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可信!”
寧遠城城北一家酒樓的雅座裏,傳出了聲若洪鍾的嚷嚷聲,聲音大得連樓下都聽得清清楚楚。
雅座門口伺候的小二哥不禁縮脖吐舌,誰呀,又惹祖軍門發飆了。
“軍門,良玉實勘過戰場,與那親睹小吏之言一一驗證,此運糧隊以火銃及船載佛郎機炮擊潰亂軍,教人不能不信!”雅座中傳出了左良玉的聲音,讓小二哥再次縮了縮脖子——原來是左都司,這位爺看起來溫良敦厚,可前兩天平亂時那等狠辣手段卻讓寧遠人重新認識了他。
“昆山兄,非是俺祖某人質疑,卻是你這說法太過荒謬,”雅座中,被左良玉尊稱為軍門的這位粗豪漢子把玩著一個酒盞笑道,“百五十人而抗數千亂兵,全勝之餘尚能俘獲數百?……天下如有此等強兵,置俺們遼鎮於何地?……想必是那倉大使及小吏故意聳人聽聞吧!”
他便是寧遠乃至關外漢人耳熟能詳的祖大壽祖複宇了,新鮮熱辣剛剛出爐沒幾天的前鋒總兵官——關寧軍中最得袁督師信重的一員大將。
他家本就是寧遠城大族,從他祖父祖仁到他父親祖承訓,從萬曆年間便在遼東軍中出任高品武將,為他鋪了好一條金光閃閃的仕途;刨開他祖家那數百精銳家丁不算,他本人亦是弓馬嫻熟、老於行伍,且有武藝更為高超的胞弟祖大樂、外甥吳三桂等人相助,寧遠、寧錦兩戰著實立了不少功勞,這個前鋒總兵官倒也是實至名歸。
這次寧遠兵變發生時,他恰好帶領寧遠城好幾位武將到山海關迎接袁督,是以錯過了再次建功的機會。
回城之後,因著自己以及祖家親友的營頭也有士卒從賊,所以今天特意請平叛首功的左良玉到這酒樓敘談,了解詳情。
當他聽左良玉說到碼頭那一戰,乃是從登州來的一支區區百餘人的運糧隊,便立下了保全倉庫碼頭、重創亂兵並俘獲數千的奇世大功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絕不相信!
這和他的身份有關:身為遼東最大軍頭家族的領軍者,他當然要竭力維護遼西將門的利益;如若事情真如左良玉所說,一支小小的運糧隊便能把數千亂兵打得找不到北——更別說這些亂兵其實就是寧遠兵——那朝廷一年數百萬遼餉豈不是都打了水漂?他們關寧武將練出來的數萬精兵,豈不是一群廢物?
祖大壽其實是個粗中有細的人。這種實情在心中想想便可以了,實在不該當著左良玉這個外人說出來,隻是剛才他心情激蕩,一時不察罷了。
見他說漏了嘴,他身邊的吳襄趕緊彌縫道。“昆山兄,複宇之意,非是你有意編造,而是你也被那等油滑小吏蒙蔽了……天下強兵,皆在我關寧諸營,除非韃子親至,否則哪有百餘人擊潰我寧遠亂兵的道理?”吳襄生怕左良玉聽不明白,把“韃子”和“寧遠亂兵”幾個詞咬得特別重,完了又意味深長地來了句,“昆山兄之楚營。可也是我寧遠十三營之一,切不可信那等虛妄之言,滅自己威風啊!”
祖大壽正自悔失言,聽吳襄幫自己彌縫,不由得感激地看了一眼自己這位白白胖胖的妹夫,心說果然是行商出身,話說的恁般滴水不漏、四麵溜光。
左良玉也是聰明人,哪能聽不出吳襄這麽明顯的暗示,當即沉吟道,“軍門之意。良玉必不致誤會……隻是此次平亂的報告,良玉卻已呈至袁督案頭,隻怕……”
他話還沒說完,吳襄嗬嗬一笑道。“此事易耳!昆山隻管放心,茲事體大,袁督必當親詢,到時昆山隻管……如此這般回應便可。”
左良玉越聽眼睛睜得越大——吳襄教他的說法,是虛構出寧遠某個營頭,奉左良玉之命保護倉庫碼頭。那支送糧隊不過協助防守而已,卻被小吏們誇大其詞,以致讓左良玉都誤會了。
左良玉早聽說這吳襄打仗不行,搶功勞實在是把好手,這次他是切身體會到了——如此一來,這碼頭之戰的首功自己便名正言順的占上了,而那個虛構的營頭,也將分潤不少功勞。
隻是冤了這支浴血奮戰的運糧隊——如此強悍的戰力卻給抹煞的幹幹淨淨!
他卻不知道,這運糧隊的主人巴不得把這功勞推到別人頭上——最好讓袁崇煥一點兒都不知道!
心裏不忿歸不忿,左良玉卻立刻接受了吳襄的好意——他若是堅持己見,得罪了寧遠最大的軍頭,還想在這寧遠城待下去嗎——繼而順水推舟稱呼著吳襄的字道,“兩環兄此言甚是,良玉必依此回複袁督……至於這奉命而行的營頭,非祖大樂兄弟莫屬!”
祖大壽一直在微笑聽著兩人的對答,此刻聽得左良玉回答得如此上道,不由得神采飛揚地拍了拍他的肩頭道,“昆山兄真乃大丈夫也……大壽以往還未識昆山兄真性情,今日一見,感佩莫名……昆山兄隻管放手去做,但有何首尾,都是俺的!……你這兄弟,俺祖大壽認下了!”
左良玉見他這般做派,心頭沒來由一熱——須知祖家最是抱團排外,即如滿桂那般高品武官,隻因和祖大壽尿不到一個壺裏,在寧遠城中沒少受排擠;如今他放話說認下自己這個兄弟,就相當於說寧遠祖家接納自己這個外人了,讓他如何不開心?
雅座裏的氣氛頓時就活絡了起來,三人觥籌交錯間,不時穿插一些如何彌縫碼頭之戰的細節,等到袁崇煥派來的親衛到了雅座門口時,整個故事早已編得天衣無縫了。
袁崇煥派人來叫的是左良玉,但祖大壽自恃親厚,竟不避嫌疑陪著左良玉前往巡撫衙門——吳襄在袁崇煥麵前沒有這般待遇,自去了不提。
兩人跟著袁崇煥的親兵剛來至巡撫衙門的二堂門口,還沒等那親衛進去通傳,就聽堂內傳來“砰”的一聲響,緊接著袁崇煥的低喝聲傳了出來,“荒謬!這左良玉看著明白,其實糊塗得緊!道聽途說的東西就這麽報了上來……天下豈有百餘人完勝數千人的道理?!”
聽完這話左良玉心中百味雜陳——看來祖大壽能在袁崇煥麵前這般得寵絕非幸致。
他兩人想的,竟是如此驚人的相似!(未完待續。)
ps: 今早上班時去得倉促,竟忘了設置定時發布,各位書友大大恕罪則個
寧遠城城北一家酒樓的雅座裏,傳出了聲若洪鍾的嚷嚷聲,聲音大得連樓下都聽得清清楚楚。
雅座門口伺候的小二哥不禁縮脖吐舌,誰呀,又惹祖軍門發飆了。
“軍門,良玉實勘過戰場,與那親睹小吏之言一一驗證,此運糧隊以火銃及船載佛郎機炮擊潰亂軍,教人不能不信!”雅座中傳出了左良玉的聲音,讓小二哥再次縮了縮脖子——原來是左都司,這位爺看起來溫良敦厚,可前兩天平亂時那等狠辣手段卻讓寧遠人重新認識了他。
“昆山兄,非是俺祖某人質疑,卻是你這說法太過荒謬,”雅座中,被左良玉尊稱為軍門的這位粗豪漢子把玩著一個酒盞笑道,“百五十人而抗數千亂兵,全勝之餘尚能俘獲數百?……天下如有此等強兵,置俺們遼鎮於何地?……想必是那倉大使及小吏故意聳人聽聞吧!”
他便是寧遠乃至關外漢人耳熟能詳的祖大壽祖複宇了,新鮮熱辣剛剛出爐沒幾天的前鋒總兵官——關寧軍中最得袁督師信重的一員大將。
他家本就是寧遠城大族,從他祖父祖仁到他父親祖承訓,從萬曆年間便在遼東軍中出任高品武將,為他鋪了好一條金光閃閃的仕途;刨開他祖家那數百精銳家丁不算,他本人亦是弓馬嫻熟、老於行伍,且有武藝更為高超的胞弟祖大樂、外甥吳三桂等人相助,寧遠、寧錦兩戰著實立了不少功勞,這個前鋒總兵官倒也是實至名歸。
這次寧遠兵變發生時,他恰好帶領寧遠城好幾位武將到山海關迎接袁督,是以錯過了再次建功的機會。
回城之後,因著自己以及祖家親友的營頭也有士卒從賊,所以今天特意請平叛首功的左良玉到這酒樓敘談,了解詳情。
當他聽左良玉說到碼頭那一戰,乃是從登州來的一支區區百餘人的運糧隊,便立下了保全倉庫碼頭、重創亂兵並俘獲數千的奇世大功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絕不相信!
這和他的身份有關:身為遼東最大軍頭家族的領軍者,他當然要竭力維護遼西將門的利益;如若事情真如左良玉所說,一支小小的運糧隊便能把數千亂兵打得找不到北——更別說這些亂兵其實就是寧遠兵——那朝廷一年數百萬遼餉豈不是都打了水漂?他們關寧武將練出來的數萬精兵,豈不是一群廢物?
祖大壽其實是個粗中有細的人。這種實情在心中想想便可以了,實在不該當著左良玉這個外人說出來,隻是剛才他心情激蕩,一時不察罷了。
見他說漏了嘴,他身邊的吳襄趕緊彌縫道。“昆山兄,複宇之意,非是你有意編造,而是你也被那等油滑小吏蒙蔽了……天下強兵,皆在我關寧諸營,除非韃子親至,否則哪有百餘人擊潰我寧遠亂兵的道理?”吳襄生怕左良玉聽不明白,把“韃子”和“寧遠亂兵”幾個詞咬得特別重,完了又意味深長地來了句,“昆山兄之楚營。可也是我寧遠十三營之一,切不可信那等虛妄之言,滅自己威風啊!”
祖大壽正自悔失言,聽吳襄幫自己彌縫,不由得感激地看了一眼自己這位白白胖胖的妹夫,心說果然是行商出身,話說的恁般滴水不漏、四麵溜光。
左良玉也是聰明人,哪能聽不出吳襄這麽明顯的暗示,當即沉吟道,“軍門之意。良玉必不致誤會……隻是此次平亂的報告,良玉卻已呈至袁督案頭,隻怕……”
他話還沒說完,吳襄嗬嗬一笑道。“此事易耳!昆山隻管放心,茲事體大,袁督必當親詢,到時昆山隻管……如此這般回應便可。”
左良玉越聽眼睛睜得越大——吳襄教他的說法,是虛構出寧遠某個營頭,奉左良玉之命保護倉庫碼頭。那支送糧隊不過協助防守而已,卻被小吏們誇大其詞,以致讓左良玉都誤會了。
左良玉早聽說這吳襄打仗不行,搶功勞實在是把好手,這次他是切身體會到了——如此一來,這碼頭之戰的首功自己便名正言順的占上了,而那個虛構的營頭,也將分潤不少功勞。
隻是冤了這支浴血奮戰的運糧隊——如此強悍的戰力卻給抹煞的幹幹淨淨!
他卻不知道,這運糧隊的主人巴不得把這功勞推到別人頭上——最好讓袁崇煥一點兒都不知道!
心裏不忿歸不忿,左良玉卻立刻接受了吳襄的好意——他若是堅持己見,得罪了寧遠最大的軍頭,還想在這寧遠城待下去嗎——繼而順水推舟稱呼著吳襄的字道,“兩環兄此言甚是,良玉必依此回複袁督……至於這奉命而行的營頭,非祖大樂兄弟莫屬!”
祖大壽一直在微笑聽著兩人的對答,此刻聽得左良玉回答得如此上道,不由得神采飛揚地拍了拍他的肩頭道,“昆山兄真乃大丈夫也……大壽以往還未識昆山兄真性情,今日一見,感佩莫名……昆山兄隻管放手去做,但有何首尾,都是俺的!……你這兄弟,俺祖大壽認下了!”
左良玉見他這般做派,心頭沒來由一熱——須知祖家最是抱團排外,即如滿桂那般高品武官,隻因和祖大壽尿不到一個壺裏,在寧遠城中沒少受排擠;如今他放話說認下自己這個兄弟,就相當於說寧遠祖家接納自己這個外人了,讓他如何不開心?
雅座裏的氣氛頓時就活絡了起來,三人觥籌交錯間,不時穿插一些如何彌縫碼頭之戰的細節,等到袁崇煥派來的親衛到了雅座門口時,整個故事早已編得天衣無縫了。
袁崇煥派人來叫的是左良玉,但祖大壽自恃親厚,竟不避嫌疑陪著左良玉前往巡撫衙門——吳襄在袁崇煥麵前沒有這般待遇,自去了不提。
兩人跟著袁崇煥的親兵剛來至巡撫衙門的二堂門口,還沒等那親衛進去通傳,就聽堂內傳來“砰”的一聲響,緊接著袁崇煥的低喝聲傳了出來,“荒謬!這左良玉看著明白,其實糊塗得緊!道聽途說的東西就這麽報了上來……天下豈有百餘人完勝數千人的道理?!”
聽完這話左良玉心中百味雜陳——看來祖大壽能在袁崇煥麵前這般得寵絕非幸致。
他兩人想的,竟是如此驚人的相似!(未完待續。)
ps: 今早上班時去得倉促,竟忘了設置定時發布,各位書友大大恕罪則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