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遺憾
淡薄如絲絹般的霧氣繚繞在金碧輝煌的大殿中,劉協坐在桌案前,迎著碧亮的光華,提筆寫著《新道德經》,賈詡陪在他身邊,劉協每寫一段就交付給他過目。
每看一章,賈詡就忍不住點頭,連看了三章之後,賈詡道:“聖上,統一大業就要完成,聖上此後打算如何管理天下呢?”
劉協看了看他,道:“你也聽過羅馬那個使臣馬克西米努斯所說的羅馬製度,你認為好嗎?”
賈詡答道:“或許有可借鑒,但並不適用,臣不能完全理解,如果臣都不能理解,尋常大臣如何能接受,尋常大臣都不能接受,那百姓們又該如何接受呢?”
劉協放下筆,問賈詡道:“文和知道朕為什麽要親自執筆編寫《新道德經》?”
賈詡道:“自然是為了大漢的統轄,讓百姓也能安心從業,遵守禮法!”
劉協道:“曆來新政改革都是側重民生農商,卻沒有考慮過,一個國家要強大,而且是永久的強大,就必須有強大的國民,也就是強大的百姓,什麽叫強大的百姓,能征善戰的百姓嗎?鬥狠好戰的百姓嗎?還是知識豐富的百姓嗎?其實都不是,強大的百姓是遵守律法,有公德的百姓,儒家的君子之道,隻會讓百姓望而興歎,不敢去追隨,因為這種君子是幾百年才能出現一個人,對百姓根本沒有約束力。百姓沒有自我約束就會散漫,有點小錢就會滿足,你看現在荊州、揚州一帶的百姓,他們過了十年過於安逸地日子,再從這兩州抽調兵員多麽困難。以前新野預備軍一招人,荊州的老百姓都把兒子送過來,因為新野預備軍可以幫他們養兒子,可現在呢。老百姓家裏養幾個兒子都不成問題,而新野預備軍能招的都是涼州、交州和荊州部分山區的子弟,荊州的就招不到了。換句話說,我們和老百姓說,新野預備軍和其他各地預備軍是國家昌盛不衰地保障,但老百姓不管這些,他們隻想滿足自己小家,他們就沒有想過,一旦國家難保,哪裏來的他們那些小家。。1@6@k@小說網。冷漠啊。冷漠的漢族百姓啊,你看看漠北那些民族,哪家子弟不參軍的,隻要國家有難,那是全家男丁皆從兵啊,可咱們大漢地百姓呢,國家一有難,立刻舉家老小到處躲避,寧可土地也不要了。四處躲難也不想把家中男丁推出來從武,國家強征兵丁就說國家暴政,從這裏可以說,大漢帝國可以配稱一個大帝國,但百姓不配稱大國民。”
“從新野預備軍的問題上就可以看出來,老百姓沒有把自己和大漢帝國綁到一起,天下一頹敗,就把責任堆積到帝王身上。至於大漢的那些文人,也有幾個有真正能夠做到理性呢。咱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孝恒皇帝的時候稅確實很高,但到底有多高呢,朕翻了下洛陽的記載和各縣治記錄,孝恒皇帝時候的糧稅比光武皇帝的時候高了六成,但仔細一算。老百姓還是能活下去。到了父皇早期的時候就不行了,同樣的稅賦情況下。老百姓就活不下去了,以文和地才智應該看出來其中的問題了吧!”
賈詡說道:“其中的問題其實很簡單,人口多了,光武皇帝的時候,宛城平均每戶三十畝地,可到了孝恒皇帝的時候每戶隻有八畝地,而這一戶的人口還要比光武皇帝的時候多兩到三個人,田裏產的本來就不夠吃了,再一交稅,自然活不下去了!”
劉協用玉尺狠狠一拍桌子,道:“就是這個問題,大漢兩次盛衰都有這個規律在其中,先是百姓少啊,每戶田地都多,此後百姓多了,每戶田地就隻能慢慢變少,再加上盛世之時,豪強富族輩出,他們想過的好就拚命買地,百姓手中地地越來越少,百姓多了各地官員都要增加,盛世太平一到了,官員也沒有包袱了,貪汙受賄也跟著來了,百姓負擔自然更加重了,實際上呢,百姓一多,感覺國家賦稅也就多了,其實糧食產量到底有多大的增加了,想比光武皇帝和孝恒皇帝的時候,糧食產量不過增加了三成,國家賦稅卻增加了一倍,那是稅重了,不是每戶百姓收入高了,實際上即使不增加賦稅,百姓的收入都是在減少。一路看小說網”
“為什麽呢,因為每戶田地多,他們可以想辦法使用牛馬耕,雖然畝產略有降低,但每戶百姓平均產糧增加很多,此後,人口一多,各家各戶隻有七八畝地,誰還能使用牛馬耕啊,而且家裏人口也多了,那就細耕細種,表麵上看來畝產提高,可是每戶百姓平均產糧降低了非常多。”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漢那些文人所說的盛極而衰都是廢話,大漢也好,先秦也好,春秋也好,是出了不少大賢學者,他們說了很多看起來很有到道理的話,什麽盛極而衰,五德循環啊,其實都是廢話,他們隻看到了表象,然後總結一下就得意洋洋以為自己看了萬物的本質,他們就不用自己的腦袋去想下為什麽有這種變化,如果能想清楚事實背後隱藏的道和規律,根據這些道和規律來製定新地策略,完全可以讓大漢或者以前的朝廷長久昌盛下去!”
賈詡微微歎一聲道:“漢人中這種隻看表象的人太多,凡事就當成天理,永遠不肯深入一步去追查本身存在的道!”
劉協悠長的歎息一聲,道:“其次說大臣,孝恒皇帝和先帝治下出了多少貪官汙吏,那是數也數不清,最後再說大漢的皇帝,朕地那些列祖列宗中又有幾個能做到胸懷百姓地呢?從皇帝到大臣,從大臣到文人。從文人到百姓,統統都不配擁有這個大漢帝國。可是錯又不怪他們,究竟該怪誰呢,其實朕也不知道該去責怪誰。實行荊州新政,統一大漢這些都不過是微不足道地事情。隻不過是處理了大漢地表麵問題,但深深存在與內心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朕這一生希望能夠改造大漢的心,而不是僅僅改造大漢的表象。朕和你們這些大臣確實是路漫漫兮!”
賈詡忽然一笑道:“皇上既然如此說,自然心中有了把握,臣等恰逢如此良機,能夠為聖上分憂解煩,確實是我等地幸運,臣鬥膽借用荀大人的一句話,天生聖上為大漢,天生我等為聖上!”
劉協委婉一笑,道:“文和用這句話不足為過,朕也希望你願意用這句話!”
複又道:“朕心中也確實有點把握。和文和也可以直言,朕以為治國先治民,治民先治教,隻有真正合適的教化,才能有強民,有了強民自然就能有強國,《三家製衡論》隻是朕的一個引子,暫時製約儒家,確保新政地開展。此後,朕將對儒、法、道三家和道教都展開更劇烈的改造,這才是強民之本啊!”
賈詡麵色一黯,道:“聖上,恕臣直言,如今的法家和道家,包括道教都控製在聖上手中,可以任聖上改動,但這儒家要動一點都很困難。自孝武皇帝尊儒以來,儒家的地位已經過於拔高,略作調整都非常困難,臣一直以為恐怕連聖上的《三家製衡論》也未必能夠確保實行很長時間!”
劉協亦黯然一笑,道:“朕又何嚐不知道呢,與其說儒家。不如說孔子和儒家的君子學說被拔的太高了。朕並不是說孔子不是聖賢,恰恰相反孔子確實是漢族中當之無愧的聖賢大士。但不是說聖賢說的話就一定是正確的,若是按孔子地君子說治國,那天下不大亂才是笑話,孝武皇帝尊的是儒家,實際使用卻是法家,因為孝武皇帝心中非常清楚,孔子的學說也隻能是讓人觀賞,讓人敬仰,不能實際用於治國,比如說吧,說皇帝選妃以德不以色,但憑良心說,這個世上哪個男人不愛美女啊,所以儒家要想真正對國家就必須要改,隻是要看怎麽改,才能讓那些自以為是大儒聖賢的人接受!”
賈詡道:“無論聖上打算怎麽改,他們都不會接受,臣以為聖上之前所作的改動對儒家來說已經算是很大的讓步了。”
劉協看了看賈詡,問道:“那文和認為該如何處理呢?”
賈詡伸手做了一個“殺”的手勢,道:“凡不退讓者,盡殺之,若不願殺,悉數發配遠方。劉協倒吸一口涼氣,道:“未免有些過於狠辣了!”
賈詡道:“聖上,今日臣是打算直諫到底了,聖上確實是賢明大帝,若是聖上九件大業悉數完成,聖上之功可與三皇五帝相平,然聖上若想實現心中所願,必須克服聖上自己的一個性格!”
劉協冷看賈詡一眼,略有不喜,亦很好奇,問道:“是什麽性格?”
賈詡道:“這個性格放在其他人身上也就算了,放在聖上身上簡直就是千古遺憾!”
劉協揮了揮手,催促道:“你就直說吧,什麽時候學會調朕的胃口了?”
賈詡道:“聖上過於心慈手軟,比之曆代帝王都過於心慈手軟!”
劉協沉默良久,道:“文和所言非虛啊,若是朕狠心點,北方那一對母子,朕早就下手除去了,也就不會有今日了!”
賈詡拜伏於地,道:“臣不求功及千古,亦不求留給後世何等美名,甘為李斯。”
劉協眼中一亮,扶起他道:“既然你有此心最好不過,陳群、荀都是仁厚嚴肅之人,確實不方便為朕處理一些事情,楊修雖然機敏,但權柄過於小,有些事情又做不得,隻是日後朕若有待你薄寡之處,你心中應該清楚!”
賈詡笑道:“臣非愚笨之人,聖上盡管放心,臣也會盡力把握尺寸,能巧則巧,絕不令聖上為難!”
劉協淡淡一笑,道:“天色不晚,你早些去睡吧!”
賈詡躬身退下,劉協撫首歎道:“確實過於手軟了。”
數十日之後,曹操、趙雲和孫堅接到劉協地聖諭,要求三人在沮授不派遣援兵的情況下,在入冬之前必須收複幽州。
曹操、趙雲、孫堅、郭嘉、淩操和陸遜六人立刻在右北平聚會在一首,一起商討究竟該如何完成這個死命。
曹操先道:“範陽城防堅固,而且對我軍的攻城器械都有了克製,也和信都一樣修築了石門,這樣一來,我們要想在入冬前完全收複幽州,恐怕有些困難,諸位可有良策。”
郭嘉笑道:“聖上何嚐不知道範陽城城防堅固呢,所以並沒有讓我們攻下範陽城啊!”
陸遜嗬嗬一笑,道:“是啊,聖上並沒有下令必須奪範陽城!”
曹操詫異道:“若是不奪範陽城,我等如何能夠收複幽州?”
郭嘉笑道:“何不在廣陽郡的薊縣(今北京西南)設幽州置所,實際上幽州的地界除了當年劃歸遼州的昌黎等郡外,長城內的廣陽、代、涿、右北平、遼西郡、漁陽六郡,我們沒有掌控的就隻有漁陽郡,實際上漁陽郡也就是因為範陽城的因素沒有去力爭之外,其餘五郡都在我軍手中,幽州可以說已經歸屬朝廷了,問題就集中在如何控製範陽城,而不是攻下範陽城!”
曹操暗自不解,卻不並明言,乃大笑道:“奉孝之言果然精妙!”
孫堅則很老實地直問道:“但範陽城中還有十五萬大軍,此外還有二十萬的壯丁,若是不攻下來,他們也可以隨時反擊啊,這個幽州還是不能說收複了啊!”
郭嘉默笑不語,微微給陸遜一個眼神,陸遜道:“我有一策,可將範陽城那十五萬大軍、二十萬壯丁視為泥人。”
淡薄如絲絹般的霧氣繚繞在金碧輝煌的大殿中,劉協坐在桌案前,迎著碧亮的光華,提筆寫著《新道德經》,賈詡陪在他身邊,劉協每寫一段就交付給他過目。
每看一章,賈詡就忍不住點頭,連看了三章之後,賈詡道:“聖上,統一大業就要完成,聖上此後打算如何管理天下呢?”
劉協看了看他,道:“你也聽過羅馬那個使臣馬克西米努斯所說的羅馬製度,你認為好嗎?”
賈詡答道:“或許有可借鑒,但並不適用,臣不能完全理解,如果臣都不能理解,尋常大臣如何能接受,尋常大臣都不能接受,那百姓們又該如何接受呢?”
劉協放下筆,問賈詡道:“文和知道朕為什麽要親自執筆編寫《新道德經》?”
賈詡道:“自然是為了大漢的統轄,讓百姓也能安心從業,遵守禮法!”
劉協道:“曆來新政改革都是側重民生農商,卻沒有考慮過,一個國家要強大,而且是永久的強大,就必須有強大的國民,也就是強大的百姓,什麽叫強大的百姓,能征善戰的百姓嗎?鬥狠好戰的百姓嗎?還是知識豐富的百姓嗎?其實都不是,強大的百姓是遵守律法,有公德的百姓,儒家的君子之道,隻會讓百姓望而興歎,不敢去追隨,因為這種君子是幾百年才能出現一個人,對百姓根本沒有約束力。百姓沒有自我約束就會散漫,有點小錢就會滿足,你看現在荊州、揚州一帶的百姓,他們過了十年過於安逸地日子,再從這兩州抽調兵員多麽困難。以前新野預備軍一招人,荊州的老百姓都把兒子送過來,因為新野預備軍可以幫他們養兒子,可現在呢。老百姓家裏養幾個兒子都不成問題,而新野預備軍能招的都是涼州、交州和荊州部分山區的子弟,荊州的就招不到了。換句話說,我們和老百姓說,新野預備軍和其他各地預備軍是國家昌盛不衰地保障,但老百姓不管這些,他們隻想滿足自己小家,他們就沒有想過,一旦國家難保,哪裏來的他們那些小家。。1@6@k@小說網。冷漠啊。冷漠的漢族百姓啊,你看看漠北那些民族,哪家子弟不參軍的,隻要國家有難,那是全家男丁皆從兵啊,可咱們大漢地百姓呢,國家一有難,立刻舉家老小到處躲避,寧可土地也不要了。四處躲難也不想把家中男丁推出來從武,國家強征兵丁就說國家暴政,從這裏可以說,大漢帝國可以配稱一個大帝國,但百姓不配稱大國民。”
“從新野預備軍的問題上就可以看出來,老百姓沒有把自己和大漢帝國綁到一起,天下一頹敗,就把責任堆積到帝王身上。至於大漢的那些文人,也有幾個有真正能夠做到理性呢。咱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孝恒皇帝的時候稅確實很高,但到底有多高呢,朕翻了下洛陽的記載和各縣治記錄,孝恒皇帝時候的糧稅比光武皇帝的時候高了六成,但仔細一算。老百姓還是能活下去。到了父皇早期的時候就不行了,同樣的稅賦情況下。老百姓就活不下去了,以文和地才智應該看出來其中的問題了吧!”
賈詡說道:“其中的問題其實很簡單,人口多了,光武皇帝的時候,宛城平均每戶三十畝地,可到了孝恒皇帝的時候每戶隻有八畝地,而這一戶的人口還要比光武皇帝的時候多兩到三個人,田裏產的本來就不夠吃了,再一交稅,自然活不下去了!”
劉協用玉尺狠狠一拍桌子,道:“就是這個問題,大漢兩次盛衰都有這個規律在其中,先是百姓少啊,每戶田地都多,此後百姓多了,每戶田地就隻能慢慢變少,再加上盛世之時,豪強富族輩出,他們想過的好就拚命買地,百姓手中地地越來越少,百姓多了各地官員都要增加,盛世太平一到了,官員也沒有包袱了,貪汙受賄也跟著來了,百姓負擔自然更加重了,實際上呢,百姓一多,感覺國家賦稅也就多了,其實糧食產量到底有多大的增加了,想比光武皇帝和孝恒皇帝的時候,糧食產量不過增加了三成,國家賦稅卻增加了一倍,那是稅重了,不是每戶百姓收入高了,實際上即使不增加賦稅,百姓的收入都是在減少。一路看小說網”
“為什麽呢,因為每戶田地多,他們可以想辦法使用牛馬耕,雖然畝產略有降低,但每戶百姓平均產糧增加很多,此後,人口一多,各家各戶隻有七八畝地,誰還能使用牛馬耕啊,而且家裏人口也多了,那就細耕細種,表麵上看來畝產提高,可是每戶百姓平均產糧降低了非常多。”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漢那些文人所說的盛極而衰都是廢話,大漢也好,先秦也好,春秋也好,是出了不少大賢學者,他們說了很多看起來很有到道理的話,什麽盛極而衰,五德循環啊,其實都是廢話,他們隻看到了表象,然後總結一下就得意洋洋以為自己看了萬物的本質,他們就不用自己的腦袋去想下為什麽有這種變化,如果能想清楚事實背後隱藏的道和規律,根據這些道和規律來製定新地策略,完全可以讓大漢或者以前的朝廷長久昌盛下去!”
賈詡微微歎一聲道:“漢人中這種隻看表象的人太多,凡事就當成天理,永遠不肯深入一步去追查本身存在的道!”
劉協悠長的歎息一聲,道:“其次說大臣,孝恒皇帝和先帝治下出了多少貪官汙吏,那是數也數不清,最後再說大漢的皇帝,朕地那些列祖列宗中又有幾個能做到胸懷百姓地呢?從皇帝到大臣,從大臣到文人。從文人到百姓,統統都不配擁有這個大漢帝國。可是錯又不怪他們,究竟該怪誰呢,其實朕也不知道該去責怪誰。實行荊州新政,統一大漢這些都不過是微不足道地事情。隻不過是處理了大漢地表麵問題,但深深存在與內心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朕這一生希望能夠改造大漢的心,而不是僅僅改造大漢的表象。朕和你們這些大臣確實是路漫漫兮!”
賈詡忽然一笑道:“皇上既然如此說,自然心中有了把握,臣等恰逢如此良機,能夠為聖上分憂解煩,確實是我等地幸運,臣鬥膽借用荀大人的一句話,天生聖上為大漢,天生我等為聖上!”
劉協委婉一笑,道:“文和用這句話不足為過,朕也希望你願意用這句話!”
複又道:“朕心中也確實有點把握。和文和也可以直言,朕以為治國先治民,治民先治教,隻有真正合適的教化,才能有強民,有了強民自然就能有強國,《三家製衡論》隻是朕的一個引子,暫時製約儒家,確保新政地開展。此後,朕將對儒、法、道三家和道教都展開更劇烈的改造,這才是強民之本啊!”
賈詡麵色一黯,道:“聖上,恕臣直言,如今的法家和道家,包括道教都控製在聖上手中,可以任聖上改動,但這儒家要動一點都很困難。自孝武皇帝尊儒以來,儒家的地位已經過於拔高,略作調整都非常困難,臣一直以為恐怕連聖上的《三家製衡論》也未必能夠確保實行很長時間!”
劉協亦黯然一笑,道:“朕又何嚐不知道呢,與其說儒家。不如說孔子和儒家的君子學說被拔的太高了。朕並不是說孔子不是聖賢,恰恰相反孔子確實是漢族中當之無愧的聖賢大士。但不是說聖賢說的話就一定是正確的,若是按孔子地君子說治國,那天下不大亂才是笑話,孝武皇帝尊的是儒家,實際使用卻是法家,因為孝武皇帝心中非常清楚,孔子的學說也隻能是讓人觀賞,讓人敬仰,不能實際用於治國,比如說吧,說皇帝選妃以德不以色,但憑良心說,這個世上哪個男人不愛美女啊,所以儒家要想真正對國家就必須要改,隻是要看怎麽改,才能讓那些自以為是大儒聖賢的人接受!”
賈詡道:“無論聖上打算怎麽改,他們都不會接受,臣以為聖上之前所作的改動對儒家來說已經算是很大的讓步了。”
劉協看了看賈詡,問道:“那文和認為該如何處理呢?”
賈詡伸手做了一個“殺”的手勢,道:“凡不退讓者,盡殺之,若不願殺,悉數發配遠方。劉協倒吸一口涼氣,道:“未免有些過於狠辣了!”
賈詡道:“聖上,今日臣是打算直諫到底了,聖上確實是賢明大帝,若是聖上九件大業悉數完成,聖上之功可與三皇五帝相平,然聖上若想實現心中所願,必須克服聖上自己的一個性格!”
劉協冷看賈詡一眼,略有不喜,亦很好奇,問道:“是什麽性格?”
賈詡道:“這個性格放在其他人身上也就算了,放在聖上身上簡直就是千古遺憾!”
劉協揮了揮手,催促道:“你就直說吧,什麽時候學會調朕的胃口了?”
賈詡道:“聖上過於心慈手軟,比之曆代帝王都過於心慈手軟!”
劉協沉默良久,道:“文和所言非虛啊,若是朕狠心點,北方那一對母子,朕早就下手除去了,也就不會有今日了!”
賈詡拜伏於地,道:“臣不求功及千古,亦不求留給後世何等美名,甘為李斯。”
劉協眼中一亮,扶起他道:“既然你有此心最好不過,陳群、荀都是仁厚嚴肅之人,確實不方便為朕處理一些事情,楊修雖然機敏,但權柄過於小,有些事情又做不得,隻是日後朕若有待你薄寡之處,你心中應該清楚!”
賈詡笑道:“臣非愚笨之人,聖上盡管放心,臣也會盡力把握尺寸,能巧則巧,絕不令聖上為難!”
劉協淡淡一笑,道:“天色不晚,你早些去睡吧!”
賈詡躬身退下,劉協撫首歎道:“確實過於手軟了。”
數十日之後,曹操、趙雲和孫堅接到劉協地聖諭,要求三人在沮授不派遣援兵的情況下,在入冬之前必須收複幽州。
曹操、趙雲、孫堅、郭嘉、淩操和陸遜六人立刻在右北平聚會在一首,一起商討究竟該如何完成這個死命。
曹操先道:“範陽城防堅固,而且對我軍的攻城器械都有了克製,也和信都一樣修築了石門,這樣一來,我們要想在入冬前完全收複幽州,恐怕有些困難,諸位可有良策。”
郭嘉笑道:“聖上何嚐不知道範陽城城防堅固呢,所以並沒有讓我們攻下範陽城啊!”
陸遜嗬嗬一笑,道:“是啊,聖上並沒有下令必須奪範陽城!”
曹操詫異道:“若是不奪範陽城,我等如何能夠收複幽州?”
郭嘉笑道:“何不在廣陽郡的薊縣(今北京西南)設幽州置所,實際上幽州的地界除了當年劃歸遼州的昌黎等郡外,長城內的廣陽、代、涿、右北平、遼西郡、漁陽六郡,我們沒有掌控的就隻有漁陽郡,實際上漁陽郡也就是因為範陽城的因素沒有去力爭之外,其餘五郡都在我軍手中,幽州可以說已經歸屬朝廷了,問題就集中在如何控製範陽城,而不是攻下範陽城!”
曹操暗自不解,卻不並明言,乃大笑道:“奉孝之言果然精妙!”
孫堅則很老實地直問道:“但範陽城中還有十五萬大軍,此外還有二十萬的壯丁,若是不攻下來,他們也可以隨時反擊啊,這個幽州還是不能說收複了啊!”
郭嘉默笑不語,微微給陸遜一個眼神,陸遜道:“我有一策,可將範陽城那十五萬大軍、二十萬壯丁視為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