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文武合一(下
因為在改名為“軍部”的原“兵部”之下,現在又加設了六個分支部門,其中主官為一品(從一品)大員的軍事部門竟然達到了三個之多,另外三個也是“正二品部門”(即是說該部門主官是正二品),已然成為了朝堂上一支不能忽視的力量。
大宋軍部下設的“一品三部”為總參謀部、陸軍部與海軍部,“二品三部”則為裝備部、後勤部與情報部。其中情報部目前其實隻是內衛的分支,但趙?心裏明白,像內衛這種帶有濃烈個人色彩、防內甚於防外的特務係統,終有被拆散廢棄的一天,但隻要新生的大宋存在一天,情報部的地位就無可動搖,要論前途,它反倒比其母體遠大得多。趙?現在還很年輕,身體也相當強健,又遺傳了長壽的基因,隻要不出意外,他的日子還長得很,長得足以令大宋對情報工作的重視成為一個傳統。至於其他五個部,看名字就知道是幹什麽的了,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當然,對崇文抑武幾近兩百年的大宋來說,還是相當新鮮的
除此之外,在趙?的“倡議”下,趙構又下詔新設了文宣部、商業部、教育部、科技部、水利部等諸多一品或二品部門,雖然貌似有些超前,但後世即使那些最厭憎趙?的史家也不得不承認,若沒有這些“天才的創意”,大宋也不可能在改革完成後便迅速進入飛速發展時期。其中文宣部的設立是最出人意料的,它的設立一方麵是為了加強宣傳工作,以便利各種政策在國內的推行,另一方麵則是為了更加有效地向周邊乃至距離大宋更加遙遠的其他國家輸出大宋的文化與價值觀。而由原先的禦史台衍變而來的“監察部”,則因其擁有風聞言事、彈劾百官的權力,更是具有超然的地位
趙?之所以將各部的傳統名稱改得麵目全非,主要是為了照顧文化水平一般的大多數老百姓(掃盲雖然成效卓著,但也隻是讓其能夠識字而已,理解能力總歸有限,而全民普及教育,則要比簡單的掃盲耗時長多了。),讓其可以望文生義,了解各部門的職能。當然,趙?自己聽著舒服,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雖然現在大宋的朝廷各種亂七八糟的部門一大堆,但並不是每個部長都能入閣,隻有軍部、財政部、外交部、商業部(農工自然也很重要,但在工業**之前,機械化程度不高的工農業對於管理水平的要求並不高,而且趙?又增大了地方政府的自治程度,所以農工部長隻需踏實肯幹就行,而如果讓其入閣參與重大決策,就有些不太合適了。而商業是大宋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朝廷對其抓得又很緊,部長一職非能人不能勝任,讓其入閣理所應當。)、監察部、文宣部這所謂的“新六部”的部長才有這個資格,他們六人加上兩個宰相(即一個首相和一個副相)就構成了大宋現在的權力中樞――“內閣”了。
不過這隻是一般情況下的內閣,一旦國家遭遇到嚴重的危機,被迫進入緊急狀態(包括但不限於全國總動員)的話,大宋將以軍部、財政部、外交部、文宣部四部部長,加上兩個宰相一共六人,組成緊急內閣,以最大限度地統一國民意誌,幫助國家盡快渡過難關。在緊急內閣中,由於人數的減少,軍部的影響變相增大了,但又不至於失去控製,很顯然趙?對此早有綢繆。
內閣建立以後,各項重大決議需要獲得絕對多數(除了首相之外,決議過程中其他的內閣成員都可以棄權,但趙?選用了絕對多數製,也即是說,八票當中必須有五票讚成才能通過。)票的讚同、並且遞交皇帝(攝政王)禦覽後得到批準,才能獲得通過。不過首相身份尊崇,如果他投了讚成票,使得讚成票總數達到了四票,並且得到了皇帝(攝政王)的同意,那麽也一樣可以通過。之所以弄得這麽嚴格(中國的官僚曆來喜歡和稀泥,到了閣臣這樣的高位,行事就更加謹慎,事關重大的時候往往不敢輕易站隊,棄權票滿天飛的情況是很常見的,所以要想一大半的閣臣投讚成票,並不是很容易。),是因為和平時期國策應該以穩為主,不宜頻繁改動。而緊急內閣則是以效率為優先,隻需得到相對多數的讚成票,決議就可以得到通過。
相身為內閣之首,又是朝廷的首腦(雖然目前由於趙?的攬權,顯得有些名不符實,自然享有不少特權。例如,八位閣臣之中隻有首相可以獨自發起決議,而其他七人都隻能提出決議,由首相決定是否發起決議讓大家討論,如果首相不讚同,而那個閣臣卻不肯放棄的話,他就得至少拉到另外兩個閣臣(如果是副相,他一個就頂兩個,便不需要其他人出麵了,這也是平衡首相權力的一種手段。)聯名上書,才能越過首相向皇帝請求聖裁,那可是相當困難和危險的。再加上朝廷那些不涉及國計民生的瑣碎政務都由首相乾綱獨斷,投票決議時他的一票往往也有兩票的價值,要不是趙?現在以攝政王的身份分走了這個位置不少法定的權力,大宋首相的權限與後世君主立憲製下的內閣首相已經相當接近了。
趙?對軍隊一直是極為重視的,但軍人幹政也不可不防,因此軍部部長雖然在閣臣中地位頗高,但他的權力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大,他說到底不過是軍方的一個代表而已。對軍隊係統來說,軍權才是關鍵,而一旦進入軍部,就必須放棄軍權,因此衛軍九大衛帥與海軍四大艦隊提督的位子其實更加重要,甚至陸軍部等隸屬於軍部的六大部長也因為直接接觸部隊的機會更多,往往在軍中擁有更大的影響。
不過,對大宋的軍官來說,如果想要達成“出將入相”的夢想,軍部部長就是必須跨過的門檻,因為隻有進入軍部,武人才能轉為文職官員,而獲得進入內閣、乃至拜相的機會,而不管怎麽說,軍部部長成為宰相的機會總比他的六個下屬大得多
而其餘五部之中,文宣部地位最低(盡管作用很大,但沒辦法,純文人始終隻能作為附屬物而存在。),財政部油水最足,監察部最不需要買別人的帳,商業部最招人恨(因為專門幹剪羊毛的工作),但這四部的部長一般情況下都很難有機會升任宰相,更別說是首相了。尤其是監察部長,注定與相位無緣,原因還是那兩個字“製衡”。反倒是目前最不引人注意的外交部,日後大宋一半以上的宰相皆出身於此,原因很簡單,因為宰相的工作說白了就是處理各種關係,與外交官的工作性質極為類似
除此之外,大宋後來的曆任宰相主要還有兩大來源,從行省總督的位子上下來後入閣,或是衛帥(大宋再怎麽重視海軍,畢竟有那麽遼闊的陸上領土擺在那裏,又不像美國那樣沒有陸上強國,所以即使趙?掌權時期再怎麽努力將大宋往海洋帝國的路線上推,等他的影響力一消退,大宋還是不可避免地重新變成了一個大陸帝國,盡管這個大陸帝國有著世界第一的海軍,因此出身海軍的大宋宰相相當稀少,遠不能與陸軍相比。)解除兵權後入閣,都被視為是將要升任宰相的前奏。
bk
因為在改名為“軍部”的原“兵部”之下,現在又加設了六個分支部門,其中主官為一品(從一品)大員的軍事部門竟然達到了三個之多,另外三個也是“正二品部門”(即是說該部門主官是正二品),已然成為了朝堂上一支不能忽視的力量。
大宋軍部下設的“一品三部”為總參謀部、陸軍部與海軍部,“二品三部”則為裝備部、後勤部與情報部。其中情報部目前其實隻是內衛的分支,但趙?心裏明白,像內衛這種帶有濃烈個人色彩、防內甚於防外的特務係統,終有被拆散廢棄的一天,但隻要新生的大宋存在一天,情報部的地位就無可動搖,要論前途,它反倒比其母體遠大得多。趙?現在還很年輕,身體也相當強健,又遺傳了長壽的基因,隻要不出意外,他的日子還長得很,長得足以令大宋對情報工作的重視成為一個傳統。至於其他五個部,看名字就知道是幹什麽的了,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當然,對崇文抑武幾近兩百年的大宋來說,還是相當新鮮的
除此之外,在趙?的“倡議”下,趙構又下詔新設了文宣部、商業部、教育部、科技部、水利部等諸多一品或二品部門,雖然貌似有些超前,但後世即使那些最厭憎趙?的史家也不得不承認,若沒有這些“天才的創意”,大宋也不可能在改革完成後便迅速進入飛速發展時期。其中文宣部的設立是最出人意料的,它的設立一方麵是為了加強宣傳工作,以便利各種政策在國內的推行,另一方麵則是為了更加有效地向周邊乃至距離大宋更加遙遠的其他國家輸出大宋的文化與價值觀。而由原先的禦史台衍變而來的“監察部”,則因其擁有風聞言事、彈劾百官的權力,更是具有超然的地位
趙?之所以將各部的傳統名稱改得麵目全非,主要是為了照顧文化水平一般的大多數老百姓(掃盲雖然成效卓著,但也隻是讓其能夠識字而已,理解能力總歸有限,而全民普及教育,則要比簡單的掃盲耗時長多了。),讓其可以望文生義,了解各部門的職能。當然,趙?自己聽著舒服,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雖然現在大宋的朝廷各種亂七八糟的部門一大堆,但並不是每個部長都能入閣,隻有軍部、財政部、外交部、商業部(農工自然也很重要,但在工業**之前,機械化程度不高的工農業對於管理水平的要求並不高,而且趙?又增大了地方政府的自治程度,所以農工部長隻需踏實肯幹就行,而如果讓其入閣參與重大決策,就有些不太合適了。而商業是大宋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朝廷對其抓得又很緊,部長一職非能人不能勝任,讓其入閣理所應當。)、監察部、文宣部這所謂的“新六部”的部長才有這個資格,他們六人加上兩個宰相(即一個首相和一個副相)就構成了大宋現在的權力中樞――“內閣”了。
不過這隻是一般情況下的內閣,一旦國家遭遇到嚴重的危機,被迫進入緊急狀態(包括但不限於全國總動員)的話,大宋將以軍部、財政部、外交部、文宣部四部部長,加上兩個宰相一共六人,組成緊急內閣,以最大限度地統一國民意誌,幫助國家盡快渡過難關。在緊急內閣中,由於人數的減少,軍部的影響變相增大了,但又不至於失去控製,很顯然趙?對此早有綢繆。
內閣建立以後,各項重大決議需要獲得絕對多數(除了首相之外,決議過程中其他的內閣成員都可以棄權,但趙?選用了絕對多數製,也即是說,八票當中必須有五票讚成才能通過。)票的讚同、並且遞交皇帝(攝政王)禦覽後得到批準,才能獲得通過。不過首相身份尊崇,如果他投了讚成票,使得讚成票總數達到了四票,並且得到了皇帝(攝政王)的同意,那麽也一樣可以通過。之所以弄得這麽嚴格(中國的官僚曆來喜歡和稀泥,到了閣臣這樣的高位,行事就更加謹慎,事關重大的時候往往不敢輕易站隊,棄權票滿天飛的情況是很常見的,所以要想一大半的閣臣投讚成票,並不是很容易。),是因為和平時期國策應該以穩為主,不宜頻繁改動。而緊急內閣則是以效率為優先,隻需得到相對多數的讚成票,決議就可以得到通過。
相身為內閣之首,又是朝廷的首腦(雖然目前由於趙?的攬權,顯得有些名不符實,自然享有不少特權。例如,八位閣臣之中隻有首相可以獨自發起決議,而其他七人都隻能提出決議,由首相決定是否發起決議讓大家討論,如果首相不讚同,而那個閣臣卻不肯放棄的話,他就得至少拉到另外兩個閣臣(如果是副相,他一個就頂兩個,便不需要其他人出麵了,這也是平衡首相權力的一種手段。)聯名上書,才能越過首相向皇帝請求聖裁,那可是相當困難和危險的。再加上朝廷那些不涉及國計民生的瑣碎政務都由首相乾綱獨斷,投票決議時他的一票往往也有兩票的價值,要不是趙?現在以攝政王的身份分走了這個位置不少法定的權力,大宋首相的權限與後世君主立憲製下的內閣首相已經相當接近了。
趙?對軍隊一直是極為重視的,但軍人幹政也不可不防,因此軍部部長雖然在閣臣中地位頗高,但他的權力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大,他說到底不過是軍方的一個代表而已。對軍隊係統來說,軍權才是關鍵,而一旦進入軍部,就必須放棄軍權,因此衛軍九大衛帥與海軍四大艦隊提督的位子其實更加重要,甚至陸軍部等隸屬於軍部的六大部長也因為直接接觸部隊的機會更多,往往在軍中擁有更大的影響。
不過,對大宋的軍官來說,如果想要達成“出將入相”的夢想,軍部部長就是必須跨過的門檻,因為隻有進入軍部,武人才能轉為文職官員,而獲得進入內閣、乃至拜相的機會,而不管怎麽說,軍部部長成為宰相的機會總比他的六個下屬大得多
而其餘五部之中,文宣部地位最低(盡管作用很大,但沒辦法,純文人始終隻能作為附屬物而存在。),財政部油水最足,監察部最不需要買別人的帳,商業部最招人恨(因為專門幹剪羊毛的工作),但這四部的部長一般情況下都很難有機會升任宰相,更別說是首相了。尤其是監察部長,注定與相位無緣,原因還是那兩個字“製衡”。反倒是目前最不引人注意的外交部,日後大宋一半以上的宰相皆出身於此,原因很簡單,因為宰相的工作說白了就是處理各種關係,與外交官的工作性質極為類似
除此之外,大宋後來的曆任宰相主要還有兩大來源,從行省總督的位子上下來後入閣,或是衛帥(大宋再怎麽重視海軍,畢竟有那麽遼闊的陸上領土擺在那裏,又不像美國那樣沒有陸上強國,所以即使趙?掌權時期再怎麽努力將大宋往海洋帝國的路線上推,等他的影響力一消退,大宋還是不可避免地重新變成了一個大陸帝國,盡管這個大陸帝國有著世界第一的海軍,因此出身海軍的大宋宰相相當稀少,遠不能與陸軍相比。)解除兵權後入閣,都被視為是將要升任宰相的前奏。
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