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五章戰爭的腳步
二零三四年的國慶節過後,牧浩洋不再關心裝備建造工作。
當時,陸戰隊司令部已經落成,牧浩洋把龐躍龍叫了回來,讓他負責裝備建設。之前龐躍龍有過類似工作經驗,所以有能力頂替牧浩洋。至於陸戰隊的事情,牧浩洋則交給了年近六十的曹安國。
對牧浩洋來說,最要緊的工作是盡快拿出一份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戰爭計劃。
到這個時候,高層已經不對和平抱任何幻想了。
在東海油氣資源開采談判中,日本反複無常的表現,讓易援朝都認識到,日本根本沒有打算與****共處,隻是在利用談判爭取時間,或者說麻痹對手,讓中國放鬆警惕,從而為戰爭創造有利條件。
更有說服力的是對日核查。
糾纏了近兩年,對日核查仍然沒有下文。雖然在中國的強烈要求下,國際原子能機構已經對日本進行了四次核查,但是每次都隻核查了日本當局指定的核設施,沒有對可疑設施進行突擊檢查。這讓中國領導人相信,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一直在偏袒日本,或者說在利用日本。
對黎平寇等領導人來說,戰爭已經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降低戰爭代價。
最值得擔心的不是能否打敗日本,而是需要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
國際形勢一目了然,美國一直在暗中推波助瀾,擺明了要榨幹日本的最後一點價值。說得直接一些,就是利用中日全麵戰爭來削弱中國,使中國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都無法對美國構成威脅。
事實上,美國需要的就是一場與中國有關的全麵戰爭。
根據二零三四年初公布的統計結果,中國的經濟總量在二零三三年就全麵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此外中國還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資源與能源進口國、第一大糧食進口國、第一大工業產品輸出國與第一大僑民輸出國。如果隻計算陸軍的話,中國還是頭號軍事強國。
隻是,美國的處境沒有想像的那麽糟糕。
在很多方麵,美國依然領先全球。比如在金融實力上,美國仍然遠遠領先於中國,在聯合國公布的一百八十四類(領域)尖端科技上,美國在一百二十七類處於領先地位,並且在其中的八十八類有絕對領先優勢,而中國隻在三十四類有領先優勢,擁有絕對領先優勢的僅有十二類。此外在教育、文化、輿論等軟實力上,美國的領先優勢也很明顯,領先幅度在五年到十五年之間。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也非常迅速。
二零三三年,美國的經濟增長率達到百分之六點二,而在二零二九年到二零三三年的五年間,平均增長率為百分之五點七,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僅次於五十年代初期的第二增長高峰。因為把北美自由貿易區擴大為“美洲自由貿易區”,將巴西等拉美國家融入了新的經濟體,所以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今後二十年內不會減緩,還會有所增長,而美國經濟也必然更加強大。
相對而言,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價值更大。
原因很簡單:美國的人口結構最為合理。
從國民年齡分布比例來看,美國人口結構的理想性僅次於印度,是全球幾個主要經濟體中最有活力的一個。
也就是說,美國沒有人口上的負擔。
與之相比,中國就沒有這麽幸運了。
根據二零三零年進行的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在二零二七年就進入全麵老齡化階段,而且將持續三十年以上。
雖然在二零三三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為百分之七點四,比美國高一點二個百分點,在過去五年間的平均增長率也比美國高了一點三個百分點,但是社會養老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負百分之二點六,而美國僅為負百分之一點一。也就是說,扣除社會養老,中國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反而比美國低了零點三個百分點。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這個差距在未來三十年來還將擴大。
由此產生的結果是,中國的可用社會資源並沒超過美國。
如果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保持下去,那麽在二零四五年左右,中國的可用社會資源將嚴重落後於美國。
這就意味著,在中美全麵對抗時代,中國的資本比不上美國。
說得直接一點,國防建設與軍事投入都要動用社會資源,而且國防建設屬於“隻投入不產出”的純消耗類建設,隻能由可用社會資源承擔。在總量不如美國的情況下,中國的國防建設速度肯定比不上美國。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中日全麵戰爭,很有可能成為壓垮中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中國在這場戰爭中耗光了積累的財富,那麽在未來數十年內,中國的經濟發展將遇到巨**煩。對美國來說,需要的也就二十到三十年。隻要在經濟上超過中國,美國就有足夠的信心在對抗中擊敗中國。
這一幕,在曆史上出現過。
二十世紀七零年代,美國受越南戰爭拖累,加上第三次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美國經濟進入冰河期,而前蘇聯則在此期間發展壯大,工業生產規模一度接近美國,結果卻在八零年代出兵阿富汗,八年戰爭耗光了全部社會財富,直接導致改革派在八零年代末上台,最終導致前蘇聯解體。
也許,中國不會解體,但是肯定會喪失挑戰美國的能力。
到時候,中國將不得不接受由美國牽頭重新劃分的國際秩序,接受由美國領導全球局勢的既成事實。
對中國來說,這是更加糟糕的結果。
要知道,如果不能製訂國際秩序的遊戲規則,中國就無法解決國內問題,遲早會因為內部動蕩淪落為三流國家。
當然,美國也要為此付出代價。
不管戰爭結果如何,即便中國戰敗了,日本也會迅速崛起,成為新的威脅。但是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與日本都要首先解決戰爭遺留問題,不可能挑戰美國,也就無法對美國構成威脅。
事實上,任何一種結果,對美國都有好處。
比如日本戰敗了,美國可以通過幫助日本進行戰後重建,獲得難以估量的好處。當初中國幫助朝鮮進行戰後重建,就獲得了十多年的黃金發展時期。日本的人口是朝鮮的六倍,國民素質比朝鮮高得多,幫助日本進行戰後重建,美國至少能確保在未來二十年之內,有一個足夠堅固的經濟增長點。
說白了,在戰爭爆發前,美國就已穩操勝券。
看清楚這一點,也就不難明白,美國為什麽要推波助瀾了。
換個角度看,同樣不難明白,為什麽易援朝等人堅決反對向日本開戰,而是堅持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紛爭。
問題是,易援朝隻看到了一麵,沒有看到另外一麵。
中日間的矛盾已經發展到無法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的地步,堅持和平主張,等於擱置現有問題,讓矛盾始終得不到解決。毫無疑問,中國肯定拖不起,因為中國需要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拖下去,結果將更加悲慘。
正是有了這個認識,從傅秀波到黎平寇,都奉行強硬外交。
隻是,黎平寇麵對的局勢,要比傅秀波當年嚴峻得多。
所幸的是,黎平寇手裏的資源也要比傅秀波多得多。
當初,在決定出兵朝鮮之前,傅秀波猶豫了一個星期,幾乎是一夜白頭,對軍事鬥爭沒有半點把握。
不是傅秀波不相信軍隊,而是中**人沒有自信。
現在,黎平寇基本上不用操心軍事問題。
打贏日本沒有任何懸念,對黎平寇來說,關鍵是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以及能否從中獲得更多的好處。
顯然,這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在這個政治決策中,軍事手段隻能作為參考。
毫無疑問,全麵的、完善的、具有可行性的戰爭計劃是最重要的參考因素。
這個重任,落到了牧浩洋肩上。
騰耀輝完全兌現了承諾,不但沒有幹預牧浩洋的戰爭準備工作,還在年初提出,由牧浩洋全權負責對日作戰。
與當年的陸風烈一樣,騰耀輝隻負責後方工作,充當牧浩洋的“後勤總管”。
得益於此,牧浩洋在二零三三年七月份,也就是黎平寇出任國家元首後,就開始製訂戰爭計劃。隻是在二零三四年六月底之前的一年間,因為裝備建設工作沒有完全落實,所以僅限於戰略層麵。
隨著裝備建設逐步到位,進度在預期之中,牧浩洋才開始製訂詳細的戰役計劃。
對牧浩洋來說,這算得上是輕車熟路了。
十月份,在黎平寇做出了戰爭決策之後,牧浩洋開始落實各項戰役計劃。
經過兩個月努力,十二月中旬,牧浩洋先向騰耀輝提交了完整的戰爭計劃,然後由騰耀輝提交給黎平寇。
這麽做,主要是尊重騰耀輝。
以當時的情況,牧浩洋完全可以直接把戰爭計劃交給黎平寇。
隻是,黎平寇還沒有做出最後決定,或者說開戰的政治時機還沒成熟,因此牧浩洋製訂的戰爭計劃還欠缺最後一個必要條件。
。.。
第五十五章戰爭的腳步
二零三四年的國慶節過後,牧浩洋不再關心裝備建造工作。
當時,陸戰隊司令部已經落成,牧浩洋把龐躍龍叫了回來,讓他負責裝備建設。之前龐躍龍有過類似工作經驗,所以有能力頂替牧浩洋。至於陸戰隊的事情,牧浩洋則交給了年近六十的曹安國。
對牧浩洋來說,最要緊的工作是盡快拿出一份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戰爭計劃。
到這個時候,高層已經不對和平抱任何幻想了。
在東海油氣資源開采談判中,日本反複無常的表現,讓易援朝都認識到,日本根本沒有打算與****共處,隻是在利用談判爭取時間,或者說麻痹對手,讓中國放鬆警惕,從而為戰爭創造有利條件。
更有說服力的是對日核查。
糾纏了近兩年,對日核查仍然沒有下文。雖然在中國的強烈要求下,國際原子能機構已經對日本進行了四次核查,但是每次都隻核查了日本當局指定的核設施,沒有對可疑設施進行突擊檢查。這讓中國領導人相信,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一直在偏袒日本,或者說在利用日本。
對黎平寇等領導人來說,戰爭已經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降低戰爭代價。
最值得擔心的不是能否打敗日本,而是需要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
國際形勢一目了然,美國一直在暗中推波助瀾,擺明了要榨幹日本的最後一點價值。說得直接一些,就是利用中日全麵戰爭來削弱中國,使中國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都無法對美國構成威脅。
事實上,美國需要的就是一場與中國有關的全麵戰爭。
根據二零三四年初公布的統計結果,中國的經濟總量在二零三三年就全麵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此外中國還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資源與能源進口國、第一大糧食進口國、第一大工業產品輸出國與第一大僑民輸出國。如果隻計算陸軍的話,中國還是頭號軍事強國。
隻是,美國的處境沒有想像的那麽糟糕。
在很多方麵,美國依然領先全球。比如在金融實力上,美國仍然遠遠領先於中國,在聯合國公布的一百八十四類(領域)尖端科技上,美國在一百二十七類處於領先地位,並且在其中的八十八類有絕對領先優勢,而中國隻在三十四類有領先優勢,擁有絕對領先優勢的僅有十二類。此外在教育、文化、輿論等軟實力上,美國的領先優勢也很明顯,領先幅度在五年到十五年之間。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也非常迅速。
二零三三年,美國的經濟增長率達到百分之六點二,而在二零二九年到二零三三年的五年間,平均增長率為百分之五點七,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僅次於五十年代初期的第二增長高峰。因為把北美自由貿易區擴大為“美洲自由貿易區”,將巴西等拉美國家融入了新的經濟體,所以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今後二十年內不會減緩,還會有所增長,而美國經濟也必然更加強大。
相對而言,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價值更大。
原因很簡單:美國的人口結構最為合理。
從國民年齡分布比例來看,美國人口結構的理想性僅次於印度,是全球幾個主要經濟體中最有活力的一個。
也就是說,美國沒有人口上的負擔。
與之相比,中國就沒有這麽幸運了。
根據二零三零年進行的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在二零二七年就進入全麵老齡化階段,而且將持續三十年以上。
雖然在二零三三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為百分之七點四,比美國高一點二個百分點,在過去五年間的平均增長率也比美國高了一點三個百分點,但是社會養老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負百分之二點六,而美國僅為負百分之一點一。也就是說,扣除社會養老,中國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反而比美國低了零點三個百分點。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這個差距在未來三十年來還將擴大。
由此產生的結果是,中國的可用社會資源並沒超過美國。
如果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保持下去,那麽在二零四五年左右,中國的可用社會資源將嚴重落後於美國。
這就意味著,在中美全麵對抗時代,中國的資本比不上美國。
說得直接一點,國防建設與軍事投入都要動用社會資源,而且國防建設屬於“隻投入不產出”的純消耗類建設,隻能由可用社會資源承擔。在總量不如美國的情況下,中國的國防建設速度肯定比不上美國。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中日全麵戰爭,很有可能成為壓垮中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中國在這場戰爭中耗光了積累的財富,那麽在未來數十年內,中國的經濟發展將遇到巨**煩。對美國來說,需要的也就二十到三十年。隻要在經濟上超過中國,美國就有足夠的信心在對抗中擊敗中國。
這一幕,在曆史上出現過。
二十世紀七零年代,美國受越南戰爭拖累,加上第三次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美國經濟進入冰河期,而前蘇聯則在此期間發展壯大,工業生產規模一度接近美國,結果卻在八零年代出兵阿富汗,八年戰爭耗光了全部社會財富,直接導致改革派在八零年代末上台,最終導致前蘇聯解體。
也許,中國不會解體,但是肯定會喪失挑戰美國的能力。
到時候,中國將不得不接受由美國牽頭重新劃分的國際秩序,接受由美國領導全球局勢的既成事實。
對中國來說,這是更加糟糕的結果。
要知道,如果不能製訂國際秩序的遊戲規則,中國就無法解決國內問題,遲早會因為內部動蕩淪落為三流國家。
當然,美國也要為此付出代價。
不管戰爭結果如何,即便中國戰敗了,日本也會迅速崛起,成為新的威脅。但是在今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與日本都要首先解決戰爭遺留問題,不可能挑戰美國,也就無法對美國構成威脅。
事實上,任何一種結果,對美國都有好處。
比如日本戰敗了,美國可以通過幫助日本進行戰後重建,獲得難以估量的好處。當初中國幫助朝鮮進行戰後重建,就獲得了十多年的黃金發展時期。日本的人口是朝鮮的六倍,國民素質比朝鮮高得多,幫助日本進行戰後重建,美國至少能確保在未來二十年之內,有一個足夠堅固的經濟增長點。
說白了,在戰爭爆發前,美國就已穩操勝券。
看清楚這一點,也就不難明白,美國為什麽要推波助瀾了。
換個角度看,同樣不難明白,為什麽易援朝等人堅決反對向日本開戰,而是堅持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紛爭。
問題是,易援朝隻看到了一麵,沒有看到另外一麵。
中日間的矛盾已經發展到無法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的地步,堅持和平主張,等於擱置現有問題,讓矛盾始終得不到解決。毫無疑問,中國肯定拖不起,因為中國需要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拖下去,結果將更加悲慘。
正是有了這個認識,從傅秀波到黎平寇,都奉行強硬外交。
隻是,黎平寇麵對的局勢,要比傅秀波當年嚴峻得多。
所幸的是,黎平寇手裏的資源也要比傅秀波多得多。
當初,在決定出兵朝鮮之前,傅秀波猶豫了一個星期,幾乎是一夜白頭,對軍事鬥爭沒有半點把握。
不是傅秀波不相信軍隊,而是中**人沒有自信。
現在,黎平寇基本上不用操心軍事問題。
打贏日本沒有任何懸念,對黎平寇來說,關鍵是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以及能否從中獲得更多的好處。
顯然,這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在這個政治決策中,軍事手段隻能作為參考。
毫無疑問,全麵的、完善的、具有可行性的戰爭計劃是最重要的參考因素。
這個重任,落到了牧浩洋肩上。
騰耀輝完全兌現了承諾,不但沒有幹預牧浩洋的戰爭準備工作,還在年初提出,由牧浩洋全權負責對日作戰。
與當年的陸風烈一樣,騰耀輝隻負責後方工作,充當牧浩洋的“後勤總管”。
得益於此,牧浩洋在二零三三年七月份,也就是黎平寇出任國家元首後,就開始製訂戰爭計劃。隻是在二零三四年六月底之前的一年間,因為裝備建設工作沒有完全落實,所以僅限於戰略層麵。
隨著裝備建設逐步到位,進度在預期之中,牧浩洋才開始製訂詳細的戰役計劃。
對牧浩洋來說,這算得上是輕車熟路了。
十月份,在黎平寇做出了戰爭決策之後,牧浩洋開始落實各項戰役計劃。
經過兩個月努力,十二月中旬,牧浩洋先向騰耀輝提交了完整的戰爭計劃,然後由騰耀輝提交給黎平寇。
這麽做,主要是尊重騰耀輝。
以當時的情況,牧浩洋完全可以直接把戰爭計劃交給黎平寇。
隻是,黎平寇還沒有做出最後決定,或者說開戰的政治時機還沒成熟,因此牧浩洋製訂的戰爭計劃還欠缺最後一個必要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