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回
如果侯君集不是始作俑者,隻是見秦英被禁足於西華觀有機可乘,才在中間插了一杠子,那麽他派人放在秦英廂房的帛書試題便是做偽的了?
那份引起觀內舉子們爭搶的帛書,如今沒有留下一絲痕跡。單單憑借舉子們對它的印象,根本無法辨別兩張帛書的異同。
秦英的心思被這個泄題案子弄得無限糾結,肚子餓了卻連眼前擺著的茶點都不想吃。
李道宗被秦英逗了一句,重新恢複了與刑部尚書相應的智力。他叫手下將那個供詞與廣平道人不一致的人,再次帶進廂房裏審問。
沒想到過了半晌手下回來稟告道,那人因閉關時日太久,剛剛昏倒於三清殿了。
秦英聞言冷笑一聲:“他是害怕被我們追究才出此下策吧。拖進後院的柴房關著,潑盆冷水下去看他還裝不裝了。”她的心素來寬厚博大,但是容不下背叛者。
李道宗默默看了秦英一眼,忽然覺得她這毫無波瀾的外表下,醞釀著來勢洶湧的風雨。
又過了些時候手下進廂報告道:“那人醒了。筆錄鋪陳開筆墨,問詢他是誰人的鷹犬,結果他咬了舌頭想要自盡,幸好發現得及時,我們給他口裏塞了團布。兩位大人覺得是以刑逼供他為好,還是不給食飲慢慢熬著他為好?”
李道宗對此沒有立刻發表任何意見,顯然是要到柴房親自看看那人的形容。
秦英隨即跟了上去。
身為三品尚書的李道宗,已經數年沒有涉足過柴房,以為這裏頭會堆滿柴木雜亂無章,然而他小瞧了西華觀的兩個掌事道人,區區柴房也被掌治地井井有條猶如庫房。
那人經過了一旬多的閉關,身子內芯早就掏空了。然而李道宗的手下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將他拿繩五花大綁起來。他喘息著倚在牆根兒,臉上帶著寧死不屈的決然。
秦英眯著眼走近他後,傾下身左手一把拽出了那團葛布,啪地一聲丟在他的身邊。兩根手指嫌髒似的小心捏住了他的下頜,稍微用了巧力就將這部分骨頭卸了下來:
“你若老實招供還能有個活路。不然等被送進了刑部大牢,逼供還是輕的,隻要抓不到泄題真凶你就是替死羔羊,到時本觀主絕不會為你拿錢贖身買罪的。”
她周身散發著不能被形容的戾氣,讓身後站著的李道宗有些吃驚。但他隨即釋然了,敢空手去抓白刃的秦英,怎麽會是個裏外都和氣的人?
“我若說了,最後死的便不是我了嗎?”那人盯著秦英費力地吐出這句話。
“你表現地好了,便還是我道觀之人。”秦英挑著眉頭等他如何做這選擇。
那人沉默了一會兒,眼眸垂在地上黯然歎氣道:“小道有句話要單獨對觀主說。”他在這道觀呆了一年還多,見識過秦英的心狠手辣,也見識過秦英的仁慈寬和,更是記得她上任之初,對付那些不聽話的害群之馬何等雷厲風行。
她的話語向來不是空穴來風說說就算的,凡是出口便不給自己和別人反悔的餘地。
他向來憧憬她,但他最後背叛了她。隻因那些看起來很誘人的身外之物。
秦英轉頭對李道宗眨眨眼,示意自己能獨立處理好,隻見李道宗無奈地擺擺手,讓一幹人等齊齊退出柴房。偌大的空間隻剩兩個人,秦英坐下來等他道來自己所知的一切。
“那個瘋舉子高宜和我們是串通起來的。”那人開口時呈現出猶豫掙紮的神色,但是很快被一連串的咳嗽掩蓋了下去。
她聽罷淡淡頷首道:“我知道高宜有點蹊蹺。”
在初見高宜時秦英便感覺出了不對。他在外人麵前裝瘋,為何偏偏在她麵前鎮靜如常?之後秦英問他是何方人士,得到了“山東萊州”這個新鮮詞兒……全國分為十道,河南道中設有萊州,“山東”又是個什麽地名?
可見高宜雖然能說一口流利的官話,卻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原人。
那麽十有八九便是異邦者冒名頂替真正舉子參加科考。
而且連出身籍貫都能給搞錯了,可知頂替的舉動很是倉促,還沒來得及背貞觀元年劃分的全國十道圖,留下的破綻太過明顯。
當時秦英不動聲色地再問他,看明經書目之外還看什麽書做消遣。聽他隻答幾年前成書的《藝文類聚》,秦英便加深了對他的懷疑。
如今印刷術還不成熟,一套《藝文類聚》很是貴重,流傳範圍還不怎麽廣泛。關內人皆以能讀到此書為榮,關外人基本上處在風聞狀態。
高宜應該是早就從某渠道曉得,秦英和主編《藝文類聚》的歐陽大人關係不淺,故意投其所好地說了這個書名,讓秦英留心於他。
可見他背後定有一股非同尋常的勢力。
然而秦英目前還想不通,這是哪個異邦派的探子,為何混進京城參加科舉,還非要在秦英的西華觀,鬧出一場無法輕易抹平的風波。
——難道高宜和其勢力的目的,不僅在於秦英還在於禮部?
秦英左手托著腮思來想去,漸漸回憶起和異邦有關的事。
禮部在去年夏天接待過新羅遣唐使,之後自己隨新羅車隊離開長安,準備遠赴新羅傳播醫術還有藥材。
車隊在幽州某處草原時遭遇刺殺,車隊便逗留了些日子讓人養傷。秦英發現幽州州府和軍府雙方不協調,就設法傳書陛下,還將高句麗在鴨綠江邊設立京觀之事呈了上去。
李世民百裏加急地回信,給她封了一道五品虛職,叫她帶人出使高句麗,迎回那些已經製成京觀的前朝將士屍骨。
幾天過去她不負使命地迎回京觀,代價便是在兩國邦交之宴上,疾言厲色地和高句麗國主發生爭執。
在中原版圖之外的東方半島上,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個小國並立。
新羅已經主動派出遣唐使和李唐示好。
高句麗對李唐的態度則很強硬,因為那彈丸之地出了個鐵血君主。
秦英本來要去新羅傳醫,卻看不過眼高句麗在鴨綠江畔以京觀挑釁親自出使,又在大庭廣眾下折損了高句麗國主的麵子。
高句麗本來封住了國主被李唐來使狠狠擺一道的消息,但是擱在鴨綠江的京觀一天之內全部移除,一切長著眼的人都能知道——李唐上國,威嚴尚在。
那些新羅商人從鴨綠江上遊運貨,都口口相傳著李唐所派的少年使臣何等驚才絕豔,高句麗國主在其麵前又是何等灰頭土臉。
新羅國主得知此事,對秦英沒能來此傳醫表示惋惜,還對秦英出使鄰國表示樂見其成。
秦英記得上輩子中原東邊的半島很是不太平。高句麗對新羅起了吞並之心,新羅自知不敵為求庇護便來朝李唐。這三個國家明麵暗地都在糾纏著,到底怎麽收場秦英沒旁觀分明,便被李世民下詔殺掉了。
然而這輩子秦英似乎被卷進了三個國家的角力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根本就是她的妄想而已。
——如果高宜真的出自異邦,會不會是高句麗人呢?
秦英一點點地捋著頭腦中的思緒,感覺自己這輩子活得比上輩子艱難許多。
那人看著自己引得秦英麵色如此肅穆沉重,心裏那愧疚之感更是強烈,也不管秦英是否有心去聽,將自己做了些什麽勾當,竹筒倒豆子似的劈裏啪啦全說了。
被卸了下巴發聲比較困難,加上閉關以來腹中常空,他沒有多少氣力可用,一頓自述下來幾乎再度昏厥,不料秦英抬起頭,朝自己略有歉意地道:“剛剛神遊物外,你能和我再說一遍嗎?”他一口氣沒提上來,差點把自己憋死過去。
“……半個月前我去東明觀參學,四座散去我也準備離開時,有異邦人想要我幫他一個忙,並說事成之後便得重利。”最後他斟酌著口吻重新道。
秦英已經預料到他要坦白什麽,右手扶著膝蓋適時接口道:“你答應了他之後呢?”
隨後他點頭應答道:“在事發那天我提醒了廣平道人,最近西華觀的舉子眾多,需些道人值夜看護。廣平道人便從每個廂房各抽了一位道人,去前院殿宇內值夜。我想借此造成今夜道人來往比較混亂,值夜者無法旁證自己清白的局麵。”
她在心底感慨此人心機深沉,嘖了一聲道:“你領太一殿的值夜差事後攀上了閣頂?”
那人微微皺了眉頭道:“異邦人揭開了閣頂屋瓦,扔了一張帛書進來,讓我放到後院天井處。我害怕東窗事發波及自身,便在陳詞時將屋瓦的剝落痕跡,說成了自己踩踏所致。”
“既然他們本來就是一丘之貉,為何不直接將明經試題傳給高宜,偏將你拉攏進夥?”秦英腦補了一番那夜場景,把邏輯間的漏洞提出來。
隻見他想了一會兒道:“他們大概是欲對觀主的五品官身造成一些負麵影響。”
秦英沉吟起來,想那些異邦人許以重利讓觀中道人做了內應,必然是留有後招的。而且高宜拿到了明經考題後,原本可以偷偷藏起來,看過之後迅速燒掉。但他做出瘋癲出格的舉措引人注意,又將記了試題的帛書放在包袱裏,應該也是有所圖謀的。
等泄題案子被其他舉子鬧大了,嫌疑便會直指秦英——這給她帶來的,何止是“一些”負麵影響?
她的仇家侯君集還是個性子不安生的。秦英得意時他就創造機會讓她失意,秦英失意時他就抓緊機會落井下石。簡直比蒼蠅還要惹人心煩。
若不是秦英和侯君集對峙一場後右手傷重,她早就被侯君集還有大理寺、禦史台的人彈劾了,三司會審象征性地走個過場,直接被解官職打入大理寺獄等候發落。
她用鼻孔出著氣,卻還覺得胸臆間堵著口惡氣。
雖然很是不屑那些異邦人使用幾乎無恥的計謀,但是也不得不佩服他們在做事之前做了不少預習功課,能將泄題案子偽裝成狗咬狗一嘴毛的內部爭鬥。
秦英緩緩握緊右手,掌心的些許疼痛讓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處境是有多麽不妙。
——外頭有異邦窺伺,內裏有仇家覬覦。
就算步步為營還是容易行差踏錯。
好在背叛自己的人懸崖勒馬。身在充滿荊棘的迷途,知道返回來投奔自己。
秦英到底是狠不下心割舍任何一個觀內道人,等他偏著頭咳嗽完一通便柔聲道:“等這個案子結束,你就跟著兩個掌事道人管錢記賬吧。我雖不能給你帶來什麽潑天的榮華富貴,卻能讓你學有所進德有所長。”
那人愣了一下重重哽咽道:“謝謝觀主不殺之恩。”
她拂袖起身,眼眸裏沒有一絲光亮:“想殺你的人不是我,而會是叫你入局的人。西華觀如今並不安全。等會兒我叫李大人的手下,把你送到刑部大牢呆著,那裏的守衛森嚴,能保護你不受異邦人之擾,不過千萬不要接受牢外食。”
那人再次開口謝了秦英好久。
打開柴房的門走出去,秦英心裏密布的陰霾才散去了一些,隨口吩咐了刑部官員做事,她轉到李道宗辦公的廂房。
他正坐在小幾前看著一遝卷宗,沒有守在柴房門外,顯然是對她很是信任。等她信步走近小幾,李道宗便微笑著道:“案情可有了進展?”
秦英不著急回答,用袖子裏揣的帕子擦了會兒手,捏起小幾上擺的茶點吃了兩塊,道:“李大人不妨先猜猜我都知道了什麽。”
李道宗的微笑變得有些發苦,拿起筆山上掛的毫筆,蘸了筆洗中的水歎道:“秦大人既然套話成功,對案子的經過有所了解就直說吧。我暫代你記寫下來。”
她聞言眨了眨眼,決定不將自己的那些無由推測和盤托出,隻將那人如何得到帛書原封不動地敘述了一遍。
在高宜的真實身份沒能確定前,她不想揭穿那些異邦人在李唐朝中有眼線。畢竟敵暗我明。
她相信刑部尚書李道宗的為人,卻無法信任他的諸多手下。(未完待續。)
如果侯君集不是始作俑者,隻是見秦英被禁足於西華觀有機可乘,才在中間插了一杠子,那麽他派人放在秦英廂房的帛書試題便是做偽的了?
那份引起觀內舉子們爭搶的帛書,如今沒有留下一絲痕跡。單單憑借舉子們對它的印象,根本無法辨別兩張帛書的異同。
秦英的心思被這個泄題案子弄得無限糾結,肚子餓了卻連眼前擺著的茶點都不想吃。
李道宗被秦英逗了一句,重新恢複了與刑部尚書相應的智力。他叫手下將那個供詞與廣平道人不一致的人,再次帶進廂房裏審問。
沒想到過了半晌手下回來稟告道,那人因閉關時日太久,剛剛昏倒於三清殿了。
秦英聞言冷笑一聲:“他是害怕被我們追究才出此下策吧。拖進後院的柴房關著,潑盆冷水下去看他還裝不裝了。”她的心素來寬厚博大,但是容不下背叛者。
李道宗默默看了秦英一眼,忽然覺得她這毫無波瀾的外表下,醞釀著來勢洶湧的風雨。
又過了些時候手下進廂報告道:“那人醒了。筆錄鋪陳開筆墨,問詢他是誰人的鷹犬,結果他咬了舌頭想要自盡,幸好發現得及時,我們給他口裏塞了團布。兩位大人覺得是以刑逼供他為好,還是不給食飲慢慢熬著他為好?”
李道宗對此沒有立刻發表任何意見,顯然是要到柴房親自看看那人的形容。
秦英隨即跟了上去。
身為三品尚書的李道宗,已經數年沒有涉足過柴房,以為這裏頭會堆滿柴木雜亂無章,然而他小瞧了西華觀的兩個掌事道人,區區柴房也被掌治地井井有條猶如庫房。
那人經過了一旬多的閉關,身子內芯早就掏空了。然而李道宗的手下為了以防萬一,還是將他拿繩五花大綁起來。他喘息著倚在牆根兒,臉上帶著寧死不屈的決然。
秦英眯著眼走近他後,傾下身左手一把拽出了那團葛布,啪地一聲丟在他的身邊。兩根手指嫌髒似的小心捏住了他的下頜,稍微用了巧力就將這部分骨頭卸了下來:
“你若老實招供還能有個活路。不然等被送進了刑部大牢,逼供還是輕的,隻要抓不到泄題真凶你就是替死羔羊,到時本觀主絕不會為你拿錢贖身買罪的。”
她周身散發著不能被形容的戾氣,讓身後站著的李道宗有些吃驚。但他隨即釋然了,敢空手去抓白刃的秦英,怎麽會是個裏外都和氣的人?
“我若說了,最後死的便不是我了嗎?”那人盯著秦英費力地吐出這句話。
“你表現地好了,便還是我道觀之人。”秦英挑著眉頭等他如何做這選擇。
那人沉默了一會兒,眼眸垂在地上黯然歎氣道:“小道有句話要單獨對觀主說。”他在這道觀呆了一年還多,見識過秦英的心狠手辣,也見識過秦英的仁慈寬和,更是記得她上任之初,對付那些不聽話的害群之馬何等雷厲風行。
她的話語向來不是空穴來風說說就算的,凡是出口便不給自己和別人反悔的餘地。
他向來憧憬她,但他最後背叛了她。隻因那些看起來很誘人的身外之物。
秦英轉頭對李道宗眨眨眼,示意自己能獨立處理好,隻見李道宗無奈地擺擺手,讓一幹人等齊齊退出柴房。偌大的空間隻剩兩個人,秦英坐下來等他道來自己所知的一切。
“那個瘋舉子高宜和我們是串通起來的。”那人開口時呈現出猶豫掙紮的神色,但是很快被一連串的咳嗽掩蓋了下去。
她聽罷淡淡頷首道:“我知道高宜有點蹊蹺。”
在初見高宜時秦英便感覺出了不對。他在外人麵前裝瘋,為何偏偏在她麵前鎮靜如常?之後秦英問他是何方人士,得到了“山東萊州”這個新鮮詞兒……全國分為十道,河南道中設有萊州,“山東”又是個什麽地名?
可見高宜雖然能說一口流利的官話,卻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原人。
那麽十有八九便是異邦者冒名頂替真正舉子參加科考。
而且連出身籍貫都能給搞錯了,可知頂替的舉動很是倉促,還沒來得及背貞觀元年劃分的全國十道圖,留下的破綻太過明顯。
當時秦英不動聲色地再問他,看明經書目之外還看什麽書做消遣。聽他隻答幾年前成書的《藝文類聚》,秦英便加深了對他的懷疑。
如今印刷術還不成熟,一套《藝文類聚》很是貴重,流傳範圍還不怎麽廣泛。關內人皆以能讀到此書為榮,關外人基本上處在風聞狀態。
高宜應該是早就從某渠道曉得,秦英和主編《藝文類聚》的歐陽大人關係不淺,故意投其所好地說了這個書名,讓秦英留心於他。
可見他背後定有一股非同尋常的勢力。
然而秦英目前還想不通,這是哪個異邦派的探子,為何混進京城參加科舉,還非要在秦英的西華觀,鬧出一場無法輕易抹平的風波。
——難道高宜和其勢力的目的,不僅在於秦英還在於禮部?
秦英左手托著腮思來想去,漸漸回憶起和異邦有關的事。
禮部在去年夏天接待過新羅遣唐使,之後自己隨新羅車隊離開長安,準備遠赴新羅傳播醫術還有藥材。
車隊在幽州某處草原時遭遇刺殺,車隊便逗留了些日子讓人養傷。秦英發現幽州州府和軍府雙方不協調,就設法傳書陛下,還將高句麗在鴨綠江邊設立京觀之事呈了上去。
李世民百裏加急地回信,給她封了一道五品虛職,叫她帶人出使高句麗,迎回那些已經製成京觀的前朝將士屍骨。
幾天過去她不負使命地迎回京觀,代價便是在兩國邦交之宴上,疾言厲色地和高句麗國主發生爭執。
在中原版圖之外的東方半島上,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個小國並立。
新羅已經主動派出遣唐使和李唐示好。
高句麗對李唐的態度則很強硬,因為那彈丸之地出了個鐵血君主。
秦英本來要去新羅傳醫,卻看不過眼高句麗在鴨綠江畔以京觀挑釁親自出使,又在大庭廣眾下折損了高句麗國主的麵子。
高句麗本來封住了國主被李唐來使狠狠擺一道的消息,但是擱在鴨綠江的京觀一天之內全部移除,一切長著眼的人都能知道——李唐上國,威嚴尚在。
那些新羅商人從鴨綠江上遊運貨,都口口相傳著李唐所派的少年使臣何等驚才絕豔,高句麗國主在其麵前又是何等灰頭土臉。
新羅國主得知此事,對秦英沒能來此傳醫表示惋惜,還對秦英出使鄰國表示樂見其成。
秦英記得上輩子中原東邊的半島很是不太平。高句麗對新羅起了吞並之心,新羅自知不敵為求庇護便來朝李唐。這三個國家明麵暗地都在糾纏著,到底怎麽收場秦英沒旁觀分明,便被李世民下詔殺掉了。
然而這輩子秦英似乎被卷進了三個國家的角力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根本就是她的妄想而已。
——如果高宜真的出自異邦,會不會是高句麗人呢?
秦英一點點地捋著頭腦中的思緒,感覺自己這輩子活得比上輩子艱難許多。
那人看著自己引得秦英麵色如此肅穆沉重,心裏那愧疚之感更是強烈,也不管秦英是否有心去聽,將自己做了些什麽勾當,竹筒倒豆子似的劈裏啪啦全說了。
被卸了下巴發聲比較困難,加上閉關以來腹中常空,他沒有多少氣力可用,一頓自述下來幾乎再度昏厥,不料秦英抬起頭,朝自己略有歉意地道:“剛剛神遊物外,你能和我再說一遍嗎?”他一口氣沒提上來,差點把自己憋死過去。
“……半個月前我去東明觀參學,四座散去我也準備離開時,有異邦人想要我幫他一個忙,並說事成之後便得重利。”最後他斟酌著口吻重新道。
秦英已經預料到他要坦白什麽,右手扶著膝蓋適時接口道:“你答應了他之後呢?”
隨後他點頭應答道:“在事發那天我提醒了廣平道人,最近西華觀的舉子眾多,需些道人值夜看護。廣平道人便從每個廂房各抽了一位道人,去前院殿宇內值夜。我想借此造成今夜道人來往比較混亂,值夜者無法旁證自己清白的局麵。”
她在心底感慨此人心機深沉,嘖了一聲道:“你領太一殿的值夜差事後攀上了閣頂?”
那人微微皺了眉頭道:“異邦人揭開了閣頂屋瓦,扔了一張帛書進來,讓我放到後院天井處。我害怕東窗事發波及自身,便在陳詞時將屋瓦的剝落痕跡,說成了自己踩踏所致。”
“既然他們本來就是一丘之貉,為何不直接將明經試題傳給高宜,偏將你拉攏進夥?”秦英腦補了一番那夜場景,把邏輯間的漏洞提出來。
隻見他想了一會兒道:“他們大概是欲對觀主的五品官身造成一些負麵影響。”
秦英沉吟起來,想那些異邦人許以重利讓觀中道人做了內應,必然是留有後招的。而且高宜拿到了明經考題後,原本可以偷偷藏起來,看過之後迅速燒掉。但他做出瘋癲出格的舉措引人注意,又將記了試題的帛書放在包袱裏,應該也是有所圖謀的。
等泄題案子被其他舉子鬧大了,嫌疑便會直指秦英——這給她帶來的,何止是“一些”負麵影響?
她的仇家侯君集還是個性子不安生的。秦英得意時他就創造機會讓她失意,秦英失意時他就抓緊機會落井下石。簡直比蒼蠅還要惹人心煩。
若不是秦英和侯君集對峙一場後右手傷重,她早就被侯君集還有大理寺、禦史台的人彈劾了,三司會審象征性地走個過場,直接被解官職打入大理寺獄等候發落。
她用鼻孔出著氣,卻還覺得胸臆間堵著口惡氣。
雖然很是不屑那些異邦人使用幾乎無恥的計謀,但是也不得不佩服他們在做事之前做了不少預習功課,能將泄題案子偽裝成狗咬狗一嘴毛的內部爭鬥。
秦英緩緩握緊右手,掌心的些許疼痛讓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處境是有多麽不妙。
——外頭有異邦窺伺,內裏有仇家覬覦。
就算步步為營還是容易行差踏錯。
好在背叛自己的人懸崖勒馬。身在充滿荊棘的迷途,知道返回來投奔自己。
秦英到底是狠不下心割舍任何一個觀內道人,等他偏著頭咳嗽完一通便柔聲道:“等這個案子結束,你就跟著兩個掌事道人管錢記賬吧。我雖不能給你帶來什麽潑天的榮華富貴,卻能讓你學有所進德有所長。”
那人愣了一下重重哽咽道:“謝謝觀主不殺之恩。”
她拂袖起身,眼眸裏沒有一絲光亮:“想殺你的人不是我,而會是叫你入局的人。西華觀如今並不安全。等會兒我叫李大人的手下,把你送到刑部大牢呆著,那裏的守衛森嚴,能保護你不受異邦人之擾,不過千萬不要接受牢外食。”
那人再次開口謝了秦英好久。
打開柴房的門走出去,秦英心裏密布的陰霾才散去了一些,隨口吩咐了刑部官員做事,她轉到李道宗辦公的廂房。
他正坐在小幾前看著一遝卷宗,沒有守在柴房門外,顯然是對她很是信任。等她信步走近小幾,李道宗便微笑著道:“案情可有了進展?”
秦英不著急回答,用袖子裏揣的帕子擦了會兒手,捏起小幾上擺的茶點吃了兩塊,道:“李大人不妨先猜猜我都知道了什麽。”
李道宗的微笑變得有些發苦,拿起筆山上掛的毫筆,蘸了筆洗中的水歎道:“秦大人既然套話成功,對案子的經過有所了解就直說吧。我暫代你記寫下來。”
她聞言眨了眨眼,決定不將自己的那些無由推測和盤托出,隻將那人如何得到帛書原封不動地敘述了一遍。
在高宜的真實身份沒能確定前,她不想揭穿那些異邦人在李唐朝中有眼線。畢竟敵暗我明。
她相信刑部尚書李道宗的為人,卻無法信任他的諸多手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