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將計就計(中
當然,隻是打殘而已,想要徹底消滅克烈部可就沒那麽容易了,而且耗時費力,也並不劃算。蕭塔不煙對大漠部族的生存狀態十分了解,深知這些流動性極強的家夥雖然驍勇好戰,但他們的戰鬥力倒並不是最令人頭痛的,草原輕騎對糧道和小部隊的襲擾才最令人無奈,除非實力上占據壓倒性的優勢(如果是胡人政權,或是像漢唐那種在一定程度上實行地方自治的漢人政權,隻需二三十萬精兵即可,有名將的話要求還可以放低一點,但現在的遼國卻並沒有那麽強的軍事實力。如果是大一統中央集權製漢人政權,就算像朱棣那樣帶著五十萬大軍推過去,也照樣無法將其並入中華的版圖,而隻會是一次次驗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句話,否則很難牢固控製草原地區,畢竟即使昔日大遼極盛時期號稱有百萬大軍,對於大漠卻還都一直采取的是間接統治方式。
雖然草原人的機動靈活(或者說欺軟怕硬也行,因為隻要敵人強大,他們立刻就望風而逃,不過這倒是與兵法暗合使得遼軍縱然三路夾擊,也還是讓王罕將克烈部的大部分丁口牲畜安然帶走,而隨著寒冬的來臨,遼軍更是不得不被迫撤軍,可是他們臨走前放的那一把火,卻燒掉了克烈人心中的希望。
這年冬天雖然出人意料地不太寒冷,可是因為饑餓而死的牲畜卻比往年凍死的還多。在草原上,牲畜的數量基本上就決定了一個部落的實力,就好像漢地的田畝一樣。一個冬天就損失了一大半的牲畜,克烈部的實力自然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不說別的,光是餓死以及外逃的牧民,就已經令克烈部元氣大傷了。而那些本來臣服於克烈部的中小部落見狀也紛紛離散,這令克烈部更是雪上加霜,雖然並不死心的王罕臥薪嚐膽,但要恢複克烈部當初的光景,沒有十年八年是做不到的。這樣一來,遼軍雖然沒能征服漠南,但重創了克烈部這個釘子,已經足以威懾大漠諸蕃,縱然南下歸附的部落仍然不多,但至少遼國以後十年之內總算是不必再分出重兵防守北麵了。
盡管遼軍並非出師無功,但克烈部困窘如此,居然也不肯向大遼屈服,蕭塔不煙的心中還是不免閃過一絲不安,而尤其令她失望的,是乃蠻人竟然會那樣不爭氣,麵對實力大損的克烈部,他們依然是敗多勝少,以致於克烈部相當一部分的損失最後都轉嫁到了他們的頭上。以蕭塔不煙的睿智,不可能看不出克烈部終究還會有重新崛起的那一天,那時自己恐怕已經不在人世(耶律大石的死對蕭塔不煙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如今她的身體狀況已經大不如前,何況在這個年代,人均壽命本就不長,能活到六十歲就算是高壽了了,夷列他將來能夠應付得來嗎?
至於繼續出兵打擊克烈殘部這一念頭,蕭塔不煙也不是沒想過,但耗費實在太大,恐怕好幾年內大遼都沒那個餘力了。而且克烈部如今已經窮困不堪,就算打得他們再慘也是得不償失,隻要他們死不臣服,遼軍即使再北伐幾次,也不過隻是浪費錢糧而已。而如果隻是想要北境安全的話,這一次的打擊已經足夠了,至於十年以後的事,大遼國庫的儲備還沒豐裕到能夠倒貼錢去考慮這麽長遠之事的程度
而且比起北邊,蕭塔不煙很明顯對大遼的西麵更為關注,她很清楚,能夠挑唆這些年來一直蟄伏的西夏人出兵向實力比他們強得多的大遼挑戰,普天之下也隻有她那個年輕的女婿了(因為在這個時空,金夏兩國的關係早已破裂,隻有在大宋作出某些承諾的前提下,任得敬才敢對實力遠比西夏強大的遼國動手,而大宋的君臣在外交上一直都普遍弱智,也隻有趙?這個另類除外,所以隻可能是他的詭計,何況他對任得敬也有足夠的影響力,實施起來要比其他人更容易。)。蕭塔不煙當年第一次見麵時就對趙?這個女婿相當滿意,而現在他不費一兵一卒就令無數大遼勇士命喪黃泉,則更令蕭塔不煙讚賞有加,但身為長輩的她可不會輕易認輸,“小子,你還很嫩”
話是這樣說,不過雖然現在遼軍東西兩部已經合兵一處,但在征伐克烈人的戰鬥中卻多少有些傷亡,而更令蕭塔不煙頭痛的,是錢糧的巨大消耗(這也是農耕民族深入草原時所麵臨的最大困難,雖然遼軍騎兵眾多,與昔日的大宋不同,因而大大加快了戰爭進程,也不需要投入過多的兵力,相對來說節省了不少開支,但對目前儲備不足的遼國來說,錢糧的消耗還是令其有些吃不消。),因此想要直接出兵討伐西夏,對現在的遼國來說,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不過,早在下旨讓蕭斡裏剌放棄西域的時候,蕭塔不煙就已經想到了解決西夏的辦法,要不然她也未必就能狠下決心暫時放棄西域,那可是差不多有半個中國那樣大的廣闊國土,誰能舍得呢?不過說起來,蕭塔不煙能夠想到這個辦法,還得感謝趙?的提醒,因為問題正出在目前執掌西夏軍政大權的任得敬身上
任得敬的野心雖然談不上路人皆知,可在有心人的眼裏卻幾乎就是明擺著的事,對於鄰邦頗為關注的蕭塔不煙自然也早就留意了。如今任得敬連番大勝,更為西夏拓地千裏,其在國內的威望自然更是如日中天,但對那個年輕的西夏王李仁孝來說,卻隻會更加地恐懼不安。因為任得敬的威望越高,謀權篡位的可能性就越大,隻怕過不了多久,他就連一個傀儡都當不下去了
以蕭塔不煙的政治才能,自然不可能意識不到李仁孝的處境,而她要做的,就是火上澆油,逼李仁孝鋌而走險,下殺手除去那位西夏的權臣。雖然看起來任得敬幾乎掌握了西夏所有的軍權,而李仁孝除了國王的身份一無所有,可蕭塔不煙相信,隻要李仁孝能夠狠下決心,除掉任得敬並非毫無希望,因為任得敬是個漢人,而西夏終究是黨項人的國家。因此,任得敬在西夏的根基並不穩固,而西夏王室也肯定還有隱藏的力量
而且以蕭塔不煙對任得敬的了解,此人雖然桀驁不馴而且野心勃勃,但關鍵時刻總是欠缺一點決斷和魄力;同時他雖然頗具將才,細節上卻一向不太謹慎;任同時得敬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他麵對強者時過於膽怯,而麵對弱者時又常常目中無人。這些缺陷對於李仁孝而言,都是可以利用的。而蕭塔不煙所要做的,不過是設法激化西夏君臣之間的矛盾而已
要達到這個目的,最好的辦法自然是散布流言了,而蕭塔不煙並沒有簡單地派人宣揚“任得敬要造反”之類老掉牙的橋段,而是因勢利導,將西夏國內對於任得敬的讚譽之聲進一步炒得火熱。在遼人細作的推波助瀾下,任得敬在西夏國內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愈來愈目中無人的他自以為篡逆已經水到渠成,卻不知道已經無路可退的夏王李仁孝終於下了除掉他的決心。
bk
當然,隻是打殘而已,想要徹底消滅克烈部可就沒那麽容易了,而且耗時費力,也並不劃算。蕭塔不煙對大漠部族的生存狀態十分了解,深知這些流動性極強的家夥雖然驍勇好戰,但他們的戰鬥力倒並不是最令人頭痛的,草原輕騎對糧道和小部隊的襲擾才最令人無奈,除非實力上占據壓倒性的優勢(如果是胡人政權,或是像漢唐那種在一定程度上實行地方自治的漢人政權,隻需二三十萬精兵即可,有名將的話要求還可以放低一點,但現在的遼國卻並沒有那麽強的軍事實力。如果是大一統中央集權製漢人政權,就算像朱棣那樣帶著五十萬大軍推過去,也照樣無法將其並入中華的版圖,而隻會是一次次驗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句話,否則很難牢固控製草原地區,畢竟即使昔日大遼極盛時期號稱有百萬大軍,對於大漠卻還都一直采取的是間接統治方式。
雖然草原人的機動靈活(或者說欺軟怕硬也行,因為隻要敵人強大,他們立刻就望風而逃,不過這倒是與兵法暗合使得遼軍縱然三路夾擊,也還是讓王罕將克烈部的大部分丁口牲畜安然帶走,而隨著寒冬的來臨,遼軍更是不得不被迫撤軍,可是他們臨走前放的那一把火,卻燒掉了克烈人心中的希望。
這年冬天雖然出人意料地不太寒冷,可是因為饑餓而死的牲畜卻比往年凍死的還多。在草原上,牲畜的數量基本上就決定了一個部落的實力,就好像漢地的田畝一樣。一個冬天就損失了一大半的牲畜,克烈部的實力自然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不說別的,光是餓死以及外逃的牧民,就已經令克烈部元氣大傷了。而那些本來臣服於克烈部的中小部落見狀也紛紛離散,這令克烈部更是雪上加霜,雖然並不死心的王罕臥薪嚐膽,但要恢複克烈部當初的光景,沒有十年八年是做不到的。這樣一來,遼軍雖然沒能征服漠南,但重創了克烈部這個釘子,已經足以威懾大漠諸蕃,縱然南下歸附的部落仍然不多,但至少遼國以後十年之內總算是不必再分出重兵防守北麵了。
盡管遼軍並非出師無功,但克烈部困窘如此,居然也不肯向大遼屈服,蕭塔不煙的心中還是不免閃過一絲不安,而尤其令她失望的,是乃蠻人竟然會那樣不爭氣,麵對實力大損的克烈部,他們依然是敗多勝少,以致於克烈部相當一部分的損失最後都轉嫁到了他們的頭上。以蕭塔不煙的睿智,不可能看不出克烈部終究還會有重新崛起的那一天,那時自己恐怕已經不在人世(耶律大石的死對蕭塔不煙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如今她的身體狀況已經大不如前,何況在這個年代,人均壽命本就不長,能活到六十歲就算是高壽了了,夷列他將來能夠應付得來嗎?
至於繼續出兵打擊克烈殘部這一念頭,蕭塔不煙也不是沒想過,但耗費實在太大,恐怕好幾年內大遼都沒那個餘力了。而且克烈部如今已經窮困不堪,就算打得他們再慘也是得不償失,隻要他們死不臣服,遼軍即使再北伐幾次,也不過隻是浪費錢糧而已。而如果隻是想要北境安全的話,這一次的打擊已經足夠了,至於十年以後的事,大遼國庫的儲備還沒豐裕到能夠倒貼錢去考慮這麽長遠之事的程度
而且比起北邊,蕭塔不煙很明顯對大遼的西麵更為關注,她很清楚,能夠挑唆這些年來一直蟄伏的西夏人出兵向實力比他們強得多的大遼挑戰,普天之下也隻有她那個年輕的女婿了(因為在這個時空,金夏兩國的關係早已破裂,隻有在大宋作出某些承諾的前提下,任得敬才敢對實力遠比西夏強大的遼國動手,而大宋的君臣在外交上一直都普遍弱智,也隻有趙?這個另類除外,所以隻可能是他的詭計,何況他對任得敬也有足夠的影響力,實施起來要比其他人更容易。)。蕭塔不煙當年第一次見麵時就對趙?這個女婿相當滿意,而現在他不費一兵一卒就令無數大遼勇士命喪黃泉,則更令蕭塔不煙讚賞有加,但身為長輩的她可不會輕易認輸,“小子,你還很嫩”
話是這樣說,不過雖然現在遼軍東西兩部已經合兵一處,但在征伐克烈人的戰鬥中卻多少有些傷亡,而更令蕭塔不煙頭痛的,是錢糧的巨大消耗(這也是農耕民族深入草原時所麵臨的最大困難,雖然遼軍騎兵眾多,與昔日的大宋不同,因而大大加快了戰爭進程,也不需要投入過多的兵力,相對來說節省了不少開支,但對目前儲備不足的遼國來說,錢糧的消耗還是令其有些吃不消。),因此想要直接出兵討伐西夏,對現在的遼國來說,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不過,早在下旨讓蕭斡裏剌放棄西域的時候,蕭塔不煙就已經想到了解決西夏的辦法,要不然她也未必就能狠下決心暫時放棄西域,那可是差不多有半個中國那樣大的廣闊國土,誰能舍得呢?不過說起來,蕭塔不煙能夠想到這個辦法,還得感謝趙?的提醒,因為問題正出在目前執掌西夏軍政大權的任得敬身上
任得敬的野心雖然談不上路人皆知,可在有心人的眼裏卻幾乎就是明擺著的事,對於鄰邦頗為關注的蕭塔不煙自然也早就留意了。如今任得敬連番大勝,更為西夏拓地千裏,其在國內的威望自然更是如日中天,但對那個年輕的西夏王李仁孝來說,卻隻會更加地恐懼不安。因為任得敬的威望越高,謀權篡位的可能性就越大,隻怕過不了多久,他就連一個傀儡都當不下去了
以蕭塔不煙的政治才能,自然不可能意識不到李仁孝的處境,而她要做的,就是火上澆油,逼李仁孝鋌而走險,下殺手除去那位西夏的權臣。雖然看起來任得敬幾乎掌握了西夏所有的軍權,而李仁孝除了國王的身份一無所有,可蕭塔不煙相信,隻要李仁孝能夠狠下決心,除掉任得敬並非毫無希望,因為任得敬是個漢人,而西夏終究是黨項人的國家。因此,任得敬在西夏的根基並不穩固,而西夏王室也肯定還有隱藏的力量
而且以蕭塔不煙對任得敬的了解,此人雖然桀驁不馴而且野心勃勃,但關鍵時刻總是欠缺一點決斷和魄力;同時他雖然頗具將才,細節上卻一向不太謹慎;任同時得敬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他麵對強者時過於膽怯,而麵對弱者時又常常目中無人。這些缺陷對於李仁孝而言,都是可以利用的。而蕭塔不煙所要做的,不過是設法激化西夏君臣之間的矛盾而已
要達到這個目的,最好的辦法自然是散布流言了,而蕭塔不煙並沒有簡單地派人宣揚“任得敬要造反”之類老掉牙的橋段,而是因勢利導,將西夏國內對於任得敬的讚譽之聲進一步炒得火熱。在遼人細作的推波助瀾下,任得敬在西夏國內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愈來愈目中無人的他自以為篡逆已經水到渠成,卻不知道已經無路可退的夏王李仁孝終於下了除掉他的決心。
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