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蒂斯位於“海洛克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外的大西洋中,麵積比北非和小亞細亞合起來還更寬廣。其強大的權力則不僅限於周邊的大西洋諸島,還遠達歐洲、非洲和美洲(真正的大陸)。


    亞特蘭蒂斯島的海岸險峻,中央部位卻有寬闊肥沃的平原,在距外海9公裏處是首都波塞多尼亞。這座都市十分富裕繁華,其市中心有王宮和奉祀守護神波塞冬的壯麗神殿。另外,在波塞多尼亞的四周還建有三層的環狀運河。最外側的運河寬500米,可通行大型船隻,這些運河都以寬100米的水陸和外海銜接。


    神殿是以黃金、白銀、象牙或如火焰般閃閃發光、名為“歐立哈坎”的金屬裝飾。島上的所有建築物都以當地開鑿的白、黑、紅色的石頭建造,美麗而壯觀。


    環狀都市外有寬廣的平原,四周為深30米、寬180米、全長達1800公裏的溝渠所環繞,內側的運河,則以每18公裏縱橫交錯的方式圍繞著,就好象是棋盤的格子一樣的整齊方正。人們就用此水種植穀物和蔬菜,並用運河將產品搬運到消費地區。


    在水路和海相接之處有3座港口。港口的附近密集地住著許多居民,從世界各地前來的船隻和商人絡繹不絕地往返於3座巨大港口之間,港口一帶因此而晝夜喧囂不已。


    平原被分割成90000個地區,每個地區設有一位指揮官。這位指揮官擔負著調度一輛戰車費用的1\\6、馬兩匹、騎兵兩名、輕戰車一台、步兵和駕駛者各一名的義務。除此之外,還能調度12名戰鬥員和4名水兵。若將這些兵力加在一起,那麽亞特蘭蒂斯就能隨時擁有120萬兵員的強大戰鬥力了。


    擁有強大國力的亞特蘭蒂斯,終於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開始侵略別國了。


    勇敢地抵抗亞特蘭蒂斯進攻的是雅典人。雅典人在激戰後,終於擊退了亞特蘭蒂斯軍隊,保障了國家獨立和人民的自由。但未知的悲慘命運立即發生了。


    因為當時爆發了恐怖的地震和洪水,雅典的軍隊僅僅在“悲慘的一晝夜”間就陷入地中,而亞特蘭蒂斯也陷沒於海中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了。這是發生於距今12000年前的事。


    這就是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在《迪邁斯》和《格利迪亞斯》中所描繪的亞特蘭蒂斯的全貌。這就是柏拉圖將希臘賢人之一的梭羅從埃及祭司那裏聽來的故事,寫到自己的書裏介紹給世人的。


    折疊編輯本段地理爭議


    立誌探索大西國奧秘的嚴肅的研究者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同大西國的地理位置有關。至今,地理爭議點最多的為如下幾處。


    折疊克裏特說


    亞特蘭蒂斯在克裏特島。因為英國考古學家埃文斯於二次世界大戰前發現了位於克裏特島上的大規模遺跡,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個圓環狀小島“錫拉島(又名聖多裏尼\/桑多裏尼)”上發現了描繪已成為內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經是一個小島的證據,因此有人懷疑席拉島正是亞特蘭蒂斯傳說的由來,因為據研究,約西元前15世紀(也就是柏拉圖年代的900年前),席拉島上的聖多裏尼火山發生了一次大爆發,爆發導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毀滅,也引發了海嘯,這次火山噴發使得原本仰賴貿易的邁錫尼文明受到了重大打擊,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說的人認為,柏拉圖(亦或是他表弟柯裏提亞斯或最初聽到這故事的希臘人索倫(梭倫))把數字弄錯了,因此整個數字誇大了10倍以上,900年變成了9000年,40000平方裏變成了400000平方裏,所以才變成了這樣的傳說。


    折疊南極說


    支持此說的人以考古學家兼作家葛雷姆·漢卡克以及蘭斯·弗列裏亞斯為代表。


    此說是認為亞特蘭蒂斯應該是在南極半島,並以“地殼滑動說”來解釋亞特蘭蒂斯的毀滅,認為亞特蘭蒂斯不隻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災難,緊接而來的是嚴寒,從而導致亞特蘭蒂斯人放棄了自己的故鄉,南極半島隨後也被厚厚的冰層覆蓋。


    折疊愛爾蘭說


    瑞典地理學家烏爾夫·埃林森於2004年出版的《地理學家眼中的亞特蘭蒂斯:勘探仙境之國》一書中認為,愛爾蘭島即為亞特蘭蒂斯大陸。主要論點來自於柏拉圖所描述的島國大小及地貌與愛爾蘭島極為相似,並且兩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亞特蘭蒂斯沉沒的傳說可能來自於公元前6100年,冰河期結束導致海平麵上升,淹沒許多沿岸島嶼。長時間的以訛傳訛將小島的沉沒誇大為毀滅性的災難。


    折疊科學的證據


    第一次提出亞速爾群島和加那利群島是大西國遺跡這個理論的,是一位名叫阿塔那斯·柯切爾的神甫。那是1665年的事。這位聖職人員的看法是正確的,後來幾個世紀的發現都一一證實了他的設想。


    1898年夏,有一條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間敷設電纜。突然間海底電纜發生斷裂,船上的工人馬上投入了緊張的搶修工作。出事地點是北緯47°,巴黎以西西經29°40'',在亞速爾群島之前900公裏處,那裏的水深達3100米。在打撈的時候,人們奇怪地看到海底具有陸地山脈的特點,其表麵除穀底外沒有淤泥,岩石頂端呈鋒利的尖狀。船員們帶回了一塊岩石,這塊“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礦業學院。


    “玄武玻璃”引起了一位法國地質學家的極大興趣。這位學者就是皮埃爾·泰爾米埃。這塊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沒有能變硬,而拿到岸上在空氣中它卻堅硬起來了。因此泰爾米埃得出結論:從3100米深水中采來的這塊石頭曾受到過大氣的壓力,因為在這個地方,過去曾同周圍地區一樣一度露出水麵;顯然,不久以前發生的地殼激變(這裏的“不久以前”,應該從地質學角度來理解)使這裏下陷了3000米;歐洲同美洲之間有過一塊陸地,這塊陸地在激烈的地質變動時不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茅山詭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殘月半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殘月半落並收藏茅山詭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