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亞洲大陸東端,是個弧形島國,曲折多姿的海岸線長達二萬六千多公裏,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約四千多個島嶼組成。因日本人自認為日本是日之本土,是大海中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故而取名日本。
談到日本的龍王與龍宮,首先要論及日本的海神信仰。因為在日本眾多海神信仰中,龍王亦是較為特殊的海神。
先說日本的海神信仰,日本學者大林太良認為,日本海神信仰與王權有密切聯係。日本最高的東海女神天照大神,據《古事記》與《日本書紀》所載,是“伊邪那在海水中洗左眼而生”,同時,還誕生了眾多的海神。在山幸彥的神話故事中,山幸彥在釣魚時,海幸彥借給他的魚鉤被海中大魚拖跑了。為尋魚鉤,山幸彥前往海中的海神宮,並與海神之女豐玉毗賣結了婚。豐玉毗賣其實是條長達20多米長的巨大的鱷魚。爾後,豐玉毗賣生下一子叫鵜葺草葺不合,鵜葺草葺不合又和他的姨娘玉依毗賣結了婚,生下四個孩子,其中之一便是日本的首代天皇神武。這就是說,天皇的母親及其祖母均是海神之女,天皇即為大海之子。這裏有段文字值得注意,“豐玉毗賣是條長達20多米長的巨大的鱷魚”,而“鱷魚”在中國原始龍圖騰信仰中則為地方變體中的龍造像,或稱“蹲龍”。
另有一說,天文元年1532年犎氈居斜盡凍咎砟頁》的書,書內曰:“應神天皇乃海神之子,故留有龍尾。”並說:“自葺不合尊始,海神子孫均有龍尾,故應神天皇也有龍尾。”這段話的含意不僅點明了日本海神與王權的關係,還暗示了日本海神的神形特征:海之蛟龍。因海神是龍,故神有龍尾,龍神信仰的印記更清晰了。
在日本的《古事記》中還有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山幸彥本來是海幸彥之弟,一切都是聽海幸彥的。由於山幸彥的海宮之行歸來後,借助海神給他的鹽盈殊,使海水水位高漲。迫使淹在海中的海幸彥就範,從而成了最高統治者。”與此相聯係的,即神話中王者加冕儀式八十島祭,就是天皇即位的第二年,要派女官前往難波津海邊用天皇的禦衣去附“十八洲之靈”的祭海加冕儀式。這種儀式在日本文獻記載中有二十二次。這相似於中國的封海神。
關於日本的龍富、龍神和龍*仰。日本海神信仰中的龍宮,如《古事記》.中雲:“魚鱗建造的宮室乃海神綿津見之宮殿”。在《日本書紀》中描述為“宮牆齊整,台宇玲瓏”1。《丹後國風土記》中也把海底龍宮描寫得蔚為壯麗,稱那裏“地如鋪玉、亭台掩映成蔭,樓堂玲瓏精巧,其雄美秀麗未曾見聞”。
在日本還有許多龍宮龍神故事。流傳較廣的有浦島太郎拜訪龍宮城的故事。在《平家物語》中還有“先帝入水”的神話傳說。說的是在源平之爭的最後爭奪戰——壇之浦一戰中,安德天皇的祖母二位尼對年幼的安德天皇說:“那波浪之下才是美妙的極樂淨土”,最後,二位殿下抱起天皇,沉身於千尋海底去尋找海底龍宮去了。
不久,源義經奉後白河法皇之命尋找安德天皇投水時一同失落的神器——寶劍。源義派老鬆和小鬆兩位娃女入海尋找。次日中午,老鬆浮水岸,講述了此行經過:“當尋找寶劍尋到龍宮城時,看見一條身長約兩丈,眼如日月,舌如紅裙的大蛇口銜利劍纏抱著一位七八歲的小兒。那大蛇說,寶劍並不是日本皇帝的寶物,而是龍宮城的至寶。當初二王子出海,變成八歧大蛇,正在吞食人時被素戔鳴尊征服,寶劍也被他奪下獻與天照大神。後來,八歧大蛇又變成安德天皇,掀起源平之亂,取劍返回龍宮。我口中所銜便是此劍,懷中小兒即先帝安德天皇。”從這段描述中,可見日本龍宮中的龍神即為大蛇:“眼如日月,舌如紅裙。”龍宮即為海神居住的都城。這些均與中國完全一致的。
日本的龍神和龍王亦是魚類的統帥。據《古事記》中記載:“海神豐玉彥是統治魚類的神,他能把海中所有的魚召來。山幸彥回陸地時,海神又派鱷魚送他回去。”在中世時期阿曇磯良傳說中,磯良由於與魚類交往,長往海底,結果樣子變得“渾身都是細螺、石花、貝藻與棲蟲,毫無人形可言。”由此相聯係的是,日本各地漁民把魚類相關的魚貝、海石都作為海神和龍王的崇拜物,進行祭祀。例如誌摩漁民深信魚貝有興止風波能力。日本西南部漁村將海中之石作為漁業守護神惠比須的神體等等。他們深信海底龍宮是魚類統帥居住地和漁業豐收之源泉,與之相關的一切事物都是有靈性的並應崇拜之。
在日本誌摩一帶流傳的海神中,最有權威的是八大龍王。龍*仰在日本的形成,大林太良認為當在佛教傳入日本之前。
那麽,古朝鮮的情況又如何呢﹖朝鮮亦有龍王及龍宮信仰。在朝鮮古籍記載中有高麗王朝始祖作帝建與龍女成婚的神話。至於具體地敘述起來,朝鮮的龍*仰很繁雜。在古籍《高麗史》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作帝建應龍王的請求射殺了在海礁上戲弄龍王的龍狐狸,並娶龍王之女為妻。之後,他們回到陸地,並在窗外挖了口井,直通娘家西海龍宮。龍女要求丈夫在她往返家時不要看她,但丈夫違反了。龍女很生氣從此一去不返。但龍女已為作帝建生下四子,長子龍建子王建便是高麗的太祖。這個傳說與日本的海幸山幸神話中豐玉毗賣的經曆十分相似。
朝鮮的龍*仰同中國一樣,在皇宮貴族中尤為強烈。朝鮮的《三國遺事》中有許多事例。例如:“新羅的文武王希望死後成為護國的龍神,因而要求把他葬在海神的大岩上。憲康王幸臨雲開浦時因受龍王捉弄在雲霧中迷失方向。東海龍王曾率7個孩了謁見大王,純貞公偕妻子水路夫人共抵江陵時,被海龍強掠而去。”還有一例:“真聖女王時代有位叫居陀知的弓箭手,應海龍之邀前往孤島射殺怪神。事後方知,這位怪神原是個老狐狸精。”這是朝鮮繼作帝建後第二個龍王請人射殺老狐狸的故事。由此聯想起日本津輕地區尊狐仙為漁神的信仰,二者似乎有內在的聯係。
據大林太良先生描敘,關於朝鮮五龍宮和龍王皇帝國熕競V神牐他的文章中是這樣記述的:“在龍王國,不僅有龍王,還有許多諸如龍王國官員、龍王國使者這類小神。人們在舉行巫浴儀式時,這些神與其他神均接受人們的供奉。而且,人們還單獨舉行迎接龍王儀式和龍王祭典等,以乞求漁業豐收,或為溺死者超度。除此之外,許多地方的人甚至把龍神作為漁村的‘堂’神煷迓瀋瘢牸右怨┓睢A神成了‘堂’儀式中供奉的對象。龍王作為一般神時,有關它的神話並沒多少。而龍王作為村落神時,有關它的神話就不同了,其中最著名的是關於東海龍王國的皇帝及其小女兒的傳說。在這些傳說中,說海上之國有江南天子國,一目人國等,海底王國中有東海龍王國等等。即使在朝鮮漁民的日常生活中,龍王的信仰也很強烈。如懷孕的女子夢中見龍,就說明懷上了貴子。夢龍升天,預兆為天子。漁業豐欠,取決於龍王等等。
此外,在朝鮮人徐永太所著的《朝鮮巫俗考》一書中亦對朝鮮的龍宮和龍*仰有生動的描寫。如十二節“魚鼻大王及缽裏公主”中曰:“王後既婚,擲米為卜,連生七女,第七女曰缽裏公子。據雲巫所謂之缽裏公主,即處容郎之妻也。”處容郎為朝鮮的龍宮太子。文中又說:“海龍所居以珊瑚為宮闕,是乃珊瑚之所本也。”“大王遊開雲浦,王將還駕……東海龍率七子現於駕前,獻舞奏樂,其一子隨駕入京,輔佐王政,名曰處容,王以美女妻之。”說明白一點,龍之一子,名曰處容,即龍宮太子,後與大王的缽裏公主結了婚。“公主甚美。疫神欽慕,竊與之宿。處容自外至家,見寢有二人,乃唱歌作舞而退,時神現形跪於前曰:誓今已見畫公之形容不入其門矣。因此國入門帖處容所形,以辟邪進慶”雲雲。這倒好,朝鮮的龍宮太子成了守門神,還美其名曰魚鼻大王。這則龍神話還有下文:如“缽裏公主帶回七子,攜來東海龍王如意珠等靈藥,回生其既死之父雲雲”,東海龍女有心病,欲得兔肝療病之說,“龍神神祀行於舟上,又有水府釋。以粟米作飯投水飼魚族,名目魚布施。”朝鮮的“魚布施”與嵊泗的“行文書”、“酬神魂”習俗十分相同。可見,就朝鮮的龍信仰來說,更接近和仿效於中國。
二、舟山海洋龍文化對東亞的影響
攤開亞洲地圖,明顯的可以看出,在東亞海域,在中國東海區的諸多島嶼中,舟山的嵊泗列島是最鄰近日本和韓國的島嶼。嵊泗的花鳥山、嵊山諸島離日本長峙僅200海裏。舟山漁民也常在韓國濟州島附近捕魚,在大風天,日本和韓國的漁船也常常到舟山嵊泗的嵊山、綠華等外緣海島進港避風。至於曆史上中日韓三國的漂泊民以及海上互為救援事件,屢有記載,並傳為美談。
明朝萬曆年間,舟山曾是日本倭寇的巢穴。當時的剿倭總督胡宗憲曾說,“蓋以倭寇船來,必由下八、陳錢分宗。若東南風猛,則向馬跡。若東北風猛,則向殿前羊山,過淡水門,以犯蘇鬆。”《崇明縣誌》中亦雲:“東侯進犯,自下八、陳錢二山來,必於此山熤稈笊劍犈酌停泊,汲水休息,然後分蹤進犯。”引文中所述陳錢(現為嵊山),下八、馬跡、羊山等島均為舟山所屬島嶼。其實,從曆史上看,徐福東渡扶桑覓蓬萊,煿攀鋇呐罾嘲括岱山和嵊泗列島牸真東渡去日本,也都途經舟山,並在舟山有關島嶼停泊休整;日本的遣唐使和遣唐僧來中國時,都是經日本一普陀山一明州府的南線航行,途經海域亦在舟山。由此可見,由於這種特殊性的曆史和區域上的原因,舟山的海洋龍文化必定會對東亞諸國產生深刻的影響。關於龍王和龍宮信仰,日本和古朝鮮古來有之,並非一定來自中國。但若把舟山的龍文化與東亞三國進行比較,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
2.1王權與龍
在舟山漁民的龍信仰中,人間帝王即為真龍天子,穿龍袍,戴龍冠,住在蟠龍繞梁的皇宮裏,實為龍之象征。在日本,日本的首代天皇神武之祖母豐玉毗賣是條長達20多米長的鱷龍,在日本的《塵添境襄鈔》一書中還說:“應神天皇留有龍尾”。朝鮮的帝王更是娶龍女為妻,生下四位龍子,其中就有高麗的太祖王建。以上這些,說明了舟山與東亞三國的海洋漁民對龍的信仰是一致的:龍是帝王權力的象征,帝王是龍的化身。
2.2龍*仰
類似舟山漁民的龍*仰,日本和朝鮮都有。舟山有四海龍王之說,朝鮮有東海龍王國,另有五龍宮和龍王皇帝國之說。在朝鮮的古籍《高麗史》記載中,有作帝建娶龍女的故事;其中提到了西海龍宮,尤其是韓國濟州島人的龍*仰中不僅有龍王、還有龍國官吏龍女、龍使等龐大體係,與舟山漁民傳說中的海底龍國如出一轍。在日本的龍宮神話中,認為“波浪之下才是美妙的極樂淨土”,龍宮的裝飾“地如鋪玉,亭台掩映成蔭”、“宮牆齊整,台閣玲斑”,以及八大龍王之說,與舟山流傳的東海龍宮的神話又是何等的相似。在日本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浦島子傳》的故事,在日本的《古事談》、《群書類從》、《丹後國風土記》、《續浦島子傳記》、《萬葉集》、《日本書記》以及《記紀神話》中均有記載。這則故事講述的就是淳和天皇禦宇天長二年乙巳,水江浦島子入龍宮的故事,其文曰:“浦島子獨乘釣船,得靈龜。浮於波上,眼於舟中之間,靈龜變化,忽作美女,玉顏之豔,南威障袂而失魂;素質之間,西施掩麵而無色……纖軀雲聳,輕體鶴立”,其美色之鋪敘實脫胎於中國的龍女形象。爾後,浦島子隨龍女人海宮:“順著這路走去,有魚鱗似造成的宮殿”。“其宮也,城闕繁華,樓台壯麗。”“自至海神之宮。金精玉英,敷於丹墀之內。瑤珠珊瑚,滿於玄圃之表。清池之波心,蕪蓉開唇而發榮;玄泉之涯頭,蘭菊含笑而不凋。”這些環境描寫完全是東海龍宮之再造。從圖騰意義上說,後漢以後中國有一種石碑,石碑的台座常常是一個大海龜,稱之贔員,為龍的九子之一。在中國龍文化異變中,龜龍亦是古代龍的一種。所以到了日本的江戶時代,海神宮直呼海龍宮了,龜女之體即龍女之身了。這就使人聯想起流傳在舟山的《石扒皮入龍宮》和《董老翁夜遊七龍洞》的故事,兩者有許多相近之處。
2.3龍的習俗
舟山,造船信仰中視船為木龍,有龍眼,龍靈習俗,日本和朝鮮雖無木龍之說,但船眼習俗亦為龍眼。在祭典儀式中,舟山有供龍王,請龍王、求龍王、謝龍王等習俗,以乞求漁業豐收,或為死在海裏的遊魂超度,朝鮮和日本亦有舉行迎接龍王儀式和龍王祭典等。在朝鮮,當龍王作為村落神時,龍王的地位更高,供品更豐厚。在朝鮮漁民的日常生活中,“女子懷孕夢中見龍,就說明懷上了貴子。夢龍升天,預兆為天子。漁業豐歉,取決於龍王”等等,這些都與舟山漁民的龍俗相同。
關於龍禁忌。日本學者大林太良在《東亞有關海的民間信仰》一文中說:“日本的龍宮諸神不喜歡刀具,在千葉縣的富崎憎惡向海中拋投金屬物。”他又說:“這一禁忌源自龍蛇忌金屬的信仰”。有趣味的是,朝鮮在相當程度上也是如此。其實,昔日舟山嵊泗漁民也有此俗,現在不很講究了。還有在語言方麵,舟山漁民的忌諱很多,日本漁民也有一套海上語匯,如把蛇稱之“長蟲”,以免得罪海龍王。
此外,日本的誌摩漁民,深信海底的魚貝有興止風波的能力,日本西部漁村將海中之石作為漁業守護神惠比須的神體等等,加以祭典。在舟山雖無祭海石即為祭龍王的習俗,但在大年夜把漁船上的魚篰拋至屋頂,預卜來年漁業豐欠的行為,與日本西部漁村很相似。在舟山漁民中,新船出海謝龍王,遇到大魚要散福,都要“以米飯投海飼魚族”的把龍習俗,恰恰吻合於朝鮮的“魚布施”之風。
總體來說,在東亞文化圈內,龍,龍王和龍宮信仰摹本一致,舟山作為中國東海之外緣島嶼,自然是東亞龍文化傳遞和交流的前哨場地和切合點。舟山的海洋龍文化對東亞的影響顯而可見。這就說明開發舟山龍文化,不僅有廣泛的國內影響,更有廣泛的國際基礎,尤其在東亞。這是因為,龍王的信仰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更非短暫之際而消失,信仰的魅力,是無窮盡的。
參考文獻
1日本大林太良《東亞有關海的民間信仰》入選《中日民俗的異同和交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
2金濤《中日漁民的民間信仰習俗比較》,入選1991年首屆《中日民俗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部資料本)
3張紫晨《日本衝繩與中國南方若幹習俗的比較》,入選1991年首屆《中日民俗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部資料本)
4韓國金東旭博士主編《比較民俗學》第6輯,1990年5月(內部資料本)
5劉誌雄、楊靜榮著《龍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
本書首發來自17k,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談到日本的龍王與龍宮,首先要論及日本的海神信仰。因為在日本眾多海神信仰中,龍王亦是較為特殊的海神。
先說日本的海神信仰,日本學者大林太良認為,日本海神信仰與王權有密切聯係。日本最高的東海女神天照大神,據《古事記》與《日本書紀》所載,是“伊邪那在海水中洗左眼而生”,同時,還誕生了眾多的海神。在山幸彥的神話故事中,山幸彥在釣魚時,海幸彥借給他的魚鉤被海中大魚拖跑了。為尋魚鉤,山幸彥前往海中的海神宮,並與海神之女豐玉毗賣結了婚。豐玉毗賣其實是條長達20多米長的巨大的鱷魚。爾後,豐玉毗賣生下一子叫鵜葺草葺不合,鵜葺草葺不合又和他的姨娘玉依毗賣結了婚,生下四個孩子,其中之一便是日本的首代天皇神武。這就是說,天皇的母親及其祖母均是海神之女,天皇即為大海之子。這裏有段文字值得注意,“豐玉毗賣是條長達20多米長的巨大的鱷魚”,而“鱷魚”在中國原始龍圖騰信仰中則為地方變體中的龍造像,或稱“蹲龍”。
另有一說,天文元年1532年犎氈居斜盡凍咎砟頁》的書,書內曰:“應神天皇乃海神之子,故留有龍尾。”並說:“自葺不合尊始,海神子孫均有龍尾,故應神天皇也有龍尾。”這段話的含意不僅點明了日本海神與王權的關係,還暗示了日本海神的神形特征:海之蛟龍。因海神是龍,故神有龍尾,龍神信仰的印記更清晰了。
在日本的《古事記》中還有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山幸彥本來是海幸彥之弟,一切都是聽海幸彥的。由於山幸彥的海宮之行歸來後,借助海神給他的鹽盈殊,使海水水位高漲。迫使淹在海中的海幸彥就範,從而成了最高統治者。”與此相聯係的,即神話中王者加冕儀式八十島祭,就是天皇即位的第二年,要派女官前往難波津海邊用天皇的禦衣去附“十八洲之靈”的祭海加冕儀式。這種儀式在日本文獻記載中有二十二次。這相似於中國的封海神。
關於日本的龍富、龍神和龍*仰。日本海神信仰中的龍宮,如《古事記》.中雲:“魚鱗建造的宮室乃海神綿津見之宮殿”。在《日本書紀》中描述為“宮牆齊整,台宇玲瓏”1。《丹後國風土記》中也把海底龍宮描寫得蔚為壯麗,稱那裏“地如鋪玉、亭台掩映成蔭,樓堂玲瓏精巧,其雄美秀麗未曾見聞”。
在日本還有許多龍宮龍神故事。流傳較廣的有浦島太郎拜訪龍宮城的故事。在《平家物語》中還有“先帝入水”的神話傳說。說的是在源平之爭的最後爭奪戰——壇之浦一戰中,安德天皇的祖母二位尼對年幼的安德天皇說:“那波浪之下才是美妙的極樂淨土”,最後,二位殿下抱起天皇,沉身於千尋海底去尋找海底龍宮去了。
不久,源義經奉後白河法皇之命尋找安德天皇投水時一同失落的神器——寶劍。源義派老鬆和小鬆兩位娃女入海尋找。次日中午,老鬆浮水岸,講述了此行經過:“當尋找寶劍尋到龍宮城時,看見一條身長約兩丈,眼如日月,舌如紅裙的大蛇口銜利劍纏抱著一位七八歲的小兒。那大蛇說,寶劍並不是日本皇帝的寶物,而是龍宮城的至寶。當初二王子出海,變成八歧大蛇,正在吞食人時被素戔鳴尊征服,寶劍也被他奪下獻與天照大神。後來,八歧大蛇又變成安德天皇,掀起源平之亂,取劍返回龍宮。我口中所銜便是此劍,懷中小兒即先帝安德天皇。”從這段描述中,可見日本龍宮中的龍神即為大蛇:“眼如日月,舌如紅裙。”龍宮即為海神居住的都城。這些均與中國完全一致的。
日本的龍神和龍王亦是魚類的統帥。據《古事記》中記載:“海神豐玉彥是統治魚類的神,他能把海中所有的魚召來。山幸彥回陸地時,海神又派鱷魚送他回去。”在中世時期阿曇磯良傳說中,磯良由於與魚類交往,長往海底,結果樣子變得“渾身都是細螺、石花、貝藻與棲蟲,毫無人形可言。”由此相聯係的是,日本各地漁民把魚類相關的魚貝、海石都作為海神和龍王的崇拜物,進行祭祀。例如誌摩漁民深信魚貝有興止風波能力。日本西南部漁村將海中之石作為漁業守護神惠比須的神體等等。他們深信海底龍宮是魚類統帥居住地和漁業豐收之源泉,與之相關的一切事物都是有靈性的並應崇拜之。
在日本誌摩一帶流傳的海神中,最有權威的是八大龍王。龍*仰在日本的形成,大林太良認為當在佛教傳入日本之前。
那麽,古朝鮮的情況又如何呢﹖朝鮮亦有龍王及龍宮信仰。在朝鮮古籍記載中有高麗王朝始祖作帝建與龍女成婚的神話。至於具體地敘述起來,朝鮮的龍*仰很繁雜。在古籍《高麗史》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作帝建應龍王的請求射殺了在海礁上戲弄龍王的龍狐狸,並娶龍王之女為妻。之後,他們回到陸地,並在窗外挖了口井,直通娘家西海龍宮。龍女要求丈夫在她往返家時不要看她,但丈夫違反了。龍女很生氣從此一去不返。但龍女已為作帝建生下四子,長子龍建子王建便是高麗的太祖。這個傳說與日本的海幸山幸神話中豐玉毗賣的經曆十分相似。
朝鮮的龍*仰同中國一樣,在皇宮貴族中尤為強烈。朝鮮的《三國遺事》中有許多事例。例如:“新羅的文武王希望死後成為護國的龍神,因而要求把他葬在海神的大岩上。憲康王幸臨雲開浦時因受龍王捉弄在雲霧中迷失方向。東海龍王曾率7個孩了謁見大王,純貞公偕妻子水路夫人共抵江陵時,被海龍強掠而去。”還有一例:“真聖女王時代有位叫居陀知的弓箭手,應海龍之邀前往孤島射殺怪神。事後方知,這位怪神原是個老狐狸精。”這是朝鮮繼作帝建後第二個龍王請人射殺老狐狸的故事。由此聯想起日本津輕地區尊狐仙為漁神的信仰,二者似乎有內在的聯係。
據大林太良先生描敘,關於朝鮮五龍宮和龍王皇帝國熕競V神牐他的文章中是這樣記述的:“在龍王國,不僅有龍王,還有許多諸如龍王國官員、龍王國使者這類小神。人們在舉行巫浴儀式時,這些神與其他神均接受人們的供奉。而且,人們還單獨舉行迎接龍王儀式和龍王祭典等,以乞求漁業豐收,或為溺死者超度。除此之外,許多地方的人甚至把龍神作為漁村的‘堂’神煷迓瀋瘢牸右怨┓睢A神成了‘堂’儀式中供奉的對象。龍王作為一般神時,有關它的神話並沒多少。而龍王作為村落神時,有關它的神話就不同了,其中最著名的是關於東海龍王國的皇帝及其小女兒的傳說。在這些傳說中,說海上之國有江南天子國,一目人國等,海底王國中有東海龍王國等等。即使在朝鮮漁民的日常生活中,龍王的信仰也很強烈。如懷孕的女子夢中見龍,就說明懷上了貴子。夢龍升天,預兆為天子。漁業豐欠,取決於龍王等等。
此外,在朝鮮人徐永太所著的《朝鮮巫俗考》一書中亦對朝鮮的龍宮和龍*仰有生動的描寫。如十二節“魚鼻大王及缽裏公主”中曰:“王後既婚,擲米為卜,連生七女,第七女曰缽裏公子。據雲巫所謂之缽裏公主,即處容郎之妻也。”處容郎為朝鮮的龍宮太子。文中又說:“海龍所居以珊瑚為宮闕,是乃珊瑚之所本也。”“大王遊開雲浦,王將還駕……東海龍率七子現於駕前,獻舞奏樂,其一子隨駕入京,輔佐王政,名曰處容,王以美女妻之。”說明白一點,龍之一子,名曰處容,即龍宮太子,後與大王的缽裏公主結了婚。“公主甚美。疫神欽慕,竊與之宿。處容自外至家,見寢有二人,乃唱歌作舞而退,時神現形跪於前曰:誓今已見畫公之形容不入其門矣。因此國入門帖處容所形,以辟邪進慶”雲雲。這倒好,朝鮮的龍宮太子成了守門神,還美其名曰魚鼻大王。這則龍神話還有下文:如“缽裏公主帶回七子,攜來東海龍王如意珠等靈藥,回生其既死之父雲雲”,東海龍女有心病,欲得兔肝療病之說,“龍神神祀行於舟上,又有水府釋。以粟米作飯投水飼魚族,名目魚布施。”朝鮮的“魚布施”與嵊泗的“行文書”、“酬神魂”習俗十分相同。可見,就朝鮮的龍信仰來說,更接近和仿效於中國。
二、舟山海洋龍文化對東亞的影響
攤開亞洲地圖,明顯的可以看出,在東亞海域,在中國東海區的諸多島嶼中,舟山的嵊泗列島是最鄰近日本和韓國的島嶼。嵊泗的花鳥山、嵊山諸島離日本長峙僅200海裏。舟山漁民也常在韓國濟州島附近捕魚,在大風天,日本和韓國的漁船也常常到舟山嵊泗的嵊山、綠華等外緣海島進港避風。至於曆史上中日韓三國的漂泊民以及海上互為救援事件,屢有記載,並傳為美談。
明朝萬曆年間,舟山曾是日本倭寇的巢穴。當時的剿倭總督胡宗憲曾說,“蓋以倭寇船來,必由下八、陳錢分宗。若東南風猛,則向馬跡。若東北風猛,則向殿前羊山,過淡水門,以犯蘇鬆。”《崇明縣誌》中亦雲:“東侯進犯,自下八、陳錢二山來,必於此山熤稈笊劍犈酌停泊,汲水休息,然後分蹤進犯。”引文中所述陳錢(現為嵊山),下八、馬跡、羊山等島均為舟山所屬島嶼。其實,從曆史上看,徐福東渡扶桑覓蓬萊,煿攀鋇呐罾嘲括岱山和嵊泗列島牸真東渡去日本,也都途經舟山,並在舟山有關島嶼停泊休整;日本的遣唐使和遣唐僧來中國時,都是經日本一普陀山一明州府的南線航行,途經海域亦在舟山。由此可見,由於這種特殊性的曆史和區域上的原因,舟山的海洋龍文化必定會對東亞諸國產生深刻的影響。關於龍王和龍宮信仰,日本和古朝鮮古來有之,並非一定來自中國。但若把舟山的龍文化與東亞三國進行比較,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現象。
2.1王權與龍
在舟山漁民的龍信仰中,人間帝王即為真龍天子,穿龍袍,戴龍冠,住在蟠龍繞梁的皇宮裏,實為龍之象征。在日本,日本的首代天皇神武之祖母豐玉毗賣是條長達20多米長的鱷龍,在日本的《塵添境襄鈔》一書中還說:“應神天皇留有龍尾”。朝鮮的帝王更是娶龍女為妻,生下四位龍子,其中就有高麗的太祖王建。以上這些,說明了舟山與東亞三國的海洋漁民對龍的信仰是一致的:龍是帝王權力的象征,帝王是龍的化身。
2.2龍*仰
類似舟山漁民的龍*仰,日本和朝鮮都有。舟山有四海龍王之說,朝鮮有東海龍王國,另有五龍宮和龍王皇帝國之說。在朝鮮的古籍《高麗史》記載中,有作帝建娶龍女的故事;其中提到了西海龍宮,尤其是韓國濟州島人的龍*仰中不僅有龍王、還有龍國官吏龍女、龍使等龐大體係,與舟山漁民傳說中的海底龍國如出一轍。在日本的龍宮神話中,認為“波浪之下才是美妙的極樂淨土”,龍宮的裝飾“地如鋪玉,亭台掩映成蔭”、“宮牆齊整,台閣玲斑”,以及八大龍王之說,與舟山流傳的東海龍宮的神話又是何等的相似。在日本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浦島子傳》的故事,在日本的《古事談》、《群書類從》、《丹後國風土記》、《續浦島子傳記》、《萬葉集》、《日本書記》以及《記紀神話》中均有記載。這則故事講述的就是淳和天皇禦宇天長二年乙巳,水江浦島子入龍宮的故事,其文曰:“浦島子獨乘釣船,得靈龜。浮於波上,眼於舟中之間,靈龜變化,忽作美女,玉顏之豔,南威障袂而失魂;素質之間,西施掩麵而無色……纖軀雲聳,輕體鶴立”,其美色之鋪敘實脫胎於中國的龍女形象。爾後,浦島子隨龍女人海宮:“順著這路走去,有魚鱗似造成的宮殿”。“其宮也,城闕繁華,樓台壯麗。”“自至海神之宮。金精玉英,敷於丹墀之內。瑤珠珊瑚,滿於玄圃之表。清池之波心,蕪蓉開唇而發榮;玄泉之涯頭,蘭菊含笑而不凋。”這些環境描寫完全是東海龍宮之再造。從圖騰意義上說,後漢以後中國有一種石碑,石碑的台座常常是一個大海龜,稱之贔員,為龍的九子之一。在中國龍文化異變中,龜龍亦是古代龍的一種。所以到了日本的江戶時代,海神宮直呼海龍宮了,龜女之體即龍女之身了。這就使人聯想起流傳在舟山的《石扒皮入龍宮》和《董老翁夜遊七龍洞》的故事,兩者有許多相近之處。
2.3龍的習俗
舟山,造船信仰中視船為木龍,有龍眼,龍靈習俗,日本和朝鮮雖無木龍之說,但船眼習俗亦為龍眼。在祭典儀式中,舟山有供龍王,請龍王、求龍王、謝龍王等習俗,以乞求漁業豐收,或為死在海裏的遊魂超度,朝鮮和日本亦有舉行迎接龍王儀式和龍王祭典等。在朝鮮,當龍王作為村落神時,龍王的地位更高,供品更豐厚。在朝鮮漁民的日常生活中,“女子懷孕夢中見龍,就說明懷上了貴子。夢龍升天,預兆為天子。漁業豐歉,取決於龍王”等等,這些都與舟山漁民的龍俗相同。
關於龍禁忌。日本學者大林太良在《東亞有關海的民間信仰》一文中說:“日本的龍宮諸神不喜歡刀具,在千葉縣的富崎憎惡向海中拋投金屬物。”他又說:“這一禁忌源自龍蛇忌金屬的信仰”。有趣味的是,朝鮮在相當程度上也是如此。其實,昔日舟山嵊泗漁民也有此俗,現在不很講究了。還有在語言方麵,舟山漁民的忌諱很多,日本漁民也有一套海上語匯,如把蛇稱之“長蟲”,以免得罪海龍王。
此外,日本的誌摩漁民,深信海底的魚貝有興止風波的能力,日本西部漁村將海中之石作為漁業守護神惠比須的神體等等,加以祭典。在舟山雖無祭海石即為祭龍王的習俗,但在大年夜把漁船上的魚篰拋至屋頂,預卜來年漁業豐欠的行為,與日本西部漁村很相似。在舟山漁民中,新船出海謝龍王,遇到大魚要散福,都要“以米飯投海飼魚族”的把龍習俗,恰恰吻合於朝鮮的“魚布施”之風。
總體來說,在東亞文化圈內,龍,龍王和龍宮信仰摹本一致,舟山作為中國東海之外緣島嶼,自然是東亞龍文化傳遞和交流的前哨場地和切合點。舟山的海洋龍文化對東亞的影響顯而可見。這就說明開發舟山龍文化,不僅有廣泛的國內影響,更有廣泛的國際基礎,尤其在東亞。這是因為,龍王的信仰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更非短暫之際而消失,信仰的魅力,是無窮盡的。
參考文獻
1日本大林太良《東亞有關海的民間信仰》入選《中日民俗的異同和交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
2金濤《中日漁民的民間信仰習俗比較》,入選1991年首屆《中日民俗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部資料本)
3張紫晨《日本衝繩與中國南方若幹習俗的比較》,入選1991年首屆《中日民俗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部資料本)
4韓國金東旭博士主編《比較民俗學》第6輯,1990年5月(內部資料本)
5劉誌雄、楊靜榮著《龍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
本書首發來自17k,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