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十一月九日,黃峙博才收到消息,聯軍已經取消了進攻行動。
這下,黃峙博都有點驚訝了。在他的認識中,博茨曼是一個非常容易衝動的軍人,很難穩得住,卻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當然,黃峙博非常清楚博茨曼為什麽要這麽做。
隻要聯軍打過臨川江,不管結果如何,參戰的美軍主力部隊都難以自善其身,不被殲滅也要遭到重創。
當時,黃峙博的想法很簡單。
雖然在讓戚凱威做部署的時候,黃峙博提到,要抓住機會殲滅美軍主力,甚至不惜動用正在進行休整的四個主力集團軍,但是黃峙博的要求很低,如果能用第三十九集團軍擋住美軍的兩個裝甲師,並且在裝甲會戰中重創美軍,那就足夠了。等到聯軍的進攻遭到遏製,誌願軍就能用四個主力集團軍發動第三次戰役。此外,如果美軍在東線與中部戰線上沒有發動大規模進攻,還能動用第五個主力集團軍。在黃峙博看來,打殘了美軍的兩個裝甲師,用五個集團軍絕對能夠打過三八線,甚至有很大的把握打下首爾。當然,這得有一個前提,即在西線速戰速決,爭取在十一月中旬發動第三次戰役,在十一月底之前打下首爾,不然等到第二步兵師與第七步兵師恢複戰鬥力,情況就複雜了。為此,黃峙博故意示敵以弱,力爭在開城打一場裝甲會戰。
可惜的是,博茨曼沒有上當。
這下,問題複雜了。
四個美軍師退守三八線,而且充當了主力。到十一月中旬,聯軍肯定鞏固了戰線,有足夠的資本在三八線上擋住誌願軍的前進步伐。如果首輪進攻沒能取得突破,戰役拖到十一月下旬,隨著第二步兵師與第七步兵師參戰,誌願軍不但別想取得突破,能否頂住聯軍的全麵反擊都是個問題。
顯然,博茨曼就等誌願軍打過去。
黃峙博也不是笨蛋,進攻受挫之後,誌願軍很難及時退回防線,也不可能在進攻部隊後方保持一條完整的戰略防線,隻要聯軍抓住機會,別說兩個主力師,哪怕隻有一兩個建製完備的裝甲旅也能取得大縱深突破。
對誌願軍來說,隻有兩個選擇,一是及時發起進攻,二是獲得更多的兵力。
顯然,這兩個選擇都不理想。
要想及時發起進攻,首先就得讓七個主力集團軍盡快獲得足夠多的主戰裝備,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陸風烈做了保證,親自幫助黃峙博解決裝備問題,可是也要到十一月底、甚至十二月初,才能提供足夠多的主戰裝備,而到這個時候,第二步兵師與第七步兵師已經上場了。
獲得更多的兵力,更加不可能。七個集團軍已經夠多了。在朝鮮這個狹窄的戰場上,動用更多的兵力隻會導致無法展開。此外,軍隊內部的動員已經開始,為了補充誌願軍的損失,各支主力集團軍都做了動員。再抽調兵力,隻會削弱各支主力部隊的戰鬥力,而且除了武警也沒什麽部隊好動員了。
這下,局麵僵持了下來。
對交戰雙方來說,進攻都難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防禦都綽綽有餘。
有趣的是,在戰線冷卻下來的時候,雙方卻沒有利用趁機進行停戰談判,甚至沒有半點談判的意向。
顯然,雙方都認為有機會獲得更有利的停戰條件。
軍隊沒有進行停戰談判的意向,不等於雙方高層沒有這個想法。
一月十日,黎平寇再次飛往聯合國總部,參加由英法俄召開的停戰協商會議,與斯特勞斯進行非正式會晤。
事實上,到這個時候,反而是中美雙方更希望停戰。
得簡單一點,打到這個時候,第二次朝鮮戰爭才看到了一線結束的曙光。
隻是,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雙方仍然存在巨大分歧。
與前幾次高層會晤不同的是,這次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黎平寇手裏,即隻要中國願意在關鍵問題上做出讓步,美國就沒有理由拒絕停戰。
那麽,中國能在美國提出的關鍵問題上做出讓步嗎?
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劃定軍事分界線。
在前兩次非正式協商中,斯特勞斯已經提出,打到哪就在哪裏停戰,因此黎平寇堅持了這個主張。
顯然,現在斯特勞斯不幹了。
要知道,打到這個時候,誌願軍已經越過了三八線,控製著五千平方公裏的韓國國土。
對於國土麵積不到十萬平方公裏的韓國來說,五千平方公裏的國土可不是小事,而且這五千平方公裏的國土中,有大約一半在臨川江北岸,與首爾近在咫尺,在此之前一直是韓國的軍事屏障。
得簡單一點,這塊土地隻要在誌願軍手裏,就是頂在韓國首都上的一把尖刀。
按照斯特勞斯的要求,誌願軍必須退出臨川江北岸,退到板門店以北。
顯然,黎平寇無法接受這樣的提議。
斯特勞斯是有苦自己知,畢竟最初是美國提出打到哪就在哪裏停火,而現在黎平寇完全是拿此作為由頭。
在黎平寇不肯做出讓步的情況下,斯特勞斯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在十二日的第二次會談中,斯特勞斯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即用韓國東北地區的土地交換臨川江北岸地區。
這個提議,黎平寇沒有反對,隻是雙方在交換的比例上存在很大分歧。
斯特勞斯不是笨蛋,希望以一比一的方式交換。黎平寇也不是笨蛋,所以在斯特勞斯提出這個建議後,提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即韓國東北部地區那些鳥不拉屎的地方,比得上臨川江北岸嗎?
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臨川江北岸是戰略要地,戰略價值非常重要,而韓國東北地區荒無人煙,根本沒有多少戰略價值。此外,臨川江北岸屬於比較發達的地區,有不少城鎮,還有大首爾地區最主要的兩座水庫,而韓國東北地區幾乎沒有經濟價值,不但人煙稀少,也沒有多少具有經濟意義的資源。
因此,黎平寇提出了一個方案,即按照戰略價值、人口規模、資源數量等方式,用一個雙方都認同的計算公式,分別統計臨川江北岸與韓國東北部地區,然後再按照價值對等的方式進行交換。
暫且不說如何計算,隻是這個辦法,就讓斯特勞斯很難接受。
要知道,如果真的這麽交換,那麽韓國很有可能損失上萬平方公裏的國土,而韓國當局無論如何也不肯接受這樣的結果。
隻是,還有別的辦法嗎?
到第三次協商的時候,斯特勞斯答應了黎平寇的提議,隻是提出,應該請第三方進行價值評估。
黎平寇沒有反對,反正第三方也不見得會偏向美國。
這下,問題變成了由誰來評估。
在中美雙方提出的第三方中,隻有俄羅斯得到了認同,畢竟俄羅斯是朝鮮鄰國,也是東北亞地區的大國,在朝鮮半島很有影響力。隻是,美國提出讓英法也參與評估,黎平寇卻拒絕了,理由很簡單,英法與朝鮮半島沒有關係,在東北亞地區也沒有多大的影響力,沒有理由插手朝鮮事務。按照黎平寇的提議,可以在朝鮮半島核問題六方會談的基礎上,再邀請幾個聯合國安理會的理事國參與。
黎平寇的這個提議,與當時的情況也有關,因為在安理會輪值國中,正好有伊朗與委內瑞拉。雖然斯特勞斯肯定會拉上日本,但是隻要讓伊朗與委內瑞拉加入進來,美國就占不到便宜。
斯特勞斯別無選擇,隻能接受黎平寇的提議。
隻是,以什麽方式評估,仍然是個問題。此外,在進行評估之前,雙方必須停火,不然評估沒有任何意義。
這下,交戰雙方必須坐到談判桌旁。
一月十五日,交戰雙方的談判代表再次會晤,會商地點在汶山的臨川江大橋上。
因為隻是準備會議,雙方沒有商討與停戰有關的事情,僅確定從十一月十七日淩晨零點開始暫時停火。
按照安排,停戰談判將在十七日上午開始。
這是上麵安排的停戰談判,與黃峙博沒有多大關係。
對黃峙博來說,在這個時候與聯軍進行停戰談判,也不見得完全是壞事,因為誌願軍的四個主力集團軍還在休整,僅有第五十四集團軍與第四十七集團軍獲得了全部主戰裝備,另外兩個集團軍還沒恢複元氣。此外,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軍也在整編,沒有獲得全部主戰裝備。
重要的是,利用這段時間,誌願軍鞏固了防線。
如果誌願軍在這個時候發起進攻,就算取得了突破,也很有可能在十一月下旬麵對六個美軍師。
對博茨曼來說,這也不是什麽壞事。
第二步兵師與第七步兵師已經重建,隻是主戰裝備要十一月二十四日才能到達,然後還得花上幾天進行適應性訓練。
以聯軍的實力,就算能擋住誌願軍的進攻,也不見得能夠重創誌願軍。
重要的是,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隻要誌願軍發起進攻,聯軍很有可能被迫後撤,把更多的土地讓給誌願軍。
在雙方已經達成了談判意向的情況下,後撤意味著更大的損失。
隻是,雙方都甘心在這個時候停戰嗎?
這下,黃峙博都有點驚訝了。在他的認識中,博茨曼是一個非常容易衝動的軍人,很難穩得住,卻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當然,黃峙博非常清楚博茨曼為什麽要這麽做。
隻要聯軍打過臨川江,不管結果如何,參戰的美軍主力部隊都難以自善其身,不被殲滅也要遭到重創。
當時,黃峙博的想法很簡單。
雖然在讓戚凱威做部署的時候,黃峙博提到,要抓住機會殲滅美軍主力,甚至不惜動用正在進行休整的四個主力集團軍,但是黃峙博的要求很低,如果能用第三十九集團軍擋住美軍的兩個裝甲師,並且在裝甲會戰中重創美軍,那就足夠了。等到聯軍的進攻遭到遏製,誌願軍就能用四個主力集團軍發動第三次戰役。此外,如果美軍在東線與中部戰線上沒有發動大規模進攻,還能動用第五個主力集團軍。在黃峙博看來,打殘了美軍的兩個裝甲師,用五個集團軍絕對能夠打過三八線,甚至有很大的把握打下首爾。當然,這得有一個前提,即在西線速戰速決,爭取在十一月中旬發動第三次戰役,在十一月底之前打下首爾,不然等到第二步兵師與第七步兵師恢複戰鬥力,情況就複雜了。為此,黃峙博故意示敵以弱,力爭在開城打一場裝甲會戰。
可惜的是,博茨曼沒有上當。
這下,問題複雜了。
四個美軍師退守三八線,而且充當了主力。到十一月中旬,聯軍肯定鞏固了戰線,有足夠的資本在三八線上擋住誌願軍的前進步伐。如果首輪進攻沒能取得突破,戰役拖到十一月下旬,隨著第二步兵師與第七步兵師參戰,誌願軍不但別想取得突破,能否頂住聯軍的全麵反擊都是個問題。
顯然,博茨曼就等誌願軍打過去。
黃峙博也不是笨蛋,進攻受挫之後,誌願軍很難及時退回防線,也不可能在進攻部隊後方保持一條完整的戰略防線,隻要聯軍抓住機會,別說兩個主力師,哪怕隻有一兩個建製完備的裝甲旅也能取得大縱深突破。
對誌願軍來說,隻有兩個選擇,一是及時發起進攻,二是獲得更多的兵力。
顯然,這兩個選擇都不理想。
要想及時發起進攻,首先就得讓七個主力集團軍盡快獲得足夠多的主戰裝備,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陸風烈做了保證,親自幫助黃峙博解決裝備問題,可是也要到十一月底、甚至十二月初,才能提供足夠多的主戰裝備,而到這個時候,第二步兵師與第七步兵師已經上場了。
獲得更多的兵力,更加不可能。七個集團軍已經夠多了。在朝鮮這個狹窄的戰場上,動用更多的兵力隻會導致無法展開。此外,軍隊內部的動員已經開始,為了補充誌願軍的損失,各支主力集團軍都做了動員。再抽調兵力,隻會削弱各支主力部隊的戰鬥力,而且除了武警也沒什麽部隊好動員了。
這下,局麵僵持了下來。
對交戰雙方來說,進攻都難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而防禦都綽綽有餘。
有趣的是,在戰線冷卻下來的時候,雙方卻沒有利用趁機進行停戰談判,甚至沒有半點談判的意向。
顯然,雙方都認為有機會獲得更有利的停戰條件。
軍隊沒有進行停戰談判的意向,不等於雙方高層沒有這個想法。
一月十日,黎平寇再次飛往聯合國總部,參加由英法俄召開的停戰協商會議,與斯特勞斯進行非正式會晤。
事實上,到這個時候,反而是中美雙方更希望停戰。
得簡單一點,打到這個時候,第二次朝鮮戰爭才看到了一線結束的曙光。
隻是,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雙方仍然存在巨大分歧。
與前幾次高層會晤不同的是,這次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黎平寇手裏,即隻要中國願意在關鍵問題上做出讓步,美國就沒有理由拒絕停戰。
那麽,中國能在美國提出的關鍵問題上做出讓步嗎?
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劃定軍事分界線。
在前兩次非正式協商中,斯特勞斯已經提出,打到哪就在哪裏停戰,因此黎平寇堅持了這個主張。
顯然,現在斯特勞斯不幹了。
要知道,打到這個時候,誌願軍已經越過了三八線,控製著五千平方公裏的韓國國土。
對於國土麵積不到十萬平方公裏的韓國來說,五千平方公裏的國土可不是小事,而且這五千平方公裏的國土中,有大約一半在臨川江北岸,與首爾近在咫尺,在此之前一直是韓國的軍事屏障。
得簡單一點,這塊土地隻要在誌願軍手裏,就是頂在韓國首都上的一把尖刀。
按照斯特勞斯的要求,誌願軍必須退出臨川江北岸,退到板門店以北。
顯然,黎平寇無法接受這樣的提議。
斯特勞斯是有苦自己知,畢竟最初是美國提出打到哪就在哪裏停火,而現在黎平寇完全是拿此作為由頭。
在黎平寇不肯做出讓步的情況下,斯特勞斯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在十二日的第二次會談中,斯特勞斯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即用韓國東北地區的土地交換臨川江北岸地區。
這個提議,黎平寇沒有反對,隻是雙方在交換的比例上存在很大分歧。
斯特勞斯不是笨蛋,希望以一比一的方式交換。黎平寇也不是笨蛋,所以在斯特勞斯提出這個建議後,提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即韓國東北部地區那些鳥不拉屎的地方,比得上臨川江北岸嗎?
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臨川江北岸是戰略要地,戰略價值非常重要,而韓國東北地區荒無人煙,根本沒有多少戰略價值。此外,臨川江北岸屬於比較發達的地區,有不少城鎮,還有大首爾地區最主要的兩座水庫,而韓國東北地區幾乎沒有經濟價值,不但人煙稀少,也沒有多少具有經濟意義的資源。
因此,黎平寇提出了一個方案,即按照戰略價值、人口規模、資源數量等方式,用一個雙方都認同的計算公式,分別統計臨川江北岸與韓國東北部地區,然後再按照價值對等的方式進行交換。
暫且不說如何計算,隻是這個辦法,就讓斯特勞斯很難接受。
要知道,如果真的這麽交換,那麽韓國很有可能損失上萬平方公裏的國土,而韓國當局無論如何也不肯接受這樣的結果。
隻是,還有別的辦法嗎?
到第三次協商的時候,斯特勞斯答應了黎平寇的提議,隻是提出,應該請第三方進行價值評估。
黎平寇沒有反對,反正第三方也不見得會偏向美國。
這下,問題變成了由誰來評估。
在中美雙方提出的第三方中,隻有俄羅斯得到了認同,畢竟俄羅斯是朝鮮鄰國,也是東北亞地區的大國,在朝鮮半島很有影響力。隻是,美國提出讓英法也參與評估,黎平寇卻拒絕了,理由很簡單,英法與朝鮮半島沒有關係,在東北亞地區也沒有多大的影響力,沒有理由插手朝鮮事務。按照黎平寇的提議,可以在朝鮮半島核問題六方會談的基礎上,再邀請幾個聯合國安理會的理事國參與。
黎平寇的這個提議,與當時的情況也有關,因為在安理會輪值國中,正好有伊朗與委內瑞拉。雖然斯特勞斯肯定會拉上日本,但是隻要讓伊朗與委內瑞拉加入進來,美國就占不到便宜。
斯特勞斯別無選擇,隻能接受黎平寇的提議。
隻是,以什麽方式評估,仍然是個問題。此外,在進行評估之前,雙方必須停火,不然評估沒有任何意義。
這下,交戰雙方必須坐到談判桌旁。
一月十五日,交戰雙方的談判代表再次會晤,會商地點在汶山的臨川江大橋上。
因為隻是準備會議,雙方沒有商討與停戰有關的事情,僅確定從十一月十七日淩晨零點開始暫時停火。
按照安排,停戰談判將在十七日上午開始。
這是上麵安排的停戰談判,與黃峙博沒有多大關係。
對黃峙博來說,在這個時候與聯軍進行停戰談判,也不見得完全是壞事,因為誌願軍的四個主力集團軍還在休整,僅有第五十四集團軍與第四十七集團軍獲得了全部主戰裝備,另外兩個集團軍還沒恢複元氣。此外,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六十五集團軍也在整編,沒有獲得全部主戰裝備。
重要的是,利用這段時間,誌願軍鞏固了防線。
如果誌願軍在這個時候發起進攻,就算取得了突破,也很有可能在十一月下旬麵對六個美軍師。
對博茨曼來說,這也不是什麽壞事。
第二步兵師與第七步兵師已經重建,隻是主戰裝備要十一月二十四日才能到達,然後還得花上幾天進行適應性訓練。
以聯軍的實力,就算能擋住誌願軍的進攻,也不見得能夠重創誌願軍。
重要的是,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隻要誌願軍發起進攻,聯軍很有可能被迫後撤,把更多的土地讓給誌願軍。
在雙方已經達成了談判意向的情況下,後撤意味著更大的損失。
隻是,雙方都甘心在這個時候停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