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日本經濟騰飛後,重新成為了發達國家,而日本百姓也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看上去倒也像是“先苦後甜”,可是日本的分配雖然比某國要公平一些,但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日本人民的絕大多數勞動成果還是都被財閥們收進了腰包。而且日本人富裕不假,但工薪階層的生活壓力卻是非常大的
所以民族主義並沒有為日本下層百姓帶來多少好處,而國家層麵上也隻是短期地獲利,後來日德雖然號稱複興,卻都已成為了美國的附庸
而且在反思中,趙旉還留意到一個事實,民族主義在一個大國長期盛行的情況,曆史上從來都沒有過,而隻要稍微動下腦子,就能明白其中的緣由。那是因為,在工業革命以前,運輸通訊不暢這個難題對幅員萬裏的大國來說是無法解決的,縱然這個大國原本隻有一個民族,時間一久也會自行分裂,就如同曆史上的法蘭克人一樣(法蘭克人是現代德意誌人、法蘭西人和意大利人的祖先)。
在廣大的地域內,要想維持一個民族的完整性,一般來說必須依靠一些特殊的紐帶,譬如宗教,典型的例子有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但也可能是被動的民族判定,比如吉普賽人散居世界各地那麽多年,也不信什麽專屬於其民族的宗教,這個民族卻依然沒有從地球上消失,恰恰是因為其他民族對其的偏見和歧視,否則一直都是弱勢民族的他們早就融入到世界各地的那些強勢民族之中去了;而漢人及其前身華夏族的形成與長期存在,則是因為周王朝(注1)史上少有的長命(大國裏好像隻有拜占庭比周要長)和中古時期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一統世係(注2)和方塊字,這可都是世界曆史上的特例
想到這裏,趙旉不由意識到另外一個問題,“一個民族因為地域過於廣闊而分裂成三個,原先的那個民族則因改頭換麵而在形式上不複存在(就如同華夏族演變成漢族那樣);與長留故土而保持了民族的純粹性,這兩種情況,哪一種更好呢?假設前一種情況中,那三個民族控製的區域之和遠大於故土的話”
很明顯,若是那子民族之間能夠和平共處,肯定是擴張出去更好,但這是基本不可能的,因為內鬥是人類的劣根性之一,哪個民族都不例外。別說“窩裏鬥”出名的中國人了,即使那些號稱團結的其他民族也是一樣,在趙旉的記憶中,朝韓兩國嘴上都說要和平統一,但隻要稍有摩擦就立刻跟幾世冤家似的,而他們的百姓也是支持的多。如果朝鮮那邊還好解釋成是被洗腦或是控製了,但韓國也是一樣,而且似乎反戰呼聲更弱
在這種情況下,到底那種情形更好還真的很不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好在趙旉並沒有鑽牛角尖,想不出來就不去想好了,畢竟僅就現在得出的結論已經足以讓他明白下麵該怎麽做了。民族主義思想(注3)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派上大用場,但其不適合大國是毫無疑問的,所以趙旉必須為大宋重新尋找一個立國思想,“保持文明多元化的話,日本的路子就學不了,隻能學美國,當然,中國特色總是要有的”
但考慮到民族主義的特定用途,趙旉又不舍得將其完全放棄,就在他絞盡腦汁的時候,記憶深處有關新中國建立初期解放並穩定各民族地區時采取的做法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其實我可以棄民族主義之名,行民族主義之實”
“由於漢人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相較其他民族占據了絕對優勢(注4),隻要推行所有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就不可能有哪個民族能與漢人競爭。而這樣的絕對民族平等政策看上去卻是完美無瑕的,可以始終占據道德上的製高點,而不會像那些民族優惠政策一樣兩邊不討好,更是強於容易增加鄰邦敵意、引起異族不滿的民族歧視性政策(如蒙元時期的四等分類法)。而且形式上的絕對平等還有個好處,那就是以後的老大們可以無限期地一直沿用下去,而不必改來改去。而等到有人發現其中弊端的時候,世界也早該文化昌明了吧?到那時各階層的民意應該已經可以影響上層決策,就不必我提前幾百年為他們未雨綢繆了”,趙旉想到這裏,突然發現自己也許根本就不需要再利用民族主義了,甚至還應該打壓民族主義傾向
這是因為,既然趙旉不準備將大宋或者說中國建設成一個像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一樣的民族國家,就必須緩和國內的民族矛盾。中國古代的各族政權在這一點上曆來做得不好,推行民族壓迫和歧視政策的那些胡族政權就不提了,漢人的政權也一樣是問題多多,因為皇帝和權臣們幾乎都是將“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反過來用,結果是既樹敵來又資敵。
那些笨蛋一方麵將自己對於“蠻夷”的歧視擺在臉上,好像就怕別人看不出來的樣子,引起了各族對於漢人的普遍怨恨;另一方麵則又無條件地賞賜那些他們看不起的“蠻夷”無數錢糧,幫助他們增長人口(對遊牧民族來說就是軍力)
(這屆亞洲杯真是既蛋疼又烏龍,不過挺刺激,想起了波爾圖登頂歐冠那一年)
注1:周朝八百多年期間,雖然王權逐漸崩潰,但其版圖卻是一直都在迅速擴張的,而昔日的大敵東夷(西周就基本融合了)、南蠻(其實就是楚國,這是文化同化的典型案例。)、西戎(主要是秦國的功勞)與北狄(這個最強,但也扛不住三晉輪流蠶食。)等異族也都逐漸融入了華夏,華夏族也終於成為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強大民族,而商朝雖然也統治了六百來年,但統治地域卻比周朝小很多,而華夏族的其他幾大源流也尚未融入,再說後世漢文明的主要思想潮流也大都是沿襲周朝的文化傳統(諸子百家中,隻有墨家摻雜了一點周朝以前的思想,而且還不是主流,而後來一統天下的儒家思想,更是直接取法於周朝宗法製度。),所以華夏族的主體完全形成應該是在周朝,而不是商朝或更早的時期。
注2:在工業革命之前,大國之中實行中央集權製的隻有中國一個,而且朝鮮、越南等小國也不過是照搬它們宗主國的製度罷了
注3:前麵忘記注明了,本書中提到的民族主義,隻特指狹義的民族主義,在抵禦外侮過程中人民自發產生的針對敵人的民族仇恨不屬於此類。
注4:指的是宋代,新中國(民國時期也差不多)則不然,由於幾百年裏一直靠著漢人和其他各族的供養,滿族得以全員脫產,而將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各種興趣愛好上,因此他們的平均文化程度與財富擁有量都一直高於漢族,為五十六個民族之首,直到二十一世紀依然如此(這則是拜那從不區分情況、隻要是少數民族就一律給予優惠和扶持的錯誤民族政策所賜,家底厚則隻是次要因素,盡管民國政府當年對於旗人的優待也一樣過分。)。
所以民族主義並沒有為日本下層百姓帶來多少好處,而國家層麵上也隻是短期地獲利,後來日德雖然號稱複興,卻都已成為了美國的附庸
而且在反思中,趙旉還留意到一個事實,民族主義在一個大國長期盛行的情況,曆史上從來都沒有過,而隻要稍微動下腦子,就能明白其中的緣由。那是因為,在工業革命以前,運輸通訊不暢這個難題對幅員萬裏的大國來說是無法解決的,縱然這個大國原本隻有一個民族,時間一久也會自行分裂,就如同曆史上的法蘭克人一樣(法蘭克人是現代德意誌人、法蘭西人和意大利人的祖先)。
在廣大的地域內,要想維持一個民族的完整性,一般來說必須依靠一些特殊的紐帶,譬如宗教,典型的例子有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但也可能是被動的民族判定,比如吉普賽人散居世界各地那麽多年,也不信什麽專屬於其民族的宗教,這個民族卻依然沒有從地球上消失,恰恰是因為其他民族對其的偏見和歧視,否則一直都是弱勢民族的他們早就融入到世界各地的那些強勢民族之中去了;而漢人及其前身華夏族的形成與長期存在,則是因為周王朝(注1)史上少有的長命(大國裏好像隻有拜占庭比周要長)和中古時期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一統世係(注2)和方塊字,這可都是世界曆史上的特例
想到這裏,趙旉不由意識到另外一個問題,“一個民族因為地域過於廣闊而分裂成三個,原先的那個民族則因改頭換麵而在形式上不複存在(就如同華夏族演變成漢族那樣);與長留故土而保持了民族的純粹性,這兩種情況,哪一種更好呢?假設前一種情況中,那三個民族控製的區域之和遠大於故土的話”
很明顯,若是那子民族之間能夠和平共處,肯定是擴張出去更好,但這是基本不可能的,因為內鬥是人類的劣根性之一,哪個民族都不例外。別說“窩裏鬥”出名的中國人了,即使那些號稱團結的其他民族也是一樣,在趙旉的記憶中,朝韓兩國嘴上都說要和平統一,但隻要稍有摩擦就立刻跟幾世冤家似的,而他們的百姓也是支持的多。如果朝鮮那邊還好解釋成是被洗腦或是控製了,但韓國也是一樣,而且似乎反戰呼聲更弱
在這種情況下,到底那種情形更好還真的很不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好在趙旉並沒有鑽牛角尖,想不出來就不去想好了,畢竟僅就現在得出的結論已經足以讓他明白下麵該怎麽做了。民族主義思想(注3)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派上大用場,但其不適合大國是毫無疑問的,所以趙旉必須為大宋重新尋找一個立國思想,“保持文明多元化的話,日本的路子就學不了,隻能學美國,當然,中國特色總是要有的”
但考慮到民族主義的特定用途,趙旉又不舍得將其完全放棄,就在他絞盡腦汁的時候,記憶深處有關新中國建立初期解放並穩定各民族地區時采取的做法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其實我可以棄民族主義之名,行民族主義之實”
“由於漢人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相較其他民族占據了絕對優勢(注4),隻要推行所有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就不可能有哪個民族能與漢人競爭。而這樣的絕對民族平等政策看上去卻是完美無瑕的,可以始終占據道德上的製高點,而不會像那些民族優惠政策一樣兩邊不討好,更是強於容易增加鄰邦敵意、引起異族不滿的民族歧視性政策(如蒙元時期的四等分類法)。而且形式上的絕對平等還有個好處,那就是以後的老大們可以無限期地一直沿用下去,而不必改來改去。而等到有人發現其中弊端的時候,世界也早該文化昌明了吧?到那時各階層的民意應該已經可以影響上層決策,就不必我提前幾百年為他們未雨綢繆了”,趙旉想到這裏,突然發現自己也許根本就不需要再利用民族主義了,甚至還應該打壓民族主義傾向
這是因為,既然趙旉不準備將大宋或者說中國建設成一個像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一樣的民族國家,就必須緩和國內的民族矛盾。中國古代的各族政權在這一點上曆來做得不好,推行民族壓迫和歧視政策的那些胡族政權就不提了,漢人的政權也一樣是問題多多,因為皇帝和權臣們幾乎都是將“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反過來用,結果是既樹敵來又資敵。
那些笨蛋一方麵將自己對於“蠻夷”的歧視擺在臉上,好像就怕別人看不出來的樣子,引起了各族對於漢人的普遍怨恨;另一方麵則又無條件地賞賜那些他們看不起的“蠻夷”無數錢糧,幫助他們增長人口(對遊牧民族來說就是軍力)
(這屆亞洲杯真是既蛋疼又烏龍,不過挺刺激,想起了波爾圖登頂歐冠那一年)
注1:周朝八百多年期間,雖然王權逐漸崩潰,但其版圖卻是一直都在迅速擴張的,而昔日的大敵東夷(西周就基本融合了)、南蠻(其實就是楚國,這是文化同化的典型案例。)、西戎(主要是秦國的功勞)與北狄(這個最強,但也扛不住三晉輪流蠶食。)等異族也都逐漸融入了華夏,華夏族也終於成為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強大民族,而商朝雖然也統治了六百來年,但統治地域卻比周朝小很多,而華夏族的其他幾大源流也尚未融入,再說後世漢文明的主要思想潮流也大都是沿襲周朝的文化傳統(諸子百家中,隻有墨家摻雜了一點周朝以前的思想,而且還不是主流,而後來一統天下的儒家思想,更是直接取法於周朝宗法製度。),所以華夏族的主體完全形成應該是在周朝,而不是商朝或更早的時期。
注2:在工業革命之前,大國之中實行中央集權製的隻有中國一個,而且朝鮮、越南等小國也不過是照搬它們宗主國的製度罷了
注3:前麵忘記注明了,本書中提到的民族主義,隻特指狹義的民族主義,在抵禦外侮過程中人民自發產生的針對敵人的民族仇恨不屬於此類。
注4:指的是宋代,新中國(民國時期也差不多)則不然,由於幾百年裏一直靠著漢人和其他各族的供養,滿族得以全員脫產,而將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各種興趣愛好上,因此他們的平均文化程度與財富擁有量都一直高於漢族,為五十六個民族之首,直到二十一世紀依然如此(這則是拜那從不區分情況、隻要是少數民族就一律給予優惠和扶持的錯誤民族政策所賜,家底厚則隻是次要因素,盡管民國政府當年對於旗人的優待也一樣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