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狙擊手與遊騎兵二
為此目的,大宋軍工部門的火器匠師們甚至重新用回昂貴的青銅作為製造槍管的材料。而青銅槍管除了成本更高以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耐熱性差,連續射擊的時間稍長,就很可能因過熱而變形損壞。不過對於狙擊這個用途來說,這兩個缺陷都不是什麽大的問題,因為狙擊用槍數量不需要太多、而且也很少會用來長時間連續射擊。
但就眼下而言,辛棄疾還是不得不讓他的部下暫時使用那些通用裝備,但最重要的始終是人,例如趙旉記憶中的那個戰鬥英雄張桃芳就愣是用普通步槍打冷槍,在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裏幹掉了兩百多個敵人,而辛棄疾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才,盡管他的要求實在是有點高。
經過一個月的訓練和篩選,那麽多人當中辛棄疾隻留下了不到兩百個,其中能用火槍準確擊中八十步外兩尺見方靶子、而且即使在大風中,也能立刻估測出風速並計算出大致的影響而對射姿作出修正,使得命中率依然超過八成的特等射手留下了二十三人,這還是由於趙旉的授意給他們的槍支安裝上有刻度的望遠鏡,否則達標的肯定更少。而另外十五位完全符合這些條件的特等射手則由於沒能在一個月能達成合格騎手的標準而被淘汰出局,這也是辛棄疾選人的一個基本條件,如果騎術不佳,就算有最上等的好馬,遇到強敵也必然很難擺脫,有違他建立這支軍隊的思路。
而其他被留下的,則是火槍射擊與騎術均達到優秀標準注1的。至於騎術達到特等標準而火槍射擊考核及格的,按理說也能通過辛棄疾的挑選,但這種情況的卻一個都沒有,畢竟大宋的騎兵大多得靠成年以後強化訓練出來,想要達到“人馬合一”的程度相當困難。
為了彌補騎術方麵的不足,辛棄疾被迫留下了擅於騎射的二十名弓騎兵,讓他們繼續幹老本行以對付敵人的精英斥候。這二十個人大多是內衛拆分重組後從中分離出來的,但他們對趙旉依然忠心耿耿,因此辛棄疾留下他們,趙旉便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這支特殊軍隊的情況,就省得以後再特地安插情報人員進去了,不過要不是怎麽看辛棄疾都並非是這種精於算計的人,趙旉也未必就能放心,若是年僅十五歲就能這樣心思縝密,就未免太可怕了,還好隻是巧合。
辛棄疾挑出一百七十一名部下之後,又獅子大開口般向趙旉要求其所需的各種優質裝備,理由是他所試驗的戰法要旨在於“打得過我的追不上我,追得上我的打不過我。”,現在隊伍規模很小,所以人員素質與裝備的要求自然極高,但相比一下子就讓大部隊來試驗,失敗的話會付出大量官兵的性命,還是劃算的。
趙旉一向鼓勵創新,雖然這次花銷不菲,但他最終還是答應辛棄疾的要求,給這包括辛棄疾本人在內的一百七十二人配備了人均兩匹大食良馬或是素質類似的優等混血戰馬,以及三匹北地良馬即蒙古矮種馬,雖然作為戰馬,其各方麵的素質都相當低劣,但其耐力與對惡劣環境和食物的適應能力卻是極強的。;甲胄方麵,人均兩套包括馬鎧在內的全身犀甲,以及有活動麵罩的全鋼頭盔;冷兵器方麵,每人配備兩把大馬士革劍“防身”,它們的鋒利不亞於上等的倭刀,卻又不似倭刀那樣因為太脆而經不起側麵的重擊,堪稱是天下最強的刀劍,這些大馬士革劍來源於當初嶽雲他們大敗遼軍後的繳獲以及遼國和大食軍火販子的走私,目前大宋總的保有量也不到一千把,黑市價格超過了一千兩銀子,簡直比金子還貴;火器方麵,除了那二十個弓騎兵,每人都配備了兩支優質燧發槍,而那些弓騎兵則是人手四張良弓,兩長兩短,以保證其在馬上與馬下射箭時都不吃虧。之所以都配雙份,是因為這些裝備一旦損壞,急切之間難以得到補充,而且他們那時又遠在遼東,所以還是多要一份,有備無患的好
這套行頭如果全部作價,隻怕不下一百萬兩銀子,不過趙旉富有天下,隻要不是涉及到國計民生的那些戰略物資,他怎麽花都可以,金錢這東西,對於上層人物與下層百姓而言,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就好像趙旉的老爹一副手書在黑市上現在已經炒到了十萬兩以上,而趙構若認真寫的話,一天寫出幾十卷是不成問題的,這難道說明他一天能賺幾百萬兩銀子嗎?顯然是不可能的,這不過是“物以稀為貴”而已,並非趙構書法的真正價值。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趙旉都不必另外掏錢,直接從軍械庫裏調撥即可
但不管如何,對於一支隻相當於連隊規模的部隊,這筆開支已經大得超乎想像,要知道即使是大宋最精銳的特戰大隊也沒有如此奢侈的人員以及裝備配置。而且辛棄疾還膽大包天地向趙旉要求了不受前線主帥節製的臨機決斷與便宜行事之權,趙旉也大方地應允了,並同意他在境外無需嚴守宋軍軍規,幾條最核心的除外。
注1:按照大宋軍方最新頒布的訓練考核標準,評定一共分為四等,特等為精英級別,一般即使全國範圍海選,也不會超過一千人,某些普遍的弱項更是寥寥無幾;一等為優秀級別,一般也都在排裏甚至連裏數一數二;二等則為中上級別,大概也就相當於在一個班十來個人裏麵“猴子稱大王”的標準;三等則是每個士兵都必須達到的合格標準,如果連續兩次斷開的就沒事,畢竟人的狀態總有起伏,考核時也難免會有一些場外的幹擾因素。考核都有項目未能合格,那麽該士卒將被削去軍籍,並剝奪其一切因軍人身份而獲得的待遇。
為此目的,大宋軍工部門的火器匠師們甚至重新用回昂貴的青銅作為製造槍管的材料。而青銅槍管除了成本更高以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耐熱性差,連續射擊的時間稍長,就很可能因過熱而變形損壞。不過對於狙擊這個用途來說,這兩個缺陷都不是什麽大的問題,因為狙擊用槍數量不需要太多、而且也很少會用來長時間連續射擊。
但就眼下而言,辛棄疾還是不得不讓他的部下暫時使用那些通用裝備,但最重要的始終是人,例如趙旉記憶中的那個戰鬥英雄張桃芳就愣是用普通步槍打冷槍,在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裏幹掉了兩百多個敵人,而辛棄疾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才,盡管他的要求實在是有點高。
經過一個月的訓練和篩選,那麽多人當中辛棄疾隻留下了不到兩百個,其中能用火槍準確擊中八十步外兩尺見方靶子、而且即使在大風中,也能立刻估測出風速並計算出大致的影響而對射姿作出修正,使得命中率依然超過八成的特等射手留下了二十三人,這還是由於趙旉的授意給他們的槍支安裝上有刻度的望遠鏡,否則達標的肯定更少。而另外十五位完全符合這些條件的特等射手則由於沒能在一個月能達成合格騎手的標準而被淘汰出局,這也是辛棄疾選人的一個基本條件,如果騎術不佳,就算有最上等的好馬,遇到強敵也必然很難擺脫,有違他建立這支軍隊的思路。
而其他被留下的,則是火槍射擊與騎術均達到優秀標準注1的。至於騎術達到特等標準而火槍射擊考核及格的,按理說也能通過辛棄疾的挑選,但這種情況的卻一個都沒有,畢竟大宋的騎兵大多得靠成年以後強化訓練出來,想要達到“人馬合一”的程度相當困難。
為了彌補騎術方麵的不足,辛棄疾被迫留下了擅於騎射的二十名弓騎兵,讓他們繼續幹老本行以對付敵人的精英斥候。這二十個人大多是內衛拆分重組後從中分離出來的,但他們對趙旉依然忠心耿耿,因此辛棄疾留下他們,趙旉便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這支特殊軍隊的情況,就省得以後再特地安插情報人員進去了,不過要不是怎麽看辛棄疾都並非是這種精於算計的人,趙旉也未必就能放心,若是年僅十五歲就能這樣心思縝密,就未免太可怕了,還好隻是巧合。
辛棄疾挑出一百七十一名部下之後,又獅子大開口般向趙旉要求其所需的各種優質裝備,理由是他所試驗的戰法要旨在於“打得過我的追不上我,追得上我的打不過我。”,現在隊伍規模很小,所以人員素質與裝備的要求自然極高,但相比一下子就讓大部隊來試驗,失敗的話會付出大量官兵的性命,還是劃算的。
趙旉一向鼓勵創新,雖然這次花銷不菲,但他最終還是答應辛棄疾的要求,給這包括辛棄疾本人在內的一百七十二人配備了人均兩匹大食良馬或是素質類似的優等混血戰馬,以及三匹北地良馬即蒙古矮種馬,雖然作為戰馬,其各方麵的素質都相當低劣,但其耐力與對惡劣環境和食物的適應能力卻是極強的。;甲胄方麵,人均兩套包括馬鎧在內的全身犀甲,以及有活動麵罩的全鋼頭盔;冷兵器方麵,每人配備兩把大馬士革劍“防身”,它們的鋒利不亞於上等的倭刀,卻又不似倭刀那樣因為太脆而經不起側麵的重擊,堪稱是天下最強的刀劍,這些大馬士革劍來源於當初嶽雲他們大敗遼軍後的繳獲以及遼國和大食軍火販子的走私,目前大宋總的保有量也不到一千把,黑市價格超過了一千兩銀子,簡直比金子還貴;火器方麵,除了那二十個弓騎兵,每人都配備了兩支優質燧發槍,而那些弓騎兵則是人手四張良弓,兩長兩短,以保證其在馬上與馬下射箭時都不吃虧。之所以都配雙份,是因為這些裝備一旦損壞,急切之間難以得到補充,而且他們那時又遠在遼東,所以還是多要一份,有備無患的好
這套行頭如果全部作價,隻怕不下一百萬兩銀子,不過趙旉富有天下,隻要不是涉及到國計民生的那些戰略物資,他怎麽花都可以,金錢這東西,對於上層人物與下層百姓而言,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就好像趙旉的老爹一副手書在黑市上現在已經炒到了十萬兩以上,而趙構若認真寫的話,一天寫出幾十卷是不成問題的,這難道說明他一天能賺幾百萬兩銀子嗎?顯然是不可能的,這不過是“物以稀為貴”而已,並非趙構書法的真正價值。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趙旉都不必另外掏錢,直接從軍械庫裏調撥即可
但不管如何,對於一支隻相當於連隊規模的部隊,這筆開支已經大得超乎想像,要知道即使是大宋最精銳的特戰大隊也沒有如此奢侈的人員以及裝備配置。而且辛棄疾還膽大包天地向趙旉要求了不受前線主帥節製的臨機決斷與便宜行事之權,趙旉也大方地應允了,並同意他在境外無需嚴守宋軍軍規,幾條最核心的除外。
注1:按照大宋軍方最新頒布的訓練考核標準,評定一共分為四等,特等為精英級別,一般即使全國範圍海選,也不會超過一千人,某些普遍的弱項更是寥寥無幾;一等為優秀級別,一般也都在排裏甚至連裏數一數二;二等則為中上級別,大概也就相當於在一個班十來個人裏麵“猴子稱大王”的標準;三等則是每個士兵都必須達到的合格標準,如果連續兩次斷開的就沒事,畢竟人的狀態總有起伏,考核時也難免會有一些場外的幹擾因素。考核都有項目未能合格,那麽該士卒將被削去軍籍,並剝奪其一切因軍人身份而獲得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