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騎疾進,銳不可當!後漢振威將軍劉盛率領五千步騎為太子劉和開路先鋒,一路勢如破竹先後擊破漢軍七出要塞,轉眼間奔出了遼西地區殺入高句麗地域,兵鋒直指高句麗!
經過早先的使者前往招降,加上細作的刺探,後漢上下方才知曉高句麗等國老早便被漢軍滅掉,而漢軍在其地紮根經營已然近乎一年!回想起來後漢君臣皆是恐慌,高句麗等地雖然偏僻不起眼,但若是屯有漢軍,終有一日可斷後路不說,更可選擇出擊塞外或是攻打遼東等地。
漢軍早早占據了這個看似沒用的地區,實則在無形之中掌握了胡人的命脈。要知道在漢帝劉禪北伐期間,漢軍依然沒有動用高句麗的實力,這份城府足以讓人駭然。
這也便是當時的漢軍沒有取勝的把握,因此遲遲不發動,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高句麗的漢軍尚未成氣候之故。因此後漢皇帝劉淵親自任命太子大司馬劉和為都督,督帥步騎三萬東征高句麗,勢必要將漢人潛伏在自己後方的據點蕩平!
幽州刺史劉聰則是負責調集幽州的兵力物資負責後援,如此分撥大家都是看得清楚,擺明了把功勞給太子。
連續擊敗漢軍,後漢上下士氣如虹,劉盛乃是族內有名的戰將,精通行伍之事,雖是屢屢得勝,也是不敢掉以輕心,反倒是比之前更加小心謹慎起來。後漢大軍殺入高句麗境內,猶豫山嶺眾多,道路崎嶇,因此不敢行進過快,一旦抵達目的地便把速度降下來,以防前後各軍脫節,被漢軍所趁!
漢軍方麵陰繚前往倭島等地籌措兵力,鄭綽率領三千漢軍,三千高句麗本地兵馬藏於山嶺之中不斷倒退,伺機阻擋胡人的腳步。
“劉盛乃是匈奴族內大將,用兵果然沉穩,無懈可擊,我軍連續詐敗竟是不能使其有半分鬆懈,看來唯有繼續敗退了。”鄭綽率領數百精銳藏身山嶺觀察了後漢步騎的行軍安營之後,不由得失望的說道。
三千漢軍戰鬥力隻能說是一般,三千高句麗本地的兵勇實際上不過是山戶民夫罷了,經過操練的少之又少。這樣的兵力組合根本是無法在一起協同作戰的,要和匈奴的三萬步騎對壘簡直是自取滅亡。
要知道領兵的乃是匈奴太子大司馬劉和,出征的步騎無一不是精銳的將士,堂堂後漢的太子怎會率領一群尋常的兵將出戰呢?
“胡人精銳將軍切不可與之硬戰,但若一味退守怕也不是辦法啊。”高句麗扶餘族人倉助利在旁勸道。
鄭綽微微搖頭道:“治理百姓我不如倉助力大人你,可行軍作戰便是你不如我了,胡人兵力強盛與之抵抗唯有失敗,隻能緩緩而退等待中原的救兵,如此方有一戰之力。
這倉助利乃是高句麗等地選拔出來少數可以協助漢人治理當地百姓的人士,其人正直不阿,熱衷於百姓疾苦,更是好學不倦對於漢人文化甚是仰慕,在本地有著極高的威望。
倉助立想了想道:“本地高山大川甚多,就算胡人兵力再多三倍,想要搜素這一片的山脈也要花費好些時間。若是放棄這百裏之地,退下去便是平地居多,那樣遭遇胡騎又當如何?”
“嗯……”鄭綽可沒想讓一個高句麗人教導自己如何作戰,但倉助利此刻的言語,卻正是自己戰略的死角。敵人的強大一時半刻不會有所改變,可地理的優勢也不過是這百裏之地罷了,一旦放棄了這百裏之地,那麽漢軍與高句麗百姓們所遭遇的怕是胡人鐵騎的衝殺。
見鄭綽遲疑未決,倉助力壯著膽子上前一步悄聲道:“聞先帝為陸遜所阻終至大敗,今山嶺險峻不下往昔,將軍何不做陸伯言乎?”
“哦?倉大人的意思是?”鄭綽見這高句麗人竟是以先帝劉備東征大敗之事做例子,不覺大感意外。本要嚴厲的說著高句麗人幾句,可見倉助利那畏懼的神色中帶有不屈的意誌,好似一定要把話說透的樣子,倒又是好奇起來。
見鄭綽並無十分反感,倉助力暗自鬆了一口氣道:“由此向東十五裏之東嶺關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綿延二十幾裏山脈足以阻擋胡人繞路前行。我高句麗戰士正麵作戰不如官軍,但遊走山間故布疑陣綽綽有餘。將軍隻需守住此關隘,胡人縱有三萬步騎亦是不敢輕易越關,以山嶺草木伺機火攻,可有勝算?”
聽到這裏鄭綽眼前一亮,伸手拍了拍倉助利肩膀甚是高興道:“此計甚妙,雖是凶險但值得一試,待我卡主胡人進軍路線,你便率領千餘本族戰士全力疏導人員物資撤往海邊,經海路前往倭島暫避!”
見鄭綽采納了自己的作戰計劃倉助利甚是興奮,作為高句麗長久以來都是聽命行事,能夠在軍政的重大決策上有所建言本身便是不小的突破,何況乃是關乎一地安危的軍隊戰略呢?
“啊,對了!”倉助利剛要轉身離開,忽而好似想起什麽一般的連忙湊了過來道:“我族戰士素無作戰經驗,遇敵難免膽怯驚慌,高家兄弟雖無大才但有作戰經驗,既以臣服許久,可將其部眾調回協助將軍作戰,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百濟,新羅,高句麗三國皆是被漢所滅,其中百濟與新羅的王室族群拚死抵抗被漢軍幾乎殺光,唯獨高句麗的王室苗裔還有些許的遺留。其中部分王室成員在歸順了漢朝之後,皆是負責一些下層的工作,原本的王室衛隊也都拆散到了各地。
這幾乎是百濟,新羅,高句麗這三國剩下來的人中唯一有戰鬥經驗的隊伍,倉助利對於眼下這支臨時集合起來的部隊毫無信心,唯恐高句麗人臨陣畏縮耽誤大事,於是轉身回來向鄭綽推薦啟用當年的高句麗王室部隊。
“相夫,拙固兄弟頗有才幹,但往昔衛軍尚有多少?”鄭綽對於高相夫,高拙固這曾經的高句麗王室兩兄弟很是欣賞,在高句麗國中這兄弟二人不僅具備頭腦與武力,而且頗有氣魄是統兵的好材料。
倉助利不假思索道:“連續後退如今昔日衛隊已經集結完畢,人數在三百人上下,將軍你看……”
鄭綽嗬嗬笑道:“三百能戰之士,可抵三千人用之,如此便召其兄弟二人前來軍中聽令,本族人馬留下一千人便可,餘者需保證百姓物資盡快運往海岸。”
“是!”倉助利見鄭綽用人不疑,不由得喜形於色,高句麗之人若能建功立業,對於改善族群的地位以及生活狀態都是有極大的助益的。
幾乎在同一時刻,倭島之上漢軍雲集,陰繚留下必要的兵力鎮守倭島後,親率八千漢軍,七千倭人浩浩蕩蕩揚帆過海趕赴高句麗增援鄭綽。朝廷並無退兵旨意傳下,實際上派出求救的使者也不過剛剛離開數日罷了,這高句麗與倭島雖是偏遠,戶口甚少,可仍是大漢領土,怎可輕易讓與他人?
往昔此二地駐守漢軍足有三四萬人,然晉國滅後胡人並無東擴之意,而兩地的農耕也不足以供給這般數目的軍隊。因此在經過詳細考慮後,留守兩地的漢軍不過一萬五六千人而已,這其中還包括了水軍等等。
每月都有青州,徐州出發的船隊運送物資,如此一來高句麗倭國一代的漢軍隻需要消耗少量的當地資源便可以長期屯駐。而各地庫府有了囤積,對於開展政務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東嶺關名為關隘,實則不過是依據山嶺之勢在方圓二十裏的唯一大道上堆砌山石而成的一道城牆罷了。無論是誰,要繼續東進隻有兩條道路,一是通過城牆行進,一是經過蜿蜒崎嶇的小路繞開這一段山脈前行。
鄭綽率領三千漢軍,一千三百名高句麗戰士火速抵達東嶺關,便開始分撥人手修葺石牆,準備守禦物資,更是分派兵力四處巡山監視,安插旗幟虛張聲勢等等,準備以數千人之力,力拒三萬精銳後漢步騎!
經過早先的使者前往招降,加上細作的刺探,後漢上下方才知曉高句麗等國老早便被漢軍滅掉,而漢軍在其地紮根經營已然近乎一年!回想起來後漢君臣皆是恐慌,高句麗等地雖然偏僻不起眼,但若是屯有漢軍,終有一日可斷後路不說,更可選擇出擊塞外或是攻打遼東等地。
漢軍早早占據了這個看似沒用的地區,實則在無形之中掌握了胡人的命脈。要知道在漢帝劉禪北伐期間,漢軍依然沒有動用高句麗的實力,這份城府足以讓人駭然。
這也便是當時的漢軍沒有取勝的把握,因此遲遲不發動,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高句麗的漢軍尚未成氣候之故。因此後漢皇帝劉淵親自任命太子大司馬劉和為都督,督帥步騎三萬東征高句麗,勢必要將漢人潛伏在自己後方的據點蕩平!
幽州刺史劉聰則是負責調集幽州的兵力物資負責後援,如此分撥大家都是看得清楚,擺明了把功勞給太子。
連續擊敗漢軍,後漢上下士氣如虹,劉盛乃是族內有名的戰將,精通行伍之事,雖是屢屢得勝,也是不敢掉以輕心,反倒是比之前更加小心謹慎起來。後漢大軍殺入高句麗境內,猶豫山嶺眾多,道路崎嶇,因此不敢行進過快,一旦抵達目的地便把速度降下來,以防前後各軍脫節,被漢軍所趁!
漢軍方麵陰繚前往倭島等地籌措兵力,鄭綽率領三千漢軍,三千高句麗本地兵馬藏於山嶺之中不斷倒退,伺機阻擋胡人的腳步。
“劉盛乃是匈奴族內大將,用兵果然沉穩,無懈可擊,我軍連續詐敗竟是不能使其有半分鬆懈,看來唯有繼續敗退了。”鄭綽率領數百精銳藏身山嶺觀察了後漢步騎的行軍安營之後,不由得失望的說道。
三千漢軍戰鬥力隻能說是一般,三千高句麗本地的兵勇實際上不過是山戶民夫罷了,經過操練的少之又少。這樣的兵力組合根本是無法在一起協同作戰的,要和匈奴的三萬步騎對壘簡直是自取滅亡。
要知道領兵的乃是匈奴太子大司馬劉和,出征的步騎無一不是精銳的將士,堂堂後漢的太子怎會率領一群尋常的兵將出戰呢?
“胡人精銳將軍切不可與之硬戰,但若一味退守怕也不是辦法啊。”高句麗扶餘族人倉助利在旁勸道。
鄭綽微微搖頭道:“治理百姓我不如倉助力大人你,可行軍作戰便是你不如我了,胡人兵力強盛與之抵抗唯有失敗,隻能緩緩而退等待中原的救兵,如此方有一戰之力。
這倉助利乃是高句麗等地選拔出來少數可以協助漢人治理當地百姓的人士,其人正直不阿,熱衷於百姓疾苦,更是好學不倦對於漢人文化甚是仰慕,在本地有著極高的威望。
倉助立想了想道:“本地高山大川甚多,就算胡人兵力再多三倍,想要搜素這一片的山脈也要花費好些時間。若是放棄這百裏之地,退下去便是平地居多,那樣遭遇胡騎又當如何?”
“嗯……”鄭綽可沒想讓一個高句麗人教導自己如何作戰,但倉助利此刻的言語,卻正是自己戰略的死角。敵人的強大一時半刻不會有所改變,可地理的優勢也不過是這百裏之地罷了,一旦放棄了這百裏之地,那麽漢軍與高句麗百姓們所遭遇的怕是胡人鐵騎的衝殺。
見鄭綽遲疑未決,倉助力壯著膽子上前一步悄聲道:“聞先帝為陸遜所阻終至大敗,今山嶺險峻不下往昔,將軍何不做陸伯言乎?”
“哦?倉大人的意思是?”鄭綽見這高句麗人竟是以先帝劉備東征大敗之事做例子,不覺大感意外。本要嚴厲的說著高句麗人幾句,可見倉助利那畏懼的神色中帶有不屈的意誌,好似一定要把話說透的樣子,倒又是好奇起來。
見鄭綽並無十分反感,倉助力暗自鬆了一口氣道:“由此向東十五裏之東嶺關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綿延二十幾裏山脈足以阻擋胡人繞路前行。我高句麗戰士正麵作戰不如官軍,但遊走山間故布疑陣綽綽有餘。將軍隻需守住此關隘,胡人縱有三萬步騎亦是不敢輕易越關,以山嶺草木伺機火攻,可有勝算?”
聽到這裏鄭綽眼前一亮,伸手拍了拍倉助利肩膀甚是高興道:“此計甚妙,雖是凶險但值得一試,待我卡主胡人進軍路線,你便率領千餘本族戰士全力疏導人員物資撤往海邊,經海路前往倭島暫避!”
見鄭綽采納了自己的作戰計劃倉助利甚是興奮,作為高句麗長久以來都是聽命行事,能夠在軍政的重大決策上有所建言本身便是不小的突破,何況乃是關乎一地安危的軍隊戰略呢?
“啊,對了!”倉助利剛要轉身離開,忽而好似想起什麽一般的連忙湊了過來道:“我族戰士素無作戰經驗,遇敵難免膽怯驚慌,高家兄弟雖無大才但有作戰經驗,既以臣服許久,可將其部眾調回協助將軍作戰,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百濟,新羅,高句麗三國皆是被漢所滅,其中百濟與新羅的王室族群拚死抵抗被漢軍幾乎殺光,唯獨高句麗的王室苗裔還有些許的遺留。其中部分王室成員在歸順了漢朝之後,皆是負責一些下層的工作,原本的王室衛隊也都拆散到了各地。
這幾乎是百濟,新羅,高句麗這三國剩下來的人中唯一有戰鬥經驗的隊伍,倉助利對於眼下這支臨時集合起來的部隊毫無信心,唯恐高句麗人臨陣畏縮耽誤大事,於是轉身回來向鄭綽推薦啟用當年的高句麗王室部隊。
“相夫,拙固兄弟頗有才幹,但往昔衛軍尚有多少?”鄭綽對於高相夫,高拙固這曾經的高句麗王室兩兄弟很是欣賞,在高句麗國中這兄弟二人不僅具備頭腦與武力,而且頗有氣魄是統兵的好材料。
倉助利不假思索道:“連續後退如今昔日衛隊已經集結完畢,人數在三百人上下,將軍你看……”
鄭綽嗬嗬笑道:“三百能戰之士,可抵三千人用之,如此便召其兄弟二人前來軍中聽令,本族人馬留下一千人便可,餘者需保證百姓物資盡快運往海岸。”
“是!”倉助利見鄭綽用人不疑,不由得喜形於色,高句麗之人若能建功立業,對於改善族群的地位以及生活狀態都是有極大的助益的。
幾乎在同一時刻,倭島之上漢軍雲集,陰繚留下必要的兵力鎮守倭島後,親率八千漢軍,七千倭人浩浩蕩蕩揚帆過海趕赴高句麗增援鄭綽。朝廷並無退兵旨意傳下,實際上派出求救的使者也不過剛剛離開數日罷了,這高句麗與倭島雖是偏遠,戶口甚少,可仍是大漢領土,怎可輕易讓與他人?
往昔此二地駐守漢軍足有三四萬人,然晉國滅後胡人並無東擴之意,而兩地的農耕也不足以供給這般數目的軍隊。因此在經過詳細考慮後,留守兩地的漢軍不過一萬五六千人而已,這其中還包括了水軍等等。
每月都有青州,徐州出發的船隊運送物資,如此一來高句麗倭國一代的漢軍隻需要消耗少量的當地資源便可以長期屯駐。而各地庫府有了囤積,對於開展政務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東嶺關名為關隘,實則不過是依據山嶺之勢在方圓二十裏的唯一大道上堆砌山石而成的一道城牆罷了。無論是誰,要繼續東進隻有兩條道路,一是通過城牆行進,一是經過蜿蜒崎嶇的小路繞開這一段山脈前行。
鄭綽率領三千漢軍,一千三百名高句麗戰士火速抵達東嶺關,便開始分撥人手修葺石牆,準備守禦物資,更是分派兵力四處巡山監視,安插旗幟虛張聲勢等等,準備以數千人之力,力拒三萬精銳後漢步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