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回


    在孔穎達上書的當天下午,魏征也呈上了自己的一封書表:


    “稽諸古訓,參以舊圖,其上圓下方,複廟重屋,百慮一致,異軫同歸。洎當塗膺籙,未遑斯禮;典午聿興,無所取則。裴頠以諸儒持論,異端蜂起,是非舛互,靡所適從,遂乃以人廢言,止為一殿。


    “宋、齊即仍其舊,梁、陳遵而不改。雖嚴配有所,祭享不匱,求之典則,道實未弘。夫孝因心生,禮緣情立。心不可極,故備物以表其誠;情無以盡,故飾宮以廣其敬。宣尼美意,其在茲乎!


    “臣等親奉德音,令參大議,思竭塵露,微增山海。凡聖人有作,義重隨時,萬物斯睹,事資通變。若據蔡邕之說,則至理失於文繁;若依裴頠所為,則又傷於質略。求之情理,未允厥中。


    “今之所議,非無用舍。請為五室重屋,上圓下方,既體有則象,又事多故實。下室備布政之居,上堂為祭天之所,人神不雜,禮亦宜之。其高下廣袤之規,幾筵尺丈之製,則並隨時立法,因事製宜。自我而作,何必師古。廓千載之疑議,為百王之懿範。


    “不使泰山之下,惟聞黃帝之法;汶水之上,獨稱漢武之圖。則通乎神明,庶幾可俟,子來經始,成之不日。”


    兩個人的觀點僵持不下,李世民看著兩張長長的折子很是頭疼。


    秦英站在孔穎達這邊,得知修建明堂遲遲沒有一個決斷,心中再是焦急也是無濟於事,隻好不動聲色地在朝堂上裝老實。


    她記得上輩子自己在宮中呆了將近十年,並沒見明堂修建起來。也就意味著這個工程說被什麽耽擱了。然而具體是怎麽回事,她當時在翰林院一無所知。


    如今秦英隱隱感覺,孔穎達阻攔陛下修建明堂,應該是螳臂當車。試問大勢所趨之下,以一人之力如何能夠挽回狂瀾?


    這幾天的朝議,諸官員就著明堂的土木構造,發表出了無數種論調,此事因無關對錯,崇古與翻新各有支持者,哪方也不能說服另一方,李世民被吵得心煩不已,無奈擱淺議案。


    終於是讓秦英上輩子的記憶得到了印證。


    ……


    十一月冬至,天色霜白欲雪。


    五品以下的京官享受七天假期,然而五品及以上的京官則要陪著陛下齋戒。祭前七天便要開始戒酒忌葷,且不與妻妾同房而寢。官員和陛下的齋戒有著嚴格的規定。散齋四日,致齋三日。


    秦英本身便是禮官,作為陪祀是義不容辭的。這七天秦英既要忙著和其它官署的人溝通,還要保持身心清淨,後來整個人都瘦了一圈,雖然冬天穿地多些,然而她弱不禁風的模樣還是很明顯。


    幸好她所用的湯藥本身就有補氣益血的功效,否則她肯定吃不消這樣勞累的公差。


    秦英在冬至祭天前三天,就已經和諸多禮官來到圜丘這邊了。每天吃的是清湯寡水,做的事卻比牛馬還多。這就是陪祀禮官的命運。


    祭天前三天,負責陛下行轅的尚舍直長和奉禦趕赴圜丘,準備陛下的落腳之所;衛尉安排文武官員和祀官、參祀者的臨時住處,還要在通往圜丘的兩條主道上布置饌食紗幔。


    祭天前兩天,太常令將鍾鼓方響等物擺在應有的位置;右校掃灑祭壇裏外四周;郊社令在燎壇上燃起明亮柴火。


    祭天前一天,各個祭祀人員和祭祀牲畜便要排演好了。下午申時後,太史令和郊社令衣常服,率領各自的從屬官員,將天帝的神位敬放於祭壇北方。


    省牲之日。午後二刻,禁斷行人。郊社令丞帥府史三人、諸儀二人以及齋郎,把樽罍洗篚冪這些用具放在專用的位子上,之後三刻省牲器,偈者讚引還有諸引祀官,公卿以下俱立於東門下,太祝和廩犧令把等會要宰割的牲畜拉到相應的地方。


    祭祀之日,未明十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鸞刀割牲,祝史以豆取毛血,各置於饌所,烹食共享之。秦英看不得那些牲畜被殺的血腥場景,刀落之前早早閉上眼,祭天一結束便躲回了自己的住所,至於那些做出的肉食,更是一點也沒有下肚的念頭。


    冬至祭天當日,未明三刻,秦英換好寬袍大袖的祭服,率著底下的祠部官員來到圜丘。未明二刻,她及陪祀者先行執樽罍等物祭拜,之後有禦史太祝清掃。未明一刻,秦英跟著長長的隊伍站在門口。


    等太常令帶著一班人上了圜丘、司空就席坐定以後,莊嚴端肅的祭祀樂舞便起。


    司空詣壇東陛,升,行掃除於上,降,行樂懸於下。司空停止,陪祀者再複其位。


    秦英上輩子從沒有看過冬至祭天,最初參加還是挺興奮的,然而忙了幾天,心中隻剩下了焦躁,甚至連自己親寫的禱詞都懶得聽陛下念誦了,隻盼著祭天儀式能夠快些結束。


    坐在席間百無聊賴地等了片刻,陛下和一幹公卿的浩蕩儀仗到了圜丘。李世民乘著鑾車,其他的文武官員則是一路騎馬。他們後麵還有無數持幡擎蓋的官婢宮侍,架勢端的引起萬眾矚目。


    陛下換好上祀的輕裘冠冕,雙手捧著碩大的鎮珪,在太常寺司儀的指引下祭拜一番,他身後的文武官員跟著施以長跪。


    文舞穿插進來,陛下領著朝臣再拜。之後《太和之樂》起,太常寺卿、侍中和中書令出列,陪陛下從南麵重登圜丘,幾個人北向而立,樂聲戛然止,餘音卻嫋嫋。


    位於正座的太祝為侍中授玉幣,侍中向東走並將玉幣交給陛下。


    九五之尊的李世民手持鎮珪和玉幣登高而歌。


    太常寺卿做了一個手勢,座下的樂者便起《肅和之樂》,以十二律呂中的大呂為主調。他起身引李世民向北走,跪於天帝的牌位前俯伏而拜。起身興,太常寺卿引李世民稍微退幾步再向北拜。李世民麵東站西,等著配座的太祝授玉幣於侍中,再由侍中轉與自己,重複跪拜兩次。


    樂聲恰好中止。“奠玉帛”便算是告一段落了。


    【注】不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但是我估計沒人願意看。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妖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水墨青釉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水墨青釉裏並收藏妖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