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回針灸甲乙經
李世民聽到《禮記》的字眼,龍眉不可察覺地跳了跳,他知道它是教人如何為人的著作,卻不知道裏頭暗含著什麽祝由的文章。
看著眼前一臉坦然的秦英,李世民覺得自己的小心思是多餘的。
他倒要親眼見識見識,秦英這個小道士能把祝由弄出怎樣的花樣。
秦英出了兩儀殿的右偏殿,被安公公帶到了太醫署咒禁科。
咒禁科的人們在了解到秦英的想法後,皆是吃驚地合不攏嘴。
一個德高望重的咒禁師狐疑地眨了眨眼道:“《禮記》和祝由有關嗎?”
秦英好像早就料到了眾人的反應,點點頭從善如流道:“據小道所知,禮記有三種刻本。找宮裏有的版本用就好了。小道想用《禮記》其中一篇作為祝由的文章。”
眾人目瞪口呆:唐時的《禮記》,《周禮》和《儀禮》合稱為“三禮”。無論是哪一種禮記,好像都和祝由搭不上關係吧……
她已經得到了陛下的口諭,為太子祈福的全部事宜都是她來一手策劃,根本由不得旁人質疑。
祝由不是秦英一個人能夠做到的,需要多人的配合。所以秦英必須受到他們的支持。
有一名咒禁生最先明白了秦英所言乃是板上釘釘的。他連忙從禦書房後麵的書庫找了全套的《禮記》,再匆匆抱到咒禁科來。
看見氣喘籲籲的咒禁生袍子中的東西,秦英讓他把這一大摞竹卷堆在地上,她自己則坐在咒禁科的角落裏,捧著一卷卷的竹書仔細品讀。
秦英那副認真的神情,專注地像是在找稀世之珍寶。實際上她確實是在找《禮記》裏的一顆珍寶。
她坐在角落裏一聲不響,咒禁科中的大家漸漸地忽視了她的存在,都坐在了原處忙自己手頭上的事情了。
過了一刻還有餘,秦英把某卷竹書攤到了最先質疑她的咒禁師的桌案上:“……你看看這一卷。”
咒禁師目光沉沉地盯著那卷占據了一半桌案的竹書,一豎行一豎行地看下去,他的神色以很快的速度鬆動了。他抓著竹書的端角低聲喃喃上麵的字:“《小戴禮記》,第五十二卷中庸第三十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誦讀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圍過來看,他們一目十行地讀下去,麵上皆是出現不可思議的表情。
“用一段中庸作祝由之辭,實在是妙。”不知道是哪個人發出了讚歎,其他人也都附和起來。
原本他們對民間的祝由表示嗤之以鼻,可當他們看見秦英在《禮記》中挑選出了獨特的祝辭,都不禁對她刮目相看。沒有幾個人會將祝辭和《禮記》聯想到一起,然而秦英她做到了。
三天後的十五是祈福祭祀的黃道吉日。看完黃曆,她又做模做樣地指了弘教殿做祈福場所。
秦英對東宮每所宮殿的門窗幾道都了若指掌,她自然知道三所宮殿中的弘教殿是最能承擔祈福責任的。
東宮主殿顯德殿是過去李世民召開會議的地方,如今已經被改為了李承乾讀書的大殿。第二所宮殿麗正殿則是太子的寢殿,秦英腦子壞了才會將祈福場所擺在那裏。
時間地點已經備齊,隻欠了名為李承乾的一陣東風。
當天午時,李承乾飯後喝了太醫開的進補藥,被幾個衣著鮮妍的宮婢攙扶到了送到弘教殿前。
李世民和長孫皇後坐在弘教殿的一角旁觀祈福的過程。
殿內燭香的煙氣卷曲成各種紋絡與花草。
五尺多高的秦英穿著玄色道袍站在殿中央的首位。神情嚴肅的她左手托了釉瓶,另一手拿了竹卷,平添一些得道高人的神氣。
兩位禁咒師,三位禁咒醫,一位禁咒生手持各色法器,分別立於秦英的左右。
李承乾脫離了官婢的扶持,靠著自己的力量走進了大殿,緩緩跪在殿內唯一的一隻淺金色鋪團上。
秦英把三隻香放在李承乾的手上,讓他親自給案前的神像進香。
事畢秦英往後側讓了讓,令太子沒有什麽壓力地叩首三次。咒禁師在這時敲打起法器,秦英開口誦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秦英一邊念誦早已經背得滾瓜爛熟的《禮記》中庸篇,一邊在殿內踏罡步虛。
每停頓一句,她就變換著方向邁出一個步子。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嗡嗡的聲音敲擊在李承乾的耳膜,有著震撼人心的神秘力量。四肢百骸都要離自己的感官而去,隨著節奏沉淪麻木。
秦英用縹緲地幾乎不可預計的罡步走向李承乾,接著抬手踮腳,把沾了水的桃枝桃葉拋到他的遠遊冠上。
她的氣息離他很近,口中是聽不清音的祝辭。李承乾低著頭,看著她微顫著的墨色衣擺,心裏撼動。
祝由圓滿結束,李世民看了一場精彩的踏罡布虛,心裏很滿意。記得秦英說祝由需要很漫長的時間,他就先擱下了種種擔心,靜靜等待祝由的效果現前。
短時間內看不出祝由的作用,咒禁科的眾人也不知道秦英的道法管不管用,隻把驚訝讚歎的情緒壓在了默默心底。
祝由結束了以後,秦英跟在咒禁師等人的身後,和他們進了太醫署。
一個吳姓咒禁師實在鬧不懂秦英的行為,便回頭對她道:“你不去休息,跟著我們到底是要做什麽?”
大家有意無視她,卻發現秦英猶如新蒸出的米糕,黏上了人怎麽也甩不掉。
秦英笑道:“我想借些醫書。不需要借太多,《針灸甲乙經》就好。哦,還有《諸病源候論》。”
唐初的書很貴,秦英上次買了漢朝的史書,事後就肉痛不已。皇宮裏的書取之不盡,她借看的話並不用花錢,還很方便。不過她的小算盤打得啪啪響沒用,必須先要征得太醫署中人的同意。
“《針灸甲乙經》?你借這個做什麽?”吳咒禁師詫怪道。
李世民聽到《禮記》的字眼,龍眉不可察覺地跳了跳,他知道它是教人如何為人的著作,卻不知道裏頭暗含著什麽祝由的文章。
看著眼前一臉坦然的秦英,李世民覺得自己的小心思是多餘的。
他倒要親眼見識見識,秦英這個小道士能把祝由弄出怎樣的花樣。
秦英出了兩儀殿的右偏殿,被安公公帶到了太醫署咒禁科。
咒禁科的人們在了解到秦英的想法後,皆是吃驚地合不攏嘴。
一個德高望重的咒禁師狐疑地眨了眨眼道:“《禮記》和祝由有關嗎?”
秦英好像早就料到了眾人的反應,點點頭從善如流道:“據小道所知,禮記有三種刻本。找宮裏有的版本用就好了。小道想用《禮記》其中一篇作為祝由的文章。”
眾人目瞪口呆:唐時的《禮記》,《周禮》和《儀禮》合稱為“三禮”。無論是哪一種禮記,好像都和祝由搭不上關係吧……
她已經得到了陛下的口諭,為太子祈福的全部事宜都是她來一手策劃,根本由不得旁人質疑。
祝由不是秦英一個人能夠做到的,需要多人的配合。所以秦英必須受到他們的支持。
有一名咒禁生最先明白了秦英所言乃是板上釘釘的。他連忙從禦書房後麵的書庫找了全套的《禮記》,再匆匆抱到咒禁科來。
看見氣喘籲籲的咒禁生袍子中的東西,秦英讓他把這一大摞竹卷堆在地上,她自己則坐在咒禁科的角落裏,捧著一卷卷的竹書仔細品讀。
秦英那副認真的神情,專注地像是在找稀世之珍寶。實際上她確實是在找《禮記》裏的一顆珍寶。
她坐在角落裏一聲不響,咒禁科中的大家漸漸地忽視了她的存在,都坐在了原處忙自己手頭上的事情了。
過了一刻還有餘,秦英把某卷竹書攤到了最先質疑她的咒禁師的桌案上:“……你看看這一卷。”
咒禁師目光沉沉地盯著那卷占據了一半桌案的竹書,一豎行一豎行地看下去,他的神色以很快的速度鬆動了。他抓著竹書的端角低聲喃喃上麵的字:“《小戴禮記》,第五十二卷中庸第三十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誦讀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圍過來看,他們一目十行地讀下去,麵上皆是出現不可思議的表情。
“用一段中庸作祝由之辭,實在是妙。”不知道是哪個人發出了讚歎,其他人也都附和起來。
原本他們對民間的祝由表示嗤之以鼻,可當他們看見秦英在《禮記》中挑選出了獨特的祝辭,都不禁對她刮目相看。沒有幾個人會將祝辭和《禮記》聯想到一起,然而秦英她做到了。
三天後的十五是祈福祭祀的黃道吉日。看完黃曆,她又做模做樣地指了弘教殿做祈福場所。
秦英對東宮每所宮殿的門窗幾道都了若指掌,她自然知道三所宮殿中的弘教殿是最能承擔祈福責任的。
東宮主殿顯德殿是過去李世民召開會議的地方,如今已經被改為了李承乾讀書的大殿。第二所宮殿麗正殿則是太子的寢殿,秦英腦子壞了才會將祈福場所擺在那裏。
時間地點已經備齊,隻欠了名為李承乾的一陣東風。
當天午時,李承乾飯後喝了太醫開的進補藥,被幾個衣著鮮妍的宮婢攙扶到了送到弘教殿前。
李世民和長孫皇後坐在弘教殿的一角旁觀祈福的過程。
殿內燭香的煙氣卷曲成各種紋絡與花草。
五尺多高的秦英穿著玄色道袍站在殿中央的首位。神情嚴肅的她左手托了釉瓶,另一手拿了竹卷,平添一些得道高人的神氣。
兩位禁咒師,三位禁咒醫,一位禁咒生手持各色法器,分別立於秦英的左右。
李承乾脫離了官婢的扶持,靠著自己的力量走進了大殿,緩緩跪在殿內唯一的一隻淺金色鋪團上。
秦英把三隻香放在李承乾的手上,讓他親自給案前的神像進香。
事畢秦英往後側讓了讓,令太子沒有什麽壓力地叩首三次。咒禁師在這時敲打起法器,秦英開口誦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秦英一邊念誦早已經背得滾瓜爛熟的《禮記》中庸篇,一邊在殿內踏罡步虛。
每停頓一句,她就變換著方向邁出一個步子。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嗡嗡的聲音敲擊在李承乾的耳膜,有著震撼人心的神秘力量。四肢百骸都要離自己的感官而去,隨著節奏沉淪麻木。
秦英用縹緲地幾乎不可預計的罡步走向李承乾,接著抬手踮腳,把沾了水的桃枝桃葉拋到他的遠遊冠上。
她的氣息離他很近,口中是聽不清音的祝辭。李承乾低著頭,看著她微顫著的墨色衣擺,心裏撼動。
祝由圓滿結束,李世民看了一場精彩的踏罡布虛,心裏很滿意。記得秦英說祝由需要很漫長的時間,他就先擱下了種種擔心,靜靜等待祝由的效果現前。
短時間內看不出祝由的作用,咒禁科的眾人也不知道秦英的道法管不管用,隻把驚訝讚歎的情緒壓在了默默心底。
祝由結束了以後,秦英跟在咒禁師等人的身後,和他們進了太醫署。
一個吳姓咒禁師實在鬧不懂秦英的行為,便回頭對她道:“你不去休息,跟著我們到底是要做什麽?”
大家有意無視她,卻發現秦英猶如新蒸出的米糕,黏上了人怎麽也甩不掉。
秦英笑道:“我想借些醫書。不需要借太多,《針灸甲乙經》就好。哦,還有《諸病源候論》。”
唐初的書很貴,秦英上次買了漢朝的史書,事後就肉痛不已。皇宮裏的書取之不盡,她借看的話並不用花錢,還很方便。不過她的小算盤打得啪啪響沒用,必須先要征得太醫署中人的同意。
“《針灸甲乙經》?你借這個做什麽?”吳咒禁師詫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