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中盤繞的疑雲,大概就跟方才福寧殿中一樣多。
基本上無人懷疑韓岡奏表中的真實姓,唯一的問題便是奏報發來的形式。
韓岡在奏報中說得極為保守,甚至連捷報的‘捷’字都沒提,但戰果無論從何種角度都是大捷。戰果也好,河東戰局也好,朝堂也好,皆是一場無可置疑的勝利。
但韓岡為什麽不這麽做?
要真是露布飛捷,他們隻會比皇後更早一步,而不是等到通進銀台司將奏表送進福寧殿後方才得人走報。而了解到了具體內容,更是等到了皇後轉發過來的現在。
“這是大喜之事啊!”
張璪哈哈兩聲笑,對於因為河東危局而備受朝野攻擊的兩府來說,這一封奏報等於是久旱逢甘霖,讓他們可以為之解脫。但隻有兩名檢正公事奉承討好的賠笑。韓絳、曾布神色皆是嚴肅無比,蔡確也擰著眉頭。
隻是最大的問題,誰都想不通。
曾布嘴角抽搐了一下,他也並不懷疑韓岡是否在奏報中說謊,又因為害怕事後被拆穿,而不敢公諸於世。
韓岡真要是作假,絕不會這麽半調子。
都是敢作敢為的人,越是沒底氣,就越是要做出理直氣壯、胸有成竹的樣子來。這個道理,曾布明白,章惇明白,更是膽大包天的韓岡當然更明白。
而且有多少遼兵會為了沒好處的戰爭而拚命?遼軍已經失去了銳氣。縱然明知會有更好的方略,但蕭十三也沒辦法強迫他手下的兵將做到拚死攻城。此番評論,韓岡早早的就在奏章上說明,同時也得到了宰輔們的認同。因為契丹貴胄的秉姓,是為世人所共知。
當初富弼是怎麽說服遼不要興兵南犯而接受增加歲幣的條件的?正是因為富弼指出了遼宋通好,維持歲幣換和平的澶淵之盟,則‘人主專其利,而臣下無獲’;一旦兩國交兵,則‘利歸臣下,而人主任其禍’。
即使是遼興宗,也沒有否認富弼的說辭中,指稱遼軍南下隻是為了劫掠財貨這一段。因為這是事實。也正是靠著這一事實,富弼才達成了維係澶淵之盟的初衷。讓‘契丹主大悟,首肯者久之’。以劫掠為目標的軍隊,一旦贓物滿橐,在有退路的情況下,又豈會放下一切拚死一戰?
甚至韓岡在奏表上說,將會領軍繼續北上,追在遼軍的身後,打算奪回代州。可見他根本不怕遼人會反咬一口。
正如澶淵之盟時,名將楊延昭楊六郎所指出的:‘敵頓澶州,去境北千裏許,人馬罷乏,雖眾易敗。凡所剽掠,悉在馬上。原飭諸軍扼要路掩殺,其兵殲,則幽、易數州可襲取也’——遼軍深入河北,人困馬乏,兵馬雖眾亦可輕取,且其剽掠所得財物,皆在自家馬上馱著,毫無鬥誌可言。隻要能讓各軍扼守要路,將之掩殺殲滅,幽州、易州失土將唾手可得。
這一觀點跟韓岡如出一轍,同時河東的地理遠比河北對步兵為主的宋軍更有利。韓岡敢於放手追擊撤退的遼軍,正是看清了這一點。
對於韓岡在河東的決斷,在京師的一眾宰輔就算有異議也沒有辦法奈何得了他,隻能聽之任之。唯一可以由他們來裁定的,僅僅是知太原府,同時兼任河東經略和兵馬都總管都的王.克臣。
由於太原最終被守住,不論這到底是誰的功勞,王.克臣都能分潤一份,韓岡很自然地在奏章中為王.克臣說了幾句好話。
“縱有過,穩守太原亦已相贖。”韓絳嘖嘖嘴,卻似乎有些不滿,“韓玉昆好大方!”
“畢竟王子難守住了太原城。”曾布說道。
“太原府丟了多少縣城?被毀了多少村鎮?百姓又死傷多少?何況他還是河東經略,雁門、代州、石嶺接連陷落,他豈能無咎?”張璪難得的表現出自己的傾向,言辭也比往常激烈許多。
蔡確看了看張璪,又不動聲色的瞧了瞧韓絳,什麽時候張璪跟韓絳站到了一條線上?
通判留光宇是韓絳的侄女婿,又是韓岡的同年,如果韓岡能趕走王.克臣,太原知府的位置即便由由韓岡本人代掌,而實際上的政務也是交托給留光宇這位通判一大部分。如此一來,到了戰後,他的侄女婿一下跳上七八步都有可能。
可惜韓岡沒有這個想法,看起來隻想維持河東穩定,將得罪人的差事都留給兩府。而蔡確也沒打算去為了韓絳的侄婿去得罪王.克臣這位國戚。不過,如果韓絳肯欠下些人情的話……那就兩說了。
“原本的晉陽城還好說,現如今的太原也不是那麽好守的。”蔡確委婉的表達了自己反對的意見,“豈能以深罪責之。”
‘又在賣菜了。’曾布心中冷嘲,不僅是蔡確的那點小心思,還有蔡確的話:‘反過來還差不多。’
趙光義毀晉陽,‘盡焚其廬舍,民老幼趨城門不及,焚死者甚眾’,城高四丈,城周一萬五千餘步——差不多四十二裏——的舊太原城,被徹底毀壞。而新修的太原城城周則不過十裏出頭。
舊太原跨汾河而建,分東、西、中三城,所謂‘都城左汾右晉,潛丘在中’,西城中更有倉城、新城和大明城——即為戰國遺存的古晉陽——三個子城。
這樣的城池的確堅固,可相對於極度匱乏的兵力,過於龐大的城池反而是個累贅,根本守不過來,總不能去依靠剛剛征發來的民兵?若太原猶在原址,舊城依然保留,遼軍說不定就敢打太原城的主意了。那樣的情況下,可就有的韓岡頭疼。
“持正相公多慮了。王子難是國戚,身在八議之列,依例當減罪,豈會深責?”張璪說道。
關閉<廣告>
“八議是定罪上才用到的。現在是給王.克臣定罪呢?還是在商議他是否適合繼續留任太原?”曾布突然開口發問,“如果王.克臣手中能多上兩萬兵馬,結果自會不同。所以石嶺關破,他的責任本不算太大。雁門、代州的主要責任也不在他身上。”他明確的反對,“何況韓玉昆也希望他能留任。試問萬一撤換了王.克臣而導致戰事不利,那麽製置使司會不會歸咎於東府?”
蔡確斂起眼神,轉瞬又對韓絳道:“子宣言之有理。子華兄,既然如此,不如交予聖裁吧。”
韓絳沉默了一下,點了點頭:“也罷,就交予皇後聖裁。”
“邃明?”蔡確再問張璪。
張璪隨即點頭:“如此也好。”
讓皇後選擇如何處置王.克臣的決議,就這麽定了下來。
不算太大的事情——比如如何處置王.克臣——如果兩府中有分歧的話,就會交予皇後來決定。甚至會故意在一些小事上表現出分歧的樣子來。隻是大事上的決定,兩府卻會盡量做到同一個立場。
這是逐漸為兩府所默認的規則。
異論相攪的帝王心術,宰輔們哪個不熟悉?他們可都不想看到皇後把這一套招數練到當今天子那般爐火純青的水平上。
不過韓絳、張璪臉色都有些陰沉。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打算被曾布阻止,而是因為曾布讓他們清醒了一點,不要去挑戰皇後對韓岡的信任。
皇後學不會異論相攪的確是好事,但變成對韓岡言聽計從的情況,可就讓幾位宰執心中不舒服了。
蔡確輕歎了一聲,問幾位同僚,“韓玉昆發來的奏表到底該如何處置?皇後殿下肯定要問,好歹得有個章程出來。”
繞了一個大圈子,終究還是逃不掉這個難題。
韓絳一番思前想後,最後道:“就照例發在邸報上吧。”
他回望蔡確,蔡確微一沉吟,點頭道:“也好。”
“子宣、邃明,你們看呢?”他又問著曾布和張璪的意見。
兩位參知政事點了點頭,投下了讚成票。
來自邊關的軍情,如果是有利於官軍的,通常都會如此安排。如果是大獲全勝,飛捷入京的話,更是要入告太廟,或是在文德殿上君臣共賀。既然韓岡本人沒發捷報,那就當成是普通的有點戰果的軍情,在邸報上向下通報便是。
先等等看吧。
政事堂中不止一人這麽想著。
……………………
“遼賊退得還真是幹脆。”蔡京笑了笑,右手輕抬,示意來通報消息的耳目退了下去。
烏台中的禦史們,可謂是整個京城中,對小道消息最敏感,同時也消息最靈通的官員。其中身為侍禦史的蔡京得到河東製置使司的奏報內容,連同宰輔們的決定,也不過隔了一個時辰而已。
從通進銀台司和東西兩府中傳出來的消息很是誇張:遼賊在太穀圍城一夜,賊眾多有傷亡。又因為援軍隨之北上,便聞風而退。又用計火焚城外南北二市,沒於火海的賊眾數以千計,在烈焰中盡為飛灰。
同屬台院、又問蔡京知交的強淵明搖著頭:“都不知那一份奏報到底摻了多少水,要打上個幾折!”
“若是別人說來,也就一成兩成可信。以韓三的姓子,對半折吧。”蔡京邊想邊說,“燒死燒傷以千計,多半是假,事後斬首則肯定為真。韓三領兵多年,倒還不至於犯這樣的錯。”
上報的戰績通常都是盡可能往天上吹,一方麵是說著好聽,另一方麵也是助長聲威。反正實際上的功績,基本上還是以斬首來評判——守住城池是功勞,逐走遼軍也是功勞,但功勞大小,端得還是看繳獲——吹得再厲害也沒用。斬首是不可能作假的,繳獲的軍器也做不了假。至於擊敗的敵軍數目,十倍八倍都是可以吹的。
其實蔡京對奏報中摻了多少水並不關心,他在意的是兩府對整件事的處理意見。
贏終究是贏,可終究還是因為揣摩不透韓岡的想法,這讓兩府不敢將戰果以捷報的形式向外公布。要是兩府真的敢做,還不如立刻大張旗鼓的去宣傳,將韓岡架在火上來烤。
“不過我倒覺得那樣反而會讓人以為宰輔們沉不住氣,韓岡都不當回事,他們卻拿著當寶,一個對比就顯得有失宰相的身份而不夠穩重了。”強淵明說道。
“……或許都有吧?”
蔡京眉峰深鎖,強淵明的話一下點醒了他。韓岡的隨意之舉甚至讓其餘宰輔都為之氣短心怯,不敢有所異動。
到底是從什麽時候起,韓岡的一舉一動,連宰輔都要仔細去揣摩了?
等他挾大勝而歸,那朝堂將會是什麽樣的局麵?
……………………
“想法?”韓岡放下望遠鏡,回頭對留光宇道,“沒有!不過就算沒有捷報,士卒的賞賜不會少,真正沒落到好處的隻是我而已。”
“那樞密你何須如此?!”
韓岡笑道:“等收複了代州,再向天子報捷不遲!”
留光宇很疑惑道:“樞密何必如此自清?”
韓岡笑了一笑:“我來河東所奉王命為何?”
“收複河東。”留光宇沒有二話。
“那麽差遣呢?是太穀知縣嗎?”
“……下官明白了。”留光宇向韓岡行了一禮,趕快去做他的事了。
目送了留光宇離開,韓岡則在營中冷笑著,重新舉起千裏鏡,對準了遠處的寨牆。
‘大家都別閑著。’
基本上無人懷疑韓岡奏表中的真實姓,唯一的問題便是奏報發來的形式。
韓岡在奏報中說得極為保守,甚至連捷報的‘捷’字都沒提,但戰果無論從何種角度都是大捷。戰果也好,河東戰局也好,朝堂也好,皆是一場無可置疑的勝利。
但韓岡為什麽不這麽做?
要真是露布飛捷,他們隻會比皇後更早一步,而不是等到通進銀台司將奏表送進福寧殿後方才得人走報。而了解到了具體內容,更是等到了皇後轉發過來的現在。
“這是大喜之事啊!”
張璪哈哈兩聲笑,對於因為河東危局而備受朝野攻擊的兩府來說,這一封奏報等於是久旱逢甘霖,讓他們可以為之解脫。但隻有兩名檢正公事奉承討好的賠笑。韓絳、曾布神色皆是嚴肅無比,蔡確也擰著眉頭。
隻是最大的問題,誰都想不通。
曾布嘴角抽搐了一下,他也並不懷疑韓岡是否在奏報中說謊,又因為害怕事後被拆穿,而不敢公諸於世。
韓岡真要是作假,絕不會這麽半調子。
都是敢作敢為的人,越是沒底氣,就越是要做出理直氣壯、胸有成竹的樣子來。這個道理,曾布明白,章惇明白,更是膽大包天的韓岡當然更明白。
而且有多少遼兵會為了沒好處的戰爭而拚命?遼軍已經失去了銳氣。縱然明知會有更好的方略,但蕭十三也沒辦法強迫他手下的兵將做到拚死攻城。此番評論,韓岡早早的就在奏章上說明,同時也得到了宰輔們的認同。因為契丹貴胄的秉姓,是為世人所共知。
當初富弼是怎麽說服遼不要興兵南犯而接受增加歲幣的條件的?正是因為富弼指出了遼宋通好,維持歲幣換和平的澶淵之盟,則‘人主專其利,而臣下無獲’;一旦兩國交兵,則‘利歸臣下,而人主任其禍’。
即使是遼興宗,也沒有否認富弼的說辭中,指稱遼軍南下隻是為了劫掠財貨這一段。因為這是事實。也正是靠著這一事實,富弼才達成了維係澶淵之盟的初衷。讓‘契丹主大悟,首肯者久之’。以劫掠為目標的軍隊,一旦贓物滿橐,在有退路的情況下,又豈會放下一切拚死一戰?
甚至韓岡在奏表上說,將會領軍繼續北上,追在遼軍的身後,打算奪回代州。可見他根本不怕遼人會反咬一口。
正如澶淵之盟時,名將楊延昭楊六郎所指出的:‘敵頓澶州,去境北千裏許,人馬罷乏,雖眾易敗。凡所剽掠,悉在馬上。原飭諸軍扼要路掩殺,其兵殲,則幽、易數州可襲取也’——遼軍深入河北,人困馬乏,兵馬雖眾亦可輕取,且其剽掠所得財物,皆在自家馬上馱著,毫無鬥誌可言。隻要能讓各軍扼守要路,將之掩殺殲滅,幽州、易州失土將唾手可得。
這一觀點跟韓岡如出一轍,同時河東的地理遠比河北對步兵為主的宋軍更有利。韓岡敢於放手追擊撤退的遼軍,正是看清了這一點。
對於韓岡在河東的決斷,在京師的一眾宰輔就算有異議也沒有辦法奈何得了他,隻能聽之任之。唯一可以由他們來裁定的,僅僅是知太原府,同時兼任河東經略和兵馬都總管都的王.克臣。
由於太原最終被守住,不論這到底是誰的功勞,王.克臣都能分潤一份,韓岡很自然地在奏章中為王.克臣說了幾句好話。
“縱有過,穩守太原亦已相贖。”韓絳嘖嘖嘴,卻似乎有些不滿,“韓玉昆好大方!”
“畢竟王子難守住了太原城。”曾布說道。
“太原府丟了多少縣城?被毀了多少村鎮?百姓又死傷多少?何況他還是河東經略,雁門、代州、石嶺接連陷落,他豈能無咎?”張璪難得的表現出自己的傾向,言辭也比往常激烈許多。
蔡確看了看張璪,又不動聲色的瞧了瞧韓絳,什麽時候張璪跟韓絳站到了一條線上?
通判留光宇是韓絳的侄女婿,又是韓岡的同年,如果韓岡能趕走王.克臣,太原知府的位置即便由由韓岡本人代掌,而實際上的政務也是交托給留光宇這位通判一大部分。如此一來,到了戰後,他的侄女婿一下跳上七八步都有可能。
可惜韓岡沒有這個想法,看起來隻想維持河東穩定,將得罪人的差事都留給兩府。而蔡確也沒打算去為了韓絳的侄婿去得罪王.克臣這位國戚。不過,如果韓絳肯欠下些人情的話……那就兩說了。
“原本的晉陽城還好說,現如今的太原也不是那麽好守的。”蔡確委婉的表達了自己反對的意見,“豈能以深罪責之。”
‘又在賣菜了。’曾布心中冷嘲,不僅是蔡確的那點小心思,還有蔡確的話:‘反過來還差不多。’
趙光義毀晉陽,‘盡焚其廬舍,民老幼趨城門不及,焚死者甚眾’,城高四丈,城周一萬五千餘步——差不多四十二裏——的舊太原城,被徹底毀壞。而新修的太原城城周則不過十裏出頭。
舊太原跨汾河而建,分東、西、中三城,所謂‘都城左汾右晉,潛丘在中’,西城中更有倉城、新城和大明城——即為戰國遺存的古晉陽——三個子城。
這樣的城池的確堅固,可相對於極度匱乏的兵力,過於龐大的城池反而是個累贅,根本守不過來,總不能去依靠剛剛征發來的民兵?若太原猶在原址,舊城依然保留,遼軍說不定就敢打太原城的主意了。那樣的情況下,可就有的韓岡頭疼。
“持正相公多慮了。王子難是國戚,身在八議之列,依例當減罪,豈會深責?”張璪說道。
關閉<廣告>
“八議是定罪上才用到的。現在是給王.克臣定罪呢?還是在商議他是否適合繼續留任太原?”曾布突然開口發問,“如果王.克臣手中能多上兩萬兵馬,結果自會不同。所以石嶺關破,他的責任本不算太大。雁門、代州的主要責任也不在他身上。”他明確的反對,“何況韓玉昆也希望他能留任。試問萬一撤換了王.克臣而導致戰事不利,那麽製置使司會不會歸咎於東府?”
蔡確斂起眼神,轉瞬又對韓絳道:“子宣言之有理。子華兄,既然如此,不如交予聖裁吧。”
韓絳沉默了一下,點了點頭:“也罷,就交予皇後聖裁。”
“邃明?”蔡確再問張璪。
張璪隨即點頭:“如此也好。”
讓皇後選擇如何處置王.克臣的決議,就這麽定了下來。
不算太大的事情——比如如何處置王.克臣——如果兩府中有分歧的話,就會交予皇後來決定。甚至會故意在一些小事上表現出分歧的樣子來。隻是大事上的決定,兩府卻會盡量做到同一個立場。
這是逐漸為兩府所默認的規則。
異論相攪的帝王心術,宰輔們哪個不熟悉?他們可都不想看到皇後把這一套招數練到當今天子那般爐火純青的水平上。
不過韓絳、張璪臉色都有些陰沉。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打算被曾布阻止,而是因為曾布讓他們清醒了一點,不要去挑戰皇後對韓岡的信任。
皇後學不會異論相攪的確是好事,但變成對韓岡言聽計從的情況,可就讓幾位宰執心中不舒服了。
蔡確輕歎了一聲,問幾位同僚,“韓玉昆發來的奏表到底該如何處置?皇後殿下肯定要問,好歹得有個章程出來。”
繞了一個大圈子,終究還是逃不掉這個難題。
韓絳一番思前想後,最後道:“就照例發在邸報上吧。”
他回望蔡確,蔡確微一沉吟,點頭道:“也好。”
“子宣、邃明,你們看呢?”他又問著曾布和張璪的意見。
兩位參知政事點了點頭,投下了讚成票。
來自邊關的軍情,如果是有利於官軍的,通常都會如此安排。如果是大獲全勝,飛捷入京的話,更是要入告太廟,或是在文德殿上君臣共賀。既然韓岡本人沒發捷報,那就當成是普通的有點戰果的軍情,在邸報上向下通報便是。
先等等看吧。
政事堂中不止一人這麽想著。
……………………
“遼賊退得還真是幹脆。”蔡京笑了笑,右手輕抬,示意來通報消息的耳目退了下去。
烏台中的禦史們,可謂是整個京城中,對小道消息最敏感,同時也消息最靈通的官員。其中身為侍禦史的蔡京得到河東製置使司的奏報內容,連同宰輔們的決定,也不過隔了一個時辰而已。
從通進銀台司和東西兩府中傳出來的消息很是誇張:遼賊在太穀圍城一夜,賊眾多有傷亡。又因為援軍隨之北上,便聞風而退。又用計火焚城外南北二市,沒於火海的賊眾數以千計,在烈焰中盡為飛灰。
同屬台院、又問蔡京知交的強淵明搖著頭:“都不知那一份奏報到底摻了多少水,要打上個幾折!”
“若是別人說來,也就一成兩成可信。以韓三的姓子,對半折吧。”蔡京邊想邊說,“燒死燒傷以千計,多半是假,事後斬首則肯定為真。韓三領兵多年,倒還不至於犯這樣的錯。”
上報的戰績通常都是盡可能往天上吹,一方麵是說著好聽,另一方麵也是助長聲威。反正實際上的功績,基本上還是以斬首來評判——守住城池是功勞,逐走遼軍也是功勞,但功勞大小,端得還是看繳獲——吹得再厲害也沒用。斬首是不可能作假的,繳獲的軍器也做不了假。至於擊敗的敵軍數目,十倍八倍都是可以吹的。
其實蔡京對奏報中摻了多少水並不關心,他在意的是兩府對整件事的處理意見。
贏終究是贏,可終究還是因為揣摩不透韓岡的想法,這讓兩府不敢將戰果以捷報的形式向外公布。要是兩府真的敢做,還不如立刻大張旗鼓的去宣傳,將韓岡架在火上來烤。
“不過我倒覺得那樣反而會讓人以為宰輔們沉不住氣,韓岡都不當回事,他們卻拿著當寶,一個對比就顯得有失宰相的身份而不夠穩重了。”強淵明說道。
“……或許都有吧?”
蔡京眉峰深鎖,強淵明的話一下點醒了他。韓岡的隨意之舉甚至讓其餘宰輔都為之氣短心怯,不敢有所異動。
到底是從什麽時候起,韓岡的一舉一動,連宰輔都要仔細去揣摩了?
等他挾大勝而歸,那朝堂將會是什麽樣的局麵?
……………………
“想法?”韓岡放下望遠鏡,回頭對留光宇道,“沒有!不過就算沒有捷報,士卒的賞賜不會少,真正沒落到好處的隻是我而已。”
“那樞密你何須如此?!”
韓岡笑道:“等收複了代州,再向天子報捷不遲!”
留光宇很疑惑道:“樞密何必如此自清?”
韓岡笑了一笑:“我來河東所奉王命為何?”
“收複河東。”留光宇沒有二話。
“那麽差遣呢?是太穀知縣嗎?”
“……下官明白了。”留光宇向韓岡行了一禮,趕快去做他的事了。
目送了留光宇離開,韓岡則在營中冷笑著,重新舉起千裏鏡,對準了遠處的寨牆。
‘大家都別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