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章京畿暗伏背嵬營
李銳磨磨蹭蹭地跟在李雲睿身後,愁眉苦臉,那一身護衛隊製服,也沒有往日光鮮。
“隊副,隊副,你便答應我吧……”
“滾滾,走後門走到我這邊來了!”李雲睿毫不留情地飛起一腳,將他踹出老遠,然後轉身邊開。
李銳拍了拍灰,又跟了上來:“隊副,真的要了我吧!”
“我已經給你說過無數遍了,你審查不合格,這可走不得人情。”李雲睿也被他弄得沒了脾氣,說來也怪,這淡水護衛隊之人大都怕隊副李雲睿勝過隊正李鄴,唯獨這個李銳,怕李鄴勝過李雲睿。被這小子糾纏了一下午,李雲睿也被纏怕了,停下步子又道:“負責挑選秘營的,也不是我,是邢而近,你去尋他吧!”
“隊副分明是敷衍俺!”性子一急,李銳說話又用上了“俺”字自稱,他嘟囔道:“明明邢而近乘船離了島,你叫俺哪裏去尋他!”
“那我可也沒辦法,隻有等他回來了。”
李雲睿看了看天上的太陽,又加快了腳步:“你莫跟了,若是再跟,便礙著我今日公務!”
李銳垂頭喪氣邁步回走,見著路邊一石頭,他也覺得這石頭仿佛是在嘲笑著自己,飛起一腳踢去,那石頭飛得老高,然後砸中一間屋子的玻璃,“當”一聲響,玻璃自然是四分五裂了。
“糟糕!”李銳撒腿便跑,他倒是不怕被人責罵,隻是他穿著一身製服做出這般事情來,免不了要連累到護衛隊的名聲。
才跑了幾步,他便聽到身後傳來警哨聲,那是專門管理護衛隊紀律的內衛隊的人,李銳這才想起,自己跟著李雲睿來到了內衛隊處,方才那碎了玻璃的屋子,正是內衛隊的公稟。
“快逃!”他跑得越發的快了。
李雲睿回過頭來看得這一幕,搖頭笑了笑,卻未曾做聲。他理解李銳的心思,這年餘來,李銳在海關處做得極佳,隻不過悶在一地,卻非淡水男兒本色,又眼見以前遠不及他的於竹,如今在呂宋也混得風聲水起,故此也渴望能出去為流求建功立業,他聽說“秘營”招人,立刻便報了名。
以他能力,原本進“秘營”不成問題,但在進行秘密政審之時,因為他是李全的侄兒的緣故,他還是被找了個由頭刷了下來。這小子不知原因,還拚了命兒尋門路想擠進去,甚至找到了李雲睿這邊來。
“是倒是一個好小子,隻可惜攤上了那麽一個叔父。”李雲睿心中暗想。
“景文,李景文!”他還沒進屋子,又有人喊他的名字,李雲睿歎了口氣,今日似乎比任何時候都要忙碌。
來的人是陳子誠,他跑得有些氣喘,到了李雲睿麵前之後伸出手:“把人放出來。”
“伯涵,規矩你都是知道的,他們擅入軍事禁地,自然得關上一陣時日。”李雲睿撓著腦袋,隻覺得自己都快被這些事情弄瘋了:“我也不能壞了規矩是不是?”
“不過是一群好奇心過剩的孩童,便是炸了你們基地那樣如何?”陳子誠哼了一聲,昨天一群初等學堂學生闖入傳說中“秘營”的秘密基地,結果什麽都未曾看到,便被抓了起來,李雲睿也不客氣,一人十鞭,然後還得服上十日苦役,便是去打掃淡水農場的養殖場豬圈。
“若是炸了基地,那便連你也得去掃豬圈了。”李雲睿笑道。
陳子誠知道他也破不了規矩,隻能正色道:“行,我也不找你要人了,隻有一點,我是知道你們這有些東西,那些小子教訓教訓便可,別真對他們用上那些東西。”
“放心放心,我做事你盡管放心。”李雲睿有些不耐煩地道:“你那邊,還有一堆小子等你了,這地方不是他們能亂闖的,你趕緊去約束他們去!”
陳子誠瞪了他一眼,然後快步又跑了回去。他今日帶著中等學堂的一批學生,趕往試驗園去查看引種自東勝洲的作物。這是中等學堂農藝班的少年,若隻是從外表來看,他們與淡水農場的青年農戶幾乎沒有兩樣,若說有,那便是每個人身上都帶著鵝毛筆與小冊子了。
前些日子,秘營之人跟著這些少年屁股後邊,很是學習了一段時間的種田呢。
想到秘營,陳子誠便想到秦大石與邢遠誌,這二人現在應該已經到了臨安吧。
順著水泥路,他們來到靠近一條溪澗的大片田地間。這一帶有三百餘畝地,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坡田,是農場專門劃給淡水學堂的試驗田。每日都有專人來此查看作物,記載作物狀況,對比不同情形之下作物的生長。
在這田邊上,他們看到了方有財正蹲著,這讓陳子誠覺得有些奇怪:“老方,你怎麽在這兒?”
“我來看看,我來看看……”
方有財說話有些發顫,看起來神神叨叨的,不過眾人現在都已經習慣他這模樣了。自去年九月以來,他便一直是如此,有些人以為他得了臆症,還有人要學巫婆神漢為他驅邪,但陳子誠卻知道他是為什麽這模樣。
見著一群學堂少年,方有財拉著陳子誠避到一邊:“伯涵,伯涵,你再說一遍,那消息……那消息可是真的?”
“自然是真的。”陳子誠心中也不禁一陣激蕩。
自家主人,竟然成了大宋天子!
雖然早在趙與莒成為沂王嗣子時,眾人便有了這個心理準備,可消息傳來時,眾人還都是不敢相信是真的。足足過了三四個月,方有財還是那副模樣,逮著任何一個知道這消息的人,必然要拉到偏僻所在詢問那消息是不是真的。不過他雖是神神叨叨,口風卻比以前更緊了起來,便是問,也隻問“那消息”,而從來不說那消息是什麽。
據說他如今夜裏睡覺時,嘴裏都要套個嚼子,便是防著自家夢裏將話說了出來。
“可惜老管家沒見著這一日……”聽得陳子誠回答,方有財眼神立刻變得清亮了,他笑得嘴巴都合不攏,過了好一會兒,又有些傷感地道。
老管家趙喜,早在趙與莒成為沂王嗣子之前便已經去世了。對那個喜歡倚老賣老的老人,陳子誠還有記憶,但義學五期六期的,卻隻知道大官人每隔幾日便會去陪著說會話的中風老人。
方有財又開始傻傻的笑了會兒,然後低聲問道:“伯涵,你說……若是回去,大官人……不,是官家會不會給我也封個官兒當當?”
忍著笑,陳子誠道:“那是自然的,這些年在流求,方管家便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那是那是。”聽到這話,方有財眼睛更亮了,他直挺起腰,指著麵前大片的田地,又指了指淡水城:“這一大片,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頓了頓,他又看了陳子誠一眼:“其實……功勞俺也是有一點的。”
“哈哈,淡水建城,當初大官人便說了,你是首功。”陳子誠終於沒有忍住,他過去一把摟住方有財的胳膊:“老方啊老方,我就說你別瞎想了,咱們大官人是個什麽人物你還不知曉?最是明察秋毫了的,你有功,他自然會賞,但若是壞了大官人之事,哼哼……”
這些年來,陳子誠與方有財關係倒好了不少,故此這番親熱舉止,倒未曾將方有財嚇一大跳。
“那是,那是,我隻是……隻是那消息傳來這麽久了,大官人還不曾送準信來,我心中總是有些不安,擔心他太忙了,忘了咱們……”方有財先還是笑,但後來化作一聲長歎:“總是僻居海外,卻不是辦法。”
這一聲長歎卻不是他一人發出的,在臨安聚景園中,趙與莒也發出一聲長歎。
邢誌遠、秦大石跪在他麵前,二人都麵色激動渾身發抖,極是歡喜的模樣。
“原來這等作物竟然是自那數萬裏海外而來,往返二年有餘……”趙與莒看了看坐在身邊的鄭清之:“無怪乎鄭卿也不知曉,能有此舉,非有極大恒心毅力不可。”
他們這是在聚景園中相會,也難怪趙與莒感慨,雖然他現在已是一國之君,可比起當初為沂王嗣子時還要小心謹慎,見著這些心腹手下,也是得拐彎抹角。他們此次來聚景園,還是鄭子清引來的。
鄭子清見秦大石與邢誌遠模樣,也是微微一笑,心中暗想:“這二人雖說在海外見過世麵,隻是遇著官家,卻高興得渾身發抖,倒是一片赤子之心。古人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大宋天威遠揚海外,這實是可喜可賀之事。”
“今後你們便住在這園子裏,在那邊,朕讓人給你們備好了住處。”趙與莒極有興致地站起身來,指了指靠著山腳下的一片地方:“瞧見沒有,那一片房子便是了,你們共有多少人?”
“啟稟官家,一共是六十六人。”秦大石接口道。
“那好,便是這六十六人,鄭卿,他們的糧餉便由你盯著,莫讓人中飽了去,折損咱們天朝顏麵。你時常來看看,他們有什麽需要的,便報與史相公。”趙與莒又轉過臉對著這些“流求農人”道:“你們也須約束人手,不得觸犯我大宋刑律,否則朕必以一紙國書,令爾流求之主取你們首績!”
聽得他絮絮叨叨地說得極細,鄭清之心中不由好笑,雖說稼穡之事事關國本,可象這位天子一般如此親曆親為的,倒也是少見。龍馭歸天的先帝,雖說也仁德愛民,卻不曾如此過。
不過這樣也好,官家有事可做,便不會想著朝堂上的權勢,免得與史相公意見相左――近來史相公也特跋扈了些,竟然接連任用私人,隻怕朝堂之中又有再起波瀾了。
“朕帶你們去見那些田地,你們叫管說,這玉米須得種在何處,這土豆又得種在何處。”趙與莒興致極高,領著秦大石、邢誌遠快步前行,鄭清之見狀慌忙跟上去,隻是他一介文官又是人過中年,哪裏比得上趙與莒、秦大石與邢誌遠的步子,他小跑了一段,便禁不住放緩了步子喘氣,看了看那些殿前司的侍衛,擺手吩咐道:“你們快跟上去。”
此時趙與莒、秦大石、邢遠誌已經在近百步外了。
見著那些侍衛還未跟上來,邢遠誌忍不住喚了一聲:“大官人!”
聲音到得後來,便有些哽咽了,他們這些義學少年,盡數是亂世孤兒,若不是得趙與莒收容教養,哪裏會活到如今!
趙與莒神情淡淡的,瞄了他一眼,目光中卻與他一般激動。坐了三、四年牢籠,隻是此刻,才得了那麽一會兒的望風時間。
“當心,人來了。”秦大石也目中含淚,但卻低聲喝止了邢誌遠的話語。
趙與莒終於停下腳步,站在一座小丘之上,侍衛們護在他身邊,方才那瞬間天子身邊隻有兩個流求人,這若是讓史相公知道了,誰也落不得好處去。又等了好一會兒,鄭清之才氣喘籲籲地跑上來:“官家……官家何其急也!”
“非是朕急,乃是卿慢耳。”趙與莒認真地道:“鄭卿,朱晦庵詩雲,問渠哪得清幾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古人亦雲,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可見多活動活動,必有利於筋骨,卿正值壯年,來日還將有大用,隻是小跑這幾步,便如此不支,顯見是平日裏活動得少了。”
“臣……臣惶恐。”沒料想自己一句話,倒惹得趙與莒好一番教訓,鄭清之也無心去想方才天子為何要跑:“謹受教!”
“嗬嗬。”趙與莒一笑,又指了指身前荒廢了的園囿:“終有一日,須得讓四海無閑置之地,萬民有嚼餘之食。”
“官家寬厚仁德,古之名君亦難及也。”鄭清之誠心誠意地回應道。
隨同秦大石、邢誌遠來的流求“農人”便居住在聚景園中,這聚景園雖曾是皇家園林,如今早已失修,甚至成了一些蕃人墓葬之地。園中原本種了梅,不過如今既要辟成田,自然要將這些梅和墓移走。在外頭還特意修了一座圍牆,免得為人所侵擾。鄭清之每隔數日便要來此處看上一看,而天子趙與莒,也是十日便會來一次。
無論是史彌遠,還是楊太後,或者是大宋其餘朝臣,都不曾如何關注這處荒廢了的園囿。他們的目光,都生生盯在朝堂之上,盯著璽印虎符,唯獨沒有盯著民間百姓。
注1:聚景園在今日杭州回回墳,南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上卷》雲:“回回之俗,凡死者……瘞葬於聚景園,園亦回回主之”
李銳磨磨蹭蹭地跟在李雲睿身後,愁眉苦臉,那一身護衛隊製服,也沒有往日光鮮。
“隊副,隊副,你便答應我吧……”
“滾滾,走後門走到我這邊來了!”李雲睿毫不留情地飛起一腳,將他踹出老遠,然後轉身邊開。
李銳拍了拍灰,又跟了上來:“隊副,真的要了我吧!”
“我已經給你說過無數遍了,你審查不合格,這可走不得人情。”李雲睿也被他弄得沒了脾氣,說來也怪,這淡水護衛隊之人大都怕隊副李雲睿勝過隊正李鄴,唯獨這個李銳,怕李鄴勝過李雲睿。被這小子糾纏了一下午,李雲睿也被纏怕了,停下步子又道:“負責挑選秘營的,也不是我,是邢而近,你去尋他吧!”
“隊副分明是敷衍俺!”性子一急,李銳說話又用上了“俺”字自稱,他嘟囔道:“明明邢而近乘船離了島,你叫俺哪裏去尋他!”
“那我可也沒辦法,隻有等他回來了。”
李雲睿看了看天上的太陽,又加快了腳步:“你莫跟了,若是再跟,便礙著我今日公務!”
李銳垂頭喪氣邁步回走,見著路邊一石頭,他也覺得這石頭仿佛是在嘲笑著自己,飛起一腳踢去,那石頭飛得老高,然後砸中一間屋子的玻璃,“當”一聲響,玻璃自然是四分五裂了。
“糟糕!”李銳撒腿便跑,他倒是不怕被人責罵,隻是他穿著一身製服做出這般事情來,免不了要連累到護衛隊的名聲。
才跑了幾步,他便聽到身後傳來警哨聲,那是專門管理護衛隊紀律的內衛隊的人,李銳這才想起,自己跟著李雲睿來到了內衛隊處,方才那碎了玻璃的屋子,正是內衛隊的公稟。
“快逃!”他跑得越發的快了。
李雲睿回過頭來看得這一幕,搖頭笑了笑,卻未曾做聲。他理解李銳的心思,這年餘來,李銳在海關處做得極佳,隻不過悶在一地,卻非淡水男兒本色,又眼見以前遠不及他的於竹,如今在呂宋也混得風聲水起,故此也渴望能出去為流求建功立業,他聽說“秘營”招人,立刻便報了名。
以他能力,原本進“秘營”不成問題,但在進行秘密政審之時,因為他是李全的侄兒的緣故,他還是被找了個由頭刷了下來。這小子不知原因,還拚了命兒尋門路想擠進去,甚至找到了李雲睿這邊來。
“是倒是一個好小子,隻可惜攤上了那麽一個叔父。”李雲睿心中暗想。
“景文,李景文!”他還沒進屋子,又有人喊他的名字,李雲睿歎了口氣,今日似乎比任何時候都要忙碌。
來的人是陳子誠,他跑得有些氣喘,到了李雲睿麵前之後伸出手:“把人放出來。”
“伯涵,規矩你都是知道的,他們擅入軍事禁地,自然得關上一陣時日。”李雲睿撓著腦袋,隻覺得自己都快被這些事情弄瘋了:“我也不能壞了規矩是不是?”
“不過是一群好奇心過剩的孩童,便是炸了你們基地那樣如何?”陳子誠哼了一聲,昨天一群初等學堂學生闖入傳說中“秘營”的秘密基地,結果什麽都未曾看到,便被抓了起來,李雲睿也不客氣,一人十鞭,然後還得服上十日苦役,便是去打掃淡水農場的養殖場豬圈。
“若是炸了基地,那便連你也得去掃豬圈了。”李雲睿笑道。
陳子誠知道他也破不了規矩,隻能正色道:“行,我也不找你要人了,隻有一點,我是知道你們這有些東西,那些小子教訓教訓便可,別真對他們用上那些東西。”
“放心放心,我做事你盡管放心。”李雲睿有些不耐煩地道:“你那邊,還有一堆小子等你了,這地方不是他們能亂闖的,你趕緊去約束他們去!”
陳子誠瞪了他一眼,然後快步又跑了回去。他今日帶著中等學堂的一批學生,趕往試驗園去查看引種自東勝洲的作物。這是中等學堂農藝班的少年,若隻是從外表來看,他們與淡水農場的青年農戶幾乎沒有兩樣,若說有,那便是每個人身上都帶著鵝毛筆與小冊子了。
前些日子,秘營之人跟著這些少年屁股後邊,很是學習了一段時間的種田呢。
想到秘營,陳子誠便想到秦大石與邢遠誌,這二人現在應該已經到了臨安吧。
順著水泥路,他們來到靠近一條溪澗的大片田地間。這一帶有三百餘畝地,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坡田,是農場專門劃給淡水學堂的試驗田。每日都有專人來此查看作物,記載作物狀況,對比不同情形之下作物的生長。
在這田邊上,他們看到了方有財正蹲著,這讓陳子誠覺得有些奇怪:“老方,你怎麽在這兒?”
“我來看看,我來看看……”
方有財說話有些發顫,看起來神神叨叨的,不過眾人現在都已經習慣他這模樣了。自去年九月以來,他便一直是如此,有些人以為他得了臆症,還有人要學巫婆神漢為他驅邪,但陳子誠卻知道他是為什麽這模樣。
見著一群學堂少年,方有財拉著陳子誠避到一邊:“伯涵,伯涵,你再說一遍,那消息……那消息可是真的?”
“自然是真的。”陳子誠心中也不禁一陣激蕩。
自家主人,竟然成了大宋天子!
雖然早在趙與莒成為沂王嗣子時,眾人便有了這個心理準備,可消息傳來時,眾人還都是不敢相信是真的。足足過了三四個月,方有財還是那副模樣,逮著任何一個知道這消息的人,必然要拉到偏僻所在詢問那消息是不是真的。不過他雖是神神叨叨,口風卻比以前更緊了起來,便是問,也隻問“那消息”,而從來不說那消息是什麽。
據說他如今夜裏睡覺時,嘴裏都要套個嚼子,便是防著自家夢裏將話說了出來。
“可惜老管家沒見著這一日……”聽得陳子誠回答,方有財眼神立刻變得清亮了,他笑得嘴巴都合不攏,過了好一會兒,又有些傷感地道。
老管家趙喜,早在趙與莒成為沂王嗣子之前便已經去世了。對那個喜歡倚老賣老的老人,陳子誠還有記憶,但義學五期六期的,卻隻知道大官人每隔幾日便會去陪著說會話的中風老人。
方有財又開始傻傻的笑了會兒,然後低聲問道:“伯涵,你說……若是回去,大官人……不,是官家會不會給我也封個官兒當當?”
忍著笑,陳子誠道:“那是自然的,這些年在流求,方管家便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那是那是。”聽到這話,方有財眼睛更亮了,他直挺起腰,指著麵前大片的田地,又指了指淡水城:“這一大片,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頓了頓,他又看了陳子誠一眼:“其實……功勞俺也是有一點的。”
“哈哈,淡水建城,當初大官人便說了,你是首功。”陳子誠終於沒有忍住,他過去一把摟住方有財的胳膊:“老方啊老方,我就說你別瞎想了,咱們大官人是個什麽人物你還不知曉?最是明察秋毫了的,你有功,他自然會賞,但若是壞了大官人之事,哼哼……”
這些年來,陳子誠與方有財關係倒好了不少,故此這番親熱舉止,倒未曾將方有財嚇一大跳。
“那是,那是,我隻是……隻是那消息傳來這麽久了,大官人還不曾送準信來,我心中總是有些不安,擔心他太忙了,忘了咱們……”方有財先還是笑,但後來化作一聲長歎:“總是僻居海外,卻不是辦法。”
這一聲長歎卻不是他一人發出的,在臨安聚景園中,趙與莒也發出一聲長歎。
邢誌遠、秦大石跪在他麵前,二人都麵色激動渾身發抖,極是歡喜的模樣。
“原來這等作物竟然是自那數萬裏海外而來,往返二年有餘……”趙與莒看了看坐在身邊的鄭清之:“無怪乎鄭卿也不知曉,能有此舉,非有極大恒心毅力不可。”
他們這是在聚景園中相會,也難怪趙與莒感慨,雖然他現在已是一國之君,可比起當初為沂王嗣子時還要小心謹慎,見著這些心腹手下,也是得拐彎抹角。他們此次來聚景園,還是鄭子清引來的。
鄭子清見秦大石與邢誌遠模樣,也是微微一笑,心中暗想:“這二人雖說在海外見過世麵,隻是遇著官家,卻高興得渾身發抖,倒是一片赤子之心。古人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大宋天威遠揚海外,這實是可喜可賀之事。”
“今後你們便住在這園子裏,在那邊,朕讓人給你們備好了住處。”趙與莒極有興致地站起身來,指了指靠著山腳下的一片地方:“瞧見沒有,那一片房子便是了,你們共有多少人?”
“啟稟官家,一共是六十六人。”秦大石接口道。
“那好,便是這六十六人,鄭卿,他們的糧餉便由你盯著,莫讓人中飽了去,折損咱們天朝顏麵。你時常來看看,他們有什麽需要的,便報與史相公。”趙與莒又轉過臉對著這些“流求農人”道:“你們也須約束人手,不得觸犯我大宋刑律,否則朕必以一紙國書,令爾流求之主取你們首績!”
聽得他絮絮叨叨地說得極細,鄭清之心中不由好笑,雖說稼穡之事事關國本,可象這位天子一般如此親曆親為的,倒也是少見。龍馭歸天的先帝,雖說也仁德愛民,卻不曾如此過。
不過這樣也好,官家有事可做,便不會想著朝堂上的權勢,免得與史相公意見相左――近來史相公也特跋扈了些,竟然接連任用私人,隻怕朝堂之中又有再起波瀾了。
“朕帶你們去見那些田地,你們叫管說,這玉米須得種在何處,這土豆又得種在何處。”趙與莒興致極高,領著秦大石、邢誌遠快步前行,鄭清之見狀慌忙跟上去,隻是他一介文官又是人過中年,哪裏比得上趙與莒、秦大石與邢誌遠的步子,他小跑了一段,便禁不住放緩了步子喘氣,看了看那些殿前司的侍衛,擺手吩咐道:“你們快跟上去。”
此時趙與莒、秦大石、邢遠誌已經在近百步外了。
見著那些侍衛還未跟上來,邢遠誌忍不住喚了一聲:“大官人!”
聲音到得後來,便有些哽咽了,他們這些義學少年,盡數是亂世孤兒,若不是得趙與莒收容教養,哪裏會活到如今!
趙與莒神情淡淡的,瞄了他一眼,目光中卻與他一般激動。坐了三、四年牢籠,隻是此刻,才得了那麽一會兒的望風時間。
“當心,人來了。”秦大石也目中含淚,但卻低聲喝止了邢誌遠的話語。
趙與莒終於停下腳步,站在一座小丘之上,侍衛們護在他身邊,方才那瞬間天子身邊隻有兩個流求人,這若是讓史相公知道了,誰也落不得好處去。又等了好一會兒,鄭清之才氣喘籲籲地跑上來:“官家……官家何其急也!”
“非是朕急,乃是卿慢耳。”趙與莒認真地道:“鄭卿,朱晦庵詩雲,問渠哪得清幾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古人亦雲,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可見多活動活動,必有利於筋骨,卿正值壯年,來日還將有大用,隻是小跑這幾步,便如此不支,顯見是平日裏活動得少了。”
“臣……臣惶恐。”沒料想自己一句話,倒惹得趙與莒好一番教訓,鄭清之也無心去想方才天子為何要跑:“謹受教!”
“嗬嗬。”趙與莒一笑,又指了指身前荒廢了的園囿:“終有一日,須得讓四海無閑置之地,萬民有嚼餘之食。”
“官家寬厚仁德,古之名君亦難及也。”鄭清之誠心誠意地回應道。
隨同秦大石、邢誌遠來的流求“農人”便居住在聚景園中,這聚景園雖曾是皇家園林,如今早已失修,甚至成了一些蕃人墓葬之地。園中原本種了梅,不過如今既要辟成田,自然要將這些梅和墓移走。在外頭還特意修了一座圍牆,免得為人所侵擾。鄭清之每隔數日便要來此處看上一看,而天子趙與莒,也是十日便會來一次。
無論是史彌遠,還是楊太後,或者是大宋其餘朝臣,都不曾如何關注這處荒廢了的園囿。他們的目光,都生生盯在朝堂之上,盯著璽印虎符,唯獨沒有盯著民間百姓。
注1:聚景園在今日杭州回回墳,南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上卷》雲:“回回之俗,凡死者……瘞葬於聚景園,園亦回回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