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獻土下拜真吾主
大宋寶慶元年四月十五日,正午一點。
楊太後在慈明殿內,一臉陰沉。直到現在她還沒有吃午飯,幾個來詢問的內侍和宮女,都被她趕了出去。
今天上午,她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羞辱,被權臣生生趕出了朝堂,卻無計可施。
她是知道史彌遠手段的,甚至可以說,正是她,將史彌遠一步步推到今天這一地步。如今的她,根本無力對抗史彌遠,雖然她不願意遠離權力中心,不願意長期以來掌握的權力消失,可是她不得不悲哀地承認,隨著先帝的故去,她確實已經失去了依靠。
全部原因,就在於她沒有一個當天子的兒子,或者說,當今天子不是她的親生兒子。
想到這裏,她忍不住嗚嗚哭了起來。無論她如何攬權凶狠,這個時候,她隻是一個女人,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
“太後,官家請見。”一宮女在簾外小心翼翼地說道。
楊太後迅速抹掉眼淚,怒聲道:“不見,就說哀家病了。”
“太後,官家不肯走,還說……”片刻之後,那宮女又回來,她麵色極害怕,夾在太後與皇帝之間,這卻不是個好的差事。
“他說什麽?”楊太後問道。
“官這說,今日朝堂之上,太後受辱之仇,他已經替太後報了。”宮女極是遲疑,顯然,要傳達的話語將她嚇住了:“官家說,史相……史彌遠已經被奪去丞相之職,貶竄海島了。”
“什麽?”楊太後一驚,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再說一遍!”
那宮女戰戰兢兢地又說了一遍,雖然楊太後如今恨史彌遠入骨,卻仍是不相信這個消息,隻道是天子誆她,但轉念一想,天子又為何要誆她?
“讓官家進來,哀家要見他。”心思電轉之間,楊太後決定,先見趙與莒一麵再說。
趙與莒進殿之後,先是行跪禮,楊太後雖未避開,嘴中還是淡淡地說了句:“哀家受不得你這番大禮。”
“母後何出此言,昔日母後撫兒之輩,說兒今為母後之子,兒如何敢忘!”趙與莒沉聲道:“今日早朝之時,史彌遠辱及母後,兒怒發衝冠,隻是因史彌遠權傾朝野,內外盡其腹心,兒雖為天子,卻不得不虛以委蛇。散朝之後,兒為母後複仇,起雷霆之擊,如今已誅殺夏震,削奪史彌遠官職,將他發配荒島了!”
楊太後再聞此言,心中既驚且喜,驚的是這天子竟然有如此手段,喜的是史彌遠一除,再無人堪懼了。
“快起來,官家快起來,與哀家細說,如何處置了那老賊?”
趙與莒依言起身,立刻有機靈的使女搬來座椅,趙與莒坐下後,不慌不忙地將如何誘史彌遠至聚景園,如何分其羽翼,如何令埋伏的親信擊殺夏震,如何捉了史彌遠,甚至將史彌遠送走。他說得七真三假,有些地方便有意忽略過去,但楊太後卻是精明人,聽得仔細,問了幾句也都問到點上。待趙與莒說完之後,她先是放聲大笑,但笑聲嘎然而止。
“官家為何不殺了史賊以絕後患?”她盯著趙與莒問道。
“史彌遠內外交通,黨羽遍布天下,若倉促殺之,恐其黨羽狗急跳牆。如今製於我手,令其投鼠忌器耳。”趙與莒平靜地回答。
楊太後盯了他許久,臉上的歡色漸漸消失了,若是趙與莒別的回答,她便要懷疑趙與莒能擊倒史彌遠是不是幸運,可趙與莒的回答,分明老練之至,他哪裏象是剛滿二十的少年天子,分明是渾跡權場數十年的老奸巨滑之輩。
那史彌遠留下來,與其說是令史黨投鼠忌器,倒不如說是威脅她楊太後的利器。若是楊太後此時反悔,想要再行廢立,不用說,史彌遠立刻便得自由,天子要與她拚得魚死網破。
“官家好權謀,好手段,難怪於潛邸之中,見者多讚官家沉凝大度,非常人所及……”好一會兒之後,楊太後慢慢說道:“隻是官家親蒞哀家這裏,隻是為告之此事麽?”
“一則是為向母後報喜,二則是請母後垂簾聽政。”趙與莒微微一笑道:“朕已經傳了旨意,下午三時正重開大朝,百官想必已經在大慶殿外等候了。”
楊太後心中一動,嘴上卻道:“哀家已經撤簾,卻不好再去……”
“母後此言卻是差了,撤簾之事,不過是史彌遠攬權之舉,如今史彌遠已罷,母後自然應繼續垂簾。”趙與莒極真摯地道:“便是他日母後撤簾,兒年輕識短,也少不得向母後請益。”
“官家能一舉罷了史彌遠,哪裏年輕識短了,便是你父皇,比起你來也遠遠不及。”楊太後下意識地說道。
無論趙與莒所言是發自肺腑,還是虛言搪塞,他這番話,都讓楊太後心中覺得暖和。上午受史彌遠之辱,這時似乎都因為這幾句良言而煙消雲散了。
趙與莒又道:“兒聽說母後尚未進膳,恰好兒一直忙著,也未用食,已經傳了禦膳,便在此陪母後進餐吧。”
明知道他隻不過是在拉近二人關係,楊太後還是一喜,過了片刻,果然有內侍端了膳食來,趙與莒每樣先嚐了一口,然後指著其中清淡的勸食。楊太後知他心意,心中又是一陣歡喜,雖然這個天子兒子不是她親生,卻她卻甚是恭謹。
她又想起自去年八月新帝登基起,趙與莒對她便一直極是親近,心中越發的覺得,若是真有這般既有為且孝順的兒子,那倒真不錯了。
二人用食畢,便一起來到大慶殿,三時正,大朝繼續開始。被召來的朝臣中,倒有大半還被蒙在鼓中,隻是未在人群中見著史彌遠,站在眾人班頭原先史彌遠位置上的,卻換了宣繒,而宣繒原先的位置,則是薛極。朝中史彌遠一黨親信,大多都失了蹤影,少數還在者,也都有憂色。
他們都是在朝堂之上混得成了精的人物,知道就在這短短的瞬間,便有了突變。
果然,上朝之後,原本已經撤簾的太後又坐了出來,這讓眾人又吃了一驚。
“諸卿,史彌遠已經罷相。”雖然已經有了準備,可當趙與莒這話語出來時,眾人還是覺得晴天霹靂一般。史彌遠一黨心腹重臣,盡數被打盡拘禁,便是他的隨侍護衛,也被接手殿前司的人調走,朝堂之中,雖說還有幾個忠於史彌遠之人,一來位卑職低,二來沒有主心骨,故此無人作聲。
“臣程珌有本上奏。”身為禮部尚書的程珌,他雖說不是史彌遠最親近之人,可也算是史黨一員,如今麵色便很不好看,若非鄭清之來遊說於他,隻怕他如今根本不知如何是好了。
“講來。”楊太後說道。
包括楊黨、真德秀等人,如今都是弄不清頭腦,隻覺得今日之事詭異無比,太後再度垂簾,卻根本未曾與他們通過聲氣,而史彌遠倒台,天子卻若無其事一般,這也不符合他們心中天子為史彌遠之傀儡的看法。
“流求使者有要事請求陛見,如今人已在朝門外等候。”程珌說道,唇角浮起了苦笑。
楊太後隔著簾子看了趙與莒一眼,見趙與莒微微點頭,方才二人來時,趙與莒已經說了,今日要先見流求使者。她也不知趙與莒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可如今情形之下,明顯天子已經掌控了形勢,而且天子待她又既敬且親,她覺得隻能以不變應萬變了。
況且,史彌遠能喝令她撤簾,那宣繒、薛極諸人,如今顯然已為官家所用,孰知會不會再喝令她撤簾,上午之辱,一次便足,她再也不想受第二次。
“宣他們進殿。”楊太後道。
片刻之後,作為流求正使的耶律楚材闊步入內,他儀表堂堂,走路時昂首挺胸,頗有一番風範。大宋朝臣見了也不禁暗暗叫好,沒想到海島之國,也有如此人物。當耶律楚材遠遠望見高坐於禦座之上的趙與莒時,心情突然極是激動。
他的身份,和他的使命,讓他知道趙與莒的整個計劃。他可以肯定,再鎮定之人,也會為趙與莒的計劃而驚呼,再多智之人,也要為趙與莒的計劃而歎服。
他知道,坐在那禦座之上的,是大宋天子,更是流求之主,是他耶律楚材的主君。雖然這還是第一次見到,但從孟希聲、陳子誠等人身上,他已經看到了這位天子的博學,從趙子曰、李雲睿等人的身上,他已經看到這位天子的睿智,從李鄴、王啟年等人的身上,他已經看到了這位天子的英武,從王鈺、韓平等人身上,他已經看到了這位天子的胸懷。
即使是方有財那般人物,他也可以看出這位天子用人的眼光。
還有他自己,身為漢化極重的契丹人,他對自己的才華極為自負,可在金國時不受重用,被胡人捕獲後也不受重視,這位天子當時還潛龍在淵,卻已經不遠萬裏遣人將他帶來。
故此,才一進殿,他便跪倒在地:“臣耶律楚材,拜見吾皇萬歲!”
滿朝大宋卿相,都注意到,他自稱時用的是“臣”而非“外臣”,敬稱官家時用的是“吾皇”而非“大宋天子”。有些人不免暗笑,這流求正使,看上去儀表堂堂,有一副極好的胡須,卻不通禮儀。
“晉卿此來辛苦了。”不等楊太後說話,趙與莒溫聲道:“請起,站著說話吧。”
他直接稱呼了耶律楚材的字,耶律楚材心中又是一熱,他如今也不過三十幾許,正值壯年,又素有大誌,想得自己追隨的竟是這般了不起的人物,如何會不熱血沸騰!
與自己追隨的這位主君相比,那金國皇帝,不過如圈中豬豚一般,那胡人大汗,不過如山中野狼一般!
“臣耶律楚材,奉我流求國主之命,特向大宋天子上表。”耶律楚材定了定神,然後開口道。
“表章何在?”趙與莒問道。
耶律楚材呈上自己手中的紙軸,早有小黃門接過來,遞給趙與莒,趙與莒揮了揮手,那小黃門乖巧,立刻將紙軸隔簾交與了楊太後身側的宮女。楊太後接過紙軸,攤開一看,然後驚呼了一聲。
眾臣都是一愣,不知太後為何失態。
“流求國主,向來深受天子重恩,又聞知天子攘除奸凶,掌權親政,無以為賀,願與屬國北山、中山、南山、麻逸等來朝,並獻流求六府之地,民四十萬口。”
耶律楚材一邊說,一邊自左邊捧起韓平手中捧著的木盒呈上去:“此為流求山川河流之圖。”又自右邊陳昭華手中捧起木盒呈上去:“此為流求戶籍名冊表。”
滿朝頓時嘩然。
自有宋以來,隻聞說為強鄰所傾,割土納貢,象這般有番國舉國歸附者,從未有過!何況流求並非彈丸小國,而是海東大國,物產豐茂已聞名於世。聽耶律楚材口氣,流求人口雖不多,卻也有五府之地,而且還有數個屬國,這般內附,實是讓大宋朝臣眼花耳熱血脈賁張。
便是禮部尚書程珌,也不知道流求人玩的竟是這一手。
端坐於禦簾之後的楊太後麵上的驚愕已經變成淡淡的苦笑了,她心中歎息了一聲:好手段,好手段,史彌遠栽在天子手中,果然不冤。
無論朝中還有誰反對天子,甚至如鄧若水般置疑天子得位不正,如今都掀不起什麽風浪了。扳倒史彌遠,此乃威也,流求國來附,此乃德也,威德並濟,其勢已成,無人可製矣。
史彌遠這一生老奸巨滑,可他臨到老,卻被這麽年輕的一個宗室子弟耍了,他這一世,最大的失誤便是看錯了這位天子。但也有可能,這是他這一世,為大宋做的唯一一件正確事情。
宣繒、薛極帶頭,舉朝盡是賀聲,朝堂之中,大多數人都是沉默者,當有人帶頭時,他們便會跟進,便是楊黨與真德秀、魏了翁等,也不得不帶著滿肚子狐疑,跟著一起稱賀起來。
“耶律卿,朕知你這姓氏,原是大遼宗姓,不知你與大遼有何淵源?”趙與莒示意眾人靜下來,然後問道。
“臣為遼太祖九世孫。”耶律楚材答道。
“這流求納土,朕想知道,流求有多大?”
“流求地廣人稀,單論土地,與大宋一路相近,依流求製度,是為三萬五千八百平方裏。”
“一路之地!”
“近四萬裏!”
朝堂中再次發出嗡嗡聲,眾臣議論紛紛,麵上都是帶著喜色。
大宋自高宗南渡起,何曾有過這般揚眉吐氣的時候?納土四萬裏,獻民四十萬!
雖然明知這一幕,十之**便是這位天子設計的,但流求使者總是真的,流求國書總是真的,百官家中的流求物產,總不是騙人的。
不動刀兵而開疆拓土,便是國朝太祖太宗,也不曾有過如此功績,如今天子卻已經有了,若說天命不在其身,孰人相信?
大宋寶慶元年四月十五日,正午一點。
楊太後在慈明殿內,一臉陰沉。直到現在她還沒有吃午飯,幾個來詢問的內侍和宮女,都被她趕了出去。
今天上午,她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羞辱,被權臣生生趕出了朝堂,卻無計可施。
她是知道史彌遠手段的,甚至可以說,正是她,將史彌遠一步步推到今天這一地步。如今的她,根本無力對抗史彌遠,雖然她不願意遠離權力中心,不願意長期以來掌握的權力消失,可是她不得不悲哀地承認,隨著先帝的故去,她確實已經失去了依靠。
全部原因,就在於她沒有一個當天子的兒子,或者說,當今天子不是她的親生兒子。
想到這裏,她忍不住嗚嗚哭了起來。無論她如何攬權凶狠,這個時候,她隻是一個女人,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
“太後,官家請見。”一宮女在簾外小心翼翼地說道。
楊太後迅速抹掉眼淚,怒聲道:“不見,就說哀家病了。”
“太後,官家不肯走,還說……”片刻之後,那宮女又回來,她麵色極害怕,夾在太後與皇帝之間,這卻不是個好的差事。
“他說什麽?”楊太後問道。
“官這說,今日朝堂之上,太後受辱之仇,他已經替太後報了。”宮女極是遲疑,顯然,要傳達的話語將她嚇住了:“官家說,史相……史彌遠已經被奪去丞相之職,貶竄海島了。”
“什麽?”楊太後一驚,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再說一遍!”
那宮女戰戰兢兢地又說了一遍,雖然楊太後如今恨史彌遠入骨,卻仍是不相信這個消息,隻道是天子誆她,但轉念一想,天子又為何要誆她?
“讓官家進來,哀家要見他。”心思電轉之間,楊太後決定,先見趙與莒一麵再說。
趙與莒進殿之後,先是行跪禮,楊太後雖未避開,嘴中還是淡淡地說了句:“哀家受不得你這番大禮。”
“母後何出此言,昔日母後撫兒之輩,說兒今為母後之子,兒如何敢忘!”趙與莒沉聲道:“今日早朝之時,史彌遠辱及母後,兒怒發衝冠,隻是因史彌遠權傾朝野,內外盡其腹心,兒雖為天子,卻不得不虛以委蛇。散朝之後,兒為母後複仇,起雷霆之擊,如今已誅殺夏震,削奪史彌遠官職,將他發配荒島了!”
楊太後再聞此言,心中既驚且喜,驚的是這天子竟然有如此手段,喜的是史彌遠一除,再無人堪懼了。
“快起來,官家快起來,與哀家細說,如何處置了那老賊?”
趙與莒依言起身,立刻有機靈的使女搬來座椅,趙與莒坐下後,不慌不忙地將如何誘史彌遠至聚景園,如何分其羽翼,如何令埋伏的親信擊殺夏震,如何捉了史彌遠,甚至將史彌遠送走。他說得七真三假,有些地方便有意忽略過去,但楊太後卻是精明人,聽得仔細,問了幾句也都問到點上。待趙與莒說完之後,她先是放聲大笑,但笑聲嘎然而止。
“官家為何不殺了史賊以絕後患?”她盯著趙與莒問道。
“史彌遠內外交通,黨羽遍布天下,若倉促殺之,恐其黨羽狗急跳牆。如今製於我手,令其投鼠忌器耳。”趙與莒平靜地回答。
楊太後盯了他許久,臉上的歡色漸漸消失了,若是趙與莒別的回答,她便要懷疑趙與莒能擊倒史彌遠是不是幸運,可趙與莒的回答,分明老練之至,他哪裏象是剛滿二十的少年天子,分明是渾跡權場數十年的老奸巨滑之輩。
那史彌遠留下來,與其說是令史黨投鼠忌器,倒不如說是威脅她楊太後的利器。若是楊太後此時反悔,想要再行廢立,不用說,史彌遠立刻便得自由,天子要與她拚得魚死網破。
“官家好權謀,好手段,難怪於潛邸之中,見者多讚官家沉凝大度,非常人所及……”好一會兒之後,楊太後慢慢說道:“隻是官家親蒞哀家這裏,隻是為告之此事麽?”
“一則是為向母後報喜,二則是請母後垂簾聽政。”趙與莒微微一笑道:“朕已經傳了旨意,下午三時正重開大朝,百官想必已經在大慶殿外等候了。”
楊太後心中一動,嘴上卻道:“哀家已經撤簾,卻不好再去……”
“母後此言卻是差了,撤簾之事,不過是史彌遠攬權之舉,如今史彌遠已罷,母後自然應繼續垂簾。”趙與莒極真摯地道:“便是他日母後撤簾,兒年輕識短,也少不得向母後請益。”
“官家能一舉罷了史彌遠,哪裏年輕識短了,便是你父皇,比起你來也遠遠不及。”楊太後下意識地說道。
無論趙與莒所言是發自肺腑,還是虛言搪塞,他這番話,都讓楊太後心中覺得暖和。上午受史彌遠之辱,這時似乎都因為這幾句良言而煙消雲散了。
趙與莒又道:“兒聽說母後尚未進膳,恰好兒一直忙著,也未用食,已經傳了禦膳,便在此陪母後進餐吧。”
明知道他隻不過是在拉近二人關係,楊太後還是一喜,過了片刻,果然有內侍端了膳食來,趙與莒每樣先嚐了一口,然後指著其中清淡的勸食。楊太後知他心意,心中又是一陣歡喜,雖然這個天子兒子不是她親生,卻她卻甚是恭謹。
她又想起自去年八月新帝登基起,趙與莒對她便一直極是親近,心中越發的覺得,若是真有這般既有為且孝順的兒子,那倒真不錯了。
二人用食畢,便一起來到大慶殿,三時正,大朝繼續開始。被召來的朝臣中,倒有大半還被蒙在鼓中,隻是未在人群中見著史彌遠,站在眾人班頭原先史彌遠位置上的,卻換了宣繒,而宣繒原先的位置,則是薛極。朝中史彌遠一黨親信,大多都失了蹤影,少數還在者,也都有憂色。
他們都是在朝堂之上混得成了精的人物,知道就在這短短的瞬間,便有了突變。
果然,上朝之後,原本已經撤簾的太後又坐了出來,這讓眾人又吃了一驚。
“諸卿,史彌遠已經罷相。”雖然已經有了準備,可當趙與莒這話語出來時,眾人還是覺得晴天霹靂一般。史彌遠一黨心腹重臣,盡數被打盡拘禁,便是他的隨侍護衛,也被接手殿前司的人調走,朝堂之中,雖說還有幾個忠於史彌遠之人,一來位卑職低,二來沒有主心骨,故此無人作聲。
“臣程珌有本上奏。”身為禮部尚書的程珌,他雖說不是史彌遠最親近之人,可也算是史黨一員,如今麵色便很不好看,若非鄭清之來遊說於他,隻怕他如今根本不知如何是好了。
“講來。”楊太後說道。
包括楊黨、真德秀等人,如今都是弄不清頭腦,隻覺得今日之事詭異無比,太後再度垂簾,卻根本未曾與他們通過聲氣,而史彌遠倒台,天子卻若無其事一般,這也不符合他們心中天子為史彌遠之傀儡的看法。
“流求使者有要事請求陛見,如今人已在朝門外等候。”程珌說道,唇角浮起了苦笑。
楊太後隔著簾子看了趙與莒一眼,見趙與莒微微點頭,方才二人來時,趙與莒已經說了,今日要先見流求使者。她也不知趙與莒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可如今情形之下,明顯天子已經掌控了形勢,而且天子待她又既敬且親,她覺得隻能以不變應萬變了。
況且,史彌遠能喝令她撤簾,那宣繒、薛極諸人,如今顯然已為官家所用,孰知會不會再喝令她撤簾,上午之辱,一次便足,她再也不想受第二次。
“宣他們進殿。”楊太後道。
片刻之後,作為流求正使的耶律楚材闊步入內,他儀表堂堂,走路時昂首挺胸,頗有一番風範。大宋朝臣見了也不禁暗暗叫好,沒想到海島之國,也有如此人物。當耶律楚材遠遠望見高坐於禦座之上的趙與莒時,心情突然極是激動。
他的身份,和他的使命,讓他知道趙與莒的整個計劃。他可以肯定,再鎮定之人,也會為趙與莒的計劃而驚呼,再多智之人,也要為趙與莒的計劃而歎服。
他知道,坐在那禦座之上的,是大宋天子,更是流求之主,是他耶律楚材的主君。雖然這還是第一次見到,但從孟希聲、陳子誠等人身上,他已經看到了這位天子的博學,從趙子曰、李雲睿等人的身上,他已經看到這位天子的睿智,從李鄴、王啟年等人的身上,他已經看到了這位天子的英武,從王鈺、韓平等人身上,他已經看到了這位天子的胸懷。
即使是方有財那般人物,他也可以看出這位天子用人的眼光。
還有他自己,身為漢化極重的契丹人,他對自己的才華極為自負,可在金國時不受重用,被胡人捕獲後也不受重視,這位天子當時還潛龍在淵,卻已經不遠萬裏遣人將他帶來。
故此,才一進殿,他便跪倒在地:“臣耶律楚材,拜見吾皇萬歲!”
滿朝大宋卿相,都注意到,他自稱時用的是“臣”而非“外臣”,敬稱官家時用的是“吾皇”而非“大宋天子”。有些人不免暗笑,這流求正使,看上去儀表堂堂,有一副極好的胡須,卻不通禮儀。
“晉卿此來辛苦了。”不等楊太後說話,趙與莒溫聲道:“請起,站著說話吧。”
他直接稱呼了耶律楚材的字,耶律楚材心中又是一熱,他如今也不過三十幾許,正值壯年,又素有大誌,想得自己追隨的竟是這般了不起的人物,如何會不熱血沸騰!
與自己追隨的這位主君相比,那金國皇帝,不過如圈中豬豚一般,那胡人大汗,不過如山中野狼一般!
“臣耶律楚材,奉我流求國主之命,特向大宋天子上表。”耶律楚材定了定神,然後開口道。
“表章何在?”趙與莒問道。
耶律楚材呈上自己手中的紙軸,早有小黃門接過來,遞給趙與莒,趙與莒揮了揮手,那小黃門乖巧,立刻將紙軸隔簾交與了楊太後身側的宮女。楊太後接過紙軸,攤開一看,然後驚呼了一聲。
眾臣都是一愣,不知太後為何失態。
“流求國主,向來深受天子重恩,又聞知天子攘除奸凶,掌權親政,無以為賀,願與屬國北山、中山、南山、麻逸等來朝,並獻流求六府之地,民四十萬口。”
耶律楚材一邊說,一邊自左邊捧起韓平手中捧著的木盒呈上去:“此為流求山川河流之圖。”又自右邊陳昭華手中捧起木盒呈上去:“此為流求戶籍名冊表。”
滿朝頓時嘩然。
自有宋以來,隻聞說為強鄰所傾,割土納貢,象這般有番國舉國歸附者,從未有過!何況流求並非彈丸小國,而是海東大國,物產豐茂已聞名於世。聽耶律楚材口氣,流求人口雖不多,卻也有五府之地,而且還有數個屬國,這般內附,實是讓大宋朝臣眼花耳熱血脈賁張。
便是禮部尚書程珌,也不知道流求人玩的竟是這一手。
端坐於禦簾之後的楊太後麵上的驚愕已經變成淡淡的苦笑了,她心中歎息了一聲:好手段,好手段,史彌遠栽在天子手中,果然不冤。
無論朝中還有誰反對天子,甚至如鄧若水般置疑天子得位不正,如今都掀不起什麽風浪了。扳倒史彌遠,此乃威也,流求國來附,此乃德也,威德並濟,其勢已成,無人可製矣。
史彌遠這一生老奸巨滑,可他臨到老,卻被這麽年輕的一個宗室子弟耍了,他這一世,最大的失誤便是看錯了這位天子。但也有可能,這是他這一世,為大宋做的唯一一件正確事情。
宣繒、薛極帶頭,舉朝盡是賀聲,朝堂之中,大多數人都是沉默者,當有人帶頭時,他們便會跟進,便是楊黨與真德秀、魏了翁等,也不得不帶著滿肚子狐疑,跟著一起稱賀起來。
“耶律卿,朕知你這姓氏,原是大遼宗姓,不知你與大遼有何淵源?”趙與莒示意眾人靜下來,然後問道。
“臣為遼太祖九世孫。”耶律楚材答道。
“這流求納土,朕想知道,流求有多大?”
“流求地廣人稀,單論土地,與大宋一路相近,依流求製度,是為三萬五千八百平方裏。”
“一路之地!”
“近四萬裏!”
朝堂中再次發出嗡嗡聲,眾臣議論紛紛,麵上都是帶著喜色。
大宋自高宗南渡起,何曾有過這般揚眉吐氣的時候?納土四萬裏,獻民四十萬!
雖然明知這一幕,十之**便是這位天子設計的,但流求使者總是真的,流求國書總是真的,百官家中的流求物產,總不是騙人的。
不動刀兵而開疆拓土,便是國朝太祖太宗,也不曾有過如此功績,如今天子卻已經有了,若說天命不在其身,孰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