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膠著
中敘軍團這邊,問題也很嚴重,不僅是中敘兩軍的矛盾,還有中**隊的內部矛盾。
最先叫苦的,正是敘利亞國防軍。
隻是,敘軍擔心的不是霍姆斯,因為到二十七日夜間,霍姆斯方向上的防線依然牢不可破。真正讓敘軍擔心的,是戈蘭高地方向上,因為向北突擊的以軍已經到達伊茲拉,威脅到了從大馬士革到戈蘭高地的公路線,而敘軍部署在戈蘭高地方向上的三十萬大軍,全部依賴這條公路線。
顯然,敘軍擔心以軍進攻大馬士革是假,圍殲戈蘭高地守軍是真。
當天晚上,敘軍總參謀長就找到虞世輝,讓他立即發起反擊,盡快解決戈蘭高地守軍左翼遭受到的威脅。隨後,阿薩德也給虞世輝打了電話,名義上詢問戰鬥情況,實際上在向虞世輝施壓。
問題是,虞世輝並不認為戈蘭高地受到了威脅。
原因很簡單,在過去的近兩個月裏,中敘軍團除了向戈蘭高地運送了大量作戰物資,還把第十三集團軍的十支突擊集群派了過去,而且始終讓六支突擊集群在後方待命,充當該方向上的預備隊。
按照虞世輝掌握的信息,戈蘭高地方向上的守軍儲備了數個月的作戰物資。
更重要的是,蔣博文已經對部署做出調整,利用充當預備隊的突擊集群在後方建立了機動防線。
除此之外,虞世輝對戰局的判斷也很重要。
雖然當時虞世輝對以軍的具體部署情況,特別是以軍主力的動向也不大清楚,他還不能肯定巴拉姆把主力集中到了右翼,但是從前線反饋的戰報,讓虞世輝相信,以軍確實把主力放在右翼。
當時,最主要的一個跡象就是,以軍確實沒有攻擊戈蘭高地守軍的側翼。
要知道,已經有情報表明,巴拉姆動員了五十個旅的兵力,如果主力在左翼,以軍早就向西推進了。
虞世輝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該方向上的防禦並不值得擔心。
當時,虞世輝真正需要擔心的,還是霍姆斯方向上的戰鬥。
二十七日淩晨,蔣博文就發出警告,如果得不到足夠的支援,比如讓他從戈蘭高地方向上抽調突擊集群,就很難守住霍姆斯。雖然到了二十七日上午,蔣博文改變了看法,覺得不應該從戈蘭高地方向上抽調兵力,特別是到了當天下午,隨著以軍逼近伊茲拉,蔣博文更加堅定了這個判斷,但是他依然認為應該向霍姆斯增兵,即從第二十七集團軍抽調部隊,加強霍姆斯的防禦。
顯然,這與虞世輝的目的背道而馳。
在與蔣博文通了電話後,虞世輝在當天上午,製訂兩個火力支援集群專門為霍姆斯方向上的戰鬥提供支援。
雖然這個調整,對當天上午的戰鬥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讓蔣博文以非常微弱的代價擋住了第一裝甲師的最後三輪進攻,但是到了下午,蔣博文還在請求支援,因為美軍第三步兵師已經開了上來。
必須承認,蔣博文此時的做法,有對的地方,也有錯的地方。
對的是,他手裏的兵力確實不夠。經過一天半的戰鬥,霍姆斯方向上的八支突擊集群的戰鬥力已經下降了很大一截,而且持續的高強度作戰行動,讓蔣博文隻能保證有四支突擊集群在前線活動,另外四支突擊集群必須撤下來補充電能與彈藥,順帶讓疲憊不堪的官兵休息幾個小時。如此一來,蔣博文放在前線的兵力隻有六千左右,而美軍兩個師有三萬多人,第三步兵師就有一萬八千人。更重要的是,敘軍幫不上什麽忙,隻有幾個精銳旅還能多多少少發揮點作用,其他的部隊基本上就是擺設。打到最激烈的時候,蔣博文甚至得把形成整體的突擊集群拆散使用,去加強敘軍的防線。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蔣博文不這麽做,敘軍早就崩潰了。更要命的是,美軍身後有十個以軍旅,而且有三個是常備裝甲旅,戰鬥力不比美軍差。
可以說,霍姆斯方向上的戰鬥打得異常激烈。
蔣博文指揮的第十三集團軍能夠守住,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於地麵戰平台在火力、機動能力、持續作戰能力等各方麵都比敵人的主戰裝備突出。比如在陣地防禦戰中,反裝甲平台能夠持續作戰八個小時以上,而且備彈量高達兩百發,而美軍與以軍的主戰坦克最多隻能持續戰鬥四個小時,備彈量不到五十發。除此之外,官兵的素質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隻要合理利用防禦的有利條件,一輛反裝甲平台能在陣地戰中對抗五輛主戰坦克,而且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取勝。
錯的是,蔣博文錯誤估計了形勢。
當時,他不但認為美軍投入了第一裝甲師與第三步兵師,還認為第四步兵師也在這個方向上,隨時有可能殺出來。
果真如此的話,蔣博文的軍隊最多隻能堅持到二十八日天亮。
當時,蔣博文提出支援,主要就是擔心第四步兵師跟在後麵。
所幸的是,這個擔心很快就可以放下了。
二十七日夜間,羅林森與巴拉姆的矛盾全麵爆發,關鍵就是第四步兵師,即第四步兵師應該放在哪裏?
根據美軍的戰報,羅林森在二十七日夜間發現,中敘軍團在霍姆斯方向上的防禦力度已經大大降低。雖然這是個錯覺,即當天晚上,蔣博文從前線撤了兩支突擊集群下來,以便迎接二十八日淩晨的激戰,因為按照他的判斷,如果第四步兵師在這邊,二十八日淩晨就免不了打一場大決戰。當然,蔣博文這麽做也冒了很大的風險,即他留下的兩支突擊集群很有可能被美軍擊潰。但是對羅林森來說,這卻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即非常值得在霍姆斯方向上加強進攻,按照他的判斷,如果第四步兵師能在二十八日趕到,他就有絕對的把握突破中敘軍團的防線。顯然,實際情況肯定沒有這麽理想,因為第四步兵師最快能在二十八日清晨趕到,美軍在二十七日夜間與二十八日淩晨並沒發動有效進攻,所以到時候,蔣博文能在霍姆斯一口氣投入八支突擊集群,至少能動用六支,而之前的戰鬥已經證明,美軍很難在此情況下取得突破。
問題是,羅林森並不知道這一點。
結果就是,他堅持要求第四步兵師開赴霍姆斯戰場。
顯然,巴拉姆並不打算讓步,因為他也感受到了威脅,特別是左翼上的威脅,意識到中**隊隨時有可能發動反擊,而他之前堅持要讓第四步兵師充當總預備隊,並且主要協助南麵作戰,就是把第四步兵師當成了最後的稻草,是在不動員以軍其他部隊的情況,應付中**隊反擊的唯一力量。
兩人的爭執,再次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上。
有趣的時候,這次連馬歇爾都不支持羅林森,而是要羅林森按照計劃行動,並且明確警告羅林森,如果不能在二十八日上午取得突破,就得停止在霍姆斯方向上的進攻,讓部隊撤退到霍姆斯河西岸。
馬歇爾的這個決定,絕非政治上的讓步,而是他也感受到了威脅。
要知道,打到這個時候,第二十七集團軍還沒有登場呢,而且所有人都不知道這支擁有數萬人馬的軍團在哪。
頭腦再簡單的將軍都知道,對方把一支主力藏起來,絕對不是為了避戰。
除此之外,美軍巨大的傷亡,也讓馬歇爾非常頭痛。
打到二十七日夜間,美軍已經在霍姆斯方向上損失了一萬四千名官兵,其中陣亡數字就高達四千六百人。
要知道,這是美軍在中東戰場上的第一戰。
如果第一次都打得如此慘烈,那今後的損失將難以估量。
既然馬歇爾表了態,以色列總理就順水推舟。
當然,以色列總理的政治眼光肯定比巴拉姆強得多,首先看出了問題,也因此在電話中暗示巴拉姆,進攻應該適可而止,如果有必要的話,放棄一些陣地,讓部隊轉為防禦狀態也無不可。
對巴拉姆來說,這既是好消息,又是壞消息。
好的一方麵是,至少不再需要擔心羅林森了,即不用冒險挺進,可以按照他的判斷來指揮作戰行動。
壞的一方麵是,有沒有必要強攻伊茲拉?
要知道,以軍幾乎包圍了伊茲拉,前線離城區不到五公裏,而且守衛伊茲拉的敘軍不足為懼,隻有少量中**隊是個麻煩。如果努把力,占領了伊茲拉,德拉方向上的防禦態勢就將大為改善。
可惜的是,巴拉姆不清楚要付出多大代價才能占領伊茲拉。
更可惜的是,巴拉姆手裏沒有多少牌可打了,因為他的左翼已經夠虛弱了。
不可否認,巴拉姆在即將獲得的勝利麵前遲疑了,也因此耽擱了一些時間,可是他至少保持著清醒頭腦,知道在必要的時候必須放棄已經取得的戰果,退回到德拉防線上,不然得全軍覆沒。
相反,在霍姆斯方向上,羅林森沒有這樣的覺悟。
馬歇爾的幹預,讓他怒不可遏,甚至認為馬歇爾背叛了他。後來,也正是這件事,讓羅林森與馬歇爾分道揚鑣。隻是在這個時候,羅林森還沒有打算放棄,而是決定在最後時限到來之前,再豪賭一把。
第八十六章
膠著
膠著
中敘軍團這邊,問題也很嚴重,不僅是中敘兩軍的矛盾,還有中**隊的內部矛盾。
最先叫苦的,正是敘利亞國防軍。
隻是,敘軍擔心的不是霍姆斯,因為到二十七日夜間,霍姆斯方向上的防線依然牢不可破。真正讓敘軍擔心的,是戈蘭高地方向上,因為向北突擊的以軍已經到達伊茲拉,威脅到了從大馬士革到戈蘭高地的公路線,而敘軍部署在戈蘭高地方向上的三十萬大軍,全部依賴這條公路線。
顯然,敘軍擔心以軍進攻大馬士革是假,圍殲戈蘭高地守軍是真。
當天晚上,敘軍總參謀長就找到虞世輝,讓他立即發起反擊,盡快解決戈蘭高地守軍左翼遭受到的威脅。隨後,阿薩德也給虞世輝打了電話,名義上詢問戰鬥情況,實際上在向虞世輝施壓。
問題是,虞世輝並不認為戈蘭高地受到了威脅。
原因很簡單,在過去的近兩個月裏,中敘軍團除了向戈蘭高地運送了大量作戰物資,還把第十三集團軍的十支突擊集群派了過去,而且始終讓六支突擊集群在後方待命,充當該方向上的預備隊。
按照虞世輝掌握的信息,戈蘭高地方向上的守軍儲備了數個月的作戰物資。
更重要的是,蔣博文已經對部署做出調整,利用充當預備隊的突擊集群在後方建立了機動防線。
除此之外,虞世輝對戰局的判斷也很重要。
雖然當時虞世輝對以軍的具體部署情況,特別是以軍主力的動向也不大清楚,他還不能肯定巴拉姆把主力集中到了右翼,但是從前線反饋的戰報,讓虞世輝相信,以軍確實把主力放在右翼。
當時,最主要的一個跡象就是,以軍確實沒有攻擊戈蘭高地守軍的側翼。
要知道,已經有情報表明,巴拉姆動員了五十個旅的兵力,如果主力在左翼,以軍早就向西推進了。
虞世輝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該方向上的防禦並不值得擔心。
當時,虞世輝真正需要擔心的,還是霍姆斯方向上的戰鬥。
二十七日淩晨,蔣博文就發出警告,如果得不到足夠的支援,比如讓他從戈蘭高地方向上抽調突擊集群,就很難守住霍姆斯。雖然到了二十七日上午,蔣博文改變了看法,覺得不應該從戈蘭高地方向上抽調兵力,特別是到了當天下午,隨著以軍逼近伊茲拉,蔣博文更加堅定了這個判斷,但是他依然認為應該向霍姆斯增兵,即從第二十七集團軍抽調部隊,加強霍姆斯的防禦。
顯然,這與虞世輝的目的背道而馳。
在與蔣博文通了電話後,虞世輝在當天上午,製訂兩個火力支援集群專門為霍姆斯方向上的戰鬥提供支援。
雖然這個調整,對當天上午的戰鬥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讓蔣博文以非常微弱的代價擋住了第一裝甲師的最後三輪進攻,但是到了下午,蔣博文還在請求支援,因為美軍第三步兵師已經開了上來。
必須承認,蔣博文此時的做法,有對的地方,也有錯的地方。
對的是,他手裏的兵力確實不夠。經過一天半的戰鬥,霍姆斯方向上的八支突擊集群的戰鬥力已經下降了很大一截,而且持續的高強度作戰行動,讓蔣博文隻能保證有四支突擊集群在前線活動,另外四支突擊集群必須撤下來補充電能與彈藥,順帶讓疲憊不堪的官兵休息幾個小時。如此一來,蔣博文放在前線的兵力隻有六千左右,而美軍兩個師有三萬多人,第三步兵師就有一萬八千人。更重要的是,敘軍幫不上什麽忙,隻有幾個精銳旅還能多多少少發揮點作用,其他的部隊基本上就是擺設。打到最激烈的時候,蔣博文甚至得把形成整體的突擊集群拆散使用,去加強敘軍的防線。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蔣博文不這麽做,敘軍早就崩潰了。更要命的是,美軍身後有十個以軍旅,而且有三個是常備裝甲旅,戰鬥力不比美軍差。
可以說,霍姆斯方向上的戰鬥打得異常激烈。
蔣博文指揮的第十三集團軍能夠守住,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於地麵戰平台在火力、機動能力、持續作戰能力等各方麵都比敵人的主戰裝備突出。比如在陣地防禦戰中,反裝甲平台能夠持續作戰八個小時以上,而且備彈量高達兩百發,而美軍與以軍的主戰坦克最多隻能持續戰鬥四個小時,備彈量不到五十發。除此之外,官兵的素質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隻要合理利用防禦的有利條件,一輛反裝甲平台能在陣地戰中對抗五輛主戰坦克,而且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取勝。
錯的是,蔣博文錯誤估計了形勢。
當時,他不但認為美軍投入了第一裝甲師與第三步兵師,還認為第四步兵師也在這個方向上,隨時有可能殺出來。
果真如此的話,蔣博文的軍隊最多隻能堅持到二十八日天亮。
當時,蔣博文提出支援,主要就是擔心第四步兵師跟在後麵。
所幸的是,這個擔心很快就可以放下了。
二十七日夜間,羅林森與巴拉姆的矛盾全麵爆發,關鍵就是第四步兵師,即第四步兵師應該放在哪裏?
根據美軍的戰報,羅林森在二十七日夜間發現,中敘軍團在霍姆斯方向上的防禦力度已經大大降低。雖然這是個錯覺,即當天晚上,蔣博文從前線撤了兩支突擊集群下來,以便迎接二十八日淩晨的激戰,因為按照他的判斷,如果第四步兵師在這邊,二十八日淩晨就免不了打一場大決戰。當然,蔣博文這麽做也冒了很大的風險,即他留下的兩支突擊集群很有可能被美軍擊潰。但是對羅林森來說,這卻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即非常值得在霍姆斯方向上加強進攻,按照他的判斷,如果第四步兵師能在二十八日趕到,他就有絕對的把握突破中敘軍團的防線。顯然,實際情況肯定沒有這麽理想,因為第四步兵師最快能在二十八日清晨趕到,美軍在二十七日夜間與二十八日淩晨並沒發動有效進攻,所以到時候,蔣博文能在霍姆斯一口氣投入八支突擊集群,至少能動用六支,而之前的戰鬥已經證明,美軍很難在此情況下取得突破。
問題是,羅林森並不知道這一點。
結果就是,他堅持要求第四步兵師開赴霍姆斯戰場。
顯然,巴拉姆並不打算讓步,因為他也感受到了威脅,特別是左翼上的威脅,意識到中**隊隨時有可能發動反擊,而他之前堅持要讓第四步兵師充當總預備隊,並且主要協助南麵作戰,就是把第四步兵師當成了最後的稻草,是在不動員以軍其他部隊的情況,應付中**隊反擊的唯一力量。
兩人的爭執,再次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上。
有趣的時候,這次連馬歇爾都不支持羅林森,而是要羅林森按照計劃行動,並且明確警告羅林森,如果不能在二十八日上午取得突破,就得停止在霍姆斯方向上的進攻,讓部隊撤退到霍姆斯河西岸。
馬歇爾的這個決定,絕非政治上的讓步,而是他也感受到了威脅。
要知道,打到這個時候,第二十七集團軍還沒有登場呢,而且所有人都不知道這支擁有數萬人馬的軍團在哪。
頭腦再簡單的將軍都知道,對方把一支主力藏起來,絕對不是為了避戰。
除此之外,美軍巨大的傷亡,也讓馬歇爾非常頭痛。
打到二十七日夜間,美軍已經在霍姆斯方向上損失了一萬四千名官兵,其中陣亡數字就高達四千六百人。
要知道,這是美軍在中東戰場上的第一戰。
如果第一次都打得如此慘烈,那今後的損失將難以估量。
既然馬歇爾表了態,以色列總理就順水推舟。
當然,以色列總理的政治眼光肯定比巴拉姆強得多,首先看出了問題,也因此在電話中暗示巴拉姆,進攻應該適可而止,如果有必要的話,放棄一些陣地,讓部隊轉為防禦狀態也無不可。
對巴拉姆來說,這既是好消息,又是壞消息。
好的一方麵是,至少不再需要擔心羅林森了,即不用冒險挺進,可以按照他的判斷來指揮作戰行動。
壞的一方麵是,有沒有必要強攻伊茲拉?
要知道,以軍幾乎包圍了伊茲拉,前線離城區不到五公裏,而且守衛伊茲拉的敘軍不足為懼,隻有少量中**隊是個麻煩。如果努把力,占領了伊茲拉,德拉方向上的防禦態勢就將大為改善。
可惜的是,巴拉姆不清楚要付出多大代價才能占領伊茲拉。
更可惜的是,巴拉姆手裏沒有多少牌可打了,因為他的左翼已經夠虛弱了。
不可否認,巴拉姆在即將獲得的勝利麵前遲疑了,也因此耽擱了一些時間,可是他至少保持著清醒頭腦,知道在必要的時候必須放棄已經取得的戰果,退回到德拉防線上,不然得全軍覆沒。
相反,在霍姆斯方向上,羅林森沒有這樣的覺悟。
馬歇爾的幹預,讓他怒不可遏,甚至認為馬歇爾背叛了他。後來,也正是這件事,讓羅林森與馬歇爾分道揚鑣。隻是在這個時候,羅林森還沒有打算放棄,而是決定在最後時限到來之前,再豪賭一把。
第八十六章
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