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守扶風劉騫遣將,做先鋒徐晃驅兵
上文書講到諸葛亮請出黃忠兵出秦州,趁著楊奉大軍與自己對峙之機,扶風空虛,占取了扶風。又借楊奉回兵之際,前後夾擊,滅了楊奉,得了徐晃、李樂、胡才、韓暹四將,更有國舅董承。劉玄德當即陳書遞表,使人呈報給兄長劉騫。[]
不日,劉騫來書:“玄德吾弟:汝首戰告捷,兄心甚慰。吾知此役孔明之功不可沒也!待賢弟功成之日,一並賞賜便是。徐晃世之名將也,與文遠、宣高同名,不可慢待。為兄使其隨賢弟左右,趁此戰之機,謀取戰功,再做封賞;李樂、胡才、韓暹三人暫歸徐晃所轄便是。提高沛之兵將納一半入你所轄,將扶風之俘虜一分為二,一半隨你軍隊同征同練,一半由黃忠、高沛帶回秦州融於我軍之中。賢弟辛勞之餘,切記休息。為兄在成都靜候佳音!然,國舅於此,須賢弟轉告之,天子於許都守難與否,無人得知。若國舅心係國家,望其趕入許昌以尋天子為由,投靠曹賊以為應。兄劉騫執筆。”
劉騫讓劉備取高沛兵一半,並未言明歸屬誰的名下。劉備雖揣度出來,是為了給徐晃積蓄班底所用。看了看徐晃,他知道還要等到時機,遂言道:“公明,主公聞之汝投誠,甚是高興。主公言:徐晃世之名將也!汝之名早傳主公之耳也!汝便隨吾等討伐張濟,李樂、胡才、韓暹你三人依舊隨公明左右。謀得戰功,一並封賞!”
四人謝恩。
劉備對黃忠言道:“漢升大哥,此番汝出兵神速,首見其功,如今以報給兄長,相信不日兄長便將賞賜下至秦州。如今功成,我等尚需兵進長安。此處尚需公陳兵駐守。”
黃忠言道:“即日便調鄧賢率其麾下師部前來鎮守。”
見黃忠接下防守重任,劉備又對董承言道:“國舅大人,你我都是皇親國戚。然天下紛亂,天子連移宮闈,使君臣不得相見,逆賊多有把持朝政。吾兄讓吾轉告國舅,天子是否受難,吾等皆不知曉。若國舅心係國家,望其趕入許昌以尋天子為由,投靠曹賊以為應。不知國舅以為何?”
董承其實早想到皇帝身邊,看看皇帝現在過得如何?另一方麵他也想成為何進那樣的有權勢之人。聽到劉騫欲使他作為內應,他低頭沉思片刻,說道:“我有消息如何傳出?”
“此事到不用國舅擔心,到時候自然有人會找到國舅的。”劉備神秘的說道。
董承見其不肯說,知道問也白問,遂應承前去。
次日,董承在劉備、諸葛亮的安排下,帶著百十餘名扶風投誠士兵假扮的侍衛離開了扶風,朝著許昌而去。
黃忠、高沛帶著自己的部隊返回了秦州;劉備使成廉、宋憲、周倉帶著老兵與徐晃一起對高沛留下的那一部分士兵與扶風投誠士兵盡行融合訓練。
休整了兩天之後,鄧賢帶著自己的師部來到扶風,與劉備進行了交接工作。交接完成後,劉備引領十萬大軍往長安進發。
再說張繡留下楊定鎮守虎牢關,遂引軍七八萬徑往長安奔來。這一日,忽聞信報:“扶風失守,大將楊奉喪命。楊奉部將徐晃、李樂、胡才、韓暹皆率兵投降。”
張繡聞言大驚,遂傳令三軍加快行軍速度,派人前往長安通知張濟,徑直朝著鹹陽城而去。正值劉備在扶風等候鄧賢師部之時,張繡引大軍進駐鹹陽。鹹陽太守崔泰出城相迎,倍說扶風之戰況。
崔泰這些日子可是嚇得夠嗆,本想出兵救援,然其城內守軍不過兩萬,全城武將隻有一人乃是其弟大將崔勇。人都有私心。尤其是士族大家中的公子,崔家在鹹陽是個大族,崔泰父親正是當代族長,其下有子:崔泰、崔勇二人。你說崔泰派出崔勇去增援扶風,能夠說服他的老父親和母親嗎?
是故,在張繡麵前,崔泰倍說黃忠突襲扶風之神速,又說楊奉之武斷,兵敗之頹委。張繡不明就裏,自然相信了他的言語,並未怪罪其未救之罪。遂在城內安頓好一眾將士,張繡與許邵一同在崔泰兄弟引領之下入住太守府衙。
次日,守城士兵來報:“稟報少將軍,城外誘敵討陣。”
原來,劉備遣徐晃為先鋒,引新成師部兩萬多人為前部,抵達鹹陽城外。此安排乃是諸葛亮揣度劉騫書信意思,向劉備建議的。其說道:“主公之意,應該是使徐晃統領新成之兵為先鋒,可見主公對此人之信任。如此這般,此人日後對主公與將軍之忠心,日月可鑒也!”隨後,劉備獨喚徐晃入帳,言道:“主公信書所使,欲使汝為先鋒引兵討伐長安。不知公之意若何?”果然,徐晃撩衣跪倒,口中直呼:“晃甚感主公知遇之恩,定為將軍逢山開道遇水搭橋。”
諸葛亮在側看的清楚,對劉備之終於劉騫、徐晃之真性情感慨頗深,自此對劉騫的魅力更加充滿了好奇之意。
張繡心道:我軍昨日剛到,敵軍今日便來討城。其軍真是神速。遂傳令道:“胡車兒,崔勇,你二人隨我引精兵五千,出城迎敵。”胡車兒乃是一異人,雙手可舉五百斤,日行七百裏,速度奇快,力氣非凡。乃是張繡手下首號戰將。
胡車兒、崔勇二人跟隨張繡下去點起五千精兵,出城來到兩軍陣前,擺好陣勢。胡車兒倒提镔鐵大棍,步行出陣。
徐晃在陣中看到敵陣之中一個黑大個步行而出,倒提著一條碗口粗細的镔鐵大棍,邁著不丁不正的步子,在兩軍陣前那麽一站,猶如一座黑塔一般。心中暗自叫道:好一個大漢!之前怎麽沒有聽說張繡麾下還有如此一號人物?看來還是低估了他們的實力!本以為一個張繡,自己便可與之對敵。沒想到,除了如此變數。
想罷,他策馬提斧來到兩軍陣前,點指胡車兒說道:“汝是何人?因何為張繡出頭?”是麽,你是哪裏來的野小子?竟然替張繡出頭,還不快滾回去?
胡車兒可不管這一套,說道:“我叫胡車兒。胡赤兒的弟弟。因為我是張繡將軍的家將,所以你不認識罷了!徐公明,你這個背主求榮的家夥,竟敢問我因何為我家將軍出頭!那我問你,你因何來攻占我鹹陽地境?”
“背主求榮?”徐晃知道自己這個心結早晚要打開,隨即說道。“不錯,楊奉確實是我主,但楊奉依附於你家主公,並不代表我認你家主公為主。今楊奉遇難殉落,我徐晃乃是清白之身,怎叫背主求榮?”
胡車兒不由咧嘴一笑,說道:“徐公明,你莫要狡辯!吃我一棍!”說完,舉大棍摟頭蓋頂就是一棍。
徐晃撥馬躲在一旁,返身舉斧砍之。二人一個馬上一個步下就戰在一處。因為海拔不一樣,二人戰鬥的非常辛苦。胡車兒一個勁的蹦高蹦低,就是跳著腳打;要不就是**棍橫掃。不過**棍橫掃沒有用,人家徐晃也不含糊,那柄大斧也不比他的大棍輕多少;每每他橫掃馬腿,都被徐晃以大斧擋之。是故,他要打徐晃就得跳著往下砸。
即便是如此,也把徐晃鬱悶壞了。這一個勁的抵擋招架,擱誰不鬱悶?他是想還擊,可是也得夠得著才行呀!胡車兒給他一棍子,就躲一邊去了。他要打胡車兒一斧子,還得貓腰!這不是純粹的找虐嗎?
最後,徐晃真得急了,擋開胡車兒的一棍,順勢下了馬。他心說,媽的!在馬上打不住你,老子下來了,看不打得你滿地找牙?
二人就開始正式對戰。胡車兒這下就意識到自己的武藝不如人家了。力氣雖然比人家大一點,估計也就是一點點!剛才徐晃在馬上,隻是自己一麵打擊人家,到不顯什麽。如今,人家一下了,這柄斧子施展的這叫快!要不是自己速度快,估計早就沒命了。
不過,胡車兒這小子可是精明的很,見事不好,虛晃一招,末身便跑。徐晃若是在馬上估計還能追上,可惜他在步下,隻好瞪著眼睛看著胡車兒討回本陣。
徐晃搖搖頭,尋回馬匹,翻身上馬,亦回歸本陣。
張繡見胡車敗回,遂拍馬出陣,來到兩軍陣前,一舉長槍,對徐晃言道:“公明兄,別來無恙乎?”
“錦叢,今天下紛亂,汝叔雖獨霸一方,然終歸兵微將寡,何不放下刀兵,歸屬鎮國將軍,共討曹賊,以侍天子乎?”徐晃勸解道。
“公明,此番劉鎮國出兵討我郡縣,乃是服聖旨之意。然聖旨乃是曹操所杜撰。他尚為曹賊所驅,莫說我,就是我家叔父豈肯投他?”張繡言道。
張繡所說不無道理。徐晃尋思自己不可能說服他,便說道:“你我畢竟曾經一起共事,今番某不想刀兵相見!不如暫且退兵。來日再戰不遲。”
張繡允之。二人遂各引軍兵返回大營。
上文書講到諸葛亮請出黃忠兵出秦州,趁著楊奉大軍與自己對峙之機,扶風空虛,占取了扶風。又借楊奉回兵之際,前後夾擊,滅了楊奉,得了徐晃、李樂、胡才、韓暹四將,更有國舅董承。劉玄德當即陳書遞表,使人呈報給兄長劉騫。[]
不日,劉騫來書:“玄德吾弟:汝首戰告捷,兄心甚慰。吾知此役孔明之功不可沒也!待賢弟功成之日,一並賞賜便是。徐晃世之名將也,與文遠、宣高同名,不可慢待。為兄使其隨賢弟左右,趁此戰之機,謀取戰功,再做封賞;李樂、胡才、韓暹三人暫歸徐晃所轄便是。提高沛之兵將納一半入你所轄,將扶風之俘虜一分為二,一半隨你軍隊同征同練,一半由黃忠、高沛帶回秦州融於我軍之中。賢弟辛勞之餘,切記休息。為兄在成都靜候佳音!然,國舅於此,須賢弟轉告之,天子於許都守難與否,無人得知。若國舅心係國家,望其趕入許昌以尋天子為由,投靠曹賊以為應。兄劉騫執筆。”
劉騫讓劉備取高沛兵一半,並未言明歸屬誰的名下。劉備雖揣度出來,是為了給徐晃積蓄班底所用。看了看徐晃,他知道還要等到時機,遂言道:“公明,主公聞之汝投誠,甚是高興。主公言:徐晃世之名將也!汝之名早傳主公之耳也!汝便隨吾等討伐張濟,李樂、胡才、韓暹你三人依舊隨公明左右。謀得戰功,一並封賞!”
四人謝恩。
劉備對黃忠言道:“漢升大哥,此番汝出兵神速,首見其功,如今以報給兄長,相信不日兄長便將賞賜下至秦州。如今功成,我等尚需兵進長安。此處尚需公陳兵駐守。”
黃忠言道:“即日便調鄧賢率其麾下師部前來鎮守。”
見黃忠接下防守重任,劉備又對董承言道:“國舅大人,你我都是皇親國戚。然天下紛亂,天子連移宮闈,使君臣不得相見,逆賊多有把持朝政。吾兄讓吾轉告國舅,天子是否受難,吾等皆不知曉。若國舅心係國家,望其趕入許昌以尋天子為由,投靠曹賊以為應。不知國舅以為何?”
董承其實早想到皇帝身邊,看看皇帝現在過得如何?另一方麵他也想成為何進那樣的有權勢之人。聽到劉騫欲使他作為內應,他低頭沉思片刻,說道:“我有消息如何傳出?”
“此事到不用國舅擔心,到時候自然有人會找到國舅的。”劉備神秘的說道。
董承見其不肯說,知道問也白問,遂應承前去。
次日,董承在劉備、諸葛亮的安排下,帶著百十餘名扶風投誠士兵假扮的侍衛離開了扶風,朝著許昌而去。
黃忠、高沛帶著自己的部隊返回了秦州;劉備使成廉、宋憲、周倉帶著老兵與徐晃一起對高沛留下的那一部分士兵與扶風投誠士兵盡行融合訓練。
休整了兩天之後,鄧賢帶著自己的師部來到扶風,與劉備進行了交接工作。交接完成後,劉備引領十萬大軍往長安進發。
再說張繡留下楊定鎮守虎牢關,遂引軍七八萬徑往長安奔來。這一日,忽聞信報:“扶風失守,大將楊奉喪命。楊奉部將徐晃、李樂、胡才、韓暹皆率兵投降。”
張繡聞言大驚,遂傳令三軍加快行軍速度,派人前往長安通知張濟,徑直朝著鹹陽城而去。正值劉備在扶風等候鄧賢師部之時,張繡引大軍進駐鹹陽。鹹陽太守崔泰出城相迎,倍說扶風之戰況。
崔泰這些日子可是嚇得夠嗆,本想出兵救援,然其城內守軍不過兩萬,全城武將隻有一人乃是其弟大將崔勇。人都有私心。尤其是士族大家中的公子,崔家在鹹陽是個大族,崔泰父親正是當代族長,其下有子:崔泰、崔勇二人。你說崔泰派出崔勇去增援扶風,能夠說服他的老父親和母親嗎?
是故,在張繡麵前,崔泰倍說黃忠突襲扶風之神速,又說楊奉之武斷,兵敗之頹委。張繡不明就裏,自然相信了他的言語,並未怪罪其未救之罪。遂在城內安頓好一眾將士,張繡與許邵一同在崔泰兄弟引領之下入住太守府衙。
次日,守城士兵來報:“稟報少將軍,城外誘敵討陣。”
原來,劉備遣徐晃為先鋒,引新成師部兩萬多人為前部,抵達鹹陽城外。此安排乃是諸葛亮揣度劉騫書信意思,向劉備建議的。其說道:“主公之意,應該是使徐晃統領新成之兵為先鋒,可見主公對此人之信任。如此這般,此人日後對主公與將軍之忠心,日月可鑒也!”隨後,劉備獨喚徐晃入帳,言道:“主公信書所使,欲使汝為先鋒引兵討伐長安。不知公之意若何?”果然,徐晃撩衣跪倒,口中直呼:“晃甚感主公知遇之恩,定為將軍逢山開道遇水搭橋。”
諸葛亮在側看的清楚,對劉備之終於劉騫、徐晃之真性情感慨頗深,自此對劉騫的魅力更加充滿了好奇之意。
張繡心道:我軍昨日剛到,敵軍今日便來討城。其軍真是神速。遂傳令道:“胡車兒,崔勇,你二人隨我引精兵五千,出城迎敵。”胡車兒乃是一異人,雙手可舉五百斤,日行七百裏,速度奇快,力氣非凡。乃是張繡手下首號戰將。
胡車兒、崔勇二人跟隨張繡下去點起五千精兵,出城來到兩軍陣前,擺好陣勢。胡車兒倒提镔鐵大棍,步行出陣。
徐晃在陣中看到敵陣之中一個黑大個步行而出,倒提著一條碗口粗細的镔鐵大棍,邁著不丁不正的步子,在兩軍陣前那麽一站,猶如一座黑塔一般。心中暗自叫道:好一個大漢!之前怎麽沒有聽說張繡麾下還有如此一號人物?看來還是低估了他們的實力!本以為一個張繡,自己便可與之對敵。沒想到,除了如此變數。
想罷,他策馬提斧來到兩軍陣前,點指胡車兒說道:“汝是何人?因何為張繡出頭?”是麽,你是哪裏來的野小子?竟然替張繡出頭,還不快滾回去?
胡車兒可不管這一套,說道:“我叫胡車兒。胡赤兒的弟弟。因為我是張繡將軍的家將,所以你不認識罷了!徐公明,你這個背主求榮的家夥,竟敢問我因何為我家將軍出頭!那我問你,你因何來攻占我鹹陽地境?”
“背主求榮?”徐晃知道自己這個心結早晚要打開,隨即說道。“不錯,楊奉確實是我主,但楊奉依附於你家主公,並不代表我認你家主公為主。今楊奉遇難殉落,我徐晃乃是清白之身,怎叫背主求榮?”
胡車兒不由咧嘴一笑,說道:“徐公明,你莫要狡辯!吃我一棍!”說完,舉大棍摟頭蓋頂就是一棍。
徐晃撥馬躲在一旁,返身舉斧砍之。二人一個馬上一個步下就戰在一處。因為海拔不一樣,二人戰鬥的非常辛苦。胡車兒一個勁的蹦高蹦低,就是跳著腳打;要不就是**棍橫掃。不過**棍橫掃沒有用,人家徐晃也不含糊,那柄大斧也不比他的大棍輕多少;每每他橫掃馬腿,都被徐晃以大斧擋之。是故,他要打徐晃就得跳著往下砸。
即便是如此,也把徐晃鬱悶壞了。這一個勁的抵擋招架,擱誰不鬱悶?他是想還擊,可是也得夠得著才行呀!胡車兒給他一棍子,就躲一邊去了。他要打胡車兒一斧子,還得貓腰!這不是純粹的找虐嗎?
最後,徐晃真得急了,擋開胡車兒的一棍,順勢下了馬。他心說,媽的!在馬上打不住你,老子下來了,看不打得你滿地找牙?
二人就開始正式對戰。胡車兒這下就意識到自己的武藝不如人家了。力氣雖然比人家大一點,估計也就是一點點!剛才徐晃在馬上,隻是自己一麵打擊人家,到不顯什麽。如今,人家一下了,這柄斧子施展的這叫快!要不是自己速度快,估計早就沒命了。
不過,胡車兒這小子可是精明的很,見事不好,虛晃一招,末身便跑。徐晃若是在馬上估計還能追上,可惜他在步下,隻好瞪著眼睛看著胡車兒討回本陣。
徐晃搖搖頭,尋回馬匹,翻身上馬,亦回歸本陣。
張繡見胡車敗回,遂拍馬出陣,來到兩軍陣前,一舉長槍,對徐晃言道:“公明兄,別來無恙乎?”
“錦叢,今天下紛亂,汝叔雖獨霸一方,然終歸兵微將寡,何不放下刀兵,歸屬鎮國將軍,共討曹賊,以侍天子乎?”徐晃勸解道。
“公明,此番劉鎮國出兵討我郡縣,乃是服聖旨之意。然聖旨乃是曹操所杜撰。他尚為曹賊所驅,莫說我,就是我家叔父豈肯投他?”張繡言道。
張繡所說不無道理。徐晃尋思自己不可能說服他,便說道:“你我畢竟曾經一起共事,今番某不想刀兵相見!不如暫且退兵。來日再戰不遲。”
張繡允之。二人遂各引軍兵返回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