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衛軍,趙旉早就已經開始籌建的內衛係統也正式建立,分為部隊與情報兩大部門。前者包括以斥候為主的“內衛”部隊和負責記錄官兵功過並執行賞罰的軍法處,後者則包括軍情司、內情司這兩大情報分析機構。
雖然目前才剛剛起步,但內衛係統的核心成員已經超過了五千人,其中精銳的內衛騎兵有三千人,雖然目前甚至做不到一人一馬,但先訓練人員總是沒錯的。
盡管趙旉極為看重內衛係統,但他也知道情報人員若失去約束,隻會令國內人人自危,而且內部也會迅速腐化。所以,趙旉規定內衛係統的情報人員隻有查訪的權力,卻不能抓捕人犯和進行審訊,除非得到他親自授權,這樣一來他們便無法為所欲為。
而且趙旉又將兩個司內部分成很多彼此獨立的小團隊,令其互相監督,並不定期地進行大規模人員調整甚至換血,有效地防止了其內部的腐化。
而對於“內衛”們,他們平時大多派駐衛軍各部幫助他們偵查敵情,但必要時趙旉或者內衛的主將王德都可以將其調出集中使用。王德是個粗人,不給他配個文官是不行的,可惜淮西目前雖然已經人才濟濟,卻沒有一個文官適合從事整天隱藏在陰影之中的情報工作。
趙旉無奈之下親自負責了一小段時間,然後在一次意外的驚喜後,將其移交給當時年方十二歲的“黑狗”孫默,這位沉默寡言的少年也因此成為“四傑”中第一個出頭的,但他的一生卻也因此籠罩上了太多的謎團
除了軍隊本身和情報部門,武器裝備對軍事實力的影響也不可輕估,趙旉對軍工部門也予以了高度關注。工匠待遇的大幅度提高,和他們內部收入差距的拉開,極大地激發了工匠們工作的熱情,但趙旉並不滿足。
在他看來大宋的兵器裝備次品率太高了,而且生產速度還是太慢。於是,趙旉製定了一係列的規章製度,對次品率偏高的兩成工匠予以重罰,在前半年更是每旬都有人被處死
虞允文和高宣等官吏有所不忍,紛紛勸趙旉手下留情,誰知趙旉卻反問道,“他們不該死,那使用劣質兵器而枉死的士兵們難道就該死嗎?”,後來他還將此事大肆渲染,借以贏得官兵們的支持,虞允文等人也隻得苦笑無語了。
其實趙旉這樣殘酷,並非是為了現在,對於冷兵器來說,縱使質量稍差也未必不能用,可將來使用火槍大炮之後,這質量若不能保證,炸膛可是會死人的!而且若是因此令槍炮手心生畏懼而不敢裝足發射藥,那宋軍縱使大麵積裝備火器,也隻是浪費金錢而已
等到工匠們漸漸適應了嚴酷的製度後,趙旉又在軍工部門推廣分工協作,卻遇到了一個大難題。
中國古代雖然從秦始皇開始便統一了度量衡,但由於官僚製度的長期影響,中國人在工作時普遍不夠認真,再加上官僚製度下工匠們幹起活來缺乏嚴格監督,自然就更加隨便,在這種情況下精確的度量工具在中國幾乎是鳳毛麟角。以最常見的直尺為例,同樣尺寸的兩把尺子,長度竟然可以相差接近一成,難怪趙旉前世的曆史學家們對於宋尺的長度,一直爭議很大了。
趙旉絕不能容忍這種情形繼續下去,但要想改變這一切,首先得度量衡實現精確化。
在趙旉想來,宋朝時期隻需定準長度、角度、重量即可,而硬度標準目前還沒那個條件製定,溫度計也不是那麽容易就能製造出來的,光真空管的製作就令趙旉束手無策,至於其他的大多數計量單位都可以根據精確的長度、角度和重量單位推算出來,所以倒不必專門花工夫。
標準尺長定為多少並不重要,隻要不太離譜就行,關鍵是那把標尺必須穩定可靠。為此趙旉試驗了多種合金,找出了不易鏽蝕而且熱脹冷縮比例最小的一種鑄成了三把金屬直尺,並將其中之一拿出作為淮西境內所有直尺的標準參照。
趙旉甚至還規定,在一年之內,淮西境內所有的直尺都必須送到合肥接受鑒定,並印上合格標識,若在交易中使用沒有合格標識的直尺,其主人將受到欺詐罪的指控。而重量的標準樣品則要簡單得多,隻需具有足夠的硬度和不易鏽蝕即可,但推廣的速度卻反而不如長度更快,因為樣品的數量多太多了
不過,硬件再好,若軟件過不了關,一樣歇菜。而對軍隊來說,最重要的軟件,自然是軍事製度,尤其是賞罰與用人製度。趙旉借鑒前人(還有後人)的經驗教訓,在近千年後再次力推商鞅當年極力倡導的“尚首功”理念。
不過,考慮到曆史上秦軍因為過於重視斬首數而常有殺良冒功的行為,而令秦軍得到了“虎狼之師”的惡名,使得統一天下的難度大大增加,趙旉並沒有完全套用秦國的軍功製度。
趙旉認為,在戰術上來看,比起殺死多少敵人,部隊是否很好地完成了分派給他們的任務更為重要。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若一千人堅守城隘,將兩萬敵軍拖住,為本軍主力殲滅另外一萬敵軍贏得了時間,他們的功勞難道比本軍主力的將士們小嗎?可是按照首級記功製度,他們將一個首級都沒有,所以後世再沒采用秦製也並非全無道理。
趙旉既然意識到這一點,自然要多加斟酌,最後他規定隻有主將下達相關命令,首級才計入功勳,大多數情況下則以任務完成情況作為評判的主要標準,而且首級隻在戰後由專門的輔兵割去,然後平均分給完成任務的部隊。
而對於任務功勳,趙旉采取了對其分級的做法,至於具體內容則要不時請教吳璘和“二王”等宿將。(事實上趙旉到現在為止作出的幾乎所有決定,無不是與這些內行討論之後的結果,但偶爾他也會一意孤行,一則是他基於前世記憶,確是十拿九穩,二則是他也藉此凸顯自己才是淮西真正的領袖。)不過對於南宋軍隊普遍擅長的攻城戰與守城戰,趙旉卻有著一些獨特的想法
南宋軍隊在攻城方麵還是比較強的,畢竟大宋科技領先於世界,史書上宋軍的戰績也多以攻克某某城池來表示,殺敵人數則往往語焉不詳,即使有記載也大多混亂不堪。
但將攻占城池作為大功,卻產生出了一個近乎於“黑色幽默”的現象,在紹興十年以及後來的數次(含滅金之戰)北伐中,宋軍無不是開始勢如破竹,但最後還是乖乖地將所有新占土地吐了出來,灰溜溜地撤回國內,甚至連百姓都沒有帶出多少。這種典型的無用功,卻成了很多將軍或文臣的晉身之階,實在是太可笑了。
所以趙旉規定,攻占的土地城池,必須置於我軍控製下超過一年,才能算作功勳,這樣一來大將們對於北伐也會更慎重一些。免得總在實力不足時就急吼吼地出擊,結果反而一次次地徒耗國力,到了真正有機會收複失地時卻沒那個實力了
守城就更是宋軍的強項,像趙立、陳規都是其中的翹楚。守城的價值一般來說,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牽扯住敵軍主力,以配合我方主力實現戰略意圖;二是保衛當地百姓的生命財產不受敵人殺掠。至於殺傷敵軍有生力量,除了個別情況,一般來說是遠不能和野戰相比的。
雖然目前才剛剛起步,但內衛係統的核心成員已經超過了五千人,其中精銳的內衛騎兵有三千人,雖然目前甚至做不到一人一馬,但先訓練人員總是沒錯的。
盡管趙旉極為看重內衛係統,但他也知道情報人員若失去約束,隻會令國內人人自危,而且內部也會迅速腐化。所以,趙旉規定內衛係統的情報人員隻有查訪的權力,卻不能抓捕人犯和進行審訊,除非得到他親自授權,這樣一來他們便無法為所欲為。
而且趙旉又將兩個司內部分成很多彼此獨立的小團隊,令其互相監督,並不定期地進行大規模人員調整甚至換血,有效地防止了其內部的腐化。
而對於“內衛”們,他們平時大多派駐衛軍各部幫助他們偵查敵情,但必要時趙旉或者內衛的主將王德都可以將其調出集中使用。王德是個粗人,不給他配個文官是不行的,可惜淮西目前雖然已經人才濟濟,卻沒有一個文官適合從事整天隱藏在陰影之中的情報工作。
趙旉無奈之下親自負責了一小段時間,然後在一次意外的驚喜後,將其移交給當時年方十二歲的“黑狗”孫默,這位沉默寡言的少年也因此成為“四傑”中第一個出頭的,但他的一生卻也因此籠罩上了太多的謎團
除了軍隊本身和情報部門,武器裝備對軍事實力的影響也不可輕估,趙旉對軍工部門也予以了高度關注。工匠待遇的大幅度提高,和他們內部收入差距的拉開,極大地激發了工匠們工作的熱情,但趙旉並不滿足。
在他看來大宋的兵器裝備次品率太高了,而且生產速度還是太慢。於是,趙旉製定了一係列的規章製度,對次品率偏高的兩成工匠予以重罰,在前半年更是每旬都有人被處死
虞允文和高宣等官吏有所不忍,紛紛勸趙旉手下留情,誰知趙旉卻反問道,“他們不該死,那使用劣質兵器而枉死的士兵們難道就該死嗎?”,後來他還將此事大肆渲染,借以贏得官兵們的支持,虞允文等人也隻得苦笑無語了。
其實趙旉這樣殘酷,並非是為了現在,對於冷兵器來說,縱使質量稍差也未必不能用,可將來使用火槍大炮之後,這質量若不能保證,炸膛可是會死人的!而且若是因此令槍炮手心生畏懼而不敢裝足發射藥,那宋軍縱使大麵積裝備火器,也隻是浪費金錢而已
等到工匠們漸漸適應了嚴酷的製度後,趙旉又在軍工部門推廣分工協作,卻遇到了一個大難題。
中國古代雖然從秦始皇開始便統一了度量衡,但由於官僚製度的長期影響,中國人在工作時普遍不夠認真,再加上官僚製度下工匠們幹起活來缺乏嚴格監督,自然就更加隨便,在這種情況下精確的度量工具在中國幾乎是鳳毛麟角。以最常見的直尺為例,同樣尺寸的兩把尺子,長度竟然可以相差接近一成,難怪趙旉前世的曆史學家們對於宋尺的長度,一直爭議很大了。
趙旉絕不能容忍這種情形繼續下去,但要想改變這一切,首先得度量衡實現精確化。
在趙旉想來,宋朝時期隻需定準長度、角度、重量即可,而硬度標準目前還沒那個條件製定,溫度計也不是那麽容易就能製造出來的,光真空管的製作就令趙旉束手無策,至於其他的大多數計量單位都可以根據精確的長度、角度和重量單位推算出來,所以倒不必專門花工夫。
標準尺長定為多少並不重要,隻要不太離譜就行,關鍵是那把標尺必須穩定可靠。為此趙旉試驗了多種合金,找出了不易鏽蝕而且熱脹冷縮比例最小的一種鑄成了三把金屬直尺,並將其中之一拿出作為淮西境內所有直尺的標準參照。
趙旉甚至還規定,在一年之內,淮西境內所有的直尺都必須送到合肥接受鑒定,並印上合格標識,若在交易中使用沒有合格標識的直尺,其主人將受到欺詐罪的指控。而重量的標準樣品則要簡單得多,隻需具有足夠的硬度和不易鏽蝕即可,但推廣的速度卻反而不如長度更快,因為樣品的數量多太多了
不過,硬件再好,若軟件過不了關,一樣歇菜。而對軍隊來說,最重要的軟件,自然是軍事製度,尤其是賞罰與用人製度。趙旉借鑒前人(還有後人)的經驗教訓,在近千年後再次力推商鞅當年極力倡導的“尚首功”理念。
不過,考慮到曆史上秦軍因為過於重視斬首數而常有殺良冒功的行為,而令秦軍得到了“虎狼之師”的惡名,使得統一天下的難度大大增加,趙旉並沒有完全套用秦國的軍功製度。
趙旉認為,在戰術上來看,比起殺死多少敵人,部隊是否很好地完成了分派給他們的任務更為重要。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若一千人堅守城隘,將兩萬敵軍拖住,為本軍主力殲滅另外一萬敵軍贏得了時間,他們的功勞難道比本軍主力的將士們小嗎?可是按照首級記功製度,他們將一個首級都沒有,所以後世再沒采用秦製也並非全無道理。
趙旉既然意識到這一點,自然要多加斟酌,最後他規定隻有主將下達相關命令,首級才計入功勳,大多數情況下則以任務完成情況作為評判的主要標準,而且首級隻在戰後由專門的輔兵割去,然後平均分給完成任務的部隊。
而對於任務功勳,趙旉采取了對其分級的做法,至於具體內容則要不時請教吳璘和“二王”等宿將。(事實上趙旉到現在為止作出的幾乎所有決定,無不是與這些內行討論之後的結果,但偶爾他也會一意孤行,一則是他基於前世記憶,確是十拿九穩,二則是他也藉此凸顯自己才是淮西真正的領袖。)不過對於南宋軍隊普遍擅長的攻城戰與守城戰,趙旉卻有著一些獨特的想法
南宋軍隊在攻城方麵還是比較強的,畢竟大宋科技領先於世界,史書上宋軍的戰績也多以攻克某某城池來表示,殺敵人數則往往語焉不詳,即使有記載也大多混亂不堪。
但將攻占城池作為大功,卻產生出了一個近乎於“黑色幽默”的現象,在紹興十年以及後來的數次(含滅金之戰)北伐中,宋軍無不是開始勢如破竹,但最後還是乖乖地將所有新占土地吐了出來,灰溜溜地撤回國內,甚至連百姓都沒有帶出多少。這種典型的無用功,卻成了很多將軍或文臣的晉身之階,實在是太可笑了。
所以趙旉規定,攻占的土地城池,必須置於我軍控製下超過一年,才能算作功勳,這樣一來大將們對於北伐也會更慎重一些。免得總在實力不足時就急吼吼地出擊,結果反而一次次地徒耗國力,到了真正有機會收複失地時卻沒那個實力了
守城就更是宋軍的強項,像趙立、陳規都是其中的翹楚。守城的價值一般來說,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牽扯住敵軍主力,以配合我方主力實現戰略意圖;二是保衛當地百姓的生命財產不受敵人殺掠。至於殺傷敵軍有生力量,除了個別情況,一般來說是遠不能和野戰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