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趙旉腦中仍然殘留著前世的平等思想,並不像曆朝皇帝一樣看不起下層百姓,再加上他在事實上已經與士大夫階層決裂,所以倒是隻剩下這華山一條路可走了,“你們不願向我妥協,我也不是非要你們的支持不可,既然你們做出了選擇,那麽我也做出我的選擇,當一位‘人民的王’”


    但不管怎樣,趙旉還是不願意與父親因為一些宵小之輩的蠱惑而鬥個你死我活,所以在積極備戰的同時,趙旉請朱淑真為其擬稿,給父親寫了一封親筆信,字數不多,卻凝聚了說不出的悲憤淒涼之意。


    雖然父親可能心軟,但那些士大夫們卻絕對不會輕易放過自己,所以趙旉要想避免內戰的發生,還必須顯示出強大的實力,令他們不得不心生忌憚,而作出一定的妥協。目前趙旉麾下可以信任的軍隊雖然還有十多萬人,但扣去二線部隊的話,就隻有不足五萬了,而且還分散在甘陝、河南、兩淮和山東廣大的地域之中,同時他們之中的上層軍官大多離開了崗位,衛軍現在簡直就是一盤散沙。


    雖然因為團營級單位大多沒有受到破壞,而衛軍普遍擅長防禦作戰,朝廷的大軍想要在短時間內將他們徹底剿滅是幾乎不可能的。不過,光靠官兵們各自為戰,而缺乏全局高度的調度指揮,碰上韓、張、楊等大將所部宋軍,還尚可一戰,但若是前來“平叛”的是即使與全盛時期的衛軍相比都毫不遜色的嶽家軍,對他們而言,壓力就未免太沉重了點


    想到嶽飛,趙旉的心中多少有些無奈,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他實在是不願和這位心目中的英雄、以及當今世上最可怕的名將對陣。但其實在很早之前,趙旉就預料到了很可能會有這麽一天,因為嶽飛對於儒家道統的推崇和狂熱,甚至連大多數的士大夫都比不上,而他則想要打破這一束縛中國發展的桎梏,雙方爆發衝突是遲早的事。盡管如此,趙旉還是竭力避免這一天的到來,當初將嶽雲等幾千名嶽家軍官兵吸收進衛軍的係統,就是為此。


    然而,嶽飛畢竟不是虞允文,不但個性更加執拗,而且年齡也大了許多,思想上想要轉過彎來,實在太過艱難。再說了,虞允文幾乎天天與趙旉見麵,思想中依然有大量舊的殘留(盡管這未必是壞事),何況是這麽多年裏與趙旉見麵的時間加起來還不到一天一夜的嶽飛呢?


    好在嶽飛並沒有像與金軍交戰時那樣“貪功越權”,如果他趁著衛軍目前的窘境,不等朝廷詔令便大舉揮軍南下,直取河南的話,衛軍本就處於劣勢的兵力將被一切兩段,如果四川的近十萬宋軍同時北進川陝的話,被阻斷去路的趙旉幾乎沒有可能安然回到自己的根據地淮南,而成為一隻甕中之鱉,除非他向北遁入大漠深處當牧民


    盡管如此,但嶽雲他們還是必須在兩方之間做出選擇,趙旉很體諒他們兩難的處境,很大度地表示,留下自然歡迎,中立也無不可,若是決定回到昔日的上司和戰友中間與衛軍為敵,他雖然會很傷感,但也絕不阻攔。結果,在這將近兩千從無數次血戰中幸存下來的勇士當中,離開的不足百人,幾乎都是軍官,士卒之中願意返回嶽家軍的還不到十個人。


    這令趙旉非常高興,因為他清楚地看到,衛軍作為一個團體已經產生了相當強的凝聚力,這最主要是因為衛軍之中一直以來貫徹“官兵平等”的結果。哪怕隻是形式上的平等,放眼天下也算得上獨一無二,嶽飛再怎麽愛兵如子,他畢竟深受傳統思想影響,上下尊卑之別還是很注意的,又怎麽能與不準打罵士卒的衛軍相比呢?要知道,曆史上其後近千年間,全世界也就一支軍隊做到了這一點


    當然,這些官兵的家人早就都被趙旉接到揚州安置,也是原因之一,但趙旉既然發話放他們離開,就決不會食言,這一點隻要是衛軍的老兵無不明白,因為在他們的記憶中趙旉從來就沒有失信過。事實上確如趙旉所想,他一手締造的衛軍,因其前無古人的全新製度,以及趙旉長期以來的刻意堅持,與各支舊式軍隊相比,顯得涇渭分明,並且由此衍生出了一種極為強烈的集體認同感,就好像那些在國外聚居一地的同族移民一樣。


    但大家之所以願意留下來,甚至不惜與朝廷的大軍為敵,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他們對趙旉和衛軍這個集體有信心。是人就有求生的本能,普通士卒又不太可能有什麽崇高的理想,若不是相信趙旉必將獲得最後的勝利,他們又豈會留下白白送死,還賠上自己的親友?


    趙旉自小就一直偽裝成天才,後來宣傳部門又長期鼓吹他那些並不虛假的豐功偉績(注1),在衛軍官兵尤其是基層士卒之中,對於趙旉的個人崇拜已經非常普遍,大家都相信,隻要他在,什麽奇跡都可能發生,渾然忘卻了現在的他其實也不過就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而已。


    趙旉當初作出自我包裝的決定時,內心其實是相當矛盾的,但現在他卻無比慶幸自己當初的決定。在法製觀念與契約精神完全沒影的古代中國,若沒有樹立起一個強有力的領袖,那麽人數再多,也隻會是一盤散沙,連打敗國內外的敵人都做不到,又怎麽可能將中國引入正確的軌道呢?


    由於早有心理準備,對於嶽雲的離開,趙旉的情緒並未出現太大的波動,反而是嶽雲自從返回嶽家軍之後就一直悶悶不樂,正和趙旉在告別時預料的一樣。這並不僅僅是因為他感到自己有些對不起趙旉,而更是由於他第一次發現自己從小敬畏有加的父親其實也會犯錯。


    嶽雲雖然不太懂政治,卻親眼看到在趙旉的管理下,特區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遠非大宋其他地方可比,而且嶽雲身為衛軍的重要將領,深知大家平時操練都以騎兵為假想敵,僅這一點就可以說明趙旉並沒有篡逆的野心,因為即使是騎兵最多的嶽家軍,其主力依然是步兵。至於趙旉存心破壞聖人傳下來的道統,嶽雲並沒有將它當回事,在他看來,如果所謂的道統隻能對內讓百姓過苦日子,對外受敵人欺負,那麽這種“道統”不要也罷。不過,這些想法嶽雲也隻敢腹誹一下,從小就很怕父親的他還不敢就此與其爭辯


    注1:哪怕是同樣的成果,宣傳與不宣傳,宣傳得好與宣傳得差,也會產生很大區別,這一點現實中有太多的例子,隻要稍微細心一點都能留意到,筆者就不再贅述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醫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從小不會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從小不會爬並收藏醫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