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五章龍舟競渡歡欲醉
台莊大捷的消息在極短的時間內傳遍全臨安,就象群臣想的那樣,這樣揚眉吐氣的大捷,讓趙與莒的聲望迅速攀上了巔峰,而且聲望還隨著消息的傳播,從臨安擴充到整個大宋疆域之內。
與此相應的便是大宋百姓對待流求的態度。起初的時候,趙與莒並未重視這一點,他雖然思慮全麵,終究隻是一個人,他沒有想到大宋百姓會固執地將流求視為“島夷”,即使是流求獻土之後,因為雙方在經濟上的矛盾,他們對流求也更多的是提防,而不是以流求之成就自傲。但台莊之戰則徹底改變了這種情形,以《大宋時代周刊》為首的官府直接間接控製的報紙,不遺餘力地鼓吹之下,至少臨安百姓開始覺得,“流求”便如兩淮路、兩江路一般,是大宋的一路,而流求所取得的一切榮耀,屬於整個大宋,也包括他們所有。
就在這種醉狂的氣息之中,大宋迎來了炎黃元年的五月初四,也就是端午節,街頭巷尾便已經滿是節慶氣息,各種各樣的插食盤架被擺將出來,供著張天師塑像與艾蒿紮成的老虎,今年還與往年不同,除去張天師外,很多人家還加供了呂祖,據說榮王府的太妃、當今天子的生母,便對呂祖極虔誠,因為天子還在幼年時,曾為呂祖點化的緣故。
這一天又恰值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正是農家忙碌的時節:要給早稻追肥,要播種晚稻,自流求來的種植在旱地的早玉米可以收獲了,而那種可以移插的紅薯——這也是目前流求傳來的海外農作物中產量最高的——也要趕緊移植。
無論是城裏還是農家,或者是新近開始嶄露頭角的那些在流求工廠做工的工戶,總少不得花錢買上各種吃食。托前線將士的福,台莊大勝後天子恩賞天下,每家每戶都分得一些糖果點心,特別是流求來的各式糖果,莫說小孩子家,便是大人嗅得那甜香也禁不住要咽上幾口唾沫。
這便現出富戶與貧戶的差別了,即使都是小戶人家,工戶們家家都稱了是往年份量一倍的大肥肉,用稻草串著,放在砂孟裏燉得爛熟,“東坡肉”的香味,從臨安城一直可以飄到附近州府的鄉野。淮南來的鴨蛋,幾十個幾十個地向家裏買,也不見著這些往年都唉聲歎氣地迎接端午之人皺眉,仿佛個個都一夜間暴富了般。更讓不是工戶人家既羨且妒的是,他們討生活的工廠裏,竟然還每人發了些流求貨兒,說是“適值大慶,聊發福利,以為眾賀”。那可不是一般的玩意兒!晶瑩剔透的玻璃瓶子裝著的水果罐頭,也有鹹魚鹹肉罐頭,或者是可給家中在工廠子弟初等學堂裏上學的孩童們發的書包鉛筆,甚至還有幹脆派發流求金元券的。這些印得花花綠綠的紙片,如今已經深得臨安百姓信任,在許多場合,它們已經取代了銅錢的作用。
端午節裏最重要的吃食是粽子,最重要的活動是賽龍舟,以臨安之俗,各戶人家都在門前放著大盆,種著艾、蒲、葵花,掛著五色的紙錢,擺設果粽,貧家雖窮,也是如此。這些果粽被堆成不同的形狀,有樓台軒宇,也有舟船車輯。
方枋撫了撫肚子,覺得都要被這些美味的粽子撐壞了。
他原是書香世家,父祖輩出過不少秀才,甚至還有一位進士及第,但到得他手中,因為不善營生的緣故,家產迅速敗落,他如今四十有二,但上次這般過著端午的時日已經是二十年前了。
“這方是人過的日子,這二十年……當真豬狗不如!”他有些憤憤地想道。
兒子方知行默不做聲地從他身邊行過,手裏拎著兩個粽子,方枋吼了一聲:“去哪兒?”
“看龍舟去。”方知行同樣吼著回答。
“今日不上工麽?”方枋不滿地道:“莫要偷懶,若是為看龍舟……”
“今日星期日,原本休息!”方知行回頭大聲道。
他原本對自家父親很是畏懼,在父親麵前說話也是低聲細語,隻不過這半年來,這種畏懼慢慢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自信,嗓門自然也大了起來。方枋習慣了,唯有苦笑,兒子心中有怨氣,他自然知道,但怨氣有什麽用,再有怨氣,能抵得飯吃麽?
方知行是半年前在臨安城中開辦的“商務印書局”工人,臨安米貴居之不易,方家祖上傳來的家當如今已經吃嚼得差不多了,方枋自己屢試不中,早絕了功名之心,加之在天子腳下見多了朝中風雲之變,便令兒子棄文從工。畢竟隻能讀些詩書,卻填不飽肚子,但若是去什麽磚廠水泥廠的,以方知行的身子骨又做不下來,方枋是托了人才為方知行在“商務印書局”裏尋了一個校對的活兒,不僅薪資豐厚,而且還比較輕鬆。
這半年來,“商務印書局”印了大量書籍,既有國朝大師的經典之作,也有自《大宋時代周刊》中匯編的海外雜談,前些時日便印了時任提舉福建路市舶使兼南外宗正事、權兼泉州市舶使的趙汝適伯可的《諸蕃誌》,介紹大宋周邊諸國情形,那書方知行自己也買了一本,看得津津有味。
他對於父親不讓自己入仕倒沒有意見,原本他就對聖賢書沒有多大興趣,但同時他也不想象父親一樣,一輩子局限在臨安這一處,他的夢想是行遍天下,不僅要去《諸蕃誌》中所載的諸蕃國,還有流求人秋爽風清的《東遊記》中記載的東勝洲、新洲。
出得家門,他招來一輛馬車,臨安城的車夫也是一個新的行當,硬化路麵鋪就之後,除了馬車,還出現了人力拉的二輪車,一些進不得工廠的心實力大的漢子,便也有了生路。不過去遠的地方,還是馬車方便些,方知行要去湖畔觀賞龍舟,自然是要乘馬車的了。
此時西子湖畔早已經是人頭攢動,白堤、蘇堤這兩道名堤,還有環湖的大堤,都已經鋪就了水泥。暖風熏然,柳條搖曳,放眼望去,一派生機盎然。方知行下得車,付了車資之後,就嗅得一陣香風飄過,他回過臉來,一個女子微笑著向他微微頷首,然後漲紅了臉快步與同伴離去。
這是一群女孩,年紀都不算大,約是十五至二十之間吧,都打扮得花姿招展。有兩個甚至穿的是流求洋服——方知行認得,那都是家中沒了父母管束的,她們身上灑了香水,各種各樣的芬芳氣息,讓人忍不住便欲多嗅兩下。
“這些女娃兒倒是膽大。”一個書生搖著紙扇,笑著與同伴道:“子房賢弟,覺得如何,今日不虛此行吧?”
“怕不是良家子。”那被稱為子房賢弟的書生道。
“兀那書生,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矣。你休要信口開河!”方知行怒火上湧,大聲喝斥道。
“咦?”
兩個書生驚訝地看過來,似乎正待發作,卻被另一個書生攔住。那書生拱了拱手:“兄台請了,我們兄弟出言唐突,還請恕罪。”
方知行勉強拱了下手,見他們不再胡言亂語,便要告辭。那個搭訕的書生卻又道:“在下李石,字子玉,兄台言語不俗,不知在下是否有幸與兄台結交?”
“方知行,字明達。”
“方兄可是識得剛才那些女子?”
“這都是繼昌隆紡織廠的女工。”方知行瞪了開始出言不遜的那個書生一眼,沒好氣地說道:“地地道道的良家子,都是身家清白的好女孩兒!”
“繼昌隆的紡織女工……難怪,難怪!”李石恍然大悟,他的兩個同伴也麵露愧色。
繼昌隆新工石被砸之事已經過去了三個月了,那次騷動不但沒有使得繼昌隆的建設中斷,相反,僅花了一個月時間,繼昌隆的部分廠房便開始試產。臨安羅織坊的織工,還有附近貧戶人家的女孩兒和大嫂媳婦,瞅著那豐厚的報酬便眼紅,最初還隻有三兩個人忸忸怩怩地來報名,好在接待她們的也是女子,而且再三強調女子所在的廠房與男子隔開,門戶極為森嚴。結果沒多久,繼昌隆便不得不貼出告示,人員已經招滿。
這兩個月來,繼昌隆的第一批女工們已經拿得了兩次收入,這兩個月的收入,並不比她們的父兄少,甚至她們可以憑著這收入養活全家。
“原是我們錯了。”被稱為子房的正是石良,他恭恭敬敬地向那些女子離去方向行了一禮:“錯便是錯,有錯要認。”
這些女工當中,頗有些是為生計所迫,又不願為人奴婢甚至墮入青樓的剛烈女子,她們的名聲極好,甚至有些為明心誌,專門盤起頭來誓誌不嫁。
見他們如此,方知行的怒氣消了,覺得這幾人倒不象初時那般麵目可憎。
“方兄,相會即是有緣,既是認識了,可否與我等一起賞遊?”另一個書生也拱手:“在下姓陳,名安平,字易生,這位是石良,字子房。”
四人再見過禮後,說起話來便親熱了些。方知行原本就是書香子弟,雖不曾入學,但跟著父親後麵耳濡目染,再加之在“商務書局”校書時開闊了眼界,也算是博古通今。四人聊得正是興起的時候,忽然聽得銅鑼聲響起,接著爆仗齊鳴,原來不知不覺之中,那龍舟賽已經開始。
與此同時,在被稱為“蘭橈”的禦舟之中,趙與莒與崔與之等重臣共座於上,觀賞龍舟奪標之賽。當禦舟出現在臨安百姓麵前時,“萬歲”的歡呼之聲不絕於耳,百姓紛紛拜倒。
“卻是掃了黎庶之興。”趙與莒有些感慨地道:“朕與卿等這一出來,百姓原本可以站著賞龍舟的,如今卻隻得跪著。天子與百官,便是無意擾民,一舉一動也會生出事端來,諸卿不可不查之。”
“陛下聖明仁厚,百姓不以跪拜為勞,實是出自摯誠!”薛極道:“陛下既是不安,不如令內侍傳旨,今日赦禮。”
趙與莒點了點頭,對著內侍吩咐,那內侍是嗓門大的,但唯恐太過嘈雜,百姓仍聽不見,便又叫了幾個同伴一起到得船舷大喊:“陛下有旨,今日與民同樂,無須跪拜!”
他們這一喊出去,百姓又是一陣歡聲雷動。
“陛下,那胡酋當如何處置?”雖說是來賞龍舟的,但魏了翁的脾氣,還是讓他將政務帶上了蘭橈。趙與莒不以為意,看了看崔與之,又看了看葛洪,薛極不用看了,他定然是唯自己之命是從的,但崔與之與葛洪這兩個老狐狸,隻怕心中各自有各自的打算。
“這卻是李鄴給朕的一個大麻煩,若是在戰陣之上殺了,豈不簡單了事?”趙與莒道:“看來打勝仗也有打勝仗的煩惱,諸卿以為呢?”
眾臣會意地笑了笑,這種煩惱,他們巴不得天天都有才好。
“獻俘太廟之事,臣已經準備好了。”禮部尚書程珌第一個說話,做這種事情,他可比操辦當初迎楊妙真入宮要積極得多,他臉上也是興奮的紅光:“此誠國朝未有之大勝,陛下揚威遠國,宜上尊號。”
聽得他又提起上尊號之事,趙與莒擺了擺手,有些不耐地道:“朕不好這虛名,若是上得這尊號,萬國不動刀兵,百姓安居樂業,朕上一百個都無妨,但若是民生凋蔽烽煙四起,上一萬個字的尊號也無濟國事!”
程珌臉微微一紅,原本他以為天子年輕,必然好大喜功的,上次拒絕上尊號不過是做姿態罷了,現在才想起,這位天子信奉的是功利之說,於國無功於民無利之舉,他是能省便省的。
“以唐太宗待頡利之製如何?”鄭清之問道:“留之於行在,或可以之羈絆蒙胡?”
“蒙胡禽獸之邦夷狄之國,安知忠孝節義?”魏了翁搖頭道:“以國朝待南唐後主之例即可,羈絆之策,隻怕行之不通!”
“魏尚書言之有理,臣以為蒙胡失了虜酋必起內訌,待得其內亂定時,再將這虜酋放回去最好。”
這是葛洪的主意,看是寬厚,實際上卻極陰損,蒙胡內訌之後產生新的首領,再將鐵木真放回去,他必然要與新首領爭鬥,又回有第二輪內訌產生。
“臣以為當殺之以慰陣亡將士之靈。”嶽珂斷然道。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趙與莒在心中默誦了一句傳說中嶽珂祖父所寫的詞,然後笑著轉向崔與之:“崔卿為何遲遲不語?”
注1:宋人過端午節,是指五月的第一個“午”日,而不是象後世一樣固定在五月初五,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中,便記載了一次端午,是五月初一。炎黃元年也就是西元一二二六年,這一年農曆五月的第一個午日是戊午日,也就是五月初四。
台莊大捷的消息在極短的時間內傳遍全臨安,就象群臣想的那樣,這樣揚眉吐氣的大捷,讓趙與莒的聲望迅速攀上了巔峰,而且聲望還隨著消息的傳播,從臨安擴充到整個大宋疆域之內。
與此相應的便是大宋百姓對待流求的態度。起初的時候,趙與莒並未重視這一點,他雖然思慮全麵,終究隻是一個人,他沒有想到大宋百姓會固執地將流求視為“島夷”,即使是流求獻土之後,因為雙方在經濟上的矛盾,他們對流求也更多的是提防,而不是以流求之成就自傲。但台莊之戰則徹底改變了這種情形,以《大宋時代周刊》為首的官府直接間接控製的報紙,不遺餘力地鼓吹之下,至少臨安百姓開始覺得,“流求”便如兩淮路、兩江路一般,是大宋的一路,而流求所取得的一切榮耀,屬於整個大宋,也包括他們所有。
就在這種醉狂的氣息之中,大宋迎來了炎黃元年的五月初四,也就是端午節,街頭巷尾便已經滿是節慶氣息,各種各樣的插食盤架被擺將出來,供著張天師塑像與艾蒿紮成的老虎,今年還與往年不同,除去張天師外,很多人家還加供了呂祖,據說榮王府的太妃、當今天子的生母,便對呂祖極虔誠,因為天子還在幼年時,曾為呂祖點化的緣故。
這一天又恰值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正是農家忙碌的時節:要給早稻追肥,要播種晚稻,自流求來的種植在旱地的早玉米可以收獲了,而那種可以移插的紅薯——這也是目前流求傳來的海外農作物中產量最高的——也要趕緊移植。
無論是城裏還是農家,或者是新近開始嶄露頭角的那些在流求工廠做工的工戶,總少不得花錢買上各種吃食。托前線將士的福,台莊大勝後天子恩賞天下,每家每戶都分得一些糖果點心,特別是流求來的各式糖果,莫說小孩子家,便是大人嗅得那甜香也禁不住要咽上幾口唾沫。
這便現出富戶與貧戶的差別了,即使都是小戶人家,工戶們家家都稱了是往年份量一倍的大肥肉,用稻草串著,放在砂孟裏燉得爛熟,“東坡肉”的香味,從臨安城一直可以飄到附近州府的鄉野。淮南來的鴨蛋,幾十個幾十個地向家裏買,也不見著這些往年都唉聲歎氣地迎接端午之人皺眉,仿佛個個都一夜間暴富了般。更讓不是工戶人家既羨且妒的是,他們討生活的工廠裏,竟然還每人發了些流求貨兒,說是“適值大慶,聊發福利,以為眾賀”。那可不是一般的玩意兒!晶瑩剔透的玻璃瓶子裝著的水果罐頭,也有鹹魚鹹肉罐頭,或者是可給家中在工廠子弟初等學堂裏上學的孩童們發的書包鉛筆,甚至還有幹脆派發流求金元券的。這些印得花花綠綠的紙片,如今已經深得臨安百姓信任,在許多場合,它們已經取代了銅錢的作用。
端午節裏最重要的吃食是粽子,最重要的活動是賽龍舟,以臨安之俗,各戶人家都在門前放著大盆,種著艾、蒲、葵花,掛著五色的紙錢,擺設果粽,貧家雖窮,也是如此。這些果粽被堆成不同的形狀,有樓台軒宇,也有舟船車輯。
方枋撫了撫肚子,覺得都要被這些美味的粽子撐壞了。
他原是書香世家,父祖輩出過不少秀才,甚至還有一位進士及第,但到得他手中,因為不善營生的緣故,家產迅速敗落,他如今四十有二,但上次這般過著端午的時日已經是二十年前了。
“這方是人過的日子,這二十年……當真豬狗不如!”他有些憤憤地想道。
兒子方知行默不做聲地從他身邊行過,手裏拎著兩個粽子,方枋吼了一聲:“去哪兒?”
“看龍舟去。”方知行同樣吼著回答。
“今日不上工麽?”方枋不滿地道:“莫要偷懶,若是為看龍舟……”
“今日星期日,原本休息!”方知行回頭大聲道。
他原本對自家父親很是畏懼,在父親麵前說話也是低聲細語,隻不過這半年來,這種畏懼慢慢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自信,嗓門自然也大了起來。方枋習慣了,唯有苦笑,兒子心中有怨氣,他自然知道,但怨氣有什麽用,再有怨氣,能抵得飯吃麽?
方知行是半年前在臨安城中開辦的“商務印書局”工人,臨安米貴居之不易,方家祖上傳來的家當如今已經吃嚼得差不多了,方枋自己屢試不中,早絕了功名之心,加之在天子腳下見多了朝中風雲之變,便令兒子棄文從工。畢竟隻能讀些詩書,卻填不飽肚子,但若是去什麽磚廠水泥廠的,以方知行的身子骨又做不下來,方枋是托了人才為方知行在“商務印書局”裏尋了一個校對的活兒,不僅薪資豐厚,而且還比較輕鬆。
這半年來,“商務印書局”印了大量書籍,既有國朝大師的經典之作,也有自《大宋時代周刊》中匯編的海外雜談,前些時日便印了時任提舉福建路市舶使兼南外宗正事、權兼泉州市舶使的趙汝適伯可的《諸蕃誌》,介紹大宋周邊諸國情形,那書方知行自己也買了一本,看得津津有味。
他對於父親不讓自己入仕倒沒有意見,原本他就對聖賢書沒有多大興趣,但同時他也不想象父親一樣,一輩子局限在臨安這一處,他的夢想是行遍天下,不僅要去《諸蕃誌》中所載的諸蕃國,還有流求人秋爽風清的《東遊記》中記載的東勝洲、新洲。
出得家門,他招來一輛馬車,臨安城的車夫也是一個新的行當,硬化路麵鋪就之後,除了馬車,還出現了人力拉的二輪車,一些進不得工廠的心實力大的漢子,便也有了生路。不過去遠的地方,還是馬車方便些,方知行要去湖畔觀賞龍舟,自然是要乘馬車的了。
此時西子湖畔早已經是人頭攢動,白堤、蘇堤這兩道名堤,還有環湖的大堤,都已經鋪就了水泥。暖風熏然,柳條搖曳,放眼望去,一派生機盎然。方知行下得車,付了車資之後,就嗅得一陣香風飄過,他回過臉來,一個女子微笑著向他微微頷首,然後漲紅了臉快步與同伴離去。
這是一群女孩,年紀都不算大,約是十五至二十之間吧,都打扮得花姿招展。有兩個甚至穿的是流求洋服——方知行認得,那都是家中沒了父母管束的,她們身上灑了香水,各種各樣的芬芳氣息,讓人忍不住便欲多嗅兩下。
“這些女娃兒倒是膽大。”一個書生搖著紙扇,笑著與同伴道:“子房賢弟,覺得如何,今日不虛此行吧?”
“怕不是良家子。”那被稱為子房賢弟的書生道。
“兀那書生,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矣。你休要信口開河!”方知行怒火上湧,大聲喝斥道。
“咦?”
兩個書生驚訝地看過來,似乎正待發作,卻被另一個書生攔住。那書生拱了拱手:“兄台請了,我們兄弟出言唐突,還請恕罪。”
方知行勉強拱了下手,見他們不再胡言亂語,便要告辭。那個搭訕的書生卻又道:“在下李石,字子玉,兄台言語不俗,不知在下是否有幸與兄台結交?”
“方知行,字明達。”
“方兄可是識得剛才那些女子?”
“這都是繼昌隆紡織廠的女工。”方知行瞪了開始出言不遜的那個書生一眼,沒好氣地說道:“地地道道的良家子,都是身家清白的好女孩兒!”
“繼昌隆的紡織女工……難怪,難怪!”李石恍然大悟,他的兩個同伴也麵露愧色。
繼昌隆新工石被砸之事已經過去了三個月了,那次騷動不但沒有使得繼昌隆的建設中斷,相反,僅花了一個月時間,繼昌隆的部分廠房便開始試產。臨安羅織坊的織工,還有附近貧戶人家的女孩兒和大嫂媳婦,瞅著那豐厚的報酬便眼紅,最初還隻有三兩個人忸忸怩怩地來報名,好在接待她們的也是女子,而且再三強調女子所在的廠房與男子隔開,門戶極為森嚴。結果沒多久,繼昌隆便不得不貼出告示,人員已經招滿。
這兩個月來,繼昌隆的第一批女工們已經拿得了兩次收入,這兩個月的收入,並不比她們的父兄少,甚至她們可以憑著這收入養活全家。
“原是我們錯了。”被稱為子房的正是石良,他恭恭敬敬地向那些女子離去方向行了一禮:“錯便是錯,有錯要認。”
這些女工當中,頗有些是為生計所迫,又不願為人奴婢甚至墮入青樓的剛烈女子,她們的名聲極好,甚至有些為明心誌,專門盤起頭來誓誌不嫁。
見他們如此,方知行的怒氣消了,覺得這幾人倒不象初時那般麵目可憎。
“方兄,相會即是有緣,既是認識了,可否與我等一起賞遊?”另一個書生也拱手:“在下姓陳,名安平,字易生,這位是石良,字子房。”
四人再見過禮後,說起話來便親熱了些。方知行原本就是書香子弟,雖不曾入學,但跟著父親後麵耳濡目染,再加之在“商務書局”校書時開闊了眼界,也算是博古通今。四人聊得正是興起的時候,忽然聽得銅鑼聲響起,接著爆仗齊鳴,原來不知不覺之中,那龍舟賽已經開始。
與此同時,在被稱為“蘭橈”的禦舟之中,趙與莒與崔與之等重臣共座於上,觀賞龍舟奪標之賽。當禦舟出現在臨安百姓麵前時,“萬歲”的歡呼之聲不絕於耳,百姓紛紛拜倒。
“卻是掃了黎庶之興。”趙與莒有些感慨地道:“朕與卿等這一出來,百姓原本可以站著賞龍舟的,如今卻隻得跪著。天子與百官,便是無意擾民,一舉一動也會生出事端來,諸卿不可不查之。”
“陛下聖明仁厚,百姓不以跪拜為勞,實是出自摯誠!”薛極道:“陛下既是不安,不如令內侍傳旨,今日赦禮。”
趙與莒點了點頭,對著內侍吩咐,那內侍是嗓門大的,但唯恐太過嘈雜,百姓仍聽不見,便又叫了幾個同伴一起到得船舷大喊:“陛下有旨,今日與民同樂,無須跪拜!”
他們這一喊出去,百姓又是一陣歡聲雷動。
“陛下,那胡酋當如何處置?”雖說是來賞龍舟的,但魏了翁的脾氣,還是讓他將政務帶上了蘭橈。趙與莒不以為意,看了看崔與之,又看了看葛洪,薛極不用看了,他定然是唯自己之命是從的,但崔與之與葛洪這兩個老狐狸,隻怕心中各自有各自的打算。
“這卻是李鄴給朕的一個大麻煩,若是在戰陣之上殺了,豈不簡單了事?”趙與莒道:“看來打勝仗也有打勝仗的煩惱,諸卿以為呢?”
眾臣會意地笑了笑,這種煩惱,他們巴不得天天都有才好。
“獻俘太廟之事,臣已經準備好了。”禮部尚書程珌第一個說話,做這種事情,他可比操辦當初迎楊妙真入宮要積極得多,他臉上也是興奮的紅光:“此誠國朝未有之大勝,陛下揚威遠國,宜上尊號。”
聽得他又提起上尊號之事,趙與莒擺了擺手,有些不耐地道:“朕不好這虛名,若是上得這尊號,萬國不動刀兵,百姓安居樂業,朕上一百個都無妨,但若是民生凋蔽烽煙四起,上一萬個字的尊號也無濟國事!”
程珌臉微微一紅,原本他以為天子年輕,必然好大喜功的,上次拒絕上尊號不過是做姿態罷了,現在才想起,這位天子信奉的是功利之說,於國無功於民無利之舉,他是能省便省的。
“以唐太宗待頡利之製如何?”鄭清之問道:“留之於行在,或可以之羈絆蒙胡?”
“蒙胡禽獸之邦夷狄之國,安知忠孝節義?”魏了翁搖頭道:“以國朝待南唐後主之例即可,羈絆之策,隻怕行之不通!”
“魏尚書言之有理,臣以為蒙胡失了虜酋必起內訌,待得其內亂定時,再將這虜酋放回去最好。”
這是葛洪的主意,看是寬厚,實際上卻極陰損,蒙胡內訌之後產生新的首領,再將鐵木真放回去,他必然要與新首領爭鬥,又回有第二輪內訌產生。
“臣以為當殺之以慰陣亡將士之靈。”嶽珂斷然道。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趙與莒在心中默誦了一句傳說中嶽珂祖父所寫的詞,然後笑著轉向崔與之:“崔卿為何遲遲不語?”
注1:宋人過端午節,是指五月的第一個“午”日,而不是象後世一樣固定在五月初五,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中,便記載了一次端午,是五月初一。炎黃元年也就是西元一二二六年,這一年農曆五月的第一個午日是戊午日,也就是五月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