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很是意外
唐承隋製,置禦史台,禦史台為最高監察機構,下設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此次彈劾李業詡的侍禦史屬台院,職位隻有從六品下。侍禦史品軼雖不高,但地位尊崇,負監督百官之責,掌糾舉、彈劾百官臣僚之職,甚至可以對被告發的一定品級以下的官員進行審理。
李世民即位初,為了鼓勵禦史台官員監察百官,杜絕官員違法失職,凡糾彈失真者,也不予追究,甚至隻要根據傳聞即可奏劾,就如前幾次,李靖被彈劾之事,雖察無實,彈劾者也沒被追究責任。
這也是侯君集在朝堂上對禦史台的官員咆哮,而被免職的原因。
李業詡在事後才知道,一般來講,禦史台上奏彈劾官員,所奏的折子上需要有禦史大夫和禦史中丞的署名,由禦史大夫或者禦史中丞上奏,若非禦史大夫和禦史中丞所奏,侍禦史應詳細記錄被彈劾官員的事情為訴狀,由禦史大夫和禦史中丞押奏才行,李業詡不知這次這名侍禦史彈劾的折子是如何具的。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這名侍禦史上奏彈劾李業詡之前,禦史台的幾名主官是知道此事,並加以核查的。
貞觀時候,凡遇重大案件,禦史台和刑部、大理寺組成三法司聯合查探審理,這次禦史台彈劾李業詡的案件,由尚書左仆射及禦史大夫領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員同查此案,也足見李世民對此事的重視。
不過讓李業詡心裏感覺還舒服的是,與前幾次李靖遭到彈劾的情況相似,他也隻是在府中待命,不要去禦史台接受審問,查案的官員若有事要問詢他們,會上門來。
李世民停職待查的詔令並沒傳到府中來,連府門口都沒有監看的人,鄭燕等家人並不知情,李業詡也嚴令知道事情的諸親衛,不得將此事透露給家人,以免生亂。
諸事都已經準備妥當,李業詡並不擔心。
李業詡交了職,即回府中,等待審查此案的房玄齡或者禦史台的人傳喚。
李靖在知道消息後,或是怕嫌,並沒過來問什麽。
“少爺,房相和馬大夫領著人到府中來了,”李成飛跑著進來,對正陪著一群小屁孩玩的李業詡輕聲道。
“快請,”李業詡忙吩咐丫環們把小孩們帶走,整整衣服,迎了出去。
房玄齡和馬周帶著幾個人,一身便裝,在管家李年的陪同下,進了府。
“見過房相,見過馬大夫,”李業詡上前行了禮。
房玄齡和馬周也回了禮,倒是馬周先開口,“李將軍,奉陛下旨意,今日到府中問一些事兒,有打擾之處,還請將軍見諒!”
馬周說話間對李業詡還是一副挺尊敬的口氣。
“賢侄,屋裏說話吧,”房玄齡也笑笑道。
“房相,馬大夫,你們有事要問,隻需使人傳喚一聲,翼自會過去,如何能麻煩兩位上門來,”李業詡陪著往屋裏走,對房玄齡和馬周這樣友好的態度還是挺滿意的。
馬周這位平民出身的朝中高官,李業詡以前一直沒結交過,這次麵對麵地接觸了,還是挺有好感的。無論是曆史上記載的,還是李業詡所了解的,馬周的為人都是挺讓人佩服和尊敬的,一個有才之人,一個為國盡忠盡職之人。
到了書房,李業詡屏退一切下人,坐在房玄齡和馬周下首,等待他們的問詢。
“賢侄,你不必如此,我們今日隻是聊些事兒,”房玄齡還是隨和地笑著,“我們已經問詢了侯尚書,還有特衛軍中的許多將士,及執失思力將軍,還有急報往鬆州及疊州、洮州,問詢牛進達、劉簡、韓威將軍,相信這事很快就可以有結論!”
“李將軍,我們今日來,是想聽您說說鬆州之戰的經過,聽說您回京後,也曾寫了一份鬆州之戰的經過,也請交給我們過目一下,”馬周說話間雖然還是挺尊重和客氣,但還是有些公事公辦的樣子。
李業詡見房玄齡和馬周如此說,也娓娓地把鬆州之戰快速奇襲棄宗弄讚大營的經過詳詳細細地講了一遍。
沒聽過此戰經過的房玄齡和馬周被李業詡的講述深深地吸引著,那些記錄的官員飛快地記錄著,也不時抬起頭,用崇拜的目光看眼李業詡。
李業詡和諸將一道在鬆州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被人告說私通敵軍,在場的人誰也不會相信。
李業詡講完,房玄齡和馬周還在回味中,還是馬周先回過神來,拿過記錄官員手中的記錄,看了一遍,對李業詡道:“李將軍,還煩請在此記錄中畫個押吧!”
李業詡也依言畫了押,再拿出自己留存的那本鬆州之戰的經過對房玄齡道,“房相,此是鬆州之戰的詳細經過,有一份呈給了皇上,此交給你們,還請看完後還給翼!”
“賢侄,這看不看已經無所謂了,有這記錄即行,”房玄齡阻止了欲來接的馬周,“此是你戰事總結的心血,萬一丟了,這損失可就大了!”
馬周聽言後也沒表示什麽,也跟著笑笑。
“你們幾位先回去吧,我們幾個再聊一些話兒,”房玄齡對幾位跟隨的刑部和大理寺官員道。
幾人應諾著離去,房內隻剩下三人。
“賢侄,能否與我們說說吐蕃人的情況,吐蕃人在長安的一舉一動,應該都逃不過你的眼!”房玄齡也換了副神情,低聲地對李業詡道。
“這…”李業詡看了看房玄齡,又看看馬周,也有些明白,李世民一定是和他們說過這事了。
派人監視吐蕃人的行動,除了皇帝李世民,還有執行任務的人,並沒其他人知道情況,連房玄齡也是不知道此事的,如今房玄齡問起,李業詡也隻得把這些天發生的情況細細地說了一遍。
“賢侄,你所抓獲的人,一定要保護好,待我們請示皇上後,再作處理,我們先行一步!”房玄齡聽了,卻沒直接提出要從李業詡手中接那些被情報院所抓獲的人,即告辭離去。
這讓李業詡很意外。
李業詡沒想到的是,李世民在房玄齡和馬周來問詢他後的第二天即召見了他。
地點依然是兩儀殿內,此次隻有李世民和李業詡兩人。
“你說說,這是怎麽回事?”李世民淡淡地說道。
“陛下,臣也不明白是什麽事兒,臣根本想不到會有人彈劾,”李業詡做出一副很委屈的樣子。
“朕是問被你抓的那些人在哪裏,是不是你小子早知道事情,將這些吐蕃人抓起來了?”李世民臉色平靜,看不出異樣來。
“陛下,臣隻是在跟蹤他們過程中,發現他們扮作漢人,準備散布謠言,所以就把他們全抓獲了,”李業詡隻得老實地說道。
“如此的事,你事後為何不先稟報於朕?”李世民臉上有些玩味,“臭小子,你還與朕玩招招,這樣的大事,也不與朕說,這下好,落了個被人彈劾的下場,活該!”
李業詡目瞪口呆,李世民竟然如此幸災樂禍地說他,隻得訥訥地說道,“臣隻是想看看祿東讚還有何舉動!”
“具體情況如何?”李世民白了李業詡一眼。
“陛下,祿東讚所派的共十三人,全部被抓獲,臣已經取得口哄,他們依祿東讚的令行事,想在民間造勢,毀了臣的名聲,離間大唐君臣間的關係!明日臣即讓人將這十幾名吐蕃人帶給房相,讓房相和馬大夫審問,”李世民既然如此問,李業詡也就不再隱瞞什麽,“陛下…”
“還有什麽?”李世民瞪了一眼李業詡道。
“我們還抓獲了多名漢人,這些漢人中,有如吐蕃人一樣準備散步謠言的,還有幾人常潛入吐蕃驛館內,但臣沒審問出來他們的目的,”李業詡說道。
這幾人並不是從長孫府上出來的,李業詡派出的人沒有查到他們來自何處。這些人嘴巴挺硬,也都胡亂招哄。情報人員隻是監看吐蕃人,不可能對長安城中所有的漢人都進行監看,待他們知道這幾人後,追查他們的去處,是在另外的地方了。
“竟有漢人?那些人在哪裏?”李世民有些吃驚地問道。
“在情報院的大營內!”李業詡隻得老老實實地說。
“你使人將這些人一道交給房相和馬周,讓他們審理吧!”李世民一副有所思的樣子。
“陛下,臣是問心無愧,也相信陛下能給臣一個清白…”李業詡見李世民不語,也吞吞吐吐地說道。
“好了,不日,調查即會有結果,朕也相信你,不會做出如此逆天之事,不然如何會讓你活蹦亂跳地在府裏,”李世民對李業詡翻了翻白眼,“但禦史台官員彈劾你,朕定是要嚴查!”
“多謝陛下!”李業詡恭敬地行了一禮。
“朕令房相和監察禦史馬周清查此案,就是想盡快結案,此事朕不想拖太久,軍製改革的事再不能拖過今年了,你看看,現在都已經三月初了!”李世民換了種口氣說道。
李業詡對李世民如此說,很是意外,這話不是明擺著告訴他最後的結果了嗎?李世民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此事過後,一切還照舊,軍製改革還是要李業詡去做。
“是,陛下!臣明白,”李業詡應道,在大感輕鬆的同時也有些不是味兒,還沒過什麽招招,就結束了,不過癮。
“你下去吧,回府再呆一些日子,一切待有了結論再說…”
唐承隋製,置禦史台,禦史台為最高監察機構,下設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此次彈劾李業詡的侍禦史屬台院,職位隻有從六品下。侍禦史品軼雖不高,但地位尊崇,負監督百官之責,掌糾舉、彈劾百官臣僚之職,甚至可以對被告發的一定品級以下的官員進行審理。
李世民即位初,為了鼓勵禦史台官員監察百官,杜絕官員違法失職,凡糾彈失真者,也不予追究,甚至隻要根據傳聞即可奏劾,就如前幾次,李靖被彈劾之事,雖察無實,彈劾者也沒被追究責任。
這也是侯君集在朝堂上對禦史台的官員咆哮,而被免職的原因。
李業詡在事後才知道,一般來講,禦史台上奏彈劾官員,所奏的折子上需要有禦史大夫和禦史中丞的署名,由禦史大夫或者禦史中丞上奏,若非禦史大夫和禦史中丞所奏,侍禦史應詳細記錄被彈劾官員的事情為訴狀,由禦史大夫和禦史中丞押奏才行,李業詡不知這次這名侍禦史彈劾的折子是如何具的。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這名侍禦史上奏彈劾李業詡之前,禦史台的幾名主官是知道此事,並加以核查的。
貞觀時候,凡遇重大案件,禦史台和刑部、大理寺組成三法司聯合查探審理,這次禦史台彈劾李業詡的案件,由尚書左仆射及禦史大夫領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員同查此案,也足見李世民對此事的重視。
不過讓李業詡心裏感覺還舒服的是,與前幾次李靖遭到彈劾的情況相似,他也隻是在府中待命,不要去禦史台接受審問,查案的官員若有事要問詢他們,會上門來。
李世民停職待查的詔令並沒傳到府中來,連府門口都沒有監看的人,鄭燕等家人並不知情,李業詡也嚴令知道事情的諸親衛,不得將此事透露給家人,以免生亂。
諸事都已經準備妥當,李業詡並不擔心。
李業詡交了職,即回府中,等待審查此案的房玄齡或者禦史台的人傳喚。
李靖在知道消息後,或是怕嫌,並沒過來問什麽。
“少爺,房相和馬大夫領著人到府中來了,”李成飛跑著進來,對正陪著一群小屁孩玩的李業詡輕聲道。
“快請,”李業詡忙吩咐丫環們把小孩們帶走,整整衣服,迎了出去。
房玄齡和馬周帶著幾個人,一身便裝,在管家李年的陪同下,進了府。
“見過房相,見過馬大夫,”李業詡上前行了禮。
房玄齡和馬周也回了禮,倒是馬周先開口,“李將軍,奉陛下旨意,今日到府中問一些事兒,有打擾之處,還請將軍見諒!”
馬周說話間對李業詡還是一副挺尊敬的口氣。
“賢侄,屋裏說話吧,”房玄齡也笑笑道。
“房相,馬大夫,你們有事要問,隻需使人傳喚一聲,翼自會過去,如何能麻煩兩位上門來,”李業詡陪著往屋裏走,對房玄齡和馬周這樣友好的態度還是挺滿意的。
馬周這位平民出身的朝中高官,李業詡以前一直沒結交過,這次麵對麵地接觸了,還是挺有好感的。無論是曆史上記載的,還是李業詡所了解的,馬周的為人都是挺讓人佩服和尊敬的,一個有才之人,一個為國盡忠盡職之人。
到了書房,李業詡屏退一切下人,坐在房玄齡和馬周下首,等待他們的問詢。
“賢侄,你不必如此,我們今日隻是聊些事兒,”房玄齡還是隨和地笑著,“我們已經問詢了侯尚書,還有特衛軍中的許多將士,及執失思力將軍,還有急報往鬆州及疊州、洮州,問詢牛進達、劉簡、韓威將軍,相信這事很快就可以有結論!”
“李將軍,我們今日來,是想聽您說說鬆州之戰的經過,聽說您回京後,也曾寫了一份鬆州之戰的經過,也請交給我們過目一下,”馬周說話間雖然還是挺尊重和客氣,但還是有些公事公辦的樣子。
李業詡見房玄齡和馬周如此說,也娓娓地把鬆州之戰快速奇襲棄宗弄讚大營的經過詳詳細細地講了一遍。
沒聽過此戰經過的房玄齡和馬周被李業詡的講述深深地吸引著,那些記錄的官員飛快地記錄著,也不時抬起頭,用崇拜的目光看眼李業詡。
李業詡和諸將一道在鬆州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被人告說私通敵軍,在場的人誰也不會相信。
李業詡講完,房玄齡和馬周還在回味中,還是馬周先回過神來,拿過記錄官員手中的記錄,看了一遍,對李業詡道:“李將軍,還煩請在此記錄中畫個押吧!”
李業詡也依言畫了押,再拿出自己留存的那本鬆州之戰的經過對房玄齡道,“房相,此是鬆州之戰的詳細經過,有一份呈給了皇上,此交給你們,還請看完後還給翼!”
“賢侄,這看不看已經無所謂了,有這記錄即行,”房玄齡阻止了欲來接的馬周,“此是你戰事總結的心血,萬一丟了,這損失可就大了!”
馬周聽言後也沒表示什麽,也跟著笑笑。
“你們幾位先回去吧,我們幾個再聊一些話兒,”房玄齡對幾位跟隨的刑部和大理寺官員道。
幾人應諾著離去,房內隻剩下三人。
“賢侄,能否與我們說說吐蕃人的情況,吐蕃人在長安的一舉一動,應該都逃不過你的眼!”房玄齡也換了副神情,低聲地對李業詡道。
“這…”李業詡看了看房玄齡,又看看馬周,也有些明白,李世民一定是和他們說過這事了。
派人監視吐蕃人的行動,除了皇帝李世民,還有執行任務的人,並沒其他人知道情況,連房玄齡也是不知道此事的,如今房玄齡問起,李業詡也隻得把這些天發生的情況細細地說了一遍。
“賢侄,你所抓獲的人,一定要保護好,待我們請示皇上後,再作處理,我們先行一步!”房玄齡聽了,卻沒直接提出要從李業詡手中接那些被情報院所抓獲的人,即告辭離去。
這讓李業詡很意外。
李業詡沒想到的是,李世民在房玄齡和馬周來問詢他後的第二天即召見了他。
地點依然是兩儀殿內,此次隻有李世民和李業詡兩人。
“你說說,這是怎麽回事?”李世民淡淡地說道。
“陛下,臣也不明白是什麽事兒,臣根本想不到會有人彈劾,”李業詡做出一副很委屈的樣子。
“朕是問被你抓的那些人在哪裏,是不是你小子早知道事情,將這些吐蕃人抓起來了?”李世民臉色平靜,看不出異樣來。
“陛下,臣隻是在跟蹤他們過程中,發現他們扮作漢人,準備散布謠言,所以就把他們全抓獲了,”李業詡隻得老實地說道。
“如此的事,你事後為何不先稟報於朕?”李世民臉上有些玩味,“臭小子,你還與朕玩招招,這樣的大事,也不與朕說,這下好,落了個被人彈劾的下場,活該!”
李業詡目瞪口呆,李世民竟然如此幸災樂禍地說他,隻得訥訥地說道,“臣隻是想看看祿東讚還有何舉動!”
“具體情況如何?”李世民白了李業詡一眼。
“陛下,祿東讚所派的共十三人,全部被抓獲,臣已經取得口哄,他們依祿東讚的令行事,想在民間造勢,毀了臣的名聲,離間大唐君臣間的關係!明日臣即讓人將這十幾名吐蕃人帶給房相,讓房相和馬大夫審問,”李世民既然如此問,李業詡也就不再隱瞞什麽,“陛下…”
“還有什麽?”李世民瞪了一眼李業詡道。
“我們還抓獲了多名漢人,這些漢人中,有如吐蕃人一樣準備散步謠言的,還有幾人常潛入吐蕃驛館內,但臣沒審問出來他們的目的,”李業詡說道。
這幾人並不是從長孫府上出來的,李業詡派出的人沒有查到他們來自何處。這些人嘴巴挺硬,也都胡亂招哄。情報人員隻是監看吐蕃人,不可能對長安城中所有的漢人都進行監看,待他們知道這幾人後,追查他們的去處,是在另外的地方了。
“竟有漢人?那些人在哪裏?”李世民有些吃驚地問道。
“在情報院的大營內!”李業詡隻得老老實實地說。
“你使人將這些人一道交給房相和馬周,讓他們審理吧!”李世民一副有所思的樣子。
“陛下,臣是問心無愧,也相信陛下能給臣一個清白…”李業詡見李世民不語,也吞吞吐吐地說道。
“好了,不日,調查即會有結果,朕也相信你,不會做出如此逆天之事,不然如何會讓你活蹦亂跳地在府裏,”李世民對李業詡翻了翻白眼,“但禦史台官員彈劾你,朕定是要嚴查!”
“多謝陛下!”李業詡恭敬地行了一禮。
“朕令房相和監察禦史馬周清查此案,就是想盡快結案,此事朕不想拖太久,軍製改革的事再不能拖過今年了,你看看,現在都已經三月初了!”李世民換了種口氣說道。
李業詡對李世民如此說,很是意外,這話不是明擺著告訴他最後的結果了嗎?李世民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此事過後,一切還照舊,軍製改革還是要李業詡去做。
“是,陛下!臣明白,”李業詡應道,在大感輕鬆的同時也有些不是味兒,還沒過什麽招招,就結束了,不過癮。
“你下去吧,回府再呆一些日子,一切待有了結論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