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隆帝這一著急,先前還有些影子的佳句,更是忘得一幹二淨。
眼見今日難免大丟臉麵,本是心情甚好的慶隆帝,便自興致大失,一張臉漸至陰沉下去,憋著氣飲起悶酒來。
忽而見得聖上沒了好臉色,在座之人俱是人精,眼珠一轉已然明悟其中的緣由。隻是這慶隆帝忘了詩詞,正自氣悶不快,便讓這禦宴的氣氛頃刻降溫,寂靜間人人悶頭飲酒,卻是誰也不敢在這時節出聲,以免做了出頭鳥,話多說錯,不知何故興許便會觸及龍須。
此時此刻,膽敢說話的莫非慶隆帝至親,但那皇後喜佛,說白了性子淡漠,自是不好管這些個俗塵世事,為圖打破這僵局,眾人希望便自落到了太子身上。隻是太子今年不過五歲出頭,一張小臉此時兀自繃緊,蹙眉似有疑難,一看便知指望不上了,便讓眾位皇子、重臣極是失望。
卻說這慶隆帝早早立下太子,但得他大冥朱氏血脈涼薄,先立長子未得六歲便自早夭。
後立那二子倒是好命,身強體壯又自天資聰穎,但凡太師教授文理,必定大讚此乃明君之相。奈何這慶隆帝二子貪玩成性,活到弱冠之後,受封做得太子不過年餘,卻是一日在宮中縱馬狂奔,以為玩樂。
也是湊巧,那一日清晨慶隆帝難得自他那溫柔鄉醒來,兀自覺著生龍活虎一般,龍陽亢奮又要連番操伐。奈何他夜宿這鳴鳳閣上下,上至妃子下至宮女皆俱不堪一戰,見他起身便自嬌呼、驚慌,連番討饒,令慶隆帝甚覺不快,冷著臉披上龍袍,怒哼一聲便自出宮,想要尋個別的宮閣再行盡興。
他這剛一踏出鳴鳳閣的大門,便自見得那年不過十七的太子,騎著匹汗血寶馬在宮內策韁疾馳,大呼小叫正好從他麵前奔過。這便如火上澆油,讓慶隆帝那不滿之情升做怒火,瞪著那太子背影便是一聲怒喝。
“孽子!還不速速給我下馬來!你身為儲君,不在東宮勤於學業,反倒在朕宮裏放浪形骸,成何體……”
慶隆帝話音未落,卻見太子聽得他怒喝渾身一個哆嗦,竟從那馬背上顛了下去。落馬又自馬失前蹄,那金鐵所鑄的鐵蹄狂奔踏下,太子未得驚呼出聲,已然被一蹄子將腦袋踩得紅白四濺,小命嗚呼。
這一幕實在陰差陽錯,饒是慶隆帝亦驚愕當場,回神後掩麵慟哭。但得這又無氣運的短命太子,在史上隻留下一句“品行不端,落馬殞命”之言,卻也沒那做皇帝的命。
隻是如此一來,那太子儲君的位子,又讓慶隆帝犯了難。
他身子骨本就薄弱,其後荒淫使得腎精幹涸,此時所生皇子算上庶出、嫡出,亦不過六人。這六人最大的乃是個庶出皇子,並非正宮所生,年過十八猶自唯唯諾諾,資質愚鈍,且又是庶出,自然不做考慮。
論起正宮所生,卻僅有二子,最小那位剛過歲餘,自是難當重任。是以慶隆帝思來想去,似是僅有那剛滿三歲的嫡出皇子朱言鈞,接任這太子之位才算名正言順。
隻是這立儲事關家門國運,卻也絲毫馬虎不得,若要如此按資排輩,便讓慶隆帝將這江山放心交給一個三歲小兒,饒是慶隆帝也不敢這般輕率。假使這朱言鈞日後昏庸無道,葬送了他大冥朱家的天下,慶隆帝哪怕辭世,也怕無顏麵對列祖列宗。
是以慶隆帝暗下對這朱言鈞考校一番,但覺這孩兒雖說年幼,但靈性聰穎,又自乖巧懂事,才讓慶隆帝略覺放心。隻是他實在怕了命數多變,於是這朱言鈞也隻得“暫代太子”之位,想來在慶隆帝有生之年,還要對這“暫代太子”多多考校,亦存著欲更替能容易些的心思。
所以說這朱言鈞,雖說撿了便宜混得個太子之位,也是福禍相依,難說好壞。隻是朱言鈞年歲尚幼,哪怕自幼聰智過人,對這事情亦是懵懵懂懂,隻知自家有位皇兄身故,他接了個家裏大哥的位子,多餘的便也所知不多了。
時隔兩年,這朱言鈞已有五歲。接任太子之位兩年裏,他倒也極力做出身為大哥的模範榜樣,小小年紀頗為沉穩,勤於學業,不喜玩樂,倒也有幾分儲君的風範,據說深得慶隆帝喜愛。
此時中秋團圓佳節,偏遇得聖上丟了顏麵,心裏不大痛快,照說這位少年老成的太子應該明白各中原委,也該適時將話題引開,嬉笑打諢一番,興許便能將這僵局揭過。卻不知為何,太子朱言鈞小眉頭緊蹙,坐在慶隆帝身畔一言不發,誰也不知他這裏又出了何等狀況,自有重臣難免失望。
反倒是那喝著悶酒的慶隆帝,此時也發覺因為自家所引發的清冷,又自覺著過意不去。他正要強顏歡笑揭過這一茬,再續這中秋團圓的熱鬧,哪曉得一抬眼見得古怪一幕,不免暗自輕咦。
卻見那門口站著個麵貌清秀稚嫩的小太監,也不知是否端著禦酒站得太久,便在暗地裏偷偷活動手腳。但見這估摸著十餘歲的小太監,此時卻佯作老成模樣,搖頭擺尾的神情在慶隆帝看來極是滑稽、可愛,逗得慶隆帝亦是忍不住展顏而笑。
隻是笑過之後,卻見那小太監又自徐徐將那古怪行徑重複了一遍,更引得慶隆帝驚奇不已,其後迷茫,隨即似有所悟,深深看了那小太監一眼,目光似有感激、讚歎之意。
慶隆帝忽而哈哈大笑,道:“時逢佳節,難得團圓、熱鬧,朕一時有感,本欲應景作詩一首,以賀這難得的良辰美景。但得要出口時,卻又覺著天子之口,所言便應是絕世佳句,才不負朕之文采。這麽一想,便覺著該斟字酌句一番,再出口才能贏個滿堂彩,便自耽擱了片刻。而今借酒醒神,朕這一首好詩總算有了眉目,諸位權且聽來……”
他瞥眼再朝那小太監偷偷看去,見得這小太監先是仰頭凝視那圓月,繼而放目遠眺,手指比劃九數,立時吟聲道:“明月霞光遍九……州!”
吟完一句,他自是急忙再看向那小太監,又見小太監望向花叢,深吸一口氣,閉目做陶醉模樣。慶隆帝這便又自醒悟,朗聲道:“花香四溢沁人心……”
他話音未落,那小太監反朝他深深看了一眼,又自瞥了眼他身畔太子,隨即目光徐徐掃過滿堂在座。
“一家老少堂前聚!”
小太監舉起手上托盤的禦酒佯作飲酒狀,繼而痛快露笑,遙指遠處又自輕拍自家胸膛。
這前麵的示意倒是顯而易見,但得那遙指遠處又自輕拍胸口的動作,卻讓慶隆帝蹙眉不解。隻是此刻耽擱不得,他竟也能靈光一現,大笑圓了這最後一句,“美酒禦釀飲數斤!”
“明月霞光遍九州,花香四溢沁人心,一家老少堂前聚,美酒禦釀飲數斤。”
高拱沉吟一遍,頓時讚歎道:“好!好詩!片刻間竟得如此絕句,將這時光景敘得淋漓盡致,聖上果然文采斐然!好詩啊!”
有他起頭,餘下皇子與大臣也便紛紛開口應和,將這慶隆帝所“做”的詩句誇得天上地下,驚世絕俗,自然更讓慶隆帝龍顏大悅,使得這中秋團圓的氣氛,再度熱鬧開來。
唯有慶隆帝身畔的朱言鈞,小臉氣惱地瞪著那門腳小太監,將自家琢磨出的詩句又自憋進了心底,自此便對這壞事的太監懷恨在心了。
而這門腳替慶隆帝解圍的小太監,自是那付延遺下之子付彥章,甚或是如今皇後青睞的小太監滬彥。他卻未曾留意到那太子的忿恨目光,隻是心想自家這一首好詩,被那慶隆帝篡改得麵目全非,難免心中歎息不已。
那最後一句明明該是“美酒玉釀匯古今”,如此才得詩意深遠悠長,稱得上當世佳作。但得慶隆帝卻會錯了意,改作“美酒禦釀飲數斤”,登時將這一首好詩的意境摧毀殆盡,淪為嬉言凡物。這實在讓滬彥深覺惋惜,遺憾之餘,難免對這不學無術的慶隆帝越發鄙夷、憎惡,自也未去留意那太子的目光了。
這一年已是慶隆曆二十七年,入了慶隆帝龍眼的滬彥,還不滿十四歲。有得這事情,便讓慶隆帝總算留意到這聰穎非常、頗有文采的小太監滬彥,暗中差使東廠番子去查實了滬彥家世之後,便親口將這滬彥從皇後身邊要了過去,讓其伺候自家起居之事。
倏忽過去七年,時值慶隆三十四年開春,伺候了慶隆帝足足七年的小太監滬彥,已然是二十歲出頭的俊俏太監了。
慶隆三十四年開春,才過完春節,司禮監便有位秉筆大太監想要告老。
這老太監卻也是慶隆帝身邊老人,跟了慶隆帝大半輩子,如今已是年過古稀,身子骨漸至不支,已然不堪重任。慶隆帝為人仁厚,聽他告老後便自緬懷其功德,恩準他退職養老。
其後這司禮監秉筆大太監一職的歸屬,慶隆帝問起周遭老太監,竟是人人對這滬彥讚不絕口。
為何諸多老太監對滬彥如此抬愛,卻是滬彥會做人,逢年過節必定送上厚禮,路上遇得猶自恭謹有禮,讓諸位老太監皆對他喜愛非常,自然也便不吝成人之美,關鍵時刻替他說上兩句好話了。
慶隆帝兀自琢磨之後,也覺著這小太監滬彥雖說年紀尚小,但頗有才能,又能體會聖意,正是最佳人選,便自樂得做個順水人情,讓這滬彥做了大冥史上最年輕的秉筆大太監。
想必慶隆帝斷斷未曾料到,他這順手為之的舉動,卻是生生將自家送上了死路。
眼見今日難免大丟臉麵,本是心情甚好的慶隆帝,便自興致大失,一張臉漸至陰沉下去,憋著氣飲起悶酒來。
忽而見得聖上沒了好臉色,在座之人俱是人精,眼珠一轉已然明悟其中的緣由。隻是這慶隆帝忘了詩詞,正自氣悶不快,便讓這禦宴的氣氛頃刻降溫,寂靜間人人悶頭飲酒,卻是誰也不敢在這時節出聲,以免做了出頭鳥,話多說錯,不知何故興許便會觸及龍須。
此時此刻,膽敢說話的莫非慶隆帝至親,但那皇後喜佛,說白了性子淡漠,自是不好管這些個俗塵世事,為圖打破這僵局,眾人希望便自落到了太子身上。隻是太子今年不過五歲出頭,一張小臉此時兀自繃緊,蹙眉似有疑難,一看便知指望不上了,便讓眾位皇子、重臣極是失望。
卻說這慶隆帝早早立下太子,但得他大冥朱氏血脈涼薄,先立長子未得六歲便自早夭。
後立那二子倒是好命,身強體壯又自天資聰穎,但凡太師教授文理,必定大讚此乃明君之相。奈何這慶隆帝二子貪玩成性,活到弱冠之後,受封做得太子不過年餘,卻是一日在宮中縱馬狂奔,以為玩樂。
也是湊巧,那一日清晨慶隆帝難得自他那溫柔鄉醒來,兀自覺著生龍活虎一般,龍陽亢奮又要連番操伐。奈何他夜宿這鳴鳳閣上下,上至妃子下至宮女皆俱不堪一戰,見他起身便自嬌呼、驚慌,連番討饒,令慶隆帝甚覺不快,冷著臉披上龍袍,怒哼一聲便自出宮,想要尋個別的宮閣再行盡興。
他這剛一踏出鳴鳳閣的大門,便自見得那年不過十七的太子,騎著匹汗血寶馬在宮內策韁疾馳,大呼小叫正好從他麵前奔過。這便如火上澆油,讓慶隆帝那不滿之情升做怒火,瞪著那太子背影便是一聲怒喝。
“孽子!還不速速給我下馬來!你身為儲君,不在東宮勤於學業,反倒在朕宮裏放浪形骸,成何體……”
慶隆帝話音未落,卻見太子聽得他怒喝渾身一個哆嗦,竟從那馬背上顛了下去。落馬又自馬失前蹄,那金鐵所鑄的鐵蹄狂奔踏下,太子未得驚呼出聲,已然被一蹄子將腦袋踩得紅白四濺,小命嗚呼。
這一幕實在陰差陽錯,饒是慶隆帝亦驚愕當場,回神後掩麵慟哭。但得這又無氣運的短命太子,在史上隻留下一句“品行不端,落馬殞命”之言,卻也沒那做皇帝的命。
隻是如此一來,那太子儲君的位子,又讓慶隆帝犯了難。
他身子骨本就薄弱,其後荒淫使得腎精幹涸,此時所生皇子算上庶出、嫡出,亦不過六人。這六人最大的乃是個庶出皇子,並非正宮所生,年過十八猶自唯唯諾諾,資質愚鈍,且又是庶出,自然不做考慮。
論起正宮所生,卻僅有二子,最小那位剛過歲餘,自是難當重任。是以慶隆帝思來想去,似是僅有那剛滿三歲的嫡出皇子朱言鈞,接任這太子之位才算名正言順。
隻是這立儲事關家門國運,卻也絲毫馬虎不得,若要如此按資排輩,便讓慶隆帝將這江山放心交給一個三歲小兒,饒是慶隆帝也不敢這般輕率。假使這朱言鈞日後昏庸無道,葬送了他大冥朱家的天下,慶隆帝哪怕辭世,也怕無顏麵對列祖列宗。
是以慶隆帝暗下對這朱言鈞考校一番,但覺這孩兒雖說年幼,但靈性聰穎,又自乖巧懂事,才讓慶隆帝略覺放心。隻是他實在怕了命數多變,於是這朱言鈞也隻得“暫代太子”之位,想來在慶隆帝有生之年,還要對這“暫代太子”多多考校,亦存著欲更替能容易些的心思。
所以說這朱言鈞,雖說撿了便宜混得個太子之位,也是福禍相依,難說好壞。隻是朱言鈞年歲尚幼,哪怕自幼聰智過人,對這事情亦是懵懵懂懂,隻知自家有位皇兄身故,他接了個家裏大哥的位子,多餘的便也所知不多了。
時隔兩年,這朱言鈞已有五歲。接任太子之位兩年裏,他倒也極力做出身為大哥的模範榜樣,小小年紀頗為沉穩,勤於學業,不喜玩樂,倒也有幾分儲君的風範,據說深得慶隆帝喜愛。
此時中秋團圓佳節,偏遇得聖上丟了顏麵,心裏不大痛快,照說這位少年老成的太子應該明白各中原委,也該適時將話題引開,嬉笑打諢一番,興許便能將這僵局揭過。卻不知為何,太子朱言鈞小眉頭緊蹙,坐在慶隆帝身畔一言不發,誰也不知他這裏又出了何等狀況,自有重臣難免失望。
反倒是那喝著悶酒的慶隆帝,此時也發覺因為自家所引發的清冷,又自覺著過意不去。他正要強顏歡笑揭過這一茬,再續這中秋團圓的熱鬧,哪曉得一抬眼見得古怪一幕,不免暗自輕咦。
卻見那門口站著個麵貌清秀稚嫩的小太監,也不知是否端著禦酒站得太久,便在暗地裏偷偷活動手腳。但見這估摸著十餘歲的小太監,此時卻佯作老成模樣,搖頭擺尾的神情在慶隆帝看來極是滑稽、可愛,逗得慶隆帝亦是忍不住展顏而笑。
隻是笑過之後,卻見那小太監又自徐徐將那古怪行徑重複了一遍,更引得慶隆帝驚奇不已,其後迷茫,隨即似有所悟,深深看了那小太監一眼,目光似有感激、讚歎之意。
慶隆帝忽而哈哈大笑,道:“時逢佳節,難得團圓、熱鬧,朕一時有感,本欲應景作詩一首,以賀這難得的良辰美景。但得要出口時,卻又覺著天子之口,所言便應是絕世佳句,才不負朕之文采。這麽一想,便覺著該斟字酌句一番,再出口才能贏個滿堂彩,便自耽擱了片刻。而今借酒醒神,朕這一首好詩總算有了眉目,諸位權且聽來……”
他瞥眼再朝那小太監偷偷看去,見得這小太監先是仰頭凝視那圓月,繼而放目遠眺,手指比劃九數,立時吟聲道:“明月霞光遍九……州!”
吟完一句,他自是急忙再看向那小太監,又見小太監望向花叢,深吸一口氣,閉目做陶醉模樣。慶隆帝這便又自醒悟,朗聲道:“花香四溢沁人心……”
他話音未落,那小太監反朝他深深看了一眼,又自瞥了眼他身畔太子,隨即目光徐徐掃過滿堂在座。
“一家老少堂前聚!”
小太監舉起手上托盤的禦酒佯作飲酒狀,繼而痛快露笑,遙指遠處又自輕拍自家胸膛。
這前麵的示意倒是顯而易見,但得那遙指遠處又自輕拍胸口的動作,卻讓慶隆帝蹙眉不解。隻是此刻耽擱不得,他竟也能靈光一現,大笑圓了這最後一句,“美酒禦釀飲數斤!”
“明月霞光遍九州,花香四溢沁人心,一家老少堂前聚,美酒禦釀飲數斤。”
高拱沉吟一遍,頓時讚歎道:“好!好詩!片刻間竟得如此絕句,將這時光景敘得淋漓盡致,聖上果然文采斐然!好詩啊!”
有他起頭,餘下皇子與大臣也便紛紛開口應和,將這慶隆帝所“做”的詩句誇得天上地下,驚世絕俗,自然更讓慶隆帝龍顏大悅,使得這中秋團圓的氣氛,再度熱鬧開來。
唯有慶隆帝身畔的朱言鈞,小臉氣惱地瞪著那門腳小太監,將自家琢磨出的詩句又自憋進了心底,自此便對這壞事的太監懷恨在心了。
而這門腳替慶隆帝解圍的小太監,自是那付延遺下之子付彥章,甚或是如今皇後青睞的小太監滬彥。他卻未曾留意到那太子的忿恨目光,隻是心想自家這一首好詩,被那慶隆帝篡改得麵目全非,難免心中歎息不已。
那最後一句明明該是“美酒玉釀匯古今”,如此才得詩意深遠悠長,稱得上當世佳作。但得慶隆帝卻會錯了意,改作“美酒禦釀飲數斤”,登時將這一首好詩的意境摧毀殆盡,淪為嬉言凡物。這實在讓滬彥深覺惋惜,遺憾之餘,難免對這不學無術的慶隆帝越發鄙夷、憎惡,自也未去留意那太子的目光了。
這一年已是慶隆曆二十七年,入了慶隆帝龍眼的滬彥,還不滿十四歲。有得這事情,便讓慶隆帝總算留意到這聰穎非常、頗有文采的小太監滬彥,暗中差使東廠番子去查實了滬彥家世之後,便親口將這滬彥從皇後身邊要了過去,讓其伺候自家起居之事。
倏忽過去七年,時值慶隆三十四年開春,伺候了慶隆帝足足七年的小太監滬彥,已然是二十歲出頭的俊俏太監了。
慶隆三十四年開春,才過完春節,司禮監便有位秉筆大太監想要告老。
這老太監卻也是慶隆帝身邊老人,跟了慶隆帝大半輩子,如今已是年過古稀,身子骨漸至不支,已然不堪重任。慶隆帝為人仁厚,聽他告老後便自緬懷其功德,恩準他退職養老。
其後這司禮監秉筆大太監一職的歸屬,慶隆帝問起周遭老太監,竟是人人對這滬彥讚不絕口。
為何諸多老太監對滬彥如此抬愛,卻是滬彥會做人,逢年過節必定送上厚禮,路上遇得猶自恭謹有禮,讓諸位老太監皆對他喜愛非常,自然也便不吝成人之美,關鍵時刻替他說上兩句好話了。
慶隆帝兀自琢磨之後,也覺著這小太監滬彥雖說年紀尚小,但頗有才能,又能體會聖意,正是最佳人選,便自樂得做個順水人情,讓這滬彥做了大冥史上最年輕的秉筆大太監。
想必慶隆帝斷斷未曾料到,他這順手為之的舉動,卻是生生將自家送上了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