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家家都有難念的經
一向強硬的完顏亮立刻派兵鎮壓,但卻因為金軍的高級將領對其多有不滿而暗中搗鬼的緣故,平亂大軍不但沒能迅平息叛亂,反而讓其很快壯大到十萬之眾老弱病殘也算上了接到戰報後怒不可遏的完顏亮當即處死了多名統兵大將,並全權交由紇石烈誌寧來指揮,要不是現在改革大計離不了他,完顏亮肯定就禦駕親征了好在紇石烈誌寧最終不負所望,僅用了一個多月就將叛亂完全鎮壓下來,但這次以契丹人為主的牧民叛亂起義卻還是對金國造成了不的打擊
由於第一批平叛大軍將領不力,致使叛軍坐大,所謂的十萬大軍雖然水分不,卻也多少有些實力,連第一次征伐在內,金軍前後損失官兵萬餘人,就可以看出叛軍的實力,而金軍殺死殺傷的三萬多契丹叛軍其實本來也該是金軍的士卒,這一進一出就等於少了四五萬兵力,對現在國力大損而又外有強敵的金國來說,著實是不的損失而且牧民起義與農民起義有個很大的差異,那就是機動性很強,活動範圍很大,跑到哪兒禍害到哪兒前後將近半年時間內,因為他們而死的各族百姓不下十萬,顛沛流離的有百萬之眾,連帶著來年的春耕也受到了影響,這經濟上的損失可想而知,要知道金國現在本來就已經夠窮的了
不過與物質損失相比,要命的是,從不認錯的完顏亮從此失去了對昔日大遼遺族的信任,這無疑進一步削弱了金國本就大不如前的軍事潛力,而且與大漠諸蕃的裂痕金國與大漠諸蕃的關係本來就不親近,蒙古人臣服不過是當初粘罕威逼利誘的結果,如今蒙古日益強大,而金國勢力則大不如前,決裂是必然的別說他們了,連一直臣服於金國的塔塔兒人現在都有些不太老實了也進一步加深了,好歹他們與契丹奚人牧民同宗,生活方式也類似,舊遼遺族的遭遇多少會令他們有些唇亡齒寒,何況對如今空前強盛的蒙古來說,也許他們本來就隻是需要一個自立的借口而已
由於完顏亮對舊遼遺民政策的轉向,那十餘萬戶牧民裏麵稍有點能耐的都跑到了遼國,而金軍則幾乎等於是一下子少了十萬騎兵不管他們是走人了,還是不再從軍雖然在軍事改革完成後,金國的常備軍能夠維持三十萬之眾,還有五十多萬屯田兵這樣的二線部隊,但卻是自金國建國以來,第一次出現了一線部隊中騎兵數量少於步兵的情況畢竟如今善於騎射的契丹與奚人已經反目成仇,而女真、渤海以及人口少的高麗人口有限,漢人士卒則一般不像胡人那樣是自幼騎馬例外也是有的,要不然也不會有“南船北馬”的說法,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大家族出身,比例自然不會太高,想要將其訓練成為合格的騎兵,難度大、耗時長、費用高,不是現在財政吃緊的金國所能夠負擔的
而對剛剛遭遇耶律大石之死不久的遼國來說,這卻無異於天降鴻福,這十來萬本族兵馬,雖然並非都是精銳,卻也足以令遼軍實力大增到紹興十七年底的時候,遼國東部兵馬已經驟增至三十來萬,其中騎兵就有接近二十萬,隻看數量的話已經是天下第令宋金遼三國在北方的實力對比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現在北方的宋軍由於吳璘帶走了十萬精兵,一下子便由最強的變成了最弱的一方,因為大宋的邊防線最為漫長,駐紮在北方諸省的總兵力卻不過二十餘萬,其中精兵是不過八萬,而且相當分散;金國雖然兵力最多,但一輪的改革剛剛開始,國內人心不穩,即使以完顏亮一向的自負,也不敢在這個時候輕啟邊釁;而遼國雖然軍隊一分為二,但如今過八成的軍力都集中在東線,而且大部分都是騎兵,同時遼國戰線最短主要是甘陝宋軍主力已經南下,而蜀道難行,想要再調回來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再加上甘陝一帶多山的地形本就不利於出擊,所以遼軍隻需守好河東就行,戰線自然就短了,位於前線的河東又易守難攻,這便使得遼國擁有了三方最強的機動兵力,至少有十五萬騎兵可以隨時主動出擊,這是其他兩國無法比擬的
而且河東的地形還有個好處,這裏既利於步兵堅守,又便於騎兵出擊,是最適合作為前進基地或是大本營的用兵之地因此河東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很多北方王朝都是起家於此戰國時期的趙國、南北朝時的北魏、太原起兵建立的煌煌大唐等等不勝枚舉然而,這樣有利的形勢,遼人卻沒有半點主動出擊的動向,這固然是因為君即位不久,不宜對外用兵,是由於北邊的大漠形勢生了令每個人都意想不到的變化
蒙古當初雖然已經初步崛起,對外號稱有鐵騎十萬,但與曆史上成吉思汗那時相比,卻還根本未成氣候關鍵在於曆史上鐵木真被擁立為“成吉思汗”的時候已經將蒙古各部成吉思汗這個名號出來的時候,鐵木真還沒滅掉劄木合呢,隻是剛剛統一了蒙古諸部,但實力已經相當強了擰成了一股繩;而現在的蒙古大汗忽圖刺雖然極有勇名號稱可以隻靠雙手撕碎壯牛,卻並非理所當然的大汗人選,又隻是一個有勇無謀之輩,因此威望並不是很高,能夠勉強團結蒙古內部各大部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一群人心不齊的武裝牧民,就算真有十萬之眾,又有何懼呢?
也正是因為這樣,蒙古崛起以後,雖然嚴重影響了遼國收服大漠諸蕃的計劃遼國除非滅掉蒙古,否則各部的領恐怕還是會繼續觀望下去,畢竟契丹人再親,親不過他們大漠上土生土長的自己人,但卻無法正麵挑戰大遼的精兵,因此幾次南下都是損兵折將而且與遼國相鄰的漠南地區是大漠上實力隻是稍遜於蒙古的另一個“兀魯思”克烈部的地盤,一開始見蒙古勢大,他們不得不向其“借道”,可是蒙古幾次受挫之後,他們立馬就不樂意了
先,蒙古人並不是什麽善男信女,“借道”過程中仗勢淩人的事情沒少生,要不是克烈部實力不弱,防範得又嚴,隻怕早被蒙古人“假途滅虢”了,畢竟蒙古人再沒文化,但各部裏麵也多少有幾個聰明人的而蒙古人南下受挫以後,他們往大漠深處一逃就行了,遼軍的報複卻全落到了鄰近的克烈部身上其實也不算太冤,好歹是從犯大漠諸蕃一向都是欺軟怕硬,有利則出、遇挫則走,而全是騎兵而且備馬充足的他們機動力很強,所以蒙古人雖然戰敗多次,損失卻一直不大,而牧場被燒、牛羊被搶的克烈部卻是倒了大黴,成了不折不扣的冤大頭
克烈部不是沒有想過倒戈相向,趁著蒙古人敗逃的時候將其火並掉,可是且不說蒙古的實力在克烈部之上,他們就算偷襲未必能有多少勝算,就算勝了,他們也沒有多少好處蒙古的牧場與克烈部不相鄰,反而便宜了塔塔兒人
一向強硬的完顏亮立刻派兵鎮壓,但卻因為金軍的高級將領對其多有不滿而暗中搗鬼的緣故,平亂大軍不但沒能迅平息叛亂,反而讓其很快壯大到十萬之眾老弱病殘也算上了接到戰報後怒不可遏的完顏亮當即處死了多名統兵大將,並全權交由紇石烈誌寧來指揮,要不是現在改革大計離不了他,完顏亮肯定就禦駕親征了好在紇石烈誌寧最終不負所望,僅用了一個多月就將叛亂完全鎮壓下來,但這次以契丹人為主的牧民叛亂起義卻還是對金國造成了不的打擊
由於第一批平叛大軍將領不力,致使叛軍坐大,所謂的十萬大軍雖然水分不,卻也多少有些實力,連第一次征伐在內,金軍前後損失官兵萬餘人,就可以看出叛軍的實力,而金軍殺死殺傷的三萬多契丹叛軍其實本來也該是金軍的士卒,這一進一出就等於少了四五萬兵力,對現在國力大損而又外有強敵的金國來說,著實是不的損失而且牧民起義與農民起義有個很大的差異,那就是機動性很強,活動範圍很大,跑到哪兒禍害到哪兒前後將近半年時間內,因為他們而死的各族百姓不下十萬,顛沛流離的有百萬之眾,連帶著來年的春耕也受到了影響,這經濟上的損失可想而知,要知道金國現在本來就已經夠窮的了
不過與物質損失相比,要命的是,從不認錯的完顏亮從此失去了對昔日大遼遺族的信任,這無疑進一步削弱了金國本就大不如前的軍事潛力,而且與大漠諸蕃的裂痕金國與大漠諸蕃的關係本來就不親近,蒙古人臣服不過是當初粘罕威逼利誘的結果,如今蒙古日益強大,而金國勢力則大不如前,決裂是必然的別說他們了,連一直臣服於金國的塔塔兒人現在都有些不太老實了也進一步加深了,好歹他們與契丹奚人牧民同宗,生活方式也類似,舊遼遺族的遭遇多少會令他們有些唇亡齒寒,何況對如今空前強盛的蒙古來說,也許他們本來就隻是需要一個自立的借口而已
由於完顏亮對舊遼遺民政策的轉向,那十餘萬戶牧民裏麵稍有點能耐的都跑到了遼國,而金軍則幾乎等於是一下子少了十萬騎兵不管他們是走人了,還是不再從軍雖然在軍事改革完成後,金國的常備軍能夠維持三十萬之眾,還有五十多萬屯田兵這樣的二線部隊,但卻是自金國建國以來,第一次出現了一線部隊中騎兵數量少於步兵的情況畢竟如今善於騎射的契丹與奚人已經反目成仇,而女真、渤海以及人口少的高麗人口有限,漢人士卒則一般不像胡人那樣是自幼騎馬例外也是有的,要不然也不會有“南船北馬”的說法,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大家族出身,比例自然不會太高,想要將其訓練成為合格的騎兵,難度大、耗時長、費用高,不是現在財政吃緊的金國所能夠負擔的
而對剛剛遭遇耶律大石之死不久的遼國來說,這卻無異於天降鴻福,這十來萬本族兵馬,雖然並非都是精銳,卻也足以令遼軍實力大增到紹興十七年底的時候,遼國東部兵馬已經驟增至三十來萬,其中騎兵就有接近二十萬,隻看數量的話已經是天下第令宋金遼三國在北方的實力對比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現在北方的宋軍由於吳璘帶走了十萬精兵,一下子便由最強的變成了最弱的一方,因為大宋的邊防線最為漫長,駐紮在北方諸省的總兵力卻不過二十餘萬,其中精兵是不過八萬,而且相當分散;金國雖然兵力最多,但一輪的改革剛剛開始,國內人心不穩,即使以完顏亮一向的自負,也不敢在這個時候輕啟邊釁;而遼國雖然軍隊一分為二,但如今過八成的軍力都集中在東線,而且大部分都是騎兵,同時遼國戰線最短主要是甘陝宋軍主力已經南下,而蜀道難行,想要再調回來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再加上甘陝一帶多山的地形本就不利於出擊,所以遼軍隻需守好河東就行,戰線自然就短了,位於前線的河東又易守難攻,這便使得遼國擁有了三方最強的機動兵力,至少有十五萬騎兵可以隨時主動出擊,這是其他兩國無法比擬的
而且河東的地形還有個好處,這裏既利於步兵堅守,又便於騎兵出擊,是最適合作為前進基地或是大本營的用兵之地因此河東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很多北方王朝都是起家於此戰國時期的趙國、南北朝時的北魏、太原起兵建立的煌煌大唐等等不勝枚舉然而,這樣有利的形勢,遼人卻沒有半點主動出擊的動向,這固然是因為君即位不久,不宜對外用兵,是由於北邊的大漠形勢生了令每個人都意想不到的變化
蒙古當初雖然已經初步崛起,對外號稱有鐵騎十萬,但與曆史上成吉思汗那時相比,卻還根本未成氣候關鍵在於曆史上鐵木真被擁立為“成吉思汗”的時候已經將蒙古各部成吉思汗這個名號出來的時候,鐵木真還沒滅掉劄木合呢,隻是剛剛統一了蒙古諸部,但實力已經相當強了擰成了一股繩;而現在的蒙古大汗忽圖刺雖然極有勇名號稱可以隻靠雙手撕碎壯牛,卻並非理所當然的大汗人選,又隻是一個有勇無謀之輩,因此威望並不是很高,能夠勉強團結蒙古內部各大部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一群人心不齊的武裝牧民,就算真有十萬之眾,又有何懼呢?
也正是因為這樣,蒙古崛起以後,雖然嚴重影響了遼國收服大漠諸蕃的計劃遼國除非滅掉蒙古,否則各部的領恐怕還是會繼續觀望下去,畢竟契丹人再親,親不過他們大漠上土生土長的自己人,但卻無法正麵挑戰大遼的精兵,因此幾次南下都是損兵折將而且與遼國相鄰的漠南地區是大漠上實力隻是稍遜於蒙古的另一個“兀魯思”克烈部的地盤,一開始見蒙古勢大,他們不得不向其“借道”,可是蒙古幾次受挫之後,他們立馬就不樂意了
先,蒙古人並不是什麽善男信女,“借道”過程中仗勢淩人的事情沒少生,要不是克烈部實力不弱,防範得又嚴,隻怕早被蒙古人“假途滅虢”了,畢竟蒙古人再沒文化,但各部裏麵也多少有幾個聰明人的而蒙古人南下受挫以後,他們往大漠深處一逃就行了,遼軍的報複卻全落到了鄰近的克烈部身上其實也不算太冤,好歹是從犯大漠諸蕃一向都是欺軟怕硬,有利則出、遇挫則走,而全是騎兵而且備馬充足的他們機動力很強,所以蒙古人雖然戰敗多次,損失卻一直不大,而牧場被燒、牛羊被搶的克烈部卻是倒了大黴,成了不折不扣的冤大頭
克烈部不是沒有想過倒戈相向,趁著蒙古人敗逃的時候將其火並掉,可是且不說蒙古的實力在克烈部之上,他們就算偷襲未必能有多少勝算,就算勝了,他們也沒有多少好處蒙古的牧場與克烈部不相鄰,反而便宜了塔塔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