不順不說,軍事實力上雙方也存在很大差距。靖海公曹振的水師讓朱棣感到很大威脅,一旦打起仗來,水師封鎖了全部出海口,對外和南北貿易中斷,底下這些商人非鬧事不可。到時候自己這邊的軍心一亂,實力雄據七軍之手的震北軍難保會一潰千裏。
況且在震北軍的側後還有一支靖遠軍虎視眈眈,朝廷這幾年沒少向靖遠省扔錢,遼王及其幕僚對安泰元年大封諸王,富庶的熱河省劃歸燕王名下一事心存芥蒂。朱棣不能保證自己和哥哥翻臉後,這個名義上歸燕王統屬的遼王聽朝廷的還是聽自己的。利益之下,哥哥能和父親翻臉,弟弟還不能和哥哥動刀子麽?
焦頭爛額,越想越鬱悶的朱棣暗中有些嫉恨起武安國來,如果當年他接到自己的信後肯北返,以新軍締造者的身份和自己一道率領震北軍質問朱標的繼承權和玄武湖事件的黑幕,現在的坐在龍椅上的能是哥哥朱標嗎?當年天下七軍當中可是有三軍私下向自己表明的態度,對抗起朝廷來比現在容易得多。可那個武呆頭就是不肯北返,居然還勸自己以天下蒼生為念不要妄動幹戈。不妄動幹戈,現在朝廷日削月割,再這樣下去連動幹戈的機會都沒有了。
“殿下為何而歎”!一個陰冷的聲音把沉思中的朱棣嚇了一跳,從窗口上回過頭,映入眼中的是姚廣孝那菩薩般的慈眉善目。
是朱棣自己派人請姚廣孝過來並吩咐手下不用通報的,他發不了脾氣。此時布政使郭璞正忙著和燕王朱棣的幕僚及各地趕來的勳爵們商討如何與朝廷討價還價,沒時間陪朱棣閑聊。近衛師長張正心帶著幾十個斥候南下執行秘密任務,到京城準備劫獄去了,煩心之時,也隻能找姚廣孝這個閑人來解悶。
“窮啊,沒聽說過逢年過節當家的就犯愁嗎”,朱棣苦笑著開了句虛虛實實的玩笑。若將這北方六省比喻成一個家,他不就是個當家的嗎?
“王爺馬上就要富有四海了,還哭什麽窮”。姚廣孝很會說話,從見到朱棣第一麵,他就毫不避諱地說燕王有帝王之相,左右隨從皆將相之貌,哄得很多人將信將疑。這個和尚名氣很大,憑借幾手古怪的治病救人之術羅了不少善男信女。他四下宣揚朱棣是天命帝王,正可了燕王的私心。一些從龍之心甚盛的將士便開始私下準備,幻想著有朝一日可輔佐明君登上皇位,成就徐世績、李靖般偉業,流芳千古。一些商人也希望燕王能主持朝政,將北六省的執政方式推廣到全國,當然,能給有功之臣永遠免稅之權更好。
幾夥人湊在一起聲勢極盛,將燕王本來就不安分的心思勾得越來越活,若不是郭璞和徐增壽等持重之人在一邊分析局勢,屢潑冷水,說不定已經鬧出什麽事端來。
“休得胡言亂語”,朱棣笑著訓斥了一句,“火都燒到眉毛了,大師還拿本王開心”。
“阿彌駝佛,出家人不打誆語”姚廣孝寶相莊嚴,以佛祖的名義撒了一個謊。“這裏天寒地凍,南風不來,火從何起”?
雙方都是聰明人,一句南風不來已經表明了姚廣孝知道了自己為何事煩惱,朱棣也不再兜圈子,直接了蕩地問道:“大師可有良策教我”。
“良策倒是有,不過需要些東西佛前禮敬,不知殿下舍不舍得”?姚廣孝的話語依然不急不慢。
“佛祖不是普渡眾生嗎,怎麽大師給人獻策還要好處”?朱棣沉住氣,笑嘻嘻的反問了一句。眼前這個僧人不比郭璞,雙方不是一類人。郭璞雖然偶爾為了地方利益與自己唱唱反調,但是不必懷疑他的用心。從根本利益上而言,北平人馬和燕王府相互依存。這個僧人則不然,他屬於典型的出售謀略的遊學之士,一旦滿足不了他的胃口,朝秦暮楚之事在這類人眼中稀鬆平常。
“佛祖普渡眾生,可佛們弟子是要*米糧而活的啊,殿下難道沒聽說過‘佛也要錢’這個典故嗎”。姚廣孝繼續吊人胃口。
“好了,本王不與你參禪,要什麽就直接說吧,去年不是許你在遼陽建寺廟了嗎”?
“殿下莫要誤會,小僧要的不是錢財,要的是一個人“,見朱棣有些不耐煩,姚廣孝趕緊賠罪,他對燕王所求頗多,不敢得罪了這個大施主。剛才那番做作其實為了提高朱棣對自己所現之策的重視程度。
蒙古諸部喇嘛教興盛,北方女直諸部則各自有各自的信仰,大乘佛教所推崇的教義要在遼東遼北各地生根,少不了燕王的支持。這裏民間富庶,如果得到燕王的首肯,籌建數十座寺廟花費不了多少時間,到那時姚廣孝的功德就可以直追達摩了。
“誰,難道你想讓我身邊的人出家不成”。朱棣驟然提高警惕。
“非也,小僧是想勸殿下舍了一個人”。姚廣孝低低垂下兩道佛眉,仿佛為在哀歎命運的不公平。
“舍一個人”,燕王朱棣微微發楞,手下弟兄都沒犯什麽事,談不上舍棄。沒等他再度發問,姚廣孝已經說出了答案。
“伯文淵”!
起風了,窗外的天空忽地陰了一下。
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一方麵,朱棣欲借此向哥哥朱標表明震北軍並無南下爭奪江山之野心,另一方麵,他也怕北平離前線太近,一旦兄弟反目,連躲避的戰略縱深都沒有。哥哥朱標行事的果斷讓他佩服,父親和哥哥的言傳身教已經讓他不再是那個一心縱橫天下的熱血少年。自從遇見自己的母親開始,朱棣的眼睛就多了些什麽,隨著年齡增長,瞳孔中的光芒越匯越深,深遂到部將不敢再輕易麵對。
十餘年,朱棣一直以新政的保護者自居。如今,北方六省富可敵國,那些當年低價買了關外土地的移民們回家探訪親朋好友時總是趾高氣揚,爆發戶的嘴臉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同時也給北方六省吸引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發展資金。全大明百姓都知道,在燕王治下,隻要你找對路子,一夜暴富並不是夢。
新興階層在燕王的庇護下得到了蓬勃發展,同時也給他帶來了足夠的力量對抗朝廷。震北軍是一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軍隊,無論作戰技巧還是作戰裝備都可稱為舉世無雙。這支軍隊非但戰鬥力雄踞天下七軍之首,經軍校反複培訓的軍官們的個人能力也堪稱一流。限於和朝廷的相互製約關係,震北軍的依舊保持在四個整編師外加一個**騎兵師的規模,但針對當年遼東特殊情況製訂的居民可持火銃自保製度被朱棣刻意發揚光大,使民間儲備了充足的兵源。一旦朝廷有意難為北方六省,逼得征召令下,朱棣有絕對把握可以在一個月內拚出令一個軍團來。
如果找對了路子,治理這樣一個地區很省心。六省布政使郭璞每天就好整以暇,很少聽說他回到府中還處理公務的情景。大夥一同製訂個都能接受的規則,規則以內各行其是,手下官員賢與不孝有各地爵士們監督著,用不著布政使操心。百姓行為有官府管理著,也犯不著郭璞事必躬親。地位在郭璞之上的朱棣事情更少,除了軍隊建設與訓練外,基本上沒有事情需要他親自過問,甚至是王府的開銷都不需要他管。比起印象中終日操勞的父親,朱棣有時覺得自己這樣做是最聰明之舉。現在的燕王府就像個大股東,每年的收入從地方財政中按比例提,年底的時候郭璞手下掌管錢糧的官員自然會送一張收支報告來請朱棣過目,當年財政收入與王府可提取多少費用作為私人開銷列得清清楚楚,隻要朱棣蓋了印,五天之內自然有銀票送到他夫人手上。
但這種撒手王爺的日子並不是事事順心。指望這夥人和自己共同自保,容易。指望他們和自己一同對抗朝廷,難。這是朱棣自己釀造的苦酒,為了和哥哥比拚誰更英明,誰更適合治理國家,十餘年來,地方貴族們的權力逐漸擴大,從彈劾官員逐步擴大到參與政令的修訂。現在,除軍令外,北六省地方政令發布之前都要交諸位勳爵們討論投票通過才能發布,北方地區管這交爵士會。爵士會的權力比起朝庭當年的中書省還大。每年被扣住不發的政令不在少數。這讓朱棣在感覺到手中這股力量的強大的同時,也感覺到了其中的潛在威脅。
特別是最近幾年,朱棣終於明白為什麽當年的哥哥放著這麽有活力的力量不用而非要選擇那從南宋時已經證明失敗的理學為治國經典了。新興工商階層唯利的本性使他們呈現出一種混亂狀態,文明揖讓之風不見蹤跡,等級秩序在此也蕩然無存,官府在他們眼中的威信一天不如一天,發布的政令對他們有利則歡呼之,無利,自然要找一兩個代理人前來說話,討價還價一番,不撈足了好處絕不執行。除了一兩個視金錢如糞土的異類外,那些各地的爵爺,包括一些女直、蒙古王公現在都成了業主,這些家夥對自己的錢包看得比性命還重,想說服他們退步比登天還難。就連他們自己之間也從來沒有意見統一的時候,礦山和冶煉行業的業主是一夥,紡織與肉食行業成一團,還有諸行皆沾,行行賺錢的原北平起家的商團,南來北往的遊商團夥,派係林立,彼此之間互不買帳。
爵士會探討政令的時候是最混亂的時候,此製度剛開始實行時,朱棣幾次躲在隔壁偷看,每次都看到了幾夥人互相扔臭雞蛋的熱鬧場麵。後來為了維護官府尊嚴,布政郭璞以君子動口不動手為原則,通過了各地爵士開會均不準帶食物入會場及先動手為輸的準則,才勉強止住了亂局,但會場外互相之間小動作從不間斷。大夥都是有身家的人了,有了矛盾,殺人械鬥的行為極為罕見,但報紙上互相之間的口誅筆伐卻越演欲烈。特別是一夥人彈劾某個官員,而另一夥人死命要保這個官員時,對方中任何一人的**都會被小報寫手們挖出來,大做文章,從拋妻棄子到忤逆不孝,反正是不利於對方形象的事情絕不縱容。
由於爵爺們手中權力過大,能在北六省文官隊伍坐穩位置的,手裏沒有點真本事絕對不行。非但朝廷派來的官員很容易被各路勳爵們聯手彈劾掉,即使是北方六省本地人,受到任命後也不容易幹長久。六省依然繼承了大明異地為官的傳統,所以一縣或一府長官到任之地絕對不會是他的故鄉。到了當地應付完了那些小吏,再應付地方勳爵,摸清楚當地情況就得費九牛二虎之力,官位想做得和郭璞一樣輕閑十分困難。十年來出過幾次官員到任先拜望各位地方大佬的笑話,也出過無數官員和地方豪紳勾結欺壓百姓的事,但不受控製的報紙和敵對派係為了各自利益充分發揮了他們的監督職能,醜聞很快就能被揭發出來,捅到律政部門的桌案邊。處罰起違規官員和勳爵時朱棣和郭璞意見出奇一致,從不手軟。看到前任丟官罷職發到極北之地拓荒,以前和自己平起平坐勳爵從此失去參政資格,罪行被依法查辦的下場,新到任者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謹慎。
有一個仁慈的哥哥在遠處比較著,燕王朱棣也屏棄了他父親朱元璋動輒將官員剝皮的凶殘。按大明刑律和震北軍軍法處慣例,無論官員的百姓,隻要犯了罪一般要經過相對嚴格的審理,按其罪行的輕重量刑。對於貪汙受賄官吏,北六省的懲罰措施是沒收全部財產,並根據貪汙總額對其家族中全部涉案人員處以數額不等的罰款。主犯發配邊遠之地伐木拓荒,不足以判罪入獄的從犯則需要籌錢歸還罰金,罰金沒歸還完畢之前一切行動都會被官府監視,發現有隱藏財產一律充公。真有個別官員和爵士被罰得沿街乞討為生,在過往行人的目光中,他們看不出多少憐憫,百姓對這些曾經欺壓過自己的人能施於的隻是唾棄。
十餘年沒有戰事,地方上獲得朝廷封爵的人數增長緩慢,導致地方上各級爵士人數相對不足。遠在南方的朝廷對捐爵一事不十分熱衷,燕王朱棣每年爭來爭去,為地方上爭得的空頭爵位也不到十個。所以除了捐款之外,想得到爵位的人又增加了許多附加條款。特別是郭璞倡議的要事先在報紙上公示兩個月,由百姓評論這一項,簡直害苦了試圖謀求爵位者。那些出身於派係力量比較均衡的地區的家夥最慘,地方上新增加一個爵位即意味著平衡再次被打破,所以從公示之日起,各方勢力暗中較量旋即展開,被公示人往往被攻擊得體無完膚。
這不是一個好的方法,目前來看這種依賴有爵之士監督官員和探討政令的策略帶來了很多不便。布政使郭璞多次向燕王朱棣提起過這件事,燕王朱棣也希望有所改變,至少要讓爵士們討論起政令來效率更高些,更容易受自己控製一些,但想改變這一切的確很難。除非北六省退到和朝廷一致的執政方式上去,但是真的那樣做了,他燕王朱棣憑借什麽和朝廷抗衡?
眼前就有一件令人煩惱的事,朝廷上下達政令要分散官府職權,將錢糧和海關部門直接劃歸戶部和海部管轄,地方不得幹涉。這個政令北方六省沒有抵製的合適理由,但是歸還了這項權力,意味著此後朱棣封地上的資金要接受朝廷的控製。北六省的百姓對朝廷向來就沒好印象,各地勳爵過完年就都聚集到遼陽來,一致要求拒絕朝廷這項政令。朱棣當然不願意把手中的權力再交還給朝廷,況且在永明城那邊還有一夥龐大的商隊瞞著朝廷在悄悄地發展,這個商團擁有幾支裝備了輕度火力的船隊,生意以遠洋貿易為主。隸屬於遼蒙聯號,但燕王朱棣的個人股份在裏邊占了三成。船隊從事的買賣有很多見不得光,每年給都給地方上帶來了巨額資金收益。如果將永明海關交了,這幾支船隊連同他們從事的生意就要暴露,肯定會引起士大夫們的非議和朝廷的不滿。況且在船隊成立之初,朱棣就抱有了一旦有戰事發生,將這幾支船隊裝備好火炮組合成一支護衛艦隊的想法。
但眼下還不是和朝廷翻臉的時機,單憑六省之力主動挑起戰爭,朱棣沒有必勝把握。名不正,言不順不說,軍事實力上雙方也存在很大差距。靖海公曹振的水師讓朱棣感到很大威脅,一旦打起仗來,水師封鎖了全部出海口,對外和南北貿易中斷,底下這些商人非鬧事不可。到時候自己這邊的軍心一亂,實力雄據七軍之手的震北軍難保會一潰千裏。
況且在震北軍的側後還有一支靖遠軍虎視眈眈,朝廷這幾年沒少向靖遠省扔錢,遼王及其幕僚對安泰元年大封諸王,富庶的熱河省劃歸燕王名下一事心存芥蒂。朱棣不能保證自己和哥哥翻臉後,這個名義上歸燕王統屬的遼王聽朝廷的還是聽自己的。利益之下,哥哥能和父親翻臉,弟弟還不能和哥哥動刀子麽?
焦頭爛額,越想越鬱悶的朱棣暗中有些嫉恨起武安國來,如果當年他接到自己的信後肯北返,以新軍締造者的身份和自己一道率領震北軍質問朱標的繼承權和玄武湖事件的黑幕,現在的坐在龍椅上的能是哥哥朱標嗎?當年天下七軍當中可是有三軍私下向自己表明的態度,對抗起朝廷來比現在容易得多。可那個武呆頭就是不肯北返,居然還勸自己以天下蒼生為念不要妄動幹戈。不妄動幹戈,現在朝廷日削月割,再這樣下去連動幹戈的機會都沒有了。
“殿下為何而歎”!一個陰冷的聲音把沉思中的朱棣嚇了一跳,從窗口上回過頭,映入眼中的是姚廣孝那菩薩般的慈眉善目。
是朱棣自己派人請姚廣孝過來並吩咐手下不用通報的,他發不了脾氣。此時布政使郭璞正忙著和燕王朱棣的幕僚及各地趕來的勳爵們商討如何與朝廷討價還價,沒時間陪朱棣閑聊。近衛師長張正心帶著幾十個斥候南下執行秘密任務,到京城準備劫獄去了,煩心之時,也隻能找姚廣孝這個閑人來解悶。
“窮啊,沒聽說過逢年過節當家的就犯愁嗎”,朱棣苦笑著開了句虛虛實實的玩笑。若將這北方六省比喻成一個家,他不就是個當家的嗎?
“王爺馬上就要富有四海了,還哭什麽窮”。姚廣孝很會說話,從見到朱棣第一麵,他就毫不避諱地說燕王有帝王之相,左右隨從皆將相之貌,哄得很多人將信將疑。這個和尚名氣很大,憑借幾手古怪的治病救人之術羅了不少善男信女。他四下宣揚朱棣是天命帝王,正可了燕王的私心。一些從龍之心甚盛的將士便開始私下準備,幻想著有朝一日可輔佐明君登上皇位,成就徐世績、李靖般偉業,流芳千古。一些商人也希望燕王能主持朝政,將北六省的執政方式推廣到全國,當然,能給有功之臣永遠免稅之權更好。
幾夥人湊在一起聲勢極盛,將燕王本來就不安分的心思勾得越來越活,若不是郭璞和徐增壽等持重之人在一邊分析局勢,屢潑冷水,說不定已經鬧出什麽事端來。
“休得胡言亂語”,朱棣笑著訓斥了一句,“火都燒到眉毛了,大師還拿本王開心”。
“阿彌駝佛,出家人不打誆語”姚廣孝寶相莊嚴,以佛祖的名義撒了一個謊。“這裏天寒地凍,南風不來,火從何起”?
雙方都是聰明人,一句南風不來已經表明了姚廣孝知道了自己為何事煩惱,朱棣也不再兜圈子,直接了蕩地問道:“大師可有良策教我”。
“良策倒是有,不過需要些東西佛前禮敬,不知殿下舍不舍得”?姚廣孝的話語依然不急不慢。
“佛祖不是普渡眾生嗎,怎麽大師給人獻策還要好處”?朱棣沉住氣,笑嘻嘻的反問了一句。眼前這個僧人不比郭璞,雙方不是一類人。郭璞雖然偶爾為了地方利益與自己唱唱反調,但是不必懷疑他的用心。從根本利益上而言,北平人馬和燕王府相互依存。這個僧人則不然,他屬於典型的出售謀略的遊學之士,一旦滿足不了他的胃口,朝秦暮楚之事在這類人眼中稀鬆平常。
“佛祖普渡眾生,可佛們弟子是要*米糧而活的啊,殿下難道沒聽說過‘佛也要錢’這個典故嗎”。姚廣孝繼續吊人胃口。
“好了,本王不與你參禪,要什麽就直接說吧,去年不是許你在遼陽建寺廟了嗎”?
“殿下莫要誤會,小僧要的不是錢財,要的是一個人“,見朱棣有些不耐煩,姚廣孝趕緊賠罪,他對燕王所求頗多,不敢得罪了這個大施主。剛才那番做作其實為了提高朱棣對自己所現之策的重視程度。
蒙古諸部喇嘛教興盛,北方女直諸部則各自有各自的信仰,大乘佛教所推崇的教義要在遼東遼北各地生根,少不了燕王的支持。這裏民間富庶,如果得到燕王的首肯,籌建數十座寺廟花費不了多少時間,到那時姚廣孝的功德就可以直追達摩了。
“誰,難道你想讓我身邊的人出家不成”。朱棣驟然提高警惕。
“非也,小僧是想勸殿下舍了一個人”。姚廣孝低低垂下兩道佛眉,仿佛為在哀歎命運的不公平。
“舍一個人”,燕王朱棣微微發楞,手下弟兄都沒犯什麽事,談不上舍棄。沒等他再度發問,姚廣孝已經說出了答案。
“伯文淵”!
起風了,窗外的天空忽地陰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