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耶律大石得到這兩萬多戰俘,他的處境則必然會大為改觀,如果向西發展,不但有望建立更大的帝國,也完全有可能直接控製更多的地盤,而不像曆史上那樣隻能以藩屬臣服之類的間接控製為主。而耶律大石如果選擇向東返回故土恢複大遼,那麽這些戰俘的價值就更大了,因為中亞士卒不太可能隨他東行萬裏,遠沒有本族兵馬值得依賴。
與西遼結盟,不但可以多一個強有力的盟友,而且能夠有效地分化瓦解金軍,因為耶律大石是大遼最後一位英雄,他的重新出現無疑將令金國統治下的契丹人與奚人倍受鼓舞,而金人也必然不敢像原先那樣信任這兩族的蕃兵,光是這一點價值就不遜於十萬精兵
頗有些黑色幽默的是,此時的大宋君臣,居然還無一知道西遼的存在(曆史上還是從金人那裏得知的),還好此時距北宋滅亡為時不遠,趙構和南宋的重臣們都知道耶律大石這個人,也了解其不世出的才能,所以基本上還是相信了趙旉假托西域商人的傳言。但若要派人出使西遼,還得拿下河西,然後才能穿越大漠與西遼接上頭。趙構在宋朝曆代皇帝裏,算是對外交的意義比較清楚的,他沒有過多的思索,便同意了趙旉先對西夏動手的主張。
而在具體的作戰方略上,趙旉主張對西夏軍隊區別對待,以防守遏製西夏漢兵,而集中兵力盡量殲滅西夏蕃兵,以動搖西夏國內黨項人的統治地位。因為西夏境內漢人的勢力要比遼金兩國大得多,如果蕃軍受重創而漢軍主力基本無損,西夏的政局必然會出現微妙的變化
為了節約開支,增強軍隊的戰鬥力,南宋不久便進行了第二次軍隊改製,將目前的宋軍分成兩大類,即行營衛軍與行營護軍。行營衛軍以原來的衛軍為基礎,全麵實施新的軍製;而行營護軍則包括那些舊軍隊習氣較重,主將威望過高,短時間內改編難度很大的部隊,例如嶽飛的神武後軍。
按趙旉的構想,行營衛軍(以後均簡稱衛軍)即為天子親軍的意思,基本沿襲了衛軍的編製,以“衛”為基本單位,為日後大宋軍事力量的核心部分,暫時設立了四個,分別是第一師所在的揚州衛、第二師所在的徐州衛,和以原來的西軍改編過來的雍州衛,還有以楊沂中所部神武中軍為主要班底的的豫州衛。
而行營護軍(以後均稱護軍)則依然按照原有的模式管理,包括左護軍、中護軍和右護軍三部,分別以韓世忠、張俊和嶽飛為主帥。趙旉之所以暫時留下他們不動,其實是無奈之舉,因為改編成衛軍可不是換幾個人就可以的,那是傷筋動骨的事,隻要他們三人稍加阻撓就不可能順利完成了,運氣差點激起兵變也不是沒有可能。另外,軍隊大規模改編,在短時間內戰鬥力必然會明顯下降,而這三支軍隊加起來兵力接近三十萬,幾乎占據了宋軍的半壁江山,趙旉可不敢在大敵當前之際自廢武功
而接受改編的兩支部隊則完全不同,楊沂中的神武中軍大多為後來新募的青壯,和那些招安來的士卒相比,他們對大宋的認同度也普遍較高,忠誠心值得信賴,而且其中的絕大部分軍官也是上任沒多久,勢力不穩,容易調動,主將楊沂中又是皇帝的死忠,所以才能老老實實地接受整訓和改編;而吳玠病重難愈,代理主將楊政又性格低調,再加上吳璘在西軍之中有著極高的威望,憑借他卓越的領導能力,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不過,按照要求,衛軍四個主力師總兵力也就六七萬人,其餘的大量官兵則都將被裁撤到二線部隊去,這可是一項費時費力又得罪人的工作。最後是陳規與解潛一起接下了這一重擔,但即使以他們的才能,也足足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才令各衛編製齊全。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衛軍在與西夏人的諸次戰鬥中,都或多或少地呈現出一點亂象,好在將帥能幹,又集思廣益,采納了不少有價值的建議,總算渡過了這一難關。但當時誰都沒有想到,正是這段看上去不太順利的經曆,為日後各衛之間協同作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由於衛軍之中隻有主力部隊才要花錢,二線部隊甚至還能有所盈餘,大宋的軍費開支因此至少每年節省了上千萬貫,這可令趙構和中樞重臣們喜出望外;而由於衛軍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擺脫了昔日“兵為將有”的傳統,南宋政權的穩定性也大大提高了。
但這些都不能解決大宋國庫枯竭的燃眉之急,最後趙旉不得不采納了趙開的建議,出讓未來三年大宋全國的絲茶專營權。雖然犒賞所需金錢總算搞定了,但全國有實力的商賈也因此破費不少,加上趙旉此前的大舉借貸,他們雖然財力雄厚,也不可能支持大宋與兩國長期戰爭。所以,全國範圍的改革已經刻不容緩了
可是現在前線仍在打仗,所以改革的步子不能一下子邁得太大,不然隻會引起國內的動蕩而便宜了敵人。於是趙旉便打算先從軍事上入手,打破自秦滅以後,中國古代打仗的怪圈,同時提高邊疆地區的軍事行政效率。
於是,趙旉提出在邊疆地區設立軍政合一的總督府,以利於禦敵並提高管理效率。他同時還準備給予總督比以往的藩鎮更大的權力,但卻有一點要求在中國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那便是當地財政全都由總督府自理,而且還需要向朝廷上繳相當數額的稅賦。這一製度在曆史上沙俄對東方的擴張中發揮了決定性的意義,使其將版圖擴大到前無古人的地步,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邊疆統治模式,占領諸如西伯利亞之類的貧瘠苦寒的“荒地”對沙俄來說也不但不會虧本,反而有利可圖,而北邊那些戰亂仍頻的地區,怎麽看也比西伯利亞要好得多了。
當然,這一製度也有它的局限性,如果某地與強敵鄰接,隻靠當地駐軍往往難以抵擋,曆史上沙俄在雅克薩的失敗(注1)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它隻能用於鞏固新占地,而不能完全依靠它擴大地盤,除非對手隻是些原始部落。不過,嶽飛的能力可比沙俄曆史上那些遠東總督強得多,麾下的軍隊更是天下頂尖的精兵,所以應該難不倒他
趙構雖然優柔寡斷,但在兒子的反複勸說下,還是向嶽飛頒布了詔令,因為曆史上的祖逖等名將也都做到過,隻要朝廷給個名分和一支規模不大的軍隊,就足以在強敵環伺的北方打下一片天地,嶽飛現在的條件怎麽說也比那些人要好得多了。
注1:雖然雅克薩之戰中,清軍在兵力占據絕對優勢,火器也並不落後多少的情況下,卻隻能依靠斷糧戰術取勝,但贏了就是贏了。至於尼布楚條約的妥協,隻能說清朝皇帝對外太軟弱了,連沙皇也感到意外,其實如果康熙決心足夠的話,以沙俄統治中心和雙方邊界的恐怖距離,他們是贏不了的,當時的俄軍畢竟還沒有後來鴉片戰爭中英軍那麽強大的戰鬥力,清軍也沒爛到後來那種德性
與西遼結盟,不但可以多一個強有力的盟友,而且能夠有效地分化瓦解金軍,因為耶律大石是大遼最後一位英雄,他的重新出現無疑將令金國統治下的契丹人與奚人倍受鼓舞,而金人也必然不敢像原先那樣信任這兩族的蕃兵,光是這一點價值就不遜於十萬精兵
頗有些黑色幽默的是,此時的大宋君臣,居然還無一知道西遼的存在(曆史上還是從金人那裏得知的),還好此時距北宋滅亡為時不遠,趙構和南宋的重臣們都知道耶律大石這個人,也了解其不世出的才能,所以基本上還是相信了趙旉假托西域商人的傳言。但若要派人出使西遼,還得拿下河西,然後才能穿越大漠與西遼接上頭。趙構在宋朝曆代皇帝裏,算是對外交的意義比較清楚的,他沒有過多的思索,便同意了趙旉先對西夏動手的主張。
而在具體的作戰方略上,趙旉主張對西夏軍隊區別對待,以防守遏製西夏漢兵,而集中兵力盡量殲滅西夏蕃兵,以動搖西夏國內黨項人的統治地位。因為西夏境內漢人的勢力要比遼金兩國大得多,如果蕃軍受重創而漢軍主力基本無損,西夏的政局必然會出現微妙的變化
為了節約開支,增強軍隊的戰鬥力,南宋不久便進行了第二次軍隊改製,將目前的宋軍分成兩大類,即行營衛軍與行營護軍。行營衛軍以原來的衛軍為基礎,全麵實施新的軍製;而行營護軍則包括那些舊軍隊習氣較重,主將威望過高,短時間內改編難度很大的部隊,例如嶽飛的神武後軍。
按趙旉的構想,行營衛軍(以後均簡稱衛軍)即為天子親軍的意思,基本沿襲了衛軍的編製,以“衛”為基本單位,為日後大宋軍事力量的核心部分,暫時設立了四個,分別是第一師所在的揚州衛、第二師所在的徐州衛,和以原來的西軍改編過來的雍州衛,還有以楊沂中所部神武中軍為主要班底的的豫州衛。
而行營護軍(以後均稱護軍)則依然按照原有的模式管理,包括左護軍、中護軍和右護軍三部,分別以韓世忠、張俊和嶽飛為主帥。趙旉之所以暫時留下他們不動,其實是無奈之舉,因為改編成衛軍可不是換幾個人就可以的,那是傷筋動骨的事,隻要他們三人稍加阻撓就不可能順利完成了,運氣差點激起兵變也不是沒有可能。另外,軍隊大規模改編,在短時間內戰鬥力必然會明顯下降,而這三支軍隊加起來兵力接近三十萬,幾乎占據了宋軍的半壁江山,趙旉可不敢在大敵當前之際自廢武功
而接受改編的兩支部隊則完全不同,楊沂中的神武中軍大多為後來新募的青壯,和那些招安來的士卒相比,他們對大宋的認同度也普遍較高,忠誠心值得信賴,而且其中的絕大部分軍官也是上任沒多久,勢力不穩,容易調動,主將楊沂中又是皇帝的死忠,所以才能老老實實地接受整訓和改編;而吳玠病重難愈,代理主將楊政又性格低調,再加上吳璘在西軍之中有著極高的威望,憑借他卓越的領導能力,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不過,按照要求,衛軍四個主力師總兵力也就六七萬人,其餘的大量官兵則都將被裁撤到二線部隊去,這可是一項費時費力又得罪人的工作。最後是陳規與解潛一起接下了這一重擔,但即使以他們的才能,也足足花費了兩年多的時間,才令各衛編製齊全。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衛軍在與西夏人的諸次戰鬥中,都或多或少地呈現出一點亂象,好在將帥能幹,又集思廣益,采納了不少有價值的建議,總算渡過了這一難關。但當時誰都沒有想到,正是這段看上去不太順利的經曆,為日後各衛之間協同作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由於衛軍之中隻有主力部隊才要花錢,二線部隊甚至還能有所盈餘,大宋的軍費開支因此至少每年節省了上千萬貫,這可令趙構和中樞重臣們喜出望外;而由於衛軍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擺脫了昔日“兵為將有”的傳統,南宋政權的穩定性也大大提高了。
但這些都不能解決大宋國庫枯竭的燃眉之急,最後趙旉不得不采納了趙開的建議,出讓未來三年大宋全國的絲茶專營權。雖然犒賞所需金錢總算搞定了,但全國有實力的商賈也因此破費不少,加上趙旉此前的大舉借貸,他們雖然財力雄厚,也不可能支持大宋與兩國長期戰爭。所以,全國範圍的改革已經刻不容緩了
可是現在前線仍在打仗,所以改革的步子不能一下子邁得太大,不然隻會引起國內的動蕩而便宜了敵人。於是趙旉便打算先從軍事上入手,打破自秦滅以後,中國古代打仗的怪圈,同時提高邊疆地區的軍事行政效率。
於是,趙旉提出在邊疆地區設立軍政合一的總督府,以利於禦敵並提高管理效率。他同時還準備給予總督比以往的藩鎮更大的權力,但卻有一點要求在中國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那便是當地財政全都由總督府自理,而且還需要向朝廷上繳相當數額的稅賦。這一製度在曆史上沙俄對東方的擴張中發揮了決定性的意義,使其將版圖擴大到前無古人的地步,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邊疆統治模式,占領諸如西伯利亞之類的貧瘠苦寒的“荒地”對沙俄來說也不但不會虧本,反而有利可圖,而北邊那些戰亂仍頻的地區,怎麽看也比西伯利亞要好得多了。
當然,這一製度也有它的局限性,如果某地與強敵鄰接,隻靠當地駐軍往往難以抵擋,曆史上沙俄在雅克薩的失敗(注1)就說明了這一點,所以它隻能用於鞏固新占地,而不能完全依靠它擴大地盤,除非對手隻是些原始部落。不過,嶽飛的能力可比沙俄曆史上那些遠東總督強得多,麾下的軍隊更是天下頂尖的精兵,所以應該難不倒他
趙構雖然優柔寡斷,但在兒子的反複勸說下,還是向嶽飛頒布了詔令,因為曆史上的祖逖等名將也都做到過,隻要朝廷給個名分和一支規模不大的軍隊,就足以在強敵環伺的北方打下一片天地,嶽飛現在的條件怎麽說也比那些人要好得多了。
注1:雖然雅克薩之戰中,清軍在兵力占據絕對優勢,火器也並不落後多少的情況下,卻隻能依靠斷糧戰術取勝,但贏了就是贏了。至於尼布楚條約的妥協,隻能說清朝皇帝對外太軟弱了,連沙皇也感到意外,其實如果康熙決心足夠的話,以沙俄統治中心和雙方邊界的恐怖距離,他們是贏不了的,當時的俄軍畢竟還沒有後來鴉片戰爭中英軍那麽強大的戰鬥力,清軍也沒爛到後來那種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