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八章繼亡複絕責不義
驅走倭國高麗使者,倒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無禮,更重要的是大宋君臣要借著這個機會,商議一下對策。
雖然當今天子皇權之重,是太祖、太宗之後前所未有,但比起史彌遠時代要讓群臣滿意的是,朝中重要事務,天子都會與群臣商議之後再決定。若是群臣強力反對,皇帝陛下也不會強行通過,隻是會通過其餘方式曲線迂回,象是收複淮北之舉便是如此。
“眾卿都看到了,這倭國與高麗,見著我大宋國勢稍振,便要來學了。”在眾臣諛辭如潮之前,趙與莒搶先說道:“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眾卿,治國亦是如此,若我等不思進取,必為它國所超越,不進則退矣。”
這等於是為接下來的商議定下了基調:如何讓大宋進步得更快,同時讓其餘國家永遠隻能跟在大宋之後。
“臣以為當禁止倭國、高麗遣使來我大宋,流求火炮、機械工藝,事關大宋安危,當嚴禁它國之人接近。”鄭清之激進地道:“陛下宜千金市骨,重賞工匠,令其繼續研發出更強更易移動的火炮!”
“還得嚴禁向倭國、高麗出售機械,以免其與本國商人競爭。”向來不言利的魏了翁忍不住也道,他此話一出,滿朝文武盡皆失色,沒有料想這位以“君子”著稱的理學大師,竟然也會說出這種話來。
“大宋水師精銳,戰船精良,須得多往高麗、倭國,一則保護航路,二則威懾宵小,三則也是練兵之機。”新任的兵部尚書趙善湘更進一步道。
趙與莒不停地點頭,鄭清之說得有些虛,並無什麽獨到之處,但魏了翁、趙善湘說的便是正理了。倭國、高麗這般國家,一昧懷柔是不成的,必須給他們威懾才成。
不過,因為這個時代的局限性,他們能說的也僅是如此。趙與莒看向三位宰輔,薛極一聲不吭,小眼睛轉著在觀望,葛洪緊抿著唇,自從上回華亭民變之後,他在朝中說話的次數就更少了,而崔與之微微眯著眼睛,與趙與莒目光相對,他才起身道:“臣以為,高麗當救,倭國當責。”
趙與莒眼前一亮,身子向前傾了傾:“卿且說來。”
“高麗雖說荒悖無禮,但其國地近遼東,蒙胡拖雷汗國在此,所用孛魯、史天澤、李全等諸人,深黯漢製,若是由其生養,必為我大宋心腹之患。陛下不防助高麗,令其連年出兵征討蒙胡,一則可壞其民生,二則可令其無暇南侵。”
“倭國之事,其外戚克幕府,幕府克蕃王,分明以下克上有逆人倫,若不責之,何以顯我大宋以仁禮施政以忠孝治國?”
趙與莒又等了好一會兒,崔與之卻不再說什麽了,這讓趙與莒有些失望。誠然比起鄭清之等人,崔與之的大局觀要強一些,但是也僅僅是強一些而已。
“臣以為……崔相公言之有理,但對待高麗、倭國策略之上,卻不應隻是一救一責那麽簡單。”工部尚書喬行簡這時開口,他原本都在凝眉苦思,現在似乎已有所得。
“卿細細說來。”
“高麗須救,此事自是應當的。”喬行簡向崔與之微點了點頭表示歉意:“但卻不可變成讓我大宋忠義之士為他高麗人死活與蒙胡拚命。臣在《大宋時代周刊》中得知,高麗與遼東之間有鴨綠江,我大宋水師可於江中巡守,以炮攻渡江之蒙胡。但救歸救,卻不可白救,這用兵之錢糧損耗,自應由高麗人擔當,另外,當效我大宋與金國之約,另高麗人開放榷場。”
喬行簡話語之中功利之念極強,便有朝臣心中暗罵他一昧討好天子。自從他援引流求官員入工部為侍郎之後,他在朝臣中便頗惹了不少非議。
趙與莒點點頭,倭國如何處置不是重點,現在高麗才是重點。
“隻是臣細細思忖,又覺不妥。”喬行簡誠懇地道:“高麗原非一國,乃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這高麗之主,原是篡僭得之,助篡僭之國,何若繼亡複絕?”
比起他剛才的話,喬行簡這番話更是讓滿朝文武啞然,這不僅僅是功利之心了,而是赤果果的對高麗有野心。那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早已滅絕,到哪裏去繼亡複絕?
趙與莒看了喬行簡好一會兒,然後不置可否,又問道:“倭國當如何處之?”
“開榷通商,責罪北條氏,令其質子入朝!”喬行簡頓了頓,又道:“臣見秋爽《東遊記》中載,去東勝洲須得於倭國補給,陛下當禁倭國造海船,命其辟港為我大宋軍港,海上防務,由我大宋水師負擔!”
趙與莒猛地站了起來,又緩緩坐了下去——喬行簡在對付倭國時展示出的戰略眼光,幾乎要讓趙與莒以為,他也是一個穿越者了。
這政策推行下去,幾乎就將倭國向外擴張的可能性完全消除,隻是這個時代宋國與倭國關係尚可,喬行簡為何就有此念?
“喬卿待倭國,為何如此?”趙與莒試探著問道。
“臣在想白江口之戰罷了。”喬行簡道:“倭國白江口戰敗,故此派遣唐使至大唐,如今聞道我大宋強盛,又派遣宋使來大宋。臣見倭國以下克上幾成泛濫之勢,料想他日若此國有餘力,隻怕也會以下犯上,犯我大宋。”
知微見著,這位喬行簡目光深遠,實在是出人意料!
趙與莒慢慢點了一下頭,卻沒有回答。
高麗國使者崔明博被架出之後,被禮部小吏又引回了宿處,他心中甚為惶恐,鐵木真死後,拖雷全力經營遼東,遼東契丹、女真勢力,已經被他殄平,高麗派至遼東的使者回報說,拖雷正在糲兵秣馬,準備過鴨綠江南侵。崔明博深知,隻憑高麗之力,是無法抵抗虎狼一般的蒙胡,要向金國求援,可如今金國已經完全成了一個內陸國,故此唯一可以依靠的就隻有大宋。他道聽途說,聞道大宋丞相姓崔,便以高麗人一貫的性子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位崔丞相應是高麗人後裔,結果不但沒得到崔與之好感,反而激怒了宋國丞相,雖然在朝堂上他故作鎮定,但出來之後立刻慌了。
若是被大中大夫得知,自己雖然為同族,隻怕這顆腦袋也保不住了。
此時高麗權臣崔忠獻已死,在“政房”中執政的乃是其子崔瑀,雖然殘暴不如乃父,但誤了這等大事,崔瑀再仁厚也不會放過他。
心中驚憂,他不免長籲短歎,歎聲未息,卻聽得隔壁也是一聲長歎。他心中一動,這是禮部驛館,專門接待諸蕃使臣,除了他之外,隔壁還會是誰?
想到此處,他便問道:“本人乃是高麗國使者,牆外是誰?”
牆那邊冷笑一聲:“小小高麗,也敢無禮,我乃日出之國使者北條氏義!”
崔明博這才知道,倭國使者也與他安排在一處,徘徊了會兒,他忽然心中一動,倭國使者前來目的與他別無二致,最重要的都是要想法子弄得宋國火炮製造工藝,既是如此,二人為何不合作一番?
打定了主意,他也不聲張,回到自己屋中寫了幾句話,然後拍了拍牆罵道:“倭國矮子,還不滾來參拜我上國使臣?”
那邊北條氏義果然象個點燃了的爆仗一樣衝了出來,兩人都是用宋話對罵,罵著罵著,崔明博將手中的紙包著一個小石子扔了過去,那邊北條氏義罵聲立歇,片刻之後又是罵聲大起,接著北條氏義也扔過來一個小石子,隻是這小石子沒有包上紙罷了。
知道對方已經會意,崔明博憤憤而回,那邊北條氏義也是罵罵咧咧地回到自己屋中。他們二人的爭執,卻又驚動了同住在館驛中的傑肯斯凱,傑肯斯凱粗通宋語,聽出這是兩國使者,心中更是焦急,他自遙遠的大食而來,沿途耗費時間太多,若不能及時見著大宋皇帝,他肩負的任務還不知該如何完成。
三位外國使臣來到臨安的消息,被《大宋時代周刊》載了出來,如今《周刊》已經有些名不符實,因為實際上除去七日一期外,每到周四時還會推出一期增刊。隨著蒸汽船在內河航運中的使用,《周刊》的發行也不再限於臨安附近,向西至江州,向北至徐州,向南至泉州,幾乎東南的重要城市,總有賣《周刊》的小攤鋪。
“大食使者?過之,你知道大食麽?”
於織娘靠在李一撾肩上,偏著頭看著《周刊》上的消息,好奇地向他問道。
新年的時候,李一撾終於如願以償,將於織娘娶進門來——嚴格來說其實是他“嫁”到了於家。以他的身份,自然不可以成為倒插門的女婿,不過他答應了於父,今後他與於織娘的第二個男孩,將繼承於家姓氏,並且於父的養老送終,也由他以半子身份一手操辦。兩人新婚不久,正是蜜裏調油,李一撾也在臨安置下房子,金屬藏嬌,於織娘自然不須再去繼昌隆了。
不過有的時候,於織娘還是會想念在繼昌隆的日子,雖然忙碌,卻很是充實,不象如今,李一撾去了軍中後,她便隻有一個人在家中悶著發呆,偶爾會有舊日姐妹來拜訪,也都是小心翼翼,不敢再象當年那般說話隨便。
她幾乎無聊得要憋悶死了,看《大宋時代周刊》成了她為數不多的打發閑暇的消遣之一。
“大食嘛,聖上曾教過我們,在我們大宋之西,隔著天竺便是,因為陸路上隔著高山,水路上隔著兩處半島,故此往來不便。”李一撾對於妻子是既敬且愛的,他一邊解釋一邊回憶道:“那邊人都信回回,不過自家又分為兩派,一個是十葉,一個是什麽尼……當初學的東西,我都忘了。”
“哦,據說此處一男可娶四妻哦。”想了好一會兒,李一撾又補充道。
“嗯?”於織娘立刻撇起了嘴,泫然欲泣的模樣:“莫非相公如今便嫌棄人家了?竟然想要娶四妻!”
“哪有,哪有……”李一撾慌了神,忙不迭地道。
二人正說話間,忽然家中仆人進來稟報道:“太尉,夫人,外頭有客來訪。”
李一撾看了看於織娘,於織娘收斂了裝出來的悲傷模樣,向他擠了擠眼。李一撾心情大好,也不問那客人是誰,便吩咐道:“將客人引到堂屋,我稍後便去。”
過了會兒,於織娘替他收拾好身上之後,李一撾穿著近衛軍製服到了堂屋。他才一進門,那來訪之客便站了起來,年長的一個向他點頭哈腰道:“撾兒,總算見著你了,這些年來,為叔無時不刻不想念於你!”
李一撾神情一僵,初時他還沒有認出,但那人一出聲,他便想了起來,這年長的正是他家叔父李二。
當初就是李二,將他賣給了胡福郎,他才得以進入鬱樟山莊,成為趙與莒的愛將。這些年來,他時刻不忘這一點。
十年左右不見,李二變得白發蒼蒼,老得已經不成樣子,李一撾目光在他麵上掃過,然後停在他身邊,那個怯生生的少年身上。那少年長得與他倒有三分相似,才十二三歲的模樣,神情惶恐遲疑,露在外邊的手上有鞭子抽打過的痕跡。
“快給大哥磕頭,你大哥如今是大將軍了,快叩頭!”李二催促那少年道。
少年跪下來,用力給李一撾磕頭,他相當老實,一連磕下去,大人不叫停,他就不停下來。李一撾原本目光冷漠的,但被他這番做勢,不得不過去將那少年拉了起來。
“如何,我就對你說了,你大哥不是忘本之人,便是富貴了,也不會忘著我這個叔父和你這個小兄弟,當初他可沒少抱過你!”李二快活地笑道。
“且等一下。”李一撾目光轉向他,又變得冰冷起來:“我父母早亡,賣身於天子,記不得有什麽叔父,你這老兒是何許人也?”
李二一臉愕然。
驅走倭國高麗使者,倒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無禮,更重要的是大宋君臣要借著這個機會,商議一下對策。
雖然當今天子皇權之重,是太祖、太宗之後前所未有,但比起史彌遠時代要讓群臣滿意的是,朝中重要事務,天子都會與群臣商議之後再決定。若是群臣強力反對,皇帝陛下也不會強行通過,隻是會通過其餘方式曲線迂回,象是收複淮北之舉便是如此。
“眾卿都看到了,這倭國與高麗,見著我大宋國勢稍振,便要來學了。”在眾臣諛辭如潮之前,趙與莒搶先說道:“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眾卿,治國亦是如此,若我等不思進取,必為它國所超越,不進則退矣。”
這等於是為接下來的商議定下了基調:如何讓大宋進步得更快,同時讓其餘國家永遠隻能跟在大宋之後。
“臣以為當禁止倭國、高麗遣使來我大宋,流求火炮、機械工藝,事關大宋安危,當嚴禁它國之人接近。”鄭清之激進地道:“陛下宜千金市骨,重賞工匠,令其繼續研發出更強更易移動的火炮!”
“還得嚴禁向倭國、高麗出售機械,以免其與本國商人競爭。”向來不言利的魏了翁忍不住也道,他此話一出,滿朝文武盡皆失色,沒有料想這位以“君子”著稱的理學大師,竟然也會說出這種話來。
“大宋水師精銳,戰船精良,須得多往高麗、倭國,一則保護航路,二則威懾宵小,三則也是練兵之機。”新任的兵部尚書趙善湘更進一步道。
趙與莒不停地點頭,鄭清之說得有些虛,並無什麽獨到之處,但魏了翁、趙善湘說的便是正理了。倭國、高麗這般國家,一昧懷柔是不成的,必須給他們威懾才成。
不過,因為這個時代的局限性,他們能說的也僅是如此。趙與莒看向三位宰輔,薛極一聲不吭,小眼睛轉著在觀望,葛洪緊抿著唇,自從上回華亭民變之後,他在朝中說話的次數就更少了,而崔與之微微眯著眼睛,與趙與莒目光相對,他才起身道:“臣以為,高麗當救,倭國當責。”
趙與莒眼前一亮,身子向前傾了傾:“卿且說來。”
“高麗雖說荒悖無禮,但其國地近遼東,蒙胡拖雷汗國在此,所用孛魯、史天澤、李全等諸人,深黯漢製,若是由其生養,必為我大宋心腹之患。陛下不防助高麗,令其連年出兵征討蒙胡,一則可壞其民生,二則可令其無暇南侵。”
“倭國之事,其外戚克幕府,幕府克蕃王,分明以下克上有逆人倫,若不責之,何以顯我大宋以仁禮施政以忠孝治國?”
趙與莒又等了好一會兒,崔與之卻不再說什麽了,這讓趙與莒有些失望。誠然比起鄭清之等人,崔與之的大局觀要強一些,但是也僅僅是強一些而已。
“臣以為……崔相公言之有理,但對待高麗、倭國策略之上,卻不應隻是一救一責那麽簡單。”工部尚書喬行簡這時開口,他原本都在凝眉苦思,現在似乎已有所得。
“卿細細說來。”
“高麗須救,此事自是應當的。”喬行簡向崔與之微點了點頭表示歉意:“但卻不可變成讓我大宋忠義之士為他高麗人死活與蒙胡拚命。臣在《大宋時代周刊》中得知,高麗與遼東之間有鴨綠江,我大宋水師可於江中巡守,以炮攻渡江之蒙胡。但救歸救,卻不可白救,這用兵之錢糧損耗,自應由高麗人擔當,另外,當效我大宋與金國之約,另高麗人開放榷場。”
喬行簡話語之中功利之念極強,便有朝臣心中暗罵他一昧討好天子。自從他援引流求官員入工部為侍郎之後,他在朝臣中便頗惹了不少非議。
趙與莒點點頭,倭國如何處置不是重點,現在高麗才是重點。
“隻是臣細細思忖,又覺不妥。”喬行簡誠懇地道:“高麗原非一國,乃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這高麗之主,原是篡僭得之,助篡僭之國,何若繼亡複絕?”
比起他剛才的話,喬行簡這番話更是讓滿朝文武啞然,這不僅僅是功利之心了,而是赤果果的對高麗有野心。那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早已滅絕,到哪裏去繼亡複絕?
趙與莒看了喬行簡好一會兒,然後不置可否,又問道:“倭國當如何處之?”
“開榷通商,責罪北條氏,令其質子入朝!”喬行簡頓了頓,又道:“臣見秋爽《東遊記》中載,去東勝洲須得於倭國補給,陛下當禁倭國造海船,命其辟港為我大宋軍港,海上防務,由我大宋水師負擔!”
趙與莒猛地站了起來,又緩緩坐了下去——喬行簡在對付倭國時展示出的戰略眼光,幾乎要讓趙與莒以為,他也是一個穿越者了。
這政策推行下去,幾乎就將倭國向外擴張的可能性完全消除,隻是這個時代宋國與倭國關係尚可,喬行簡為何就有此念?
“喬卿待倭國,為何如此?”趙與莒試探著問道。
“臣在想白江口之戰罷了。”喬行簡道:“倭國白江口戰敗,故此派遣唐使至大唐,如今聞道我大宋強盛,又派遣宋使來大宋。臣見倭國以下克上幾成泛濫之勢,料想他日若此國有餘力,隻怕也會以下犯上,犯我大宋。”
知微見著,這位喬行簡目光深遠,實在是出人意料!
趙與莒慢慢點了一下頭,卻沒有回答。
高麗國使者崔明博被架出之後,被禮部小吏又引回了宿處,他心中甚為惶恐,鐵木真死後,拖雷全力經營遼東,遼東契丹、女真勢力,已經被他殄平,高麗派至遼東的使者回報說,拖雷正在糲兵秣馬,準備過鴨綠江南侵。崔明博深知,隻憑高麗之力,是無法抵抗虎狼一般的蒙胡,要向金國求援,可如今金國已經完全成了一個內陸國,故此唯一可以依靠的就隻有大宋。他道聽途說,聞道大宋丞相姓崔,便以高麗人一貫的性子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位崔丞相應是高麗人後裔,結果不但沒得到崔與之好感,反而激怒了宋國丞相,雖然在朝堂上他故作鎮定,但出來之後立刻慌了。
若是被大中大夫得知,自己雖然為同族,隻怕這顆腦袋也保不住了。
此時高麗權臣崔忠獻已死,在“政房”中執政的乃是其子崔瑀,雖然殘暴不如乃父,但誤了這等大事,崔瑀再仁厚也不會放過他。
心中驚憂,他不免長籲短歎,歎聲未息,卻聽得隔壁也是一聲長歎。他心中一動,這是禮部驛館,專門接待諸蕃使臣,除了他之外,隔壁還會是誰?
想到此處,他便問道:“本人乃是高麗國使者,牆外是誰?”
牆那邊冷笑一聲:“小小高麗,也敢無禮,我乃日出之國使者北條氏義!”
崔明博這才知道,倭國使者也與他安排在一處,徘徊了會兒,他忽然心中一動,倭國使者前來目的與他別無二致,最重要的都是要想法子弄得宋國火炮製造工藝,既是如此,二人為何不合作一番?
打定了主意,他也不聲張,回到自己屋中寫了幾句話,然後拍了拍牆罵道:“倭國矮子,還不滾來參拜我上國使臣?”
那邊北條氏義果然象個點燃了的爆仗一樣衝了出來,兩人都是用宋話對罵,罵著罵著,崔明博將手中的紙包著一個小石子扔了過去,那邊北條氏義罵聲立歇,片刻之後又是罵聲大起,接著北條氏義也扔過來一個小石子,隻是這小石子沒有包上紙罷了。
知道對方已經會意,崔明博憤憤而回,那邊北條氏義也是罵罵咧咧地回到自己屋中。他們二人的爭執,卻又驚動了同住在館驛中的傑肯斯凱,傑肯斯凱粗通宋語,聽出這是兩國使者,心中更是焦急,他自遙遠的大食而來,沿途耗費時間太多,若不能及時見著大宋皇帝,他肩負的任務還不知該如何完成。
三位外國使臣來到臨安的消息,被《大宋時代周刊》載了出來,如今《周刊》已經有些名不符實,因為實際上除去七日一期外,每到周四時還會推出一期增刊。隨著蒸汽船在內河航運中的使用,《周刊》的發行也不再限於臨安附近,向西至江州,向北至徐州,向南至泉州,幾乎東南的重要城市,總有賣《周刊》的小攤鋪。
“大食使者?過之,你知道大食麽?”
於織娘靠在李一撾肩上,偏著頭看著《周刊》上的消息,好奇地向他問道。
新年的時候,李一撾終於如願以償,將於織娘娶進門來——嚴格來說其實是他“嫁”到了於家。以他的身份,自然不可以成為倒插門的女婿,不過他答應了於父,今後他與於織娘的第二個男孩,將繼承於家姓氏,並且於父的養老送終,也由他以半子身份一手操辦。兩人新婚不久,正是蜜裏調油,李一撾也在臨安置下房子,金屬藏嬌,於織娘自然不須再去繼昌隆了。
不過有的時候,於織娘還是會想念在繼昌隆的日子,雖然忙碌,卻很是充實,不象如今,李一撾去了軍中後,她便隻有一個人在家中悶著發呆,偶爾會有舊日姐妹來拜訪,也都是小心翼翼,不敢再象當年那般說話隨便。
她幾乎無聊得要憋悶死了,看《大宋時代周刊》成了她為數不多的打發閑暇的消遣之一。
“大食嘛,聖上曾教過我們,在我們大宋之西,隔著天竺便是,因為陸路上隔著高山,水路上隔著兩處半島,故此往來不便。”李一撾對於妻子是既敬且愛的,他一邊解釋一邊回憶道:“那邊人都信回回,不過自家又分為兩派,一個是十葉,一個是什麽尼……當初學的東西,我都忘了。”
“哦,據說此處一男可娶四妻哦。”想了好一會兒,李一撾又補充道。
“嗯?”於織娘立刻撇起了嘴,泫然欲泣的模樣:“莫非相公如今便嫌棄人家了?竟然想要娶四妻!”
“哪有,哪有……”李一撾慌了神,忙不迭地道。
二人正說話間,忽然家中仆人進來稟報道:“太尉,夫人,外頭有客來訪。”
李一撾看了看於織娘,於織娘收斂了裝出來的悲傷模樣,向他擠了擠眼。李一撾心情大好,也不問那客人是誰,便吩咐道:“將客人引到堂屋,我稍後便去。”
過了會兒,於織娘替他收拾好身上之後,李一撾穿著近衛軍製服到了堂屋。他才一進門,那來訪之客便站了起來,年長的一個向他點頭哈腰道:“撾兒,總算見著你了,這些年來,為叔無時不刻不想念於你!”
李一撾神情一僵,初時他還沒有認出,但那人一出聲,他便想了起來,這年長的正是他家叔父李二。
當初就是李二,將他賣給了胡福郎,他才得以進入鬱樟山莊,成為趙與莒的愛將。這些年來,他時刻不忘這一點。
十年左右不見,李二變得白發蒼蒼,老得已經不成樣子,李一撾目光在他麵上掃過,然後停在他身邊,那個怯生生的少年身上。那少年長得與他倒有三分相似,才十二三歲的模樣,神情惶恐遲疑,露在外邊的手上有鞭子抽打過的痕跡。
“快給大哥磕頭,你大哥如今是大將軍了,快叩頭!”李二催促那少年道。
少年跪下來,用力給李一撾磕頭,他相當老實,一連磕下去,大人不叫停,他就不停下來。李一撾原本目光冷漠的,但被他這番做勢,不得不過去將那少年拉了起來。
“如何,我就對你說了,你大哥不是忘本之人,便是富貴了,也不會忘著我這個叔父和你這個小兄弟,當初他可沒少抱過你!”李二快活地笑道。
“且等一下。”李一撾目光轉向他,又變得冰冷起來:“我父母早亡,賣身於天子,記不得有什麽叔父,你這老兒是何許人也?”
李二一臉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