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分歧


    戚凱威把重點放在本土北方戰場上,也完全可以理解,因為這是中國本土最大的威脅。


    早在幾年前,即牧浩洋著手製訂總體戰爭規劃,把太平洋與印度洋設為主戰場時,戚凱威就提出了異議,認為牧浩洋過於輕視大陸方向上的威脅,也因此忽視了大陸方向上的備戰工作。


    客觀的講,戚凱威說得沒錯。


    比如在國內工業布局上,牧浩洋就降低了東北地區的地位,不但不再擴大東北地區的工業規模,還提前製訂了工業基地內遷計劃。按照他的規劃,位於吉林的北方重工、位於沈陽的沈陽飛機製造集團等數十家大型工廠、以及數十萬產業工人都應該在大戰爆發後,轉移到內地。


    又比如,在本土交通網絡規劃中,作為中國麵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的鐵路、公路與機場的運量與吞吐能力,僅占全國總量的百分之三、百分之四與百分之五點五,單位麵積擁有率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在牧浩洋的規劃中,除了中巴鐵路、以及新藏鐵路之外,新疆的邊境地區竟然沒有一條鐵路


    這樣的布局,擺明了要打防禦戰。


    問題是,防禦就能打垮敵人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沒有任何一名將領認為能夠通過防禦擊敗敵人,戚凱威更是覺得牧浩洋太保守了。


    當然,這也與兩人之間的誤解有關。


    雖然牧浩洋不是陸軍將領,但是作為前任陸戰隊司令,他對地麵戰爭並不陌生。在牧浩洋的規劃中,未來的中國陸軍是一支極具戰略進攻能力的地麵部隊,從他大力支持陸軍換裝地麵戰平台、以及研製第二代地麵戰平台就能看得出來。此外,牧浩洋還非常重視陸軍的進攻速度,因此才會不遺餘力的鼓勵陸軍與空軍共同開發大型電動運輸機,而且重新規劃機場建設。


    可以說,牧浩洋的認識非常超前。


    在他看來,未來陸軍將有本質性的變化,即不再是一支必須在地麵上穩步推定的作戰力量,而是一支能夠在任何時間、到達任何地點、執行各種戰鬥、完成各種任務的高機動性戰略進攻力量。


    顯然,在牧浩洋看來,以往的交通手段都達不到要求。


    真正能使陸軍發生本質性飛躍的,除了性能先進的地麵戰平台,就是投送能力異常強大的空運力量。


    正是如此,牧浩洋才認為,鐵路、公路等交通手段肯定會被淘汰。


    這一點,在他對新疆與東北地區的機場規劃上就看得出來。按照他製訂的戰前規劃,新疆與東北地區的機場完全能夠支撐起戰略級別的進攻行動,而且通往機場的鐵路與公路也能滿足後方運輸需求。


    戚凱威不是不讚同牧浩洋的新觀念,隻是覺得太超前了。


    要知道,以中國空軍在戰前的戰略空運能力,最多支持兩到三個集團軍在前線作戰,而對俄羅斯這種幅員超級遼闊的國家發動一次大規模戰略進攻,至少需要動用十個、甚至二十個集團軍,兵力投入在百萬以上,前線作戰部隊也在六十萬以上,因此中國空軍的戰略空運能力至少需要提高三倍,才能基本滿足要求。


    在戚凱威看來,把空運能力提高三倍,顯然不大現實。


    當然,這隻是他本人的觀點,因為在這場戰爭中,中國空軍的戰略空運能力不是提高了三倍、也不是提高了三十倍,到大戰結束的時候,中國空軍的戰略空運能力比戰爭爆發前提高了三百倍


    這也不能怪戚凱威,畢竟在戰前他不是總參謀長,隻是陸軍司令,僅負責與陸軍有關的事情,對總體戰略的了解程度遠不如牧浩洋,也就不大清楚國家的戰爭潛力,更不清楚戰爭帶來的變化。


    隻有一點可以肯定,戚凱威始終認為,必須在大陸戰場上用兵,而且越快越好。


    他有一個非常樸實的想法:與其讓敵人把戰火燒到自己的家園,還不如把戰線推進到敵人的領土上。


    事實上,這也是當時幾乎所有中**人的觀念。


    早在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後,中**隊就有類似的想法,而後來逐漸形成的本土外圍防禦圈就是該想法的產物。


    問題是,這道防禦圈並沒閉合,在北麵存在兩個巨大的缺口。


    戚凱威要做的,就是希望在俄羅斯具備足夠的威脅能力之前,堵上這兩個缺口,辦法就是主動進攻。


    在陸軍的所有戰爭計劃中,北方戰爭就是重中之重。


    為此,戚凱威甚至可以放棄其他戰場。


    當然,他沒有忘記為陸軍將領創造更好的條件。在牧浩洋批準向中東地區增派第二個主力集團軍之後,戚凱威再次提議讓虞世輝晉升為陸軍上將,擔任中東軍團司令官。雖然牧浩洋最終說服戚凱威,讓他親自擔任中東軍團司令官,但是最終也簽署了晉升令,由虞世輝以軍團參謀長身份指揮作戰。


    牧浩洋讓戚凱威兼任中東軍團司令,主要是政治上的考慮。


    別忘了,十五年前,就是戚凱威把埃及與敘利亞從戰敗的陰影中拯救出來,幫助阿拉伯世界取得了輝煌勝利。


    在阿拉伯國家、特別是阿拉伯軍隊心目中,戚凱威就是不敗的戰神。


    不管是誰在前線指揮部隊作戰,隻要戚凱威是中國中東軍團司令,阿拉伯國家就能看到勝利的希望。


    問題是,在大陸戰場上,牧浩洋與戚凱威的分歧依然非常明顯。


    十二月上旬,總參謀部召開了五次參謀長會議,黃瀚林都來了兩次,討論的主要問題就是有沒有必要向俄羅斯宣戰。


    毫無疑問,戚凱威堅持自己的觀點,即俄羅斯入侵伊朗之後,立即向俄羅斯宣戰。


    牧浩洋則認為,還沒有到向俄羅斯宣戰的時候,而且中東、印度洋與太平洋方向上,牽製了大量作戰力量,如果再增添一個主要方向,就會出現嚴重的兵力缺口,而且在補給保障上也會出問題。


    母祁鐵較為傾向於牧浩洋,隻是沒有明確表示支持。


    龐躍龍肯定支持牧浩洋,因為陸戰隊的兵力都已用上了,而攻打迪戈加西亞與吉布提的戰鬥還在規劃之中,他一直認為應該從陸軍抽調部分部隊,增強陸戰隊在印度洋上的進攻力量。


    由此可見,軍隊內部的意見還是比較統一的,都認為兵力不夠。


    事實上,真正欠缺的不是兵力,因為戚凱威認為,在前半年,隻需要投入四個主力集團軍就能取得重大勝利,半年之後第一階段動員的成果已經顯現出來,也就不會存在兵力不夠的問題。


    真正的問題,是在軍隊後方,即後勤保障。


    要知道,中國剛剛開始戰爭動員,各方麵的工業生產都在重新規劃之中,而且部分工廠因為內遷還停工了一段時間,軍事物資的生產效率還沒有提上來,作戰消耗卻很大,根本無法為一場大規模戰略進攻提供物資保障。


    這也正是牧浩洋反對向俄羅斯開戰的主要理由。


    可惜的是,黃瀚林支持戚凱威,而且認為在政治層麵上,隻要俄羅斯入侵伊朗,中國就應該立即向俄羅斯宣戰。


    黃瀚林的理由隻有一個:中國是正義的一方,有義務捍衛其他弱小國家。


    雖然這隻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牧浩洋卻不能直接反駁,因為這不僅僅是政治問題,還是道義上的問題。


    大戰爆發後,中國就一直站在正義的一方,而且得到了廣泛同情與支持。如果中國沒有捍衛那些受到侵犯的弱小國家,而是任由超級大國肆意踐踏國際道義,那麽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得到的支持將大幅度降低。


    毫無疑問,黃瀚林寧願承擔軍事風險,也不願意承擔政治風險。


    不管怎麽說,黃瀚林的政治家,而不是軍事家。雖然在軍事問題上,黃瀚林很少出麵跟牧浩洋做對,但是他的政治立場也同樣鮮明,即作為軍人,不管是牧浩洋還是戚凱威,都應該服從政治決定。


    這下,戚凱威的提議被提上了日程安排。


    根據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俄羅斯肯定會在年內入侵伊朗,而伊朗軍隊連一個月都堅持不了。按照李明陽的估計,如果俄軍得到了美軍支持,伊朗很有可能在開戰一周之後丟掉德黑蘭。


    這下,新的問題出來了。


    要不要出兵伊朗,幫助伊朗穩住戰線?


    戚凱威堅決反對出兵伊朗,因為他覺得沒有必要為了一條鐵路線,在遠離本土的地方開辟第二塊地麵戰場,而且這也會嚴重分散本來就不多的兵力。既然海路已經打通,就更沒有這個必要了。


    在他看來,把伊朗變成俄軍的泥潭,反而更有價值。


    要知道,伊朗有數千萬人,而且國土麵積並不狹窄,有足夠的戰略縱深,伊朗人也較為好戰。


    這些因素,都應該得到發揮與利用。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讓他在大陸方向上的戰略進攻不受影響。


    可惜的是,這次不但牧浩洋反對,連黃瀚林都明確表示,如果伊朗遭到入侵,中國陸軍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把部隊派過去,與伊朗軍隊並肩作戰。至於圍魏救趙戰略,必須等到伊朗戰線穩定下來之後。


    在黃瀚林表明立場之後,戚凱威也不再堅持,也沒有辦法堅持。


    第七十七章分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燃燒的海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