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看著麵前的這個年輕人覺得很麵熟但是還是沒有想起來。


    那年輕人嗬嗬一笑道:“小兄弟已經不記得在下了?那日在大相國寺……”


    他這麽一說王賢立馬想起此人了他便是那日在相國寺前誤認為自己是考生的那個汪洙那日匆匆說了幾句又是一個月不見也無怪他想不起來這時聽他提起這才不好意思地道:“原來是汪兄在下慚愧竟然不識故人。”


    汪洙嗬嗬一笑道:“小兄弟切莫如此你我萍水相逢便是不記得又有何妨適才我與兩三友人正在這太學之中閑逛未曾想到小兄弟你也在此故而過來攀淡。”


    王賢想起了科舉這個汪洙應該又一次參加科舉了才對他忙問道:“汪兄前幾日的科考尚順利或?”


    汪洙本來笑著的臉龐頓時黯淡下來道:“金榜尚未下不過此次實在壓力太大在下很難中榜對了小兄弟你為何在這太學之中?”


    王賢嗬嗬一笑正要說什麽方營走了過來對王賢道:“王兄是在和何人說話?”


    汪洙不等王賢說什麽便開口道:“在下汪洙草字德溫乃是江南明州人氏。”


    方營一笑也是自我介紹了一番然後和汪洙客套了幾句就對王賢道:“你到那邊去登記一番午時準時開考莫要忘了進場若是有事便到西院來找我勿忘。”


    汪洙驚訝地看著王賢走到不遠處像是在登記造冊吃驚地道:“難道小兄弟要進太學不成?”


    方營笑了笑道:“汪兄莫要吃驚我看汪兄也是士子既然科舉無甚把握何不入太學以求捷徑?”


    汪洙有些遲疑他還是很有顧慮的畢竟他也不是京城人氏一旦決定下來那便幾年不能回家一次見方營正笑著看他不禁道:“那也好在下便要請方兄引薦一下。”


    方營帶著汪洙又一次走到張平寒這邊這次沒說幾句便登記了姓名然後便告辭而去隻留下汪洙一人在那等著。


    王賢心中還在默念著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呢他雖然在家中通讀了幾遍然而腦子實在不夠用隻覺得一會兒這新義沒有什麽意思一會兒又博大精深起來其中的那些道理不外乎定仁義和加名分但是要把原句複述一下還真是為難王賢了。


    張平寒因為王賢乃是黃庭堅薦舉故而格外青眼相待這時對他說了不少需要注意的東西包括不能言及世弊時弊不能言及朝廷諸官不能誹謗政事不能辱及先聖不能有……反正就是太多規矩讓王賢心中不安起來既然有經義策論又不能妄議朝政隻能舉前朝舊例了而且不能讓人覺得這是借古諷今哎難怪古人寫文章那麽擔驚受怕的。


    直到午時以後眾人才開始進場總共三百餘眾分隔間而考二十人為一間在東室之內有專門監考之人來回巡視以防夾帶或者抄襲。


    筆墨紙硯早就準備妥當試卷也放在上麵因怕考官舞弊徇私故而在午時前一刻才安排考間和坐位王賢坐在最東邊的一間瓦房之中剛好靠窗窗外尚有鬆樹翠綠枯焦黃葉算是一道風景。


    這試卷真是讓王賢大吃一驚原以為幾百份試卷怎麽著也應該是印刷之物沒想到這還真是手抄想、筆跡很是有力一提一勾都躍然紙上看得出對書法頗有造詣。


    總共就有兩題一是經義一是策論。


    經義題很是中規中矩由“名不正而言不順”所之言而引導名分之題王賢讀了王安石的《三經新義》知道其最重名分此題果然算是簡單他立刻磨墨揮毫洋洋灑灑地寫上千餘字這些都是大道理沒什麽可以變化的把聖人之言摘抄過來幾句然後一通感慨“噫古之聖人尚如斯今之人才不及聖人、德不及聖人不尊長幼之分、父子之別、君臣之道何如?則幼不幼、子不子、臣不臣國之亂矣。”


    這些套話他寫起來很順本來就是唬人的稍微引經據典便可寫下很多字他也不用腦袋想了就直接寫上去。


    這監考官也是四處巡考兩眼不停張望生怕這些士子們有人舞弊而這些人倒挺自覺都在默默地寫著未有一人敢於抬頭。


    王賢終於把最後一句“故名正則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天道也。”寫下去後一張大紙竟然都是文字密密麻麻的看著就讓人舒坦他嗬嗬一笑轉眼看那道策論題。


    大宋朝考策論乃是很奇特太祖當年也有過策論之試不過隻是一些皮毛東西和經義很接近後來幹脆把策論之試廢除自範仲淹慶曆年間改革之後策論又開始回歸考場不過沒了經義試它充其量隻能算是做個樣子。


    王安石變革科考廢詩詞考集所有為進士科天下士子開始重視起了策論和經義來了以《三經新義》為準線長篇大論皆不絕於耳。


    自那時策論之題便開始到了和時政掛鉤的地步王安石在朝時幾場科舉皆是以新法比舊法的優異為題或是含沙射影或是直截了當策論還真變成了士子論國的地步。


    司馬光上台以後對策論試也是小利用了一般就是他將要離世的那一年出題為“以祖宗法規治天下何如?”算是對王安石的新法最後一次抨擊吧而後來蘇軾出題說仁宗朝政令寬和神宗朝政令嚴峻各有各的不好當今又該如何選擇?


    這些策論之題偏向政治化的同時也給朝廷增加了許多爭論經常有人拿科考士子們的文章來做事所以朝廷有人就主張淡化甚至是廢棄策論試隻是章淳上台後又一次抬出三舍法以及以往的策論、經義取士之法所以策論試並無多大改變。


    然而不是每一道題目都可以出的當年蘇軾出了拿到策論題立刻被人彈劾以王岩叟為主的朔黨和以程頤為的洛黨立刻抓住機會要不是太皇太後力保蘇軾早就會被一貶再貶了所以出題小心也是大家不得不麵對的。


    王賢有些愕然地看著這個題目:“富民則富國富國則富民何如?”


    這種題目也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和現在朝廷開邊、執行新法、打壓舊黨可以說完全沒有關係想來出題之人必是怕麻煩就連題目也是聊聊數言極盡簡單之本。


    然而這樣的題卻真是不好寫了富國、富民王賢長歎一口氣把目光抬向窗外還是那翠綠鬆樹、滿地黃葉卻顯得單調了好多。


    他不禁想起了語嫣所說過的話百姓疾苦無人關心隻求一頓飽飯而不得所以要是富國必要先富民民先富而後國富民先立而後國立這些都算是上古良言了然而真正說起來誰會讓民完完整整地富起來呢?


    錢財乃是國家之根本現在這個時代是小農的時代是靠天靠地的時代隻要有田不論是稻田、麥田、水田、旱田、桑田、茶田都可以保證小農的生存然而要做到富裕難之又難。


    改變生產方式改變小農階層這才是民富的基礎。


    而這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就從執政之士大夫來說也不可能願意讓新興階層觸及到他們的利益更為重要的是物質積累的漫長時間是要靠穩定的政治局麵來維持的再過二十年這個朝代就要被外族入侵而亡再過一百多年整個大宋也會被消滅生產水平和新的階層會被一網打盡積累的物質資料也會煙消雲散。


    富民不現實富國就現實了?


    富國之道還是在富民的基礎之上若是民無財那國之財又能從何而來?然而這個時代的士大夫們都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還以為天下之財乃是定量不會多也不會少若要富國隻能加稅故而當年王安石提出“不加稅而國富”的理論後幾乎所有人都不理解。


    經濟重量提高了那麽相同稅率便可以使得國家收入提高這便要求國家用手段來使民先富就像戰亂之後的天下君王們總是說要免稅免役三五年不隻是做個樣子也是為了休養生息讓民先稍微富起來一點再積累國家物質。


    然而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資源的再生產江南水田一年可以兩季然而百姓們卻無法及時地籌集好所以很多時候都荒廢了而當年王安石便是考慮此點讓國家借錢給百姓們讓他們可以先得到種子、水牛等物待到收成之後加利還清不耽擱生產這種想法便是極大進步可惜最終卻失敗了。


    王賢心中一笑這些人根本不理解經濟手段又如何能使國富起來?不過還有一條特別的渠道可以使國富起來王賢沉思了一下便提筆而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萬裏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引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引證並收藏萬裏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