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渡口驚變
弘農郡。
郟縣黃河渡口處,連綿數十裏的行人隊伍,你推我擠,個個表情呆板,雙眼無神的行走著,仿若一具具行屍走肉。
一身破爛民服打扮的張合,頭發蓬鬆,滿臉汙垢,活像個乞丐,手中拄著根拐杖,蹣跚的行走在隊伍之中。
他的周圍則有幾十個不同裝扮的兵士,同樣每個人都拄著根拐杖,如果單單隻是這樣一群人,走到官道之上,自然難免引起人們的注意。
但此時他們卻是行走在,一支有著一百多萬人的隊伍之中,百多萬人的隊伍,拖著長長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而像他們這樣,拄著拐杖的行人,更是占了大半,所以他們的行跡,根本不值得任何人關注。
傍晚的夕陽,映照在黃河渡口上,猶如萬點金光,普照在大地之上,驚濤翻滾的黃河,激打著震震浪潮之聲,這一副看起來壯闊的山水畫麵,卻根本引不起人們的絲毫興趣。
當一隊打著‘董’字旗號的騎兵,從行走的人群邊上,飛馳而過時,百姓們除了露出恐懼的眼神外,更多的是從心理,對他們湧起一種憤怒與仇恨。
“大哥,你說少主會來嗎?”一名隊率行走在張合身旁,有些遲疑的問道,大哥這個稱呼,是他們為隱藏身份,而統一喊的。
“會,一定會的。”張合神情堅定的應了句,繼續埋頭行走著。
左右的兵士,在聽到張合這聲低沉,而又堅定的回答時,心底的自信心,隨之再次升起。
“父親,您身體好些了麽?”長長的隊伍後方,一隊兵士護送著輛馬車,緩慢的行駛著,原因是因車內的主人,此刻正生著重病,無法忍受顛簸之苦,所以馬車為求平穩,隻得慢慢的移動著。
“琰兒,為,為父怕是撐……不下去了,為父這……這輩子,惟有兩大憾事,一是沒有把你嫁……嫁送到衛家,二是不能報效陛下,為……為陛下分憂……”躺在馬車內的老者,正是大漢左中郎將蔡邕,自從洛陽出發時,他眼見百姓遭殃,古都焚毀,皇帝被董卓威逼,急怒之下,便一病不起了。
這一路走來,病勢欲加沉重,要不是董卓為收攏天下士子之心,對蔡邕這個名儒格外器重,沿途都派太醫照顧的話,他此時怕早已經一命嗚呼了。
“父親,您不會有事的,隻要過了黃河,隊伍就會停下來,到時候您的病就會好起來的。”蔡琰淒婉的伏身在蔡邕身前,安慰著父親說道。
“唉……”蔡邕長長的歎了口氣,目光柔和的看著女兒,喃喃自語道:“琰兒,董卓這次北渡黃河,可謂是窮途末路,可你若是隨著隊伍前行,我終究是放心不下啊,它日我一旦歸西,你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啊?”
“丞相,船隻已經備齊,是否下令登船?”黃河渡口上,董卓領著部將,屹立在渡口之上,正望著一眼看不到頭的後方隊伍時,部將李倔恭聲請示道。
“丞相,這百萬之眾,要想全部渡過,怕是需要半月時間,可下令在左右兩翼,紮下營寨,以防備不測,然後命前鋒十萬精兵,護送天子與百官,先行渡過去,然後在陸續運送物資和部分兵馬,與民眾一起渡過去。”李儒看了這長長的隊伍,心下隱隱有些擔憂,沉思之餘,遂出聲說道。
“不過為安軍心,丞相可暫且留在渡口,待大軍盡渡之後,在行渡河。”李儒思慮再三,鼓起勇氣接著說道。
董卓想起今早呂布從潼關,送來的戰報,得知馬超大軍鎮守潼關,呂布攻關接連失利,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才決定立即北渡黃河。
聽罷李儒之言,董卓皺眉想了會,心下接受了李儒的第一個計策,但卻否決了他的第二個主意,當下借口道:“陛下渡河,我這個當朝丞相,理應陪駕,鎮守渡口之事,可交由大將負責。”
“丞相……”李儒驚呼一聲,還沒容他說完,董卓沉聲打斷道:“吾意已決。”李儒在董卓的怒視之下,無奈隻得歎了口起,默默的退了下去,心中痛楚的暗道:百萬之眾,將付之流水矣!
“樊稠,郭汜何在?”
“末將在!”
“樊稠,汝率一萬精兵,陳兵左翼駐紮!”
“郭汜,汝率一萬精兵,陳兵右翼駐紮!”
“遵領!”樊稠,郭汜二人,拱手應答之餘,心下不由驚怒,各自暗忖道:“好你個董老賊,你自己先行領軍渡河,卻留老子在此送死,這等愚蠢的事情,老子豈能做?”
雖然二人各懷著心思,但因董卓還在,所以隻得領著兵馬,在渡口外圍十五裏外,分左右兩翼紮下了營寨。
入夜時分,黃河渡口處,燈火通明,人生鼎沸,自從傍晚董卓率部分兵馬,挾製皇帝與朝中大臣,率先渡過黃河之後,整個渡口便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渡口上的董卓部將,見董卓離去後,各自領著自己的兵馬,為爭先渡河,開始互相內訌了起來。
而夾在百姓隊伍中的張合,在見到這場內訌的場麵時,不由計上心頭,立即招呼左右兵士,混入了隊伍之中。
在一個偏僻的角落,張合敏捷的扭斷了一名弓弩兵的脖子,獲得了一副弓弩之後,他躲隊伍裏頭,朝對邊爭吵的兵士,放了一記冷箭。
“……啊!”中箭的兵士,慘叫一聲,倒地而亡。
“弟兄們,那幫小子放冷箭,殺光他們……”混在人群中的張合兵士,趁機揚聲喊了起來。
“殺……”渡口前原本對峙爭吵的兵士,被這麽一鼓噪,怒吼一聲,互相纏殺在了一起。
左右兩翼守衛的樊稠,郭汜本就無心鎮守,這會聽到渡口傳來的喊殺聲時,心憂自己無法渡河的他們,也隨之調動兵馬,加入爭奪渡船的戰鬥之中。
蒼茫的夜色之中,馬超親率的三千輕騎,舉著火把,拖著長長的隊伍,猶如一條火龍般,飛速的向渡口靠了過來。
弘農郡。
郟縣黃河渡口處,連綿數十裏的行人隊伍,你推我擠,個個表情呆板,雙眼無神的行走著,仿若一具具行屍走肉。
一身破爛民服打扮的張合,頭發蓬鬆,滿臉汙垢,活像個乞丐,手中拄著根拐杖,蹣跚的行走在隊伍之中。
他的周圍則有幾十個不同裝扮的兵士,同樣每個人都拄著根拐杖,如果單單隻是這樣一群人,走到官道之上,自然難免引起人們的注意。
但此時他們卻是行走在,一支有著一百多萬人的隊伍之中,百多萬人的隊伍,拖著長長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而像他們這樣,拄著拐杖的行人,更是占了大半,所以他們的行跡,根本不值得任何人關注。
傍晚的夕陽,映照在黃河渡口上,猶如萬點金光,普照在大地之上,驚濤翻滾的黃河,激打著震震浪潮之聲,這一副看起來壯闊的山水畫麵,卻根本引不起人們的絲毫興趣。
當一隊打著‘董’字旗號的騎兵,從行走的人群邊上,飛馳而過時,百姓們除了露出恐懼的眼神外,更多的是從心理,對他們湧起一種憤怒與仇恨。
“大哥,你說少主會來嗎?”一名隊率行走在張合身旁,有些遲疑的問道,大哥這個稱呼,是他們為隱藏身份,而統一喊的。
“會,一定會的。”張合神情堅定的應了句,繼續埋頭行走著。
左右的兵士,在聽到張合這聲低沉,而又堅定的回答時,心底的自信心,隨之再次升起。
“父親,您身體好些了麽?”長長的隊伍後方,一隊兵士護送著輛馬車,緩慢的行駛著,原因是因車內的主人,此刻正生著重病,無法忍受顛簸之苦,所以馬車為求平穩,隻得慢慢的移動著。
“琰兒,為,為父怕是撐……不下去了,為父這……這輩子,惟有兩大憾事,一是沒有把你嫁……嫁送到衛家,二是不能報效陛下,為……為陛下分憂……”躺在馬車內的老者,正是大漢左中郎將蔡邕,自從洛陽出發時,他眼見百姓遭殃,古都焚毀,皇帝被董卓威逼,急怒之下,便一病不起了。
這一路走來,病勢欲加沉重,要不是董卓為收攏天下士子之心,對蔡邕這個名儒格外器重,沿途都派太醫照顧的話,他此時怕早已經一命嗚呼了。
“父親,您不會有事的,隻要過了黃河,隊伍就會停下來,到時候您的病就會好起來的。”蔡琰淒婉的伏身在蔡邕身前,安慰著父親說道。
“唉……”蔡邕長長的歎了口氣,目光柔和的看著女兒,喃喃自語道:“琰兒,董卓這次北渡黃河,可謂是窮途末路,可你若是隨著隊伍前行,我終究是放心不下啊,它日我一旦歸西,你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啊?”
“丞相,船隻已經備齊,是否下令登船?”黃河渡口上,董卓領著部將,屹立在渡口之上,正望著一眼看不到頭的後方隊伍時,部將李倔恭聲請示道。
“丞相,這百萬之眾,要想全部渡過,怕是需要半月時間,可下令在左右兩翼,紮下營寨,以防備不測,然後命前鋒十萬精兵,護送天子與百官,先行渡過去,然後在陸續運送物資和部分兵馬,與民眾一起渡過去。”李儒看了這長長的隊伍,心下隱隱有些擔憂,沉思之餘,遂出聲說道。
“不過為安軍心,丞相可暫且留在渡口,待大軍盡渡之後,在行渡河。”李儒思慮再三,鼓起勇氣接著說道。
董卓想起今早呂布從潼關,送來的戰報,得知馬超大軍鎮守潼關,呂布攻關接連失利,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才決定立即北渡黃河。
聽罷李儒之言,董卓皺眉想了會,心下接受了李儒的第一個計策,但卻否決了他的第二個主意,當下借口道:“陛下渡河,我這個當朝丞相,理應陪駕,鎮守渡口之事,可交由大將負責。”
“丞相……”李儒驚呼一聲,還沒容他說完,董卓沉聲打斷道:“吾意已決。”李儒在董卓的怒視之下,無奈隻得歎了口起,默默的退了下去,心中痛楚的暗道:百萬之眾,將付之流水矣!
“樊稠,郭汜何在?”
“末將在!”
“樊稠,汝率一萬精兵,陳兵左翼駐紮!”
“郭汜,汝率一萬精兵,陳兵右翼駐紮!”
“遵領!”樊稠,郭汜二人,拱手應答之餘,心下不由驚怒,各自暗忖道:“好你個董老賊,你自己先行領軍渡河,卻留老子在此送死,這等愚蠢的事情,老子豈能做?”
雖然二人各懷著心思,但因董卓還在,所以隻得領著兵馬,在渡口外圍十五裏外,分左右兩翼紮下了營寨。
入夜時分,黃河渡口處,燈火通明,人生鼎沸,自從傍晚董卓率部分兵馬,挾製皇帝與朝中大臣,率先渡過黃河之後,整個渡口便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渡口上的董卓部將,見董卓離去後,各自領著自己的兵馬,為爭先渡河,開始互相內訌了起來。
而夾在百姓隊伍中的張合,在見到這場內訌的場麵時,不由計上心頭,立即招呼左右兵士,混入了隊伍之中。
在一個偏僻的角落,張合敏捷的扭斷了一名弓弩兵的脖子,獲得了一副弓弩之後,他躲隊伍裏頭,朝對邊爭吵的兵士,放了一記冷箭。
“……啊!”中箭的兵士,慘叫一聲,倒地而亡。
“弟兄們,那幫小子放冷箭,殺光他們……”混在人群中的張合兵士,趁機揚聲喊了起來。
“殺……”渡口前原本對峙爭吵的兵士,被這麽一鼓噪,怒吼一聲,互相纏殺在了一起。
左右兩翼守衛的樊稠,郭汜本就無心鎮守,這會聽到渡口傳來的喊殺聲時,心憂自己無法渡河的他們,也隨之調動兵馬,加入爭奪渡船的戰鬥之中。
蒼茫的夜色之中,馬超親率的三千輕騎,舉著火把,拖著長長的隊伍,猶如一條火龍般,飛速的向渡口靠了過來。