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很多人在評價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時,都隻關注戰略決策層麵上的問題,而忽視了戰術上的問題,也因此有很多人認為,在戰略決策出問題的時候,根本就不可能在戰術層麵上取得勝利,並且將此當成了中國陸戰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經曆慘痛血戰,導致數萬名官兵傷亡的直接原因。
事實上,戰略決策失誤,絕對不是瓜達爾卡納爾島血戰的根本原因。
準確的說,不是唯一的原因。[.]
在戰爭史上,因為戰略決策錯誤而導致失敗的戰例非常多,但是也有很多戰役是在戰略決策失誤的情況下打贏了的,還有更多的戰役在戰略決策完全正確的情況下,遭受了莫名其妙的慘敗。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戰術不當才是瓜達爾卡納爾島血戰的主要原因,至少是頭號因素。
當時,導致陸戰隊離開設定好的陣地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被擊落的運輸機落在美軍控製的地區,結果陸戰隊不得不冒著很大的風險去營救飛行員,也就不得不在不太有利的情況下與美軍作戰,導致司馬文正原先製訂的戰術派不上用場。最終,司馬文正沒有尋求更有效的戰術,而是徹底修改了作戰計劃!
可以說,這樣的事情,隻會發生在二零五四年上半年。
原因很簡單:經過瓜達爾卡納爾島血戰後,中國陸戰隊掌握了運用空運力量的各種戰術技巧,運輸機在陣地上空被擊落的概率大幅度降低,營救戰術也更加有效,因此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情況。
事實上,當時司馬文正的正確做法是探尋更有效的戰術。
對付偷襲運輸機的戰術並不少,可以說非常多,而且很多戰術都能實施,實戰效果也不會差到哪裏去。比如,在運輸機起降的時候,對野戰機場附近的外圍陣地進行炮擊,還可以出動專門執行戰場壓製任務的攻擊機,以便隨時攻擊準備偷襲運輸機的美軍。此外還可以采用引誘戰術,即故意安排運輸機起降,誘使美軍來到地麵上,再用早已埋伏在附近的打擊力量消滅美軍。即便有運輸機被擊落,營救辦法也非常多,比如隻要運輸機沒有恰巧墜落到美軍地下掩體的出入口附近,就能用炮火進行封鎖,然後讓陸戰隊在彈幕的掩護下,以垂直進出的方式救走飛行員。
在後來的戰鬥中,中國陸戰隊就經常采用類似的戰術。
為此,陸戰隊還采購了大量專門用來自行這些任務的作戰裝備。比如,陸戰隊在二零五四年底訂購了一百多架用dy-1改裝而來的“超級空中炮艇”,讓其在野戰機場附近的高空巡邏,專門打擊偷襲野戰機場的敵人。這些能夠攜帶上百噸彈藥,在高空飛行十多個小時的空中炮艇具有非常恐怖的打擊能力,作戰效率也高得驚人,隻需要兩架,就能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保護一座野戰機場。到了後來,陸戰隊還采用了空軍開發的空中充電技術,讓大型空中炮艇的滯空巡邏時間延長到了數十個小時,並且專門為每一架空中炮艇配備兩個、甚至三個機組,確保其長期在空中巡邏。
問題是,在二零五四年初,司馬文正沒有這麽做。
打到四月底,陸戰隊已經損失了一百多架戰術運輸機,還有十多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被擊落。
最初的時候,這些“偶然”襲擊事件還沒有引起司馬文正重視。
當然,說是“偶然”,也不大準確,畢竟平均每天有十架戰術運輸機與一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被擊落。
隻是,跟大陸戰場上相比,這個損失速度不算快。
要知道,在伏爾加格勒戰役中,陸軍與空軍每天都要損失數十架運輸機。
直到四月三十日,美軍發動第一次大規模偷襲,才真正引起了司馬文正的重視。
有趣的是,在這次偷襲中,美軍反而沒有收到預期效果,隻擊落了兩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與四架戰術運輸機,反而有比平時高出大約一倍的美軍被擊斃,並且導致三座隱蔽得較好的地下掩體暴露,被中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摧毀,導致大約五千名美軍官兵陣亡,與大量物資損失。
當時,讓司馬文正重視這次襲擊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這兩架大型電動運輸機都是在降落的時候被擊落的,而以前美軍隻襲擊起飛的運輸機。二是在其中的一架大型電動運輸機上有一名身份特殊的陸戰隊員,即龐躍龍的小兒子龐征洋上尉。
司馬文正收到消息的時候,前去營救的陸戰隊官兵已經找到了龐征洋上尉的遺體。
從龐征洋上尉遺體的擺放姿勢來看,運輸機墜落的時候,他正在竭力讓機艙內的陸戰隊官兵保持冷靜,做好安全防護措施,而他自己沒有坐到座位上。隻是,是否坐到座位上沒有區別,因為運輸機的貨艙裏還有二百二十噸供戰術運輸機使用的燃油,墜毀的時候,燃油發生了爆燃。前去營救的陸戰隊官兵找到的隻是一百多具被燒焦了的遺體,隻能通過特製的身份牌識別官兵身份。
這件事,直接導致陸戰隊修改了運輸規範,即在運送兵員的時候,運輸機隻能運載不易爆炸與燃燒的物資。如果需要易爆易燃物資,比如彈藥、燃油、潤滑油、特種冷卻液等,就不能運載兵員。
隻是,更直接的結果就是,讓司馬文正下定決心清剿島上的美軍。
當然,向龐躍龍交代龐征洋的死因是一方麵。
要知道,龐征洋是龐躍龍的小兒子。俗話說得好,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龐征洋正是龐躍龍最喜歡的兒子。
當然,司馬文正不用為此負責。
在這場大戰中,中**隊中幾乎所有年紀在五十歲以上的將軍,都有子女、有的還是多個子女在軍隊中服役,而且在前線部隊服役的比例非常高,司馬文正的兩個兒子就分別在海軍與空軍服役,一個是驅逐艦上的航海長、一個是戰鬥機飛行員,且都在作戰部隊,隨時都有可能陣亡殉國。
事實上,龐躍龍在收到龐征洋陣亡的消息後,隻單獨呆了幾分鍾,隨即就繼續進行手頭的工作。直到數個月後,當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美軍走出地下工事,向中**隊投降後,龐躍龍才專程去了龐征洋陣亡的地點。後來,陸戰隊在這裏修建了一座陣亡烈士碑,龐征洋的名字在第三位。
當時,陣亡官兵中,還有一名陸戰隊上校與一名空軍少校。
龐躍龍沒有追究司馬文正的責任,隻是司馬文正很有壓力,因為他必須為如此多的陸戰隊官兵傷亡負責。
結果就是,司馬文正決定有係統的鏟除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美軍地下工事。
由此,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陸戰隊不再守在設置好的防禦陣地裏,等著美軍找上門來,而是主動出擊,搜尋與摧毀美軍的地下工事。
可以說,戰鬥由此變得慘烈。
當時,僅僅找到美軍地下工事,並且堵住出入口根本沒有用,因為美軍早就準備了一種特殊的地下鑽探設備,隨時能夠開辟新的通道。更重要的是,美軍有充足的電能供應,不但能保證鑽探設備正常工作,還能用來淨化空氣。也就是說,即便陸戰隊把美軍所有地下工事的出入口與通風口堵死了,也無法悶死美軍,隻會變得更加防不勝防,因為美軍隨時有可能從任何一處地點冒出來。
正是如此,陸戰隊給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美軍取了一個綽號:鼴鼠。
隻是,這是三十萬隻用高科技武器武裝起來的“鼴鼠”。
為了打擊美軍,就得徹底摧毀其地下工事。因為美軍已經無法向外界排放修築地下工事的土石,所以隻要徹底炸毀,美軍就無法修複。就算美軍想辦法修複,也會立即遭到報複性轟炸。
問題是,這就得派遣陸戰隊官兵進入美軍的地下工事,了解地下工事的結構,然後以爆破的方式加以摧毀。其他辦法,比如向美軍的地下工事裏灌入易燃易爆的氣體,再想辦法引爆,或者是使用無人戰鬥車輛運送**進去,都無法摧毀美軍的地下工事,最多隻能炸毀一部分。
要知道,美軍的大部分地下工事都是用鋼筋混凝土加固的,有極高的抗爆能力。
可以說,隻有摧毀所有主體承力結構,才能徹底摧毀美軍的地下工事,而這些承力結構都是精心設計的,一兩次大規模爆炸根本無法全部摧毀,也就隻能讓陸戰隊進去,以爆破的方式加以摧毀。
這樣一來,就得讓陸戰隊官兵在美軍熟悉的環境下作戰。
結果可想而知,這場戰役不血流成河才是怪事。
可以說,這場戰役沒有演變成中國陸戰隊的硫黃島戰役,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中國陸戰隊能用僅相當於美軍三分之一的傷亡代價攻占瓜達爾卡納爾島,除了陸戰隊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之外,主要就是陸戰隊官兵的素質比較高,即便是新兵,也要在訓練營裏呆滿一年才會分到作戰部隊。要知道,當時陸軍新兵的培訓周期還不到半年,而美軍陸戰隊的培訓周期也隻有半年左右。
隻是,花如此高的代價來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是否值得,確實值得商榷。
事實上,戰略決策失誤,絕對不是瓜達爾卡納爾島血戰的根本原因。
準確的說,不是唯一的原因。[.]
在戰爭史上,因為戰略決策錯誤而導致失敗的戰例非常多,但是也有很多戰役是在戰略決策失誤的情況下打贏了的,還有更多的戰役在戰略決策完全正確的情況下,遭受了莫名其妙的慘敗。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戰術不當才是瓜達爾卡納爾島血戰的主要原因,至少是頭號因素。
當時,導致陸戰隊離開設定好的陣地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被擊落的運輸機落在美軍控製的地區,結果陸戰隊不得不冒著很大的風險去營救飛行員,也就不得不在不太有利的情況下與美軍作戰,導致司馬文正原先製訂的戰術派不上用場。最終,司馬文正沒有尋求更有效的戰術,而是徹底修改了作戰計劃!
可以說,這樣的事情,隻會發生在二零五四年上半年。
原因很簡單:經過瓜達爾卡納爾島血戰後,中國陸戰隊掌握了運用空運力量的各種戰術技巧,運輸機在陣地上空被擊落的概率大幅度降低,營救戰術也更加有效,因此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情況。
事實上,當時司馬文正的正確做法是探尋更有效的戰術。
對付偷襲運輸機的戰術並不少,可以說非常多,而且很多戰術都能實施,實戰效果也不會差到哪裏去。比如,在運輸機起降的時候,對野戰機場附近的外圍陣地進行炮擊,還可以出動專門執行戰場壓製任務的攻擊機,以便隨時攻擊準備偷襲運輸機的美軍。此外還可以采用引誘戰術,即故意安排運輸機起降,誘使美軍來到地麵上,再用早已埋伏在附近的打擊力量消滅美軍。即便有運輸機被擊落,營救辦法也非常多,比如隻要運輸機沒有恰巧墜落到美軍地下掩體的出入口附近,就能用炮火進行封鎖,然後讓陸戰隊在彈幕的掩護下,以垂直進出的方式救走飛行員。
在後來的戰鬥中,中國陸戰隊就經常采用類似的戰術。
為此,陸戰隊還采購了大量專門用來自行這些任務的作戰裝備。比如,陸戰隊在二零五四年底訂購了一百多架用dy-1改裝而來的“超級空中炮艇”,讓其在野戰機場附近的高空巡邏,專門打擊偷襲野戰機場的敵人。這些能夠攜帶上百噸彈藥,在高空飛行十多個小時的空中炮艇具有非常恐怖的打擊能力,作戰效率也高得驚人,隻需要兩架,就能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保護一座野戰機場。到了後來,陸戰隊還采用了空軍開發的空中充電技術,讓大型空中炮艇的滯空巡邏時間延長到了數十個小時,並且專門為每一架空中炮艇配備兩個、甚至三個機組,確保其長期在空中巡邏。
問題是,在二零五四年初,司馬文正沒有這麽做。
打到四月底,陸戰隊已經損失了一百多架戰術運輸機,還有十多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被擊落。
最初的時候,這些“偶然”襲擊事件還沒有引起司馬文正重視。
當然,說是“偶然”,也不大準確,畢竟平均每天有十架戰術運輸機與一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被擊落。
隻是,跟大陸戰場上相比,這個損失速度不算快。
要知道,在伏爾加格勒戰役中,陸軍與空軍每天都要損失數十架運輸機。
直到四月三十日,美軍發動第一次大規模偷襲,才真正引起了司馬文正的重視。
有趣的是,在這次偷襲中,美軍反而沒有收到預期效果,隻擊落了兩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與四架戰術運輸機,反而有比平時高出大約一倍的美軍被擊斃,並且導致三座隱蔽得較好的地下掩體暴露,被中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摧毀,導致大約五千名美軍官兵陣亡,與大量物資損失。
當時,讓司馬文正重視這次襲擊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這兩架大型電動運輸機都是在降落的時候被擊落的,而以前美軍隻襲擊起飛的運輸機。二是在其中的一架大型電動運輸機上有一名身份特殊的陸戰隊員,即龐躍龍的小兒子龐征洋上尉。
司馬文正收到消息的時候,前去營救的陸戰隊官兵已經找到了龐征洋上尉的遺體。
從龐征洋上尉遺體的擺放姿勢來看,運輸機墜落的時候,他正在竭力讓機艙內的陸戰隊官兵保持冷靜,做好安全防護措施,而他自己沒有坐到座位上。隻是,是否坐到座位上沒有區別,因為運輸機的貨艙裏還有二百二十噸供戰術運輸機使用的燃油,墜毀的時候,燃油發生了爆燃。前去營救的陸戰隊官兵找到的隻是一百多具被燒焦了的遺體,隻能通過特製的身份牌識別官兵身份。
這件事,直接導致陸戰隊修改了運輸規範,即在運送兵員的時候,運輸機隻能運載不易爆炸與燃燒的物資。如果需要易爆易燃物資,比如彈藥、燃油、潤滑油、特種冷卻液等,就不能運載兵員。
隻是,更直接的結果就是,讓司馬文正下定決心清剿島上的美軍。
當然,向龐躍龍交代龐征洋的死因是一方麵。
要知道,龐征洋是龐躍龍的小兒子。俗話說得好,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龐征洋正是龐躍龍最喜歡的兒子。
當然,司馬文正不用為此負責。
在這場大戰中,中**隊中幾乎所有年紀在五十歲以上的將軍,都有子女、有的還是多個子女在軍隊中服役,而且在前線部隊服役的比例非常高,司馬文正的兩個兒子就分別在海軍與空軍服役,一個是驅逐艦上的航海長、一個是戰鬥機飛行員,且都在作戰部隊,隨時都有可能陣亡殉國。
事實上,龐躍龍在收到龐征洋陣亡的消息後,隻單獨呆了幾分鍾,隨即就繼續進行手頭的工作。直到數個月後,當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美軍走出地下工事,向中**隊投降後,龐躍龍才專程去了龐征洋陣亡的地點。後來,陸戰隊在這裏修建了一座陣亡烈士碑,龐征洋的名字在第三位。
當時,陣亡官兵中,還有一名陸戰隊上校與一名空軍少校。
龐躍龍沒有追究司馬文正的責任,隻是司馬文正很有壓力,因為他必須為如此多的陸戰隊官兵傷亡負責。
結果就是,司馬文正決定有係統的鏟除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美軍地下工事。
由此,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陸戰隊不再守在設置好的防禦陣地裏,等著美軍找上門來,而是主動出擊,搜尋與摧毀美軍的地下工事。
可以說,戰鬥由此變得慘烈。
當時,僅僅找到美軍地下工事,並且堵住出入口根本沒有用,因為美軍早就準備了一種特殊的地下鑽探設備,隨時能夠開辟新的通道。更重要的是,美軍有充足的電能供應,不但能保證鑽探設備正常工作,還能用來淨化空氣。也就是說,即便陸戰隊把美軍所有地下工事的出入口與通風口堵死了,也無法悶死美軍,隻會變得更加防不勝防,因為美軍隨時有可能從任何一處地點冒出來。
正是如此,陸戰隊給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美軍取了一個綽號:鼴鼠。
隻是,這是三十萬隻用高科技武器武裝起來的“鼴鼠”。
為了打擊美軍,就得徹底摧毀其地下工事。因為美軍已經無法向外界排放修築地下工事的土石,所以隻要徹底炸毀,美軍就無法修複。就算美軍想辦法修複,也會立即遭到報複性轟炸。
問題是,這就得派遣陸戰隊官兵進入美軍的地下工事,了解地下工事的結構,然後以爆破的方式加以摧毀。其他辦法,比如向美軍的地下工事裏灌入易燃易爆的氣體,再想辦法引爆,或者是使用無人戰鬥車輛運送**進去,都無法摧毀美軍的地下工事,最多隻能炸毀一部分。
要知道,美軍的大部分地下工事都是用鋼筋混凝土加固的,有極高的抗爆能力。
可以說,隻有摧毀所有主體承力結構,才能徹底摧毀美軍的地下工事,而這些承力結構都是精心設計的,一兩次大規模爆炸根本無法全部摧毀,也就隻能讓陸戰隊進去,以爆破的方式加以摧毀。
這樣一來,就得讓陸戰隊官兵在美軍熟悉的環境下作戰。
結果可想而知,這場戰役不血流成河才是怪事。
可以說,這場戰役沒有演變成中國陸戰隊的硫黃島戰役,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中國陸戰隊能用僅相當於美軍三分之一的傷亡代價攻占瓜達爾卡納爾島,除了陸戰隊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之外,主要就是陸戰隊官兵的素質比較高,即便是新兵,也要在訓練營裏呆滿一年才會分到作戰部隊。要知道,當時陸軍新兵的培訓周期還不到半年,而美軍陸戰隊的培訓周期也隻有半年左右。
隻是,花如此高的代價來攻打瓜達爾卡納爾島是否值得,確實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