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各族單獨編隊也有一個隱患,那就是時間一長很容易離心離德,尤其是在主帥威望不夠而漢人政權又衰弱下去的時候。不過,現在大宋國勢(隻是國勢,整體國力其實還比不上北宋極盛期)強盛,衛軍的實力也依舊堅挺,而且張家家傳的殘暴與狡詐正對了這些民族普遍畏強淩弱的命門,所以在張子蓋眼中,那些異族官兵反倒比漢兵“乖”多了。而更重要的是,張子蓋麾下超過八成(之所以還有一成多不是,是為了給士卒以晉升的希望,他們訓練與戰鬥時才會全力以赴。)的軍官都是漢人,對這支“雜牌”部隊的控製力並不弱,所以根本無需擔心,後來的事實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當然,大宋睥睨天下的繁榮文化對周邊各族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在其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那就是後話了


    而在目前,人數不足一萬,而且大部分士卒都未受過嚴格訓練的“雜牌軍”(注1)還得好好整訓才能投入實戰。不過趙旉對此並不怎麽上心,他對張子蓋的“重用”,主要還是為了還張俊一個人情而已,但他後來才發現,有這樣一支異族雜牌軍存在,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還真的很不錯


    當然,那都是以後的事,現在趙旉還是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畢竟以衛軍如今的實力,隻能說是自保有餘、進取不足,可每年的各項花費卻已經相當驚人,如果不能盡快將揚州衛安置好(注2),發揮出它的生產效能,用不了一年時間,衛王府就得坐吃山空了。好在嶺南目前雖然仍很荒涼,但是水熱非常充足、適宜開發成良田的平原麵積也很大,而培高田地技術又能大大彌補新開耕地肥力不足的缺陷(盡管因為作物種類的原因,不能將其用於所有的耕地。),所以揚州衛的第一期屯田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雖然屯田兵人數有限,但隨著(土法)機械化運動的深入開展,軍墾農場的耕作效率卻非常驚人,隻要第一季獲得豐收,接踵而至的近百萬移民的口糧就完全可以自給了,而瓊州一帶每年是可以種植兩到三季的


    不過,農業固然重要,但工業才是衛軍東山再起的真正倚仗。由於嶺南遠離大宋的統治中心,那些隻會動動嘴皮子的士大夫們就更是避之唯恐不及,趙旉再無顧忌,便將當初隻告訴陳靈一人的大量近現代科技知識傾囊而出,由陳靈等人將其全部整理成冊,極大地推動了衛藩(即趙旉的那兩塊封地)工農業的發展。


    其中,與趙旉前世所學專業關聯較大的生物、化學、醫學等學科還好,陳靈等人基本上隻需要記錄整理即可,沒花幾個月時間就都全部完成;而機械、氣象等其他學科可就麻煩多了,趙旉說出的那些知識雖然一樣很有價值,但大多都隻是科普讀物的水平,根本形不成完整的理論體係,結果陳靈以及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耗費了足足十幾年時間,才將這些學科的框架搭起來,事實上成了他們的再創作。不過,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大宋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家群體出現了,其中最為傑出的,莫過於被後世稱為“科技之父”的怪才熊仕了,盡管因為種種原因,趙旉一直看其很不順眼


    盡管如此,趙旉對大宋日後科技發展所起的導向性作用還是不能無視的,若是任由科學家們自己去探索,找錯研究方向而鑽牛角尖的例子肯定比比皆是,想取得同樣的成果搞不好要一兩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且耗費巨大。另外,趙旉也利用閑暇時間對他感興趣的一些領域進行了研究,雖然成果比不上那些大師級人物,但也能勉強算得上是一個“科學家”了


    科技尤其是科學的發展,必須有發展良好的教育體係作為基礎,而趙旉在這方麵有兩世記憶中太多的例子供其參考,以前也曾為此絞盡腦汁,所以心中還是有些想法的。抵達封地之後,趙旉對衛藩的教育製度進行了較之當初特區更為深入的改革,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效。不過,教改如此順利,與衛藩的落後(注3)也有很大關係,正所謂“一張白紙上麵才能繪出最美的圖畫”


    相比幼年在兩淮等地所做的,現在衛藩的教育製度更加貼近趙旉的理想,除了延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腦力與體力相結合”這兩大路線並帶有濃重實用主義色彩的學校教育之外,趙旉還出錢在衛藩的每個州府都建了可供領民自由使用的圖書館和公共實驗室(注4)。雖然為此耗費的金錢令人動容,沈大用也多次向趙旉訴苦,但他卻依然一意孤行,因為趙旉知道,“再窮不能窮教育”。何況,僅僅考慮到這些公益性的文教機構建成後可以解決那麽多知識分子(尤其是舊式知識分子)就業,趙旉就覺得自己所花的巨額投資實在是太值了


    不過,比起科學技術本身,趙旉對其轉化為具體產品的環節更為注重,因為理論研究與生產實踐脫節這個問題,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依然嚴重。其實,中國人的心靈手巧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隻要上層重視,不走歪路,出成績的可能性相當大。事實上,趙旉到現在還記得某位著名外籍華裔科學家曾經說過,那些留美的中國科學家中搞應用成功的遠比做理論的多得多,所以當時國內應用科技方麵不行完全是體製與環境的問題。


    趙旉當初在特區搞的所謂“工業”其實隻能算是有組織的手工業,而現在他已經無所顧忌,自然要在封地裏建設真正的大工業(注5),其中投資最大的則是鹽場、造船、冶金這三大製造業。


    食鹽在古代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更可能是古代最賺錢的商品,趙旉自然不會放手,而且為了以防萬一,他準備在封地裏也建一個新的鹽場備用。這是因為淮東鹽場的生意太好,而且將各地官營與私營的劣質食鹽紛紛擠出市場,令很多人的利益受到了損害。所以衛王府的官民開始向衛藩轉移後,朝中的多方勢力便都想趁機接手這一聚寶盆,而不約而同地向趙旉施加壓力。但趙旉雖然顧慮金軍死灰複燃以及一些個人因素而委屈求全,但也不會蠢到作出無止境的忍讓,何況其中的很多人都已經被趙旉視作了敵人,就更不會愚蠢地資敵了。


    注1:這個番號是趙旉惡搞的,但此類名稱在古代並無貶義,如“雜號將軍”,所以張子蓋不但接受了,還挺開心


    注2:平民遷徙起來要比軍隊磨蹭很多,所以先期到達的揚州衛官兵必須自力更生才行


    注3:海南島與雷州半島在南宋時期還極為貧窮落後,雖然北宋時期的一些名臣被貶此地多少帶來了一些文化,但儒學根基與內地是根本沒法比的,而這正方便了趙旉所進行的改革,畢竟“除舊”總比“布新”要難得多


    注4:在這方麵,中國比西方甚至某些發展中國家都要落後一大截,而公共實驗室對一國科教事業的促進作用是連圖書館都比不上的,而且時代越是發展,這一點就越明顯,因為開創性的實驗是沒法模擬的,而圖書館卻可以濃縮到一張光盤裏


    注5:隻要滿足了兩個條件,就不再是個體的手工業,而可以稱之為社會化的大工業,一是較為細致的分工協作,二是擴大化再生產的趨向與可能,至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工業革命的完成,則都不是必要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醫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從小不會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從小不會爬並收藏醫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