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篡位的話,風險稍大,但隻要顯示一下衛軍的真正實力,嶽飛縱然死板,也絕不會願意為金人做嫁衣,而和已經獲得了正統地位的趙旉打一場曠日持久的內戰。但對珍惜中華元氣的趙旉來說,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選擇這條路的,何況縱然對父親背棄自己而心存怨恚,但趙旉畢竟年紀不大,自幼又深受父親寵愛,心中依然還是多少念及一點父子之情。而若衛軍隻是逼朝廷作出妥協的話,朝廷停戰的旨意一下,嶽飛就更沒有動手的理由了。


    但是,如果是嶽飛搶先出兵河南,那麽趙旉不但更難安全地抵達根基之地,而且即使他安全地回到了淮南,在側翼受到嶽家軍威脅的情況下,以趙旉一向謹慎的性格,他也決計不敢再分兵南下了。到那時衛軍就隻能仰仗水軍之利,同官軍打一場持久戰,而這種傷及華夏元氣的戰爭方式,除非別無選擇,趙旉是萬萬不願嚐試的


    所以,李顯忠的提議雖然看似非常冒險,卻正合了趙旉心意,而且趙旉想起那段曆史後,不自覺地由金人想起了其他幾族更加成功的胡人,原本的一些擔憂也意外地得到了緩解,“是啊,士大夫階層之中也並非鐵板一塊,隻要在雄厚實力的基礎上,恩威並施、分化瓦解,不可能搞不定的。要不是這樣,曆史上的蒙元滿清之流又如何能征服華夏呢?唉,隻是敢於與我抗爭到死的,卻都是我中華的脊梁”


    歎氣歸歎氣,隻要能夠因此令大宋的黎民百姓少受戰亂之苦,趙旉縱然要受良心的譴責,也還是會義無反顧的,畢竟曆史已經證明了,所謂的“先王之道”不過是一潭死水,它隻會令華夏文明發展的步伐泥足深陷。所以趙構沒有過多地猶豫,便很快采納了李顯忠的建議,並對其大為嘉許。李顯忠自然是非常感動,一顆懸著的心也終於放下了,不管成敗如何,隻要趙旉這邊接受了他,家族就肯定可以保住了。畢竟李家在陝西根基深厚,而且相對趙旉來說,他們熟知朝廷官僚們的習氣,應付那一邊可要相對輕鬆多了。


    但是趙旉一走,人心好不容易才安定下來的陝西軍民便又沒有了主心骨,光是要向他們解釋清楚自己回淮南並不是丟下他們,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這些瑣碎之事自有宣傳部門負責,用不著趙旉自己操心。何況為了避免嶽飛警覺而提早出兵,趙旉此行必須迅速而保密,就更沒有餘暇親自過問此事了。但那些宣傳人員連指鹿為馬的本事都有,實話實說還不是小菜一碟?


    相對而言,令趙旉更加擔心的倒是萬一嶽飛沒有選擇襲取補給困難(黃泛區的經濟尚未恢複)的河南,而是先行出兵陝西以掃除後顧之憂的話,留在陝西的這幾萬衛軍能否抵擋?的確,陝西地形的優勢可以彌補此地衛軍兵力的不足,但若沒有才能卓著而且深得軍心的指揮官,是不可能與擁有天才統帥的精銳之師嶽家軍抗衡的。而陝西一旦兵變,消息傳開後必定會嚴重影響各地衛軍的士氣和軍心,遠在數千裏外的江淮戰場也很可能受到嚴重影響,那時原定的計劃能否得逞,就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雖然在趙旉遲遲不歸時竭力穩住了軍心,但現在才剛滿二十歲的魏勝在趙旉看來,還是太年輕了點,而且魏勝雖然已經頗有才幹,但曆練仍顯不足,即使與衛軍原先的幾員老將相比也稍遜一籌,更別說是和更加可怕的嶽飛對陣了。


    另外,由於衛軍創建早期騎兵嚴重不足,魏勝當初在軍校中所學的騎兵課程自然相當有限,現在他指揮起車兵和步兵來已經可以說是如臂如指,但要指揮好紀律相對鬆散、作戰方式更加靈活的騎兵,對現在的他來說,負擔卻實在是太重了。而陝西作為衛軍最主要的騎兵基地,騎兵數量甚至比一線的步兵還多,所以趙旉走後光靠魏勝一人支撐門麵,是肯定不行的。而這個要緊的時候,忠心不二的二王卻分別駐守在河南與淮北,那兩個防區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片刻都不能離開。在這種情況下,趙旉被迫做出了他自出宮開府以後最冒險的一次人事任命


    “殿下,這請您三思”,李顯忠幾乎被意想不到的幸福砸暈了,雖然以前他也曾經率領過數萬騎兵去支援嶽飛的軍隊,但那時他的身份不過是代理罷了,仗打完了軍權就被立刻收回,甚至在戰役中團級以上的軍官就可以各行其是,根本不必聽他的號令,那時李顯忠唯一的工作,就是將不熟悉地理的大家帶到河東戰場,打完仗再帶回來而已。但這次趙旉卻竟然將衛軍三分之二的騎兵一下子全部都交給他來指揮,是真的由他指揮,而不隻是帶隊,這實在是令他難以置信。


    要知道衛軍一直實行精兵戰略,趙旉這次撥給李顯忠的兵馬雖然隻有兩三萬人,卻足足是三個師的編製,士卒不但個個訓練有素,而且裝備也異常精良。若僅以戰鬥力而論,這支兵馬已經超過了大宋除嶽家軍以外的任何一支軍隊,李顯忠新入衛軍,自認為不可能獲得趙旉如此的信任,於是不由懷疑趙旉此言隻是為了試探他,立刻連連推辭。


    但李顯忠很快就從趙旉的語氣和神態中發現他是認真的,而且還給予了自己無條件的新任,因為趙旉居然連參軍都沒給他配。李顯忠很清楚,在衛軍之中,隻有其當初的締造者之一吳璘曾經享有這樣的特殊待遇,李顯忠這下愈發惶恐,尤其是想到吳璘現在也在事實上撇清了與衛軍的關係之後,李顯忠雖是武夫,卻也明白飛來洪福往往是大禍的開端這一道理。


    趙旉選擇李顯忠指揮陝西衛軍的三個騎兵師,實在是沒有更好的辦法,不得已而為之,豈會因為他的拒絕而改變主意?不過,畢竟那三個騎兵師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士卒是當初李顯忠招募的陝西當地青壯。而李顯忠在陝西青年之中素有威望,想要拉攏那些人並不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再加上李家在陝西根基深厚,趙旉返回淮南後,內衛與宣傳部門的工作重心又勢必東移,到時候若是李顯忠心懷不軌,無論是擁兵自重還是陰結朝廷,麻煩都著實不小。趙旉若有別的選擇,是決不會冒這個險的,但李顯忠的連番推托倒也多少衝淡了一點趙旉心中的擔憂。


    李顯忠雖然連番推辭,但他畢竟也是想要有所作為的男子漢大丈夫,見趙旉態度誠懇,甚至點明這一職務隻是暫時的,等李顯忠立功(在趙旉那邊得手之前,陝西不丟便是大功一件。)後另有委派和封賞,所以他最終還是接受了這一任命。


    趙旉同時還對此前亂局中立下首功的魏勝破格擢升,並將陝西衛軍之中除騎兵以外的幾乎全部軍隊都交由他來指揮,讓其與李顯忠密切合作,牽製住嶽飛南下的步伐,為趙旉在淮南的行動爭取時間。由於魏勝是皇家陸軍學校培養出來的,趙旉對他要信任得多,自然是“內舉不避親”,給予其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授權,李顯忠的權位看似更高,卻必須配合魏勝的行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醫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從小不會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從小不會爬並收藏醫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