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金軍龜縮在遼陽府內不出來,辛棄疾一時間還真奈何不了他們,遼陽府在遼時就已經是城防堅固的大城,金國奪取此地後又多次增建修繕,別說現在的飛虎軍,就算給他們配上大炮如果有幾百門重炮,自然另當別論。,也不是輕易就能攻下來的。因此辛棄疾很明智地隻派少量軍隊監視城內的金軍,卻將大部分軍隊派出去襲占遼陽府周邊那些駐軍主力已經因為出援遼陽府而被殲滅的眾多州縣。
一個多月後,金國在東京道的統治已經幾乎完全崩潰,他們手裏已經隻剩遼陽府這區區一座孤城而已。而飛虎軍的人數則迅速增加到七萬餘人,這還是沒將民夫計入其內的結果。要知道,中國古代史書中動輒幾十萬大軍的記載,其實都是連民夫也一並算進去的結果,飛虎軍現在的兵力若由那些史家來記載,至少也有二十萬之眾,這顯然已經是一支令人不敢小視的力量。而當烏林答部等各路**的反金勢力也與其會合以後,辛棄疾可以調遣的軍隊更是進一步增加,即使光算戰鬥部隊,都快接近十萬了,而且其中還有兩萬多的騎兵。
雖然現在的辛棄疾還隻是一個毛頭小夥子,而且他那卑微的官職也已經不再是秘密,但是亂世之中,有兵就是草頭王,誰的拳頭大就得聽誰的話,而且辛棄疾這段時間以來的輝煌戰績即使連烏林答石土黑這個曾與一代天驕完顏阿骨打正麵交鋒過的老家夥也為之側目,所以雖然心中多少有些不甘,但大家還是紛紛表示願意聽從這位少年的統一指揮,尤其是當大宋的援軍趕到以後
辛棄疾在關外春風得意,但他的所作所為傳到建康後,卻激起了大宋朝臣們的普遍反感、質疑、甚至是不安和憤怒,隻相當於副團級軍官的他私自組建大軍、擅自與部族首領結盟的行為怎麽看都很有謀反的嫌疑,至少也是擁兵自重、心懷不軌的表現,相較之下,屠城倒反而不算是什麽大不了的事了。於是很自然的的,彈劾辛棄疾的奏折雪片一般地飛來,連久不關心政事的大宋皇帝趙構都驚動了。
說實話,連趙旉心中也隱隱有些不快,畢竟身為君主,沒有一個人能夠容忍部下肆意妄為,而現在辛棄疾也的確有些太過分了。何況,辛棄疾隻帶了幾百人出關,就能在短短幾個月時間裏拉起一支十萬之眾的龐大隊伍,而且還能將烏林答部這樣的女真核心部落也拉攏過來,毫無疑問他是真正的天才,連趙旉都不覺有些害怕了,隻帶幾百人就能打出這樣的戰績,要是他將來統轄幾萬甚至十幾萬大軍,天下還有誰是他的敵手?
這時倒是他的父親趙構出言消除了兒子的疑慮,“那個小子雖然有點亂來,但旉兒你完全可以放心,一個沒有任何朋友的人,就算再有本事,也是取不了天下的。而且他若有異心,也不會將其在關外的作為一件不落地如實上報了”
“也是,還真是當局者迷啊”,趙旉點了點頭,他第一次發現,隨著自己掌權日久,曆代皇帝常有的那些毛病也開始在自己身上出現,比如多疑猜忌。反倒是本來就頗具識人之明的父親趙構在放下大權之後,因為“旁觀者清”的緣故,看人往往要比自己更加準確。
不過,雖然接受了父親的勸說,但若辛棄疾恃寵生驕,以後更加肆意妄為,也不是趙旉想要看到的。所以他在派出援軍的同時,也將那些朝臣們彈劾辛棄疾的奏折抹去署名後打包一起送給辛棄疾,希望他以後做事能夠更加審慎一點。
由於不想被他人分走自己太多的戰功,辛棄疾並沒有要求多少援軍,而就算他要求了,大宋朝廷現在也沒多少機動兵力可派。不過,緊缺的隻是人手,雖然趙旉隻給辛棄疾派出了三千援軍,但卻都是一等一的精兵,而且其中還有不少罕見的特殊兵種,論綜合實力的話,未必就在辛棄疾的幾萬飛虎軍之下。為了加快速度、節省體力,這些軍隊走的是海路,在遼東半島登陸後便立即北上,與辛棄疾的飛虎軍會師於遼陽城下,此時金國的東京道早已十分空虛,就算有些敵人,也決計無法阻擋這支精兵的腳步。
不過辛棄疾在見到援軍之後,一開始卻並不太高興,這倒不是因為援軍太弱,恰恰相反,是援軍太強了。辛棄疾本就是軍事天才,如今又經曆了無數次戰鬥的洗禮,眼光更勝從前,他自然看得出援軍雖然人數不多,隻相當於一個加強團,但戰鬥力卻是很強的,不遜於一般的步兵師。而辛棄疾這時不過是一個還未轉正的團級軍官,萬一那些援軍不聽他的調遣,甚至和他爭奪指揮權,那可就鬱悶了。好在援軍帶來的詔令讓辛棄疾吃下了一顆定心丸,遊騎兵大隊被正式確定為團級單位,那麽身為大隊長的辛棄疾便很自然地也提升為正團級軍官,而那三千援軍也暫時聽他調遣,直到東京道全境平定。為了便於辛棄疾指揮,趙旉甚至將其中原來的幾個正團級以上軍官全部調走,以保證辛棄疾的權威。
雖然官職的提升幅度並不大,但趙旉的“信任”還是令辛棄疾十分感動,尤其是當他看到那一箱子彈劾他的奏折之後。不過,辛棄疾卻並沒有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而後悔,反倒因此對朝中的那些文官心生不滿,“一堆腐儒而已,戰爭就應該以獲得勝利為唯一的目的,我絕不能讓士兵們因為這些人的愚蠢而白死,每一個人的犧牲,都必須是有價值的”
為了回報趙旉的信任,更為了以功績反擊朝中那些誇誇其談的文官,辛棄疾修改了他的原定計劃,他不但要將東京道就此納入大宋的版圖,更要藉此機會將金國徹底打垮,讓女真人永世不得翻身
一個多月後,金國在東京道的統治已經幾乎完全崩潰,他們手裏已經隻剩遼陽府這區區一座孤城而已。而飛虎軍的人數則迅速增加到七萬餘人,這還是沒將民夫計入其內的結果。要知道,中國古代史書中動輒幾十萬大軍的記載,其實都是連民夫也一並算進去的結果,飛虎軍現在的兵力若由那些史家來記載,至少也有二十萬之眾,這顯然已經是一支令人不敢小視的力量。而當烏林答部等各路**的反金勢力也與其會合以後,辛棄疾可以調遣的軍隊更是進一步增加,即使光算戰鬥部隊,都快接近十萬了,而且其中還有兩萬多的騎兵。
雖然現在的辛棄疾還隻是一個毛頭小夥子,而且他那卑微的官職也已經不再是秘密,但是亂世之中,有兵就是草頭王,誰的拳頭大就得聽誰的話,而且辛棄疾這段時間以來的輝煌戰績即使連烏林答石土黑這個曾與一代天驕完顏阿骨打正麵交鋒過的老家夥也為之側目,所以雖然心中多少有些不甘,但大家還是紛紛表示願意聽從這位少年的統一指揮,尤其是當大宋的援軍趕到以後
辛棄疾在關外春風得意,但他的所作所為傳到建康後,卻激起了大宋朝臣們的普遍反感、質疑、甚至是不安和憤怒,隻相當於副團級軍官的他私自組建大軍、擅自與部族首領結盟的行為怎麽看都很有謀反的嫌疑,至少也是擁兵自重、心懷不軌的表現,相較之下,屠城倒反而不算是什麽大不了的事了。於是很自然的的,彈劾辛棄疾的奏折雪片一般地飛來,連久不關心政事的大宋皇帝趙構都驚動了。
說實話,連趙旉心中也隱隱有些不快,畢竟身為君主,沒有一個人能夠容忍部下肆意妄為,而現在辛棄疾也的確有些太過分了。何況,辛棄疾隻帶了幾百人出關,就能在短短幾個月時間裏拉起一支十萬之眾的龐大隊伍,而且還能將烏林答部這樣的女真核心部落也拉攏過來,毫無疑問他是真正的天才,連趙旉都不覺有些害怕了,隻帶幾百人就能打出這樣的戰績,要是他將來統轄幾萬甚至十幾萬大軍,天下還有誰是他的敵手?
這時倒是他的父親趙構出言消除了兒子的疑慮,“那個小子雖然有點亂來,但旉兒你完全可以放心,一個沒有任何朋友的人,就算再有本事,也是取不了天下的。而且他若有異心,也不會將其在關外的作為一件不落地如實上報了”
“也是,還真是當局者迷啊”,趙旉點了點頭,他第一次發現,隨著自己掌權日久,曆代皇帝常有的那些毛病也開始在自己身上出現,比如多疑猜忌。反倒是本來就頗具識人之明的父親趙構在放下大權之後,因為“旁觀者清”的緣故,看人往往要比自己更加準確。
不過,雖然接受了父親的勸說,但若辛棄疾恃寵生驕,以後更加肆意妄為,也不是趙旉想要看到的。所以他在派出援軍的同時,也將那些朝臣們彈劾辛棄疾的奏折抹去署名後打包一起送給辛棄疾,希望他以後做事能夠更加審慎一點。
由於不想被他人分走自己太多的戰功,辛棄疾並沒有要求多少援軍,而就算他要求了,大宋朝廷現在也沒多少機動兵力可派。不過,緊缺的隻是人手,雖然趙旉隻給辛棄疾派出了三千援軍,但卻都是一等一的精兵,而且其中還有不少罕見的特殊兵種,論綜合實力的話,未必就在辛棄疾的幾萬飛虎軍之下。為了加快速度、節省體力,這些軍隊走的是海路,在遼東半島登陸後便立即北上,與辛棄疾的飛虎軍會師於遼陽城下,此時金國的東京道早已十分空虛,就算有些敵人,也決計無法阻擋這支精兵的腳步。
不過辛棄疾在見到援軍之後,一開始卻並不太高興,這倒不是因為援軍太弱,恰恰相反,是援軍太強了。辛棄疾本就是軍事天才,如今又經曆了無數次戰鬥的洗禮,眼光更勝從前,他自然看得出援軍雖然人數不多,隻相當於一個加強團,但戰鬥力卻是很強的,不遜於一般的步兵師。而辛棄疾這時不過是一個還未轉正的團級軍官,萬一那些援軍不聽他的調遣,甚至和他爭奪指揮權,那可就鬱悶了。好在援軍帶來的詔令讓辛棄疾吃下了一顆定心丸,遊騎兵大隊被正式確定為團級單位,那麽身為大隊長的辛棄疾便很自然地也提升為正團級軍官,而那三千援軍也暫時聽他調遣,直到東京道全境平定。為了便於辛棄疾指揮,趙旉甚至將其中原來的幾個正團級以上軍官全部調走,以保證辛棄疾的權威。
雖然官職的提升幅度並不大,但趙旉的“信任”還是令辛棄疾十分感動,尤其是當他看到那一箱子彈劾他的奏折之後。不過,辛棄疾卻並沒有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而後悔,反倒因此對朝中的那些文官心生不滿,“一堆腐儒而已,戰爭就應該以獲得勝利為唯一的目的,我絕不能讓士兵們因為這些人的愚蠢而白死,每一個人的犧牲,都必須是有價值的”
為了回報趙旉的信任,更為了以功績反擊朝中那些誇誇其談的文官,辛棄疾修改了他的原定計劃,他不但要將東京道就此納入大宋的版圖,更要藉此機會將金國徹底打垮,讓女真人永世不得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