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之事(二)


    江寧府府衙內清香撲鼻,布局雅格,然而王安石卻沒有心情留意這些,他皺著眉頭坐在太平椅上麵,陷入沉思;而那個葛通判眼巴巴地看著他,不敢吭一聲。


    事情的起因是葛聚自上任通判江寧府軍府事後,一直在思索著怎麽吃點油水,江南農工商皆發達,江寧府所轄水田更是肥沃,然而因為王安石最重農務,所以隻能從工商想門路了。他這天天苦苦思考,還真的想出來怎麽弄了。


    這得利最多的是販鹽、販茶、軍馬、絲綢、布匹、醇酒,還有就是鑄錢。鑄錢由於開封統一鑄銅錢,未有私錢流於市中,而且私鑄錢幣是犯大罪的,葛聚倒是沒傻到這樣。軍馬和茶--飄天文學--的一塌糊塗,立即去請了王安石到衙門廳內,準備好好地演場戲給這個王老國公看一看。


    王安石聽了葛聚說出自己如何如何的無辜,而舊黨是如何如何的迫害自己,雖然他對司馬光、呂公著之人很是不滿,但是他還是懷疑葛聚說的真實性,不由地用一種奇怪地表情看著他。


    葛聚正裝作一副可憐相哭著說著,嗓音低啞並帶著哭腔,淒淒慘慘的樣子卻還是讓人感覺有點別扭。


    “葛大人,若你身受這不白之冤,應該上書聖上,說明原由才是正道。”王安石似枯木一般,慢吞吞地說道。


    葛聚大急道:“荊公,當今皇上年歲尚幼,太皇太後垂簾處理軍國大事,而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諸人都是前朝舊黨老臣,太皇太後對他們深信不疑,我若是往汴京一去,恐怕能有完屍回來就是天佑了。”


    他說著便大哭了起來,這倒是有點真哭,看到了唯一可以仰仗的竟然想不管不問,這一下性命堪憂了。


    王安石歎了口氣道:“非老夫不想幫大人,然而老夫早已辭去官職,閑居江寧近十年,如今朝中之事,已經無我上言之地了。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葛聚突然從地上爬了起來,氣勢洶洶地道:“舊黨本是一盤小人之黨,今日趁皇帝年幼而得勢,盡廢神宗法度,本就是賊人之舉;而今又要打壓前朝重要官員,如此一來,大宋豈不是要斷送在此輩手中。而荊公你身為神宗之朝的相公,竟然看著這幫無恥之徒誤國誤民而無動於衷,荊公你是不是讓已崩的神宗皇帝不得安定,荊公你的報國之氣而今又在哪裏!!”


    他說這話的時候,哭腔不見了,一片嚴肅、憤怒的表情,似是很失望地道:“葛某人死不足惜,大宋之民如何?今日他們害了我,明日他們便要又害了一個,長此以往,忠賢之人皆亡,滿朝皆是小人,大宋不久矣!”


    他仰天大叫道:“神宗皇帝陛下,臣愧對你啊!”


    王安石臉色一抖,大聲地道:“不要說了,老夫雖然老了,久不理事,然而如此亂國之事定要管一管!待明日,我便修書一封予蔡確,請他處理此事。”


    葛聚的臉部表情稍微動了一下,但他仍然保持著一副大義之下,舍身為民為的高尚表情,沉聲道:“某深知荊公高義,不為強權所動,不懼小人當道,然而如今朝中小人輩的目標非是指向我,而是所有擁護新法的人,呂公著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荊公也是知道的,熙寧元豐年間,司馬光文彥博諸人一直閑居西京,而今他們一旦得勢,必將十倍報複我們,凡是我們所推行的皆要被廢,凡是擁護我們的人皆會有難。荊公年歲已高,不宜趟這渾水了,在下相信,世上的君子一定不會被殺光滅光的,到時候就算葛某有何不測,也算是為變法做一份犧牲吧。”


    王安石搖了搖手道:“葛大人不必如此,國家欲亂,此時我等是人人有責。老夫亦是要盡最後之力以保天下。”


    葛聚順言順語的附和著王安石,竟是激出王安石藏在心中多年的壯誌起來,這個老人一輩子以天下人為己任,如今隻覺得維護天下穩定繁榮的重任就放在了自己的肩膀上麵了,雖然沉但是也要挺過去。


    直到他被葛聚送出衙門,回到了半山園,立即慷慨激昂的寫信給了時任大宋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的蔡確,詳細說明了他所知道的這件事,並語重心長地對蔡確道:“今朝中諸事皆向於持正,然不遠矣。持正應記昔日之誌保神宗之願,應億昔日之情護變法之人,如此雖死亦不愧天下。”


    …………


    豔陽高照,樹蔭之下,已經是七月中旬了,雖然天氣還是一向的那麽熱,但西風吹近,覺得清爽無比。


    王家的小公子王賢已經三月大了,因為正為他母親守孝期,穿著白色絲綢小襖,眼睛四處地轉著,時不時地哇哇幾聲。


    乳母何氏輕輕地搖動著他,小聲地逗著他玩,旁邊的婢女也是嘻嘻地笑著。


    這三個月以來,王賢一直都是很安靜的,除了餓了的時候哭,幾乎沒有鬧過心,何氏雖然有些奇怪小孩子有那麽乖,但也更加疼愛他了。


    他被裹在白色絲袍下隻露出個小小的圓頭,頸脖之上掛了一塊晶玉,上麵用著隸書寫著一個“賢”字,筆痕蒼勁有力,配在小王賢雪白的頸脖上麵,恰似梅花於雪地盛開。


    王賢的二爺爺王安國也是聽聞王安石喜得孫子,他雖然與王安石政見不和,弟兄反目,但是兄長有後確是喜事一件,立馬著人向江寧半山園送來親題的字畫並小禮物。而王賢的姑姑更是喜歡不已,特意親織衣裳,縫紉繡花,給王賢做了十多套小衣。


    半山園的院內小亭子裏,王安石正陪著一人飲茶笑談,正值近秋之季,北地的糧草漸已成熟,朝中又可以重整軍事。前段日子,隴西派遣大臣何名、王子李業港專程趕到開封,向宋廷言及彼國和平之意,並帶了粱氏之願,希望和大宋百年同好,永不加兵。


    太皇太後高興之極,賜予眾使臣金銀頗多,又命人好生招待他們。同時也委派樞密院章?與夏使交往,討論歸還夏朝四州和釋放宋朝俘虜之事。


    沒想到章?知道這件事吃力不討好,辦砸了當場就完蛋,而就算辦好了也有可能被百姓們罵著漢奸、宋賊,所以他立馬托病不出,太皇太後雖然不滿,但是也毫無辦法,於是把事情交給了呂大防。


    呂大防果然不負太皇太後之望,隻用了三天便和何名諸人修好了和書,同時昭告天下。


    天下人反應大不同,有些人認為用西地四州換取幾萬宋兵是值了,西方在他們眼中是荒涼不已,寸草不生,要之又有何用?還不如換回大宋男兒。也有些人認為朝廷太懦弱了,用地來換俘虜是國家尊嚴的踐踏,認為如此這般,那麽收回北地燕雲是永無可能的了。


    消息傳到江寧這邊,王安石已經通過驛使知道了,對於用地換兵王安石覺得是無可厚非的,並不計較,然而順道傳來的消息卻讓他有些吃驚、憤怒甚至是傷心:朝廷在司馬光的主持下,幾月以來連廢三法。


    尚書左丞呂公著以葛聚鹽案一事彈劾已經外放的變法重臣,指出葛聚之事並非一事,而是表示在王安石“邪逆之法”的期間所發生的眾多之一,太皇太後著令大理寺查辦葛聚,並且交由呂公著主辦。


    這葛聚也是真有點能量,他通過汴京的一些舊友得知大理寺要查辦他,立馬發動輿論攻勢,在士林裏宣傳他是如何被怨,激起了士子對他的同情心,江南一帶的士子們聯名尚書給主持朝政的司馬光,要求清查此事,還葛聚一個“清白”。


    王安石這時候正在廢除熙寧諸法,並未有時間處理這件事情,隻是修書於江南大儒,說明國有國法,葛聚之事不會有所冤枉,若真有怨,定會查理清楚,並要諸人平心靜氣,以待朝廷審理。


    大理寺來“請”葛聚的官員是個領著管職的小官員,但是原先進過直秘閣,所以也是頗有些氣派。但是他帶著親衛剛從揚州到達江寧,便被一幫士子們圍住,那陣勢嚇了他一跳。


    那些士子們都是些文人,但都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一個個對著這官員氣勢洶洶地說起理來,從三代之事談起李唐五代,說出話來洋洋灑灑,直到把這個官員比作奸賊爪牙,誤國鷹犬為止。氣的那官員臉色從紅到青,最後發白,顫抖不已。


    這些人都是有功名在身的,打又打不得,罵又罵不過這麽多張口,直到有人通知了王失蹤之事(二)


    江寧府府衙內清香撲鼻,布局雅格,然而王安石卻沒有心情留意這些,他皺著眉頭坐在太平椅上麵,陷入沉思;而那個葛通判眼巴巴地看著他,不敢吭一聲。


    事情的起因是葛聚自上任通判江寧府軍府事後,一直在思索著怎麽吃點油水,江南農工商皆發達,江寧府所轄水田更是肥沃,然而因為王安石最重農務,所以隻能從工商想門路了。他這天天苦苦思考,還真的想出來怎麽弄了。


    這得利最多的是販鹽、販茶、軍馬、絲綢、布匹、醇酒,還有就是鑄錢。鑄錢由於開封統一鑄銅錢,未有私錢流於市中,而且私鑄錢幣是犯大罪的,葛聚倒是沒傻到這樣。軍馬和茶--飄天文學--的一塌糊塗,立即去請了王安石到衙門廳內,準備好好地演場戲給這個王老國公看一看。


    王安石聽了葛聚說出自己如何如何的無辜,而舊黨是如何如何的迫害自己,雖然他對司馬光、呂公著之人很是不滿,但是他還是懷疑葛聚說的真實性,不由地用一種奇怪地表情看著他。


    葛聚正裝作一副可憐相哭著說著,嗓音低啞並帶著哭腔,淒淒慘慘的樣子卻還是讓人感覺有點別扭。


    “葛大人,若你身受這不白之冤,應該上書聖上,說明原由才是正道。”王安石似枯木一般,慢吞吞地說道。


    葛聚大急道:“荊公,當今皇上年歲尚幼,太皇太後垂簾處理軍國大事,而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諸人都是前朝舊黨老臣,太皇太後對他們深信不疑,我若是往汴京一去,恐怕能有完屍回來就是天佑了。”


    他說著便大哭了起來,這倒是有點真哭,看到了唯一可以仰仗的竟然想不管不問,這一下性命堪憂了。


    王安石歎了口氣道:“非老夫不想幫大人,然而老夫早已辭去官職,閑居江寧近十年,如今朝中之事,已經無我上言之地了。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葛聚突然從地上爬了起來,氣勢洶洶地道:“舊黨本是一盤小人之黨,今日趁皇帝年幼而得勢,盡廢神宗法度,本就是賊人之舉;而今又要打壓前朝重要官員,如此一來,大宋豈不是要斷送在此輩手中。而荊公你身為神宗之朝的相公,竟然看著這幫無恥之徒誤國誤民而無動於衷,荊公你是不是讓已崩的神宗皇帝不得安定,荊公你的報國之氣而今又在哪裏!!”


    他說這話的時候,哭腔不見了,一片嚴肅、憤怒的表情,似是很失望地道:“葛某人死不足惜,大宋之民如何?今日他們害了我,明日他們便要又害了一個,長此以往,忠賢之人皆亡,滿朝皆是小人,大宋不久矣!”


    他仰天大叫道:“神宗皇帝陛下,臣愧對你啊!”


    王安石臉色一抖,大聲地道:“不要說了,老夫雖然老了,久不理事,然而如此亂國之事定要管一管!待明日,我便修書一封予蔡確,請他處理此事。”


    葛聚的臉部表情稍微動了一下,但他仍然保持著一副大義之下,舍身為民為的高尚表情,沉聲道:“某深知荊公高義,不為強權所動,不懼小人當道,然而如今朝中小人輩的目標非是指向我,而是所有擁護新法的人,呂公著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荊公也是知道的,熙寧元豐年間,司馬光文彥博諸人一直閑居西京,而今他們一旦得勢,必將十倍報複我們,凡是我們所推行的皆要被廢,凡是擁護我們的人皆會有難。荊公年歲已高,不宜趟這渾水了,在下相信,世上的君子一定不會被殺光滅光的,到時候就算葛某有何不測,也算是為變法做一份犧牲吧。”


    王安石搖了搖手道:“葛大人不必如此,國家欲亂,此時我等是人人有責。老夫亦是要盡最後之力以保天下。”


    葛聚順言順語的附和著王安石,竟是激出王安石藏在心中多年的壯誌起來,這個老人一輩子以天下人為己任,如今隻覺得維護天下穩定繁榮的重任就放在了自己的肩膀上麵了,雖然沉但是也要挺過去。


    直到他被葛聚送出衙門,回到了半山園,立即慷慨激昂的寫信給了時任大宋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的蔡確,詳細說明了他所知道的這件事,並語重心長地對蔡確道:“今朝中諸事皆向於持正,然不遠矣。持正應記昔日之誌保神宗之願,應億昔日之情護變法之人,如此雖死亦不愧天下。”


    …………


    豔陽高照,樹蔭之下,已經是七月中旬了,雖然天氣還是一向的那麽熱,但西風吹近,覺得清爽無比。


    王家的小公子王賢已經三月大了,因為正為他母親守孝期,穿著白色絲綢小襖,眼睛四處地轉著,時不時地哇哇幾聲。


    乳母何氏輕輕地搖動著他,小聲地逗著他玩,旁邊的婢女也是嘻嘻地笑著。


    這三個月以來,王賢一直都是很安靜的,除了餓了的時候哭,幾乎沒有鬧過心,何氏雖然有些奇怪小孩子有那麽乖,但也更加疼愛他了。


    他被裹在白色絲袍下隻露出個小小的圓頭,頸脖之上掛了一塊晶玉,上麵用著隸書寫著一個“賢”字,筆痕蒼勁有力,配在小王賢雪白的頸脖上麵,恰似梅花於雪地盛開。


    王賢的二爺爺王安國也是聽聞王安石喜得孫子,他雖然與王安石政見不和,弟兄反目,但是兄長有後確是喜事一件,立馬著人向江寧半山園送來親題的字畫並小禮物。而王賢的姑姑更是喜歡不已,特意親織衣裳,縫紉繡花,給王賢做了十多套小衣。


    半山園的院內小亭子裏,王安石正陪著一人飲茶笑談,正值近秋之季,北地的糧草漸已成熟,朝中又可以重整軍事。前段日子,隴西派遣大臣何名、王子李業港專程趕到開封,向宋廷言及彼國和平之意,並帶了粱氏之願,希望和大宋百年同好,永不加兵。


    太皇太後高興之極,賜予眾使臣金銀頗多,又命人好生招待他們。同時也委派樞密院章?與夏使交往,討論歸還夏朝四州和釋放宋朝俘虜之事。


    沒想到章?知道這件事吃力不討好,辦砸了當場就完蛋,而就算辦好了也有可能被百姓們罵著漢奸、宋賊,所以他立馬托病不出,太皇太後雖然不滿,但是也毫無辦法,於是把事情交給了呂大防。


    呂大防果然不負太皇太後之望,隻用了三天便和何名諸人修好了和書,同時昭告天下。


    天下人反應大不同,有些人認為用西地四州換取幾萬宋兵是值了,西方在他們眼中是荒涼不已,寸草不生,要之又有何用?還不如換回大宋男兒。也有些人認為朝廷太懦弱了,用地來換俘虜是國家尊嚴的踐踏,認為如此這般,那麽收回北地燕雲是永無可能的了。


    消息傳到江寧這邊,王安石已經通過驛使知道了,對於用地換兵王安石覺得是無可厚非的,並不計較,然而順道傳來的消息卻讓他有些吃驚、憤怒甚至是傷心:朝廷在司馬光的主持下,幾月以來連廢三法。


    尚書左丞呂公著以葛聚鹽案一事彈劾已經外放的變法重臣,指出葛聚之事並非一事,而是表示在王安石“邪逆之法”的期間所發生的眾多之一,太皇太後著令大理寺查辦葛聚,並且交由呂公著主辦。


    這葛聚也是真有點能量,他通過汴京的一些舊友得知大理寺要查辦他,立馬發動輿論攻勢,在士林裏宣傳他是如何被怨,激起了士子對他的同情心,江南一帶的士子們聯名尚書給主持朝政的司馬光,要求清查此事,還葛聚一個“清白”。


    王安石這時候正在廢除熙寧諸法,並未有時間處理這件事情,隻是修書於江南大儒,說明國有國法,葛聚之事不會有所冤枉,若真有怨,定會查理清楚,並要諸人平心靜氣,以待朝廷審理。


    大理寺來“請”葛聚的官員是個領著管職的小官員,但是原先進過直秘閣,所以也是頗有些氣派。但是他帶著親衛剛從揚州到達江寧,便被一幫士子們圍住,那陣勢嚇了他一跳。


    那些士子們都是些文人,但都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一個個對著這官員氣勢洶洶地說起理來,從三代之事談起李唐五代,說出話來洋洋灑灑,直到把這個官員比作奸賊爪牙,誤國鷹犬為止。氣的那官員臉色從紅到青,最後發白,顫抖不已。


    這些人都是有功名在身的,打又打不得,罵又罵不過這麽多張口,直到有人通知了王安石,王安石忙派人把他接了過來,並且好言勸退了眾士子。


    這個小官員見到王安石也是頗為恭敬的,以著參見師長的樣式拜了大禮道:“學生沈全期見過荊公大人。”


    安石,王安石忙派人把他接了過來,並且好言勸退了眾士子。


    這個小官員見到王安石也是頗為恭敬的,以著參見師長的樣式拜了大禮道:“學生沈全期見過荊公大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萬裏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引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引證並收藏萬裏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