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好看的小說,txt下載~請上~吾讀小說網~~


    (轉載自網絡,供書友欣賞)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從一個社會最底層的赤貧的牧童,無依無靠的有方僧人,最後成就了帝業,這是一個大家都在思索的問題。他憑借了什麽得到成功呢?有一種傳說,說他身邊有一個神秘人物,這個人物是誰?就是劉伯溫,劉基。那麽劉伯溫劉基是怎麽樣一個人?他怎麽樣出的山呢?關於劉伯溫有很多神話和傳說。[


    傳說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會算,料事如神。劉伯文隱居在山中,在天下大亂之時沒有出山,他在山中對著山坐著在思考,忽然見到山上有幾個字――“山為基開”,說這個山為劉基而開。他走上前去,這個山開了一道門,他再敲敲這扇門,這個門又打開了,隻見裏麵躺著一個道士模樣的人,頭枕著一部兵書,他不用看知道這個人來的是劉基,因為“山為基開”嘛。別人是來不了的。他就說話了,說我這枕著一部兵書,如果你明天早上能夠把這個兵書背下來我就把兵法全部傳授給你。劉基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第二天早晨兵書背下來了,於是這個道人原原本本把兵法傳授給了劉基,劉基從此料事如神。


    *劉伯溫在中國民間的傳說裏幾乎是半個神仙,他的料事如神、能掐會算、呼風喚雨幾乎讓他變得神乎其神。那麽劉伯溫真的就是如此神奇嗎?在真實的曆史中,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既然他如此的神奇,幹嗎又非要到朱元璋的手下,聽從朱元璋的命令呢?


    朱元璋成功秘訣之一網羅天下名士


    真正的劉基出山是朱元璋在打下金華以後,聽說有浙東的四先生,這四個先生當時是天下名士,其中就有劉基。他首先派人送去禮物請劉基出山,劉基婉言拒絕,後來又一再請人寫信懇請劉基出山,劉基就接受了聘請,來到朱元璋的軍中。這個四先生,四位名士都是誰呢?一個就是青田的劉基劉伯溫,第二個就是龍泉的章溢,第三就是麗水的葉琛,還有一個是浦江的宋濂。這四個人號稱名士,朱元璋要得天下,要網羅天下名士,這四個人來到朱元璋的軍中,朱元璋對他們說了一句話,說什麽呢?說“我為天下,屈四先生”,這話是什麽意思,說我請你們幾位出山,委屈你們了,我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天下老百姓委屈你們自己。為什麽這樣說呢,現在看來聽到這個話我們感到朱元璋是悲天憫人呐,有同情老百姓這個情懷,是不是跟他曾經當過和尚心裏慈善有關係啊。朱元璋本身出身貧寒,他一定不願意讓老百姓也過這樣貧寒的生活,當他自己是一個貧寒的牧童,或者是無倚無靠的遊方僧的時候,他的最高的理想是解決他的生計問題,要吃飯。當他有了一定的權力的時候他要建立自己的事業,當他事業有一定規模的時候他要實現他的理想,這個時候朱元璋的心懷已經豁然開朗了。不是簡單的亂民的首領,去為了吃飯去投軍,不是,他有他的治國理想。


    《明史》對於劉基和朱元璋的關係,和劉基的作用是怎麽評價的呢?有這樣幾句話,我念給大家:“帝查其誠,任以心膂”。朱元璋看到劉基的忠誠,就把他當作主心骨,當作心腹,“心”是心,“膂”是脊背,任以心膂。那劉基怎麽對朱元璋呢,也有兩句話:劉“基亦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劉基心裏想我能夠遇到朱元璋這樣一個明主真實千載難逢,“不世遇”,不是說經常可以遇到的,於是他就知無不言,遇到急難的時候勇氣奮發,什麽事情都敢於承擔,敢於衝上前去。“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有多困難的事到他那兒一下擺平,別人不能夠猜測或者推測他的心腹,就是他盤算得非常深,有很多謀略。正是因為他在朱元璋軍中發揮過很重要的作用,能夠在很多關鍵的時刻幫助朱元璋解決危難,所以對他的傳說是越來越神,就把他神話了。


    *朱元璋畢竟曾經還隻是一個牧童,他手下的大臣和部隊比其其他的各路紅巾軍,實在是太單薄了。但是一直想擊敗其他對手,並且****元朝奪取天下的朱元璋該怎麽辦?他又為什麽在勢單力薄的時候,就找這麽多不會扛搶打仗的讀書人來部隊裏呢?


    其實,在朱元璋的隊伍當中還有不少的讀書人,這些《》到朱元璋的事業在起步,為朱元璋出謀劃策。第一個來到朱元璋隊伍當中的讀書人是誰呢,是馮國用兄弟兩個人,馮國用兄弟兩個人來到朱元璋的隊伍的時候是在朱元璋打下定遠的時候。當時紅進軍可以說是烏合之眾,沒有紀律缺乏理想,馮國用兄弟就向朱元璋進言:“有勢者強,有德者昌”,有勢力你可以做到一個強人,你可以稱霸一方,但是你必須有德,有了德才能夠昌,才能夠發達,才能夠成就大事。那麽什麽是德?得是跟勢相比的,一個是力量,一個是道德,一個精神。德就是不殺人,行仁義,不搶掠,不殺人,不掠婦女,刑仁義。行仁義才能收天下之心,你才能成就大業,如果你僅憑力量你稱霸一方,最終成不了大事。朱元璋聽到這裏也是豁然開朗,這和紅巾軍以前的燒殺、搶糧食、搶財富大家很快活不一樣了。馮國用兄弟的建議,使這些紅巾軍的將領們樹立了更加遠大的理想。


    *有了許多的幫手,朱元璋還得需要很長的時間和許多的步驟才能登上皇帝的寶座。在中國曆史上,一直流傳著朱元璋憑借著九個字開創大明277年帝業的說法,不過,讓人疑惑的是,區區九個字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竟然可以成就一代王朝!那麽這九個字究竟是什麽?它有那麽神奇嗎?


    朱元璋成功秘訣之二恪守九字方針


    mao主席非常喜歡讀曆史,特別喜歡讀《明史》,他在曆史當中得到了很多啟示,運用到現實的政治社會生活當中來。(20世紀60年代中期,當時是世界風雲變幻,國際形勢非常複雜。mao澤東提出來九個字:“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這九個字指導當時的政治生活和國際關係,使中國立於不敗之地。這九個字怎麽來的呢?這九個字就是從當年朱元璋成功的經驗當中來。那麽朱元璋這九個字又是從哪裏來的呢?是學士朱升給他進獻的。


    至正十七年朱元璋打下了徽州,聽到當地有一位著名的學士叫做朱升,親自到他家裏去聘請。朱升為朱元璋進獻了九字三句話,這九字三句話是什麽?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個字朱元璋牢牢記在心裏,被他奉為箴言,最後按照九個字的策略一步一步奪取了天下。這九個字這麽簡單,有這麽豐富的內涵嗎?


    “高築牆”是什麽意思?高築牆,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朱元璋奪取了應天以後,在應天大造城池、宮闕,這一點也是和當年劉邦學習的。劉邦在天下未定的時候救開始建他的宮城,建他的都城。(朱元璋以應天為中心,向東擴展,逐漸控製浙東,強化他的根據地。“高築牆”是一個廣義的說法,不一定非要築牆,確實也築了牆,但是實質內容是加強根據地,保護他的根據地,不要丟掉根據地。高築牆,不要讓人家來侵犯、搶奪。


    “廣積糧”,軍隊作戰要吃飯啊,一定要有糧食,無糧不穩,有糧心裏踏實。很多人進來當兵是為什麽,是為了吃飯。你沒有糧餉,這個仗怎麽打?但是僅僅有糧食還不夠充實,所以“廣積糧”它的含義就是加強你的經濟實力,隻有加強了經濟實力,才能夠使你立於不敗之地。朱元璋在“廣積糧”上采取了些什麽措施呢?軍隊要作戰,沒有糧是不成,那麽在紅巾軍早期作戰,它的糧餉怎麽得到呢?就是向各地征糧,你不搶糧食。就是征糧,但是征糧老百姓也有很多負擔。一個叫唐仲實的儒者來到朱元璋軍中,他給朱元璋說,他說我看到你們的軍隊行仁義,不搶糧食,不搶東西,但是你們打仗到各地征糧,百姓的負擔也很重啊。朱元璋就回答說,我征的糧食不是為了我自己,我是為了軍隊。這個唐仲實說這也不行,你一定要另想辦法。於是朱元璋就在軍隊裏麵設了一個都水營田司,屯田種地,興修水利,一年下來有了收獲,三年下來就有了積累,軍隊有糧食了。同時朱元璋還在自己管轄的領域之內設立了鹽法局,就是在他領地之內要販賣食鹽的話要交稅,20取1,你得到20分的收入,1份交給政府作為糧餉,是朱元璋建立的政府。還設立了茶引製度,“引”是什麽,“引”是憑證,“茶引”是什麽,賣茶葉的憑證,要想賣茶葉要得到官府的批準。每賣100斤茶葉,要向官府交200個錢。這些措施加強了朱元璋的經濟實力,這就是“廣積糧”。


    “緩稱王”什麽意思,不要立即稱王,是一種策略。中國一句老話叫“出頭的椽子先爛”,大家都想當王,每個人眼睛都盯著,看誰先當,誰先敢稱王我們先一塊把他滅了。實力不成熟的時候,實力不夠的時候,條件不成熟的時候成了王稱為眾矢之的,一定會失敗的。“緩稱王”就是推遲稱王的腳步。劉福通、韓山童起義,聲稱史要恢複大宋的江山,後來韓山童被元朝軍隊殺了以後,劉福通就把韓林兒立為皇帝。這個大宋皇帝和龍鳳年號就成為紅巾軍的中心,朱元璋他的隊伍是紅巾軍,他奉的主,他奉的皇帝是誰,是小明王韓林兒,“大宋皇帝”。“緩稱王”就是自己先不要稱王,把小明王擺在前麵,把大宋皇帝擺在前麵,我們是大宋,我們是行的龍鳳年號。有兩個目的:第一個,韜晦、隱藏自己的大誌,不要讓別人發現自己有野心;第二個呢,小明王有號召力,不管這個小明王本來是什麽,但是他現在是大宋皇帝,他擺在前麵就有號召力,假這個小明王的命令我就可以統帥全軍,增加我的威信。小明王當時是在滁州,離朱元璋的軍隊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每到正月初一的時候,(朱元璋軍中都要立一個椅子,小明王的禦座。這些官員們要向這個禦座行禮,表示自己對小明王的尊重。朱元璋的謀略很深啊。劉基看到這個情況以後曾經對他提出過批評,說“豎牧耳,拜之何益”,說這是一個放牛的小孩子,你拜他有什麽用。實際上朱元璋的謀略在好多地方還要超過劉基。


    朱元璋本人不稱王,但是周圍的很多勢力都紛紛稱了王,有的稱了王,有的當了皇帝。朱元璋要在這些稱王稱霸的群雄當中脫穎而出,一定要掃滅群雄,他靠什麽?他要靠軍隊。


    *朱元璋的這支軍隊都是來自紅巾軍的普通老百姓,他們能夠聽從朱元璋的指揮嗎?朱元璋怎麽可能就憑借這樣一支軍隊逐一打敗圍繞在他周圍的其他紅巾軍勢力,甚至還一直打到北京,趕走了元朝凶悍的騎兵。他手下的這些人究竟組成了一支怎樣的軍隊?


    朱元璋成功秘訣之三打造鐵軍


    朱元璋有一支軍隊能打仗,戰無不勝,軍隊從哪來呢?朱元璋是一介匹夫,無尺寸之地,無任何依靠,但是朱元璋他的部下有能征善戰的驍勇悍將,徐達、常遇春、鄧愈、李文忠這些人都為他衝鋒陷陣,浴血奮戰,為什麽?朱元璋善於識別人才,善於指揮利用人才。這些人都聽他的,像徐達,開國功臣第一,說徐達能征善戰攻無不克,可是到了朱元璋麵前恭謹得就好像不會說話一樣,當然徐達有徐達的想法,可是我們看徐達和朱元璋之間的關係,朱元璋能夠駕馭徐達。所以有這些能征善戰的將領,給他衝鋒陷陣。


    那麽有了將,還要有兵,兵哪裏來?老百姓啊,穿上軍裝的農民。開始的時候就是烏合之眾,要讓這些軍隊都能夠聽指揮,令行禁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元至正十八年,就是1358年,當時他的事業還不大,軍中缺少糧食,缺少糧食朱元璋就下令節約糧食,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就是不許使用糧食釀酒,糧食都不夠吃你還去釀酒,這是軍餉啊。可是有一個將領的兒子違反了紀律,就拿了糧食去釀酒,是誰呢?胡大海,胡大海的兒子在軍中釀酒,破壞了朱元璋的軍紀,朱元璋大怒,抓了要把胡大海的兒子殺掉。下邊的督師王海權朱元璋說你不能夠在這個時候殺胡大海(的兒子,胡大海現在在前方,在浙東正在作戰,你要安他的心,如果殺了他,胡大海帶著兵叛了變怎麽辦呢。朱元璋說我寧可使胡大海叛變我,我不能讓我的軍令不行,殺,就把胡大海的兒子殺了。如此嚴厲的措施,如此堅定的決心,造就了一個鐵軍。胡大海是什麽人?是很早的時候追隨朱元璋參加起義軍了,屢立戰功,胡大海本人說我不是讀書人,但是我就知道三件事,第一個是不殺人,第二個是不搶婦女,第三個是不燒房子,胡大海很懂得軍令。所以朱元璋殺了胡大海的兒子,要為了加強軍隊紀律,胡大海非但沒有叛變,後來還更加忠誠和勇敢。當然胡大海後來是在軍隊內部的矛盾中他被別人殺了,可是朱元璋用殺胡大海的凶手的血祭胡大海,他也很對得起胡大海。


    就是他和將士之間的關係,他能夠駕馭將士,能夠統帥這一支軍隊,建立這個軍隊鐵的紀律,造成了他奪取天下的基本力量。


    *盡管朱元璋打造了一支鐵軍,盡管他網羅了天下眾多的幫手,但是在他領地周圍的這些昔日紅巾軍的戰友們,都想嚐嚐當皇帝的滋味,而且這些人的力量和地盤要遠遠比朱元璋強。朱元璋要想登上皇位,就必須首先把這些割據勢力一一解決掉,統一南方,這樣才有可能北上****元朝建立新王朝,但這又是多麽地艱難,朱元璋該怎麽出手呢?


    朱元璋成功秘訣之四打好關鍵之戰


    朱元璋緩稱王,但是他周圍的群雄都已經先後稱王稱帝,他的周圍都有誰呢?有以江東為中心的漢王,後來以武昌為中心,陳友諒;以明玉珍為皇帝的,四川重慶的大夏;在平江蘇州立國的張士誠,吳王;還有是方國珍,占領了浙東的慶遠、台州、溫州;福建的陳友定。朱元璋這個時候他的勢力範圍在哪裏?他的勢力範圍是以應天為中心,占有皖南的徽州、浙江的建德、鶩州、諸暨、衢州、處州,北鄰張士誠、西鄰陳有諒、東南臨方國珍、南臨陳友定。麵對這些稱帝稱王地群雄,劉基給他出主意說你的主要的矛頭、主要的力量要對付陳有諒,有這麽兩句話說“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益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定。”張士誠自己顧自己我們不要防備他,他不用(你擔心,陳有諒沒有一天不想消滅我們,我們消滅了陳有諒張士誠就孤立了,消滅了張士誠以後我們北向中原,就可以成功王業。


    當時陳有諒所占的地方是江西湖廣之地,他一直想再東進和朱元璋爭奪地盤。(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組織了大軍東進,當時說是“飛梯衝車,百道並進”,不僅有船,還有陸地(部隊。“飛梯衝車”,要攻城有飛梯,要衝城門有衝車,“飛梯衝車,百道並進”。(陳友諒造了數百艘大船,大船高數丈,外麵包有鐵皮,施以丹漆,樓上樓下三層,下麵說話上麵聽不見。朱元璋乘坐的是小船,開始不是陳友諒的對手,戰鬥非常激烈,叫“一日數十接”,就是一天雙方發生小的戰役、小的戰鬥十幾次,朱元璋幾乎斃命。


    朱元璋坐在胡床上指揮戰鬥,劉基在他的身邊,突然劉基說趕快換船,朱元璋來不及思考就跟著劉基跑到另一個船上。還沒有坐穩,隻見他剛才坐的船被炮擊得粉碎。陳友諒在高處看到這個情景大喜,可是他不知道朱元璋已經脫險了,又在別的船上指揮戰鬥。朱元璋坐的小船,他要采取小船靈活的策略,他看到對方大船都是連鎖為陣,於是在東北風起來的時候,他就放火燒船。大火起來一下把陳友諒軍隊燒亂了,燒死了陳友諒的弟弟陳友仁。陳友仁號稱“五王”,能征善戰,五王一死,陳友諒的軍隊受到士氣的挫傷。陳友諒也在了解朱元璋軍隊的情況,他發現朱元璋坐的船是白色桅杆,於是他下令第二天大家集中攻打白色桅杆的船。朱元璋也有人探知這個情況,他就命令所有的船都換上白色桅杆,第二天再打,從早上九點多種打到下午一點多種,從辰時打到午時,陳友諒大敗。陳友諒軍敗要逃出鄱陽湖,劉基告訴朱元璋說你一定要扼守湖口。陳友諒被扼守湖口多日,不能夠脫身,叫做“兵困糧竭”。這時候朱元璋又給他使了攻心之計,給他寫了信,信上怎麽說,說陳友諒你根本不是我的對手,當年你就一敗再敗,今天你又要失敗,如果今天你能夠僥幸回去的話,請你取消你的帝號,等待真主出山。


    誰是真主?朱元璋自己是真主,當然陳友諒本人也想當這個真主。就是在兵窮糧盡的時候,加上氣,這是士氣大亂,最後在亂軍之中陳友糧被一箭射中眼睛穿過頭顱死了。陳友諒軍就徹底失敗了,第二年陳友諒的兒子陳理來到朱元璋的軍中投降。鄱陽湖大戰解除了朱元璋通往帝業道路上的最大障礙,成為他事業當中的關鍵一戰。從此,他一步一步走向勝利。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當時的應天鍾山腳下設立祭壇,祭天,自己登上皇位。一個生氣勃勃的大名皇朝從此誕生,一個赤貧的牧童、一個無依無靠的遊方僧人走上了權力的巔峰!


    更多好看的小說,txt下載~請上~吾讀小說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修仙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家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家博並收藏修仙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