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後,大家都準備妥當了,柳葉駕車接上我和大牙,直接上了京沈高速,一路疾駛。


    北京的天平時總是灰蒙蒙的,就像罩了屋塑料布,但是今天卻是藍的出奇,藍天,白雲,還有那追逐嬉戲的林間小鳥,這一切構成了一幅天然絕好的水墨丹青。


    一路上嘻嘻哈哈,很是輕鬆,車窗外的光影很有韻律的跳躍著,路旁的行道樹舒展著黃綠嫩葉的枝條,在微蕩的清風中溫柔地拂動,翩翩起舞。


    柳葉駕著車,觸景生情,似乎像是自言自語般的輕聲念呤:“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一枝枝、不教花瘦。甚無情,便下得、雨僝風僽……”


    一首辛棄疾的《粉蝶兒》詞竟然呤得這般合情合景,不禁有些心馳神往,呆呆的看著窗外,而思緒卻早就飄向了遠方。


    大牙晃著腦袋,連連點頭,瞅了瞅柳葉:“妹子,這詩念的倒是挺好聽的,聽這調調,有點像詞牌啊,過去這詞都是要和著小曲唱出來的……”


    本來挺風雅的事,讓大牙給攪的有點大煞風景,立時招來白眼無數。


    我忍不住拿小話埋汰他:“大牙,知道啥叫多餘嗎?就是夏天的棉襖,冬天的蒲扇,別人說完話後你給的意見。”


    大牙衝我一撇嘴:“咋的,我說的不對啊?這玩應兒幾百年的東西了,都容易長毛發黴了,仔細一提鼻子都有股捂巴味(東北土話:潮濕發黴的味道)!現在還有誰整這個,咱也要與時俱進啊!”


    “與時俱進?新體詩?梨花體啊?”柳葉頭也不回,譏笑大牙。


    “梨花體?啥玩應兒?”大牙根本就管不住他那張嘴,挨呲沒夠,說話也不過腦,張口就問。


    我敢緊替柳葉擋了下來,告訴大牙,平時上網多看看有用的東西,別總盯著那些圖片網站,圖片永遠沒有文字有知識。


    “梨花體”諧音“麗華體”,其實是因為女詩人趙麗華名字而來,要說這女的,作品那可老另類了,所以爭議也很多,一直被戲稱為“口水詩”,以她的詩歌風格相仿詩歌都被稱為“梨花體”。


    看著大牙一知半解的樣子,我歎了口氣:“算了吧,給你整一個經典的吧,你聽著啊!”


    我清了清嗓子,咽了口唾沫,然後一板一眼的朗誦道:“一隻螞蟻,另一隻螞蟻,一群螞蟻,可能還有更多的螞蟻。”


    大牙愣眉愣眼的盯著我,見我不吱聲了,眼睛眨了眨,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柳葉:“完了?”


    我和柳葉衝他點點頭:“完了!”


    大牙是這個泄氣啊,往靠背上一仰,伸了個懶腰,嘟嘟囔囔道:“這他媽的算哪國的詩啊?媽了個巴子的,早知道這個也行,我小學的作文整出來都比這個有深度。”


    柳葉輕哼了一下,也沒看大牙,讓大牙別不服氣,人家那詩要是從專家的角度上解讀,也是很有意境的。有很多“專家”專門研究過,最後認為,這首詩的高度不是一般的高,詩中表達的實際上是一種認知的過程,從哲學上講,最簡單的也就是最複雜的。


    一路上,說說笑笑,倒也不覺得寂寞。天沒黑的時候,好歹是到了孟家嶺的鎮子上。


    鎮子上的街道歪歪扭扭,有點像漢字的“大”字,雖然是小鄉鎮,但是看著發展的還不錯,鎮上不長的一條街,倒是賣什麽的都有,一應俱全。我們在鎮上轉了一大圈,最後把車停到了一家飯館門前,一樓是飯館,二樓就是旅店。


    車剛停好,屋裏就出來個四十多歲的漢子和我們打招呼,很熱情的把我們迎進了屋裏。


    飯館也不是很大,進門靠右手邊有三間用木板簡易分隔出來的包房,對著門的方向,則順排一溜擺著三張餐桌,那漢子直接挑開一間包房上的門簾,把我們讓了進去。


    隨便點了幾道菜,喝了口茶水後,等著上菜的工夫就和那漢子攀談,這才知道他就是這裏的老板,而這間小店是他們夫妻倆開的,也沒有什麽服務員,他負責外麵跑堂,他媳婦負責後廚上灶。


    鎮上平時很少來外地客,大多都是本地的人來吃飯,生意也不是很好,就是對付著。至於旅館,常年也沒有多少人來住,反正也是自己家的房子,屋子多也住不過來,就收拾出來兩間,有住宿的就在這兒將就一宿,價格倒是很公道。


    我遞給老板一支煙,那老板推辭了一番後就順手接了過來,先給我們點著火後,自己這才點上。


    估計是他剛才出去時注意到了我們的車牌號,所以問我們大老遠的咋從北京過來了。


    我輕輕的吐了一口煙,告訴他說其實我們都是這裏的人,十多歲後才搬走的。現在家裏老人歲數都大了,有生之年也回不來了,人老了,就念舊,天天沒事就念叨這裏,這不,我們幾個才特意回來看看,一是看看幾家老親戚,串串門子,再者尋思著,順便拍點照片,回去也好給老人也念叨念叨,就當是回來旅遊玩了。


    那老板聽我說完後,噴了一口煙,眯著眼睛說:“嗨,這破地方有啥玩應兒啊,旅啥遊啊,都是大土坷垃,要不就是荒草甸子,還有前邊那片野山,沒啥看頭。你們就是城裏住慣了,看啥玩應兒都新鮮。”


    正說著,門簾一掀就進來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紮著圍裙,把手上的菜放到桌子上後,瞅了瞅我們三個:“你們要是沒來過,這裏也有點能看的東西,不像他說的那樣,不是還有個邊壕和邊門嘛,還有個大廟,瞅瞅也行。”看這情形,這女的就應該是老板娘了。


    “邊壕?邊門?還有什麽大廟?”我聽後很感興趣。


    老板衝老板娘揮揮手,打發她接著炒菜去了,然後一邊給我們拿著碗碟,一邊說:“她說的是大溝村北麵不遠,聽老人說那裏是赫爾蘇邊門,有一條很長的‘邊壕’,據說當時壕南麵是漢人,壕北裏就是滿人,那壕可老長了,聽說有幾百裏地長,和長城差不多,不過你們在北京,看過長城後再看這個就是個大土包子了。”


    我一聽覺得有點意思,這個什麽邊門還有邊壕的也在大溝村附近,估計和我們要去的地方應該不太遠,就有些好奇的問那老板:“這邊門和邊壕是啥年代的事啊?邊門是幹啥用的?”


    那老板見我們對這個感興趣,就拉了把椅子坐在不遠,一邊抽著煙一邊說:“邊門和邊壕應該是清朝以前的事了吧,咱這疙瘩以前是滿人的地界,邊壕差不多也是個分界線吧,把漢人和滿人分開,隔個五六十裏地就有一座‘邊門’,是放哨用的。東邊頭一道門就是咱這兒,叫‘赫爾蘇門’,往西還有‘半拉山門’、‘棉花街門’、‘烏拉堡門’。”


    說到這裏,那老板往前探了探身子,很神秘的對我們說:“這邊門聽以前的老人說,那可是當時是‘過邊’的通道,如果不在邊門上過,而是衝過邊壕,被抓住就是當場殺頭,會丟命的。”


    那老板一邊招呼我們幾個吃著東西,他一邊說給我們聽,倒也打聽出了不少東西。


    據說在這道赫爾蘇邊門的附近以前清朝時還蓋過一座“九堂神屍廟”,廟裏供奉的是關二爺。當時的大廟有前後大殿,鍾、鼓二樓,裏麵的神像是用金子鍍的,眼睛是用瑪瑙鑲嵌的。金光閃閃,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當年廟裏的鍾聲能傳出幾十裏,十分氣派。


    又過了幾年,開始跑“毛子”,“老毛子”把廟給毀了,裏麵的東西都給搶跑了,就剩下個殘垣斷壁的舊址現在還能看到。而現在的廟是後來村裏人集資修建的,位置也不是先前的地方了,裏麵的老道接連換了好幾撥,據說是這廟一般的道行根本就鎮不住。


    “老毛子”源於中國人對洋人(歐羅巴種的)的貶稱,據說是由於早先見到的外國人既野蠻又渾身長滿了紅毛,所以貶稱為“老毛子”。在沙俄侵占東北後,大批俄國人來到東北定居,於是“老毛子”這個詞逐漸變成專指俄國人的詞。


    不過聽到“九堂神屍廟”這個名字,我們幾個都感覺有些奇怪,不知道為什麽會起個這麽古怪的名字。


    那老板也晃了晃腦袋,說是老人都這麽說,誰也不知道為啥。


    那老板看這屋裏也沒有別人,就把椅子又拉近了一些,壓低聲音說:“有些事說出來怕你們不信。你們不知道啊,那廟跟前不遠處據說埋了一萬多人,都是當年努爾哈赤打仗時殺的人,全給埋到這邊壕裏了,聽說當時把邊壕往下又挖了五六米深,挖了幾裏地長,才把殺死的人都埋下。”


    “不過以後這塊可就不太平了,一到晚上就能聽到鬼哭狼嚎的聲音,嚇得根本就沒有人在附近住了,都說是殺的人太多,冤魂索命啊!後來聽說是努爾哈赤知道這事後,把他手下的一個大將給斬了,埋在了那裏,說是收拾那些死鬼。後來又在上麵修了這座廟,請了關二爺,這才鎮住這裏,不過你還別說,自打那以後還真就風平浪靜了,真假咱就不知道了。”


    聽到這裏,我們三個都隱約的嗅到了一絲氣息,有努爾哈赤的地方,我們都不會輕易放過,而這九堂神屍廟,如果真像這老板說的這樣,的確是有些詭異。


    我趕忙讓柳葉掏出地圖,讓這老板給指下大概的位置,那老板看了半天地圖,才弄明白東南西北,估計也是以前很少看地圖的緣故,大牙比比劃劃說了半天,那老板才搞明白地圖上我們的位置,又自己鼓搗了半天,最後用手敲打著一個地方,很肯定的告訴我們,他說的邊門和古廟的位置就在那裏。


    我們三個伸脖子看了看,倒抽一口冷氣。


    ps:本書實體書將於四月份上市,實體書名《大清龍棺》,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關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北謎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舞馬長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舞馬長槍並收藏東北謎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